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偈颂歌赞的性质及其内容
佛教偈颂歌赞的性质及其内容◎王志鹏偈颂作为佛教12部经或九分教的经体之一,是佛教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礼佛时所唱的颂词。“偈”又作“伽陀”、“偈陀”,意译“偈颂”或“颂”。一般以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为一偈,与诗歌的形式相近。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偈”,包括12部经或九分教中之伽陀与 夜,两者均为偈颂体,但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纯为诗体形式(韵文)的偈颂,称为“孤起偈”,即伽陀。如果是诗体与长行(散文体)间杂使用,则称为“重颂偈”,即 夜。然而,在诸经论中,二者往往混用。狭义之“偈”,则单指梵语之ga^tha^ ,音译为“伽陀”、“偈陀”等,意译为“讽诵”、 “孤起颂”、“不重颂偈”、颂等。隋吉藏《百论疏》卷上云:偈有二种:一者通偈,二者别偈。言别偈者,谓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目之为偈,谓别偈也。二者通偈,谓首卢偈。释道安云:盖是胡人数经法也。莫问长行与偈,但令三十二字满即便名偈,谓通偈也。据吉藏解释,偈有两种:其一“通偈”,即由梵文32个音节构成,不问长行或偈颂,32字满便是一偈。其二“别偈”,不问五言、六言、七言,但令四句满便是一偈。但实际上偈的种类较多,吉藏所称之“偈”,仅是常用的两种。佛教偈颂发展到后来,凡赞叹佛德,阐述佛理,有韵或无韵的诗,大体整齐,便都可称为“偈”。偈与“颂”连称为“偈颂”,也即偈陀。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大乘宝云经》卷第1云:“无量天女于虚空中作天伎乐而供养佛,以是音乐出此偈颂,歌咏佛德。”窥机《妙法莲花经玄赞》卷二云:梵云伽陀,此翻为颂。颂者,美也,歌也。颂中文句,极美丽故,歌颂之故。颂即伽陀,汉译为“颂”,也即“偈”。这里训“颂”为“美也”,与作为《诗经》六义之一的“颂”颇为接近。《诗经》中的“颂”是宗庙乐歌之歌辞。《毛大序》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其中“颂”即是赞美盛德,告慰神明的祭歌。空海《文镜秘府论》中“六义”引王昌龄《诗中密旨》云:“颂者,赞也。赞叹其功,谓之颂也。”《文章辨体序说》也认为“颂之名,实出于《诗》”。尽管佛经之偈颂也含有赞美、歌颂之意,并且也具有歌唱的性质,但佛教之偈颂与我国诗经“六义”中的“颂”,以及后来作为文体的“颂”有一定的区别。总的说来,佛经中偈颂作为一种韵文体是与修多罗(散文体)相对而言的,特别是后来的禅门偈颂,多是用来表达禅者了悟佛教真理而创作的诗歌,有时也称作“歌”,这就与我国传统意义上之“颂”越来越远了。在佛经中,偈、赞也常常连称为“偈赞”。赞,梵语谓之“戍怛罗”(Stotra)。赞与偈的功用一样,均用于法会仪事道场中礼佛、赞佛的歌唱。“偈赞”意即以偈句赞叹佛菩萨等诸尊或他人之功德。如北凉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卷第3《供养三宝品第十七》云: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若以一钱至无量宝,若以一 至无量 ,若以一花至无量花,若以一香至无量香,若以一偈赞至无量偈赞,若以一礼至无量礼,若 一匝至无量匝,若一时中乃至无量时,若自独作若共人作。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及涅 后,等无差别。齐昙景译《摩诃摩耶经》卷上云:尔时摩诃摩耶,说偈赞已,而白佛言:“诚知如来诸弟子众,……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其数无量,所说偈赞,歌颂如来微妙功德,亦不可量。”偈颂联美辞而颂之,赞体则“从文以结音”,二者均采用佛教呗赞音乐。慧皎《高僧传》卷13《经师》云: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五众既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其实,论赞类文体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早。《文章辨体序说》云:按赞者,赞美之辞。《文章缘起》曰:‘汉司马相如作《荆轲赞》。’世已不传。厥后班孟坚《汉史》以论为赞,至宋范晔更以韵语。唐建中中试进士,以箴、论、表、赞代诗赋,而无颂题。迨后复置博学宏词科,则颂赞题皆出矣。……大抵赞有二体:若作散文,当祖班氏史评;若作韵语,当宗东方朔《画像赞》。刘知己《史通》卷4《内篇》“论赞第九”云:《春秋左氏传》每有发论,假君子以称之。二传云“公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