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06集)

2014-12-10 佛学入门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老法师:好,大家请坐。冬至快到了,今天两份心得报告都与冬至祭祖有关系,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生:昭述祖德是祭祖的精神实质

  甲、祭祖维系古今

  千万年来,祭祖都是中国人生活的重心。远在八千年前,国人已经不但用一只猪来祭祖,更将一对做工精细、价值连城的玉耳环,跟随已故的族长一起下葬。这一对玉耳环,直径仅仅相差不到零点一公分,在科技不发达、没有机械化工具的上古时代,如何能加工得如此精准,至今仍是一个谜。

  这是近年来,我国在内蒙赤峰的重大考古发现,香港中文大学考古学家邓聪教授指出:这对玉耳环,是族长地位的标志。展示出族长之德如玉,能够与天、地互参,即「德配天地者为君」。族长作古时,族人将这对玉耳环陪葬,显示出族人对於族长的恭敬,族长虽然离世,但其与天地合德之教诲,族人将一直承继下去。这个习俗,显示出「听」字耳下有玉的实际情况,即「听思聪」。又「听」右边是德半边,说明要听德之音。修德以彰显本性本善的真实智慧(明明德),这是修身与教化的目的所在。这一切的教化,集中体现在祭祖这个重要的集体活动之中。是故,八千年来,我国人民祭祖的活动从未中断过。

  两千八百年前,一位名叫克的人,梦周天子委以重任。孝顺的他,感念祖德庇佑,立即恭恭敬敬为祖父制作了一个鼎,好在祭祖时让族人都能视其鼎而思祖德。鼎上有铭文二百八十个字,记录了祖父的谦虚、至诚:「您的心胸平和谦让,您的深思淡泊宁静,您的德行纯一、充满智慧……您令远者怀念、近者依恋。您的至诚感格上天,令上下彼此信任。」这就是著名的国宝,西周大克鼎,其做工之精美、艺术价值之高,今人十分赞叹。从周朝的臣子如此孝顺,常念祖恩,国人又如此谦谨诚敬,周代圣贤教育之成就由此可见。

  上述这两个国宝做工如此精细,也充分体现了古人对祖宗的那分恭敬、诚意和感恩,已经超越时空,令现代中外人士都为之动容。上古以玉祭祖,传播德音;周代铸鼎镌铭,弘扬谦和。古人念念不忘祖宗教诲,以力行之,这便是祭祖的精神实质。

  乙、何为昭述祖德?

  昭述,意思是明明白白的记述下来。昭述祖德,是说将祖宗的盛德,用各种方式在现今彰显出来,如在鼎上铭刻、在族谱上撰文,以及族长在祖堂上宣讲等。在古代,让子孙后代都能明了祖宗之德,是祭祖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正如周鼎所示,祭祖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子孙向祖宗汇报自己的成绩、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进步。西周的克,因晋升而铸鼎,如同今人衣锦还乡、光耀门楣一样,是让父母、祖宗非常欣慰的。正所谓「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乙一、经书以承继家道

  在我国,家谱之普及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即公元十四世纪晚期。此前,维系家道、家学的,形式上是口耳相传的传说,以及祖孙相传的经书;实质上是世代相传、造就圣贤的家庭教育。国人熟悉的五经,最初是刻在木简、竹简上的零散记录,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集结成册,历尽千辛万苦,流传至今。其中一个历史动力,便是这些书册是各个贵族家族的家学,是家庭教育的精华和指归。

  上古、中古时期的家学,所教导出来的是圣贤,并不分男性还是女性。著名的曹大家(班昭)就是一例,太后请她进宫讲学,经学家郑康成则跪在殿外恭敬聆听,可见圣学的收摄人心的力量之大。值得一提的是,曹大家给太后讲学后,感念朝廷的信任、太后的恩德,遂撰写《女诫》,专门讲述如何培养圣贤女子以传承家庭教育,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讲述女性教育的专著。后人绘曹大家,其格局特比照孔子,显示出对圣贤教育的恭敬、仰慕。

  乙二、祖德光耀千古

  周鼎能够历二千八百年而保存完好,并在近代得以出土,举世惊叹,与该鼎所弘扬的谦德有很大关系。对於子孙而言,面对祖先之德,一是自勉「圣与贤,可驯致」;一是力行礼让以长养谦德。这正是祭祖活动所要传递给后世子孙的家风。一个谦卑的祖父,不仅以其德行庇护子孙,令其加官进爵,更教化子孙:谦让是保住德行的根本。周鼎历千年之后,终於完好再现於世,这正是「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成就圆满的德行、回归圆满的自性,谦德必不可少。净空老法师说过:《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谦卑的具体实践。学生只有我一个,其他都是我的老师、我的善知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学的,就是一个谦字而已,最后他圆满成佛了。

  忠孝传家远

  公元一百零八年,东汉名士杨震被调任东莱太守,经过昌邑的时候,与县令王密相见。王密是因杨震的举荐方得到朝廷的委任,故特别备礼十金,入夜悄悄送去,说:「暮夜无知者。」(晚上送礼,没有人知道)。杨震断然拒绝了这份厚礼,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大为惭愧。杨震因此成为东汉名臣。其后人因此而将杨氏祖堂名为四知堂,勉励子孙能正直无私、光明磊落。杨震以其德高而被尊为「弘农孔子」,其子孙坚守祖训,积功累德,因而代出人才,其八世孙依然能够官至太守,而其十四世孙正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杨氏家族从隋代开始,更虔诚敬佛。唐朝皇帝多与杨氏家族结亲,其家族繁盛,从唐至今,人才辈出。由此可见,古人所言「忠孝传家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真实不虚。

  因此,一旦得知祖宗德庇子孙,为人子者,无不生起崇敬与感恩,可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如今,四知堂的杨氏,即使移居海外,也不忘修建祖堂以春秋祭祀。一九九五年,缅甸的杨氏家族以其人丁兴旺,对当地的四知堂进行扩建,以容纳更多后嗣祭祖。至此,祖宗之德,在冥冥中教导、护念子孙后代,已是一千九百多年!

  乙三、家谱第一篇:昭述祖德

  从公元十四世纪开始,家谱逐渐走入千家万户。这时,昭述祖德成为各家家谱的第一篇。在成书於公元一四00年前后的浙江省嵊县陈氏家族的族谱,记录了江州义门陈氏的祖德。「义门陈氏」是唐僖宗亲书并赐的匾额,言其家族重视道义。公元七三一年四月,始迁祖陈旺(南朝陈朝之后)迁居江西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义门陈村)。从此,三百三十多年间,历经十五代,家族一度繁衍至三千九百多口都没有分家,不仅在唐宋两朝屡受皇帝嘉许,其《陈氏家法》更被收入宋朝国史馆,并赐当时的王公大臣各一本,以彰陈氏孝、义家风。

  江州陈氏家族的孝、义,感得家中所豢养的一百多只看门犬也坚持要在一起吃饭,甚至一犬未至,百犬不食。这个现象感动了宋太宗,皇帝特御书「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以教化天下。虽然义门陈氏在公元一0六三年被迫分家,但是各地陈氏家族不忘祖训,分别在所在之地延续孝义的家风。三百多年后,家谱刚刚开始在民间兴起,陈氏家族便率先将唐宋旧事写入家谱,勉励后代延续家道、家风。

  像这样关於孝悌忠信的教导,每个家族的家谱、每个县的县志里都有大量的记载。有些名人在正史中有记录,更多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做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成为后人肃然起敬的模范。他们忠孝的精神,不仅彪炳万世,更为当地乡党所传颂。这就是中国传统大家庭的德行教育、也是传统社会教育之所在。正因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辅相成,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令我国社会纵然历经朝代更迭,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和谐;传统文化、传统学术更得以远承汉唐,而於康熙、乾隆年间达致新的高峰。传统文化的大家庭,对於社会安定、文明发展至关重要!

  丙、新时代的昭述祖德

  丙一、昭述祖德依然必要

  随著时间跨入日益商业化的现代社会,家谱及祖先行孝尽忠的事迹被遗忘了;每年广聚族人,一同斋戒以祭祀先祖的活动,也被简化成为父母带著孩子给先人上坟了;祭祖必然宣讲的祖德,以及子孙向祖宗汇报所作所为的环节,更是鲜有提及了。尽管如此,许多家庭依然会将祖先的故事变成一个个鼓舞人心的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一些老师也会将这些故事搜集起来,讲给学生们听,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香港的陈太夫人在民国中期与先生来香港做生意。两夫妻刚刚赚到一点钱,就立即拿来祭祖,自己则省吃俭用。陈太夫人对族中所有长辈都十分孝顺、对后代都非常慈爱,一生没有发过脾气。老夫人虽然常常拜观音,但是每每听到天主教神父《圣经》,都会很欢喜、也很感动,说明真正受到传统文化薰陶的人,对不同宗教的圣贤教导,都会以开放的胸怀、谦虚的态度,认真学习,不会产生抵触。正所谓「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因为母亲喜欢听神父讲道理,老夫人的三个孩子遂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儿孙们每周上教堂、学《圣经》,母亲则在家中拜观音,一家人其乐融融,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可谓多元信仰的大家庭。

  母亲贤、孝、宽和的教育令陈家三兄妹一生宽厚待人,即使受到无礼的对待,他们也总是笑纳,不会生气。人们问:为什么不以牙还牙?他们会笑著说:我们家人都不会发脾气!及长,三兄妹相继结婚,也都没有分家,依然住在同一个花园,每晚必一起用餐。随著老夫人年事渐高,儿孙遂每晚都要安顿老人就寝,并在厅堂静候老夫人睡著,方悄然散去。二0一四年六月,九十多岁高龄的老夫人在家中安详辞世。她走的时候,儿孙们还正在厅堂等候老夫人入睡,谁都不知道她已经走了。老夫人辞世之后,留下近亿元的房产。子女禀承母亲谦让的教导,互相让产。一家人虽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考虑到母亲喜欢拜观音,依然以佛教仪式送葬、祭祀。儿孙们对母亲的尊重、爱护,一如老人在世。广播道陈家的故事,在街坊邻里中传为佳话。

  这些平常人的普通故事,是每家最令孩子感到亲切的教化。现代社会讲求励志教育,昭述祖德可以说是最亲切、最有效的励志教育。毕竟,无论一个人多么平凡、渺小,皆会因心中常存对祖宗之恭敬、对父母之感恩,而在生活中谨言慎行,丝毫不敢造次,有辱祖宗、有辱家族门风。

  丙二、心中当存万姓之祖

  祭祖活动在现今社会,又有了新的特点。现代社会是个各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由於资讯科技以及交通运输的发达,令整个地球宛然变成一个村落。在全球许多地方,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迫切需要打破心理边界,不仅要考虑不同姓氏的人们的祖先,更要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承传。因此,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个地区的万姓先祖纪念堂、纪念牌位应运而生。

  二00二年,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正式在香港建立。此中有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两万三千八百二十四个,其中最长的姓有十个字,说明了中华民族本身就是逐渐成长、逐渐融合起来的一个多元文化大家庭。继香港之后,全球多个地方也建设万姓先祖纪念堂,澳洲以及马来西亚的纪念堂还特别树立了当地民族各个姓氏的先祖牌位,显示出二十一世纪资讯时代的全球民族大融合。

  尽管时代不断前进,古圣先贤「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教导,却是恒常不变的,力行这些教导,就能令每一代人都过上幸福生活。这一点,早已被英国哲学家罗素看出来,他说,中国人发现了能够让整个世界幸福的生活方式,认为中国人本质上是不灭的人民,是不急不躁的人民。这便是中华民族万古常新、传统文化千年不朽之所在。

  丙三、昭述祖德的四个层次

  昭述祖德包括四个层次:首先是缅怀祖恩。人不可无父母而存於世,身为人子,所享之福报、所得之幸运,无一不是蒙祖宗之德佑,怎能因祖宗遥不可及而不常常缅怀,定时祭祀!其次是谨言慎行、勇於自新。虽然圣贤教育中断了几代人,但是祖德不灭、圣教不朽,必然因为一个人发心猛厉而得以荡涤千年之恶。正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再次,直下承当是昭述祖德的第三个层次。佛经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见我们凡夫,甚至是恶人都是本性本善,只要认真改过,亦可日趋圣贤。当发大心,直下承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第四个层次是心存大爱、立身行道。古今中外无数圣贤,如孔子、释迦牟尼佛、耶稣、先知穆罕默德等等,无不因悟得自性而对宇宙万物平等爱敬,虽星移物转,但他们的立身行道感召了千千万万的人们起而效法。我们也当仿效继承、身体力行。

  结语、昭述祖德是祭祖的实质所在

  国是家的延伸,家是国的细胞,昭述祖宗之德,便是延续家风、传承家道之所在,不能不予以重视。今人多知以猪祭祖是传统,却不记得古人以玉为教化、铭文以彰祖德的历史。无异於买椟而还珠,抓住形式而忽略实质。

  诚如《礼记》所言:天下之礼,具有五个方面的功用:一、使人返本报始;二、使人与过世的祖先融为一体;三、令百姓和睦而财用丰足;四、行正义以除凶暴;五、令人彼此礼让。人不忘本,就能根基深厚;不忘祖先,就会懂得恭敬;和谐丰足,就会遵守道德规范;广行正义,则无论尊卑、长幼都不会悖逆;彼此礼让,便不会相争。如果这五个方面都能起用,就算有异常、邪恶,也鲜有不能得到治理的。

  《孝经》有言:「夫孝,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善继古圣先贤之志,莫过於不忘祖宗孝、敬之圣德,并显扬於当今纷攘之乱世。善述古圣先贤之事,莫过於传承家庭的圣贤教育,令子孙后代得到教化、生命有所依归,令社会实现和而不同、和谐太平。这就是祭祖的真实意义!

  值此祖国上下纷纷开展学习传统文化的伟大时代,在习主席的倡导下,祖国万民都在重新审视传统、重视传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时候回归祭祖的精神实质,将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本,孝、敬二德,力为之、笃行之,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再现於世。从而化导人心,和谐社会,太平天下。这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全体人类的最高敬意!

  这是图一。图一是在内蒙古赤峰兴隆洼史前聚落的考古发现,聚落房屋排列整齐,一位族长葬在房间的正位(即坐北向南),耳边有制作精美的一对玉耳环(如图)。这与《礼记》「为人君南面而听天下,视时候以授民事」的文字记录互证。

  这是图二以及图三,是著名的国宝,西周大克鼎及鼎内的铭文拓片。这是收藏於上海博物馆。

  下面是图四。上图是无名氏绘於南宋(大约九百年前)的「女孝经图」局部。图上仿照孔子与弟子问对的场景,绘出曹大家(中间坐者)与其女弟子讲授女子行孝、相夫教子的大道。曹大家对面有一女子站立,像是恭敬求师问道,让人联想起《孝经》中,曾子从座位起立,向孔子请教孝道,令孔子遂讲述一部《孝经》传世的情形。此图收藏於故宫博物院。

  老法师:这篇文字没有署名,要把名字补上来,内容非常好。我们距离冬至祭祖不远了,我看到下面一篇,「解决一切社会人心疾苦万病之药唯兴礼义」,也是关於祭祖的文字。这个两篇,我想统统把它先念下来,然后应该把它印成小册子,在这次祭祖大会上分发给来宾,我们要把孝道慢慢宣扬出去。第一个万姓先祖纪念堂,是在香港尖沙咀成立的,尔后在国内、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万姓先祖纪念堂的建立,都是好事情。我们希望这些文字,重要的记载,都应该在先祖纪念堂里面去流传。好,我们看下面一篇。

  学生:学习心得报告,惭愧弟子上官敬呈。解决一切社会人心疾苦万病之药唯兴礼义——浅释冬至祭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缘起

  自今年九月准备冬至祭祖文稿以来,前后修改增减内容数十次。尤其近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之孝道后,愈发深感天下至明,万品光耀,如来圣明,无有等伦;世尊觉智,先祖德辉,有如明镜,赫奕显耀,影畅表里,普利群萌,救疗三苦,无所不能。佛陀、先祖慈悲开演一切诸法,皆是真实智慧之所流现,一一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但当仰信,万勿轻疑。既是如此,则现代社会一切灾变弊端,皆可依此实相正印、先祖所说而得化解与和顺。

  故惭愧弟子自思惟,祭祖乃礼之首重,礼又为治人之急要,若仅畅谈祭祖习俗,虽无错误,但如同只见枝叶而未究其根本,只识果实而不知其因心,如何能使得现代人心悦诚服将祭祖视为做人之本分而尽其全力乎。犹如《大经》之於小本《弥陀经》,详陈弥陀因地发愿之经过,乃知弥陀因地久证法身,无尽悲愿修得极乐妙果,此最胜果觉授予一切众生做因心,但当信受,必满所愿。由此可见,祭祖一事正如极乐妙果,无非先祖真实智慧,无尽悲悯,大哉真体之所流现。凡夫愚钝,妄测圣智,误以为祭祖乃迷信、祭拜鬼神之愚昧行为。殊不知,尚未沾圣道皮毛,未契入真谛精髓,未得真实之利益,而虚妄断言圣智恩德为迷信,此颠倒邪见乃今日世界所有乱象之根由。

  「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此天下和顺,民心淳厚,大地现宝藏之美图并非梦境,乃是兴礼义,施教化,慎终追远,孝亲尊师之结果,正是心地宝藏自然涌现种种庄严之人间净土。如来所以兴出於世,唯宣弥陀一乘本愿海,普令一切含灵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皆当生成佛矣;先祖所以著书立说,唯明礼义乃首要急务,能令天下国家得正也,识天之本原,归人之本心,皆成圣成贤矣。从现前至未来际,出世间法唯持名念佛一法,能普令众生速到菩提究竟岸,此为捷径,舍此法而欲入佛地皆是戏论;世间法唯兴礼义能平世界一切争端,治万种人心疾患,以一穷万,万病之药,此亦为捷径,舍礼义何以治之。而出世间法不废世间法,又在世间法中证出世间妙果,则礼义是谓世出世间一切法正路之基石。

  祭祖之意义深远无尽,简言之则最能体现礼义之上下亲疏关系,以有序进而实现平等。故兴祭祖先,家顺天下顺,以礼理人,平等而争端自消;以仁义之德,化世俗纷争,涤人心垢污,顺应自然与生命规律,不费兵戈,实现小康社会,大同天下。今时今日,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凡真心祈请慎终追远、兴祭祖先者实在功德无量。近之利益能令先祖亡灵速超无边恶趣门,远之利益能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仁爱和平之家国、天下梦;兴与败皆在行者一念觉悟抑或迷失之间。

  二、因地

  上文初简述兴礼义之急务首推祭祖,现试探索礼义之本原,达本原乃究竟明了兴礼义治国安民、和谐万邦之因由。世法佛法唯智慧能达解本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中华传统文化之无边觉海,亦是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五千年文明史之核心就是一个「中」字,体现在外之作用就是一个「和」字。《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中即是佛法所言之「众生本来面目」。中也者,同於本觉,是人之本心,天之本原,又名真如、自性、真心,乃万法之体。《康熙字典》亦曰:「中,又心也」,证信上说「中乃人之本心」。和也者,依人之本心而立,乃天下之达道也,是万法之用,所以中华文化为和文化。《明道篇》曰:「行之於身,无不中节谓之道」,故以中节之行,顺应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是名中道。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之传承全依施教化以行中道,这种教化体现在外就是仁爱,凡是人,皆须爱,此为万法之相。而将这种顺乎天道人性自然法则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谓之德,德乃致人治世之方。

  唐柳宗元《时令论下》曰:「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於后。」千万年来,祖先留给炎黄子孙的就是中道之教化,这种圣道教化,以人之本心「中」为体,以「仁爱」为相,以「德」为方,以「和」为用。安集百姓,天下齐乐,大顺之盛世,而后又能居安思危,时时检省,民族血脉自然传承千秋万代。

  以上只是概说中华民族得以千秋万代绵延传承的根由所在,依《中庸》所言:「发而中节谓之和」,可见若要达到和之作用,内可和谐身心,外能协和万邦,必做到中节,这就是中道之具体落实。若言中道是先祖无尽悲愿之智慧胜果,则中节即为得此胜果之正因,诚如《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正因一样,中节实为无上中道之纲宗。下面将浅释守节秉义、中正不变之中节,当知此乃历代先祖住真实慧,一向专志,积功累德,留给后世子孙之无上妙宝财富,平心屏息,摄耳谛听,利益无限。

  三、天下大顺、人心向善之正因

  (一)中节是谓中道之纲宗

  自古至今圣贤君子行之於身,无不中节;得位居中,不易其节。至公以奉上,鸣谦以接下,上顺天理,下顺民俗,因俗设教,礼乐刑教,皆有至诚宰之。故不言而信,无为而治。身口意业谨守中节,自然而然可致中和,则天地位焉,感召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又万物育焉,感召生命和谐,万物繁荣。

  何谓中节?依反义而言,「性情奢靡,贪恋车服器物,则多不中节」。可见中节的基础是离欲,正是格物致知,远离尘劳。正面而言,中节必符合两大必要条件,其一者,合乎礼义,即制礼;其二者,合乎节奏,即作乐。这两大正因,是千万年来中华民族得以维系团结统一,稳定发展,圣贤辈出,人才济济的深密因素。这两大正因如同万能钥匙,开启了千年盛世之大门,又如同智慧之舟,能深达觉海本原,扫除尘垢蔽覆,慧照体明,真心现前。

  (二)合乎礼义创造有序和稳定的社会形态

  有序而稳定的社会形态必须认识生命本身的意义,遵循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之法则,是为真正的人道。《说卦传》曰:「人道,曰仁与义」。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故知,仁是对一切众生之心,即慈悲仁爱之心;义是要求自己的言行思想合宜公正的道理。清代刻版《说文解字》中,对於义字解释为「己之威仪」,与「义者,我也」相应。生命的意义之一在於推己及人,故以仁对人,以义克己。仁是义之本,义是礼之本,而义必依中制也。如前文所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中是真心本体,义为礼之本,而义又是依真心本觉所制,则礼亦是由真如智慧所流现。故知礼所带给社会人民的必是真实利益,无怪乎孔夫子生平梦想就是克己复礼,因礼带给世间真正的有序和稳定。

  自然法则,生命规律无非是一部因果定律,万事万物均不出此因果当中,从本至末,周而复始。所以《礼记.大传》曰:「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这一句就是人伦次序,因果定律。顺此,天下兴盛;悖此,天下大乱。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以亲亲、尊尊为礼制的核心,建立了强大不可摧毁的道德体系,落实了顺人性,合物性的中道,从而建立了中华民族千年万世屹立不倒的辉煌历史。

  利字是竞争、分裂、斗争乃至战争的根源;义字是和谐、和睦、稳定、安乐的根源。利从私欲而起,故以一己之私带来世界不平;义从为公而来,故以天下为家带来大同社会。以亲亲、尊尊为礼制的社会,父子、兄弟、夫妇、君臣皆能怀仁义以相接,遵循以义取利,而不为利获取不义之财,各居其位,各尽所能,公平中正,一切为公,毫无私利。是真正的尊重生命,人性平等,以合乎礼义做到行事中节,发而中节谓之和,社会安享和谐之乐,有效解决了所有争端。今天由於废弃礼制,无有人伦秩序,有悖自然因果规律,导致社会冲突与日俱增。人道社会必舍利而向义,以国家名义建立道德体系,恢复礼制;舍礼义而趋利,则人患堪忧,犹如拯救溺水者而锤之以石,必将使世益乱,子孙重惑。

  礼乃社会稳定,人民安乐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堤蚁穴溃。安上治民,莫善於礼。故子曰:「礼者,敬而已矣」。佛法修行不离大愿,尤以普贤十大愿王为一切菩萨修行之导行,而十大愿王第一愿即是「礼敬诸佛」。夫世间法安上治民,出世间法能导御一切之无上殊胜愿王,皆以礼敬为基础,这绝不是巧合而已。普贤十愿不离大悲为根,菩提为因,大悲即是仁爱之心,仁是义之本;又菩提为因,菩提即中道本心,义乃中道制也,义又是礼之本也,故礼亦是以大悲为根,菩提为因。而礼制即以敬为基础的人伦秩序,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普贤菩萨名号之义,「德周法界,至顺调善」。所以印祖云:念诵尚是枝末,敦尽乃属根本。礼制所倡之敦伦尽分,是超越一切时空,护国息灾之根本宗旨。

  十九世纪爱尔兰思想家勒基曾经指出:有一度,仁爱之情只限於家族,但很快这个向外扩张的圈子,先容纳了一整个阶级,然后容纳了一整个民族,然后容纳了多民族的结合体,然后纳入了整个人类,最后,它影响到了人与动物世界的关系。勒基先生的话,好像在比拟和陈述中华民族和顺天下的方法,和未来必将引领世界、感和万邦的历史趋势。那就是以仁爱为原点,从起初亲近自己人,逐渐扩大,把原先视为他者、异族、甚至不具道德之人、乃至动物,最后一切万事万物全部纳入道德范围,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仁爱是中道的表现形式,就是万法之相,仁爱的原点是真心;用以感和万邦的方法,就是以德服人,具体实现有序稳定的社会和世界秩序就是制礼。因此,礼制的恢复和推行,是符合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更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之大事宜。尤其要从各地慎终追远,祭祀祖先开始,成为使民德归厚、争端化解的首要使命。

  (三)合乎节奏能荡涤心性,净定民心

  中节正因之二是合乎节奏,即作乐。《礼记.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然而作乐本意不在乐上,而是以乐为表现形式,从一切众生耳根而入,荡涤洗濯其内心。故言必合乎节奏,合乎自然、生命之节奏,使听者闻合乎节奏之乐而净其心。心净则不浊,不浊则静定,所谓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则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则离垢离染,故超越无边无数畜鬼地狱之门,不堕三恶道中。可见作乐也是方便为门,接引众生离尘劳,得清净的方法而已。

  中国自古讲究慢,慢呼吸、慢动作、慢消耗,进入慢节奏的生命状态,保持心的律动在最和谐的状态。然而现代社会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一切崇尚更高、更快、更强,这种狂飙突进的速度,彻底瓦解了人类自心的和谐。曾经有知名学者在人生最巅峰时痛苦的反思,究竟是什么带给这个社会不平和、不安全的感觉?在游历了古老的佛教国家后,这位学者肯定的说:是速度

下一篇:净土法门: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06集)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