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前到死后 一代高僧印光大师的终身教育思想
核心提示: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被后世尊为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幼时读程朱儒书,对佛法持批判态度,后因病阅佛经,方知佛法广博精深。21岁出家专修净土,后阅大藏经,增修《净土十要》等要籍并闭关六载。其著作《印光法师文钞》及《增广文钞》等广为流通,其中记录了印光法师关于人生道德教育的开示。印光大师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增进人生福祉,从时间上看包含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从领域上看重点关注家庭教育,从内容来看主要是佛教净土宗念佛教育,从方法上来看主要从人们行为带来的后果启发人们的正信正行,并详细讲解了从怀孕准备、胎教一直到临终的人生教育全过程。本文作者对大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详尽梳理。适逢2015年12月14日农历十一月初四是印光大师圆寂75周年纪念日,凤凰佛教特刊登全文如下: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按照这一终身教育的概念来审视,民国高僧印光法师(1862-1940)的著作《印光法师文钞全集》(包含增广、续编、三编、三编补)中包含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印光法师是精通佛教和儒教的大师,其教育思想从目的上看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增进人生福祉,从时间上看包含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从领域上看重点关注家庭教育,从内容来看主要是儒家圣贤教育和佛教净土宗念佛教育,从方法上主要从人们行为带来的后果启发人们的正信正行。下面主要从终身教育及人生道德善法教育的角度介绍印光法师的教育思想。
印光大师说未怀孕之前的预备教育
为了帮助求子的信众,印光法师在儒家圣贤所重视的胎教的基础上提出了“未胎而预教”的观点。实际内容是指父母要教育子女学会节欲保身、培养福德,以便将来所生的孩子体质健全。他在《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永嘉某居士书”中讲到:“须知求子,先须从培德、节欲起。”
又说:节欲这件事,道理很深,关系很大,但关于节欲的话很不容易讲。贪色欲的人,精子稀薄没有活力,像秕种不能生芽一样难以生小孩,即使生下小孩,多半未成年而夭折。即使幸运没有夭折,也会身体柔弱,难以成就事业。如果能保养精神,节欲半年,等妻子月经过后,选择良辰吉日交合,决定能够受孕。之后断绝房事,那么所生的孩子,不仅性行贞良,欲念轻薄,而且体质庞厚,没有胎毒、痘疹等各种疾病。
印光法师强调选择良辰吉日的重要性。《礼记·月令篇》,记载圣王于仲春,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印光法师对此做了解释。他说:“奋木铎以令兆民者,令地方官声铎以告百姓也。容止,犹言动静。不戒容止,谓行房事也。生子不备,即五官不全等。世每有生子,或异人类,或形体缺损,皆坐此故。必有凶灾,言其父母,尚有凶祸灾殃,如恶病、夭寿等,不止生子不备也。”
印光法师指出:不但震雷天气要避开,大风、大雨、恶星值日,及天时交节、佛圣诞期,都应当避开。这是尊天敬圣,遵王制而敦人伦的大道。印光法师最后指出:“子女成人时,当以节欲保身等,委曲开导。父教女不便,母则无妨。能如此,方为真爱子女。而世之爱者,多皆任其纵欲,则其害更有甚于杀子女者,可不哀哉!圣人重胎教,于此致意,乃未胎而预教也。”
印光大师谈胎教
胎教起源于周代太任。周朝以仁厚立国,母亲、后妃的德行起了很大的作用。太姜的儿媳太任,是挚任氏的二女儿,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亲。太任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王季的事业,得力于太任的辅佐。太任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睡从不歪着身子睡,坐也不偏斜着坐,站不曾跛着脚站。不吃气味不正的食物,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吃,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坐。所以文王生下来就非常地聪明,圣德卓著,太任教他一,他就识得百。太任的胎教留下了千古佳话。
印光法师认为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母教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胎教。他在《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续编卷下)中说:“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于禀质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尤宜永断腥荤,日常念佛,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则其生时,必安乐无苦。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姿聪明。”这里对胎教提了思想和行为真诚严谨、吃素、念佛三条要求。
印光法师在《求子三要》(续编卷下)第三条胎幼善教中对胎教的要求做了进一步的说明。“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必定贤善。从受孕后,其形容必须端庄诚静,其语言必须忠厚和平,其行事必须孝友恭顺。行、住、坐、卧,常念观音圣号。无论出声念、默念,皆须摄耳而听,听则心归于一,功德更大。若衣冠整齐,手口洗漱,出声念默念,均可。若未洗漱,及至不洁净处,并睡眠时,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
这一段提出了对孕妇外貌、语言和动作方面的要求,同时重点讲了念观音圣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向观音菩萨求子的方法来自佛教著名的大乘经典《大佛顶首楞严经》,该经中说:“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印光法师依据这段经文撰写了《礼念观音菩萨求子疏》(续编卷下),指出:“果能如此谨身、口、意,虔念观音,俾胎儿禀此淳善正气,则其生也,定非凡品。”
印光大师眼中的儿童教育
印光法师文钞中谈的幼教是指小时候懂事到正式上学之前一段时间的教育。目的是打下做人的道德基础。他在《复永嘉某居士书四》(增广卷一)中说:“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
他在《一函遍复》(续编卷上)概括了幼教的基本要求:“小儿从有知识时,即教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毕现丑相,无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惧,勉为良善也。无论何人,即婢仆小儿,亦不许打骂。教其敬事尊长,卑以自牧。务须敬惜字纸,爱惜五谷、衣服、什物、护惜虫蚁。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决定贤善。若小时任性惯,概不教训,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类。此时后悔,了无所益。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其习与性成,故当谨之于始也。天下之治乱,皆基于此,切勿以为老僧迂谈,无关紧要也。”
这一段内容丰富,意蕴深远。第一句讲的儒家八德教育和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教育。印光法师认为儒家的礼义要用佛教的因果报应相配合,但讲尽义尽分,上等的根器的人可能做到,中下根器的人难以做到。通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教育可以促使中下根器的人努力改恶从善。下面“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一大段是按照神道设教的精神进行的敬畏教育,有敬畏心,才不敢起恶念,做坏事。接下来是惜字教育和惜福教育,爱护动物教育。最后“禁止零食,免致受病”是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印光法师反对对孩子溺爱和娇惯。他在《复杨慧昌居士书三》(续编卷上)中说:“今世乱已极,其源皆因世之为父母者,不知教子之道。不知以道德仁义,因果报应教儿女。但以溺爱骄养,机械变诈相教。故致有天姿者,习为狂妄,无天姿者,狎于顽愚,以至越礼犯分之事,时有发现也。”
印光法师所在的清末民初已经实行新学制,以儒家景点为主体的教育遭到否定和抛弃,如何落实儒教的道德和经典教育呢。印光法师民国七年(1918年)在《复永嘉某居士书四》(增广卷一)中提出了一个办法。他说:“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现设学校。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待其学已有几分,举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然后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无天姿者,亦为良善。独善兼善,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
也就是在正式进入新学堂读书之前,几家合请精通传统文化的老师先教孩子读《四书》和《五经》,打下道德和见解的基础。印光法师的这个读经方法可以说是当代国学热开展的读经运动的滥觞。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印光法师还反复推荐道教善书《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鸷文》作为幼教的教材,认为浅近的因果道理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印光大师与青少年教育
少年必儿童的理解能力进了一步,印光法师对少年教育也有不少论述。例如,他在《与周法利童子书》(增广卷一)中谈到:“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
对周法利提出两条要求:“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
对于少年,印光法师特别强调戒邪淫教育。他在《复宁德恒、德复居士书》(续编卷上)中说:“人之少年,最难制者为情欲。今之世道,专以导欲诲淫为目的。汝等虽有祖上阴德,不至大有逾越,然须战兢自守,庶可无愧先人。倘不著力立品,受淫欲之戕贼,后来决定无所成就,或致短命而死。”又说:“今之少年,多半犯手淫病,此真杀身之一大利刃也,宜痛戒之。”
少年首重立志。印光法师说:“人之成德立业,端在少年能立志与否。”他在《复慧海居士书四》(三编卷三)中说:“欲学好,必先以立志立品,知因识果始。不立志,则无所趣向。不立品,则所行卑污。不知因果,则无以闲邪念而存诚心。必至流入小人之域而不自觉也。”
无论哪个阶段的教育,印光法师都强调德育为本,因此他撰写的《德育启蒙》以四字格言的形式列举了孝亲、友爱、敬师、择友、布衣、蔬食、惜字、惜谷、惜阴、仗义、清廉、知耻、尽忠、守信、仁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说谎、不吸烟、不饮酒、不赌博、不奢侈、不傲慢、不嫉妒、不偏见、不迁怒、不耻问共二十八个德目。
印光大师看成人教育
印光法师主要通过书信回答在家居士的问题的法师开展教育,这些对象主要都是成年人。其教育的纲领可以用三十二个字概括,即“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前四句,儒教和佛教并提,侧重世间善法教育,后四句则讲佛教净土宗的宗旨。
他在《复蔡契诚居士书三》(三编卷二)中说明了八句纲领的意义:“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愿汝勉之。”
印光法师在《南通金沙区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三编卷三)中从居士的名实和事业的角度谈了成人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义务,他说:“所言居士之名者,居家修道之士也。实者即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世善,以立其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普愿自他,同了生死。能如是者,方可不负居士之名。事业者,即以身率物,宏扬佛化,唯以自利利他,己立立人为志事。于虚名浮利,略不萦心。于伦理清规,决不违犯。”
在成人教育中,印光特别重视母教和教女。母教是指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教女则是对女儿的教育。他在《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续编卷下)中说:“吾故曰,教子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为尤要。以人之幼时,专赖母教。父不能常在家内,母则常不离子。母若贤慧,则所行所言,皆足为法。见闻已熟,心中已有成规。再加以常常训诲,则习已成性。如熔金铸器,模型若好,器决不会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为紧要也。以贤母由贤女而来,若无贤女,何由而有贤母。无贤母,又何由而得贤子女哉。此种极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为之,所痛惜者,绝少提倡之人,俾为母者,唯知溺爱,为父者亦无善教。”
印光法师认为做父母做大的职责是教育好子女。他在《复张佩芬慕兰居士书》(三编卷一)中说:“所谓尽分者,务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此八种事,一人皆备。上有父母,则是子职。下有儿女,则是父职。自己用人,则是主职。为人作事,则是仆职。余职分均好尽,惟父母之职分难尽。实非难尽,以举世无人提倡。大家只知溺爱而不知教育。以致养成败类,互相残杀。弄得国不成国,民不成民。”
印光大师谈安老教育
一个人应如何安排老年的生活,印光法师也有详细的开示,在文钞续编《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中说:“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现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顿好,心里除念佛外,别无一事挂牵。”“现在虽很强健,要做就要死了想。凡现在要穿的衣服,留着穿,凡绸缎皮袄等贵重衣服,均分与孙媳等,首饰、臂钏、耳环、及金银翡翠等,通通救济灾民,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若心中见识小,舍不得赈灾,亦须分与女儿、孙媳、孙女等,自己身旁,决不可留此种令人起贪恋的东西,所有存款,为防养老者,亦须交与子孙,即田地契志等,亦须交代的干干净净。”其精神含有孔子所说的“老之时,戒之在得”。也就是说老年人不要贪恋财产等身外之物,要注重精神上解脱和归宿。印光法师对老年人一般劝他们把家事、儿孙的事置之度外,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例如《致戚友卿先生书》(续编卷上)中说:“汝已七十,来日无多。当认真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凡家中家计,并儿孙之事,皆当置之度外。譬如我于六十后就死了,那儿孙还不是一样做人。我今只管念佛了生死,他们既不能替我了生死,我岂可因他们误我的大事。能如此设想,自然就会一心念佛了。”他跟好友高鹤年居士说:“惜有限之精神,办末后之事业。其老年人之第一要紧著子也。”(三编卷一复高鹤年居士书二)
印光大师看临终关怀教育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儒家文化有讳言死的倾向。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不讨论死亡问题。佛教以了脱分段生死为修行的最重要的大事,所以佛教从不讳言死,毋宁说佛教把死作为要解决的问题和修行的动力。临终助念,帮助念佛人或者亡灵往生净土是净土宗的特色。印光法师十分重视对弟子进行临终助念的教育,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是临终关怀教育。
他总结历代净土宗的临终助念经验,撰写《临终三大要》(续编卷下),他指导弟子李圆净编辑了《饬终津梁》一书,专门阐述临终助念方法、注意事项、助念团章程以及助念往生案例。临终助念的目的是让临终的人减少身体痛苦,减少精神障碍,树立对阿弥陀佛的信仰,顺利往生。
印光法师在《临终三大要》中首先指出要重视和面对死亡问题。他说:“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接着指出:“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临终助念的三大要点包括: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第一要是通过开导安慰,让临终的人放下牵挂,生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愿,这是往生与否的关键。第二要是通过换班助念,在行上帮助临终的人心在阿弥陀佛圣号上面。第三要非常重要。世俗不明白人虽然断气,但在身体冷透之前,神识还没有离开肉体,往往急急忙忙地为死者擦洗身体,更换衣服,以及哭泣。这会给亡灵造成极大的痛苦,如果产生嗔恨心,就可能堕落恶道。
因此按照佛教的规矩,正确的做法是:断气之后,不要碰触和搬动遗体,继续念佛助念24小时以上,如有必要,再擦洗身体和更换衣服。那有人会问,身体冷了,关节僵硬,不好换衣服怎么办?其实不必担心这个问题。根据大量的助念实践证明,如法助念的死者,一般会身体会保持柔软状态。就算关节僵硬了,也好解决。用热毛巾敷一下,就会变软,不影响换衣服。中国是一个老龄化的大国,佛教净土宗通过临终助念,减少临终的痛苦,应该是值得效仿和推广的做法。
做好临终助念的前提是平时对家属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否则到有人临终时,很容易由于不明厉害关系或者情感牵连而导致搬动一体和哭泣等刺激临终人精神的情况。
印光法师在《一函遍复》(续编卷上)中说:“念佛之人,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临终决定往生西方,非预为眷属说临终助念,及瞎张罗,并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临终得眷属助念之益,不受破坏正念之害者,非平时为说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则不独有益于父母,实有益于现生眷属,后世子孙也。临终助念,无论老少,均当如是。详看饬终津梁,自知。”
结语
印光法师的教育思想以家庭教育为重心,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因果报应为纲骨,贯穿一个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胎儿时期注重秉承母亲的正气,幼年时期注重打下因果和道德的基础,青少年时期注重立志向上做好人,成人时期注重敦伦尽分履行天职,老年时期注重放下牵挂、追求解脱,临终注重提起正念、安然往生。六个环节形成人生道德教育环,而在成人教育中还特别提出未孕之前的预备教育概念。这种贯穿人生始终的道德教育充分体现了一代高僧和佛教教育家对于世人的慈悲关怀和超世智慧,值得广大教师,尤其是从事道德伦理教育的教师研究和借鉴,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安顿身心获得精神健康都有启发意义。
(作者系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对外合作与地方基层领导干部培训部主任,曾编著出版《弘一大师说净土》、《印光法师的故事》等书。)
文:余池明下一篇:如何才能做到工作赚钱与念佛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