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智慧》刘长乐对话星云大师:智者的心灵交融

2014-02-17 佛学入门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包容智慧》一书的作者是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与人间佛教的开创者星云大师。一位是传媒界领军人物,一个是佛界宗师,两位作者的经历和事业看似毫无交集,但当他们就社会现状、人生态度、企业管理等话题进行交流时,古老的东方哲学与现代的都市人生呈现出完美的交融。《包容的智慧》一书,是二人关于人生哲学与处世原则对话的智慧结晶。
  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历经10年的艰辛努力,将凤凰卫视打造成一个横跨两岸三地、影响遍及全球的最大的华语传媒机构,自己也由20年前的记者迅速成长为蜚声海内外的传媒大亨,他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佛教的顿悟,将佛教的仁义理智信普遍地融入管理之道,实现了以出世的精神指导入世的事业。
  星云大师自幼出家,终身致力于佛教事业的人间普及,将深奥的禅宗从远离尘世的寺院带到普通人的生活中。1967年他在台湾开创佛光山,并在全球修建佛教学院,成立出版社、图书馆、美术馆、电台等。虽为处江湖之远的出家人,但他却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多项人间事业中,亲身实践他所提倡的“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理念,做到了用入世的事业印证出世的精神。
  在两位智者深入浅出的轻松交流中,禅已经变成一种脱胎于宗教的生活智慧,一种拯救心灵的世界观。它告诉人们,在面对逆境和挫折的时候,应该向内找原因,倾听自己的心,从而利用逆境进一步升华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感悟世界的能力;不要在名利场中争夺不休,该放下时得放下;当婆媳关系产生矛盾的时候,要学习跳“探戈”,彼此有进有退才能和谐;对于财富要端正心态,欲收获先播种,要发财先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如此,心胸开阔了,眼睛就会更明亮,得到的也会更多。
  自从凤凰卫视全程直播星云大师,恭迎佛指舍利到台湾的活动之后,便与大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多次报道了大师的弘法活动。2007年是佛光山开山40周年,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先生一行人,再次登山拜访大师,希望在更多的人生问题中得到大师的开释,已经闭关的星云大师欣然接受,与刘长乐先生进行了长谈。
  凤凰与佛光山的缘分
  刘长乐:从那以后,我们凤凰就跟佛光山,和大师结下了很深刻的缘分。今天我们非常有幸再次拜访!大师您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曾经说过。您今年已经开始闭门了,已经基本上谢客的情况下,大师又非常高兴地能够接待我们凤凰的这一行人。我觉得凤凰跟佛光山,和大师的缘分的确是很深。我们非常希望大师能够对凤凰和佛光山这样的一个非常有趣的关系,给我们一些开示
  星云大师:凤凰,是一个有生命的动物。鸟中之王,佛光也是一个,所谓佛光普照,全世界都能享受它的温暖。在佛教里面对凤凰两个字,本来过去佛寺的时候是一个大鹏金翅鸟,而且这个凤凰啊,这个全世界的华人都能接受,有美丽的颜色、有动听的声音、有很美的德行、也有和谐的性格。所以因此从大鹏金翅鸟进而为凤凰,它也属於龙凤合鸣,琴瑟合鸣。它讲究和谐,这个很有意义的。
  刘长乐:谢谢大师。我们知道凤凰,实际上是中华的民族文化中间的一个非常非常经典的一个图腾,跟龙一样。佛教它从印度和这个西域传到中国以后,实际上也经历了将近两千年的一个本地化,我们叫汉化,或者说本地化这样一个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间,佛教本身也是经历了一个和中国的文化进行非常好的一种包容,相互之间的包容。
  星云大师:中国的文化是包容的,佛教如同大海,你大鱼小虾它都可以包容。不过现在是凤凰卫视,你们的节目,这个地域空间,各种人等。你们也是最包容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包容是非常切合总裁你的心愿。我觉得你这个人,就是一个包容的人。
  刘长乐:谢谢,谢谢大师。
  星云大师:所以十年来,我们讲说佛教在今天这个时代有一些人不信的。他要排斥。这个是不对的。你可以不信,你不必排斥它。因为所有的世间上的东西,废物都可以利用,何况是一个宗教。还有这么久的历史,这么久的文化,应该有个获得起码的尊重。
  大师的人间佛教宏愿
  说起佛光山今天“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盛大规模,以及星云大师弘法经历,就必然会提及大师,一直所奉行的“人间佛教”的宗风。通俗地讲,“人间佛教”是相对于佛教从前主张出世,重视来生和神鬼之论而言的,“人间佛教”讲究“佛教入世打开山门”以及“以人为本”,更多讲究人今生修行因果,主张佛教利用更积极入世的态度面对世人,有了这样的思想武器作为基础,弘法的方式就有了极大的突破。虽然星云法师并非“人间佛教”的创始人,但他多年来身体力行的实践工作,实在是给“人间佛教”的信奉者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他不仅著作等身,还在世界各地创办佛教杂志,出版社,以及丛林学院,甚至拥有电视台进行佛法的宣扬工作。时代在变化,宗教也在变化,佛教是讲究包容文化的宗教,所以其自身的生命力也就更强。这一点,从星云大师,遍布五湖四海的信众,就可以看得出来,这种被称为“佛教现代化”的努力是需要包容的,也正是因为有了包容的心怀。大师弘扬“人间佛教”的宏愿,才得以结出如此的硕果。
  佛教艺术梵呗音乐
  刘长乐:2003年的11月,好像我是在上海,在上海的那个大剧院有幸跟大师一起欣赏了佛教梵呗乐团的演出,我们做了转播。
  梵呗,又称声呗。梵曲等是一种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佛教徒在进行佛事活动时会唱梵呗。这种歌曲大多旋律清雅,给听者以心灵平静的感觉,相传有医治身心之疲劳,及强化记忆的功能,许多经典梵呗被赞颂“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亦得处处闻。
  作为传经布道感化大众的工具,梵呗也功不可没,所谓音乐无国界,星云大师在世界各地进行的弘法活动,也自然少不了梵呗音乐团的功劳。
  星云大师:像我出家六十多年来,唱都唱来给佛祖听,早课晚课,既然能唱来给佛祖听,人人是佛啊,为什么不能唱给你们大家听呢。
  刘长乐:05年的时候,好像南海观音开光的时候,大师亲临,我也去了。
  星云大师:秦林现场,你也去了,我也去了,你也转播了嘛,所以这个佛教要感谢你,很多的大型活动,透过你们凤凰,把它飞散到全世界啊,所以法音宣流,这个是很伟大的。基于我们要把佛教普遍化,把佛教不要作为只是寺院里的,出家人的,让佛教走到社会,走到群众里面,让大家共享佛教的一些内容、艺术。
  刘长乐:还有去年的世界佛教论坛,在杭州,当时大师的宣讲非常轰动。我们想在这个佛指舍利的台湾行之后,两岸的这个佛教的互动又到了空前的一个阶段。
  佛教促进两岸和谐
  如果不是信守“人间佛教”的理念,将其一步一步由思想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星云大师不可能成为万众景仰的佛教大师。如果没有兼收并蓄的佛教理念,佛光山的道场也不可能遍布五湖四海。万物相通,如果一个人缺乏宽阔的心胸与气度,他不可能承载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成功。同样地,如果一个宗教,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缺少了包容的气质与文化,我们也无法相信她会在全世界发散出自己应有的光辉。
  刘长乐:佛教确实是在两岸的交流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现在,从中国的佛教就是我们讲汉传佛教,当然也包括藏传佛教,因为现在我们说藏传佛教也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和中华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包容在一起。那么它实际上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管多少个民族,多少个部族,也不管是有多少个派系,它是最大公约数。就是大家基本上在佛教的认同方面没有什么更多的歧见。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呢,我们觉得就是在做好中华民族的和谐相处这一过程中间佛教也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像我们目前这个佛光山,你假如有时间到我们这个男中学部去看看,26个国家的人,黑人、白人什么种人都有。我们讲倡导融合啊。到我们女中的佛学院看看,那个是大学的硕士、博士、甚至于初中毕业的初级班也有。从伊拉克来的、印度啊、尼泊尔,斯里兰卡啊,我们都接受。可以说佛光山就是佛教的一个大同世界。所以从这个大和谐的,民族的大和谐到小和谐,我们佛光山的佛教的和谐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一个范例。
  星云大师:希望全中国的这个人民,因为今后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实际上是华人的世纪。所以华人应该要扩大心胸,用包容的心敞开心胸,这个心胸多大呀视野就多大,你包容的多大你就拥有多少。心大才能和国家的大配合起来。
  刘长乐:大师这个开示非常精辟,我想呢我们有一句话:叫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是心脏的心,是心灵的心。确实佛教能够带领大家从心开始。
  佛教中精妙的管理思想
  佛教修行之人讲求“心无杂念”“六根清净”,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决非易事。坐禅,就是修行者追求心灵平静的一种方式,台湾佛光山的禅静堂内可同时容纳上百人,修行时,禅堂之内没有一丝声响,只有佛龛前的袅袅清烟微微游动。听大师在这样的清净之所讲禅布道,的确是一种幸福。
  刘长乐:佛教讲究,戒定慧,在这样一个庄严的禅堂里边,我们感受到了佛光山非常正统的这样的一种氛围。坐禅呢是这个佛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的部分。在很多现在的寺院中间,实际上有些传统,包括有些仪轨,已经被忽略了。或者说被变种了变样了。但是在佛光山呢,这种形态呢还是非常非常严肃地,非常非常系统地保持下来了。
  我们想问大师,除了在佛教方面的考虑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个在佛教整个体系的管理方面的用心。
  星云大师:禅堂最讲究管理,过去释迦牟尼佛创立教团,他是用这个戒律来管理,那么佛教到了中国来,中国就从中发展一套跟戒律不同的管理,就是丛林的清规。清规和戒律一样,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什么时候不做什么。所以有了这个丛林的规矩,佛教也是戒律,而且人可以生活得很自然。
  刘长乐:我是第二次上佛光山,来感受大师的这种佛法无边的气度和这种非常非常有章有法的一种管理方式。今天中午,我们特别有幸地参观了整个在斋堂进斋的情况,500多人的大场面,听不见任何声音。然后在整个的这个诵经过程中间呢。大家都那么地端庄,都那么地虔诚,包括他们去斋堂的时候,路上排着队,走得样子是那么的心平气和。但是又那么步伐整齐。我们觉得这样的一种管理,它是一种内功,就是它在整个管理上,体现出来的对人心的管理,对人教化方面的管理是丝丝入扣的。
  星云大师:所谓的管理,有时候就像用国家的法律来管理一样,不过法律管理是靠外面的规矩,它勉强你,逼迫你,你犯了罪,他就来制裁你。你不可以怎么样。
  戒律和规矩,它不是勉强的,它是发自内心的。你自己要心甘情愿,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管理就是不管理不管理的管理就是高明的管理。你管理我,我觉得你压迫我你勉强我,我不服气。所以最高的管理呢,要自己管理自己,每一个人要学好,这些都有有规矩的,有层次的。
  我这个记得有一件事情,禅堂里面,忽然发现一个小偷偷东西,在禅堂这么一个清静的地方是很不可以原谅的,并且大家知道是谁,就齐心跟堂主要求开除这个小偷。大和尚听了:哦哦哦。
  实际上没有去处理这个事情。过了不久,这个小偷他觉得第一次没有事啊第二次他又下手,又再来了一次。那么大家就更加地不以为忍了,请这个堂主把他赶走。那么大和尚堂主:哦哦哦哦。事实上也没有赶走。到了第三次,这个小偷又在下手又再来一次,大家不能原谅了,要求如果不把这个小偷赶出清静的禅堂,就统统离开,都不参禅了。那个堂主大和尚一听,说:你们统统离开,这个小偷留下来,为什么呢?他说:你们都是很健全的人,离开了以后到什么地方都有人要啊,这个小偷他毕竟身心不健全,我叫他走,到别的地方,他能到哪里去呢?我这个禅堂是佛门慈悲的驯服场,我都不能包容他,这个世间哪里能包容他呢?这个小偷这一听啊他感悟了,洗心革面了。他心里觉得我错了我从此不偷了所以这个禅堂的教育,有的时候他在管理,也有八科,有的时候,他也有像这种慈悲的包容,感化的,感动的教育。
  在禅堂里是很普遍的,所以我想这个管理不是一定要用一定的制度、一定的处罚、一定的这个陈规、清规戒律。有的时候要随机应变,只要收到了好的效果。那就是最好的管理了。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觉得呢就是我们的人间佛教所体现出来的这样一种包容:它体现在各个方面对人的管教对人的管理,包括对人的爱戴这方面就我们的体会是非常深的。我们想在佛光山的氛围中。所看到的这样的一个缩影,实际上是我们可以认识到的东方文化,不仅在佛教文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它的无限的生命力和它的包容性,即便是在我们所说的这种管理学中间,它也体现出来了。”
  刘长乐:大师对整个这个佛教体系的管理,超过了所有的现代企业家。
  一个健康的宗教自创立之初,就要不停地面对同一个问题。如何管理数目日增的信众。已经有两千年多历史的佛教当然也是如此。自释迦牟尼佛创教以来,僧团的发展早已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僧团统领大众的管理学也与时俱进、相当高明。在一些国家如缅甸、斯里兰卡,佛教融入政治,利用其管理思想影响着国家,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不论是宏观的国家,还是微观的团体或个人。
  刘长乐:佛教的许多管理思想,都有许多精妙之处。其中,尊重与理解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基础。而只要更深入一步,就又会回到包容这个大的主题中来。
  我们企业是上市公司,但是我们跟大师这样的一种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师的这种井井有条的管理,当然您现在的管理还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一种变化,就是实际上您已经从管理的一线完全退出了,现在您用您所形成的这样一种体系和这样的一种制度,包括您的这种心留在了现在的他们这些管理人之中。这个管理要宽大开来说,佛教就是一个的最好管理学。
  星云大师:所以佛教的很多经典,我是看了它都是可以用在人间的这个管理学。所以因此我是对这个世间,觉得谈判要尊重对方,你不为他的利益打算,他不会跟你和平相处啊。谈判要双赢,彼此合作要皆大欢喜,平时你要达到这个管理的效果啊。我想相互尊重,所以现在不是说做大官,不是臣服,就了事的呀,要能可以再为大众做事。比如,所以稻穗成熟,就更能低头;水果只有长了重量了,才更能低下来;那么我们越是成功的人,越是要谦虚。所以我是想这个领导,要做世间的领导人,心中首先得马牛,做牛马服务,带来人和,所以缘分多了,人要服气了,我服气你,你打我,你骂我,我都不计较,我都觉得应该的,到了那个时候就好管理了。所以因此,不管一个什么人,你怎么样这个文功武治怎么样,我想人是最重要的尊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愈上位的人,愈能谦虚一点。所以这个管理学里面,我也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在台湾经济恐慌,大家就为了这个年终奖金,要为了加薪啊游行啊,示威啊,社会动荡不安啊。我们这个山上,也有几百位退伍的老兵在这里服务扫地,没有事做了。
  我也就跟他们就开玩笑,我说你们也拿个小旗子啊,到我们操场门口摇啊,去要求加薪啊,年终奖金啊。其中有一位老伯说,我们不要。我这听了很惊讶,你为什么不要呢?他说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就是尊重,他说我们在这里服务啊。这里的法师们每天见到我们了。一个合掌,点头,还跟我们讲老伯早,老伯好。他说那我们的精神上,这种比有钱更富有啊,所以我们不要加薪,我们要人尊重,要人看重我们。所以我说这个世界,人与人相处讲到最好的管理就是尊重他爱护他就能用他。这就是大师我们讲到的今天我们讲我们是把包容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么在管理学上角度来说包容本来和管理是对立的,在很多方面就西方管理学角度来说。但是在大师的眼中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包容在一些管理学中间非常重要的部分,用包容来管理。所谓管理管理事情比较好管的,事情嘛不讲话嘛;管理金钱也好管,金钱也不讲话;随你用啊。管人最难,管人最难,你说管人难;管自己更难,管心更难,所以我们要讲究管理,先管理自己的心,先把自己管理好,所以身教胜于言教嘛。
  那旁边的所有跟随我们的人,大概都能受我们的影响,所以我自己感觉到今天刘总裁承蒙像你这样的人都称我一声星云大师,我实在是乡村一个贫苦家庭的孩童啊,经过了几十年的岁月,我今天在世界各地都能称为大师了,谁在教育我呢,我都没有读过学校啊,就是我的几百万,几千万信徒他们教我的,因为有他们那么多的眼睛,那么多的耳朵,那么多在街道上到处都看到我,我不敢抽香烟啊,他们不容许我的啊;我不敢喝酒啊,他们不会容许我的啊;我也不敢随便买东西啊,他们觉得这个师傅这么好吃啊;我走路要规规矩矩的啊,所以,我今天能成为一个人,都是他们千万的信徒,他们苦心关怀我,教育我,因此我要感恩于他们。
  “心若虚空”的包容智慧
  佛教讲求包容的智慧,所谓“心如虚空”。通俗地讲,只有能像宇宙一样,博大的胸怀包容万物才能够成佛。虽然目的相同,而追求的手段多种多样,从三大宗教来讲,今天的基督教分有三大教派,历史上教派间的争斗也时常发生。伊斯兰教教派众多教义纷杂,许多教派间的矛盾,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佛教也是如此,号称八万四千法门,分门别类方式繁多,思想体系也有诸多不同,但过多地专注於分歧,只会引起力量的分散。多年来星云大师在传道上,讲求接待一切佛法,只要心中有佛,就有相通之处,只有融合的力量,才能把弘法的事业提上更高的层次。
  这种融合与包容的精神,在佛光山处处可见,大佛城是佛光山一处重要的法事场所,有大小佛像千余尊,大佛城上方高地上,环伺有480尊金身立像佛陀,簇拥着正中一尊120公尺高的金身接引大佛。在这样庄严的地方,大师从佛像的修造讲起了“包容”的智慧。
  刘长乐:我们就在大雄宝殿,同时建起的大佛像面前。
  星云大师:好像这个在30年前,同时,一块开工的。同时开工的,也同时完成的。
  刘长乐:我们刚才看到这个大佛里边的,佛像很有意思。刚才法师们给我们介绍说他是密宗和显宗并存,这样的一种包容,我觉得在咱们这个佛光山的很多地方,包括很多的这个我们一些厅堂啊包括佛像啊,包括我们的文化中间都能够体现出来。
  星云法师:你看到我们很多精彩的地方。
  刘长乐:谢谢大师。
  星云大师:像不二门为什么要不二门,这个门一个就好了,因为那个门,它的左面是东山日出,右面是西山日落,东山的日出,未曾日出,它又到西山,西山的日落,未曾日落;它又日出了。所以生死,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都是一个来来去去,生生死死。就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东方为体,西方为用,其实体用是一致的。所以我就想把这个融合就是显密要融合,禅经要融合,南北传佛祖要融合,,这个佛教的在家出家要融合,对比丘比丘让大家都融合,不要分割,不要各自一个板块,让佛教没有力量,所以我觉得融合的佛教,真是很美的世界。
  刘长乐:您刚才讲的不二法门真的很有意思。
  星云大师:当然同中有异了,但我们异中求同,,在佛教里面的这个包容啊,我们就讲到管理吧,管理重要的就是要包容,这个包容啊。在佛教里面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空空,这个虚空啊才能容万物啊,就是般若无边说的这个空。
  刘长乐:关于“有”“无”和“空”的辩证关系,是佛家般若学说中十分重要,也比较深奥的部分,早在中山大学有关佛教智慧的演讲中,大师就曾经深入浅出地进行过讲解。
  星云大师:空不是没有,空,是要空才有,茶杯是空的,装水装茶,茶杯里面有东西了不空,你的茶啊水啊放到哪里呢,这个地方有这个空间我们才能聚会,假如没有这个空间,你说我们到哪里去聚会呢,空才有我们不要把空和有对立分开,所以《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对於物质的有空是代表精神的一个意义。这个假如人能了解了空,这不是了解,它不是知识。
  空是没办法了解的它没办法了解,要重悟,要悟到你心空,这个人的心呐,它是一个虚空一样的。
  刘长乐:你心中能包容他们多少,我们从管理角度也好,还是从佛教哲学角度也好,来看待包容呢。刚才大师讲到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就是在现今社会,在现今的这个时期啊,我们实际上是个纷繁的世界,有很多的事情是不尽人意,包括那个政治方面的事情,也包括了人心方面的事情,当然也包括了现在的环境和自然,同人的关系等等的方面。浑沌的大千世界,现在有很多非常不尽人意的部分,怎样用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它,同时要处理好,也不能就此就止步不前,全部地包容,什么无所作为。这可能也不行吧,大师。
  星云大师:这个包容也是,比方说一个屋子里面,你包容清静的空气,包容这个阳光,包容这个(明窗净几)你不能把秽气啊,肮脏啊,垃圾啊,统统一起包容到一起,不是?包容也是要有智慧,也是要有处理的。我想清静地,你要给予它清静的处理法;污秽的你要给他污秽的,好像垃圾要清洁,就像我们佛光山,处理这个就是回收啊。废物回收,也有一点收入。把那个钱收来,我们建了一个寺庙,花了十几年时间。信徒也做得高兴,我们出家人刻苦耐劳,也学到很多的本领,就例如现在佛光山。我们有游客来,常常丢的垃圾的东西,我们把它捡起来每一个月回收,也能卖到一二十万块钱,所以我想这个垃圾脏,也不怕。只要会处理,你包容他。你不包容他,不把他放下来跟他吵架,大家伤感情嘛。他的脏的东西我捡来我可以当钱来卖了,这又未尝不好呢。所以很多事情想得开,想得通啊。这个思想通了,什么就能通了。
  中华文化与佛教之间的包容渗透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其间浮浮沉沉,几度风雨,还是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入了中华文化肥沃的土壤之中。在时间的磨练中,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汉传佛教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星云大师在世界各地的弘法活动,不仅仅是汉传佛教,传教方面的成功,更是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的贡献。文化的交流与普及也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自强自立的先决条件。
  星云大师:我的感慨,我的想法真是很奇妙。例如说海峡两岸,尽管这个空间相距很远,但是法音之宣流是阻挡不了的。
  在台湾佛光山,能容纳千人的大会堂中,本次拜访佛光山,与大师的最后一场交谈就是从中华文化与佛教的渊源以及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讲起的。
  刘长乐:我们今天非常有幸,在一整天的和大师的对话中,实际上我们在对大师的请教中我们一直是围绕着关于包容这样的一个主题。在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今天晚上呢我们想请大师能够更多地对于和谐社会的营造这样的一个主题上来给我们更多的开示。
  中国的佛教,中国的汉传佛教,我讲中华文化的汉传佛教已经真正意义上走向了世界。那么我们觉得大师在很大意义上实践了太虚大师的这样的一个梦,就是把由中华文化所缔造或者说所改良的汉传佛教推向了世界。凤凰卫视也是一个以全球华人为目标的这样一个电视,我们追随大师的足迹在全世界的五大洲,建立了我们的自己的传播网络。所以我就想大师对于现在的这个全世界为舞台的这样一个华人的汉传文化在营造方面,它的社会背景和它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星云大师:你刚才已经问了我几个问题了,你要问我和谐社会,应该怎么样互相尊重,现在又问到这个文化呀,我们怎么样来发展。基本上,海峡两岸,台湾海峡并没有阻断我们同是中国同门同宗的中国人的来往。为什么因为文化是相同的,语言是相同的,生活习惯甚至于就是说大家看起来都是看得很顺眼。这个文化它不是一时可以有这种成就的,它是多少年来的,所谓血统这个教育,各种的生活,风俗习惯,大家组成了这么一个和谐的民族。我就感觉到人和人之间,可以容纳很多的你我不同,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看法。但是不应该轻易地排斥。
  刘长乐:我们还可以再稍微地回顾一下,就是当然中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包容了佛教我们也不能排除就是阶段性地对佛教本身的一些抵制或者是抗争。我们的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三次三武一宗灭佛这样的一些情况,尽管这四次活动是短暂却带给我们的是残酷的记忆。在现代这个时期,大师刚才提出的怎么样子能够给佛教一个发展的空间,给佛教一个新的历史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星云大师:这个世界要和平,和平对的呢就是战争,就是生命。你要和平他要战争。他要战争我们更要和平。所以因此要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好像很平衡地发展,好像不容易,好像这个白天也只一半,黑夜就会来了,黑夜是一半过去白天又会来了。所以这个生命的循环生死的循环,善恶好坏的循环这个是必然难免的。但是有一个重要的,佛教虽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遭遇这许多的磨难,但是佛教就不像其他的,这个像孔子,有人说打倒孔家店,儒家一下啊,好像销声匿迹了。佛教你很多的人也说要毁灭佛教,但佛教呢经得起这种抗难力,你越是摧残佛教,佛教的生命力越是坚韧坚强。

下一篇:張學友--蝸牛的哲學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