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玄义(第16-19集圆满1994年)
无量寿经玄义(第十六集)1994/1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2-026-0016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六面第六行,我们看这个圆圈下面这个题目「藏教所摄」:
【凡体究经典。宜先知此经属於何藏。说在何时。判属何教。知此。则有助於理解全经。】
这是概要里面的第六大段,也就是天台家所谓的「判教相」,判是辨别,教相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教学的仪式,就像现代学校为学生编排课程,课程的标准;这个课程应该编在哪一个学校,第几个学年来修学,像排课程一样的。这对於学习就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方式是我们中国祖师大德所做的。诸位要晓得,世尊当年在世说法是应机而说的,没有这个例子。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论很多,这些经论从分量上来说有大有小,从内容里面讲有浅有深,部类太多,要不给它加以整理编排,理出一个头绪,我们修学就很因难,所谓是经典浩如烟海,不晓得从哪里学起。因此祖师大德们费这番苦心,这是值得赞叹的,对於后学确实是有帮助。
【所谓藏。佛经大分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
这是把大的区分,分为这个三大类。诸位同修要记住,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都是后人做的。佛说法必定是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无论说哪一个法门,细细去观察,它的内容都相当丰富、都很圆满,绝对不偏在某一方面;换句话说,无论大小乘经典,内容几乎把经、律、论的意思都包括了,那么我们要把这个经典分属於哪一类,确实是很困难。古德所采取的标准就是看佛在这部经上,讲哪一部分讲得最多,从说得多的,把它归属於某一类。
这三藏要从内容上来说,就是戒定慧三学。经是讲定,论是讲慧的,律是讲戒的。如果这部经定讲得多,戒跟慧讲得少,我们就把这部经归到经藏里面去。譬如《无量寿经》,后面有个「经」字,那么在三藏里面它是属於『经藏』。里面有没有戒律?有,最明显的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都是戒律,但是在全经里面来说,戒律讲的分量不多,大概只占个十分之一、二,所以它讲定的地方多。讲慧有,跟阿难、跟慈氏菩萨讨论的时候,那里面是慧解。由此可知,这部经里面就具足了戒定慧三学。但是三种比例,这个定学占的分量是大多数,所以把它归到经藏。如果属於讨论智慧这一方面占得多的,那就归到『论藏』去。讲戒律,讲规矩、讲威仪讲得多,就把它归到『律藏』,是这样一个分法。如果严格的划分没有法子,所有一切经的性质都是如此。由此可知,世尊当年说经的时候非常活泼,这是我们知道经典传到中国之后分类的起源。也有二藏,底下是二藏:
【二藏就是声闻藏跟菩萨藏。】
我们通常称之为大、小乘,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声闻』是小乘,『菩萨』是大乘。「藏」是库藏的意思,从前经典很多,我们把它收藏,那这三大类。以后特别是前清乾隆年间,将中国自古以来的典籍全部收集起来加以整理、分类、收藏,就采取佛教这个例子分作四大类,称之为四库,库跟藏的意思是一样的,叫库藏。《四库全书》那个构想是从佛教来的。在三藏里面本经是属於经藏,里面说定说得多,也就是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讲清净平等觉的多;二藏里面是菩萨藏。
【本经广演大乘。详陈信愿往生。殊胜因果。净佛国土。依正庄严。弥陀无边愿海。普度众生之道。故为菩萨藏摄。】
所以这个经不是小乘经,不但是大乘,古大德告诉我们,本经是大乘中的大乘,无比的殊胜。这个意思、这个事实我们在前面都详细报告过了。底下这几句说『详陈信愿往生,殊胜因果』。详陈是一直贯下去,就是详细陈述,为我们说明信愿往生这个因果是第一殊胜。世间法离不开因果,出世间的佛法也离不开因果,所以因果的定律是世出世间的法则,也就是世人所说的真理,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感恶报。在佛法里面,修四谛之因一定得阿罗汉果,修十二因缘之因一定证辟支佛果,修六度之因一定证得菩萨的果位。由此可知,因与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前面跟诸位说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还是一个因果关系。在世出世间一切法,果报之中,佛果是究竟圆满的,没有比这个更究竟、更圆满,再找不到。佛果是什么?就是佛在本经里面所说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就是佛果。真实之际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完全打开了,我们现在真如本性是闭塞了,虽有不起作用,到如来果地完全打开了,一丝毫的隐藏都没有了。化是变化,自性起用显示出来这个形象是什么?就是佛法里面常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今天讲的宇宙人生,这都是自性演变出来的。
我们在迷,迷也起作用,自性是决定有体有用,但是迷的时候起的作用,从自性那一方面来说,自性没有迷悟,所以起的作用是自然的,就是经上讲的「开化显示」,是自然的。迷在哪里?迷是我们本身迷了,我们自己迷了,自己迷了之后看外面这个境界就会看错,看走了样子。看错了,你的判断就错误了,你的想法就错误了,於是你的说法、做法全都错了。这个错误的念头也能够使这个境界产生变化,能现境界是真如本性,就是此地讲的真实之际能现境界。可是境界里头起变化,起变化才有十法界依正庄严,那就是念头起的,念头在那个地方让这个境界产生变化。念头清净所显示的境界是真常的,念头错误了,就把这个真常的境界转成一个病态的环境,那个病态的环境就不正常了。是什么环境?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我们自性污染不清净的一个境界。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个污染不净不是本性,不是自性有染净,是我们自己本身有染净,所以看到这个境界就起了变化,是这么一回事情。
佛教给我们怎样转境界,佛法里头无比殊胜之处就在此地。境界是可以转的,境界都能转的,我们这个身体也是境界的一部分。所以现代社会上常说的改变体质,这个改体质就是转境界。我们的体质很差不好,怎样能把它转好?的确可以转。我们的身体弱可以转成强,疾病可以转为健康,短命可以转为长寿,就看你会不会转。这个转是自己转,别人帮不上忙,这一点诸位要晓得,千万不要误会了。佛菩萨很了不起,智慧神通广大,我们要是靠他,求他帮忙来为我们转,那你就搞错了。佛菩萨要有能力为我们转,不需要我们求他,我们求他。他才来帮忙,不求就不帮忙,那还算什么慈悲!那大慈大悲是假的。实在讲是诸佛菩萨都帮不上忙,一定要自己转,为什么?业是自己造的,自作自受,自己转变这是正确的。
我们在《楞严经》里面可以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难尊者起头就发生一个错误的观念,阿难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堂兄弟当中释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释迦牟尼佛也很喜欢他,也很疼爱他,他自己也知道,所以看到别的同学:你们要苦修,不修不能得道,我不必,到时候我大哥就把道给我了。所以他是多闻而不用功,不肯真修,遇到摩登伽女之难,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大哥帮不上忙,这才觉悟到修行要靠自己。所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者不得,这才明白事实真相。
佛对於我们的加持,我们常讲保佑,那是什么?就是佛把他自己修学的经验告诉我们,他是怎样从凡夫成佛的,把这个修行的途径、方法、经验说出来,提供我们做参考而已。路还得要自己走,他不能帮我们走,他为我们指路,路一定要靠自己走。所以成佛既是最殊胜的果,成佛之因就是念佛,那我们单单靠念佛能成得了佛吗?难。难在哪里?无量无边的法门只是讲方法、门径不相同,它的方向、目标完全相同,都是成佛之道。
凡夫成不了佛,佛跟我们讲因为有两种障(障碍),哪两种障?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烦恼障要是断掉了,就超越六道轮回,但是还不能成佛。六道轮回没有了,六道轮回是烦恼变现出来的,所以你只要有烦恼就有六道轮回。六道从哪里来的?你自己造的,不是别人给你造的。所知障破掉了,你就成佛了,自性就圆满的开显。试问问这两种障我们有没有能力把它断掉?在所有一切修行方法里面,念佛的方法的确是好、是高明,这一句佛号可以断烦恼,可以破二障,那要真正念的如法。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要把这八个字真正做到了,行!念佛就成佛了。
我们也念佛,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我们念这句佛号里面,一面念佛,一面还在乱想,还在胡思乱想。念佛念到这么久了,我们烦恼还没断,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这就是念佛不如法,这一生要想成就就难,因此念佛一定要求生净土。我们在这个地方念佛功夫不得力,这个不得力就是断不了烦恼,破不了二障,这没法子才求阿弥陀佛帮忙。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接受阿弥陀佛的教导,接受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的薰陶。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典里面,为我们说得很详细、很明白。
所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就保了险。第一个给我们保证的就是你无量寿,寿命长!我们这个地方寿命太短,这个身体非常脆弱,生命非常脆弱,寿命短促,所以很难成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寿命跟阿弥陀佛相同,阿弥陀佛无量寿。这个无量诸位一定要知道,是真正的无量,绝对不是说有量的无量,不是的,是真实的无量。有量的无量是教下所说的,不是事实,他所讲的也有他的依据,但是他没有深入,他只看到表面、表层。如果细细深入,那的确是真实的无量。因为每个往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那怎么会是有量的无量?怎么讲也讲不通,所以它是真实的无量。我们要深信这个法门,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要有恳切的愿望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能亲近阿弥陀佛,同时就有能力亲近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你看这个缘多殊胜,这个缘是修任何法门里面的菩萨都得不到,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它为什么不退转?为什么成就那么快?原因在此地,这就是讲的殊胜因果。
『净佛国土』。这西方清净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此地所说的依正庄严,决不是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物质享受那样的美好,不是这个意思。如果要讲一切享受之殊胜,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多,他方世界有一些佛国度比极乐世界殊胜得更多的,数量不少,不是极乐世界就是第一,这我们要清楚。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佛在经上讲,另外一个佛的世界比极乐世界还要好几百倍、几千倍、几万倍。想想为什么我们不求生那个世界,何必到西方极乐世界?这里面的事理都要搞清楚,那些世界虽然好,修学的环境不见得好,西方极乐世界环境还可以,它最殊胜修行环境好,在修行环境当中,是一切诸佛都比不上极乐世界的;如果讲福报庄严,那比极乐世界殊胜的还很多。我们今天去修行,不是去享福,诸佛世界福报很大,我们没那个福,去不了!我们今天讲的是修学,论修学,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依报、正报就第一殊胜,依正庄严是这样说法的。
庄严究竟是怎么个庄严?这十方世界都没有!正报就是讲的诸菩萨,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每个人都念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量没法子计算,经上讲的无量无边!人人念阿弥陀佛,他方世界虽然殊胜,佛菩萨很多,不见得都念阿弥陀佛。所有人都念阿弥陀佛,正报殊胜。依报?六尘都念阿弥陀佛,依报庄严,所以它这个地方庄严,就是那个世界无论是依报、正报统统念佛。念佛是真因,成佛是真果,我们才明白这个事实真相。
为什么这个世界都变成一个念佛的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成就的。前面我们说过四十八愿的核心是第十八愿,十八愿就是执持名号。所以西方世界你所听到的是一片念佛的音声,所以你的佛号不会中断,你的妄想不会生起,你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全是阿弥陀佛。所以这是『弥陀愿海,普度众生之道』,这个道就是方法。阿弥陀佛建立这样一个修学环境,让我们直截了当成佛,其中绝对没有委曲的方法,直截了当。所以这个法门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真的是第一殊胜,真的是所有一切诸佛刹土不能跟它相比,原因就是这个环境里头一片念佛声。这是菩萨藏摄的。底下一段:
【说时有五。】
这是讲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把它分作五个阶段。就像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所,把它分成这个阶段,循序渐进。古大德也将世尊一代时教用这个方法来分,所以分五时。
【第一华严时。最初三七日说。】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这就示现成佛了。成佛之后,他把他自己所见到的境界,原原本本、详详细细的宣说出来,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谁懂?法身大士,不是凡夫。在哪里说的?佛在定中说的。所以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底下打坐,这一坐坐了二、三个星期,没动,入定了,哪里知道佛在定中讲《华严经》。听众要有本事入释迦牟尼佛定中,你才能够参加这个法会,你要没有能力入佛的定中,你就没有能力参加法会。所以《华严经》的那个法会,听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见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有资格参与这个法会。正因为如此,所以印度像现在南传小乘不相信大乘,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佛在打坐,你为什么偏偏说他在讲经说法,他们不承认,所以一句话就把大乘推翻了,「大乘非佛说」,是你们后人造谣言,自己编的,不相信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定中讲经。
定中的时间跟我们现在的时间的观念不相同,定中时间跟我们现在时间,现在人讲的有时差,时差很大。现在大家对时差的观念比较容易理解,不但定中时差不相同,梦中的时差也不一样。作梦的时间很短,他在梦中已经过了好几年了,可见定中的时差跟我们现在时差一定很大的距离。所以他能在三七日中,也有的经上讲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就把这部经讲圆满了。
这一部经分量多少?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佛说了这部经,这部经集结起来之后,大龙菩萨就把这部经收到龙宫里面去收藏,龙树菩萨曾经见过。龙树菩萨回到这个世间来告诉我们,全部的《华严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是算这个经上文字的数量。我们中国的算法是一个字一个字算,像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就是这一部书五千字这样算法的。印度不是算字数,它是算句子,四句叫一偈,以这个为单位,这个句子长短不论,四句是一个单位,叫一偈,以这个来计算,那多少偈?十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我们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十个三千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这是假设我们把它磨成粉,那个一粒一粒的微尘,那一个微尘是一个偈,三千大千世界都把它磨成微尘,诸位想想这个分量多少?太大、太大了。
品类?是一四天下微尘品,一四天下用我们现在来讲就是太阳系,整个太阳系里面的星球把它磨成细粉,那有多少粒细粉就多少品。释迦牟尼佛用多少时间来说?三七日中。这我们讲很难相信,但是讲到时差你就明白了,你就觉得这个可能了。特别是大经《华严》上讲的「念劫圆融」,念劫圆融就是讲时差很大,一念,在我们这个地方一念,在他那个地方是无量劫;在我们这个地方是无量劫,可能在他那个地方就是一念,这就是说明这个时差是很大的。为什么有这个差别?因为时间不是定法。我们在唯识里面所读到的,时间跟空间都不是定法,它排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它纯属於抽象的概念,它没有事实,因此长短就不定了。
所以《华严》是最初所说,说了之后,只有法身大士得利,中下根人如聋如盲,聋是听不见,盲是看不见。这个中下根人不是指我们凡夫,是指权教菩萨、阿罗汉、辟支佛,他们都如聋如盲,他们看不见。但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了,不但是有菩萨、有声闻、有缘觉,还有六道凡夫,还有鬼神众在里面,那他们是怎么回事情?他们怎么参与的?诸位要知道,那些人都是法身大士化身的,不是真的凡夫。我们在那里看到很多鬼王,那不是,都是法身大士在饿鬼道、在畜生道示现的身分教化众生,实际上他是法身大士,他是大菩萨,所以佛讲《华严经》他都参与,是这么回事情。这是整个的把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全盘托出来。再一看这中下根性不得利益,不见不闻,所以佛再出定把这个摊子收起来,为什么?众生不识货。
【第二是阿含时。次十二年说。】
释迦牟尼佛出定之后,到鹿野苑看这五个他家里面派来的,陪他来修行的这五个人,他把这五个人召集起来,为他们讲经说法。这五个人根性都很利,听了之后很欢喜就发心出家,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了,在鹿野苑里面就成立了最早的僧团,五个比丘。释迦牟尼佛这一个老师带五个学生,佛教就从这儿创教了,这六个人起家了。这就是讲『阿含』。「阿含」是梵语,它的意思对法、对机说法,这样才能够帮助人。你是小乘根机就跟你说小乘法,你是大乘根机就跟你说大乘法,说的一定要适合你的程度。就像办学校一样,虽然你是拿到博士学位,一切都通达了,今天你遇到的对象是六、七岁的小孩,那怎么办?只好办小学,没办法办研究所,办小学。如果遇到的对象是四、五岁的小朋友,只好办幼稚园。所以说是看众生是什么样的程度,看他是有什么样的需要,用善巧方便去教导他、去培养他。所以这个教学十二年,这十二年就像是佛教的小学,所以我们以后称它为小乘。这十二年的培养有了相当的基础,再进入第三个阶段
【方等。】
『方等』就好比是中学。
【次八年说。】
佛说方等讲了『八年』。方等里面的内容就很丰富了。
【广演四教。】
这天台家所说的藏、通、别、圆教义统统都讲。
【均被众机。】
看众生不同的根性就跟他说不同的法门,所以法门就无量了。那么我们这部经《无量寿经》,佛在方等的时候就开始说了。
【第四般若时。次二十二年说。】
诸位要记住,世尊当年在世说法总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差不多占一半,这好比是佛教的大学,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的中心,就是讲般若。这一部分的经典,中国翻译的也很丰富,《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在我们中文《大藏经》里面,部头最大的就是《大般若经》,它有六百卷,经典太大,读诵、受持就很难。现在我们还常常看到有念《华严经》的,念《大般若经》的没听说过。《华严经》八十卷,一天念八卷,十天才能念完一部。所以六百卷《大般若》没人敢念。愈是往后去,对这些大的大部经典,读诵的人就愈来愈少了。在中国流通最普遍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古大德把这一卷抽出来单独流通,就因为这一卷是六百卷的精华,六百卷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把它提出来单独流通,也就是说你没有能力去读全经,读这一卷就可以了,依照这一卷修行,等於受持六百卷的《大般若》。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简单,不喜欢罗嗦,不喜欢麻烦,都是抓到最重要的纲领。比《金刚经》更精要的还有一卷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个分量比《金刚般若》就更少了,二百六十个字,可以说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的纲要。因此这一卷经流通的最广了,不管学哪一宗,哪一个法门,几乎每天课诵里头没有不念《般若心经》的。你要问为什么要选《般若心经》?因为般若是世尊一代时教里面的中心。
我们修念佛法门,我们念佛功夫为什么不得力,就是没有般若的基础,如果有般若的基础,我们一定就发菩提心了,念佛法门的修学纲领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是觉悟,发菩提心你要有觉悟的心,般若就是觉悟的心。所以我们没有般若,心是迷不是觉,菩提心发不起来,这念佛功夫不得力,烦恼断不掉,妄想除不掉。由此可知,参禅离不开般若,学教离不开般若,念佛同样也离不开般若。再说得明白一点,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哪一桩事情都离不开般若。懂得般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持,处事待人接物,都叫菩萨心,都是在修般若波罗蜜,穿衣吃饭也是,待人接物也是,没有一样不是。没有般若,那有什么?就烦恼、就妄想,般若是烦恼、妄想的反面,没有般若就生烦恼、就生妄想,可见般若重要!
这一句佛号确确实实是无上的波罗蜜,我在讲《心经》的时候跟大家介绍过,《心经》后面赞叹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我给这几句话总归结到就是阿弥陀佛,这的确没错。可是人不懂!为什么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甚深般若?为什么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你要通达般若你就明白了。我们今天不通达、不明了,不明了如果能老实念,也行!那就古人讲的「暗合道妙」。老实念,行!念久了他得定,他开悟,他能够入这个境界。由此可知,我们既不明了是又不老实,所以念得没效,念得这么久了,都还没有感应,都还没有消息,我们的过失就犯在此地,所以反而不如老太婆。老太婆虽然她不知道,但是她老实,老实也能成功,老实非常可贵,暗合道妙,这是般若,我们应当要重视。最近有些同修要求把《金刚经》讲一遍,我想想也有道理,帮助大家发菩提心,帮助大家认识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是甚深般若。最后第五个时期:
【法华涅盘时。】
这也是讲了八年,《法华》讲了八年。《大涅盘经》是一日一夜,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度的前一天所说的,也可以说是世尊对后代弟子的遗嘱,这就是现在所翻的四十卷《大涅盘经》,是世尊一日一夜所说的。《法华》实在讲又会归到《华严》去了,《法华》的教义跟《华严》无二无别,这就还原了,这好比是佛学的研究所。所以我们中国古大德称佛经都称《华严》、《法华》这两部经是「经中之王」,道理就在此地。这是大致上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分为这五个时期,这是古德所判的。
【说此法时。在第三方等时。】
我们要问《无量寿经》是什么时候说的?是世尊在『方等时』说的,方等就好比这个课程是要列在中学,是奠定小学基础之后,佛就给我们说这个经。这就是说明大乘佛法一定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这才能成功。可是小乘佛法在隋末唐初兴盛了一个时期,但是那个时期不长,在中国有成实宗、俱舍宗。我们现在讲佛讲十个宗派,这两个宗派是属於小乘,没多久就衰灭了,以后再就没有小乘了。但是小乘的经典,我们中文所翻译的可以说是相当的完备,以我们现在《大藏经》里面小乘经,小乘的经律论跟南传巴利文的经典做一个比较,巴利文经典只比我们多大概五十几部,可见得我们翻得很完全!
为什么小乘会衰?诸位要知道,中国过去学佛的出家的这些法师都念过孔孟的书,都有儒家的底子。从前出家要经过考试的,那个考试的科目跟世间的进士差不多,进士及第就像现在国家高考一样,要高考及格,那个时候的考试,国家考试考进士是考儒家,以孔孟学说为主。所以出家的出家人都有儒学的底子,有道家的基础,都念过老庄,读过孔孟,有这个基础,这基础实实在在讲,比小乘佛法还要好。因为儒家、道家的思想非常接近大乘,有一些思想是超过小乘法的。所以有这样的基础,就是中国是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所以小乘在中国没有办法兴起来,道理在此地。
可是在现代这个阶段就坏了,为什么?儒家、道家东西不多了,小乘又瞧不起,一下就想入大乘,就像盖房子一样,底下的两层我不要,我要盖第三层,这是搞空中楼阁。我们这一个时代,你看修行的人很多,修行环境比从前好,典籍非常丰富,很容易得到,而成就没有,原因在这个地方,我们把基础毁掉。所以在大乘法搞空中楼阁的时候,这是一生费尽了心力都不能够完成。这就是真正要想学佛,要念佛求生净土是例外,如果要想弘法利生,要不从小乘经下手,一定要从儒家四书五经,道家《老子》、《庄子》、先秦诸子去下手,从这个地方奠定根基,再入大乘没问题。如果说是把这种东西都舍弃掉了,大乘上想成就,那是非常艰难的事情,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故不应限於一时也。】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一桩事,我们从流传下来的《无量寿经》的原本,这个原本是翻译本,从历代翻经目录里面来观察,这后面我们会讲到的,《无量寿经》在中国总共有十二次翻译,译本,其中有七种失传,现在还保存著五种,这五种都收在《大藏经》里面。这五种我们细细去做比较,里面的出入很大,所以古德判定原本决定不是一种。如果原本是一种,五个人翻的内容总是大同小异,不可能有很大的出入,它出入太大了。有一些经文这个经上有,那个经上没有,痕迹都找不到,这是这样判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无量寿经》,一定是讲过很多遍,每一遍讲的不一样,所以集结的本子就不相同,这是证明佛当年在世,这一部经是多次宣讲,不同於其他的经。
其他的经,实在的讲世尊都是讲一遍,没有重复讲第二遍,唯独《无量寿经》是多次宣讲,多次宣讲就很特殊!换句话说,很重要。要不是很重要,为什么要讲很多遍?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很大的启示,晓得这一部经是世尊在这个世间度化众生这是主要的法门。因为多次宣说就不能把它列在某一时,换句话说,每一个时候世尊都说过。像第一个华严时,《华严》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菩萨行愿品》末后那一卷就是《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经》。不但文殊、普贤求生净土,还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全体,统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要想一想这个状况,再想一想这个样子,华藏世界的导师毗卢遮那如来,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大弟子,是毗卢遮那的传人。这两个人把他所有的学生都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毗卢遮那佛看起来,这成什么话!毗卢遮那佛没发脾气,没有说话;换句话说,默许了,完全同意了。你从这个景观去观察,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你才能体会得到。如果像这里两个道场,两个师父领著道场,那个道场的他那些徒弟把人统统都带到这里来,那他不气坏了?就像这个样子。文殊、普贤把毗卢遮那佛的学生全部带到极乐世界去了,诸位从这个地方去想,由此可知,毗卢遮那佛赞成,没错!不但不怪他,还赞叹他。什么原因?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快!诸佛如来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大家早一天成佛,并不希望你耽误时间。这说明了在华藏世界成佛需要一段长时间,到极乐世界里成佛时间缩短了,到那个地方去是正确的,是对的,没有错误的。我们读《华严经》要能够看到这个事实,看到这个境界,才能够体会到西方世界,经上讲的「依正庄严」这四个字跟其他经上依正庄严不是一个意思,不是一个讲法,这是讲世尊说法的时期。
下面讲判教,教就是教科书。这个教科书我们应该怎样去观察它,应该如何去办别?怎样来接受、来修学?判教,古德有记载的有十八家。从晋到唐,但是后来都不传了,传下来现在只有天台跟贤首两家。实在讲这十八家以这两家判教最具体、最圆满,值得后人采纳。其他人所判的不及这两家圆满,所以就不传了。
【天台立四教就是藏。通。别。圆。】
所以它不叫小教,叫藏教,因为小乘里面它具足经、律、论三藏。它三藏完备所以称它作藏,不称它作小。但是贤首宗就叫小乘,贤首的小乘就是天台的藏教。天台的通教,通是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也就是大乘的开始。所以在贤首家列的是大乘始教,大乘开始,这就是天台家的通教。天台的别教,别是不同於小乘,换句话说,这里面的教义没有小乘的,纯粹是大乘的。在贤首宗立的就是终教,就是大乘它有开始、有结束,就是有前半、有后半,后半部这个大乘就是属於别教,里面没有小乘的教义。天台的圆教在贤首把它分作两类,有顿有圆,但顿教跟圆教在天台都在圆教里面。贤首把它分成两类,顿是讲的顿超,没有阶级、没有次第。像我们念佛这个法门就是属於顿教,这个没有次第的。圆教是圆满的,换句话说,大、小乘教理统统具足,渐顿教理也具足,这是圆融、圆满。
【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
这十八家每一个人对判教看法不一样,如果说到渐教跟顿教,这是大家都有共识。
【净影疏曰。】
这个《净影》是隋朝的慧远法师,跟我们净土宗的初祖法名完全相同,两个字都一样,都叫慧远。所以在历史上称作小慧远、大慧远。我们净宗初祖东晋时候的慧远大师称大慧远,这是小慧远,隋朝时候人,隋唐时候。这个疏就是《无量寿经》的义疏,在台湾很流行,慧远大师的《无量寿经义疏》,可是诸位要记住,这个慧远是小慧远,不是庐山的慧远。
【今此经者。为根熟人顿教法门。】
它这个疏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所说的这个经就是《无量寿经》。这个《无量寿经》是『根熟人顿教法门』,什么叫根熟?前面说得很多,诸位一定要记住,真正相信,决定不怀疑,有恳切的愿望求生净土,想见阿弥陀佛,这样的人就根熟了,就是根熟的人。遇到这个法门,半信半疑不想往生,那根没熟,那个没有熟。根熟就是这个法门的当机者,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往生就成佛了,所以这是顿教法门。
【云何知顿。】
『顿』是顿超。
【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於净土,不从小故大,故知是顿。】
这部经里面的教学正是为了凡夫,凡夫怕六道轮回,畏惧生死太苦了,想脱离六道轮回,想了生死,专门对这种人,真有这样的心就可以接受这个法门。所以佛教导你发心,发什么心?发求生净土的心。这个求生净土的心, 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说的就是无上菩提心。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世间真正放下,一心一意就想见阿弥陀佛,叫你发这个心。『生於净土』,所以往生的条件就是信、愿、行三个条件,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这样的人就决定得生。所以他不必经过小乘,不必经过等次,不必!所以它是顿教。何况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力的加持,到西方世界,你的神通、道力、智慧乃至容貌、身体、寿量跟佛完全相等,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也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里面最特殊的。十方世界那个依正庄严是不平等的,西方世界是平等的,为什么会平等?这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它真正不但是顿教,顿中之顿。
【大佑判小本曰。】
『大佑』是元朝时候的人,他有一个著作流传在世间,在台湾也能看得见,《阿弥陀佛经圆中钞》。这里面说:
【渐顿分之。此属顿教。】
可见把净宗看作顿教是大家一致的看法。所以它绝对不是渐教,不是按著次序来修,这真的是一步登天,一生成佛,不要经第二生,一生成究竟圆满的佛果。
【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为顿教所摄。】
这在我们中国古来的大德判《弥陀经》跟《无量寿经》,大本是《无量寿经》,小本是《阿弥陀佛经》,几乎大家的看法都是一致的,这本是属於顿教。黄念祖老居士引用古德的说法,这个法门「顿中之顿,圆中之圆」。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无量寿经玄义(第十七集)1994/1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2-026-0017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八页第四行,我们看第四小段:
【若依五教。古今中外净宗大德。莫不以本经实属圆教也。 益指出。天台纯圆。贤首全圆。其秘髓与奥藏。皆不出此大经之外。】
这是说到古大德对本经的看法,『五教』是贤首宗就是华严宗的判法,前面介绍过,「五教」是小、始、终、顿、圆。古大德都认为本经是属於『圆教』, 益大师给我们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他说『天台纯圆』,天台是《法华经》,这是属於圆教的;『贤首全圆』,贤首是讲《华严经》。可以说是中国古大德看大乘佛法一乘教义的只有三部经:《华严》、《法华》跟《梵网经》,以为这三部经是一乘法,也是圆教的经典。古德也曾经做了一个比较,我们在前面都曾经看过,《华严》、《法华》要跟《无量寿经》做一个比较,这《无量寿经》是第一。所以《华严》、《法华》也不过是本经的导引而已。这个说法,我们乍听好像太过分了,可是细细听听古大德的意见,以及他们提出的证据,确实是可以相信的,像《华严》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部经自始自终字字句句都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正是《华严》、《法华》的归宿,所以本经是圆中之圆,这后面我们会看到。
所以 益大师讲:《华严》的奥藏,《法华》的秘髓,就在本经。这个话是 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的,也就是小本《阿弥陀经》里面讲的。那么小本《阿弥陀经》,我们今天念的是《无量寿经》, 益大师不是在这部经上说的,为什么引用在这个地方?这我们要晓得《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的关系是一不是二,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大本、小本;换句话说,《无量寿经》是大本《阿弥陀经》,比《阿弥陀经》说得更详细、说得更清楚。《阿弥陀经》是小本的《无量寿经》,说得简单扼要,里面的内容无二无别,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因此,祖师对《弥陀经》的看法,换句话说,跟《无量寿经》看法就无二无别。
【圆中钞云。】
这是元朝大佑,前面我们曾经看到过,《弥陀圆中钞》在本省也有流通,流通量虽然不大,但是曾经印过几次。
【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证圆果。以阶不退。】
这是先把圆、顿教的定义为我们说出来,他这个地方说得很好,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必须要注意到的。他的顺序一定是『先开圆解,次修圆行』,然后才能『证圆果』,圆是圆满,没有欠缺。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佛法的教学是符合现代人所讲的科学理念,绝非迷信!
昨天下午,有一个出家人到这儿来看我,他倒非常关心我们台湾的国运,他来要求我讲《仁王经》。因为台湾这么多年来,过去年年都作仁王法会,仁王护国息灾法会过去都作七天,以后听说减少两天,就作了五天,又过几年就减少到三天,听说这两年只作一天,他说这不是好现象,要找我来讲《仁王经》。我说:讲《仁王经》行吗?就能够护国了吗?那个讲是解而已,明白这个道理,理明白之后如果大家不肯照做,那无济於事。不是说讲《仁王经》、作仁王法会,这个地方诸佛菩萨龙天就来保佑,那是迷信,那是宗教,那不是佛法,所以大家对这个意思统统都错会了。
仁王法会我们在过去曾经讲过,但是这个经很长,我们曾经用二十天的时间,一天两个小时,四十个小时讲《仁王经》大意,没有讲全部的经文,把大意都讲出来了。仁王法会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国家有灾难的时候要召开一个救国会议,所以仁王法会是救国法会。经上告诉我们要礼请一百位的法师,这一百位,百是一个圆满的数字不是定数,你请一百个出家人,不管用!这一百位,换句话说,应该参与这个法会的统统都要到。这个法会里面的内容是什么?内容是了解现前的危机,建立共识,是这个意思。宣扬佛陀智慧的教导,我们大家彼此放弃自己的成见,同心合力来挽救这个社会危机,来挽救这个国家,是这么个意思。如果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实在讲是教育救国会议,譬如在平常,这举一个例子,因为从前道场法师都是负责教化一方的,个人有个人的宗旨,个人有个人教的方法,现在国家有难,必须要统一方针、统一宗旨,能够团结全民来应付这个灾变,那个会议宗旨是这个。不是我们找一百个人来把《仁王经》念念,这个灾难就消了,那是迷信!解了以后要行。
所以我就老实告诉他们,我说那个经讲了没用,我讲得再详细,没有人肯相信,没有人肯照做,那有什么用处?灾难是不可以避免的,大家不能够改变心理,不能够断恶修善,这个灾变如何能避免?所以学佛要明理,佛法决定没有迷信,所以是能够真正修行,圆解圆行。
『破三惑』。这是修行的功夫,三惑就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是大障碍,障碍了我们的真心本性,障碍了我们智慧德能。纵然修行,如果这三惑不破,那个修行没用处、没效果!就好比在学校读书,读得是很勤快,考试都不及格,那有什么用处?没有用处。所以修行的效果在断烦恼。我们今天用功修行,大家都很认真在精进,有没有效果?自己要常常去检点我们的妄想是不是少了?烦恼是不是轻了?如果今年妄想比去年少,烦恼轻了,那就说明你修行的功夫得力了,你有进步了。妄想少、烦恼轻,相对的一定是智慧增长,我们检点功夫要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假如我们的妄想、杂念、烦恼跟去年还一样,甚至於比去年还多,那你修行的功夫叫白修了,一丝毫都不得力,白修了,等於没修。如果是妄想少、烦恼轻达到相当的程度,你念佛就能够得三昧,我们常讲功夫成片,你就能得到。得到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了,这在修净土的人来说才算是有成就。否则的话,依旧是六道轮回。这不能超越轮回就不算是有成就。
这个地方「破三惑而证圆果」,在我们这个法门里面是理一心不乱。三惑里头有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理一心不乱,往生的品位就高了。这是一般讲「圆顿法门」,圆顿法门一定要明心见性,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不能够算是圆顿。
【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
这才说到本经,我们这个法门跟其他大乘法门不一样。诸位要知道其他大乘法门一定要破三惑,也就是说最低限度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才是圆顿法门,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不算是圆顿。但是净宗跟其他法门不一样,所以这个法门里头,『但说』,只说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听了之后能够相信、能够接受,这就是有大善根、大福德。没有善根福德的人他怀疑,他不相信。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对於释迦牟尼佛有信心,佛是个好人,佛不骗人,佛不会拿我们开玩笑,佛的心是真诚的,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所见到的、佛所说的必定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相信佛的话。佛告诉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相信确确实实有。这不是释迦牟尼佛虚构的,不是释迦牟尼佛想像的,一定是真有,一定真正有阿弥陀佛,我们念佛,他一定会来接引我们。深信不疑,发出恳切的愿望,我们愿意生到极乐世界,我们愿意见阿弥陀佛,有这样恳切的愿望。
【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
这个修行真的是简单,「持名念佛」,时间也不算太长,经上给我们说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七日就成功。那我们现在同修们念佛不止念了七天,七十个七天都不止,为什么你还没消息?念了七年、念了七十年也没消息,原因在什么地方?绝对不是经上有错误,佛在经上讲的没错误,错在我们自己这一边,我们自己只要好好的去检点、检点,把这个根源就找出来了。我们的信有问题,信不深,信心不深;我们的愿不恳切,我们的信心要跟世间名利财色做一个比较,就比出来了。所以我前面跟大家做个比喻,今天晚上有个机会你去谈一笔生意可以赚一千万,今天晚上你来不来听经?不来!这个比较去信钱财的心比信阿弥陀佛的心,不晓得超过多少倍!信佛的心像水上浮萍一样,若有若无。这样的信心念阿弥陀佛,不但七十年不成功,七百年也不能成功,道理在此地。
所以信愿行都有问题,不恳切。真正是恳切,七天决定成功。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过这个例子,有人念佛,三天、五天、七天就往生了,他也不生病,预知时至,佛来接引。所以证明佛给我们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心不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能不能做到?真能做到。但是要深信切愿的人才能做到,信愿不真实的人做不到。
现在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书刊,我是很多年都没有上过街了,现在市场上一些东西我很多都不知道,但是我从一些报纸上,电视、广播里头看到广告,知道一点消息。现在中国、外国预言家很多,从前很少,现在很多,到处都是。有些预言家看水晶球看到将来的世界,有的时候有人看镜子,还有奇奇怪怪的东西,可不可以相信?我相信。我为什么相信?跟佛法里面讲的原理是一个,他把整个精神意志集中在一点上,他得定。那个境界是怎么产生的?定中见到的,跟我们佛法讲入定没有两样。他关在一个小房间里,房间里黑黑的,不让任何人来打扰,旁边摆个水晶球,专门看那个,看那个里面就出现象。
所以专门意志集中的时候,那就是修定。定境现前,在定中境界可以突破我们现在讲的时空的元次,他突破了,他能看到过去、能看到未来。所以这个原理一点都不希奇。不仅是水晶球、镜子也好,任何东西只要你专注,因为是从定中现的境界,是这么一回事情。但是他那个功夫很浅,时间不长,他定功失掉了,他这个境界也就消失了。所以在定境里面能够观察到过去、未来的这些事情。像这样的事情,这不是一般的预言,这叫现量的境界,不是推测的,往往是很正确的。如果是他真的是这样修的话,他所看到境界是真实的。如果说是他有意去编排来欺骗人的,那当然那是妄语,所以这在原理上我们同意。
念佛也是如此,他为什么很短的时间能往生?也就是他做到我们《无量寿经》讲的「一向专念」。只要做到一向专念,或者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种功夫很容易成就。你这个功夫现前,如果你的愿心希望往生,那就成功,就达到了。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重要的讯息,如果我们用心,心要专一,七天没有不成就的,根性利的一天就成功了。根性利的是心比较清净,妄想杂念少的人,一天这个境界就达到了。妄想杂念较多的人,就要三、四天,五、六天,七天是个极限,这是佛说的,决定成就。如理如法的修行,这一心不乱实在是可以得到的,这是净宗修学的法门。
【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
临终往生是可以随著自己愿望的。念佛真正念到一心,真正成就三昧,生死就没有了,佛家常讲「了生死」,这生死就了。了是了断,没有了。往生极乐世界可以随自己意思,想现前去,现在马上就去得了,一日到七日成功了,他去得了;想在这个世界再多住几年也不碍事,也行,得这个自在。但是诸位要晓得,如果到这境界没有不希望早一点往生,为什么?那边的境界比这边好得太多了。那还要在这边多住一个时期,那是什么意思?他与这边众生还有缘分,多住几天多劝一些人、多带一些人过去,是这个意思,决不是贪图这个地方的苦受。在这个世界没有乐是受苦!所以那样的人就是乘愿再来,就是代众生受苦。他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不去,他要在这多住几年,多帮助一些人,在这个地方受这些苦难,代众生受苦。这个在法供养里面,「代众生苦供养」。所以确实有这个能力,生死自在。修其他的法门,达到这个境界很不容易;修净宗的人达到这个境界,可以说很容易。这个很容易的原因也非常非常之深,绝对不是偶然的。就自己来说,那是无始劫以来的善根福德因缘的现前,不是偶然的。就外面的力量来说?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所以才能够在短时间有不可思议的成就。
所以『临命终时』。就是这个世界六道轮回,我们做一个了断,做一个结束了,从此以后再没有轮回了。纵然到这个世间来,那是属於乘愿再来,是菩萨再来的,是愿力现前的不是业力。业力是自己做不了主,生死自己做不了主,愿力自己可以做得了主,愿意来就来,愿意去就去,来去自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弥陀经》里面讲的「阿 跋致」,我们《无量寿经》上翻的阿惟越致菩萨是一个意思,这就是圆证三不退!
阿惟越致菩萨跟其他大乘经上所讲的不一样,其他大乘经上广义的说「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就可以说他是阿 跋致菩萨。如果狭义的说,阿惟越致菩萨是七地以上的菩萨,七地以上,跟大乘经上常讲证无生忍的菩萨境界大概是相同的、相类似的。可是西方极乐世界阿惟越致菩萨就大大的不同,因为他是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三不退是圆证三不退,不是分证,圆证,他的神通、道力、智慧、德能跟等觉菩萨是相同的,也就是我们常讲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跟他们是相同的,这绝对不是自己修行功夫证得的,不是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得的。这是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超越一切大乘法门,任何法门都不能够跟它相比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
这一句总结出这部经、这个法门,在整个佛法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法门,因为他的成就是至高无上的成就。『醍醐』是比喻,把它比喻世尊五个阶段的说法,古德用这个比喻。醍醐是从奶里面提炼出来的,最原始的是奶,从奶里面提出酪,酪里面提出酥,生酥、熟酥,熟酥再提炼就是醍醐,所以醍醐是奶品里面最好的,用这个来比喻圆教法门,比喻法华时。在这五时说教里面比喻著法华,比喻大乘圆教。他在醍醐上加一个『无上』。
【甄解称本经。】
《甄解》是日本唐朝时候在中国留学亲近善导大师的学生,回到日本之后,在那个时代日本的净土宗比我们中国还要兴盛。《甄解》是《无量寿经》很好的一部注解。黄念祖居士这个注子里面引用了不少,这也是其中的一段。
【无量寿经是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这几句实实在在的是把本经赞叹到极处了,没有任何一部经典能够超出本经之上,这是实实在在的。所有一切的大乘经,在中国佛教里面大家都知道的《金刚般若》,的确是大乘法里面了不起的一个法门,但是诸位要知道,要跟《无量寿经》、《弥陀经》一比较,那它差得很远很远,为什么?依照《金刚般若》的修行如理如法,在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了不起!那是什么样的果位?跟诸位说是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别教初地的果位,是这样的位次。他也证三不退,他是初证三不退,好像我们看月亮,他才是个月牙,初二、初三的月亮,才露一个月牙;在净土宗的月亮是十五,满月。都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但是那个光明大小就差太多了,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可是诸位要晓得一个人能在一生当中,能够证到那个月牙就了不起!那就已经证得三不退了,但是不圆,我们这个经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那怎么能比?可是在功夫上来讲,依照《金刚般若》那个功夫是了不起的,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了,才达到那个境界。我们这个不要断,见思烦恼也不要断,尘沙烦恼也不要断,无明也不要破,只要具足信愿行,有个恳切的愿望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这就行了。而且到那里去,那个地位比圆初住、比别教初地菩萨高得太多、太多了,他跟等觉菩萨一样。我们如果要不把这个事实看清楚,你就不会死心塌地去念佛,还认为其他的法门好,是好,不是不好。我们这个概要讲完之后,下一次回国,我们用一点时间把《金刚经》跟大家讲一遍,然后你就晓得《金刚经》跟《无量寿经》天壤之别,但是《金刚经》有没有好处?有好处,帮助我们发菩提心,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我们能够看破放下,我们很容易得一心不乱。所以藉它来帮助,这有好处。现在大家念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看不破、放不下!
【印光大师赞要解云。】
『赞』是赞叹,对於 益大师《弥陀要解》的赞叹。
【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