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略释

2019-11-06 佛教经咒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在这篇愿文中,智者大师阐明了修学佛法的目的和方式。为了实现消灭罪障、助成菩提的目的,大师列出修学三慧和往生净土两种方式。通过学习此愿文,可以从中领会到智者大师佛法修学思想的精髓所在。愿文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说明发愿的目的、仪式,二是详细说明发愿的内容。

一、发愿目的和仪式

【愿文】夫欲念诵灭罪障、助菩提,应须发愿。先净三业,十指合掌,面向诸佛,口陈辞句,作如是言:

首先,说明发愿的目的。是要通过念诵灭除罪障、助成菩提佛果。其次,说明发愿的仪式。应当先使身、口、意三业清净,然后十指合掌,面向诸佛宣说愿文。清净三业的方式有多种,如念佛、诵咒、持戒忏悔等。

二、详细说明发愿的内容

发愿内容包括四节,一是归命三宝请求证明,二是愿灭除罪障,三是愿修习三慧助成菩提佛果,四是愿往生净土助成菩提佛果。

(一)归命三宝请求证明

【愿文】弟子比丘某甲(余众各准此称名),稽首和南,一心归命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尊法般若十二部经真净妙法、诸大菩萨摩诃萨众、诸贤圣僧,常住三宝。唯愿神力,慈哀护念,愿当证知,以此念诵善根功德,专用庄严四恩、三有、尽十方法界一切众生

所有发愿,须先归命三宝,请求为作证明,令所愿冥符圣心,方得成就。首先,归命三宝。说明弟子比丘某某(如果是沙弥,则称沙弥某某;如果是优婆塞,则称优婆塞某某;乃至沙弥尼、优婆夷等也是如此)。

稽首,指叩头至地的跪拜礼。和南,指敬礼。稽首和南,即通过叩头跪拜表示敬礼。一心归命常住三宝,其中“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佛宝,“尊法般若十二部经真净妙法”为法宝,“诸大菩萨摩诃萨众、诸贤圣僧”为僧宝。

其次,请求证明。希望三宝以威神力慈悲哀怜并加以护念,证明了知弟子现在以此念诵的善根功德,专门用来庄严四恩、三有、尽十方法界一切众生。

四恩,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三有,三,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指有漏,意为这三界的因和果都是有漏的。庄严法界一切众生,说明发心的广大。如《华严经》(八十卷)中说,菩萨不为一人、一国、一界、微尘人,乃为法界众生发菩提心

(二)愿灭除罪障

【愿文】愿共法界诸众生等,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昏沉倒惑,六根、三业造一切障道之罪,若粗若细,齐佛所知,一时消灭。生生世世,永离地狱、饿鬼、畜生身,永离女人身,永离边地、下贱、八难身。

首先,发愿灭除罪障。愿与法界一切众生,将从无始以来直至今日,由昏沉颠倒迷惑,通过六根、三业所造的一切障碍佛道的罪报,不论粗细,凡是佛所知道的都顿时消灭。

其次,具体说明灭除罪障的内容。愿今后生生世世永远离开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永远离开女人身,永远离开边地、下贱、八难身。边地,指见不到三宝的地方,如极乐世界的边地,五百岁中不见三宝。

八难,指难以见闻佛法的八种情形,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其他如地狱等三恶道为苦所逼、女人不能自主、下贱人不自由,这些都难以闻熏佛法,因此应当发愿令一切众生远离此等罪报之身。

(三)愿修习三慧助成菩提佛果

其中包括四小节,一是修习三慧之因,二是助成菩提佛果,三是以六即结成因果,四是总结因即非因、果也非果。

1.修习三慧之因。依次说明闻、思、修三慧,分作三段。

(1)说明闻慧

【愿文】愿共法界诸众生等,若于此生,若于余生,常值善知识,常闻无上大乘正法。

发愿与法界众生,或者今生,或者来生,能够一直遇到善知识,听闻到大乘正法。

(2)说明思慧

【愿文】即于此身,悟解常住佛性大涅海,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具大菩提。

由遇善知识听闻正法,而于此身中领悟理解常住佛性、大涅海的道理,知道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具足大菩提的智慧

(3)说明修慧

【愿文】了达根尘能所,一念起心,具一切法,百界三千、空假中、即法界印,不可思议。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体权识实。发大菩提心,上求下化,拔生死苦,与究竟乐。修牢强精进四种三昧,只不思议一观三观,观不思议一谛三谛,观谛冥一。即四魔三障、历缘对境,以妙十法成圆乘。

以十法成乘说明修慧。十法成乘,包括:一、观不思议境,二、发菩提心,三、安心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离法爱。

首先,说明修习第一观不思议境。能够了达能观的意根和所观的法尘,一念起心之中,一一都具足一切法,具足百法界乃至三千诸法、即空即假即中、即是法界正印,不可思议。

其次,说明修习第二发菩提心。要懂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应该再执着于权法为真实,并认识到在权法之外也没有真实的佛法,从而发起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拔除自他生死之苦,给予众生究竟之乐。

体权识实,如《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所释:“不执于权、谬谓为实,名为体权;知权是权、权外无实,名为识实。”

再次,说明第三安心止观。要牢强精进修习常行等四种三昧,在不可思议的一观中便顿具三观,在观不可思议的一谛时能顿具三谛,使得观智和境谛冥合一体。

牢强精进,如《思益梵天所问经》中说:“何谓菩萨牢强精进?答言:……所谓身无所起、心无所起。”四种三昧,指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

一观三观一谛三谛等,如《摩诃止观》中说:“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一观而三观。”

最后,总结十法成乘。以四魔三障代表在修习破法遍等其余七法时所经历的种种缘、面对的种种境,由此说明通过修习此微妙的十种法门能够成就圆满大乘。

如《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中说:“三障等者,通束十境以为三四。”四魔,指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三障,指烦恼障、业障、报障。

2.助成菩提佛果

【愿文】行解更资,心心明寂,发真中道。开佛知见,心心现前。所有慧身不由他悟,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住无生忍。具大智慧、成摩诃衍,通达渐顿诸教,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恒沙佛法,一心中晓。觉佛慈悲,无诸悭吝,说于止观,遍施一切,开门倾藏、舍如意珠。

成就菩提佛果,即证得法身、般若、解脱三德。首先,说明证得法身德。通过如上修行十法成乘和悟解常住佛性之间互相资助,使得心心念念更为明亮寂静,从而得以显发出真正的中道之理,开启佛之知见,使其心心念念现在眼前。

如《华严经》(六十卷)中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住于无生法忍之中。萨婆若,梵语,译为一切种智。

其次,说明证得般若德。得以具备大智慧,成就大乘佛法,通达渐顿等各种教法,能够从一粒微尘中剖析出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经卷,能够在一念心中知晓如恒河中沙那么多的佛法。

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如《华严经》(六十卷)中说:“彼三千大千世界等经卷在一微尘内,一切微尘亦复如是。时有一人,……即作方便,破坏微尘,出此经卷,饶益众生。”

最后,说明证得解脱德。能够觉悟诸佛的大慈悲,毫无悭贪吝惜地广泛宣说止观法门,以此普遍施与一切众生,如同打开宝库的大门,倾泻出无尽的宝藏;又如同将如意宝珠施舍给众生,满足其所有的愿望。如意珠,一种能够使所求如意的宝珠,出自龙王或摩竭鱼脑中,或是佛舍利所变。

3.以六即结成因果

【愿文】理即、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

一切众生无不具足如上三德妙法,名为理即。从善知识听闻此无上大乘正法,为名字即。听闻之后依教修习十法成乘入五品位,名观行即。至六根清净,名相似即。若入初住乃至十住、十地等,名分真即。彻证三德,名究竟即。前五即为因乘,究竟即为果乘,如《辅行》中说:“道场犹受果乘之号,是故因果乘义不无。”

4.总结因即非因果也非果

【愿文】圆伊三点,不纵不横。正法大城,金刚宝藏,一切佛法,自行化他,一生有办。

即而常六,从理即之因到究竟之果,这样的因果则是纵;六而常即,理即直至究竟都即是佛,这样的因果则是横。而此三德如同伊字的三点,既非是纵也不是横。依此不纵不横、非因非果的三德而有修因克果之事,从而得以证入正法大城之中,具足各种金刚般的宝藏,以此一切佛法自行化他,一生之中得以成办。

伊三点,即伊字三点,梵书伊字为“∴”。《大般涅经》中以此字比喻三德之间非横非纵、不一不异的关系: “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如来法身亦非涅,摩诃般若亦非涅,三法各异亦非涅。”

三德不纵不横、非因非果而能修因克果,如《妙法莲华经玄义》中说:“如是教乘不纵不横,五品所乘到于似解;如是行乘不纵不横,似解所乘到于十住;如是证乘不纵不横,十住所乘到于妙觉萨婆若中住,故名妙乘。”《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略释

(四)愿往生净土助成菩提佛果

包括三小节,一是总结不明妙观以启下文,二是详明发愿求生净土,三是详明获殊胜果。

1.总结不明妙观以启下文

【愿文】设未明了非因之因、从因感果、不果之果、获胜果报

假设未能明了上面发愿修习三慧中所说的非因之因、从因感果、不果之果、获胜果报之一乘妙观。

2.详明发愿求生净土

包括三段,一是发愿临终预知时至正念分明,二是发愿蒙诸佛圣众垂慈接引,三是发愿自在得生净土。

(1)发愿临终预知时至正念分明

【愿文】愿共法界诸众生等,临命终时,七日之前,自知时节。心不颠倒,心不错乱,心不共念,身心无诸苦痛,跏趺正念,身心安乐,入深三昧,见十方佛。

智者大师发愿,愿与法界一切众生,在临命终时,于七日前能够自己预知时至。心不颠倒、不错乱、保持平静,身心没有任何痛苦。结跏趺坐、正念相续,在身心安乐的状态下进入甚深三昧之中,见到十方诸佛。不共念,原意为如来以平等心摄化众生,此处指没有忧喜欢戚的情绪波动。

(2)发愿蒙诸佛圣众垂慈接引

【愿文】愿弥陀世尊、三世诸佛、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一切圣众,不舍本誓,悉现在前。同时放大光明,照触身心,所有罪障,一时消灭,诸根豁然,深入知见。以大神力,摄受身心,授金色手,摩顶接引。

首先,说明愿往生之时,阿弥陀佛、三世诸佛以及观世音大势至等诸大菩萨,乃至一切菩萨声闻圣众,能够不舍弃原本所发的誓愿,都显现在往生者面前。其次,说明愿诸佛圣众同时放出大光明,照触往生者的身心,使其所有的罪障顿时消灭,眼耳鼻等六根豁然清净,深入无量知见。最后,说明愿诸佛菩萨等圣众以大神力摄受往生者的身心,伸出金色的手臂摩顶接引。

(3)发愿自在得生净土

【愿文】欢喜踊跃,乘佛愿力,坐金刚台,随从如来圣众,于一念顷,上品上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金莲化生。

往生者内有正念,外有诸佛圣众现前接引,因此欢喜踊跃,乘着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坐在金刚台上,随从如来及诸圣众,在一念之间上品上生到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从金莲华中自然化生。《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略释

3.详明获殊胜果

分为三段,一是自行,二是化他,三是总结自行化他。

(1)自行

【愿文】悟入无生、寂灭诸忍,超登上地,获六神通。住首楞严,不动法性,于一念顷,游历十方,奉事三世一切诸佛。一一佛前,悉有我身,修诸供养闻法受记。一时普能受持三世如来甚深法海,即自明解,不由他悟。大理、大愿、大庄严、大智断、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诸佛所有一切波罗蜜行,一时修习。与文殊、普贤等诸大士为伴侣,具足一切诸菩萨无量无边广大行愿,得诸大陀罗尼门、诸三昧门,普知诸佛刹,严净佛国。

首先,说明往生后当即获得的果报。能够悟入无生、寂灭等各种法忍,乃至顿超直入到更高的位次中,获得六种神通。

其次,说明进一步修学佛法。往生者能够安住在首楞严定中,不动法性而于一念之间游历十方世界,奉事三世一切诸佛世尊。一一诸佛前都有往生者的身形在修持种种供养,听闻佛法受记作佛。能够顿时普遍受持三世如来甚深的佛法大海,并且无须借助外缘自己便可以理解领悟这些佛法。

最后,说明功德圆满。包括三点,第一,得以具足大理至大无住等佛地的十种功德。

第二,得以圆满佛菩萨的所有行愿。能够同时修习诸佛所有一切波罗蜜行,与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而为修学佛法上的伴侣,具足一切诸菩萨无量无边的广大行愿。

第三,得以具足定慧。获得了各种大陀罗尼门和三昧门,从而能够广知各个佛刹的情形并严净诸佛国土。

大理至大无住等十种功德,是修习十法乘而获得的果报,由第一观不思议境能证得大理,第二真正发菩提心能成就大誓愿,第三安心止观能成就大庄严,第四破法遍能成就大智断,第五识通塞能成就大遍知,第六道品调适能成就大道,第七对治助开能成就大用,第八知位次能成就大权实,第九能安忍可以获得大利益,第十离法爱能成就大无住。

(2)化他

【愿文】于刹那顷,普于十方一切微尘道中成等正觉,转大法轮,度脱众生。无缘慈悲,普覆法界,不动真际,普入三世,度脱一切众生。或作佛身,施权实;或为九界像,对扬渐顿,请转渐顿,弘通渐顿。三轮摄化,摄化无穷,同虚空遍界,而作佛事。从本垂迹,摄迹还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首先,说明成佛广度众生。能够在刹那之间遍入十方世界一切微尘道中成就等正觉,转大法轮度脱众生。并且以无缘慈悲普遍覆盖法界,不离开真际而普入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中度脱一切众生。

其次,说明以权实顿渐教化众生。或者示现作佛身,为众生施设权实等法。或者示现为九法界身,有时候通过与佛的对话弘扬渐顿诸法,有时候请佛宣讲渐顿诸法,有时候自己弘扬流通渐顿诸法。

这样以三轮摄化十方世界无穷的众生,如同虚空一样遍法界作佛事。权实,权指藏通别三教,实指圆教。顿渐,华严为顿,阿含、方等、般若为渐,法华非顿非渐。

广如《教观纲宗》所述。三轮摄化,轮指车轮,有摧碾、运载的功用,用来比喻以身、口、意三业摧碾众生的烦恼惑业、运载众生至涅彼岸。如《金光明经文句记》中说:“身业现化名神通轮,口业说法名正教轮,意业鉴机名记心轮。”

最后,说明以本迹的方式度脱众生。能够从最初成佛之本应化种种身形之迹以度化众生,并且通过结合古今将种种应化之迹还摄归于最初成佛之本。本和迹虽然不同,但所依的都是同一个不思议的道理。从本垂迹等,如《妙法莲华经玄义》中说:“诸迹悉从本垂,若结会古今,还结迹而显本耳。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3)总结自行化他

【愿文】自他行圆,常住秘藏。法界怨亲,同斯愿海。

由往生极乐世界而使得自行化他均得以圆满,令一切众生都安住在三德秘藏之中。愿法界中无论是怨敌还是亲人,都进入这样的大愿海中。常住秘藏,如《大般涅经》中说:“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我诸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

智者大师的临终示现也反映了此愿文的核心要义。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记载,智者大师临终时令弟子们诵《法华经》《无量寿经》以为最后闻思。

听过《法华经》,大师赞叹说:“法门父母,慧解由生,本迹旷大,微妙难测……”;

听过《无量寿经》,赞叹说:“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

与此愿文对应,修学三慧中以十法成乘助成菩提佛果,反映了大师对天台宗的领悟和修持;而发愿往生净土,则反映了大师对净土念佛法门的崇仰,以及大师修行的最终归趣。

此外,就往生净土部分的愿文来看,其果上自行中所证得的大理等十种功德及以权实本迹来度化众生,表明在智者大师看来,念佛往生净土一法中,即已具足《法华经》的所有功德。由此,可以试将大师的净土修学思想概括为两点:一是开圆顿解,二是修净土行。后世“教宗天台,行归净土”的修学模式即发端于此。

《净土》2019年第2期 文/弘涛居士

下一篇:依照无量寿经修行、为人演说,就是供养阿弥陀佛,必得阿弥陀佛的加持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