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到底是什么?
《青蛇》剧照
我们常常会和别人开玩笑讲“色即是空”,大致是不要沉迷于女色,贪图肉欲,甚至有时候电视上也能看到这样的对话——一个和尚双手合十对着一位女子说道:“色即是空”。
此语出自大乘佛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话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果你单单理解为女色,那便是太小看佛教千百年的文化底蕴了。这里的“色”是一切外在的表现,或者是欲望。比如你想要吃包子,那么你想要的吃的欲望就是色,包子也是色。而空则是一切本源,并非是简单的一无所有,或者说虚幻缥缈。
抛开这些可以百度到的信息,在我看来,“色”与“空”都可以看做是一切物质和思想的本源,你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都是“色”,是所谓的“受想行识”,它不能被压抑,只能被引导。
色
我们常常会说远离诱惑,摒弃欲望,似乎和佛教中讲的“出世”类似,都讲究远离红尘,才能淡泊名利,才能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修心”,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消极的理解方法。这和道家的出世思想也颇有些类似,不过道家更加讲究与自然的融合,而不是完全的封闭。王阳明也曾批判过此类思想,所以无论在其“致良知”还是“知行合一”的理念中,都更强调在事上历练,在他人生后期,甚至放弃了佛教及道教的思想研究,转投儒家怀抱。
不过我认为这些观念多少存在一厢情愿的误读。在佛教的密宗里,也有一种叫做“欢喜禅”的修行方法,很多朋友看过徐克的《青蛇》,里面的法海修行的就是欢喜禅,在他和心魔斗法以及在水中让青蛇帮助自己修炼,都是一种参禅的手段。这种手段就可以看做是一种“入世”修行。
所以,我们在理解“色”的时候,更应该是一种包容的胸怀,“色”其实是一种修炼的过程,一味地划界限,讲原则,很可能走进思维误区,错将逃避当做成就。所谓大隐隐于市,出于泥而不染,这才是修行的最终出路。
空
“空”也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我们常常认为“空”就是“无”,不过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其实又有相当的差异。
金庸的《天龙八部》里,当慕容博被扫地僧从死转活后,对匡复大燕说了这样一句话:“复国是空,不复国亦是空。”在这里多数人会觉得这是慕容博看淡名利,但金庸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对你说“NO”。这里慕容博其实是看到了二者的本质,即所有国家无论统治阶级如何更替,其国家总体性质是都是相同的,他之前所追求的,也不过是从起点绕一圈再回到起点而已。
佛教中有很多这样的话,大致的思想都是教人不争、不为所动或放弃,如果一味地消极理解,则很容易走进一个自我安慰的象牙塔里,这种思想更多地是鲁迅笔下的啊Q以及他所表现的啊Q精神,是不值得提倡的。
“空”字更多的含义是一种深度认知,一种目无全牛的状态(目无全牛也是褒义词,不要从字面理解)。所以,我们要明白,所有的淡薄,其实都是建立在看清事物本质的基础之上,而非看淡或看轻,因为“色”一直都存在。
清代文人周希陶的《重订增广贤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欲沉溺便是苦海, 一念清净,烈焰成池, 一念惊觉,航登彼岸。”如果你还在逆境或者消极的时候用它来抚慰自己,那很可能进入一个自我安慰的恶性循环了。
无
中国人也很喜欢“无”,一来其繁体字写出来确实比较好看,二来总能让自己有种不一样的境界。我们常以为“无”和“空”都表示同一种状态,不过正如前所述,“空”是一种结果,而“无”才是高于空的一种精神境界。
金庸在他的小说里常会贯穿这一思想,比如独孤求败所创的“独孤九剑”,就是追求的一种无的境界,即无招胜有招,《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临场教给张无忌的太极剑法,张无忌忘得越多,张三丰越是信心十足,这和独孤九剑的武功哲学都是想通的。
在《菊与刀》一书中,作者本尼迪克特把日本人关于“无”的境界追求称作“圆熟”,她在书中这样说道:“它是指意志与行动之间‘丝毫无间’的经验,无论它是世俗的还是宗教的,就像电流直接从阳极流向阴极……‘圆熟’者全然意识不到‘我正在做’,如同电流在电路中自由流动,游刃有余。”
所以,“无”的境界其实就是“合一”,即将自己融入环境或者将环境当做身体的一部分。
这是个廖误辈出的时代,我们或者是简单地根据字义去理解词义,或者是强行地将自己的想法加诸在文字身上,以致误会不断。理解力不仅仅要求我们能够读懂一篇简单的文章,更是需要我们学会深度思考。
文:许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