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要走的路还很长 [妙华法师]

2013-09-26 佛学入门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生活禅,要走的路还很长

——妙华法师专访

妙华法师是国内从事佛学研究及教学、弘法的知名法师。法师1960年1月出生于陕西华县;1986年山东淄博教育学院毕业;1987年随明哲法师在青岛湛山寺出家;1988年在广东韶关南华寺随本焕老和尚受具足戒。1989年10月至200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任职;2004年起以著书、弘法为务。著书二十余本,以《智慧解脱——〈维摩经〉释论》为代表作,用佛法与现代社会、人心对接,在诠释佛法、补助人生方面做出了探索,得到了企业家与信众的广泛认同。现任湖南省长沙市望城洗心禅寺首座,中南大学客座教授,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等。

《禅》刊:1993年,净慧长老在大陆佛教界率先举办了生活禅夏令营。您最早是在第三届夏令营来为营员授课的,分别作了两个主题的讲座:“达磨禅法及其修证”、“六祖坛经的人生哲学意义”。此后又多次来夏令营与营员们结法缘。您如何看待夏令营这种弘法形式?对生活禅的弘扬还需要如何深入和提升?

妙华法师:生活禅有两大优点先给予肯定,其一,是对传统佛教的创新;其二,是对人间佛教的实践。

面向青年学子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并通过各种活动包括佛学讲座,把生活禅理念向青年学子传播,让佛法的甘露泽被到年轻人的心里,如同在田野里播种,这样的种子播出去以后,佛教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生活禅夏令营或者生活禅的这种思想,还需要加深、加厚、加宽。就像一棵树一样,如果枝叶繁华,但是根深不下去,它就会倒,会枯萎,根深才能叶茂。所以生活禅的主题必须深化,不管是思想内容,还是形式都要深化。儒学之所以弘传了这么久,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在不断地更新。我定义为流动、复合的儒学。如果创立了生活禅,或者生活禅夏令营,只知抱残守缺,总有一天会成为“流河”,所以要往深里挖掘。有两条路:第一条路,就是借鉴西方文明的内容与形式;还有一条,就是你能不能把儒家、道家、佛家在文化与道德的层面融会贯通,以应社会之所需。在佛法上,上契诸佛之理,下化众生之机,使生活禅的思想完善饱满,充满生机,具有深厚的内涵。

什么是厚呢?观念幼稚,思想单薄,做的东西浮在面上,那就不够厚。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因为地力肥厚,文化的花朵与果实才会生长。

什么是加宽呢?佛教有三大语系,有八大宗派。社会上有经济有科技有文化,和他们如何链接,能不能把他们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形式与内容,圆融到生活禅当中,这就需要拓宽思维。你仅仅种好这一亩三分地,对自己的发展已经很满意了,那是不行的。所以说生活禅任重而道远,要走的路还很长。

虽然走过了二十年,对文革以后的中国佛教来讲,生活禅和夏令营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形式了,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思想了。但是如果把它放到历史的长河当中,只是一滴禅露而已。“生活禅”三个字,能不能写进中国佛教史,这还需要后边的人,而且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认同、接力,并且为之上下求索。

你是《禅》刊的编辑吧,《禅》刊可以说是生活禅和生活禅夏令营的代言人,如果我问你一句,生活禅是一个思想还是一个宗派,你能不能回答我?这就需要定义、定位。如果我问你的话,我们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三大语系,生活禅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生活禅夏令营是什么呢?

《禅》刊:如果让我答的话,生活禅是一种修行理念,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修行法门,是解决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这个时代主题的一种尝试。

妙华法师: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说得很明白,他说“吾不为一宗一派之徒裔”,主张力行菩萨道,学“今菩萨行”,直追佛陀,以佛陀为导师;反对死亡佛教、鬼神佛教、经忏佛教;主张三大革命,即教制、教产、教理革命。教理革命显然成功了,影响深远;但也有问题,如果没有一种形式与实践,很容易使汉传佛教教义浅表化,生活世俗化。

《禅》刊:仅定位于宗派就狭隘了。

妙华法师:其实我问这个问题本身是说生活禅和佛教历史形成的宗派如何衔接,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对吧?

《禅》刊: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定位好的话,下一步可能就不好展开。如果仅归结为一个宗派的话,可能就把自己捆起来了。

妙华法师:那你就必须向大家回答生活禅是什么,这就说明我们后边需要完善的东西还有很多。过去的佛教宗派,如果是修学禅宗的,必须看《达摩多罗禅经》、《维摩诘所说经》、《金刚经》、《楞严经》等等,有所宗经。然后有传承,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然后有修法,有思想。它是一个立体的架构。如果没有立体架构,就是一个美丽的荷叶漂在水面,看起来虽是绿的、美的,但不厚实。

在生活禅夏令营二十周年的时候,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值得总结与思考。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今天的作为,就像书,一页一页才成为一本书,如果一本书拆了,那就不叫书。

《禅》刊:您刚才提到的加深、加厚、加宽可否细解?

妙华法师:生活禅据我的理解,根据净慧法师思想的表述来看,他是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个属于在动中修。那么在动中修,它和什么靠得更近呢?和个人的修养靠得更近。可以看成是修行的基础。但是修养和修行有本质的区别。修养是一个人在世间法中对自己的一种完善,而修行呢,它却是要脱胎换骨的。比如有些人可以将人事应酬得很好,但对佛法未必有见地,未必有三学,未必开悟,心性未必清明纯善,佛门现实中的事例与教训还少吗?

《禅》刊:生活禅的传播,虽然已经走过二十年,除了居士之外,教界反应比较少,是不是跟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有关系?

妙华法师:教界是这样啊。刚入佛门的中青年,可能不太喜欢传统的形式,而真正用上功的人,又不会加入到我们这个团队当中来。所以用佛法与人结缘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让人能了解佛教,认识佛教,走进佛教,体验佛教。如果能再上升一个层次,在修证佛法上有次第、有理论、有法本、有行法就更好了。

《禅》刊:还需要从理论上和方法上去努力。

妙华法师:对,需要一整套东西。根据我对生活禅的理解,像《心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六祖坛经》、《金刚经》等都可以作为修行生活禅的教典。来参加生活禅夏令营,我必须把这几本经介绍给你。为什么选这几本?因为《心经》是般若法门,年轻人在社会打拼,需要智慧。然后《六祖坛经》,它宣扬世出世法相融相即,体相用圆融,是顿悟法门,大众佛教,平民佛教,很适合中青年。为什么要学《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为心量广大。现在的人都很脆弱,很狭小,很自私,欲望很重,用《普贤菩萨行愿品》来解救他们的心灵可能很有帮助。《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更多的讲感应,而现代人的分辨力很高,知识、技能和技巧都具备,实际上离这个法门越来越远了。因为道由心悟,不由心辨。现代人很相信科技而不相信感应、神通,不谛听心的呼唤。很相信权力和金钱,很相信手机和微信,不相信心灵的功能。在这点上我们要将他们拉回来,让他回光返照。

所以我建议创立生活禅宗经,也就是说,我们修行必须有依据,有法本,然后再提出来一个步骤、次第。不管他下次来不来参加夏令营,他都会非常清楚生活禅的修行次第和依据的经典。这样他回家以后可以继续深造,而不仅是满足于现在七天里的心灵按摩、精神桑拿。

生活禅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像念佛,有五种念佛的方法;天台宗有六妙法门;禅宗有参话头,有公案的启发和开悟。而我们生活禅夏令营要有自己的行门。

我们说修行、修行,你不实践的话,到最后就是画饼充饥。墙上画个饼,肚子还是饿的。如何下手?法门是必须的。那么这一块可以和哪里链接呢?可以和“赵州茶”链接。例如“无”字公案、吃茶去、庭前柏树子,和古人链接,就有源头活水了。但是直接参话头,参公案,现代人可能不是这个道器,大部分人不具备这个道心。那我们就提出让他心里平复,就是恢复到心的原来状态,可从静坐入手,还有诵经闻法等等。

还有,佛教里讲缘起观,现代人内心都很纠结,假如他念念不忘缘起观,就少了一份纠结。或修慈悲观,将慈悲心慢慢培养起来,看到什么都觉得挺好,就平和得多。有了缘起观,就可以洞彻法性;有了慈悲观,可以在生活中做个好人,还可以平复他的心灵。我们要慢慢梳理一下,使那些对生活禅有兴趣的人能够慢慢地走下去,并讲起生活禅来有理有据、理直气壮。

《禅》刊:这几点我们确实应该加强。

妙华法师:另外我们要透过几篇文章,像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一样,对生活禅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概念的内涵、外延都有一个确定的阐述。比如说生活禅的历史,生活禅的现状,生活禅的形式,生活禅的主张和观念,生活禅依据的经典,生活禅的行持等等,有一套体系。你每次来,我发你一本,虽然只在夏令营修了七天,但接着回去修七年都没问题,至少七年以内够吧。

柏林寺的硬件、软件管理都是很好的。纵观整个中国佛教,其实我们还算能过得去,但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盲目悲观。盲目的乐观和悲观都是要不得的。为什么没有悲观的必要?因为现在社会对于佛法的精神诉求极其广大,市场很广泛,根本就讲不过来,至少我个人的感受是这样。第二个,现在是网络时代,经济如此发达,如果我们善用网络,善用文化传播,生活禅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在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没有种好。很多寺庙这一亩三分地就没长庄稼。道场道场,有道才算道场。而道,一是证,一是外弘。而我们忙的啥?钱花哪儿了?劲用哪儿了?

为什么不能盲目乐观呢?因为西方文化的传播速度很快,西方宗教也借助传媒的力量在迅速推广,更何况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信仰更新,邪教层出,如果我们还在这里抱残守缺、刻舟求剑的话,那必然就会落伍。尤其是我们必须对社会问题与科学提问作出思考与回应,不然,你就会被证伪。

《禅》刊:我们如何面对寺院,怎么走出这个围墙?

妙华法师:要想走出围墙,首先要抓住一个要点——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成功一半。其次是破壁,破壁是种子业的一门技术,有破壁的能力,才会全面获得营养。这里说的是概念破壁。在思想文化领域有很多学科概念表面看是对立的,但其本质并不像人们认识的那样。

大陆汉传佛教需要旗帜,需要方向,需要整合,需要次第,需要创新,需要学会思想,没有思想的团队,必然是一盘散沙,没有精气神,只会成为装点门庭的塑料花。

生活禅的理念创新是值得肯定、效法、学习的。净慧长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上下求索,创立了生活禅,我们应该从佛教发展的大局出发去关爱它、扶持它,让它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一枝美丽的光芒四射的奇葩。试想一下,如果住持佛法的人都能像净慧长老一样有思想、有文化、有行动,肯付出、能坚持、讲团结,佛教一定会在经济、科技、文化长足发展的今天,为社会、人心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

下一篇:空的哲学思想 [慧律法师]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