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玄义(第16-19集圆满1994年)

2019-09-02 佛教经咒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无量寿经玄义(第十六集)1994/1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2-026-0016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六面第六行,我们看这个圆圈下面这个题目「藏教所摄」:

【凡体究经典。宜先知此经属於何藏。说在何时。判属何教。知此。则有助於理解全经。】

这是概要里面的第六大段,也就是天台家所谓的「判教相」,判是辨别,教相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教学的仪式,就像现代学校为学生编排课程,课程的标准;这个课程应该编在哪一个学校,第几个学年来修学,像排课程一样的。这对於学习就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方式是我们中国祖师大德所做的。诸位要晓得,世尊当年在世说法是应机而说的,没有这个例子。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论很多,这些经论从分量上来说有大有小,从内容里面讲有浅有深,部类太多,要不给它加以整理编排,理出一个头绪,我们修学就很因难,所谓是经典浩如烟海,不晓得从哪里学起。因此祖师大德们费这番苦心,这是值得赞叹的,对於后学确实是有帮助。

【所谓藏。佛经大分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

这是把大的区分,分为这个三大类。诸位同修要记住,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都是后人做的。佛说法必定是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无论说哪一个法门,细细去观察,它的内容都相当丰富、都很圆满,绝对不偏在某一方面;换句话说,无论大小乘经典,内容几乎把经、律、论的意思都包括了,那么我们要把这个经典分属於哪一类,确实是很困难。古德所采取的标准就是看佛在这部经上,讲哪一部分讲得最多,从说得多的,把它归属於某一类。

这三藏要从内容上来说,就是戒定慧三学。经是讲定,论是讲慧的,律是讲戒的。如果这部经定讲得多,戒跟慧讲得少,我们就把这部经归到经藏里面去。譬如《无量寿经》,后面有个「经」字,那么在三藏里面它是属於『经藏』。里面有没有戒律?有,最明显的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都是戒律,但是在全经里面来说,戒律讲的分量不多,大概只占个十分之一、二,所以它讲定的地方多。讲慧有,跟阿难、跟慈氏菩萨讨论的时候,那里面是慧解。由此可知,这部经里面就具足了戒定慧三学。但是三种比例,这个定学占的分量是大多数,所以把它归到经藏。如果属於讨论智慧这一方面占得多的,那就归到『论藏』去。讲戒律,讲规矩、讲威仪讲得多,就把它归到『律藏』,是这样一个分法。如果严格的划分没有法子,所有一切经的性质都是如此。由此可知,世尊当年说经的时候非常活泼,这是我们知道经典传到中国之后分类的起源。也有二藏,底下是二藏:

【二藏就是声闻藏跟菩萨藏。】

我们通常称之为大、小乘,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声闻』是小乘,『菩萨』是大乘。「藏」是库藏的意思,从前经典很多,我们把它收藏,那这三大类。以后特别是前清乾隆年间,将中国自古以来的典籍全部收集起来加以整理、分类、收藏,就采取佛教这个例子分作四大类,称之为四库,库跟藏的意思是一样的,叫库藏。《四库全书》那个构想是从佛教来的。在三藏里面本经是属於经藏,里面说定说得多,也就是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讲清净平等觉的多;二藏里面是菩萨藏。

【本经广演大乘。详陈信愿往生殊胜因果。净佛国土。依正庄严。弥陀无边愿海。普度众生之道。故为菩萨藏摄。】

所以这个经不是小乘经,不但是大乘,古大德告诉我们,本经是大乘中的大乘,无比的殊胜。这个意思、这个事实我们在前面都详细报告过了。底下这几句说『详陈信愿往生,殊胜因果』。详陈是一直贯下去,就是详细陈述,为我们说明信愿往生这个因果是第一殊胜。世间法离不开因果,出世间的佛法也离不开因果,所以因果的定律是世出世间的法则,也就是世人所说的真理,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感恶报。在佛法里面,修四谛之因一定得阿罗汉果,修十二因缘之因一定证辟支佛果,修六度之因一定证得菩萨的果位。由此可知,因与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前面跟诸位说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还是一个因果关系。在世出世间一切法,果报之中,佛果是究竟圆满的,没有比这个更究竟、更圆满,再找不到。佛果是什么?就是佛在本经里面所说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就是佛果。真实之际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完全打开了,我们现在真如本性是闭塞了,虽有不起作用,到如来果地完全打开了,一丝毫的隐藏都没有了。化是变化,自性起用显示出来这个形象是什么?就是佛法里面常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今天讲的宇宙人生,这都是自性演变出来的。

我们在迷,迷也起作用,自性是决定有体有用,但是迷的时候起的作用,从自性那一方面来说,自性没有迷悟,所以起的作用是自然的,就是经上讲的「开化显示」,是自然的。迷在哪里?迷是我们本身迷了,我们自己迷了,自己迷了之后看外面这个境界就会看错,看走了样子。看错了,你的判断就错误了,你的想法就错误了,於是你的说法、做法全都错了。这个错误的念头也能够使这个境界产生变化,能现境界是真如本性,就是此地讲的真实之际能现境界。可是境界里头起变化,起变化才有十法界依正庄严,那就是念头起的,念头在那个地方让这个境界产生变化。念头清净所显示的境界是真常的,念头错误了,就把这个真常的境界转成一个病态的环境,那个病态的环境就不正常了。是什么环境?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我们自性污染不清净的一个境界。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个污染不净不是本性,不是自性有染净,是我们自己本身有染净,所以看到这个境界就起了变化,是这么一回事情。

佛教给我们怎样转境界,佛法里头无比殊胜之处就在此地。境界是可以转的,境界都能转的,我们这个身体也是境界的一部分。所以现代社会上常说的改变体质,这个改体质就是转境界。我们的体质很差不好,怎样能把它转好?的确可以转。我们的身体弱可以转成强,疾病可以转为健康,短命可以转为长寿,就看你会不会转。这个转是自己转,别人帮不上忙,这一点诸位要晓得,千万不要误会了。佛菩萨很了不起,智慧神通广大,我们要是靠他,求他帮忙来为我们转,那你就搞错了。佛菩萨要有能力为我们转,不需要我们求他,我们求他。他才来帮忙,不求就不帮忙,那还算什么慈悲!那大慈大悲是假的。实在讲是诸佛菩萨都帮不上忙,一定要自己转,为什么?业是自己造的,自作自受,自己转变这是正确的。

我们在《楞严经》里面可以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难尊者起头就发生一个错误的观念,阿难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堂兄弟当中释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释迦牟尼佛也很喜欢他,也很疼爱他,他自己也知道,所以看到别的同学:你们要苦修,不修不能得道,我不必,到时候我大哥就把道给我了。所以他是多闻而不用功,不肯真修,遇到摩登伽女之难,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大哥帮不上忙,这才觉悟修行要靠自己。所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者不得,这才明白事实真相。

佛对於我们的加持,我们常讲保佑,那是什么?就是佛把他自己修学的经验告诉我们,他是怎样从凡夫成佛的,把这个修行的途径、方法、经验说出来,提供我们做参考而已。路还得要自己走,他不能帮我们走,他为我们指路,路一定要靠自己走。所以成佛既是最殊胜的果,成佛之因就是念佛,那我们单单靠念佛能成得了佛吗?难。难在哪里?无量无边的法门只是讲方法、门径不相同,它的方向、目标完全相同,都是成佛之道。

凡夫成不了佛,佛跟我们讲因为有两种障(障碍),哪两种障?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烦恼障要是断掉了,就超越六道轮回,但是还不能成佛。六道轮回没有了,六道轮回是烦恼变现出来的,所以你只要有烦恼就有六道轮回。六道从哪里来的?你自己造的,不是别人给你造的。所知障破掉了,你就成佛了,自性就圆满的开显。试问问这两种障我们有没有能力把它断掉?在所有一切修行方法里面,念佛的方法的确是好、是高明,这一句佛号可以断烦恼,可以破二障,那要真正念如法。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要把这八个字真正做到了,行!念佛就成佛了。

我们也念佛,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我们念这句佛号里面,一面念佛,一面还在乱想,还在胡思乱想。念佛念到这么久了,我们烦恼还没断,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这就是念佛不如法,这一生要想成就就难,因此念佛一定要求生净土。我们在这个地方念佛功夫不得力,这个不得力就是断不了烦恼,破不了二障,这没法子才求阿弥陀佛帮忙。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接受阿弥陀佛的教导,接受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的薰陶。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典里面,为我们说得很详细、很明白。

所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就保了险。第一个给我们保证的就是你无量寿,寿命长!我们这个地方寿命太短,这个身体非常脆弱,生命非常脆弱,寿命短促,所以很难成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寿命跟阿弥陀佛相同,阿弥陀佛无量寿。这个无量诸位一定要知道,是真正的无量,绝对不是说有量的无量,不是的,是真实的无量。有量的无量是教下所说的,不是事实,他所讲的也有他的依据,但是他没有深入,他只看到表面、表层。如果细细深入,那的确是真实的无量。因为每个往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那怎么会是有量的无量?怎么讲也讲不通,所以它是真实的无量。我们要深信这个法门,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要有恳切的愿望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能亲近阿弥陀佛,同时就有能力亲近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你看这个缘多殊胜,这个缘是修任何法门里面的菩萨都得不到,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它为什么不退转?为什么成就那么快?原因在此地,这就是讲的殊胜因果。

『净佛国土』。这西方清净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此地所说的依正庄严,决不是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物质享受那样的美好,不是这个意思。如果要讲一切享受之殊胜,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多,他方世界有一些佛国度比极乐世界殊胜得更多的,数量不少,不是极乐世界就是第一,这我们要清楚。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佛在经上讲,另外一个佛的世界比极乐世界还要好几百倍、几千倍、几万倍。想想为什么我们不求生那个世界,何必到西方极乐世界?这里面的事理都要搞清楚,那些世界虽然好,修学的环境不见得好,西方极乐世界环境还可以,它最殊胜修行环境好,在修行环境当中,是一切诸佛都比不上极乐世界的;如果讲福报庄严,那比极乐世界殊胜的还很多。我们今天去修行,不是去享福,诸佛世界福报很大,我们没那个福,去不了!我们今天讲的是修学,论修学,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依报、正报就第一殊胜,依正庄严是这样说法的。

庄严究竟是怎么个庄严?这十方世界都没有!正报就是讲的诸菩萨,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每个人都念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量没法子计算,经上讲的无量无边!人人念阿弥陀佛,他方世界虽然殊胜,佛菩萨很多,不见得都念阿弥陀佛。所有人都念阿弥陀佛,正报殊胜。依报?六尘都念阿弥陀佛,依报庄严,所以它这个地方庄严,就是那个世界无论是依报、正报统统念佛。念佛是真因,成佛是真果,我们才明白这个事实真相。

为什么这个世界都变成一个念佛的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成就的。前面我们说过四十八愿的核心是第十八愿,十八愿就是执持名号。所以西方世界你所听到的是一片念佛的音声,所以你的佛号不会中断,你的妄想不会生起,你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全是阿弥陀佛。所以这是『弥陀愿海,普度众生之道』,这个道就是方法。阿弥陀佛建立这样一个修学环境,让我们直截了当成佛,其中绝对没有委曲的方法,直截了当。所以这个法门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真的是第一殊胜,真的是所有一切诸佛刹土不能跟它相比,原因就是这个环境里头一片念佛声。这是菩萨藏摄的。底下一段:

【说时有五。】

这是讲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把它分作五个阶段。就像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所,把它分成这个阶段,循序渐进。古大德也将世尊一代时教用这个方法来分,所以分五时。

【第一华严时。最初三七日说。】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这就示现成佛了。成佛之后,他把他自己所见到的境界,原原本本、详详细细的宣说出来,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谁懂?法身大士,不是凡夫。在哪里说的?佛在定中说的。所以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底下打坐,这一坐坐了二、三个星期,没动,入定了,哪里知道佛在定中讲《华严经》。听众要有本事入释迦牟尼佛定中,你才能够参加这个法会,你要没有能力入佛的定中,你就没有能力参加法会。所以《华严经》的那个法会,听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见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有资格参与这个法会。正因为如此,所以印度像现在南传小乘不相信大乘,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佛在打坐,你为什么偏偏说他在讲经说法,他们不承认,所以一句话就把大乘推翻了,「大乘非佛说」,是你们后人造谣言,自己编的,不相信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定中讲经。

定中的时间跟我们现在的时间的观念不相同,定中时间跟我们现在时间,现在人讲的有时差,时差很大。现在大家对时差的观念比较容易理解,不但定中时差不相同,梦中的时差也不一样。作梦的时间很短,他在梦中已经过了好几年了,可见定中的时差跟我们现在时差一定很大的距离。所以他能在三七日中,也有的经上讲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就把这部经讲圆满了。

这一部经分量多少?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佛说了这部经,这部经集结起来之后,大龙菩萨就把这部经收到龙宫里面去收藏,龙树菩萨曾经见过。龙树菩萨回到这个世间来告诉我们,全部的《华严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是算这个经上文字的数量。我们中国的算法是一个字一个字算,像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就是这一部书五千字这样算法的。印度不是算字数,它是算句子,四句叫一偈,以这个为单位,这个句子长短不论,四句是一个单位,叫一偈,以这个来计算,那多少偈?十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我们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十个三千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这是假设我们把它磨成粉,那个一粒一粒的微尘,那一个微尘是一个偈,三千大千世界都把它磨成微尘,诸位想想这个分量多少?太大、太大了。

品类?是一四天下微尘品,一四天下用我们现在来讲就是太阳系,整个太阳系里面的星球把它磨成细粉,那有多少粒细粉就多少品。释迦牟尼佛用多少时间来说?三七日中。这我们讲很难相信,但是讲到时差你就明白了,你就觉得这个可能了。特别是大经《华严》上讲的「念劫圆融」,念劫圆融就是讲时差很大,一念,在我们这个地方一念,在他那个地方是无量劫;在我们这个地方是无量劫,可能在他那个地方就是一念,这就是说明这个时差是很大的。为什么有这个差别?因为时间不是定法。我们在唯识里面所读到的,时间跟空间都不是定法,它排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它纯属於抽象的概念,它没有事实,因此长短就不定了。

所以《华严》是最初所说,说了之后,只有法身大士得利,中下根人如聋如盲,聋是听不见,盲是看不见。这个中下根人不是指我们凡夫,是指权教菩萨、阿罗汉、辟支佛,他们都如聋如盲,他们看不见。但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了,不但是有菩萨、有声闻、有缘觉,还有六道凡夫,还有鬼神众在里面,那他们是怎么回事情?他们怎么参与的?诸位要知道,那些人都是法身大士化身的,不是真的凡夫。我们在那里看到很多鬼王,那不是,都是法身大士在饿鬼道、在畜生道示现的身分教化众生,实际上他是法身大士,他是大菩萨,所以佛讲《华严经》他都参与,是这么回事情。这是整个的把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全盘托出来。再一看这中下根性不得利益,不见不闻,所以佛再出定把这个摊子收起来,为什么?众生不识货。

【第二是阿含时。次十二年说。】

释迦牟尼佛出定之后,到鹿野苑看这五个他家里面派来的,陪他来修行的这五个人,他把这五个人召集起来,为他们讲经说法。这五个人根性都很利,听了之后很欢喜就发心出家,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了,在鹿野苑里面就成立了最早的僧团,五个比丘。释迦牟尼佛这一个老师带五个学生,佛教就从这儿创教了,这六个人起家了。这就是讲『阿含』。「阿含」是梵语,它的意思对法、对机说法,这样才能够帮助人。你是小乘根机就跟你说小乘法,你是大乘根机就跟你说大乘法,说的一定要适合你的程度。就像办学校一样,虽然你是拿到博士学位,一切都通达了,今天你遇到的对象是六、七岁的小孩,那怎么办?只好办小学,没办法办研究所,办小学。如果遇到的对象是四、五岁的小朋友,只好办幼稚园。所以说是看众生是什么样的程度,看他是有什么样的需要,用善巧方便去教导他、去培养他。所以这个教学十二年,这十二年就像是佛教的小学,所以我们以后称它为小乘。这十二年的培养有了相当的基础,再进入第三个阶段

【方等。】

『方等』就好比是中学。

【次八年说。】

佛说方等讲了『八年』。方等里面的内容就很丰富了。

【广演四教。】

这天台家所说的藏、通、别、圆教义统统都讲。

【均被众机。】

看众生不同的根性就跟他说不同的法门,所以法门就无量了。那么我们这部经《无量寿经》,佛在方等的时候就开始说了。

【第四般若时。次二十二年说。】

诸位要记住,世尊当年在世说法总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差不多占一半,这好比是佛教的大学,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的中心,就是讲般若。这一部分的经典,中国翻译的也很丰富,《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在我们中文《大藏经》里面,部头最大的就是《大般若经》,它有六百卷,经典太大,读诵、受持就很难。现在我们还常常看到有念《华严经》的,念《大般若经》的没听说过。《华严经》八十卷,一天念八卷,十天才能念完一部。所以六百卷《大般若》没人敢念。愈是往后去,对这些大的大部经典,读诵的人就愈来愈少了。在中国流通最普遍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古大德把这一卷抽出来单独流通,就因为这一卷是六百卷的精华,六百卷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把它提出来单独流通,也就是说你没有能力去读全经,读这一卷就可以了,依照这一卷修行,等於受持六百卷的《大般若》。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简单,不喜欢罗嗦,不喜欢麻烦,都是抓到最重要的纲领。比《金刚经》更精要的还有一卷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个分量比《金刚般若》就更少了,二百六十个字,可以说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的纲要。因此这一卷经流通的最广了,不管学哪一宗,哪一个法门,几乎每天课诵里头没有不念《般若心经》的。你要问为什么要选《般若心经》?因为般若是世尊一代时教里面的中心。

我们修念佛法门,我们念佛功夫为什么不得力,就是没有般若的基础,如果有般若的基础,我们一定就发菩提心了,念佛法门的修学纲领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是觉悟,发菩提心你要有觉悟的心,般若就是觉悟的心。所以我们没有般若,心是迷不是觉,菩提心发不起来,这念佛功夫不得力,烦恼断不掉,妄想除不掉。由此可知,参禅离不开般若,学教离不开般若,念佛同样也离不开般若。再说得明白一点,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哪一桩事情都离不开般若。懂得般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持,处事待人接物,都叫菩萨心,都是在修般若波罗蜜,穿衣吃饭也是,待人接物也是,没有一样不是。没有般若,那有什么?就烦恼、就妄想,般若是烦恼、妄想的反面,没有般若就生烦恼、就生妄想,可见般若重要!

这一句佛号确确实实是无上的波罗蜜,我在讲《心经》的时候跟大家介绍过,《心经》后面赞叹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我给这几句话总归结到就是阿弥陀佛,这的确没错。可是人不懂!为什么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甚深般若?为什么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你要通达般若你就明白了。我们今天不通达、不明了,不明了如果能老实念,也行!那就古人讲的「暗合道妙」。老实念,行!念久了他得定,他开悟,他能够入这个境界。由此可知,我们既不明了是又不老实,所以念得没效,念得这么久了,都还没有感应,都还没有消息,我们的过失就犯在此地,所以反而不如老太婆。老太婆虽然她不知道,但是她老实,老实也能成功,老实非常可贵,暗合道妙,这是般若,我们应当要重视。最近有些同修要求把《金刚经》讲一遍,我想想也有道理,帮助大家发菩提心,帮助大家认识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是甚深般若。最后第五个时期:

【法华涅盘时。】

这也是讲了八年,《法华》讲了八年。《大涅盘经》是一日一夜,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度的前一天所说的,也可以说是世尊对后代弟子的遗嘱,这就是现在所翻的四十卷《大涅盘经》,是世尊一日一夜所说的。《法华》实在讲又会归到《华严》去了,《法华》的教义跟《华严》无二无别,这就还原了,这好比是佛学的研究所。所以我们中国古大德称佛经都称《华严》、《法华》这两部经是「经中之王」,道理就在此地。这是大致上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分为这五个时期,这是古德所判的。

【说此法时。在第三方等时。】

我们要问《无量寿经》是什么时候说的?是世尊在『方等时』说的,方等就好比这个课程是要列在中学,是奠定小学基础之后,佛就给我们说这个经。这就是说明大乘佛法一定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这才能成功。可是小乘佛法在隋末唐初兴盛了一个时期,但是那个时期不长,在中国有成实宗、俱舍宗。我们现在讲佛讲十个宗派,这两个宗派是属於小乘,没多久就衰灭了,以后再就没有小乘了。但是小乘的经典,我们中文所翻译的可以说是相当的完备,以我们现在《大藏经》里面小乘经,小乘的经律论跟南传巴利文的经典做一个比较,巴利文经典只比我们多大概五十几部,可见得我们翻得很完全!

为什么小乘会衰?诸位要知道,中国过去学佛的出家的这些法师都念过孔孟的书,都有儒家的底子。从前出家要经过考试的,那个考试的科目跟世间的进士差不多,进士及第就像现在国家高考一样,要高考及格,那个时候的考试,国家考试考进士是考儒家,以孔孟学说为主。所以出家的出家人都有儒学的底子,有道家的基础,都念过老庄,读过孔孟,有这个基础,这基础实实在在讲,比小乘佛法还要好。因为儒家、道家的思想非常接近大乘,有一些思想是超过小乘法的。所以有这样的基础,就是中国是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所以小乘在中国没有办法兴起来,道理在此地。

可是在现代这个阶段就坏了,为什么?儒家、道家东西不多了,小乘又瞧不起,一下就想入大乘,就像盖房子一样,底下的两层我不要,我要盖第三层,这是搞空中楼阁。我们这一个时代,你看修行的人很多,修行环境比从前好,典籍非常丰富,很容易得到,而成就没有,原因在这个地方,我们把基础毁掉。所以在大乘法搞空中楼阁的时候,这是一生费尽了心力都不能够完成。这就是真正要想学佛,要念佛求生净土是例外,如果要想弘法利生,要不从小乘经下手,一定要从儒家四书五经,道家《老子》、《庄子》、先秦诸子去下手,从这个地方奠定根基,再入大乘没问题。如果说是把这种东西都舍弃掉了,大乘上想成就,那是非常艰难的事情,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故不应限於一时也。】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一桩事,我们从流传下来的《无量寿经》的原本,这个原本是翻译本,从历代翻经目录里面来观察,这后面我们会讲到的,《无量寿经》在中国总共有十二次翻译,译本,其中有七种失传,现在还保存著五种,这五种都收在《大藏经》里面。这五种我们细细去做比较,里面的出入很大,所以古德判定原本决定不是一种。如果原本是一种,五个人翻的内容总是大同小异,不可能有很大的出入,它出入太大了。有一些经文这个经上有,那个经上没有,痕迹都找不到,这是这样判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无量寿经》,一定是讲过很多遍,每一遍讲的不一样,所以集结的本子就不相同,这是证明佛当年在世,这一部经是多次宣讲,不同於其他的经。

其他的经,实在的讲世尊都是讲一遍,没有重复讲第二遍,唯独《无量寿经》是多次宣讲,多次宣讲就很特殊!换句话说,很重要。要不是很重要,为什么要讲很多遍?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很大的启示,晓得这一部经是世尊在这个世间度化众生这是主要的法门。因为多次宣说就不能把它列在某一时,换句话说,每一个时候世尊都说过。像第一个华严时,《华严》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菩萨行愿品》末后那一卷就是《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经》。不但文殊、普贤求生净土,还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全体,统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要想一想这个状况,再想一想这个样子,华藏世界的导师毗卢遮那如来,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大弟子,是毗卢遮那的传人。这两个人把他所有的学生都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毗卢遮那佛看起来,这成什么话!毗卢遮那佛没发脾气,没有说话;换句话说,默许了,完全同意了。你从这个景观去观察,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你才能体会得到。如果像这里两个道场,两个师父领著道场,那个道场的他那些徒弟把人统统都带到这里来,那他不气坏了?就像这个样子。文殊、普贤把毗卢遮那佛的学生全部带到极乐世界去了,诸位从这个地方去想,由此可知,毗卢遮那佛赞成,没错!不但不怪他,还赞叹他。什么原因?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快!诸佛如来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大家早一天成佛,并不希望你耽误时间。这说明了在华藏世界成佛需要一段长时间,到极乐世界里成佛时间缩短了,到那个地方去是正确的,是对的,没有错误的。我们读《华严经》要能够看到这个事实,看到这个境界,才能够体会到西方世界,经上讲的「依正庄严」这四个字跟其他经上依正庄严不是一个意思,不是一个讲法,这是讲世尊说法的时期。

下面讲判教,教就是教科书。这个教科书我们应该怎样去观察它,应该如何去办别?怎样来接受、来修学?判教,古德有记载的有十八家。从晋到唐,但是后来都不传了,传下来现在只有天台跟贤首两家。实在讲这十八家以这两家判教最具体、最圆满,值得后人采纳。其他人所判的不及这两家圆满,所以就不传了。

【天台立四教就是藏。通。别。圆。】

所以它不叫小教,叫藏教,因为小乘里面它具足经、律、论三藏。它三藏完备所以称它作藏,不称它作小。但是贤首宗就叫小乘,贤首的小乘就是天台的藏教。天台的通教,通是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也就是大乘的开始。所以在贤首家列的是大乘始教,大乘开始,这就是天台家的通教。天台的别教,别是不同於小乘,换句话说,这里面的教义没有小乘的,纯粹是大乘的。在贤首宗立的就是终教,就是大乘它有开始、有结束,就是有前半、有后半,后半部这个大乘就是属於别教,里面没有小乘的教义。天台的圆教在贤首把它分作两类,有顿有圆,但顿教跟圆教在天台都在圆教里面。贤首把它分成两类,顿是讲的顿超,没有阶级、没有次第。像我们念佛这个法门就是属於顿教,这个没有次第的。圆教是圆满的,换句话说,大、小乘教理统统具足,渐顿教理也具足,这是圆融、圆满。

【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

这十八家每一个人对判教看法不一样,如果说到渐教跟顿教,这是大家都有共识。

【净影疏曰。】

这个《净影》是隋朝的慧远法师,跟我们净土宗的初祖法名完全相同,两个字都一样,都叫慧远。所以在历史上称作小慧远、大慧远。我们净宗初祖东晋时候的慧远大师称大慧远,这是小慧远,隋朝时候人,隋唐时候。这个疏就是《无量寿经》的义疏,在台湾很流行,慧远大师的《无量寿经义疏》,可是诸位要记住,这个慧远是小慧远,不是庐山的慧远。

【今此经者。为根熟人顿教法门。】

它这个疏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所说的这个经就是《无量寿经》。这个《无量寿经》是『根熟人顿教法门』,什么叫根熟?前面说得很多,诸位一定要记住,真正相信,决定不怀疑,有恳切的愿望求生净土,想见阿弥陀佛,这样的人就根熟了,就是根熟的人。遇到这个法门,半信半疑不想往生,那根没熟,那个没有熟。根熟就是这个法门的当机者,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往生就成佛了,所以这是顿教法门。

【云何知顿。】

『顿』是顿超。

【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於净土,不从小故大,故知是顿。】

这部经里面的教学正是为了凡夫,凡夫怕六道轮回,畏惧生死太苦了,想脱离六道轮回,想了生死,专门对这种人,真有这样的心就可以接受这个法门。所以佛教导你发心,发什么心?发求生净土的心。这个求生净土的心,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说的就是无上菩提心。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世间真正放下,一心一意就想见阿弥陀佛,叫你发这个心。『生於净土』,所以往生的条件就是信、愿、行三个条件,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这样的人就决定得生。所以他不必经过小乘,不必经过等次,不必!所以它是顿教。何况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力的加持,到西方世界,你的神通、道力、智慧乃至容貌、身体、寿量跟佛完全相等,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也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里面最特殊的。十方世界那个依正庄严是不平等的,西方世界是平等的,为什么会平等?这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它真正不但是顿教,顿中之顿。

【大佑判小本曰。】

『大佑』是元朝时候的人,他有一个著作流传在世间,在台湾也能看得见,《阿弥陀佛经圆中钞》。这里面说:

【渐顿分之。此属顿教。】

可见把净宗看作顿教是大家一致的看法。所以它绝对不是渐教,不是按著次序来修,这真的是一步登天,一生成佛,不要经第二生,一生成究竟圆满的佛果。

【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为顿教所摄。】

这在我们中国古来的大德判《弥陀经》跟《无量寿经》,大本是《无量寿经》,小本是《阿弥陀佛经》,几乎大家的看法都是一致的,这本是属於顿教。黄念祖居士引用古德的说法,这个法门「顿中之顿,圆中之圆」。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无量寿经玄义(第十七集)1994/1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2-026-0017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八页第四行,我们看第四小段:

【若依五教。古今中外净宗大德。莫不以本经实属圆教也。益指出。天台纯圆。贤首全圆。其秘髓与奥藏。皆不出此大经之外。】

这是说到古大德对本经的看法,『五教』是贤首宗就是华严宗的判法,前面介绍过,「五教」是小、始、终、顿、圆。古大德都认为本经是属於『圆教』,益大师给我们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他说『天台纯圆』,天台是《法华经》,这是属於圆教的;『贤首全圆』,贤首是讲《华严经》。可以说是中国古大德看大乘佛法一乘教义的只有三部经:《华严》、《法华》跟《梵网经》,以为这三部经是一乘法,也是圆教的经典。古德也曾经做了一个比较,我们在前面都曾经看过,《华严》、《法华》要跟《无量寿经》做一个比较,这《无量寿经》是第一。所以《华严》、《法华》也不过是本经的导引而已。这个说法,我们乍听好像太过分了,可是细细听听古大德的意见,以及他们提出的证据,确实是可以相信的,像《华严》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部经自始自终字字句句都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正是《华严》、《法华》的归宿,所以本经是圆中之圆,这后面我们会看到。

所以益大师讲:《华严》的奥藏,《法华》的秘髓,就在本经。这个话是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的,也就是小本《阿弥陀经》里面讲的。那么小本《阿弥陀经》,我们今天念的是《无量寿经》,益大师不是在这部经上说的,为什么引用在这个地方?这我们要晓得《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的关系是一不是二,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大本、小本;换句话说,《无量寿经》是大本《阿弥陀经》,比《阿弥陀经》说得更详细、说得更清楚。《阿弥陀经》是小本的《无量寿经》,说得简单扼要,里面的内容无二无别,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因此,祖师对《弥陀经》的看法,换句话说,跟《无量寿经》看法就无二无别。

【圆中钞云。】

这是元朝大佑,前面我们曾经看到过,《弥陀圆中钞》在本省也有流通,流通量虽然不大,但是曾经印过几次。

【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证圆果。以阶不退。】

这是先把圆、顿教的定义为我们说出来,他这个地方说得很好,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必须要注意到的。他的顺序一定是『先开圆解,次修圆行』,然后才能『证圆果』,圆是圆满,没有欠缺。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佛法的教学是符合现代人所讲的科学理念,绝非迷信!

昨天下午,有一个出家人到这儿来看我,他倒非常关心我们台湾的国运,他来要求我讲《仁王经》。因为台湾这么多年来,过去年年都作仁王法会,仁王护国息灾法会过去都作七天,以后听说减少两天,就作了五天,又过几年就减少到三天,听说这两年只作一天,他说这不是好现象,要找我来讲《仁王经》。我说:讲《仁王经》行吗?就能够护国了吗?那个讲是解而已,明白这个道理,理明白之后如果大家不肯照做,那无济於事。不是说讲《仁王经》、作仁王法会,这个地方诸佛菩萨龙天就来保佑,那是迷信,那是宗教,那不是佛法,所以大家对这个意思统统都错会了。

仁王法会我们在过去曾经讲过,但是这个经很长,我们曾经用二十天的时间,一天两个小时,四十个小时讲《仁王经》大意,没有讲全部的经文,把大意都讲出来了。仁王法会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国家有灾难的时候要召开一个救国会议,所以仁王法会是救国法会。经上告诉我们要礼请一百位的法师,这一百位,百是一个圆满的数字不是定数,你请一百个出家人,不管用!这一百位,换句话说,应该参与这个法会的统统都要到。这个法会里面的内容是什么?内容是了解现前的危机,建立共识,是这个意思。宣扬佛陀智慧的教导,我们大家彼此放弃自己的成见,同心合力来挽救这个社会危机,来挽救这个国家,是这么个意思。如果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实在讲是教育救国会议,譬如在平常,这举一个例子,因为从前道场法师都是负责教化一方的,个人有个人的宗旨,个人有个人教的方法,现在国家有难,必须要统一方针、统一宗旨,能够团结全民来应付这个灾变,那个会议宗旨是这个。不是我们找一百个人来把《仁王经》念念,这个灾难就消了,那是迷信!解了以后要行。

所以我就老实告诉他们,我说那个经讲了没用,我讲得再详细,没有人肯相信,没有人肯照做,那有什么用处?灾难是不可以避免的,大家不能够改变心理,不能够断恶修善,这个灾变如何能避免?所以学佛要明理,佛法决定没有迷信,所以是能够真正修行,圆解圆行。

『破三惑』。这是修行的功夫,三惑就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是大障碍,障碍了我们的真心本性,障碍了我们智慧德能。纵然修行,如果这三惑不破,那个修行没用处、没效果!就好比在学校读书,读得是很勤快,考试都不及格,那有什么用处?没有用处。所以修行的效果在断烦恼。我们今天用功修行,大家都很认真在精进,有没有效果?自己要常常去检点我们的妄想是不是少了?烦恼是不是轻了?如果今年妄想比去年少,烦恼轻了,那就说明你修行的功夫得力了,你有进步了。妄想少、烦恼轻,相对的一定是智慧增长,我们检点功夫要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假如我们的妄想、杂念、烦恼跟去年还一样,甚至於比去年还多,那你修行的功夫叫白修了,一丝毫都不得力,白修了,等於没修。如果是妄想少、烦恼轻达到相当的程度,你念佛就能够得三昧,我们常讲功夫成片,你就能得到。得到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了,这在修净土的人来说才算是有成就。否则的话,依旧是六道轮回。这不能超越轮回就不算是有成就。

这个地方「破三惑而证圆果」,在我们这个法门里面是理一心不乱。三惑里头有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理一心不乱,往生的品位就高了。这是一般讲「圆顿法门」,圆顿法门一定要明心见性,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不能够算是圆顿。

【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

这才说到本经,我们这个法门跟其他大乘法门不一样。诸位要知道其他大乘法门一定要破三惑,也就是说最低限度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才是圆顿法门,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不算是圆顿。但是净宗跟其他法门不一样,所以这个法门里头,『但说』,只说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听了之后能够相信、能够接受,这就是有大善根、大福德。没有善根福德的人他怀疑,他不相信。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对於释迦牟尼佛有信心,佛是个好人,佛不骗人,佛不会拿我们开玩笑,佛的心是真诚的,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所见到的、佛所说的必定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相信佛的话。佛告诉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相信确确实实有。这不是释迦牟尼佛虚构的,不是释迦牟尼佛想像的,一定是真有,一定真正有阿弥陀佛,我们念佛,他一定会来接引我们。深信不疑,发出恳切的愿望,我们愿意生到极乐世界,我们愿意见阿弥陀佛,有这样恳切的愿望。

【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

这个修行真的是简单,「持名念佛」,时间也不算太长,经上给我们说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七日就成功。那我们现在同修们念佛不止念了七天,七十个七天都不止,为什么你还没消息?念了七年、念了七十年也没消息,原因在什么地方?绝对不是经上有错误,佛在经上讲的没错误,错在我们自己这一边,我们自己只要好好的去检点、检点,把这个根源就找出来了。我们的信有问题,信不深,信心不深;我们的愿不恳切,我们的信心要跟世间名利财色做一个比较,就比出来了。所以我前面跟大家做个比喻,今天晚上有个机会你去谈一笔生意可以赚一千万,今天晚上你来不来听经?不来!这个比较去信钱财的心比信阿弥陀佛的心,不晓得超过多少倍!信佛的心像水上浮萍一样,若有若无。这样的信心念阿弥陀佛,不但七十年不成功,七百年也不能成功,道理在此地。

所以信愿行都有问题,不恳切。真正是恳切,七天决定成功。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过这个例子,有人念佛,三天、五天、七天就往生了,他也不生病,预知时至,佛来接引。所以证明佛给我们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心不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能不能做到?真能做到。但是要深信切愿的人才能做到,信愿不真实的人做不到。

现在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书刊,我是很多年都没有上过街了,现在市场上一些东西我很多都不知道,但是我从一些报纸上,电视、广播里头看到广告,知道一点消息。现在中国、外国预言家很多,从前很少,现在很多,到处都是。有些预言家看水晶球看到将来的世界,有的时候有人看镜子,还有奇奇怪怪的东西,可不可以相信?我相信。我为什么相信?跟佛法里面讲的原理是一个,他把整个精神意志集中在一点上,他得定。那个境界是怎么产生的?定中见到的,跟我们佛法讲入定没有两样。他关在一个小房间里,房间里黑黑的,不让任何人来打扰,旁边摆个水晶球,专门看那个,看那个里面就出现象。

所以专门意志集中的时候,那就是修定。定境现前,在定中境界可以突破我们现在讲的时空的元次,他突破了,他能看到过去、能看到未来。所以这个原理一点都不希奇。不仅是水晶球、镜子也好,任何东西只要你专注,因为是从定中现的境界,是这么一回事情。但是他那个功夫很浅,时间不长,他定功失掉了,他这个境界也就消失了。所以在定境里面能够观察到过去、未来的这些事情。像这样的事情,这不是一般的预言,这叫现量的境界,不是推测的,往往是很正确的。如果是他真的是这样修的话,他所看到境界是真实的。如果说是他有意去编排来欺骗人的,那当然那是妄语,所以这在原理上我们同意。

念佛也是如此,他为什么很短的时间能往生?也就是他做到我们《无量寿经》讲的「一向专念」。只要做到一向专念,或者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种功夫很容易成就。你这个功夫现前,如果你的愿心希望往生,那就成功,就达到了。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重要的讯息,如果我们用心,心要专一,七天没有不成就的,根性利的一天就成功了。根性利的是心比较清净,妄想杂念少的人,一天这个境界就达到了。妄想杂念较多的人,就要三、四天,五、六天,七天是个极限,这是佛说的,决定成就。如理如法的修行,这一心不乱实在是可以得到的,这是净宗修学的法门。

【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

临终往生是可以随著自己愿望的。念佛真正念到一心,真正成就三昧,生死就没有了,佛家常讲「了生死」,这生死就了。了是了断,没有了。往生极乐世界可以随自己意思,想现前去,现在马上就去得了,一日到七日成功了,他去得了;想在这个世界再多住几年也不碍事,也行,得这个自在。但是诸位要晓得,如果到这境界没有不希望早一点往生,为什么?那边的境界比这边好得太多了。那还要在这边多住一个时期,那是什么意思?他与这边众生还有缘分,多住几天多劝一些人、多带一些人过去,是这个意思,决不是贪图这个地方的苦受。在这个世界没有乐是受苦!所以那样的人就是乘愿再来,就是代众生受苦。他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不去,他要在这多住几年,多帮助一些人,在这个地方受这些苦难,代众生受苦。这个在法供养里面,「代众生苦供养」。所以确实有这个能力,生死自在。修其他的法门,达到这个境界很不容易;修净宗的人达到这个境界,可以说很容易。这个很容易的原因也非常非常之深,绝对不是偶然的。就自己来说,那是无始劫以来的善根福德因缘的现前,不是偶然的。就外面的力量来说?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所以才能够在短时间有不可思议的成就。

所以『临命终时』。就是这个世界六道轮回,我们做一个了断,做一个结束了,从此以后再没有轮回了。纵然到这个世间来,那是属於乘愿再来,是菩萨再来的,是愿力现前的不是业力。业力是自己做不了主,生死自己做不了主,愿力自己可以做得了主,愿意来就来,愿意去就去,来去自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弥陀经》里面讲的「阿跋致」,我们《无量寿经》上翻的阿惟越致菩萨是一个意思,这就是圆证三不退!

阿惟越致菩萨跟其他大乘经上所讲的不一样,其他大乘经上广义的说「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就可以说他是阿跋致菩萨。如果狭义的说,阿惟越致菩萨是七地以上的菩萨,七地以上,跟大乘经上常讲证无生忍的菩萨境界大概是相同的、相类似的。可是西方极乐世界阿惟越致菩萨就大大的不同,因为他是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三不退是圆证三不退,不是分证,圆证,他的神通、道力、智慧、德能跟等觉菩萨是相同的,也就是我们常讲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跟他们是相同的,这绝对不是自己修行功夫证得的,不是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得的。这是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超越一切大乘法门,任何法门都不能够跟它相比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

这一句总结出这部经、这个法门,在整个佛法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法门,因为他的成就是至高无上的成就。『醍醐』是比喻,把它比喻世尊五个阶段的说法,古德用这个比喻。醍醐是从奶里面提炼出来的,最原始的是奶,从奶里面提出酪,酪里面提出酥,生酥、熟酥,熟酥再提炼就是醍醐,所以醍醐是奶品里面最好的,用这个来比喻圆教法门,比喻法华时。在这五时说教里面比喻著法华,比喻大乘圆教。他在醍醐上加一个『无上』。

【甄解称本经。】

《甄解》是日本唐朝时候在中国留学亲近善导大师的学生,回到日本之后,在那个时代日本的净土宗比我们中国还要兴盛。《甄解》是《无量寿经》很好的一部注解。黄念祖居士这个注子里面引用了不少,这也是其中的一段。

【无量寿经是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这几句实实在在的是把本经赞叹到极处了,没有任何一部经典能够超出本经之上,这是实实在在的。所有一切的大乘经,在中国佛教里面大家都知道的《金刚般若》,的确是大乘法里面了不起的一个法门,但是诸位要知道,要跟《无量寿经》、《弥陀经》一比较,那它差得很远很远,为什么?依照《金刚般若》的修行如理如法,在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了不起!那是什么样的果位?跟诸位说是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别教初地的果位,是这样的位次。他也证三不退,他是初证三不退,好像我们看月亮,他才是个月牙,初二、初三的月亮,才露一个月牙;在净土宗的月亮是十五,满月。都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但是那个光明大小就差太多了,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可是诸位要晓得一个人能在一生当中,能够证到那个月牙就了不起!那就已经证得三不退了,但是不圆,我们这个经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那怎么能比?可是在功夫上来讲,依照《金刚般若》那个功夫是了不起的,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了,才达到那个境界。我们这个不要断,见思烦恼也不要断,尘沙烦恼也不要断,无明也不要破,只要具足信愿行,有个恳切的愿望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这就行了。而且到那里去,那个地位比圆初住、比别教初地菩萨高得太多、太多了,他跟等觉菩萨一样。我们如果要不把这个事实看清楚,你就不会死心塌地去念佛,还认为其他的法门好,是好,不是不好。我们这个概要讲完之后,下一次回国,我们用一点时间把《金刚经》跟大家讲一遍,然后你就晓得《金刚经》跟《无量寿经》天壤之别,但是《金刚经》有没有好处?有好处,帮助我们发菩提心,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我们能够看破放下,我们很容易得一心不乱。所以藉它来帮助,这有好处。现在大家念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看不破、放不下!

印光大师赞要解云。】

『赞』是赞叹,对於益大师《弥陀要解》的赞叹。

【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益大师在《弥陀经》注解里面,他这个注解叫《要解》,文字不多,我们看大师自己写的跋文,他注《阿弥陀经》用了九天的时间,九天时间写成的,对於道理跟事实真相都说得非常透彻。『各臻其极』,真的说到究竟圆满,说得太好了。所以印光大师讲的自佛说这一部经以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只树给孤独园讲《弥陀经》,一直到今天,历代都有许许多多的大德为《弥陀经》作注解,都比不上益大师,比不上他的《要解》,这里面包括莲池大师的《疏钞》,包括幽溪大师的《圆中钞》,所以《弥陀经》注解里面《要解》确实是第一。莲池大师的《疏钞》内容丰富,《要解》是真正把纲领都抓到了、都掌握到了,我们研究《弥陀经》可以以《要解》为纲领,以《疏钞》为别目,以《疏钞》为辅助。这样对於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你一定会很清楚、很明白。理事明了了,方法懂了,往生极乐世界你当然就有把握了。

所以印光大师赞叹是『妙极确极』,妙是说它文字表达的巧妙,言简意赅。文字不多,但是表达得非常圆满,非常充分,没有遗漏,这是「妙」。所说的理与事确实,确极,完全正确;换句话说,益大师所说的就是佛所讲的。所以纵令古佛出世,再给《弥陀经》作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是把益大师这个注解赞叹到极处了。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很多人都晓得。大势至菩萨对这个注解这样赞叹,那益大师是什么人?益大师的身分始终没有显露出来,在我们净土宗我们晓得的第二祖,净宗第二祖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十三位祖师里面,我们知道两位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益大师是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我们真的就不晓得了,但是从印光大师这几句话来推测,若不是阿弥陀佛也必定是观音菩萨再来的,否则的话,不可能注得这样圆满。

再看我们近代,我们现在读的《无量寿经》会集本,夏莲居老居士。夏老居士绝对不是普通人,要不是古佛再来,大概也是观音势至之流,为什么?如果不是这样的佛跟大菩萨,是没有办法会集得出来的,这很不容易!宋朝王龙舒的会集本,彭际清的节校本,魏源的会集本,在我们看都很不错,都很难得了。实际上里面有瑕疵,不圆满,到这一部才真正是做的圆满,绝对不是普通人,我们要珍惜这个机缘,珍惜这个缘分,不能错过!

【可见上之判教。如佛亲判也。】

这是举出几个例子,古大德的判法就跟佛亲自为我们判别没有二样。

【疏钞广引净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深意苦心。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亦即证明本经属於圆教。实不容或疑也。】

《疏钞》是莲池大师作的,莲池大师那个时代背景我们要知道。他那个时代禅宗很发达,净宗没落,弘传的人少,社会上大家对於禅宗非常尊重,修学的风气也很兴盛,轻视净土。这样殊胜的法门,一切众生在末法时期,离开这个法门不能得度!莲池大师在这个环境里面,想把净宗抬高抬不起来;如果要是贬禅宗,会引起很多人不服,那会带来很多的障碍,很多的麻烦。这是我们读《疏钞》,看到他老人家的用心。《疏钞》里面处处引用《华严》、《法华》来解释《阿弥陀经》,这个用意就很明显。就是把《弥陀经》跟《华严》、《法华》等量齐观,用大经来解释,就把《弥陀经》提高了,每段后面还有一个特别的解释称理,称理那一段,我们在古大德注经里头都没见过,恐怕莲池大师以后也没有,只有在《疏钞》里面看过这种例子,这是很不平常的例子。称理那就是禅宗的机锋,专门对学禅的人所说的,以这个方法来接引参禅的人,你看看净宗段段与你们禅的境界相应!所以从这个地方你能够体会到莲池大师的深意苦心,著出这样一部《弥陀经疏钞》。《弥陀经疏钞》说实实在在话就是一部小《藏经》,里面的内容真的是包罗万象,是以《弥陀经》作纲,整个佛法无所不包。因为他这个《疏钞》后面还有往生咒的注解、注疏,往生咒是密宗的,前面经是显说,咒是密说,真正是性相显密,无不圆融。

莲池大师注《弥陀经》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注解,所以《疏钞》确实就是一部小藏经,说明《弥陀经》境界跟《华严经》上事事无碍的境界无二无别,这就是把《弥陀经》提升到《华严经》。所以,清初彭际清居士就说过,《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同一部经,只是讲得详细、简单而已,里面的内容无二无别。这是把净土宗提升了,这不是勉强提升上去的,事实如此!过去一般人忽略了,没有看到,莲池大师契入这个境界,才为我们详详细细说出来,这要知道,证明本经属於圆教,《华严》是圆教,它是《华严》的纲要、《华严》的归宿;所以《甄解》称为圆中之圆,圆是《华严》、《法华》,《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华严》、《法华》的归宿,岂不是圆中之圆。『实不容或疑也』,你要把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搞清楚了,你就能深信不疑。

【黄念祖居士依疏钞义。】

他注解这个《无量寿经》是仿照莲池大师《疏钞》这个格式,采取十门开启,这跟《华严经》完全相同的。

【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之相。】

《华严》最特殊的就是十玄门,这是其他一切经里面所没有的,而黄念祖老居士为我们指出,这《无量寿经》里面具足十玄门,他一条、一条跟我们列出来了。这一段我们省略了,因为那个要节录下来太多了,讲解要费很长的时间,诸位可以参考他的注解。

【取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

《华严经》的注解,现在在《藏经》里面有三种完整的注子,这个《探玄记》是贤首大师依据《六十华严》注解的,所以《探玄记》是《六十华严》的注解。我们通常看到的流通本最广泛的是《华严经疏钞》,《疏钞》是清凉大师的,是《八十华严》的注解。《探玄记》是《六十华严》的注解,这个时期早。清凉是贤首的学生,他的老师依《六十经》作《探玄记》,他依《八十经》作《疏钞》,这是师徒二人。后来他的弟子宗密也非常了不起,华严宗第五代的祖师,他有《圆觉经疏钞》流传於世,著作也相当丰富。对於《华严》,他有《华严经别行疏钞》,也是我们现前在讲的这一部,《别行疏》是清凉大师的,《钞》是宗密的。

【引证经文。】

这是黄老居士以《探玄记》十玄门的次第来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这个十玄统统具足。

【以明本经实具十玄。】

实实在在具足《华严经》的十玄门,换句话说,跟《华严经》无二无别!

【於是确证本经正属圆教。即是中本华严。】

中本《华严》最早是彭际清讲的,彭际清是清朝乾隆时间的人,是我们佛门的一位在家的大德,这个人很有成就,《华严念佛三昧论》就是他作的,彭际清作的。

【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这是引用古德、引用经典,证明大、小二本确确实实是圆教,一点都不假,绝对不是修净土的人自己狂妄、自己夸大,不是的!是实实在在的事实,绝对不过分。

【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所以,《华严》到圆满还是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为什么?所有一切大乘法门的归宿。就是般若也不例外,般若也是如此,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证的是分证佛,也就是说圆教初住菩萨,就像《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里面所说的,这大家要晓得,《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那个二十五位菩萨都代表的是圆教初住,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你看都是观世音菩萨,他那个阶级不一样:《楞严经》上是圆教初住的观世音菩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参访的观世音菩萨代表第七回向,是三贤菩萨之一,第七回向;而《法华经.普门品》里面的观世音菩萨是等觉的观世音菩萨,你看观音三经他代表的身分地位不一样。但是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随类化身,这个地方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现八相成道去作佛了,以佛的身分出现来度化众生。所以成佛得问你成什么佛,初住菩萨就是佛,真佛,绝对不是假佛。《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就是讲的分证佛,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这就是四十一尊佛,称为诸佛,是讲这个意思。是哪一个等级的佛?他不是究竟圆满佛,这我们要知道。所以这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天台家都称作分证即佛,他是分证佛不是圆满佛。

所有大乘法门的修行,到了分证佛位都到华藏世界,《华严经》里面讲的一真法界,都到这个地方去了。这个地方的教主是毗卢遮那如来,上首菩萨是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的上首菩萨,在华藏世界修行,因为你证圆初住就到华藏,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再到初地,登地了。这一登地,普贤菩萨就来给你说法,说什么法?念佛求生净土。「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就是这十一个位次他们修的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所以现在不念佛,修行其他的法门,纵然你修成功了,到华藏世界登了地,我看你还是念「阿弥陀佛」乖乖求生净土。到那个时候在西方世界我们再一见面,你怎么耽误这么久才来!这是真的。所以对於现在念佛往生净土,那些菩萨见到佩服得五体投地,你们这样快就成就了。你看他要遭多少难、要吃多少苦头,绕多大的圈子,真是经历无量劫,到最后还是念佛求生净土。

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搞清楚,不能不明白,你都搞清楚、都明白了,在无量法门里头,你自然会选择。何况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只要相信发愿,阿弥陀佛就加持你、就接引你,往生就圆证三不退,这摆在面前的真正利益。像本经上所说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所以《华严》到最后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今本经全显极乐。】

这个大、小二本字字句句都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都是阿弥陀佛利生的弘愿,真的这个经典字句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结晶!

【导引凡圣。同归极乐。】

『凡』是六道凡夫,『圣』就像《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最初也许还不能接受普贤菩萨的教导,为什么?智慧不够,还有很重的无明在障碍。四十一品无明才破一品!对於其他法门他明了,对於念佛成佛这个法门,他还是有障碍,所以一定要慢慢在那个地方用功,把这个烦恼淘汰的差不多了,三十一品无明断掉三十品,这才登地。这个时候智慧开了,普贤菩萨一说,他就明了了,一点就醒了,就老实念佛了,是这么回事情。

【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

所以古人称《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称《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确实有根据的,不是随便说的,也不是自己修净土有意把自己身分抬高,不是这个意思,确确实实是有根据的。我们下面还有五分钟,我们把底下第一段可以简单介绍出来。下面是第七大段「部类差别」,这也要辨别、也要清楚。不但使我们的信心能够坚定,同时我们也得到修学的方法。

【一同部。】

就是与本经同部的。

【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

就是同一部的。

【疏钞谓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

这莲池大师跟我们说的,《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是一部经,一个说得详细,一个说得简单。所以只有文字多少上有差别,其实里面所讲的义理没有差别。一个是略说,一个是详说,所以这两部经是属於『同部』的。

【小本现有三种。】

我们讲这个版本,大本就是《无量寿经》,底下我们会介绍,现在有九种版本。《弥陀经》有三种版本。

【秦唐二译。大体相同。稍有出入。】

『秦』就是姚秦的时候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我们现在所读的《阿弥陀经》就是秦译的。唐译的是玄奘大师的译本,没有流通,所以许多同修没有见过。在过去这个本子只收在《大藏经》里面,没有单独流通的。这些年来我们提倡净土,专修专弘,所以玄奘大师的本子我们从《藏经》里面抄出来,现在也印成单行本。我们这个地方有《弥陀三经合刊》,就这三种本子都印在一起,诸位都可以看看。但是我们受持还是以罗什的本子为主,因为这个本子我们念得很习惯,大家都念这个本子,不必去更改,但是那两种本子可以做参考。玄奘大师的译本,唐译,意思大致是相同的,但是翻译稍微有出入,出入里头就是讲「十方佛」,玄奘大师翻的是十方,罗什大师翻的是六方,他就省略了四方。

【秦译简要流畅。众所宗向。】

这是因为他翻译的文字翻得好,很流利畅通无阻,我们读起来很顺口,读起来也很喜欢,所以大家都采取这个本子。

【唐译则准确详备。】

玄奘大师完全是依照梵文本那个格式翻出来的,叫直译,因此跟梵文本对照完全相同。罗什大师的本子是意译,是翻它的意思,没有按照文字这样来翻法,是用它的意思来翻,所以我们中国人念起来就很舒服,像中国人自己写的文章一样。玄奘大师这个本子你一看就是外国东西,翻得很生硬,我们读起来比较上困难,不太习惯。

【力保原面。】

保持梵文原来的样子。第三种本子就是夏莲居的会集本,他不但把《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会集成一本,他也把《阿弥陀经》这两个本子也会集成一本,不过他这个会集本也很难流通。因为这小本《弥陀经》实在罗什大师翻得很好,我们受持习惯了,所以也就不采取夏莲居的会集本了,所以这会集本也提供我们做参考。

【夏莲居居士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失之廿一字。】

就是罗什大师译本里面,因为过去经文都是抄写的,可能在抄写当中漏掉了一行,所以有二十一个字没有了。但是这二十一个字在《襄阳石经》,襄阳石刻的那个《阿弥陀经》比我们现在的本子多了二十一个字。我们尊重经典,虽然晓得这个事实,我们也不能把这个字补进去。因为我们这样做,开这个例子就不好,将来随便人把这个字随便补进去,以后这个经典就不能看、就乱了。所以只能够在讲解的时候说出来,他这个会集本里头可以这样做法。

【襄阳石经乃六朝人手书而石刻者。】

所以这个是可以相信的,是很可靠的。

【於一心不乱之下。】

就是《弥陀经》,『一心不乱』底下还有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加上,那个意思就很清楚,「一心不乱」底下,这样念法:

【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就这几个字,所以这几个字要补上去,意思的确是非常的清楚、非常明白。

【会本依古德意,补入此二十一字。大有益於圣教也。】

这是讲这个同部的,那么除同部之外有同类的,同类而不同部,都是讲西方净土的,同类的。

【二同类。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其中亦有亲疏。以持名念佛为亲。其他为疏。】

这提倡持名念佛的,这跟《弥陀经》、《无量寿经》的主张的完全相同,如果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虽然是念佛,就比较疏远一点了。下面举了几个例子:

【如佛说观无量寿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往生论。安乐集等等。】

当然还很多都是属於这一类的,这是属於同类的。

【三带说净土经论。】

那就多了。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提到西方极乐世界,顺便告诉大家要发心求生,念佛求生,那像这样的经典就太多了。

【净宗经论合刊。内载有二百四十余种。】

这在经文上都能够看得出来。

【此乃略举其要。遗漏难免。】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实实在在讲,时时刻刻提倡净土,时时刻刻都劝导大家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这个法门的确是世尊一代时教里面最重要的教诫,确确实实本经是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无量寿经玄义(第十八集)1994/1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2-026-0018

请掀开讲义三十面倒数第六行,看第八段「译会校释」。这个题目里面说了四桩事情,译是翻译,会是会集,校是节校,到后面会跟诸位介绍。释是解释,就是注解。介绍这部经,先从「译」这个地方来看起,译就是翻译,佛经原本是印度梵文写的。世尊灭度之后,大概是一千年,佛法传到中国。传来之后,这一定先要把梵文的经典翻译成中文,在过去大家读佛经没有疑问,可是现代人问题多了。现代人做学问提倡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第一个就是怀疑,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进步,就不能探讨事实的真相。这种方法在某些学术上是正确的,但是对於圣人的智慧、经验、结晶上来讲,有些时候不太恰当,特别是用在佛法上。因为佛法不是从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如果是从分别、是从想像、是从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的确免不了有错误,是可以怀疑,再加以探讨来求证,这是正确的。可是佛法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换句话说,凡夫没有能力去探索,凡夫用的心是妄心,佛用的心是真心,真心里面流出来的东西,那妄心如何能够加以怀疑、加以探讨来求证?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晓得。

现代所提倡的很时髦的科学方法论,对佛法用不上,这一桩事情普通的人很难理解。过去我们在佛教会办大专讲座的时候,有一次我去见方东美先生,我很想请他出来,在大专讲座里给我们讲一讲佛教里面的「因明」,我向他老人家提出来,他就告诉我:因明是科学的方法,是纯粹的哲学,但是那是三千年前古老的东西,现在有比它更进步的逻辑辨证法。末后他又说了一句,他说这个东西在佛法里面初级、中级还用得上,高级的佛法完全没有用处。方先生讲的话有道理,高级的佛法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逻辑还是用的第六意识思考,达不到。所以因明、逻辑辨证法在高级佛法里面用不著,因为它超越。这个事情方先生能说得出来,很了不起。所以,以后我们大专讲座这一门课就罢了,就不再开了,能有这个见地就相当不容易。

经典的翻译,我们从传记里面所看到的,这些翻译的大师都是三藏法师。三藏法师用现代的观念来看,这个称号就是他的学历,好像今天我们头衔冠上博士头衔。三藏是经、律、论,三藏他都通达,他才有资格翻经,如果不是三藏法师,没有资格来翻译经典的。不仅是有三藏的头衔,实际上这些大德们都是证果的,这不是普通人!历代翻经的这些法师,差不多都是三果以上,我们从小乘来讲,三果以上。他们的心比我们清净多了!换句话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人家断了,八十一品思惑大概也断了一半,纵然没有全断也得断一半,全断那就证四果罗汉,这是讲参与翻译工作的这些人。

而译场主持的这些人确实许多是佛菩萨再来的!像我们知道的鸠摩罗什大师,《弥陀经》是他翻译的,传记里面记载,他曾经是过去七尊佛的翻译法师,翻译专家,哪能有错!曾经替七尊佛所翻译,这不是普通人。所以都是大菩萨、法身大士乘愿再来的,我们对他们的这些作品怎么能怀疑?有什么资格提出疑惑?说得不好听的话,不自量力!不知道人家那个水准之高,不知道。古时候人心淳厚,尊师重道,依教奉行,历代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我们今天怀疑的人很多,没成就的人很多。所以我们很冷静仔细观察比较一下,为什么古人修的有成就,今人修的不能成就,要把这个毛病找出来:古人对於圣贤的教训没有怀疑。

所以译是从梵文把它翻成中文,这是翻译。这部经梵文本不止一种,梵文本我们没见到,我们只见到各种不同的译本,底下有介绍。但在这不同译本当中,里面出入很大,特别是阿弥陀佛的大愿,有的译本上是四十八愿,有些译本上是二十四愿,有些译本上是三十六愿,这出入太大。如果是原本只有一种本子,再多的人翻译,尽管里面怎么不同,这数目字应该是相同的,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别。所以古大德判定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本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就是根据这个说的,否则的话,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别。

从这个发现也就证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无量寿经》必定是多次宣说,不是说一次,多次宣说,所以后来集结才有不同的本子,不是说一次。我们知道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一部经一生只讲一遍,从来没有讲第二遍的。这《无量寿经》现在有证明至少讲三遍,可能还不止,因为中文的译本有十二种,十二种当中七种失传,所以说至少是讲三遍,只有比这个多,没有比这个少。由此可知,这个法门是世尊非常重视的法门,如果不重视,为什么讲这么多遍?有这么多的翻译?因为世尊多次宣讲,译本很多,於是乎就有会集的必要,所以底下有:

【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

会集本有三种,最早的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以后有魏源的会集本,现在我们读的是这近代距离我们的年代不算很远,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这个距离我们现在大概五十年的样子,这是最近的会集本有三种。至於校订的有一种,是清朝初年彭绍升居士,他是根据康僧铠的本子做了一个校订,删节校订。他做出这么一个本子,保持原译本里面的意思,再译文重新加以整理,我们读诵起来的确是通畅多了。这个本子在台湾也有流通,它没有单行本,但是有注解的本子,像诸位看到《无量寿经起信论》,就是用的节校本。丁福保居士《无量寿经笺注》采取的经本就是彭绍升的节校本,这两个本子在台湾有流通。所以彭绍升的节校本我们也能够看得到,这是讲『会』、讲『校』。

【释。指本经诸本的注释。】

就是注解的本子。下面我们依著这个顺序来介绍。

【本经译本。自汉迄宋。凡有十二。宋元而降。仅存五种。】

这先说翻译的本子,这一部经传到中国来很早,在初期翻译这个本子就传来了。所以最早的本子,我们看到的是安世高的本子,这是支娄迦谶的本子,他跟安世高同一个时代,是后汉时候。翻译的时间也相当之长,从汉到宋,这八百年当中有十二次的翻译,可以说同一个经本,在我们中国翻译次数最多,无过於《无量寿经》。由此可知,中国历代的祖师大德们,对於这个经本子、这个法门的重视。可是宋元以后,『降』就是以后,『仅存五种』,其中有七种失传。古时候古书失传,实在讲非常容易,因为那个时候都是用手写的本子,流传的数量非常有限,本子不多。社会一个动乱、一个变迁,往往东西就散失、就失传了,不像现在。现在印刷术发达,流通的数量很多,这个地方失掉了,别的地方还有保存,所以东西不容易散失。现在存的五种本子就是《大藏经》里面有的。

【一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支娄迦谶。译於洛阳。】

这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最早的本子。这是:

【后汉月氏沙门。】

这个字念「肉」,不是月,『月氏』是后汉时候一个国家的名称,这个地方在现在的新疆的西北,现在是属於俄国的领土,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小国家,月氏是翻译这个人他的籍贯,他是月氏国。后汉是指时代,代表的时代。沙门代表他的身分。这在古时候的译经师很谦虚、很客气,沙门是个普通学佛的人,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痴。这是很谦虚的称呼,后来,都冠上三藏法师了。『支娄迦谶』是他的名字。『译於洛阳』,后汉首都在洛阳,第一个佛寺是白马寺,洛阳白马寺。要算公元的年代,这个法师在中国,他是公元一百四十七年到一百六十八年,我们现在公元是一千九百九十五年了,这是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是那个时代。

【二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这个名字很长,完全是用梵文音译的,也有简单的名字:

【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

这是它的简称,梵文的意思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吴月氏优婆塞支谦』翻译的。「吴」是三国时代东吴,所以它这个字是代表时代的,三国时代。这一位是居士(在家居士),优婆塞在家居士,他也是月氏人,这部经是他翻译的。

【三无量寿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於洛阳白马寺。】

这个比较晚,支谦的翻译是在东吴黄武年中,是公元二二三到二二八年,曹魏也是在三国,这是曹操的儿子篡位之后建立三国,这三国鼎立的一个时代。这底下有小注,这个上面还掉了一个字,这个「嘉」上面应该还有一个字,四年壬申,公元二百五十二年。这是康僧铠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现在流传的这五种译本,是以康僧铠的本子译的最完善,四十八愿就出在这个本子上,所以大家讲四十八愿都是说的康僧铠的本子。汉译的《清净平等觉经》,里面是二十四愿。现在我们常讲四十八愿,都是依据康僧铠的本子,康僧铠的本子流传最多,古德这个注解也多半用他的版本、用他的译本。

【四无量寿如来会。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

这是唐朝时候,『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翻译』的,这个本子是在《大宝积经》之中,《大宝积经》分量很大,等於说是《大宝积经》里面的一品,是《无量寿如来会》,这一品实际上内容就是《无量寿经》,这是很有力的一个证明,释迦牟尼佛讲《大宝积经》里面,他也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出来了。所以这是非常有力的证明,证明释迦牟尼佛是多次宣讲,这在公元七百零六年到七百十三年。

【五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沙门法贤译。】

『赵宋』,赵匡胤所建立的王朝,这是最后一次翻译的,『沙门法贤译』的。这年代比较晚,是在公元九百八十年。这五种本子现在存在《大藏经》里面,我们可以看得到的。在古时候佛经目录当中有,可是经没有了,目录还有。从目录当中,我们发现有七种,但是这七种都不存在,都失去了。

【佚失七种。据开元释教录计有。】

『开元』是唐明皇时代,等於是佛经的目录,开元『释』,释就是释迦牟尼佛,释教,就是佛教经典的目录,它那个目录里头有,有这七种,但是这七种现在不存在了。七种,第一个就是安世高的本子,安世高的本子不在了,安世高这个本子跟支娄迦谶是同时代的,如果我们从公元上来看,就非常接近,第一个本子叫:

【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

这是桓灵之世,后汉桓帝、灵帝的时候,后汉最后一个皇帝是灵帝。根据记载,这是建初二年,也就是一百四十八年,所以在年代上讲跟支娄迦谶非常接近,大概几乎是同时代。

【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这有二卷。

【曹魏沙门帛延译於洛阳白马寺。】

在甘露三年。

【三无量寿经。二卷。晋沙门竺昙摩罗密译。永嘉二年。】

也有地方说这是竺法护,到底是哪一个人我们不清楚,同时这个经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们在智者大师《观无量寿经》注解里面,曾经提到这个本子。由此可知,这个本子在唐朝初年的时候还在,还存在。智者大师给《观无量寿经》做的注解《观无量寿经妙宗钞》,这个本子在台湾也流通的很普遍,里面提到这个本子。

【四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

这有二卷,它也有几个别名。

【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

这是东晋时代西域沙门竺法力翻译的。这在公元四百一十九年。

【五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沙门佛陀跋陀罗。】

这位法师在中国译经也相当之多。他在刘宋永初二年,就是公元四百二十一年,我们称公元概念比较清楚。

【六新无量寿经。】

也是有二卷。

【宋凉州沙门宝云译於道场寺。】

这在永初二年,公元四百二十一年,跟前面是同一个年代。第七种也叫作:

【新无量寿经。二卷。】

也是在刘宋的时候。

【宾国沙门。昙摩罗蜜多译。】

『宾』是我们现在的新疆,在现在新疆天山南麓的一个地方,古时候是一个小国家,现在是中国的版图。『昙摩罗蜜多翻译』的,这是公元四百二十四年到四百四十一年之间。

【以上连现存者。总历八代。】

经历了八个朝代,以年代来讲从后汉到赵宋八百年,八百多年,总共是十二次的翻译。

【甄解云。】

这是日本道隐法师,《甄解》是道隐作的,后面会提到。

【凡於诸经中。传译之盛无如今经。】

这个经就是现在这部经典,道隐给《无量寿经》作注解,在注解里头有这么几句话。这是一切经『传』,历代的承传、翻译那个盛况,一切经都不能跟《无量寿经》相比,可见得《无量寿经》在古代是大家非常热爱的一部经典。

【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

他说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因为这一部经确确实实能帮助一个人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它真能做得到。别的经,虽然在理论上做得到,在事修上困难,你不一定能成就。这个法门是除非你不肯修,你要肯修是决定成就。所以真正是最上的利益,出三界了生死,往生就圆证三不退,这个利益可以说,一切经论、一切法门没有办法跟它相比的,所以确确实实是无边的利益。

【会疏云。凡於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

这是唐朝时候两位古大德都是这么一个看法。由这两种注解里头这个说法,我们能够联想到,绝对不是这两位法师他们的高见,很可能是在那个时代一般人共同的看法,他们在注经的时候把它写进去。净土宗在中国建立是在东晋的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第一个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学一百三十个人,个个都成就!往生的瑞相记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中。那个时候远公大师们所依的经论,给诸位说就是《无量寿经》,因为《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都还没有翻译出来,这个经是最早翻译的,所以净土宗建立之初,就依靠这一部经。诸位要知道,那真的叫一门深入!就依一部经、就依一句佛号,就能成功了。以后罗什大师将《阿弥陀经》翻译出来,《观无量寿经》再翻译出来,到后来有《往生论》。净宗典籍,三经一论才完备,那都是以后的事,可见得这部经对净宗的重要性。

【本经为佛多次宣说。】

这是古来大德们,也可以说是公认的。

【且诵习者多。】

『诵』是读诵,『习』是修学。就是读《无量寿经》的人多,修净土的人多。

【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

这就证明佛是多次宣说。

【存没详略不同。】

佛每一次宣讲,有的时候说得详细一点,有的时候说得省略一点,这个情形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佛以后,在中国这祖师大德们讲经,有的时候一部经讲很多遍,遍遍都不一样!有些时候讲得详细,有的时候讲得简单,这不是一次讲的。我们《无量寿经》也讲了不少遍,详略的也是很不相同,在这种情形之下,要想修学便利起见,这个会集就很有必要了;否则的话,要把所有的讲演统统都要听到,意思才完整!有的时候在这边讲得详细,那边讲得省略,意思就听不完整,这就说明有会集的必要。

【梵策写本又易脱落。】

从前这个书本,梵文的经本是写在贝叶上的,贝多罗的树叶,这个贝叶,诸位在故宫里面可以看见,你们到故宫去观赏佛教的文物,你留意贝叶经,他把树叶裁成长条,二边打个洞,用绳子穿起来。古时候这一片树叶大概写四行,梵文写的。这一部经它的分量很多,绳子要断掉之后,就很容易脱落,所以脱落的时候,有的时候就散失了,这一部经文哪一段没有了,哪几句没有了,常常有的这种事情。

【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

现在就是我们存在五种译本当中,里面有很多的不同处。

【若细究存世之五种。可推知当年梵策至少有三种。】

『梵策』就是原本,梵文的原本至少有三种。

【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

才有这么大的差别。譬如最大的差别,就是愿文的失误,有二十四、有四十八、有三十六,这个差别太大了,如果不是原本不相同,是决定不应该的,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别。

【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

为了便利大众修学,这个『会集』就非常重要了,因为我们要看五种原译本太麻烦了,这当中还有七种丢掉的。如果都存在,你要看十二种本子,那就很麻烦。所以这五种本子,在古时候实在讲也很不容易得到,因为它流传的数量太少,譬如会译第一个《大阿弥陀经》。

【会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种。】

我们看底下,『会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种』:

【一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实在讲他是会集,『宋』是时代。『国学进士』是他的学历。他是一位在家居士,『龙舒』是他的籍贯。龙舒是在现在的安徽舒城,现在讲舒城,他是这个地方人。这是第一次会集,他所见到的原译本,只见到四种,唐《大宝积经》里面的《无量寿如来会》,这个本子王龙舒没有见到。诸位去想一想,古时候得经本,难!龙舒在一般社会地位相当崇高,他是进士及第,家庭也相当富有,对於佛法有很深的造诣,一定是到处去找《无量寿经》的本子,还缺了一本,找不到,所以他会集本是四种本的会集本,但是《大宝积经》里头《无量寿如来会》里面还有一些经文是四种本子里头所没有的,所以这是美中不足!

有人说会集是不应该的,应当要读原译本。会集如果不应该、有罪过,王龙舒居士念佛往生是站著走的,他预知时至,他没有生病。我们看《龙舒净土文》,前面有一个木刻的像,龙舒居士立化像,他站著往生。如果真的不能会集,会集是有罪过,王龙舒居士怎么能往生?由此证明,会集没有过失,会集是应当的,便利於后学,这个功德很大!但是会集一定要忠於他所做的工作,这很重要。也就是说对於经文的筛检选择要细心,应该舍弃的,雷同的地方要舍弃。几个本子里面有差异地方统统要节录出来,我们才能看到所有版本的本来的面目,一定要这样做法,这才正确。

龙舒居士他的译本,当然很遗憾,他只看到四种,《如来会》这一个本子他没有见到,这美中不足。王龙舒作这个本子是在绍兴三十年到三十二年,也就是他会集,也很难得用了三年的时间,可见得他相当用心,的确是认真负责在做,希望能够嘉惠后人。他这个本子以后被收到《大藏经》里面去。古来许多这些祖师大德们,在著疏里面,就像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里面引用的大本,几乎一半都是王龙舒的会集本里面的文字。由此可知,这些祖师大德对他的会集本很尊重,虽然并不是尽善尽美,已经相当难得了。

【二无量寿经。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

这个名字没有改,就用原经的经题。『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节是节录,换句话说,没有采取全部的经文,而采取全部经文里面重要的节录下来的,节录再参考其他本子来校正,所以做了个节校本,这个他只采取一部经,以康僧铠的本子为主,以一部经为主,它不是会集本,所以它算是节校本。但是比康僧铠的本子好读,容易看得多。

【三摩诃阿弥陀经。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

这是个会集本,这个本子的会集确实比王龙舒的高明,因为魏源居士五种本子他都见到了。但是他这个本子,印光法师对他有批评,在《文钞》里面我们看到的,第一就是他取舍不太妥当,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本子序文里面可以看到。这个序文是梅光羲居士作的,序文很长,把前面这三种会校本的缺失,一条、一条都指出来了。我们就晓得印光法师何以不赞成,不赞成的原因你就明白了。

魏源是可以说是清朝晚年,咸丰年间的人,咸丰皇帝就是慈禧太后的丈夫,慈禧太后大家对她都很熟悉。所以这年代很近。彭际清居士,他是乾隆时候的人,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要以现在的职位来讲就是国防部长。所以他是一个贵族出身,他的父亲要以现在的阶级来讲,乾隆皇帝的国防部长。

【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民国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第四种就是我们现在所采取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是『民国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郓城」是他的籍贯,这个城在山东,这个本子会集记载的也很清楚。民国二十一年,夏老居士发心重新来校订、来会集,到民国二十四年完成,他也是用三年的时间初稿才完成。以后又不断的来修订,他的初稿我们现在看不到了,我们今天看的已经是属於定本。根据黄念祖居士所讲的,他已经改过十次,这才是定本,用了十年的工夫,年年来修订,这是最后的定本。但是我们在慈舟法师的科判能看出一点眉目。慈舟法师的科判是初版的,初版从科判里面看,他这个经文一共只分三十七品,大概是依三十七道品而分的,分三十七品。我们现在这个本子是四十八品,可能是根据四十八愿来编的。所以我们看慈舟法师那个科判,能够看到初版的面目,跟我们现在不一样。

这是会校的四种,合前面原译本的五种,所以《无量寿经》的版本到现在总共是九种。因为过去印光大师对於这个会集有批评,所以有很多人反对采取会集本,这是执著,这是没有把事实真相搞清楚。夏老居士这个会集本,印光法师是没有见到,如果印祖见到也许会点头了,这个本子会集得很理想。从前那些会校本子里面所犯的错误,这全都没有了,都改进了。印祖并不是反对会集,是反对会集里面不当。反对这个,不是反对会集,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意思。这是夏莲居居士、当时在家出家这些大德们,参与这个还有慧明老和尚,慈舟法师为他作科判,而且曾经在济南讲过一遍,就是采取这个会集本。

慈舟在当时也是负声望的一位大法师。在台湾,道源老和尚是慈舟的学生,现在忏云法师也是慈舟的学生,这二位法师在台湾都是很受人尊敬的,慈舟是他们的老师。居士当中,李炳南老居士也是大家很敬重的,梅光羲居士是李炳南的老师。可见早一代对於夏老的会集本都非常尊重,都认为这一个本子才是《无量寿经》最完美的版本,我们应该可以能够相信。

底下再介绍这个经的注解,《无量寿经》的注解。在中国古时候,注《无量寿经》的人不多,不如日本人的多。第一种就是现在我们在《藏经》里面所看到的:

【无量寿经义疏。六卷。隋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

这是『隋朝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这一位法师法号也叫慧远,跟我们净土宗初祖慧远,名字完全相同,但是不同时代,所以在历史上称他作小慧远,有这么一个区别。他是隋朝时候的人,是净影寺的住持,著作也相当多。他这个《无量寿经》的注解流传下来了,注解的也相当的详细。他是根据康僧铠的本子注的。

【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唐嘉祥寺吉藏撰。】

第二种也叫《无量寿经义疏》,只有一卷,是『唐朝嘉祥寺吉藏撰』的,写的。吉藏大师这一个注解的本子很简单,注的文字大概比经文还少,可以说只是把每一段重要的意思点出来而已,文字不多,也很难得。这个本子好像在台湾没有流通,在大陆上有,有木刻版本,不过数量不多,这个本子我看过。中文本子,现在就是在中国注的就是这两种,另外有几种在《大藏经》里面,是外国人注的。

【三无量寿经义述文赞。三卷。新罗沙门憬兴著。】

第三种叫《无量寿经义述文赞》,有三卷,这是『新罗沙门憬兴著』。在我们《大藏经》上收的有,这是韩国的一位法师,现在是韩国,在从前是新罗、高丽,都是属於现在的韩国。

【四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新罗沙门元晓撰。】

第四种《无量寿经宗要》,有一卷,『新罗沙门元晓撰』的。这个元晓法师,好像最近韩国拍了元晓大师的电视,这一宣传,知道这个人的就多了。可见得元晓对於净宗念佛法门很有贡献,他也是念佛往生的。

【五游心安乐道。亦元晓师撰。】

第五种叫《游心安乐道》,这个也是元晓撰的。现在在台湾狮头山,有一个性梵法师,最近他写了一本《无量寿经讲义》,他也是根据康僧铠的本子写的。这是最新出来的,我们这里没有把它列进去,也应该把它列进去。末后:

【日本则有了惠。峻谛。道隐。观彻等数十种之多。远超我国。】

他们这些本子都完整的保存在《字续藏经》里面。《字续藏经》在我们台湾流通得很广,所以日本方面,关於净土宗的著作,我们看到的比中国人多得太多了。他们这些人当年都是在中国留学,大多数都亲近善导大师,所以在日本对於善导大师提起来,没有一个不尊敬的,我们中国人知道善导大师的人不多,日本人几乎普遍都晓得。中国道场里面看不到善导大师的像,在日本善导大师的雕像、塑像很多,几乎到处都能见到。由此可知,日本人对於善导大师的崇敬超过我们中国人。善导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所以日本净土的兴盛,可想在那个时候盛极一时。

【注释大经校会本者。共有五种。】

前面这是注原译本,原译本的注解,后面再介绍这是会集本。

【第一种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第二种无量寿经笺注。二卷。】

这是丁福保、彭际清的两种本子,都是依彭际清的节校本,所以这个节校本虽然没有单行本流通,我们从这两个本子,这两个本子在台湾都有流通,我们可以能够看得到。

【第三种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

清朝末年,这大概是在光绪年间,王耕心作的,印光大师实在讲对王耕心这个本子是很不客气的批评。他是依魏源居士的会集本,把题目也改了,加上《摩诃阿弥陀经》,这实在讲是没有出处,是不甚妥当。

【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眉注。】

第四种就是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我们称它叫《眉注》,这是李炳南老居士,是民国三十九年他在台中法华寺,讲这部经写的注子,就在经本上写的这个注子,我们把它的原本都印出来流通。很多同修都看到过,他注得不多,但是非常的精要,把段落都勾出来,重要的意思都提示给我们,所以是很难得的一个好本子。

【五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最后一种就是黄念祖居士的注解,这个本子现在流通很普遍了。黄老居士写这个注解也非常的辛苦,最早这个本子是打字油印的。诸位想想,打字油印这个本子,在我们经验当中,大概不可能超过一百部,因为那个蜡纸就坏了。蜡纸油印的,一百部以后就不可能印得很清楚了。

我在美国讲《无量寿经》,在DC就遇到黄老居士,那个时候跟他没有见面,我离开DC,他到达,但是我们就通信,我就把李炳老的《眉注》,我们印这个本子,送一本给他。那个时候我们才晓得他确确实实是梅光羲的外甥。因为这个名字,我们过去在台中听李炳老讲过,所以知道有一个黄念祖这个人,但是我们以为他老人家早就作古了,不在世了,这没想到他还在,还确实就是这个人,所以我们很高兴,把这个本子送给他。因为会集那个序文是他舅舅作的,梅光羲是他舅舅,梅光羲是李老师的老师,所以这个关系很接近。夏莲居就是黄念祖的老师,所以他们是师生关系,所以这么一串,我们都能连得上关系。

我就把这个本子送给他,他看了之后,非常欢喜,就把他的注解带了一部美国,把注解用快速的邮件寄给我。我收到之后,那一天正好回台湾,所以也来不及打开,就放在行李里面带回台湾来。打开来一看,看了非常好,很难得,是《无量寿经》这一部注解。於是我立刻就要DC的同修去问他,有没有版权?如果有版权了,算了,就不要再理会了。如果没有版权,我就准备给它印、给它流通,他很快就回信来「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所以我们就在台湾印第一版,印一万本。这个本子出来之后,他又经过了二年的时间重新修订,现在我们这个版本是修订的本子,是定本了,跟第一次本子里面内容有一些有出入。所以这个经、注解,这是大量的得以流通。这是把这一部经从翻译到会集到注解、流通的经过情形,大略给诸位做了一个报告。

下面这是解释经题,经题是一部经的纲领,如果对经题的意思能够明了,这一部经的大义你就能够掌握的住了,对於修学有很大的便利。所以这个题,我们还有一次可以细细的来说。

【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使学者因名达体。一览经题。直窥全经大义。是以天台家注经。先释经名。】

我们这次跟诸位介绍的《无量寿经》纲要,这里面的内容有一部分是取自於黄念祖居士这个注解,有一部分是取自於李老师当年的讲经的笔记。因为他讲这个经的时候我没有听到,他是民国三十九年讲这部经,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学佛,我三十八年到台湾,四十二年才听到佛法。所以李老师讲这个,我根本还不信佛教,跟佛教还没有接触过。而是以后,李炳老把他的笔记交给我,我能够看得懂他的笔记,对他这个题要我能够明了。

在一般讲经、注经都喜欢采取天台宗的方式,天台宗确实简要详明,但是黄念祖老居士没有采取天台,还是采取贤首宗的「十门开启」,为什么他不怕麻烦?实在讲,这是在这个时代特别提倡净宗所用的苦心,跟莲池大师注解《阿弥陀经》用意很相似。莲池大师的《疏钞》,用的是贤首大师的十门开启,尤其是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这句话是彭际清讲的,所以彭际清居士给《华严经》修行的方法,写了一篇文章叫《华严念佛三昧论》,那就是用念佛的方法修学《华严》,所以彭居士对《华严》、对净宗,他有独到之处。黄老居士对彭际清是非常佩服、非常赞叹,所以注经采取贤首家的十门开启。我们这个段落就是根据这个来的。

贤首家把解释经题放在最后,一开端就说明教起因缘。而天台家一开头就把解释经题放在最前面,叫人一接触就能够认识经题。各有各的长处。实在说,天台宗比较合乎现代人心,现代人一来听经,头一天题目听到就很高兴。如果说,讲了好多天,题目都没有听到,他都跑掉了,他不听了。怎么这么罗嗦、这么麻烦?听了那么多天,经题还没讲到,所以没有那么长的耐心。这天台宗有它的好处。「经题」就是这一部经的总纲领,题目!经文实在说就是这一个题目的解释,题目的发挥而已,因此题目非常重要。『使学者因名达体』。你读到这个名词,就了解它的意思,就能体会它的宗旨。所以是『一览经题,直窥全经大义』,对修学就真正抓住纲领了。所以题目非常重要,这是天台家为什么把解释名题列在第一条,道理在此地。

下面就解释我们这个经题。这个经题会集,实在讲也是天衣无缝,会集得是真好。譬如王龙舒的会集本,他用《大阿弥陀经》,这个名字是他自己起的,原译本里头没有这个意思,找不到根据。他自己起这个名字,所以后人不服。魏源的本子是《摩诃阿弥陀经》,「摩诃」也是大的意思。实在说是王龙舒用这个「大」,是用我们中国字。他加个「摩诃」也没有道理、也没有根据。这才晓得夏莲居会集得好,你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这是五种原译本最后的,赵译的,赵宋的译本,经题是这个。后汉第一个译本《清净平等觉经》,你看都是经题。原本的经题把这两个题合起来做一个会集本的题。经文是会集的,题也是会集的,没有加一个字。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他的智慧、他的善巧就比前人高明。实实在在,在这个题当中把整个五种原译本的意思全部涵盖了,全部包括了。这个题实实在在是好,无怪乎民初许许多多这些大德们,对他赞叹!

这个题目比较上长,我们把它分成八段来解释,这八段上面我都标了数字。

【一佛。】

『佛』是梵语音译的,

【义为觉者。】

它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觉悟在梵文就称之为佛陀,古时候的译经为什么不直接把它翻成『觉者』,翻成佛,反而把我们迷惑了。那个时候译场翻经也有个规矩,有个体例,在体例里面有五种不翻,这五种里面有一种叫「尊重不翻」,我们对它很尊重,所以用它的音再来注解。另外是含多义不翻,它的意思含得很多,在中国字汇里面找不到相同的意思,这个没有法子翻,要用原音,音译再加以注解。「佛」字有这二个意思:一个是尊重,一个是含多义,因为它的觉含著有: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含著三个意思,我们中国这个「觉」的意思,里头没有这三个意思。佛法到中国那个时候,中国的文字不多,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需要的量没有现在这么大。佛教到中国来,我们中国的字汇不够用,所以就造了不少的新字,为了翻译佛经。所以佛教经典很多字,普通字典查不到的,就是造了很多的新字。而这个「佛」字也是当时新造的,这一边没有人字旁这个弗字,我们中国有,这是我们中国古时候就有这个字,意思是否定的意思。「佛」用这个音,在印度讲「佛」是人,所以就加个人字边,这个字是翻译的时候新造的字,所以「佛」是人,新造的字。在此地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的。

「觉」我们要明了它的意思很深,『自觉』是拣别凡夫不觉,凡夫迷,迷而不觉。佛是觉而不迷。迷与觉从哪里分?就大乘佛法来说,如果你用真心,真心是觉的,真心不迷;如果你用妄心,妄心是迷而不觉,这就很容易区分。真心跟妄心又从哪里分?这在佛法里也说得很清楚,「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念头,换句话说,有念就是妄心。我们现在念头很多!有念头是妄心,没有念头是真心,这是真妄一个很简单、很明显的区分的方法。你看禅宗六祖惠能在《坛经》里面讲的「本来无一物」,那个本来无一物的那个心,那是真心,我们这个心里头不止一物!拉拉杂杂的东西不晓得有多少,所以这是妄心。妄心决定是迷,真心决定是觉。所以「自觉」简单的讲,他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觉他』。自己觉悟,他能够帮助别人,别人在迷,帮助别人破迷开悟,所以这就是教化众生,他能够热心的教化众生,到『觉满』,满是圆满,圆满才叫成佛。

所以这个意思里面,第一个意思阿罗汉就有了,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他得到清净心,所以跟这个题后面,后面这个题「清净」,清净就是自觉。平等就是觉满。觉要不满,不平等,满了才平等。所以我们在讲十法界缘上来说,佛法界,佛就是用的真诚心、平等心,那是佛,佛用的是平等心。菩萨用的是六度心,六度就是觉他。辟支佛、阿罗汉用的是缘觉心、用的是四谛心,那就是自觉。可见得佛的心是平等的,平等就是觉满,三种觉都圆满了,这成佛了。释迦牟尼佛就到这个境界,所以我们称他作佛。在这个经上,「佛说」的佛,还有一个特别意思,那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的。所以这个「佛说」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说,所有一切诸佛都说,所以这个「佛」字跟我们在经上看到其他经题上那个「佛说」的意思又要深广一层。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无量寿经玄义(第十九集)1994/10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档名:02-026-0019

请掀开讲义第三十四面第五行,我们看经题第二个字「说」:

【说者。悦也。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愿。今众生机熟。堪受净土大法。究竟解脱。故今乐说。以畅本怀。】

经题前面这两个字它的含义可以说是无限的深广,跟一般大小乘经上所冠上的「佛说」两个字,意思跟境界都不相同,唯有此经是究竟圆满。前面跟诸位说过,这个地方的「佛」不仅仅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其他经里面经题上有佛说,那都是指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唯独净土三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这三部经经题上的佛说是一切诸佛所说。所以这是跟通常经题的意思不一样,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说,所有一切诸佛都说。

『说』是欢喜的意思,喜悦。悦跟乐不一样,悦是从内心里面生起的,乐是从外面境界,称心如意的境界觉得很快乐,境界离开了,乐就没有了;乐是从外面来的,悦是从内发的,所以它的意思不一样。『悦所怀也』。佛心里面非常欢喜,欢喜的是什么事情?佛唯『以度生为愿』,佛的事业没有别的,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是佛的事业。成了佛,成佛干什么?成佛就是干这桩事情。可是众生根性不相同,缘分也不一样,佛是有智慧有能力帮助众生,众生能不能接受?是不是这个根器?缘有没有成熟?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

佛为众生说法,我们常常在经上看到,有所谓「三乘说法」、「五乘说法」。这些说法的方式,因为众生根性、机缘都没有成熟,所以要长时期去培养他、去薰陶他。但是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业不是一生造的,生生世世,无始以来。佛虽然非常热心的教导,希望众生早一天能够脱离苦海,奈何众生业力很重,往往被业力牵著走,不学了;像一个好老师教学,学生逃课,不肯接受教导,因此凡夫成佛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常常听经上讲三大阿僧劫、无量劫,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这里面包括逃课的时间。如果乖乖的上学、不逃课,要不了这么长的时间。众生脱逃,一逃时间就很长,甚至於多少劫都回不来,这真的叫是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真可怜!佛虽然愍念,但是也无可奈何,也帮不上忙。

所以佛看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机缘,给他说什么程度的法门。今天这个法门那就不同,这个法门在世尊,就是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法门当中,这是第一法门。这个法门给谁说的?『众生机熟』。注意这个「熟」,成熟了。什么「机」?作佛的机会,成佛的机会成熟了。你想想看这多希有,这多难得。一切经论教你来生得人身,不失人身,教你来生比这一生更幸福、更美满,这个佛法叫人乘佛法;教你来生生天堂、享天福,这是天乘的佛法。如果你更聪明、智慧更高、机缘愈胜,你不想在六道里面搞轮回,佛给你讲四谛法、讲十二因缘法,超越六道轮回,这叫小乘、中乘。更能发大心,我自己解脱,我还想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佛教给你六度法,那是大乘菩萨法。这些都不究竟、都不圆满!唯独这个法门圆满,这个法门是教你成佛的,所以是至高无上的法门,佛怎么不欢喜!

当然这些众生也不是一天成熟的,世出世间法没有偶然的事情,这个诸位要晓得。佛在本经告诉我们,《无量寿经》里告诉我们,我们的机缘成熟,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薰修,这一生才能成熟。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薰修,不可能!经上讲得很好,举出阿王子与五百长者子的例子来告诉我们,他们那一帮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诸位想想,一尊佛出世就算三个阿僧劫,四百亿你想想看多长的时间,这样长时间的薰修,他的缘还没成熟。他们听佛说经很感动,发了一个心,动了一个念头,希望自己将来成佛像阿弥陀佛一样,动这么个念头,没有肯发心这一生当中求往生。在这一生当中求往生,这个机就熟了。他虽然动这个念头,还不想到极乐世界去,他的机缘没熟,没熟听这个经,那就是薰修,再薰习!无量劫无量劫的薰习,他才成就。

由此可知,这机熟佛是无比的欢喜。就好像做父母的,他的儿女从小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培养,眼看他念研究所,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了,你说心里多欢喜,但是多么长的时间培养出来的。我们今天也是如此!今天我们的机缘达到了登峰造极,就是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累积而成的,所以佛看到欢喜,一切诸佛看到都生欢喜心。他要来帮助我们,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圆满成佛,於是教给我们成佛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净土大法』,传给我们这个法门。那么接受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法门了,你还不想求往生,还不想念佛,听到这个法门点头,好!非常好,还不想去,对这个世间还有所留恋;换句话说,你的程度充其量也不过跟阿王子差不多。这一生没分,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还要继续去受苦,等到来生或者是来世来劫,你的缘成熟了,再遇到这个法门,你就不怀疑了,一心一意想求往生了。这个念头生起,缘就成熟了,这个念头要不生起,缘没成熟。缘真正成熟的人必定是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他跟这个世间的缘断掉了,世缘断掉了,这是决定得生。

这个法门『究竟解脱』。刚才讲阿罗汉解脱不究竟,辟支佛解脱也不究竟,菩萨解脱还是不究竟。往生净土不退成佛,成的是究竟圆满佛,所以这叫「究竟解脱」,跟如来果地上完全平等,无二无别!所以这个机会遇到了,他怎么不欢喜?『故今乐说』,非常欢喜,非常高兴,为我们说出这个法门,这是佛的『本怀』,那是舒畅至极!益大师在《要解》里面为我们说,《要解》里面讲的是很清楚、很明白,这个地方讲「众生机熟」,到底什么机不晓得,而《要解》里面讲的,他加了两个字「成佛」机熟。这两个字加得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们劝人念佛,人家不能接受,不肯相信,我常讲那是很正常的现象,为什么?你仔细看看他像一尊佛吗?他不像佛!不像佛,一定要他作佛,这不可能的事情,作佛哪里可以勉强的!不能勉强,他还要继续,还不晓得要修多少劫才能达到这个程度,这是不能勉强的。益大师讲因为成佛机会到了,所以世尊要为说难信之法,帮助他究竟解脱,所以喜悦。这个说法,说得很清楚、很明白。

第三「大乘」,第四小段「无量寿」,第五讲「庄严」。这三句都是属於性德,真如本性的德能,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的实况。西方极乐世界是个什么样子,这七个字就把西方世界的盛况都介绍出来了:

【一大乘。】

『大乘』是实况,我们此间的实况是六道里头的人道,六道里面人道是我们现在社会的实况。这是总说。像诸佛的同居土,诸佛的方便土,那是小乘,实况是小乘;诸佛的实报土,那就叫大乘。所以标上一个「大乘」,这个意思就很明显,实报庄严土!我们这些带业往生的人,常常讲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是人天的身分,怎么是大乘?仔细读这个经就明白了。读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就清楚了,带业往生,一品烦恼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住在大乘实报土里,什么原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不是我们自己的功夫,是佛加持给我们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个好处就占尽了,不可思议!这十方诸佛刹土里面没有的,「大乘」就显示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居住的国土,这个状况是属於实报土。底下是解释大乘名相的,而不是说它的意思,意思我刚才给诸位报告出来了。这两个字的名相属於佛学常识,我们也要知道。「大乘」是比喻:

【乘以运载为义。】

『乘』在古时候就是车,车乘。「大乘」就是大车,在古时候大车是马车,小车是羊车、鹿车。一个人坐的小车,羊拉、鹿拉。大车是马车,可以坐很多人。古时候的比喻不能跟现在比,现在比大车,像火车大!我们知道它的运载量大,古时候就用大白牛车,大白牛车就是马车。

【此经所示。能念之心。本来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强名大乘。】

『强』是勉强,实在说,是「名可名非常名」,一切名词术语都是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而建立的,因此这些名相的义理我们了解,不要去执著,执著就错了。佛法离不开名相,但是决定不能够执著名相。这里面有两个要紧的意思:一个是『能念之心』,这是心之本体,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是体,它起作用就是佛。『佛』这个意思是觉悟的意思,这是印度梵语翻过来的,心起作用就是觉悟,无所不觉,觉而不迷。这个心是讲的真心,真心本性起作用就是佛;如果迷了起作用,那就不是佛,迷了起作用,那就是九法界的众生。为什么迷了会有那么多的分别?迷得有浅深不一样。迷得浅的,那就是菩萨、缘觉、声闻,迷得重的就是六道凡夫,迷得最重的就是地狱。所以九法界这一种现象的来源,就是自性迷悟程度不同。完全是觉而不迷,就叫做佛,所以这自性起用,体用是一不是二。

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原来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所以起心念佛,念佛的时候,本经教给我们「一向专念」,《弥陀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心不乱」,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些说的言语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诸位想想「净念」,一才是净念,二就不净!净是清净,二就不清净了。所以念佛的秘诀,念佛的要领就是一心,换句话说,专一,决不能夹杂,有第二个念头起来就夹杂,那就不叫做一向,就变成二向、三向了,那个不行,一定要「一向专念」。一就是真心,二就是妄心,真心起用就是佛。现在我们用真心来念阿弥陀佛,那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不但成佛,而且很快就成佛,没有那么多麻烦!

所以,《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为什么他那么快?就是因为他用真心,他不用妄心,原理在此地。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当然不怀疑,当然完全肯定,晓得怎么个念法,就是要一心称名。这一心要怎样去念?诸位要细细的去读经,要体会经里面所说的理论与方法,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才会念,才不至於产生误会。现在念佛的人很多,会念的人不多,实在讲,误会的人还真不少。前几天,还有几个同修来告诉我,念佛是不是要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我说:什么不间断?他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间断。那行吗?你能做得到?纵然做到了,古人讲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

「净念相继」怎么个讲法?净念相继,你细细的想想这四个字,没有说称念相继。称念是称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称念,没有讲称念相继;净念相继,净念就是一心,没有妄念!这个念头能保持,那就成佛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妨碍,这是华严的境界。所以古大德讲「这个法门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是一乘当中的一乘,是了义当中的了义」,那哪有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心里头真有佛,除佛之外其他统统没有,这个念叫净念,这个念不中断,这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它跟禅不相同的,禅里面净念里头没有佛,我们净念里头有阿弥陀佛,不一样就在这个地方。但是那个成就比禅实在讲就高明太多太多,这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了。

禅里面如果得成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不过是圆教初住、二住的地位,去究竟佛果还远之远矣!这个要知道。佛在经上讲的三大阿僧劫,就是对这些人说的,不是对普通人说的。三大阿僧劫,第一个阿僧劫完成三贤位,三贤是指谁?十住、十行、十回向,不是指我们,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换句话说,从那一天起,他要想成佛要修三个阿僧劫,他才能成就,我们边也摸不上。是要到你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一天算起,你没到这个程度,不算!你才晓得这个多难、多么的不容易。一个阿僧劫完成三贤位次。第二个阿僧劫,初地到七地七个位次。第三个阿僧劫,八地、九地、十地到法云地,往上等觉、成佛还有一段距离,愈往后面去距离愈长、愈难!这些事实我们统统要晓得。我们看到这个法门,真叫妙绝了!它不是走迂回的路子,它当中没有委曲之相,直截教你用一心称念、一向专念,他教你这个方法。

【起心念佛。念念作佛。】

当然这是很高的境界,我们现在做不到,我们现在很想一心称念,但是念佛当中,妄想偏偏多。有人告诉我,不念佛的时候没妄想,一念佛妄想就来了。其实不念佛的时候妄想就那么多,没有发现,这一念佛的时候才发现有那么多,不是说不念佛的时候没有,没有这个道理。不念的时候没有妄想,念的时候一定还是没有妄想。念的时候有妄想是发现,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烦恼、业障。杂念就是业障,妄想烦恼就是业障,我们就用「老实念佛」这个方法来消除业障,所以业障起来的时候不怕,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什么是觉?「阿弥陀佛」,我们只要一心专注阿弥陀佛,一心专想阿弥陀佛。这个讲专注、专想,不仅仅是指阿弥陀佛这个佛像,你这样想法这个意思就太窄小了,包括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最初发愿,阿弥陀佛的修学,阿弥陀佛的成就,阿弥陀佛的帮助一切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常常想这些,也就是说常常想经典里面所说的,这叫忆佛。

所以忆佛、念佛范围都很大,都不是一句名号或者是一个佛的相貌,不是的,范围很广。所以经一定要熟,经不熟那你怎么想法?那你就胡思乱想了。经一定要熟。这个观想要相应,什么叫相应?你所想的完全是经上所说的,这就相应了。你所讲的经上没有,那就不相应,那就是妄想,那个想法就错了。所以经要熟,意思要明了,你心里面完全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叫「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是果报!这就是『念念作佛』,这是缘殊胜。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差别是在遇缘不同。有人遇的缘很殊胜,我们今天说非常殊胜,三经、五经我们都读过,我们都讨论过;经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的观想与经义完全相应,这就是缘殊胜,你往生的品位就高了。有些人一生当中,听到有人劝他念阿弥陀佛,没有遇到经典,也没有听到人说法,但是他很老实,这种人很可贵,值得尊敬。他就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念一辈子,他也能站著往生、坐著往生。这样人他往生的品位就要低一点。

这么说品位高下,诸位要知道完全讲自分,就是你自己的能力,不说佛的加持,不论佛的加持。如果论佛的加持,那都平等,品位高的也是这样,品位低的拉上来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是平等法界,这就是一切诸佛所称赞的,它是平等法界。因此,我们品位可以不必计较,到那个地方阿弥陀佛一拉就拉上去了,都变成等觉菩萨了!所以西方世界是等觉菩萨的世界,我们一往生也就被拉到那个上面去了。你看四十八愿里面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萨。益大师给我们讲都是「圆证三不退」,那个「圆」字就是等觉,唯有等觉他才圆满,等觉以下不能叫圆满。所以圆证三不退就是告诉我们那就是等觉菩萨。这是「起心念佛,念念作佛」,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

这是显示大乘无比的殊胜,你想想看,我们在六道里头的人道,过得这么一个苦日子,一下子就能够超越到等觉菩萨的境界,这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从凡夫地修到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再破一品无明,然后还要经历三大阿僧劫,这样艰辛的路程我们在一生当中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种机缘超过了。开经偈上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比那个还要难,很不容易遇到,我们这一生居然遇到了,中了特奖!你要不能把握到,那是真可惜,这个机会在你面前当面错过,这太可惜了。所以一定要抓住机会,抓住机会是「放下万缘」,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们才真的能成就,这一生有把握成就。除了大乘,这不算,再给你细说,细说到那边依报跟正报,殊胜到极处。正报是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边的大众,人人都是:

【无量寿。】

实在讲『无量』,佛为我们介绍的就是无量。西方极乐世界样样都是圆满的,都是没有欠缺的,为什么?它是性德圆满的流露。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西方世界是阿弥陀佛圆满自性的开化显示,经上讲的「真实之际」。这个真实之际怕大家听不懂,真实之际就是圆满的自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西方世界是圆满性德的流露,所以它样样都圆满。这个地方用无量来表圆满,样样圆满,样样都无量。换句话说,你寿命无量,你的智慧无量,你的光明无量,你的神通无量,你的德能无量,我们这个世间人喜欢金银财宝,金银财宝也无量,样样都无量,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佛就不那么麻烦,把这个无量用两个来代表,一个「寿」、一个「光」。寿代表的是什么?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光代表空间,光明遍照。换句话说,时空里面就包括一切的无量。一个时、一个空全部都包尽了,所以他是究竟的无量,真实的圆满。我们看底下的注解:

【梵语阿弥陀。阿弥陀三字是密语。含无量义。今翻无量寿。是取其中主要一义。】

因为所有一切无量,寿命是第一,假如说寿命没有了,你有无量的财宝等於零!头一个要有寿命,一切的无量你才能享受,你要没有寿命,所有一切无量都落空了。所以一切无量当中,寿命是第一,这是特别指出来介绍。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说老实话,寿命都是有量的,再长还是有量。像我们六道里面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还是有量,八万大劫到了,还要堕落、还要轮回,所以那个不是究竟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真正的是无量。

有一些人说,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成佛以来现在才十劫,将来阿弥陀佛灭度之后,观音菩萨成佛,观世音菩萨灭度之后,大势至菩萨成佛,这样说起来,他那个无量寿还是有量的,不过是长就是了,长到我们无法计算。这一种讲法,实在讲是一个不通的讲法,是一个欠考虑的讲法。为什么?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很短的时间就成佛了,我们在讲席当中,讲过很多很多次,不止一次。我们从三经里面细细的去观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像《观无量寿经》上讲的,十二劫花开见佛,花开见佛就是也在果位上来讲,自己的能力证到圆教初住,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下下品往生,在西方世界只要十二劫就做到了。从花开见佛之后,这四十一品无明需要多久的时间?二、三劫的时间就破尽了,他就成佛了。成佛的寿命那是真的无量,那就不是有量的无量了,这我们要明了。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所讲的,他是不是真的?是真的。这是说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他度众生他有缘分的,他所要度的众生,与他有缘的统统度尽了。观世音菩萨那一批法缘成熟了,观世音菩萨成佛再度那一批人。这是讲应化,阿弥陀佛的应化。应化与我们不相干,我们到那个地方早已经成究竟圆满佛了,这个要知道。因为往往这些事理没有搞清楚,这随便说的时候,影响初学的人道心,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搞透彻,所以这个无量是真实的无量,绝对不是一般人讲有量的无量,不是的。这个底下说:

【是此德号。明法藏因地愿行与果地佛德。极乐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说。摄无不尽也。】

所以「无量寿」这个意思贯穿全部的大经,这一部《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就是一切的无量。如果我们细细去观察、去体会,才晓得这个经之殊胜,西方极乐世界果报的殊胜,因殊胜、果殊胜,因是念佛,果是成佛,念佛成佛。

【庄严。】

这是偏重在依报上讲。「无量寿」指正报,『庄严』就是依报,依报就是那一边生活修学的环境,是真实的真善美慧。依报,我们在这个世间只能讲到真善美,决定没有慧,西方世界不但真善美,它有慧,为什么?六尘说法,能够随一切众生的欲望,树也说法,风也说法,水也说法,你所接触到的样样都说法,所以它真善美里头有慧。为什么?我们现在才搞清楚,原来那个世界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所以所有一切依报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不但里面的佛像是阿弥陀佛的身相,所有一切的万物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他一一法都充满了究竟圆满的智慧。

【经云。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这是从因上说。

【庄严众行。】

这一句是阿弥陀佛修持上说,这两句可以说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在日常生活当中圆满的显现。一切经当中,无论是理、无论是事,讲得最圆满、最透彻的是《华严》,我们这部经,小本的《华严》!古人讲《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所以跟《华严》是一个品位。起心动念、一切言语作为,都是诸佛菩萨无上的庄严,这都是经上说的。

【又我已成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这个话是法藏比丘对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佛所说的,向他提出报告。他建立的净土,也就是建立的道场,这个道场提供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缘的众生,到这个地方来成佛。那个有缘的众生,就是前面所讲的成佛机缘成熟的众生,接引他们到这个地方来成佛。

【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这三句话是总赞。

【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之圆明具德也。】

『圆』是圆满、光明,性德完全的显露,所以前面「大乘无量寿庄严」,这七个字是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果报为我们说出来了,这是我们所求的。那么求,这是果,果必有因,若不修因,哪里能得果报?下面这就讲的「因行」,这属於修德,我们要这样的修学,才能够得到「大乘无量寿庄严」的果报,也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退成佛。底下这修德里头就是「清净平等觉」,就这五个字,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修?用念佛的方法来修,用什么方法念?用持名的方法念佛。念佛大分有观想、有观像、有实相、有持名。《无量寿经》跟小本《阿弥陀经》都是主张持名念佛,在四种念佛里面持名最方便,其他的那几种念佛都不太容易。可是持名也要念到「清净平等觉」,不管你是观想也好、观像也好、实相也好、持名也好,总而言之一句话,念佛的功夫就是清净平等觉。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还是属於薰修。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薰习,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念到「清净心」,念到「清净心」,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为什么过去生当中念佛不能往生?心不清净。所以这一生当中要注意,要真想往生,一定要心清净。心怎么样才能清净?放下!心不清净,放不下。前年过年的时候有一位老居士来看我,我不晓得他今天在不在?他来跟我讲:法师,我念佛念了三年了,功夫不得力,妄想还很多,怎么办?我说:你放下!他想了一想,他说:是,我什么都能放下,我孙子放不下。那就不能往生!所以你得好好想一想,往生要紧还是孙子要紧?如果要想通了,往生比孙子更重要,你就得把孙子放下。所以我就教给他,我说:你把你孙子换成阿弥陀佛,你就往生了,你的问题解决了,所以要放下万缘,然后你的心才会清净。这个世间都是假的,什么都是假的,不要去执著,更不可以贪著,统统放下,甚至於连这个身体都要放下。身体健康要努力念佛,身体有病更要努力念佛,不必去治病,那个治病是什么?还放不下,还贪恋这个身体,还想多活几天!多活几天是什么?这罪没受满,还要多受几天罪,就是糊涂,这真叫迷惑颠倒。我们看修因的这三个纲领:

【清净。身口意三业。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染之谓。】

离开一切恶业、离开一切烦恼、离开一切污染,那你的心就清净了。这三句话是有浅深意思不同,最粗的,这是『恶行』造作恶业,这个相最粗;『烦恼』在心里头,那就比较细。所以从粗的断,再断细的,更细的是念头,那就是『垢染』,那是念头,这统统都要放下,统统都要离开。用什么方法来修?用念佛。所以这个念头要是起来了、冲动了,赶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这叫功夫。用久了,妄想烦恼自然不起现行,这个心一起心、一动念就是阿弥陀佛,这就叫功夫得力了,这就叫功夫成片,只要到这个功夫就能往生。这就说明往生不难!这样的功夫,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能做到,就是不肯做,那就没法子了。

不肯做,世缘放不下,不但这个世间缘要放下,再给诸位说,佛缘也要放下。我们在佛门里做好事,帮助众生弘扬佛法,给诸位说,你要是贪著在这上面,往生也往生不成,那就完蛋了。这些功德都变成来生的福报,那才叫冤枉!所以弘法利生的事情也是随缘不攀缘,有缘应当要做,没有缘决定不要去找。我一定要怎么做,那就坏了、那就错了,为什么?心不清净。心不清净不能往生,你说这关系多大,许许多多的念佛人不能往生。这一般人常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里?他不晓得这个道理,以为多做功德可以往生,错了!实际上他不是功德,他做的是福德。功德,功是功夫,清净心是功夫、平等心是功夫,那是决定能往生。戒定慧是功夫,是属於功德;弘法利生做很多慈善事业,那是福德。生死大事、六道轮回,福不能救!这从前六祖惠能大师讲过福不能救。

【经云。心净则佛土净。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这个『一』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起心动念都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样称名念佛,用这个方法念到心清净,把妄想念掉、把烦恼念掉、把习气念掉,就恢复到清净心。心清净了,一定就平等。平等里面就是没有分别,清净心里头没有执著,有执著就不清净,有分别就不平等,没有分别。这个事情很难!是难,难在哪里?难在你的习气太深,难在你的迷惑太重。所以我们念佛人一定要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是旅行的、是作客的,这不是我的家乡,这个地方的事好也好,不好也好,於我统统不相干,我就不分别、不执著了!不相干,过几天我回家到极乐世界去。你能够常作如是观,你的清净心、平等心就容易得到。这个地方的大小事情样样关心,你还能想到极乐世界?你还能想脱离轮回?没那回事情。所以这边事情不相干,不必想知道,遇到了知道,可以,遇到了随缘,绝不故意去打听,绝没一个我想要知道,那就错了。学佛的人我想的是心清净,我想的是心平等。

【平等觉。经云。平等者。名为真如。】

『平等』是真心。十法界因行,佛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平等心是佛心,於一切众生、於一切万物不起分别,分别都没有了,执著当然就更不必说,不起分别,万法平等。

【乃至平等者。即是不二法门。】

大乘佛法里头,『不二法门』是常说的,什么叫不二法门?平等就是不二法门。二就不平等,不二就平等,不二就是一。所以一心、一法界叫一真法界,心境一如,心跟境合而为一,心就是境,境就是心。心是一,境哪有二?

【今题中平等觉有四解。】

这是古德为我们说出『平等觉』里面至少有四个意思,这四个意思很好:

【一平等普觉一切众生。即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

这是专指这一部经,专指这一个法门,这个法门的的确确是教一切众生平等成佛。实在讲,「成佛」是绝对不能是平等的,这是一切经论里头所没有的,这叫难信之法,菩萨都不相信。《金刚经》里面讲的诸佛,那个诸佛不平等。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告诉我们,诸佛是指什么?是指圆教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四十一尊佛,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他们是分证佛,这四十一个阶级不平等!西方极乐世界平等,为什么平等?是阿弥陀佛愿力加持的,平等的,如果不是『平等成佛』,那阿弥陀佛他就不成佛。他发的这个愿,今天阿弥陀佛成佛了,他的愿兑现了。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大家跟阿弥陀佛都平等,平等成佛。这个所以是究竟解脱,无比的殊胜。

【二以平等法觉悟众生。】

这个平等法就是《无量寿经》,就是「执持名号」。前面这一句是从果上说的,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平等成佛,这句从因上说的。等觉菩萨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信愿持名,我们是凡夫,凡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信愿持名。其他方面我们跟等觉菩萨完全不一样,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修的因完全相同,因同果也同!所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果报相同,所以这是平等法。九法界众生统统都是用信愿持名,这是因同。

【三平等觉指如来之正觉。】

这个『平等觉』的意思,实际上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我们常讲「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平等觉,所以它也是这么一个意思,这是佛所证的。

【四专就本经。平等觉亦即极乐教主之圣号。】

所以『平等觉』也是阿弥陀佛的别号,我们在经上确实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就用「平等觉」称阿弥陀佛。他问阿难尊者,你想不想见平等觉,就是见阿弥陀佛,阿难当然答应的是很愿意要见。他就教给他一心称念向西方礼拜,阿难这一礼拜,这一抬头,阿弥陀佛就现身了。可见得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叫「平等觉」,这是就本经上所讲的弥陀圣号。经这四个意思,我们就简单念一念就好了。

【经。义为契经。第一个契理。第二个契机。具贯摄常法四义。贯则贯穿所说之理。摄则摄持所化之生。常则古今不易。法则近远同遵。】

『近』就是现代,『远』就是过去以及未来,凡是要想学佛,在佛法里要想有所成就的,一定要遵循这个法则。底下第三段是讲立题,这也是佛学常识。佛经的经题有一定的规矩,不是随便可以起的,所以它有七种方式。这七种就是以人、以法、以比喻,或者是单独,或者是重复,或者是统统具足。在七种方式里面,我们这个经题是具足立题,就是人、法、喻统统都有。

【佛是此土果人。无量寿是彼方果人。】

无量寿是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证了果的人,所以这是人,题里头有人。

【庄严清净平等觉是法。大乘是比喻。】

所以人、法、喻都具足。

【诸经皆具教行理。】

一切经里面都包含这个意思,如果这些意思不完全,那就不能称为佛经。所以佛经一定要具足『教行理』,这三个意思在里头。

【本理立教。】

『本』就是根据,根据理论建立教学,『教』是教学。

【依教修行。】

依著教学来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从行为里面显示出真理。

【故须明本经题中别具之教行理。】

在题目当中,就把它具足的这些意思为我们指示出来。

【佛说大乘。这是教。依无量寿之理体,宣众生本具之大经。】

这是根据真如本性。『无量寿的理体』,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经上所讲的真实之际。可见得佛说经是有根据的,不是随便说的,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而且这是究竟圆满的显示,为我们宣说这一部大经。这里头有两个字特别注意的『众生本具』,所说的不是外面的,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也是净宗里头常讲「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所以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真如本性里头变现出来的,不是外面的,这两个字很重要。

【庄严清净平等觉是行。】

这是修行的纲领,是修行的目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纲领,达到这个目标。

【一句弥陀。庄严自心。清净自心。】

这才叫真正修行。要是念这句阿弥陀佛,求外面的佛来帮助我,来消我的业障,那就错了,完全错了。这几天有个人他念佛,他说业障很重,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来帮助他,他还是那么苦,他说我念佛不灵,佛不灵!心外求法,他已经在变成外道了,他怎么会灵?所以要晓得这一句佛号,是要念到把自己清净心念出来,那就有感应。佛心清净,我自己的心清净,清净心与清净心有感应。佛心清净,我这个心起烦恼,在急躁求他,怎么还不来?我这么苦怎么还不来帮忙?这糟糕了,这完全不能感应。这是完全错会了意思,错用了功。

【无量寿是理。】

刚才讲了,这是性德的起用。

【表三际一如。】

『三际』是从时间上来说,过去、现在、未来。

【涅盘常住之法身本体。亦即众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实际理体也。】

这就是经上讲的「真实之际」。理我们明了了,我们的心就定了,所以俗话常讲「理得心就安」,心为什么安?理明白了,心他才定,他才不动。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心里头真有主宰,他的修行才一定成功。

【以经题配三觉。无量寿佛是我本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以庄严自心。是名始觉。始觉合本觉。直趋究竟觉。即是题中清净平等觉也。】

这是从『三觉』来说,实在讲这里面意思的确是无量无边。

【又可解为平等觉是我本觉。起心念佛。以自庄严。是为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顿入寂光。证无量寿。如是则平等觉是我因心。无量寿是我果觉。妙义辗转无尽。悉在一题之中。故云。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

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从最浅显的地方讲,三学、三宝,我们一入门皈依三宝,这个名词里头具足了三宝。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三宝具足!我们皈依三宝,这才是我们真正皈依处。三宝是清净、平等、觉,就是佛、法、僧。三学,戒定慧,戒是清净,定是平等,慧就是觉。所以你看题目里头具足了三宝、三学、三慧,样样具足,这才看到这部经的圆满。密宗里头有大圆满法,这个经比密宗大圆满还要圆满。下面正释经文,经文里头就是序、正、流通三分。前面三品是序分,通序跟别序,当中三十九品是正宗分,后面六品是流通分。

这一次我们从新加坡回来,把这个经题又说了一遍。这一遍说得也相当详细,可以跟过去所讲的合起来看。因为从前所讲的,今天有很多没有讲;今天讲有许多新意思,过去在讲经题没有讲过,所以这会集很重要,很有必要。不能会集就是每一次讲的大家都要听,次次里面有不同的意思。诸位多听、多参详,才能够把这个经义透彻明了,帮助我们深信不疑,发出恳切的愿望,一心向西方极乐世界,满佛度生大愿,也解决我们无始劫以来,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生当中得到总解决了。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圆满,谢谢诸位。我们念佛回向。

下一篇:无量寿经玄义(第11-15集1994年)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