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与中国佛教的六大宗派
西安在唐朝的时候是帝国的首都,是东方文明的中心,也是中华文明黄金时期的具体体现。远望八百里秦川,一片黄土之下,曾经有过多少繁华似锦。如今明月还在,苍翠的南山也依然注视着脚下忙忙碌碌的众生。云起云落,战火硝烟,多少帝王霸业,锦绣繁华,如今却都在这一抔黄土之中埋没着。常听人说古城西安历史文化背景雄厚,然而那曾经称雄于世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汉唐之都所留下来的只是现在遍布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低档商品和著名的西安小吃吗?难道只是拥挤的马路和街角污浊难闻的垃圾吗?与罗马城的壮观的斗兽场和辉煌的图拉真广场废墟所代表的古罗马那雄浑的气势相比,很难相信这两个城市曾经都是在公元初时期东西方世界两大文明的中心,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一个时代过去,会留下一些历史的遗迹,就像潮水过后的沙滩上会留下许许多多的珍珠和贝壳,一个曾经延续了上千年的文明,一定也会留下些什么。任何一个满怀强烈寻宝情结的人都会对长安的现状与历史的威名之反差感到迷惑不解,那个古老的文明之都在哪里呢?那些传说中的浓厚历史文化氛围在哪里呢?当人们把目光转向古老的佛教和那些破旧不堪的寺庙时,却发现了深埋已久的闪亮色彩。在长安城的周围有许多寺庙,寺庙在城市的发展阶段中是精神文化生活的中心,这一点和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中教堂的作用非常相似。尤其是在意大利的许多古老城镇,城市的建设基本上都是以教堂广场为中心的。从村庄向城市发展,一般是先修建一座教堂,然后大家围着教堂修建自己的房屋住所,在房屋住所周围再修上通往教堂的道路,许多年以后一个小城市就形成了,教堂在城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显。或者是先有了聚居区,然后传教士的出现带来了基督和教堂,宗教和教堂给城市带来了凝聚力也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寄托。和西方不同的是,佛教与寺庙并非中国本土的宗教,所以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在中间阶段才出现,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众多的寺庙建在首都的周围自然就显得顺理成章了。长安城周围包括关中地区这些寺庙与中国本土的佛教宗派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目前所知的著名寺庙大约有三十一处,其中公认的被列为佛教宗派祖庭的就有六处。佛教从印度传至中国,在长安这个地方生根发芽,繁衍出六大门派的分支,就像一棵大树,在长安这个城市开始分叉顺着不同的方向向着中土大地枝繁叶茂地生长开来,子子孙孙,生生不息。传到中国的佛教原有小乘大乘之分,小乘佛教分为成实宗和俱舍宗,自晚唐后便不再受重视。而在中土发扬光大的八大门派,源自佛祖涅槃四五百年后龙树创立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中国兴起八大门派,三论宗、天台宗、维识宗(法相宗)、华严宗、南山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其中禅宗在中国流传最为久远,历久不衰,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达摩祖师渡海东来,在河南少林寺面壁传道,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另外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除这两个宗派之外的其他六大宗派祖庭均在长安,秘密就隐藏在那众多破败不堪的寺庙当中。一个佛教宗派的创立绝非靠一时之机遇,而需要极其严谨的宗教思考和深刻的人性洞察,还有独一无二的机缘和凡人绝难承受的辛苦。一个开山立宗的宗派所以能创立,应该有五个主要的方面,要看其所依据的佛教典籍,佛法教义,历史人物传承和对时代的影响,还有一点就是要有个创始地的道场来弘扬其佛法。一个城市的历史上如果能有一处宗派祖庭所在,就足以让后人感到荣耀了,然而,在长安这个地方,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中居然有六个俱创始于此,这使长安成为独一无二的城市。仅此一点,完全可以证明长安在中国佛教史、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长安与中国佛教之渊源是任何其他一个城市所难以匹敌的。这也许就是长安这座伟大城市的雄厚文化底蕴之重要组成部分。拨开重重迷雾,我们仿佛已经看到那千年尘封的辉煌和一个黄金时代的灿烂。密乘祖庭——西安大兴善寺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市城南小寨附近,是个繁华热闹的场所。始建於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隋文帝杨坚在兴建都会大兴城(今西安)时,敕令建造了大兴善寺作为国寺。因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故取“大兴”二字和“靖善坊”,的“善”字命名。大兴善寺是中国佛教密宗祖庭,唐玄宗开元初期(716—720年),印度佛教密宗传播者“开三元十”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寺里译出密宗经典五百多部,大兴善寺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也成为中国佛教密宗圣地。其主要经典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密宗从印度传到中国,又从中国传向周边的日本,朝鲜,据说密宗最早传到西藏是由当时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经典和僧人并修建了寺庙,后来著名的莲花生大师从印度入藏后才发扬光大起来。今天的密宗以西藏地区为盛。密宗属龙树所创大乘佛教之一派,据说是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化身金刚持私下对信徒传播的佛法,区别于佛祖当年公开演讲之佛法,即称之为显宗的各宗派。简单的说,各派之间对佛法的认识不同,修持的道路不同,但最终目的应该都是求证佛果一途。但在对如何成佛的理解上却有很大不同,密宗认为可通过修炼“即身成佛”。小乘佛教最早是由印度社会最高等级的婆罗门人士为主要组成的,据说要经过数十世乃至成百上千世的修炼和转世才能得成正果,就是成佛。而大乘佛教的提倡者是以普通大众为主要组成的,比成百上千世的修炼稍微容易些的是认为可以在数世的修炼之后可以成佛。而密宗又是更近一步地发展出了即身成佛的认识。据说末世的时候一些方便的法门会大兴其道,现在密宗和净土宗等方便的法门比较盛行似乎印证了这种说法。密宗的魅力在于其神秘性和独特的翻转法则,神秘性在于义理和修持方法世世代代师徒私下相传。密乘有四个殊胜之法优于显宗:首先新入门的弟子先受灌顶,熟知一切修习本尊,念诵真言(咒语)等方法;其次根据弟子的身心根器,可修持不同等级的密乘,无有艰难;最后根器锐利的信徒有缘修持大乘密法。所以密典常称密乘修持法“方便众多,无有艰难之殊之法”。密宗相信,通过苦修佛法可以得到神通。一些史书中记载着高僧不可思议的神奇传说。而翻转法则更令人印象深刻,这是藏传佛教最本质的原理之一,它的解释就是,既然这世界是虚幻的,那么就没有什么法律,而当修行者故意地去触犯社会的禁忌之时,他更能看清这世界的虚幻性,更能大澈大悟。所以对于一个密宗修行者,破坏世上的一切准则,禁忌是他天赋的任务。翻转法则的具体运用就是不禁酒肉不禁女色,但这都是为了修行的必要,有一个专用术语来称呼藏传佛教秘密修练术的动机和基本运做方式,叫做“仪轨”。公元804年曰本僧人空海入唐求法,在西安青龙寺拜惠果为师,回国后开创了日本真言宗(即密宗)。这惠果大师似乎也曾在长安的卧龙寺住过,因终日长卧不起,人称卧龙禅师。如今青龙寺已由日本人捐资修缮一新,大兴善寺也正在重新整修当中,一些和尚僧人也在里面出出进进招呼香客了。然而仔细体味大兴善寺中和尚的眼神,似乎有一些颇让女士感到莫名不安的东西。如果各位有心领略一下密宗的奥妙,不妨到大兴善寺略窥一二。三论祖庭——户县草堂寺草堂寺位于西安郊区户县圭峰山北麓,距西安约35公里,该寺约创建于东晋末年,距今一千五百多年。这里东临淄水,南对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草堂寺内松柏参天,翠竹轻拂,亭阁玲珑,意境幽邃。现存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一部分。后秦国王姚与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圆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摹罗什译经场以草荐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要想明白鸠摩罗什为什么是个关键人物,需要了解一点大乘佛教的历史传承,大乘佛教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公元1-5世纪为初期阶段,盛行空宗,经典有《般若经》等,印度大乘论师龙树及其弟子以论释《般若经》思想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创立了中观学派,著有《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等。二、5-6世纪为中期阶段,盛行有宗,经典有《涅槃经》等,唯识学在这一时期兴起。三、7世纪以后为后期阶段,盛行密教。在鸠摩罗什到长安之间,内地大小乘佛教并行传播,大乘的《般若经》、《正法华经》等已风行社会。般若学居于佛教理论的主导地位,它以性空学说与玄学贵无论相互诠解,形成了玄学化的佛学,有六家七宗之分。鸠摩罗什在弘始三年(401)被迎请至长安,入逍遥园及大寺草堂译出的74部384卷佛经,主要为大乘佛教第一阶段的经典。1、般若经类:《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金刚般若经》;2、《维摩诘经》;3、《妙法莲华经》;4、中观论书:《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大乘佛教,特别是般若中观学说通过鸠摩罗什和他的弟子传播到大江南北。鸠摩罗什是中观学在中土的最初传播者。罗什所传龙树、提婆的中观思想,在罗什入关前,是中国哲学所从未有过的,它的输入,使当时盛行的般若学各派看到了大乘空宗的正真面貌,也由此把般若理论推向了高潮。据史记载,罗什宣扬般若性空之教,为四方学者所宗,道流西域,声被东国。后秦弘始三年(401)来到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四方义学沙门闻风而至者800余人。盛倡龙树、提婆般若性空学说。门人号称三千,著名学者不下数十人,唯有僧肇精纯守一,得罗什之真传。罗什、僧肇之后,长安大乱,僧徒四散,三论传承,记载不明。南传罗什之学者虽不乏其人,但对后世均无甚影响。此学所以传承不绝者,端赖以《华严经》、“三论”命家,兼修禅观的僧朗。僧朗有得业弟子僧诠。僧诠门徒数百,上首弟子有法朗、智辩、慧勇、慧布4人,其中最著者为法朗。他在僧诠门下,禀受《华严经》、《大品》(即《摩诃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僧诠殁后,于陈、永定二年(558)奉敕移住兴皇寺,被尊为兴皇大师。陈、隋三论学者多出其门下。其中最著名者为吉藏。他著作宏富,陈义精微,评判由晋以来各家学说,亦采取南北各派长处,大凡当时流行的经典,多为注疏。吉藏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摹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摹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三论宗在唐初胜极一时,并流传到日本等国。当时,除吉藏一系而外,同时弘传三论的学者亦复不少。因此三论学说在初唐曾盛极一时。后来法相、华严、禅宗相继成立和流行,此宗逐渐不振。但大历(766~779)年间,金陵有玄璧法师弘传三论,浙江金华有慧量法师专讲三论。虽至中唐,传三论者尚有人在。会昌禁佛之时,此宗章疏被毁殆尽,几成绝学。清代末年,海运畅通,杨文会居士始从日本将此宗失传的章疏著作取回,世人方能探讨而窥其全貌。R*r ZfnU^ u*y《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合称三论,主要发挥《般若经》的中道思想。罗什译出三论后,师徒相继研习,传承不绝。至齐朝已来,曾一时冷落。梁代从僧朗、僧诠到法朗,三论学大兴,隋朝吉藏(549-623)是法朗的弟子,正式创立三论宗。世称新三论宗,而称吉藏以前的三论学(宗)为古三论宗。其基本理论是"八不中道"论和"真俗二谛"论。三论宗理论承传至唐代渐衰,作为宗派早已不独立了,但其哲学精神却深入在中国佛教的整体中。根据中道实相的理论,说诸法寂灭无生,本来清净,无众生可度,亦无佛道可成。但就世谛假名门,说有迷有悟,有佛有众生。并说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此宗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故,为无明妄想所蒙蔽,虚妄分别无我谓有我,执外境为实有,所以成为众生而流转生死,若能彻悟诸法毕竟空寂,顿歇无明烦恼,除去颠倒妄想,而本有的法身佛性、万德庄严自然显现,名为成佛。然由于众生根性有利钝,惑障有厚薄,成佛就有迟速。利根众生,一念成就八不正观,深悟诸法无生,可以顿得佛慧。钝根众生,经历三大无数劫,积修万行,经过五十二位次最终达到佛果妙觉。成佛与否,关键在乎迷悟。草堂寺是个美丽的地方,夕阳西下之时,悠悠南山,朗朗晴天,田野炊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传说中的能散出飘向长安城的烟雾就在草堂寺后院竹林深处的一口枯井之中,是为长安八景之一。寺庙以佛教宗派出名,佛法借寺庙而光大,而城市以寺庙而光彩,寺庙又以城市为依托,唐朝时的长安城,应该是个胸怀博大的城市,包罗万象,思想自由。隋唐时的长安,是个佛教气息浓厚的地方。各种流派的学说相互辩论,比肩齐美,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上各种思想发展的兴盛。佛教太深奥了,很怕说着说着就此跑了题,先停下来休息一下。唯识(法相)祖庭——西安大慈恩寺大慈寺恩在现在西安市的南郊,该寺创建於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高宗孝子为太子时,为纪念其亡母文德皇后,报答慈母的养育恩德而建造此寺,故名“慈恩寺”。举世著名的大雁塔就在寺中。大慈恩寺建於隋朝无漏寺旧址上。古代的时候,这里地处长安城南风景秀丽的晋昌坊,南望南山,北对大明宫含元殿,东南与烟水明媚的曲江相望,西南和景色旖旎的杏园毗邻,清澈的浐河黄渠从寺前潺潺流过。正合太子“挟带林泉,各尽形胜”之意。大慈恩寺修建规模宏大,占据晋昌坊半部土地,面积近四百亩,有十多个院落,各式房舍1897间,见於史书的建筑有翻经院、元果院、太真院、西塔院和南池、碑屋、东楼、戏场等,有三百多僧人主持宗教活动,五十多翻译家辅助么奘译经,有许多能工巧匠塑造精美佛像,著名画家昊道子、尹琳、阎立本、王维等作品装点殿堂,充分反映出“贞观之洽“的文化风貌。现在来西安游玩的人都知道有个大雁塔,然而却很少人注意到,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曾经是我国伟大的僧人唐玄奘所开创的佛教宗派-维识宗的祖庭所在。贞观十九年(645年),西天取经度过艰苦17年的玄奘法师回到长安,奉旨任大慈恩寺上座,主持翻译佛经,宣讲唯识宗等佛教教义,使大慈恩寺成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祖庭。在此後后十九年里,玄奘译出经论25部,总1335卷。玄奘大师圆寂以后葬在了长安县兴教寺,距大雁塔不远美丽的樊川。维识宗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而得名,又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法相宗。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主要理论有三性说、五重观法、因明学说。维识宗认为世界现象都由人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所变现,而前七种识再据以变现外境影像,缘虑执取,以为实在。又认为在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功能,即所谓种子。其性质有染有净,即有漏无漏两类。有漏种子为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为出世间诸法之因。从而说明未来出世者种姓有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之别,又有不定为何乘之“不定种姓”与三乘也不得入的“无种姓”,因而建立五种姓说。这与向来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不同,是该宗中心思想之一。维识宗在日本亦有流传。唐永微四年(653)日僧道昭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开元四年(716),日僧玄昉从智周学法,归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新罗智凤、智鸾、智雄亦从智周学法相而弘传于日本。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至今流传不绝。大慈恩寺中的大雁塔在唐朝就盛名远扬。唐朝考取进士的文人不仅要到曲江泛舟,杏园宴饮,还定要到大雁塔题名留念,“雁塔题名“被视为一生中最荣耀的事。这一习俗到明清之际仍被人效仿。中国维识宗的创立就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成果。唐玄奘,一个伟大的名字,将会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净土祖庭——长安香积寺香积寺位于现在西安市南郊的长安县境内,也是中国净土宗祖庭,寺庙的旁边宽阔的子午大道即将修通。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善导圆寂,弟子怀惮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士宗正式创立後的第一个道场。唐朝的香积寺位於古都西安城南约35华里处,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这里南临滈河,北接风景秀丽的樊川,滈河与潏河汇流萦挠於其西,整个寺院幽而不僻,静而不寂。净土宗的创立与创始人物有紧密的关系,该宗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善导(613-681年)是唐朝弘扬净土宗的祖师,号“莲花第二祖”。净土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为主要经典,主要宣扬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平日持戒极严,除研读教义,劝化他人外,总是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传说他念佛一声,即有一道红光从其口中出,十声百声光明如前,称“光明和尚”。他用布施来的钱财,书写了《阿弥陀佛》数万卷,书净土变相三百于壁,把净土宗经典中叙述的人物故事用图画描绘出来。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出土的许多古代写经中,也有善道作品。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它四种为助业,显出正名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其与善导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它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8世纪时,善导的《观经疏》传入日本。12世纪日僧源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传净土念佛法门,创立日本净土宗。其弟子亲鸾又开创净土真宗。香积寺是个令我感到亲切的地方,寺院布局和寺庙里的和尚等都让人感到安详适意,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走在寺庙中,忽然间转到林木深处古代高僧的舍利塔前,灵光一现,顿时有一番欣喜之意。华严祖庭——长安华严寺华严寺位于西安南郊长安县韦曲东南少陵原半坡上,距西安城约15公里。寺居高临下,襟山带河,殿宇庭院精致幽邃。它俯视樊川,西望神禾原,南望终南山的雾岩、玉案诸峰,正如唐朝诗人岑叁题寺诗中所赞:“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可见自然环境的优美。华严寺建於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九年(803年),古“樊川八大寺院”之一,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华严寺历代传承法师有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等。杜顺着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他为华严宗在观行方面的“无尽缘起说”和判教方面的“五阶次等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後人追其为华严初祖。但实际创宗人是法藏大师。法藏(643-712年)是西域康居国人,l7岁从智俨大师学〈华严经〉。唐圣历二年(699年)受诏为武则天说《华严经》,使其“豁然领解”。他还为唐中宗、唐睿宗授菩萨戒,被封为国师。唐中宗还特地为他造了五所华严寺。法藏以《华严经》为依据,吸收了玄奘新译理论,完成了判教,充实了观法,建立了华严宗风。因此,中国佛教便以华严寺为华严宗之发源地。其实《华严经》应是鸠摩罗什在草堂寺翻译出来的,所以草堂寺也被尊为华严祖庭之一。华严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其理论有四法届、六相、十玄门等。当时法藏大师有弟子多人,以慧苑为上首。但慧苑因作《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15卷,与法藏学说相左,被列为异说。唐大历中,法铣(据说为慧苑弟子)着《刊定记纂释》21卷,其弟子澄观着《华严大疏》及《随疏演义钞》,皆力斥慧苑之作,以恢复法藏宗旨。但澄观仍杂有不少禅宗、天台宗的见解。其上首弟子宗密主张融合华严与禅宗,提倡教禅一致。在会昌禁佛中,此宗同受打击。宋初,长水子璇以弘传宗密之学为主;至其弟子净源时,华严宗始得中兴。净源弟子义天本高丽王子,北宋元佑初年,携带该宗久已散佚的疏钞多种来华,使其得以复传中土。三年后,携佛典及儒书1000卷回国,华严宗遂传入高丽。其后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各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注解,世称宋代华严四大家,继有义和、鲜演、戒环、祖觉等相继弘传。元代敷演《华严经》的有盘谷、文才、了姓、宝严、春谷、大同、宝觉、善学、普瑞。明代有圆镜、祖住、明得、方泽、洪恩等人,明末祩宏、德清、智旭,也都研习过法藏、澄观的思想。明末清初有明源及其弟子续法,均以振兴华严宗为己任。清初弘传华严者,北方有大义、来舟、通理,南方有巢松、一雨、蕴璞、昧智、心光、佛闲、读彻及居士彭绍升(尺木)等人。清末杨文会以及月霞也均以弘阐华严著称。律宗祖庭——终南山净业寺净业寺位于西安南郊长安县终南山北麓之凤凰山(亦称“後岸山”上),距西安市约35公里。凤凰山山形如凤,地脉龙绵,山势奇古高峻,林壑深幽。净业寺踞处山腰,坐北朝南,东对青华山,西临澧峪河,南面阔朗,可眺观音、九鼎诸峰,是净心清修的道场。 净业寺始建於隋末,唐初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发祥地。律宗经典为《四分律》。相传释迦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第一次佛教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传戒律也有所不同。据僧史记载,中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三国魏嘉平(249~254)中。时中印度昙柯迦罗来洛阳,见中国僧人只落发而未受戒,即译出摩诃僧祗部戒本,以为持戒的准绳。又请印度僧立羯磨法(受戒规则)创行受戒。正元(254~256)中,安息国沙门昙谛来洛阳,译出法藏部羯磨,从此中国僧众受戒即依法藏部的作法。及至慧光造《四分律疏》,并删定羯磨,始奠定该宗基础。慧光弟子道云传道洪,道洪弟子智首,慨叹当时五部律互相混杂,即研核古今学说,撰《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影响很大。智首的弟子道宣,专研律学。继入终南山潜心述作,着《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后被称为五大部。他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从而正式形成宗派。与此同时弘扬《四分律》的有相州(今河北临漳境内)日光寺法砺,他和慧休合撰《四分律疏》、《羯磨疏》等,开创了相部宗。又有西太原寺东塔怀素,曾入玄奘门下,撰《四分律开宗记》,采用新译的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论的解释,批评法砺《四分律疏》的错误而被称为新疏。后又撰《新疏拾遣钞》、《四分僧尼羯磨文》等,开创东塔宗。南山宗、相部宗和东塔宗后被称为律宗三家。其间互有争论,尤以相部宗和东塔宗争论最烈。嗣后相部、东塔两系逐渐衰微,只南山一系传承独盛,绵延不绝。按照四分律宗自已的承传,道宣是第九祖,前面还有昙无德、昙柯迦罗、法聪、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八人。道宣(596-667年)自幼聪慧,9岁能作赋,l5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先後依止智顗、智律师钻研律学,曾在大禅定寺听智首律师讲《四分律》四十遍,历时十年。尔後,道宣律师四方参学,武德七年(624年)道宣结庐终南,始居白泉寺、丰德寺,後得护法菩萨“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实势,道可习成”之示,送移居净业寺。此後四十馀年,道宣律师除两次出山,被礼请参加玄奘法师在长安弘福寺、西明寺组织的译场外,其馀时间均在净业寺潜心禅定,研究律学。他曾因严持戒律、精修般舟三昧而感天人送供,天神护法。道宣律师以大乘教释《四分律》,广宏律学一脉,他的著述中有关《四分律》的疏、钞极多,其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补遂机羯磨疏》、《四分律含注式戒本疏》被称为“南山三大部”,再加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等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乾封二年(667年)他在终南山清宫精舍创立戒潭,依真所制的传戒、受戒仪规为诸州沙门二十馀人传授贝足戒。所著《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成为後世戒潭之模范。道宣律师生平“三衣皆拧,一食唯菽,行则杖策,坐不倚床”,其道行盛名远播西域。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十月三日圆寂,葬於坛谷石室。唐高宗诏令天下寺院供奉道宣律师画像,并令名匠韩伯通为其塑像。後人因其长期居住终南山,尊称他所弘的《四分律》马“南山宗”,亦尊俑他为“南山律祖”。律宗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听起来律宗的主要意思是教人如何老老实实的做和尚的,本人兴趣不是很大,也没做过多涉猎。至此,佛教六大宗派与长安地区的历史渊源已说明完毕,但是长安与佛教的关系却难以一时道尽,比如在陕西乾县法门寺就曾出土过包括佛教顶级重宝――佛指舍利等的一大批珍宝,真是说不尽的佛法无边,道不尽的繁华似锦。面对这些,还有谁又能对长安这座伟大都城的雄厚文化底蕴存有怀疑呢。长安的历史,并非史书上讲的那么简单枯燥,也更不只是兵马俑华清池那么显而易见众所皆知,长安,还有很大一部分隐藏在黄土之下,那成百上千的土包包,就像冰山的一角,更大的部分还在下面。拨开纷繁市侩的迷雾,也许我们会看到另一个辉煌的,具有传奇般历史的城市。一个伟大的城市并非只是一个极乐佛国,佛陀教人面对内心自省,却并不能阻止人们完成开疆拓土的大业,殊不见佛教在其发源地印度早已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灭无声了么。长安,除了一个安详平和繁华如织的佛国盛景之外,还有着千年征伐不休,雄图霸业的帝国伟略。
来源:佛学研究网下一篇:禅宗在亚洲与世界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