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菩萨的精神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2018-05-18 佛学入门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大乘佛教的根本是什么?

在汉传佛教的范围里,观世音菩萨乃至四大菩萨的知名度,超过了释迦牟尼佛。不信佛的人,只知道《西游记》里有个如来佛。我曾经开玩笑,如来佛能够出点名,还沾了孙悟空的光。可是,如果你说“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就是那个拿着瓶子的菩萨。

曾经有位研究观世音菩萨信仰的人,说过一句话:“观世音菩萨撑起半个亚洲的信仰。”这句话说得很到位!但我想说,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这四大菩萨,各有一个象征。文殊菩萨象征智慧,普贤菩萨象征大行(héng),观世音菩萨象征慈悲,地藏王菩萨象征大愿也就是说,大智、大行、大悲、大愿,就是这四大菩萨。把这四大菩萨的精神合起来,才是成佛的根本;缺少一个,都不能成佛。

这四大菩萨的精神,是大家修学佛法的纲领。

第一,文殊菩萨象征智慧。

什么是智慧呢?解释起来可以有很多种:无我是智慧,没有执着是智慧,放下是智慧,退步、忍辱也是智慧。实际上,我刚才说的你只要做到一个,那就是智慧。关键是你在具体的生活中能不能做到。你在生活中,往往把小事闹成大事,这就是没有智慧。

虽然智慧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但它最根本最核心的精神,就是“无我”。大家的障碍、烦恼,都是因为“有我”。一个报道讲:一个女的家庭主妇,在煮饭的时候发现没有味精了。这边正炒着菜,于是打电话给老公说:“回来的时候顺便带包味精啊!”老公说:“行啊!没问题。”

一会儿老公回来了,可忘了买味精。妻子就生气了,嚷嚷:“你看你一天干了啥?这么大个人还不如一头猪!让你买包味精都忘了,你还有什么出息?”老公一听也火了:“你那么凶干嘛?你是煮饭的,自己不买味精让我买!”两人就这样吵了半天,饭也没吃。到了晚上,妻子就是想不通,跳楼自杀了。

如果她能学点佛法,有点智慧,就不会选择自杀。如果她的老公能有点智慧,说句对不起,今天忘了买,不吃味精也一样,没关系!他们还会吵吗?不吵她还会去跳楼吗?如果大家在生活和修行中能有智慧,很多问题都能解决。

第二,观世音菩萨象征慈悲。

在生活中,大家很多时候缺少慈悲心。曾经有人对我说:“今天的人好像慈悲心都挺好的!”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你看那人养条狗都叫它儿子,他多么爱它啊!”真的是这样吗?他虽然养了这条狗,看起来好像也给它吃得好,甚至每天还给它梳头发,擦香香,只差没给它拉双眼皮了。好像是挺有爱心,挺慈悲的。可一旦这只狗不听话的时候,他就会骂:“这个死狗!短命的!”这是有慈悲心的表现吗?不是。可学佛法的人不同。学佛的人真正按照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来对待一切众生。他们的内心是平等的,宽容的。

第三,普贤菩萨象征大行。

什么是大行呢?普贤菩萨有十大愿,从“一者礼敬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但是在这十大愿里最重要的,是每一条愿都有这样几句话:“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为什么“行”字要念作héng呢?因为这几句话都体现了行(héng)的精神——坚韧、坚持、不退缩。永远保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叫大行。

有个地方的匾额上写着四个“行”字。这四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读,考倒过很多人。有位老者告诉我,应该念作:(行háng)(行háng)行(xíng)行(héng)。前面两个“行”字念háng,就是各行各业;第三个“行”字念xíng,就是做;第四个“行”字念héng。意思是:不论是哪行哪也,想要成就都得有耐性,有韧劲,要坚持不懈,才能有出息。

大行的精神凡夫很难办到。菩萨度众生从不喊累,从不休息;而凡夫刚刚做了一点事,就喊着休息。女的到了五十五,男的到了六十岁就退休了。菩萨有退休这一说吗?没有。菩萨是“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从来没有停止的时候。普贤菩萨代表的就是耐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四,地藏菩萨象征大愿。

这里的“愿”是什么愿?是代众生受苦的愿。愿所有众生受的苦,都由我一个人承担。这就是地藏菩萨的精神! 5.12地震过后,有人跑来找我,6ed0说:“我今天要到庙里来烧香!”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学佛真好!那天我去旅游,刚走那个地方就垮崖了,砸死五个。我多幸运,真是菩萨保佑!”

从常理上讲,这种理解是正常的。但如果从地藏菩萨的精神来讲,就不符合菩萨精神。如果是菩萨,一定会想:那块石头砸到我多好!如果我的死能够挽救别的生命,能让他们活着,那就好了!如果普通人讲出这样的话,一定会被认为是高烧四十度。为什么菩萨就能做到呢?因为菩萨的精神和愿力太强大,有着超于常人的力量。

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精神:大智、大行、大悲、大愿。这就是中国佛教的根本,也是菩萨行的根本。

如果你想成佛,就要发菩提心,度众生。在密教里,把菩提心分为愿菩提、行菩提、胜义菩提。“愿菩提”和“行菩提”都是世俗的菩提心。因为还有我、有众生,所以并不究竟。“愿菩提”,就是发心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愿望。“行菩提”,就是把这种愿望变成具体的行动,能够真正去利益众生。

“胜义菩提”,就是最终达到无我的精神状态。《金刚经》里讲的“三轮体空”就是这种状态。当你在度众生的时候,没有“我”在度“众生”,没有“众生”在被“我”度,也没有度众生的“办法”。比如:你家门口有个乞丐,然后你给了他五毛钱。这时候,没有一个“我”在给钱,没有真实、具体的“我”;没有一个“乞丐”在接收,只不过是一个肉体;也没有“钱”在被给,不耽著给的东西。

事实上,很多人在给了钱以后,就后悔得不得了。可如果大家有这种“三轮体空”的状态,还会因为给了五毛钱,然后发现乞丐是假的,而气得捶胸顿足吗?还会悔恨地说:“又上当了!早知道,我买颗糖吃也不给他”吗?

这种“三轮体空”的状态,用今天的话简单讲,就是“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大家能办到吗?上中学的时候,我所在的班里有个同学经常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老师上课时问:“是谁做的好事呀?”没有同学回答,他也不回答。但是时间长了,他还是没能忍住。有一次,我和他聊天:“这人真好,经常做好事,可我们一直都不知道是谁。”结果他说:“因为我们关系好,就告诉你吧,都是我做的!”

这一句“都是我做的!”就说明还有“我”。这就是世俗菩提心,而不是胜义菩提心。因此,胜义菩提心指的是无我的境界、三轮体空的境界。但是,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又是统一的,因为先“有”才能“无”。

如果用哲学的方法来比较,我觉得:文殊菩萨的智慧是菩提心的体,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是菩提心的相,普贤菩萨的大行是菩提心的用,地藏王菩萨的愿是菩提心的根。有了体、相、用、根,就成为了一体。

前面已经讲了,大乘佛教的基石就是四大菩萨。事实上,四大菩萨的精神,正是修学大乘佛道的纲领。这四种精神不仅是统一的整体,也是菩提心的具体表现:“大悲”和“大行”,相当于行菩提;“大愿”,相当于愿菩提;而“大智”,相当于胜义菩提。因此,四大精神就在菩提心之下统摄和落实。想要落实菩提心,第一个就是发愿,这也是给大家讲《怡山发愿文》的原因。

  来源:宗性法师《怡山发愿文》讲记

文:宗性法师

下一篇:何谓禅定?在佛教中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