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那么多年,你真的知道什么叫皈依吗?

2018-05-18 佛学入门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皈依是佛法的根本!

哪怕只是一个最简单的皈依,也完全能够将佛法和非佛法区分开来!

任何人,只要他想真正地学习佛法,就必须要经过皈依这个过程。根本没有一个人,可以宣称自己已经证悟了佛法的法义,但是却没有经过皈依!

可是,有些人却对皈依有某种害怕的心理,担心一旦皈依了,就必须要受戒;一旦皈依了,就被约束了。等等。就好像皈依是卖身契的签署一样,惧怕异常!

其实这是对皈依的误会。

我们在这里简单对皈依进行一下解释,以帮助大家澄清误会,正确理解。

一、皈依初解

皈依,也做归依。在:

《大乘义章》中说:“归投依伏故曰归依。”

《法界次第》中说:“归以反还为义,依者凭也。”

《义林章》中说:“归依者,归敬依投之义。”

《大毗婆沙论》中说:“归依义者:谓救护义、是归依义。”

在藏文中,从皈依的字面看来,就是寻找和依靠可庇护处、可救护处的意思。

从上述这些基本上相同的陈述之中,我们就知道了皈依的基本含义,那就是归投依止、寻求救护的意思。

就好像在《大乘义章》中说:“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的一样,轮回之中的一切众生,为了摆脱轮回的痛苦,为了获得真正的安乐,犹如幼子依附于父亲,犹如子民归顺于王者,犹如弱者投靠强者一样,而要寻找和依靠佛法僧三宝。因为在所有一切的轮回、涅的诸法当中,除了佛法僧三宝之外,再无皈依处了。

上面的这种皈依之义,从心态的层面来看,尚属于最基本的层面。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这种理解之下,虽然普通众生,可以向佛法僧三宝寻求庇护。但是却并不知道其中的缘由,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完全本着“你伟大,我渺小;你有力,我纤弱”的心理,相信“有你的帮助,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有你做靠山,再大的对手也能战胜”,从而可能就会引发出一种反面的推理。

比如说,既然佛法僧如此强力,那么,受了戒而没能守住,那就会被佛法僧降下惩罚而受苦;承诺了要念经、念咒、修法,但是却没有能够按时、按量地坚持做到,那就会遭到护法神、空行、勇士的降罪,自己因此就会面临障碍和灾难。等等。

所以我们只能说,上述对皈依的理解,只能是最初步的理解。只能是帮助那些不愿意,或者没有时间和能力去深入学习佛法的人,通过这种心态建立起解脱的初步机缘,种下微弱的解脱种子而已。

而对于那些真正有精力、有时间、有信心、有能力深入学习,并且能够如法实修之人而言,那就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皈依。

其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搞清楚皈依佛、法、僧的含义。

二、皈依佛法僧的含义是什么?

既然我们知道了皈依的初步含义,知道了皈依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那么,这皈依三宝的具体含义又应当如何来理解呢?

皈依佛的意思,在《大乘义章》中说:

“依佛为师,故名归佛舍邪法而修正法也。” 也就是说,我们要舍弃一切外道邪师,而只以佛作为我们的向导和目标,只以佛作为我们的救护者。因为只有佛,才能够指给真正的离苦得乐的道路,也只有佛已经完全究竟彻底了离苦得乐的道路和果位

皈依法的意思,在《大乘义章》中说:

“凭法为药,故名归法。” 也就是说,轮回之中的众生,要想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有佛所宣说的无上正法妙药可以信赖,其他的外道邪说根本不能起到真正的解脱作用。

皈依僧的意思,在《大乘义章》中说:

“依僧为友,故称归僧。” 也就是说,在我们以圆满佛为救护者和目标,以圆满佛所宣说的无上正法为道路舟筏的修行过程中,并不能以信赖外道邪说的邪恶之人为友伴,而只能以行持佛法的佛教僧侣、佛教修行者为我们的友伴。

总括起来说,皈依佛法僧的意思,就是为了能够真正地得到解脱,只能“以佛为师、以法为道、以僧为侣”,否则就有可能陷入外道邪师的邪法之中,虽然倍经辛苦,但也终究不能得到解脱大乐。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如果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在一尊佛像跟前,还是在出家僧众跟前,只要基于上述皈依的理解,并能够真心地发起“以佛为师,以法为道,以僧为侣”的信念和誓愿,那他就已经皈依了。

而不是说,只有拿到了一本可以免费进入天下寺庙大门的皈依证,才算皈依!

三、皈依佛法僧的进一步解释

通过前面的两段文字,我们已经建立了最基本的皈依概念,已经知道如何正式地进入佛法之门。那接下来,我们就要解释一下皈依更深刻的含义。

在汉地佛法经典的一开始,我们往往会看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偈句。

这个偈句,号称七佛通戒偈,也就是说,这说明了贤劫七佛共通的戒。但事实上,七佛各各有禁戒偈,而此四句偈则是第六佛迦叶如来之偈。如《增一阿含经四十四》中说:“于此贤劫中有佛名为迦叶如来,寿二万岁,二十年中恒以一偈以为禁戒。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尽管这是迦叶佛的禁戒之偈句,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法义,却被诸佛所称颂!因为这偈句当中,总括一切佛法浩瀚的法义,大小乘显密八万之法藏,全部都自此一偈流出。

这个偈句的后两句话“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表明了佛法的核心法义——明心净意!一切佛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明心净意!

那既然“明心净意”是佛法的核心法义,那么皈依佛法僧的真正法义就变成了——以本心为佛为师,以明心为道,以追求明心者为侣。

明白了这个法义,并且决心一步步去做到,才算是真正地进行了皈依。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很容易跳出“寻求庇护”的这种粗浅皈依之义,而会进入到“明心净意”的真皈依之中。

既然如此,如果不以明心为目标,那任何的想法、言语和行动,都不能算是佛法范畴,哪怕满篇都是佛法字眼,哪怕满身都是法衣、法物!

如果不明本心,那也就不算皈依完成,哪怕眼能亲见鬼神,哪怕耳能听彻天地!。

如果你劝别人学佛,或者别人劝你学佛,理由不能摆到这个“明心净意”的层面,那就都不算是真正地劝人学佛。

如果别人说“我在学佛”,你自己也说“我在学佛”,但是你们的行动都没有朝着“明心净意”的方向去努力,那就都不算真学佛!

因此,学佛,就要为明本心而皈依;学佛,就要以明本心为目的。

四、密法中皈依上师的解释

在密法当中,常常会听到“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四皈依的说法,比显教的“皈依佛法僧”的三皈依之前,多了一个“皈依上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些人甚至因为这个四皈依,而对密法产生了很大的质疑。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成几个方面去思考:

1、什么是上师?

上师的这个名词,可以说就是藏传佛教的专用名词,字面上是至高无上的意思。但是其真正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是善知识的意思。

为什么说上师其实就是善知识呢?

我们通过汉藏两方面的部分资料就可以很好地说明:

在《法华经妙庄严王品》中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在《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说:“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在《摩诃般若经》中说:“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是名善知识。”

华严经云》:“所谓善知识,即已弃不善,已修诸善,能无误指示如所有法义,亲自恭行法中之行、自具七圣财、已觅菩提,并使他人得觅菩提者。”

在隆钦巴大师的《如意宝藏论》中说:“次第传承具加持之上师,使祖师欢喜,并已执掌成就者之传承,已得心中宝库,已具耳传承口诀,已亲修行,善巧修习二利,精进于修,已证得如云之成就,可以制转他人心念,引导其至解脱道,已受经续之命,三昧耶严净,应当依止顶戴如此之善巧成就之吉祥怙主。”

在《幻化金刚续》中说:“多闻智慧大,确证教言意,有财不专求,苦行无忧倦,口诀广博解脱道,善识种姓知暖相,具菩提心悲心切,受命传承善巧修,法藏瀑流尽圆满,自心已解勤利他,是为密乘上师相。”

从上述我们所列举的汉藏资料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明白:藏传佛教中的上师和汉传佛教中的善知识,其实都是同样的意思,那就是:“具有引导其他人进入并且成就佛法最高果位之能力的善友导师”的意思。

能够作为上师善知识之人,一定要自己已经明了了真正法义,自己已经经过修行具有了验相;同时在大悲心菩提心的作用下,一心利益其他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能够善巧开示法义、引导他人;能够帮助他人远离恶师恶法;乃至帮助他人最终了悟自性而成就。

2、 为什么要皈依上师?

既然上师善知识是可以引导其他人进入并且修行成就佛果的善友导师,那么上师善知识其实也就属于“僧”的范畴了,自然也就是我们应当依止、皈依、礼敬的对象了。

《华严经》善财童子南询第八参诣毗目仙人时,有十喻赞叹善知识功德,而这种赞叹,其实也就可以看成是为什么要皈依上师善知识的理由了吧:一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二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三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四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五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城故,六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七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八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九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之门故。十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得满足大悲之水故。

3、为什么密法四皈依中强调皈依上师?

当我们处于佛陀在世教化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从佛本人,或者佛前的菩萨佛子,或者佛前的阿罗汉佛子等人跟前学习到真正的涅教法,从而明心。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有机会亲承佛旨,因此当时并不会强调善知识的重要性,一切都会归结到释迦牟尼佛身上。

但是时至末世,去佛已远,虽说佛、菩萨、阿罗汉都会随缘应化,说法度生,但是我们普通凡夫并不会认识到谁是他们的应化身,在我们眼中,所有的众生都是一样的痛苦深重。

我们只能通过佛陀流传下来的经文,以及后世大师们的论著,来进行佛法的修学,但是因为古今文字含义和现实社会思想基础的差异,导致我们学佛的时候,往往感觉明师难遇、法义难明。

在这种情况下,上师善知识善友的指点和引导,就显得非常弥足珍贵了。

虽然说上师善知识善友并不是公认的佛陀,虽然上师善知识善友的功德也比不上佛陀(这是方便说法,如果从本质上来说,每一个众生其实也都圆满具足一切佛陀的功德、威能和相好的),但是因为我们能通过他们的指点和引导,真正明白佛法修行的奥义,因此从对我们的恩德上来说,却是比真正的佛陀还要大呢!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藏传佛教当中,才对于上师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不但将皈依上师独立了出来,甚至还排列在皈依佛法僧之前。

不光是藏传佛教,就算在汉传佛教,在南传佛教,我们也会对于比较公认的法脉传承,这些传承当中的公认大德,具有如佛一般的恭敬和仰慕,比如说汉传禅宗的祖师大德,比如说南传的高僧法王,等等。这种事实,是任何人都难以否认的。

4、为什么有人会质疑皈依上师?

既然各种不同的佛法传承中,都会有对于祖师高僧大德的无限崇敬,为什么藏传佛教的皈依上师就会引起有些人的质疑呢?

这是因为,虽然汉传、藏传经典当中对于上师善知识的标准都有清晰描述,但是不论是在汉地还是藏地,尤其是在藏地,因为政治、权势、利益等各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不少并不符合标准的所谓的“上师善知识”,他们对于其他学佛人的误导、欺骗,以及他们自己言行方面的巨大反差,就引起了大家的疑惑、反感甚至厌恶。以此为基础,也就造成了大家对于其他上师善知识的怀疑与不信。

从根本上来说,大家并不是否认上师善知识的重要性,并不是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读经自悟而根本不需要请教他人,大家骨子里真正要否认的是那些并不明了真正法义,但是却顶着法王、活佛、上师、大德、祖师、老师、法师、和尚等盛名,名为说法度生,实际上却骗人钱财美色以满足自欲之人。

所以,简单而言,对皈依上师的争论,其实正是大家对于“上师师父满天飞,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利益众生”的这种情况的反思。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学佛人来说,与其争论皈依上师的正确与错误,倒不如自己通过审慎的观察和分析,去判断那些来到自己面前,号称怎么怎么利害的大师,究竟他们是否能够带给自己学佛方面的利益?究竟他们是否言行一致?他们是不是为了敛财?然后揭露公开每一个骗子的真面目,以免更多人上当受骗。

如果自己没有相应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仅仅凭借其他人的言语介绍,就相信某某大师能够如何如何,但是经过若干事件之后,在自己大受损失之后,才发现自己受骗了,这个时候并不能埋怨别人,只能怪自己太容易轻信别人了。

这其实和商业运作当中的“万里大造林”项目当中的上当受骗者一样,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通过上面四部分的内容,我们就会基本明白:佛学,就是要明心;要明心,则需要善知识的引导;在善知识的引导下,逐渐理解、相信、坚信佛法的究竟法义,并且最终真正地明心见性,这就是皈依法义的真正完成。

文:网络

下一篇:四大菩萨的精神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