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发心的不同,便感召了不同的果报

2019-12-03 佛学入门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这个是讲到我们修行,当然在三宝当中主要是积功累德。积功累德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有些人他欢喜受戒学律,以持戒来庄严自己的身口意,戒波罗蜜的功德;有些人听教看经,以止观来庄严自己的功德;有些人他是参禅,参宗坐禅。

那么当然这三个法都是佛陀跟历代祖师所传下的正法,都是一个广大的资粮。但是呢,这样的一个资粮会因为我们因地发心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果报,这以下有五个差别:

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途种子。

说我们在持戒或者是研究教理或者是修止观的时候,我们的存心是为了名利——我希望我这样的一个造作能够在我今生当中创造广大的声名、得到很多的利养,那么,这个时候你依止这样的心境去持戒、看教、参禅,这个时候是一个三途的种子——地狱、恶鬼、畜生的种子。

利名心它本身是一个烦恼的心所,你依止烦恼的因缘来持戒、依止烦恼的因缘来修止观,那么所有的善法它就加持在这个烦恼的境界上去了。在律上说,我们因地发心不正,不发菩提心,发世间的名利心来持戒修福,那么这个持戒修福的善法会因为你这个染污的贪欲的烦恼所染污,那么你这个果报未来是在三恶道

你可能到畜生道做一只牛、羊、猪、狗,那么在牛羊猪狗当中享受那个粗恶不净的饮食跟资具。为什么呢?因为你在因地的时候你依止的发心是染污的,所以你就在这种不净的地方得果报,就是这个意思。

执着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

前面的修持它依止的是烦恼,那么这以下依止的邪见,对一切法有一种自性见,执着取向。

比如说我们念佛也是一样,念佛应该是要追求的是一心不乱,感应道交是以一心不乱的功德做基础。但是这个念佛人整天就是向外攀缘,老是想见到佛像、见佛的现前。印光大师说,你这个念佛啊,你内心当中不能向内去调伏你的散乱心,依止攀缘心来念佛,念佛就是想要看到佛、看到极乐世界的出现,那么这样子呢是人天魔外种子。

这个主要的就是一种邪见,不能把一切法会归到一念的心性。一般这个喜欢感应神通的人,这种种姓,他下辈子容易变成鬼神道,好一点的话呢,不破戒,就是佛教的护法,如果是破戒的话就到魔道去了,那么这个就是他内心当中没有依止一个正法,心外求法来修行。

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

前面两个发心依止烦恼跟邪见,那就在三界里面得果报,杂染的境界,这以下是清净的法界了。但是这个清净的法界,一味出离,他就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一心一意地只是要追求出世的涅,那么这样子变成了一个二乘的种姓。

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便是菩萨种子。

能够有这个自觉觉他,自觉主要是一个自利的功德,为了上求佛道;同时有大悲心,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下化众生。那么这样子是菩萨种子。前面的一味出离,他这个心是心净,但是呢,发心比较小;真实自觉觉他心,他的发心比较大,自利利他。

看第三,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

前面的菩提心还是一种世俗菩提心,它还是在这个有相的境界分别,这以下的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它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它是怎么回事呢?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

它从自利的角度,能够从一念的心性从有相的境界往“自觉圣智”(自觉圣智就是我们一念的清净心)上趣入,就是摄用归体;那么从利他的角度,又能够以一念清净的光明的心依体起用、发起大悲心。

总之呢,彻其源底,能够会归到一切法的本源。然后呢,“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

“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就是菩萨行者他读诵大乘经典,他能够解第一义谛,他能够明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我们一念的分别心啊,当然在作用上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人贪烦恼重、这个人嗔烦恼重,这个人布施善根强、这个人持戒的善根强,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差别的作用都把它剥开来,然后把一念的心性会归到它最初那个明了的觉性的时候,那种如的境界跟佛那个如的境界是无差别的。他从这个地方体悟到以后呢,开始去发菩提心。

有一天密勒日巴尊者在说法,说法的时候,当然他为众生说法主要是人类啊,为他的弟子说法。刚好有一只小狗走过去了,这个时候他马上停下来为这只狗加持。走了以后,弟子就说,师父啊,它是一只狗,您为它加持有用吗?密勒日巴尊者说,你们看它是一只狗,就是凡夫眼睛看到就是一种外表的因果的果报相,密勒日巴尊者说,我看到的是它的佛性,看到它现前一念心性跟诸佛那种即空即假即中那个如的境界是没有差别的,我看到的是它现前一念心性。

所以说呢,前面的“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这种世俗菩提心经过般若波罗蜜的引导以后,它就能够提升到一种“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那个平等的大悲心,这个叫胜义菩提心。

我们持戒、听教或者坐禅,就是你这样的善法,因为你不同的发心的引导,你未来的果报就有这五个差别。

我们现在在研究《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那个别境、那个欲,“欲、胜解、念、定、慧”那个欲,欲就是一个希望,这个心所是很重要的。在唯识学上说,我们的心念当中每一个念头不一定能够创造坚定的业力的,不一定。那么什么样的业力对我们的生命有决定性、有主宰性呢?就是由这个欲、由希望所引导的业力,这样子的业力是很有力量的。

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去外面,随便的一个善法、慈善事业,有因缘我们就做了,这样的慈善事业不一定马上能够在我们生命当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但是,假设你心中经常有这样一个希望,由这个欲的引导去造作身口意的时候,这个业力就很大。

那么这以下五种的发心,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类。

前面的两类,它这样的一个做法主要的是追求、心中的希望就是五欲的境界,就是这个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的境界,五欲的境界。他希望,为什么持戒、为什么听经、为什么修止观呢?他心中希望得到的是世间的五欲。

那么第二种,他心中的欲是一种偏空的涅,追求一种出世间的涅,这当然更殊胜了。

那么第三种,这个菩提心啊,他心中的希望是无上菩提。所以说呢,三种不同的希望它引导这样的善法就会趋向于不同的果报,大方向有这样三个差别。

下一篇:你布施出去的东西,最终还是你的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