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设我”,这个假定,因为他是在因地作为菩萨发愿,那时候他还没有作佛。假如我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如果能闻信我阿弥陀佛的名号,能生起“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心。
这一愿特别要注意: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念十声阿弥陀佛,好像都能念,但是不仅仅是念十声能往生,它有一个念佛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具足深信切愿。十声都能念,但是你要具足这个信愿的心态,可不容易。那心态是什么呢?至心信乐。这个“乐”有时候念yào,看从哪个层面说。
首先谈至心,至心就是真诚心,不是虚假的。这个其实就蛮难的。我等众生在这里,一天到晚有几念是真实心哪?大部分都在玩假招子,虚伪的心,谄曲的心,心口不一的。
阿弥陀佛的愿是真实心里面出来的,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真实心里面出来的,只有真实对真实,才能感通,虚假对真实,就绝缘导体。
所以,想去是真的想去,不是口头上说我想去。不是说阿弥陀佛现前要接引你的时候,你又想到世间很多事情没有做完,又想到自己的孙子还没有考上大学,要向阿弥陀佛告几年假。那你的至心就有问题了。
看这个“至”,是修饰这个心,也修饰这个信。信心是至信,纯一的信心,不杂怀疑。乐是至乐,是内心深处生起的大欢喜之心。好像一个穷人捡到一个大元宝一样的:哎呀,解决了我一生的生计问题!得未曾有,想都想不到,得了一个大便宜,喜出望外。这种心态要出来。
然后才得以发出那种希求、渴望,一往情深哪,万牛莫挽哪,只有这一念呐!
具足这样的心态,哪怕“乃至十念”,乃至就是最低限度。这愿不是说就是念十声,乃至就是至少要念十声,这里谈至多,上不封顶的,念得越多越好的。如果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当然阿弥陀佛更高兴了。
那古德一般都是三万起步,三万、五万、七万,都来计算。不要看到这一愿:哦,那我一天就念十声,其他的时间可以搓麻将了。那你的至心成了问题了,你就在找借口了。很多居士,包括一些出家人,他抽烟。他说,佛的戒律当中没有制定不抽烟。这不是找借口吗?
具足这样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作为菩萨,我能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取决于这些信愿念佛乃至十声能不能往生这个前提,如果信愿念佛乃至十念不能往生,我就不能成佛;这些信愿念佛乃至十声都能往生的话,我才能成佛。
所以,这个愿是把众生能往生作为他成佛的一个先决前提,于是跟众生的往生这桩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在,法藏菩萨已然成佛,也就决定了一切信愿念佛乃至十声的众生都能往生。如果这个功能没有,他就不能成佛,现在他已经成佛,那这个条件、这个功能一定存在。
实际上,从佛的立场来看,当法藏菩萨发了大愿,又经过无央数劫的积功累德的修行,由行填愿,大愿满足的当下,法藏菩萨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阿弥陀佛,叫作自致成佛。当他自致成佛的时候,就在他成佛的境界当中,就已然见证到十方一切众生只要信愿念佛,乃至十声,全都往生。
因为在佛的境界当中,他超越了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的。那在我们众生层面,我们有时间的区隔,才建立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则今生,如果今生还不能发愿,那就属于当愿当生的范围。
《华严经》里面,透显一个消息,就是这些菩萨在成佛的当下,见证到一切众生都成佛了,乃至都入涅 了。在佛自证境界,一切众生已然成佛。在菩萨的因地,念念当知有无量的菩萨成佛。
所以,这个愿就具有着法界的奥秘在里面。
这条愿有一个情况类外,就是“唯除”。唯一除有一类众生犯了“五逆”的重罪,同时又“诽谤正法”,这两种罪同时造的众生,在这之外。但如果他只是造作五逆重罪,没有诽谤正法,那么他只要生大惭愧心,信愿念佛,乃至十声,阿弥陀佛也能够接引他去,这是《观经》下品下生给我们传达的信息。
但为什么诽谤正法没有办法呢?他既然诽谤正法,就没有信心,不会有愿力,那就跟这个大愿感通不了。感通不了阿弥陀佛的愿力的摄受,他就随自己的业力去流转。
善导大师对这一愿还更慈悲地又加了深一层的诠释:这只是对抑止门来说。就是这两种罪太重了,犯五逆重罪,就是在福德的层面就彻底地崩溃了;诽谤正法,在智慧的层面也彻底地崩塌了。那这两个重罪加在一起,那就是极重。
但如果这两种罪同时犯了,到临命终时忽然他一念改悔,那这时候阿弥陀佛会不会接引他呢?那肯定也会接引的,只不过是这种比例太小了。所以从慈悲摄受门来说,阿弥陀佛仍然不舍这一类众生。
这个十八愿大家常常谈,说是大愿核心,认为很容易,实际上分析起来,还是很不容易的。念十声很容易,“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八个字,不容易做得到。
下一篇:发菩提心后,如何面对顺逆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