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时临斋仪」的内涵

2015-10-21 佛学入门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我们佛教信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临斋仪”(即供养偈和供养咒),然后才可用斋。但我们很多人都只知道这一基本仪式,却对念诵供养偈的含义并不明了。为了方便大众对“二时临斋仪”的理解,下面就其内涵作简要介绍。

“二时临斋仪”在佛门中俗称“供养偈”和“结斋偈”,是出家人在早斋和午斋前必须念诵的偈咒。出家人之所以在早、午斋时念诵这些供养偈咒,是因为,佛制出家人早上、中午可以用斋,而晚上是饿鬼进食的时刻,出家人在此时是不准用斋的。由于饿鬼没有食物可吃,如果僧人晚上用斋,吃饭时的碗筷之声会令饿鬼生起瞋恨心,加重他们的罪业

因此,佛制出家人要过午不食。出家人晚上不进食,是为了怜悯饿鬼,培养慈悲心。不过,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很多丛林都实行“农禅并重”的生活方式,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教优良传统,出家人如果只吃两顿饭,在体力上消耗太多,不利于身体健康。于是,很多寺院允许出家人用晚餐,但必须生起惭愧心,将晚餐视为“药石”,即用于延续生命的医药,要求出家人不准辨别味道的好坏。因此,晚餐便不念供养偈语。

“二时临斋仪”的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其全文如下:

“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早斋念诵)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午斋念诵)

萨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供佛(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二时临斋仪”除了早上念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中午念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之外,开始与结尾所念的内容都是相同的。

从“二时临斋仪”的内容可知,在早、午斋供之前,首先要供养诸佛、菩萨,然后供养僧众等修行之人,最后在结斋时以法供养回向给布施饮食之人。这就是供养佛法僧三宝的意义。

出家人之所以在斋前要先供养三宝,是因为在浮沉生死的“冥冥大夜中”,须仰赖“三宝为灯烛”,以般若智慧照亮心性的大道;在流转六道的“滔滔苦海中”,须依循“三宝为舟航”,修福修慧,究竟离苦得乐。因此景仰三宝、感恩三宝,并以三宝为人间最大福田,发恭敬心、菩提心而至心供养。

出家人在早斋时通常念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至于佛门早餐食粥的来源,据《摩诃僧祗律》云:“佛住舍卫城时,难陀母作食。先饭比丘,然后自食,复作釜饭,逼上饭汁自饮,即觉身内风除,宿食顿消,由是多水少米合煎,复用胡椒荜茇调和,以奉世尊。由是佛听比丘,从今日后,许食粥,有十种利。时世尊即说偈曰: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粥施。”据《摩诃僧祗律》载,食粥具有十种利益:

一、资色,资益身躯,颜容丰盛。二、增力,补益衰弱,增长气力。三、益寿,补养元气,寿数增益。四、安乐,清净柔软,食则安乐。五、辞清,气无凝滞,辞辩清扬。六、辩说,滋润喉舌,论议无碍。七、消宿食,温暖脾胃,宿食消化。八、除风,调和通利,风气消除。九、除饥,适充口腹,饥馁顿除。十、消渴,喉舌沾润,干渴随消。因为粥有这十种利益,所以要用来供养修行之人,使他们得到无边的善果,达到究竟常乐的涅槃彼岸。

在中午念诵供养咒语时,还要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其中“三德六味”即在告诉我们作为供佛和僧人的饮食,一定要三德完备、六味俱足,方为合法,否则便是对佛和僧有失恭敬。所谓“三德六味”即是清净、柔软、如法三德,淡、咸、辛、酸、甘、苦六种味道。若厨中之人,备办僧人之食,能够拣择干净,便合于清净德;食物若能精细甘和,便合于柔软之德;若能应时置办,制造得宜,便合于如法之德。

对于“六味”,紫柏大师在其《示厨》一文中指出:“盖淡味为诸味之体;咸味其性润,能滋于肌肤,故味之调者,必以盐为首;辛味其性热,能暖脏腑之寒,故味之辣者为辛;酸味其性凉,能解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脏腑之热,故味啬者为苦。”

以“三德六味”的甘美饮食供养诸佛及修行僧,能够令诸佛菩萨和僧伽大众生起欢喜之心。食用这种饮食,如嗅旃檀,如饮甘露,五内调和,身适心安,显资色力,使身心健康,智慧显现。

“三德六味”的上妙饮食,不仅要供佛及僧,而且还要“法界有情,普同供养”。为何要供养一切法界众生?因为人生在世,事事皆以因缘和合方得成就。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借助众生之力方得圆满,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所以发感恩心而供养。而我今虽衣食饱暖,世上却有无数饥民饿殍,乃至广大恶道众生受罪无限,“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因此也应当发广大心、慈悲心至心供养。在提出供养诸佛菩萨、僧伽及一切法界众生之后,供养偈中让人作如下观想:“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这几句偈语告诉出家之人,在每天吃饭之前,应当经常提醒自己要以法为供养,让自己沉浸在法味之乐中。

僧众接受十方施主的饮食供养,应当将这种功德回向给这些施主,使他们因饮食供养而得到善报。因此,在早、午斋结斋时要唱颂:“萨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这也是对施主饮食布施的一种祝福与感恩。祝愿供养法会斋饭的护法居士,因以欢喜心种此清净布施的善因,必将得到世世饮食无虞、究竟安乐的善果。僧众每天念诵,以示不忘,从而能激发积极向道的信心。

佛门诸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法供养能够令众生成就佛法智慧解脱的因缘。对于沉沦苦海的世间众生来说,除了饮食的供养之外,他们更需要修行佛法,解脱烦恼。正因于此,在早、午斋结斋时,僧众常要念诵“供佛(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祝愿众生未来皆能至少达到阿罗汉圣者的境界,其中“所作皆办”指因修行而梵行已立、生死已尽,从而“具诸佛法”的智慧与光明、自在与解脱。

“二时临斋仪”是佛门修行的重要一环,也是每天必须进行的功课。在早、午斋时,念诵如上偈语,能使自己常念诸佛菩萨之功德,感恩施主的供养,警示自己收摄内心,精进用功。从而以恭敬心、报恩心、慈悲心、清净心,诚心供养、结斋、祝愿,最终令身心清净,法喜充满,成就无上菩提。

下一篇:人的福报和命运中,隐藏的惊人秘密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