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第181-188集圆满1998-2006年)

2019-09-01 佛教经咒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大乘无量寿经(第一八一集)2006/2/2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02-034-0181

诸位同学,今天我们接著再看「上辈往生」这一段经文: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这一段经文为我们显示得很清楚、很明白。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对於这段经文非常重视,讲的也很多。前面我们讲到「发菩提心」,使我们想到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他老人家说,这个话是五祖忍大师说的「世人生死事大」。这句话是六道轮回里面事实真相,觉悟的人明白,这一生当中他努力去做的是怎么样了生死脱轮回,这叫大事因缘,这叫英雄事业。什么叫英雄?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叫英雄。所以寺院庵堂我们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殿,称为大雄宝殿。大雄就是大英雄,佛能够断烦恼,佛能够了生死,佛能够超越十法界,这个普通人做不到,他能做到,称之为大英雄。他回过头来说跟随他的大众,《坛经》上讲,跟他学道的五百多人,经常在道场做义工的,短时期参学的,那个不算,常随众五百多人。跟他们讲,你们这些人只知道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不能救。这是事实,福报再大救不了。

古大德给我们举的例子,大梵天的福报、摩醯首罗天的福报、人间帝王的福报,救不了生死轮回。实在说,天上人间无量生中修的福报,享福的时候大概一生就享尽了,福享尽了业障现前,哪有不堕落的道理?这些事情就摆在我们眼前,不能不觉悟。所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人便是上上根人;下下根人发菩提心,立刻就转变成上上根人。人的根性哪有一定,它不是定法,凡夫一念觉悟就圆成佛道。你要问为什么?觉性是本有的,大经里面佛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本来是佛,你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原因就是迷失自性,所以才产生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起来,就把一真法界扭曲了,真的叫无中生有,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这就是古大德常讲的「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你的,你自己必须知道承担。

我们这次正好讲到这段经文,『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就是出家。这个经上讲的上品上生第一个条件是出家,弃欲出家。有同修送一份资料给我看,这份资料是庐江实际禅寺一位老法师,没出家之前他是大学教授,以后看破红尘出家了,一直都是在修念佛法门。从《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节录出几段印祖常常讲出家这桩事情,很值得我们做警惕的。所以他前面有一段话说,「印光大师教诲摘录」,摘录者说「摘录大师法语,目的在於引导我们出家众提高警觉,自我反省,努力修持,提高境界」。正是《弟子规》上所讲的「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他节录有六段,第一段印祖说「至於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这是诸佛如来度众出家用意、目的之所在,我们出家用意目的跟佛相不相应,这个就要自己认真去反省。「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这个三学就是戒定慧。为什么要偏赞净土?末法时期,除净土这个法门之外,一生成就不容易,很困难,所以对於戒定慧三学要普遍的去赞扬,这才能够遍应无量不同根性的众生。净土法门是最契此时此处之机,我们今天讲此处就是讲的娑婆世界,我们再讲得清楚明白一点,最契合现在地球上众生的根性。怎么个赞法?广学三藏,归心净土就对了,三藏十二分教我学不学?学,我修哪个法门?修净土,这就叫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就这个意思。用三藏来接引众生,用净土来成就自己、成就众生。所以「即一生而脱苦轮」,这个苦是三界,轮是轮回,三界六道轮回我们这一生就能脱离。

「此亦唯恐不多」,这真话,「多多则益善也」。那当然愈多愈好,自己总要懂得起带头的作用。佛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形式,我们知道为了住持佛法,为了流通佛法,不能没有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就是讲的寺院庵堂,它是住持佛法的道场,流通佛法的处所,你晓得这个意义多么重大。但是道场是要人维持,没有人这个场不能行道,也不能弘道。弘道在人,人真的觉悟了,发大心,来为一切苦难众生做这桩好事,这就对了。

下面接著说,「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这个话不难懂,对佛法稍有信心,没有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这就错了,这就是我们常讲,破坏了佛教的形象。破坏佛教形象怎么对得起诸佛菩萨、怎么对得起历代祖师、怎么对得起一切苦难众生,我们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诸位知道,五逆罪里面有一条叫「出佛身血」,我们如果说打著佛的招牌,靠这些善男信女的供养来生活,游手好闲,不真正办道,古德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我们享受多少人的供养,将来一一要去还债!

你以为这个供养是白吃的?我们今天是靠佛的福报,佛的福报靠得住吗?真正靠佛的福报,那我们就不要还债了,佛承担;佛没有法子,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佛没有办法替你背因果,你说这个事情麻不麻烦,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提高警觉。那要怎么办?真干。没法子真干,也有同修告诉我,某个法师他想还俗,来问我好不好?我说很好,真正干不了赶快还俗,还俗之后好好的学佛,供养三宝,赎罪!你出家这段期间当中你造了很多的业,你要忏悔,你要想办法补救。

下面说「即令不造恶业,已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於法於己,两无所益」。这话是真话不是假话,句句是实话。你出了家,你对於佛法什么都不懂,在佛门里面混日子,即使你没有造恶业,你已经破坏佛教的形象,所以大师说「法之败种,国之废人」,你对於国家、对於社会毫无贡献。佛家常讲上报四重恩,报父母恩、报老师恩(佛是老师)、报国家恩、报众生恩。我们不能够认真修行,拿什么报恩?换句话说,怎么对得起父母,怎么对得起祖宗,怎么对得起老师,怎么对得起国家社会,怎么对得起这一切众生。有没有常常想到这个问题?如果你真正想到,我相信你一定勇猛精进,你一定认真忏悔,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拿这个上报四恩,下济三苦。

底下说倘或,这是个不确定的,如果你破戒、你造业。造业的范围太大太大!你的所作所为就是给佛门带来羞辱,让一切大众瞧不起你。瞧不起你就是瞧不起佛教,瞧不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瞧不起佛陀对一切众生的教化,这个罪还得了!阿鼻地狱永不翻身。所以纵令生逃国法,国家对宗教尊重,你犯了佛的重戒,你没有犯国法,国家不制裁你,决定死堕地狱。决定,全程肯定一点怀疑都没有。出家不容易!所以於法於自己,对佛法、对自己没有丝毫利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一桩错误都不能犯,何况你犯了很多的错。

「古人谓」,这是很多同学都知道的,「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这是赞扬出家人。一个人发心出家,不是一个元帅能做得到的,不是宰相能做得到的。这是一个国家两个领导人,一个是文,一个是武,文是相,武是将,做不到。换句话说,你发心出家,做出家的事业,这个事业在宰相、在统帅之上,这是什么意思?你能教化众生,你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事情宰相做不到,大将军也做不到。所以出家为什么称为天人师,不但人间帝王尊重你,天王都尊重!你能做得到,他做不到。做不到的是什么?你能断烦恼,他不能断烦恼;你能断贪痴,他断不了贪痴;你能出三界,他出不了三界,所以将相不能为比。

「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这句话应当要说决不是把将相压下去,把出家人捧起来,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事实。「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这一句将相做不到。荷是荷担,就是你担负起如来家业。如来的家业是什么?弘法利生。再说得清楚明白一点,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是佛的家业,佛家的事业。这个世间行业众多,如来家的事业也是行业里头的一种,这个行业比一切行业都难,比一切行业责任都重,你能够发心担负起这个家业,这了不起的人,所以他是续佛慧命。

我们就想到,我们今天出家了,我们干的是续佛慧命还是断佛慧命?不说别的,讲个最简单的,这是佛家鸡毛蒜皮的小事的小事,十善业;你能把十善业统统做到,你是续佛慧命,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十善业完全相反,你是灭佛慧命,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十善业都做不到,其他不要谈了,这是最基本的东西。「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这一条做到没有?净业三福这三条指导原则,是一切诸佛如来净业正因,没有一尊佛不是从这个纲领成就的。佛把这个纲领传授给我们,头一个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做到才是真正孝顺父母,才是真正的奉事师长。这只是一个善人而已,没有破迷开悟,但是这是基础,连这个基础都没有,破迷开悟根本就不能谈。

诸位好好读《坛经》,《坛经》我过去讲过三遍,这很早年前了,好像留著有录音带。六祖虽然不识字,没有念过书,没有上过学,他懂得孝养父母,他懂得奉事师长,他完全落实十善业。你看他在黄梅八个月间,处事待人接物谦虚卑下,没有一个人他不尊重。使我们想到普贤十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他统统做到了。所以五祖把法传给他,而不传给神秀,他做到了,心地真的是清净平等觉,就是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清净平等觉。诸位能不能把这个意思体会到?从这里看,出家人承担了如来的事业,续佛慧命,要怎么样把这个事情做好?破无明,恢复本性,明心见性;然后再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这才真正是一个担负起如来家业、续佛慧命的人。这就说明世间将相做不到的,出家人他做到了。

下面大师说「今之为僧者」,这讲现在,就是现在这些出家人,「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这是印光大师非常感叹的一桩事情。现在的出家人多数都是这种状况,说的都是事实。「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这是说出家人的败坏根源要追究到前清顺治皇帝。清世祖是顺治,他是一片好心,好心做了不好的事。前朝是明朝以前,佛教传到中国是汉朝,代代出家人都是经过考试,国家考试,不是随便能出家。你看看出家人这个事业你就晓得,所以他比考举人、考进士还难。举人、进士这里面将来就有将相在里头,而出家人这个事业超过将相,所以最后的主考官是皇帝亲自面试。你的道德、你的学问真正令帝王尊敬佩服,他才给度牒给你。度牒就是证书,通过了,你拿到这个度牒才能出家;如果没有度牒,你在哪里出家,那个寺庙给你剃度的法师都犯法,那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很严格。

所以从前出家人身分非常之高,我们从中国历史上看到,道场所在之处,地方的官员对出家人没有不尊敬的。同时出家人也变成他们的高级顾问,他在政治措施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都到寺院向出家人请教。出家人确实有能力帮助他解决问题,他怎么会不尊敬?现在出家人有没有这个能力?有没有这种德行、学问?这个我们要知道。原因是什么?清世祖,过去这个考试制度太好,他是发慈悲心,出家是好事情,何必这么严格,这样限制,使许多想出家的人没有办法出家,限制太严了,把这个制度废弃,不要考试,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出家。在当时是不错,所以确实康熙、乾隆、雍正这三朝,出家人里面真的不少人才,佛法盛极一时,真有好处;乾隆晚年,嘉庆之后,慢慢佛教就衰了。为之作俑就是带头,他这个头带得不好,顺治皇帝这个头带得不好,当时有利益,时间很短,可是长远的看,佛法就衰了。

所以大师在此地说,「夫随意出家,於上士则有大益」。上士想出家,有的时候考试不能通过,所以他有大利益,可是「於下士则大有损。倘世皆上士,则此法固於法道有益」。这个世间都是上乘人,当然这个法废弃,於佛法的修学弘扬大有利益,「而上士如麟角,下士如牛毛」,这是事实。「益暂」,这就是利益是暂时的,「得於当时,清初至乾隆年间,善知识如林,故有益」,这是真的。「祸广覃於后世」,后来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致今污滥已极」,到了现在,「纵有知识」,这知识是讲真善知识、大善知识,「欲一整顿,无从措手,可不哀哉」。佛菩萨来拯救这个问题都拯救不了。所以,古大德建立的制度,思考都非常周密,为什么要那么严格,不是没有道理。制度一废除,当时看到很好,过个二百年、三百年之后你才晓得,祸患无穷。

大师又说「以后求出家者,第一要真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以后就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说话这个时代以后,包括我们。他老人家提出出家的条件,第一个要真正发自利利他的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姿」,过人是超过别人,这就是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德行,这才能够剃度,剃是剃头,落是落发,「否则不可」。这是印祖为今后出家人提出的条件,这两个条件。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大师说「出家一事,今人多以为避懒偷安计,其下焉者,则无有生路,作偷生计」。这种现象不能说没有。第一种人为什么要出家?不愿意工作,工作很辛苦、很累,出家生活安定,有现成的供养。说老实话,在中国内地,尤其乡下,生活很苦,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出家有寺院可以安居,生活不要忧虑,真的有这个。还有一种,在社会上没有工作能力,没有谋生的技能,这出家了。出家有得吃,有吃有穿、有地方住,是为这个目的出家。而不是像印光大师前面讲的这两个条件,第一个是真正发心自利利他,大菩提心,第二个是真正有德行、有学问、有智慧,能够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有这种能力,有这种志向,不是到佛门里面来讨一碗饭吃。

「故今之出家者,多皆无赖之徒,致法道扫地而尽,皆此辈出家者为之败坏而致然也」,老法师说出这个话非常痛心。在中国古圣先贤教诲,五千年来所倡导的「修身为本,教学为先」。出家人的生活勇猛精进,哪能懈怠?懈怠你怎么能开悟,你怎么能明心见性?所以出家人至少是具备四善根,世间法里佛讲三善根,不贪、不、不痴,能成就世间一切善法,出家人还要加一个精进。精是不夹杂,进是不退转,他就会有成就;如果懈怠懒散,这在佛门造的罪就重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印光大师教诲选录的第三段。「迨至高庙」,这个高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以后」,乾隆以后,「哲人日希,愚夫日多」。真正上根的人愈来愈少,中下根性的人天天多了,所以清朝的盛世是在乾隆以前,乾隆以后国势逐渐就衰弱了。国内也发生了战争,像太平天国,经过十几年;捻匪,这都是清朝国内的叛乱,人民跟佛教统统都受影响。「则鄙败无赖之徒,多皆混入法门」,因为出家没有限制,「自既不知佛法,何能教徒修行」,对於为什么出家不知道,出家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诸位要想想,嘉庆以后是道光,道光以后是咸丰,咸丰的妃子慈禧太后,诸位都知道,她原本就是咸丰的妃子,她生的儿子以后继承王位就是同治,她就专政,皇帝太小了,最后把满清断送了。

「从兹日趋日下」,兹是此,从此一天不如一天,一代不如一代。「至今僧虽不少」,到现在出家人不少数,这是印光大师那个时代,现在出家人比那个时代少很多。「识字者十不得一」;换句话说,出家十个人当中,有九个都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你怎么能希望他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他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哪能度人?怎么能续佛慧命?怎么能担负起如来家业?所以佛法之衰,其来有自。

所以印光法师对於顺治皇帝废除考试制度,他在《文钞》里头说了很多次,这个事情是真做错了。当时短时间看到是好事,很多出家都有成就,两百年之后你就看到问题出来了,弊病出来了。这个弊病让佛教大幅度的衰退,没有办法再复兴。我在早年读老人家《文钞》,特别思考他对这个问题的开示,用什么方法来补救?我是想出一个方法,到现在都不能兑现。这个方法还是要国家来担负起,因为它是教化的使命,教化应当是国家来承担,国家来负责,你才能真正得到社会和谐、安定和平。教育的权怎么可以交给别人?这决定是国家的,所以还是要国家来承担这桩大事业。

怎么做?我就想出一个主意,国家办一所宗教大学,国立宗教大学,每个宗教设一个学院。将来要出家,一定要宗教大学,像佛学院毕业出来才有资格剃度,这样我想比从前度牒考试制度还要好。你不是宗教大学佛学院毕业的,你没有资格出家。每个宗教,基督教里面的传教师、牧师,天主教里面的神父,伊斯兰教的阿訇,统统都是宗教大学他本科学院毕业出来的;佛学院毕业出来的,伊斯兰学院毕业出来的,基督学院毕业出来的,这才能够承担神圣教化的事业,在佛教续佛慧命。我想出这么一个主意,始终没有机会把它提供给国家领导人。这是一个大事业,不是小事,希望每个国家都能设立一个宗教大学,来推动宗教教育,肯定宗教教育对於人品素质的提升、社会安定和平,有决定性的贡献。这在中国两千年历史当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中国人民是全世界最善良的人民,这个话是早年胡秋原先生跟我讲的。这个善良的民族怎么来的?教出来的,古圣先贤列祖列宗教出来的。中国人重视教育,这个话我讲得很多,世界上一切复杂的问题,唯有教育才是真正妥善解决的方法。战争、报复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够增长仇恨,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这不是解决问题,这是制造问题。会议不能解决,我参加了五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会议,我还参加了两次国际宗教的和平会议,我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还是教学,还是办教育,推广教育。特别在这个时代,可以利用远程教学,能达到教学的效果,改善社会风气,提升人民的品质,伦理道德的品质,所有一切冲突自然就化解了。所以宗教,特别是传教师、神职人员,无论是弘法、无论是护法都要懂佛法,不懂佛法的人那就难了。纵然是好心,也会把事情做错,顺治皇帝是好心,做了这么大的一个错事,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印祖底下说「由是高尚之士,除夙有大根者,但见其僧,而不知其道,厌而恶之,不入其中矣」。这是说什么?说社会上一般人,由是高尚之士,这人多,这里头除了过去生中宿世有大善根的人,他对佛法会赞扬、会尊重。但是过去生中宿世善根要是少的人,那他怎么看佛教?但见其僧,而不知其道。看到出家人的形相,不懂得什么是佛,现在这个社会太多了。不但在此地,全世界我们走过的地方太多,普遍看到是这个现象,印祖讲的话是真的,一点不假。於是对於宗教怀什么态度?厌而恶之,不入其中矣。这是讲世间高尚之士,他们不信宗教,为什么?看到宗教是个腐败的现象,问他「道」,他一窍不通,这是今天世界宗教的危机。

佛教徒不读佛经,不能落实佛陀的教诲,不要说持戒,什么是戒他不懂,什么是善也不懂,他怎么能修十善?怎么能断十恶?不懂!去年十月,我第一次跟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长老见面,他很痛心的告诉我,伊斯兰的教徒不能落实《古兰经》的教义。他说这个话你看跟印祖的话是不是一样的?佛弟子不懂得佛法是什么,他怎么能落实佛陀的教诲?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有德行的人、有学问的人轻视佛教,轻视宗教。为什么会轻视?佛教在古代帝王大臣、这些专家学者为什么对佛教那么尊敬,现在变成轻视;以前见到出家人都向出家人请教,现在见到出家人,远远离开他,这个现象怎么产生的?不能怪佛,不能怪教,教是经典不能怪它,怪我们出家不肯学,不肯真干。所以你要晓得,今天这个社会,整个世界,对於宗教是厌而恶之,不入其中矣。我们这些出家人就变成佛陀的罪人,为什么叫世间人对我们起这样的反感?我们要不认真好好努力来修学,你不堕地狱谁堕地狱,出家人不能不知道。

再看下面第四段,「现今时值末法,僧多败类,只知著一件大领,即名为僧,僧之名义事业,多多了无所知」。这是现在出家人,印光大师那个时代。末法,衰了,衰在哪里?不是法衰了,不是道衰了,出家人衰了,败坏佛门,只知著一件大领,这是现在我们穿的这个衣服,人家一看这是出家人。这个衣服的来历也要晓得,我们现在穿这个长袍大袖(大领、大袖子),这叫海青,汉朝人的礼服。在家衣领、衣袖,衣袖绣花纹,代表身分,代表级别;而出家人穿素服,就是没花纹,有花纹是平民百姓。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服装本来不是出家人穿的,一般中国人统统穿这个服装。

为什么现在我们还穿这个服装?满清入关,统一了中国,这是满族人统一中国,在过去帝王是汉族人。汉人向满人投降,投降的时候提出了条件,这个条件就所谓是「五不降」。这五种不降里头就有一种在家人投降,出家人不投降。清政府也同意了,出家少数,所以出家人依旧穿明朝的服装。所以诸位要晓得,出家人现在穿这个服装是明朝人的服装,明朝普通百姓的服装。真正出家人的衣服就是这件披衣,我们现在用扣环,这件披衣,这才是叫出家人的衣服。只有在法会、讲经的时候我们把这个衣服搭在海青的上面,这个要懂得。所以在明朝时候,出家跟在家衣服是一样的,只是剃头,衣服上没有花纹,差别在此地。因为在家人是戴帽子,出家人剃头。所以现在穿上这个衣服就变成出家人的衣服,这个要懂。

虽然出家了,穿上这个衣服了,佛法僧是什么不知道。学佛,许许多多在家出家的,什么是佛讲不清楚,什么是教、什么是佛教,一无所知,太多太多!这叫迷信。我是有一年在美国东岸讲经,第一站是纽约,第二站是华府(华盛顿DC),一路讲下来,最后一站是佛罗里达迈阿密,最后一站。但是在迈阿密讲经的时候,我看到听众有很多美国人,初学佛的。我看到那么多人,给我翻译的还相当不错,翻得很好,所以我就不讲经,我讲一个专题「认识佛教」。以后有同学就照这个录音带把它写成书,这个流通得很广,《认识佛教》在迈阿密讲的。许多人不知道佛教是什么!

所以大师讲「在俗之人有信心者,纵能研究佛法,终皆下视僧侣」,这是讲什么?这是讲有学问、有道德的在家居士研究佛法,居士当中有,甚至於不是佛教徒他研究佛法;像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他没有皈依,他不是佛教徒,他研究佛法。他在大学里头把佛经当作课程来教学生,晚年在学校哲学系所开的课程全都是佛教,他讲大乘佛学、魏晋佛学、隋唐佛学、华严哲学,他讲这些。怎么样?真的瞧不起出家人。不过他总算还好,表面上还能很客气,决不会向出家人问难,为什么?知道他不懂。他自己确实读得很多,我学佛是跟他学的,从他那里入门的。

没学佛之前我也是瞧不起佛教,也是瞧不起出家人的;如果不是方东美先生的接引,我这一生不可能进入佛门。不知道佛门里头有这么多好东西,不知道,一无所知,没人跟你讲。如果说在伦理道德修养差一点的人,他不但轻视你,他还要毁谤你,「其不信者,见彼游行人间,造种种业之僧,遂谓僧皆如是」,出家人都是这个样子,「佛法无益於国,有害於世」。这些宗教它在社会上已经生存了几千年,有相当的影响,国家也不能把它废止,但是怎么样?严格限制,慢慢的把你消灭掉,为什么?你对社会国家没有利益、没好处。现在整个世界对宗教都有这种误会的看法,这问题严重!

古大德常给我们讲「世间好语佛说尽」。世出世间一切疑难杂症,什么样的问题,经典里面都有非常完美的答案,你要是通达佛法,你说今天世界上化解冲突,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平,轻而易举,一点难处都没有;可是这个世间人真是焦头烂额,搞了几十年想不出办法。中国人说话都不算数,总是外国月亮圆,难得英国汤恩比博士在一九七0年代的时候他就说过,「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他的话人相信,就好像从前方东美先生讲的话我相信,一点都不怀疑,所以他介绍我接受,其他人给我介绍,我不会接受,我会怀疑。

汤恩比这些话影响西方这些学者,所以西方著名的大学里面有汉学系、里面有佛学系。可是诸位要知道,那是研究佛学不是学佛。佛学跟学佛我们又要把它辨别清楚,学佛才真得受用,破迷开悟,了生死出三界,大事因缘。这世间事是小事,大事都能办,那小事还有什么问题?所以经典被尊称为法宝有道理,真的是宝。我从方东美先生把这个介绍给我到今年五十五年,我天天读它,无量的欢喜,一直到今天八十岁,我晚上读经一般都超过十二点,为什么?乐!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乐此不疲。读书乐绝对比不上读佛经乐,你读了佛经,这个世间所有的典籍,你只一翻开就通达了,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你才知道这是真正的宝。

世间人最现实的是什么?健康长寿、聪明智慧,这世间人最重视的。你要想得到,全在佛经里头,这是小利益不是大利益。你要想你不衰老,永远保持旺盛的精神体力,不生病,我到最后还讲了一句不死,这真的一点不假,这些东西都在佛法里头,是世间人念念希求的,但是他不懂得到这里头来求,这真可惜。由於严重的误会,所以对於学佛设了许许多多的关卡障碍,佛法不能够弘扬、不能够流通,真实智慧世间人得不到。所以佛经里常讲「佛度有缘人」,那些是没有缘的,业障深重才有这么多的障碍。但是要晓得,障碍之缘是出家人没有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让社会大众产生这么样严重的误会,这是出家人的过失。所以谚语有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下面第五段,「出家一事,语其易则易於反掌,但穿一件大领就是和尚,而此种混光阴败佛门之和尚,多半将来在三途中过活,欲得为人,恐万中亦难得一二」。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是现在出家的同学你们要牢牢的记在心上,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为什么?将来你要堕地狱不要怪人,你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尤其是在我们这个道场,天天跟你讲,一天都不间断,你还不觉悟、还不回头,你将来堕落,你自己不负责,你把责任推给别人,那是罪上加罪。你出家的环境,寺院没有人讲经,也没有人研究经教,那是情有可原,你还能把这个责任推给别人;我们这里不一样,天天讲。我自己是天天忏悔,天天改过,天天向上提升,这才有法喜,才有快乐。一天不能提升,你乐从哪里来?如果一天是堕落了,那不是乐,那是苦。

怎么个提升法?依教修行,佛怎样教我就怎样做,佛教我要孝养父母,我对父母有没有尽到孝心。我的父母都不在了,我的智慧、我的德行天天向上提升,父母欢喜;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父母欢喜。这是孝养父母,这是奉事师长,老师看到欢喜,这个学生没有白教。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祖师大德代代相传,也对得起苦难众生,我们尽心尽力为大家服务。我不是只说不做,这么多年来你跟著我,你们都看到,我是怎么做的,我怎样待人,我怎么样处世,你们都看得很清楚,没有一桩事情为自己,为什么?没有自己,有自己就坏了,有自己就出不了六道轮回。

所以《金刚经》上佛教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无相,念头都没有,「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念头都没有,五十五年锻炼出来的!展开经卷才能看出里头的义趣,才能尝到法味。这个味古人说得好,「世味没有法味浓」,真的,你尝到你才晓得,你没有尝到不知道,你都认为世味比法味要浓,贪图世味,不知道法味,佛法里头殊胜的功德你见不到。要怎样才见到?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见到了。我们讲席里头天天讲,天天都在劝,所以你要不懂,在佛门里面混日子,破坏佛门的形象,将来果报决定在三途。祖师说得好,就是你想得人身,一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二个,就是说你来生还得人身的。这个话说得很重,诸位要知道,不是吓人的,是事实真相。

「若要做顶天履地、上弘下化之和尚,则难於登天矣」。这真的,真是难於登天,为什么?障缘太多了,你今天做一桩好事,没有人相信你,总对你怀疑,你一定有企图,你一定有目的;没有人扶持你,没有人帮助你,只有人扯腿破坏,你说你这个事情多难。在这个处境怎么办?章嘉大师教我,不求人,求佛菩萨。我记住这句话,我相信这句话,人不会帮助我,佛菩萨会帮助我。所以他老人家告诉我,只要你发心纯正,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我听了很开心、很欢喜,自己不要再操心;一生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顺境没有贪爱,逆境没有恚,为什么?佛菩萨安排的!

这个人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佛菩萨安排的,我怎么能怪他!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来对我?还不是帮助我提升,看看我在逆境里头还生不生恚。果然不生恚。他看我不是好人,我看他是好人,真的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无比的快乐。一切际遇我晓得都是替我消业障,这一生没有学佛之前造了不少业,年轻喜欢打猎,杀生,杀业很重,又何况过去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不知道造多少恶业,今天受这点侮辱、毁谤、陷害,那算什么!我统统把它看作是替我消业障,替我增福慧,没有一丝毫怨恨,这样才一层一层难关突破。我们不希望人知道,佛菩萨知道就好,现在讲天地鬼神知道就好,何必要人知道?有想要人知道这个念头,错了,你还是凡夫。其实连鬼神、佛菩萨都不必想到他知不知道,一昧去做好事,护持正法,依教奉行,利益众生,决定不能做伤害众生的事情。

末后这段,「光出家五十五年,绝不说教人出家一句话」。我今天在此地读这段文,我学佛到今年五十五年,我学了七年才出家,我知道佛法是什么,我对它产生兴趣,愿意终身以这个为职业,把佛教发扬光大。祖师五十五年绝不说教人出家,不劝人出家,为什么?「以今之人一出家,皆作懒惰懈怠之类」。懒惰懈怠还是「上焉者」,还算是好的。「下之则破斋犯戒,无所不为,以故我誓不收徒弟,不劝人出家」。我们知道印光法师为什么不收徒弟、为什么不劝人出家,他晓得利害,出家不是真正发大菩提心,不是有真实智慧、真正愿力的,那你是破斋犯戒,这个罪就重了。平常犯这个罪是一重罪,你出家犯两重罪,犯破戒的罪、犯破坏佛教形象的罪,这个不得了!这是决定堕阿鼻地狱。你不出家你犯这个罪是堕地狱,不是无间地狱。地狱的种类很多很多,无间地狱是最苦的地狱。你破坏佛教形象,尤其是现在所讲破和合僧,僧团是和合的,你在这个团体里头不和,跟这个人闹意见,跟那个人闹意见,阿鼻地狱等著你去,这个事情麻烦大了。

我们常讲、常提起,希望大家警觉,不干糊涂事。我能做到,你们也能做到,我受再大的侮辱,我都会磕头顶礼向人赔罪,「我错了」,我能够认错,这个要学!再大的误会,我们跪下来磕头,总算是能摆平。千万不能有傲慢,傲慢可不得了。现在时间到了,印祖这段的开示正好都是讲到「舍家弃欲」,我们讲到这段文,正好做一个很好的补充,很好的启示。

大乘无量寿经(第一八二集)2006/2/25澳洲净宗学院档名:02-034-0182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三辈往生第二十四」,第一段上品上生,看上品这一章。经上说: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由此可知,真正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家要舍,欲望要放下。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他给我们做的示现、给我们做的榜样。十九岁他就『舍家弃欲』,就修道,成道之后弘法利生,再也没有回过家,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深思。再看禅宗惠能大师,他接触到佛法二十四岁,根利!那真是叫上上乘人,虽然不识字,没念过书。他二十四岁离开了他的母亲,他的父亲早年过世,母子两个人过著艰苦的生活,互相依靠。闻到佛法之后,很难得有好心的居士发心代他照顾老母,让他无后顾之忧到黄梅去学道。这在《坛经》上我们看到,在黄梅八个月,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之后,一直逃到南方隐居在猎人队里面十六年,没有回过家。

世间人最难舍的是亲情,如果你要不舍,你就离不开六道轮回,你就不可能有成就,所以佛家讲孝养父母跟世法里面不一样。许多同学我相信也都听说过,「一子成佛,九祖升天」,你说这是不是孝顺?世间孝养还有能跟这个相比的吗?一个人修行成就了,往上去九代的祖宗都享天福,这是孝养父母到极处!离开家去修道去,父母有人照顾吗?你就想想,诸佛菩萨、护法善神他要不照顾,那还叫佛法吗?那还叫学佛吗?连我们做凡夫的人都能想到,佛菩萨哪有不照顾的道理!

我们在庐江办个中心,希望培养几个好老师。我们录取学生第一个条件就是十年不出门。十年逢年过节、你家里有什么大事都不能回去,这头一个条件。真的像修道院一样。你虽然不能回去,我们想到了,你的父母、家亲眷属可以到中心来看你,我们接待。所以我们中心买了两栋公寓,这两栋公寓合起来有三十多个单位,每个单位三房一厅,公寓式的房子。这个做什么?专门用来接待我们学生们家亲眷属。这是我们凡夫都想到,佛菩萨哪有想不到的道理?你的儿子出家修行真有成就,他的父母要是饿著、冻著了,以后谁还敢出家?那岂不是连佛菩萨跟我们凡夫相比都比不上,哪有这个道理!弃家断欲是修行证果的第一个条件。世间人所讲的家累,这累赘!这个累赘就是叫你生生世世不能出离六道轮回。你看「三辈往生」第一句,就把这个根本为我们说出来,我们在前面几次也有详细的讨论。

舍家弃欲之后,成败关键在『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为什么还要加个发?是因为我们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菩提是梵语,古印度的语言,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觉悟;所以菩提心,要用中国话来说,就是觉心,觉知!古大德把觉知上面再加两个字,灵明觉知。灵明觉知是真心,就是菩提心。这个心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都有,没有一个人没有。你的妄心从哪里来的?菩提心迷了就变成妄心,所以诸位要知道,妄心跟真心是一个心,妄心没有了,那真心也就没有了。

而真心没有生灭,没有来去。说它大,遍法界虚空界;说它究竟,它是「究极真际,穷尽法源」。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仅十法界,连一真法界也包括在里面,从哪里来的?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唯心所现」,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能现;为什么会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唯识所变」。心性是真心,唯识是妄心,妄心能变,真心能现,能现跟能变是一不是二,这要搞清楚。真心好比是水,妄心好比是波浪,波浪有大小不同,水没有两样。我们把真心比作能现境界,像水一样,妄心,十法界依正庄严好比是波浪。波浪有大小不一样,大浪是六道,更大的浪是三途,风平浪静,那就是四圣法界,虽然说风平浪静,还有小浪;完全没有波浪,这就是真心。什么叫所现?什么叫现、什么叫变?诸位从这个比喻上去体会。

遍法界虚空界心现识变。从心,能现的心就是菩提心,能变的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如果说妄想分别执著你统统有,那我们就比喻作大风大浪;没有执著,有分别、有妄想,这是中等程度的风浪;分别也没有了,只有起心动念,我们称为这叫小浪;小浪也没有了,那就是究竟佛果。这说明等觉菩萨还有一点微细的浪,那个微细的浪微细到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到,它真有,我们看不出来,现在所谓是要用很精确的仪器能够把它测量出来。一真法界风平浪静,连小浪都没有。我们把十法界来比喻,大家也容易体会,四圣法界是小浪,三善道是中浪,三恶道是大浪,这个比喻诸位就不难懂。十法界是唯识所变,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的;四圣法界里面有妄想、分别,没有执著,六道里面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有。

六道愈往上面去愈轻,愈往下面去愈严重,严重到极处就是地狱道,妄想分别执著很重!地狱道众生很苦,真正所谓是度日如年。地狱道众生有时候也有缘分透露一点讯息给我们,说他们太苦太苦!千百年以前造作罪业,堕到地狱,而他们的感受是无量劫。现在由於科技的进步,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像现在讲的时差,实在讲时间有没有?时间没有,不但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空间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时间空间都没有了,所以有时间就有时差。人在快乐的时候,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人在痛苦的时候,感觉到那个时间过得很慢,时间有没有快慢?没有,感受不一样。人间几千年、几百年,地狱里面感受是几千劫、几万劫,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也能够深信不疑。

菩提心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所以过去、现在、未来都在眼前。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如果你要见了性,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就在此地,空间没有了。空间没有,远近没有了,时间没有了,前后没有了,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了,这是讲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很难讲,怎么讲都讲不圆,得要从方方面面;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菩提心,所有的境界是心现的。我们一下子不能体会,我相信同学们都有作梦的经验,哪个时候你作梦,醒来之后好好想想,你作梦的时候心在哪里?整个梦境就是心变现的,就是心现识变的!你能体会到。

所以佛经里头比喻很多,用梦用得最多,《金刚经》末后一首偈子,佛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虽然讲四个比喻,梦是第一个,它是主,幻泡影是陪衬的,一场梦。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就是六道轮回,就是说六道轮回是梦中境界,不是真的。这些事实真相你要是看透、看明白了,就叫做看破,看破你才能放下。现在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没看破。换句话说,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什么时候事实真相你统统明白、了解,你自然放下,哪需要别人劝!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

六道十法界里头你什么都得不到,你能不放下吗?放下得大自在,放下就觉悟,放下就证果。你的家亲眷属,你放下才能照顾他,才能帮助他;你放不下,你没有办法照顾他,你没有办法帮助他。放下是自度,自度而后能度人。放下一切,菩提心就现前,为什么?菩提心不生不灭,菩提心不来不去,菩提心不增不减,在凡夫没有缺少一点,在佛菩萨没有增加一点,只有觉迷不同。佛菩萨觉,菩提心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上了;凡夫迷,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不上。用的是什么?用的是妄想分别执著,这妄心!虽有真心,不知道,用妄心,错就错在这里。

现在这个世间灾难太多,我们因为不看新闻、不看报纸,很多发生的事情我们不知道,我们过的日子是天天天下太平。可是偶尔有同学来,把很多地方灾难的事情做一个简单的剪报,送来给我看,我看到这些剪报才晓得最近又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前几天菲律宾的水石流,整个村庄淹没了,大概死了有一千多人。使我想起早年我在台湾开心法师跟我说,现在这个世间灾难严重,死的人是一堆一堆的走。这是十几年前他跟我讲的。这些状况能不能改善?答案是肯定的,能改善。怎么改法?从人心改起,这我们一定要懂。大乘教里头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是真话,现在人讲真理。如果我们这个世间人统统都想善,这问题解决了。

你看佛给我们讲的《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是佛门基础的教材。一入佛门来,第一部要念的书,《十善业》;就像儒家教学第一本书是《弟子规》,基本教材,必须要从这个地方学起。佛在经上讲得好,他说「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一切世间是指十法界,包括阿鼻地狱。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无明没有断,还没有到明心见性,那是他的苦处,能断一切世间苦。我们这一生所受的,这小苦,鸡毛蒜皮算什么,哪有不能断的道理!怎么个断法?佛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很简单、很扼要,那就是「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就行了。善法是什么?佛跟我们举了十条(十大类),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不痴。如果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统统都能够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行为善,身口意三业都善,什么样天灾人祸都没有了。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佛法里面所讲的清净平等就落实了,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我们明白了,一定要知道从自己做起,不要去要求别人,要求别人难!世间最难的事情,求人难、登天难,回过头来求自己,没有一样做不到。佛经里头常讲,自度而后才能度他。我自己做到了我才能教别人,我自己没有做到,教别人,人家能相信吗?你教人不杀生,自己还杀生,没人相信;教人不偷盗,自己还偷盗,哪有这种话?所以我们要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为什么那么多人信受奉行,三千年后的今天提起释迦牟尼佛,还有很多人由衷的尊敬,这什么道理?你再看看其他宗教,像耶稣、穆罕默德,在中国你看像孔孟,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没有别的,他做到了,这些人自己做到了劝别人,感受很深!自己要做不到,劝别人,没有效果,人家倒过来还讽刺你:你拿这些东西来骗我,如果真好,你为什么不干?所以你真的明白,真的懂得,一定是先做到。真正得到圣贤教诲的殊胜利益,然后再推广教人,人家相信,为什么?看到你做到了,看到你得到的利益。

这个利益我在讲席当中常讲,我们在佛法上所得到的殊胜功德利益在哪里?在形象上。我们的容貌,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惟,我们的言行,完全表现出来,没有丝毫隐瞒。聪明人一看就了解,他一看到你就生欢喜心,服了,我们谚语常讲「服了」,他就会跟你学,为什么?有好处!没有好处谁跟你学?有好处,身心健康。佛经里常讲「烦恼轻,智慧长」,这谁不愿意要?佛经里面常讲的智慧德相,德是道德、是能力,相是相好,现在人讲的福报。

求长寿、求福报、求聪明,这是全世界不分族群、不分文化、不分种族也不分信仰,没有一个人不要,能求得到吗?能,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有求必应;你不懂道理、不懂方法,那就没有法子,那就没有感应。你求,求得的是你命里有的;命里有的,换句话说,不求也得。佛法里面讲有求必应,是你命里头没有的。命里没有,你居然能够求得,这才叫殊胜。《了凡四训》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中国历代像袁了凡这种人不计其数,没有把他写出来,而求的心、求的愿行比了凡先生殊胜的,所得的果报也比了凡先生殊胜的,这种人大有人在!了凡先生所得的比不上俞净意。俞净意先生没有把他一生的经过详细写出来,提供给别人做参考,这一点没做到;但是由他的朋友以笔记的方式写出来,流传给后世,我们看到了。现在也有一些善心人把这个故事拍成连续剧,我看到三种版本,我看了都欢喜。不长,大概都是四集到六集,有好处,便利流通。一集大概是一个小时,做成光碟可以大量流通。

还有眼前的故事,最近发生的,就是在这个月的月初,前几天发生的,我看不亚於「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看看有没有人发心也把它拍成连续剧,真人真事都在眼前。佛家讲的三转法轮,第一个是示转,就是示现,你一看就明白,上根人;第二是劝转,中根人,一劝你,听了有道理,回头了;第三种是作证转,劝你你还不相信,六道轮回、这些鬼神的事情摆在你面前,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个不能不信,作证转。现在科学家所讲的拿证据来,这证据在你面前,下根人也相信。

所以我常常勉励同学们,在全世界留意这些因果报应的真实事相,报纸上刊出来的、杂志上刊出来的,这是最近的,非常有说服力。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对这桩事情非常重视,看到这个讯息,他亲自到当地去调查,然后做出报告,写成书,这个我们看到很多。如果能更进一步把它拍成连续剧,在电台、网路上播放,会让更多的人省悟过来。没出六道轮回,没有出十法界,因果报应是事实,所谓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是诸佛刹土一真法界里面无比殊胜的法界,这不能不知道。有很多同学对这个事情很关心,疑虑很多,他的亲人念佛过世,走的时候瑞相很好,一天到晚念念不忘他生到极乐世界是生到哪一品?很关心。无论你怎么样关心,你也不能把他提升一品,你也不能把他降下一品,这是事实。你不知道念佛,天天关心这些,打这个妄想,他往生你堕落。你要细心想想我的话对不对,人家心里想的是阿弥陀佛,念的是阿弥陀佛,你是想的你亲人到底是几品,打妄想!严重的分别执著。

我跟大家讲,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那个情形,大致上跟《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阶级现象是相同的,为什么?一真法界之下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而一真法界里头,不但分别执著没有,连妄想都没有。什么叫妄想?起心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你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叫做无明,就叫做妄想。起心动念有没有分别?没有,还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只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就是无明,出不了十法界。起心动念没有了,你们想想那是什么境界?分别执著当然没有,还没有起心动念,这个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这个境界就是极乐世界。

所以你要晓得,一真跟极乐是平等的,平等里头哪有差别?人人都是不起心、不动念,还有什么差别?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差别,那就不叫一真,就不叫极乐,所以一真跟极乐里头没有起心动念。为什么还说四土三辈九品?为什么还说四十二个阶级?实在讲佛讲得很清楚,你没有听懂,佛说什么?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断。无始无明习气起不起作用?不起作用,虽不起作用,他有。也就是都不起心动念,每个人境界还是不相同,必须无明习气统统断尽了,那就相同,所以佛佛道同。这个佛佛是指究竟圆满佛,那是完全相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分证佛,分证佛带的习气不相同,但是决定不碍事,这个道理要懂。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那个道理也是一样,现象亦如是,所以你就不应该想。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思议,你天天在思,你天天在议,你思是打妄想,议是议论,讲废话,不老实念佛,错了。聪明人放下万缘,绝对没有这种念头,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这就对了。

这经上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苦口婆心的劝你,你看上辈往生劝你,中辈也劝你,下辈也劝你,都是这句话。这句话就是凡夫念佛往生最重要的修学纲领,你怎么能疏忽?菩提心我们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话来叙述,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要落实到生活当中,别人对我虚伪,不诚实,我对别人要真诚,要真实,要诚心诚意。你要问,这样我不是吃了亏吗?是的,你吃了大亏,吃大亏以后到哪里去?到极乐世界去。如果他欺骗我,我也欺骗他,他对我不老实,我对他更狡猾,你占便宜了?是,占了好大便宜,来生到地狱去了,三途去了。眼前这个吃亏、占便宜,你再往后一看,吃亏的是真占便宜,他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原来占了便宜的人真吃了亏,他到三恶道去了,这要看清楚。所以中国古人讲一句话很有道理,「吃亏是福」,眼前吃一点亏,将来有大福报,那个福报是没有法子想像的,你作佛、作菩萨。你真正要搞懂了,愿不愿意吃亏?愿意,欢喜吃亏,不怕人骗,我绝不骗人。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大经上讲到「发菩提心」,这句话大乘经论里面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虽然很多、很详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看得懂,也不见得每个人都能体会,这是什么原因?套一句佛门的术语说,这叫「业障」。换句话说,我们本身有障碍;这个障碍总离不开妄想分别执著,总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是讲了三个题目,每一句里面,理、事、境界都非常非常复杂,复杂的程度无法想像,有觉、有迷。实在讲,菩提心的心体没有觉迷。难得黄念祖老居士注释本经,把古大德关於菩提心种种说法,可以说最精彩的、最重要的他都节录了。我们不能在此地细说,细说这句话讲两个月也讲不完,这样子浪费时间,也怕初学的同修听了厌烦。所以我们也只能够取最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提醒。希望我们首先有这个认识,认知非常重要,认知就是章嘉大师早年教给我的「看破」,有认知而后你才能落实,落实就是「放下」。

说到菩提心的名体,我们知道有法身菩提、报身菩提、应化身菩提。佛有三身,这些话都是方便说。佛法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凡有言说都是方便说。不但言说,凡有事相也是方便,所谓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总而言之,众生有感,谁应?菩提心起作用,菩提心就是佛!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就像江本胜博士水实验一样,水是矿物,它的体是什么?它的体是菩提心,它就是法身,众生有感,它就有应。众生以善意感,它应的那个结晶非常之美;众生以恶念去感,它现的样子就很难看,有感就有应。

有感是有心,妄想分别执著,有这个心,可是心性的应是没有心的,心性要有心就不能够应了。我们人与人之间,我有感你为什么不能应?我用妄心,你也用妄心,就不能应;如果说我有妄心,你没有妄心,我有感你就能应。菩提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它能够应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之感,这个境界不可思议。在凡夫迷失了菩提心,菩提心变成什么?变成法相家所说的八识五十一心所,变成这个东西,迷了以后变的。阿赖耶是妄想,末那识是执著,前六识都是分别,分别最重的是第六意识。在理上讲八个识统统都有妄想分别执著,不但八个识有,五十一个心所法里头也统统具足。为什么祖师大德说这个识是主分别、那个识是主执著?那讲偏重,统统都有,哪一个多一点。统统都有分别,第六识的分别多一点;统统都有执著,第七识的执著多一点;统统都有妄想,阿赖耶的妄想多一点,是这么个意思,总得要搞清楚、搞明了。

在一切众生分上,我们三身有没有?有!怎么能没有?不但我们有,飞蠕动、蚊虫蚂蚁都有,平等的。生佛平等,你看经上没有说佛生平等,生佛平等。这些言语无非都是教我们觉悟,佛高高在上,众生还在佛的上面,先说众生,再说佛,显示什么?谦虚卑下,没有一丝毫傲慢。佛生平等,这里头显出佛高,众生下;生佛平等,这一颠倒,显出佛谦卑。这是真的,愈是有智慧的人、愈是有德行的人、愈是高尚的人表现出来的愈谦卑,这是性德的流露。佛在这些言教当中教导我们、提醒我们。所以我们的法身、报身、应化身不是没有,统统有,但是什么?变质了。我们的法身,法身是理体,上跟诸佛如来,下跟一切众生,是一不是二。法身没有相,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报身就有精神,报身是什么?智慧,没有形相;讲到应化身这才有形相。形相怎么生的?感应而生,真的是众生有感自然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黄老居士也引用《坛经》上祖师大德给我们说的一句话,六祖在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说了五句。五祖跟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他说了那五句,那就是他觉悟的境界,五祖给他印证。然后告诉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这一句话可重要!忍和尚对惠能大师讲,能大师代表我们这些佛弟子,我们读了忍和尚的开示,重要的是自己能够直下承当,祖师是对我说的。学佛什么最重要?认识本心最重要,本心是什么?菩提心,自己的真心,能现能变。你能把这个抓住,不但你自己的问题解决,一切众生的问题解决了,整个宇宙的问题解决了,这叫什么?这叫得大自在,这叫得大圆满。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外头有的。

祖师的话说得重,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为什么无益?益是什么?益是明心见性,利益。在我们念佛法门讲,益是往生净土。你学佛学一生不能往生,没有益处,还要搞六道轮回。这个本心就是菩提心。大乘教,不论你是哪一宗、哪一派,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不能离开这八个字,都是要认知本心。给诸位说,认知是觉悟,本心就是本性,我们通常讲佛性、法性,本心是法性。识自佛性,佛性是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六祖坛经》一开端你看六祖教人「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是什么?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应当作佛,那你学法就得真实利益了。所以你不知道这桩事情,你学佛得什么?得福报,人天福报;不是没有得,有得,得人天福报。

人天当中的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是世间人人人所希求的,这一点不假。世间人听到欢喜,学佛的人听到摇头,为什么?出不了生死轮回。这一生修行,来生得福报,一享福又迷惑了,这一迷,每况愈下,往下堕落。所以六道里头上上下下,下面苦,受到很多苦之后知道要好好修,生生世世修;修到上面福报大,这一享福,福享完了业障全现前,又往下堕落。所以六道轮回头出头没,苦不堪言。

我们学法的目的是在哪里?佛在世间教化众生目的是教你不但要离开六道三途,要教你离开十法界,那是真正利益。所以我们今天凭自己的能力断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在佛教里面统称之为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断烦恼,证菩提,难!太难太难!佛知道,菩萨知道,我们末法时期凡夫有没有人能做到?可以说没有一个。诸佛如来慈悲到极处,知道这一切众生当中,累劫还有修行善根的,在这个时代开一个特别法门,带业往生。你的烦恼习气可以不要断,但是诸位要记住,不要断,你要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不要叫它起作用,这样才能往生。如果烦恼还常常起现行,那就不行,那就去不了。

我们念佛,遇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这就是说明你不是这一生才开始学的。说这一生才开始,不可能,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念佛,为什么生生世世念佛,今天还搞得这个样子?就是临命终时烦恼习气伏不住,所以才变成这个样子,这不能不知道,非常要紧。这一生中要认真努力的干,不再犯过去的过失,我们这一生当中才能成功。那要怎么办?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现在就放下,不能等;现在还不要紧,等我临终的时候再放还来得及,怕就迟了。过去生生世世就是打这么一个妄想,所以每一次都失败。现在要提高警觉,我现在就放下。

现在放下,这个事情要不要做?事情不碍事,《华严经》上讲得清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碍在哪里?碍在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放下不是放下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事照做,只要你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什么都不妨碍。所谓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无作就是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事情照做,做得更圆满,做得更殊胜,没有私心,没有妄念。就像世尊在世间应化一样,就像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的一样,出家能做到,在家也能做到。

本经一开端,「贤护等十六正士」,是在家的等觉菩萨;与世尊同时出现在这个世间的维摩居士,是在家佛,成佛了,在家能成佛。什么叫成佛?起心动念没有了,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那叫佛。起心动念,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是菩萨;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没有执著,是阿罗汉。我们今天学阿罗汉都学不到,所以只有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就是分别执著要压住,虽有不起作用,把它控制住了,这在佛门里面叫功夫成片。有这个能力就能自在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这个地方跟众生有缘,需要多住几年,不妨碍,这就叫生死自在,这就叫了生死。了生死是生死自在的意思。

古人很多做到,我们做不到要生惭愧心,为什么做不到?执著放不下,所以你做不到,也就是你心里头还真有。事有不要紧,心上不能有,你就得自在了。为什么心上不能有?本来无一物,这有是幻有,你要把它看成那是梦幻泡影,不是真的。彻底放下,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是菩提心,平等心是菩提心,正觉心、大慈悲心是菩提心。这样的心常常现前,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痴慢、五欲六尘这些念头逐渐逐渐淡薄了,淡到最后就没有了,没有这个念头,你就得利益。学佛、学法有益,你认识本心了,学法就有益。到这个时候,你看祖师大德赞叹你,你就叫丈夫,丈夫是对佛的尊称,天人师、佛,这佛的十号,十号具足;略举三个名字,三个名字就代表如来果地上的十号。

后面还有一句话也说得很好,「菩提心,迥出凡情」,迥是很远,「功用难思。如是心性,名为法身。是佛道之本体,名为菩提」。这个统统讲的是法身,远远超出凡情。凡情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凡情,远远超出,没有。由此可知,凡情尽了,菩提心就现前。菩提心不能求,没地方好求。菩提心怎么发法?把凡情放下、舍掉,菩提心就现前,那就叫发!菩提是本有,凡情是本无,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头讲得很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好像是太阳,不觉好像是乌云,阴天乌云把太阳遮住,今天太阳没有了,哪里是太阳没有了?现在人懂得,坐飞机飞到云层上面,太阳还是一样的明亮,在云层下面,被云层遮住了,云层就是凡情。所以凡情尽了,菩提心就现前。你就知道修行修什么?断烦恼而已!

一定要把烦恼舍弃掉。从什么地方舍起?佛菩萨慈悲,教我们像教小朋友一样,我们真的,跟佛菩萨比确实是小朋友。先教你断十恶业,十恶业是凡情,教你不杀生,教你不偷盗,教你不淫欲,教你这些。「不」就是把它否定掉,不能干。菩提心里面本来有的大慈大悲,不但不杀众生,爱护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怎么会去害他?不但不偷盗,不偷盗讲到微细处,就是决定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我还有念头想占人便宜,这是盗心,纵然是偷盗的行为没有,你那个盗的念头没断。

不但不偷盗,常行布施,欢欢喜喜布施恩惠,布施愈施愈多,凡情怎么样?凡情,怕我布施掉之后我就没有了。布施掉之后,真的就没有了。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布施掉之后你就想我没有了,你就没有了。你的有没有是你的思想,这个道理深,太深!现在人讲深奥的哲学。如果你只管布施,你没有这个念头,就愈施愈多。布施掉怕没有,就真的没有,变得什么?你也不敢施舍,你施舍总是我有多余的,我有一百块钱,我布施十块钱,我还有九十块钱好用,你不敢全部布施,为什么?怕没有了,这就是凡情。用真心不用凡情,全部舍掉,没有了也非常快乐、也非常欢喜,那一种心愈施愈多,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你那个钱财就是源源不断,滚滚而来。

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世间人照顾这个色身也用尽心机,怎么样好好的来保养,如何来进补,结果怎么样?愈养愈坏,愈补毛病愈出,那是什么原因?你那个念头错误了,念头是什么?贪生怕死,贪富怕贫,贪聪明怕愚痴,有这个念头什么东西增长?三毒增长。三毒是病毒,里头有病毒,外面流行的这些细菌交感,你就会得病,病这么来的。内里头内心清净,没有三毒,没有十恶,身心健康。

聪明富贵是你真心里头本来有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真心里头本来有的。大乘教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自性里头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华藏、极乐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完全没有障碍,业障消尽,真心圆满的性德都显现出来。凡夫性德显现不出来,佛说得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一句话说破了。我们的性德为什么不能现前?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这个东西障碍住了。严重的障碍,使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完全违反性德,将法性所现的一真法界扭曲了,变成了十界、六道、三途,自作自受,这都没有。不但六道三途没有,十法界也没有,有的是什么?有的是一真,有的是极乐,那是真有。所以说是真心用事,菩提心用事,功用难思。

如是心性,名为法身。记住,大乘教里头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哪个人没有法身?我们的法身跟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一样,跟阿弥陀佛的法身一样,跟毗卢遮那的法身一样。是佛道之本体,佛是觉,道是整个宇宙(在佛法里面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的体性、现相、理事、因果,用这一个字代表了;通常也用「法」这个字,我们也可以说是佛法之本体。这个地方用佛道之本体,法跟道是一个意思,这叫菩提。菩提在我们一般翻为大觉,彻底的觉悟了。

下面再说「报身」,首先我们搞清楚、搞明白,全是讲的我们自己。诸位要晓得,整个佛法,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讲的什么?讲的我们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一法可得。你有这个认知、有这种修学态度,你才真正懂得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意思,开经偈里面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

「法身本具,乃性德也」。这是性德本来有的,本来有的现在怎么?现在迷了,迷了之后要靠修德。修是什么?把迷去掉。「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太阳是性德,现在乌云云层把太阳遮住,现在怎样把那个云赶走?云要是散掉,太阳就又现出来了。所以修德是修什么?修德可不是修性德,性德不是修出来的。古人讲的话,讲这两句很好,「但除其妄,莫问其真」,真的,你不要去问,妄的去了,真的就显;如果你妄的去了还去求真,又变成妄,这个真永远不能现前。但除妄想,妄想分别执著,你除去这个东西,性德就在面前。修德有功的时候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了性之后你问他,性德在哪里?他告诉你「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六根所接触的无有一法不是。根尘识十八界,《楞严经》上讲的七大,哪一法不是?法法皆真,法法皆如,这是性德现前。

「故备修万行,功德庄严,得报身佛果」。备是具备,没有一样欠缺。万行归纳为六大类是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展开就是万行。古大德又说万行归纳为六度,六度再归纳就是一个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放下!布施就是舍,要舍得干干净净,就像六祖在《坛经》里面所讲的「本来无一物」,舍干净了。你只要有一物你就会惹尘埃,你一物都没有,什么惹尘埃?尘埃是烦恼,你有一物,你就有牵挂,你就有忧虑,你就有提心吊胆之处,你什么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忧虑、牵挂的?你还有什么担心的?你还有什么害怕的?没有了。这个时候才真的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身心安,心平世界平。所以你修的时候抓到一点,万行都在其中,万行里头头一个就是放下。

我学佛实在讲遇到好老师,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老师教我,头一天头一句话教我「看破放下」。你看看佛门里头最重要的纲领,最重要修学的关键,见面就教给我。自己要懂,自己要真干。看破,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彻底的舍掉,自自然然的功德庄严。这句话很难懂,功德庄严最明显的显示,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功德庄严。经书从前看不懂,现在一看就明了;以前看的不晓得说什么意思,现在一打开无量义,这就是功德庄严。从前看到这些经书头都大了,现在看到很轻松,非常快乐,乐此不疲。

功是功夫;德,这个德跟得失的得一个意思,功夫到了你就得到了,得智慧不是得别的。得智慧就是什么?得明了,得看破,看破一定把你的放下又提升了。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你就晓得六波罗蜜里头两个最重要,一个布施,一个般若。般若是看破,布施是放下。其实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统统都是放下。持戒是放下恶业,忍辱是放下恚,精进是放下懈怠,禅定是放下散乱。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布施、一个智慧,智慧是看破。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第一八三集)2006/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02-034-0183

诸位同学,昨天讲到三身菩提,「法身菩提,报身菩提,应化身菩提」。法身本具的,是属於性德,报身则是修德,佛法里面常讲「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句话含义就很深。六道众生无始劫以来迷失了自性,所以性德不显,实在讲性德不是不显,变质了,变成什么?变成烦恼,变成善不善业,变质了。性德一变质,是一变一切变,连整个法界都变了。实在讲法界没有变,正如世尊在《楞严经》上所说的眼中有翳,所以把事实真相全都看扭曲了。要怎样恢复?要靠修理,坏了就得修,把它修理恢复原状就好了,修什么?把错误的修正过来。凡是与性德相应的是正确的,与性德相违背的就是错误的,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性里面,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本来无一物」,这是什么?清净心,觉性。觉性里头没有一物,清净心里头没有一物,平等心里面没有高下,没有是非人我,有人我就不平等了。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不但没有四相,四见都没有,(那个见是念头),那是性德。我们现在有念,有念就是有无明,有分别、有执著就是有造作。我们现在要怎样把执著、把分别、把无明放下,这个放下就是修。修德有功,这个功是功夫,功夫是什么?真放下了,但是这个放下有部分放下,不是完全放下。所以在修学过程当中,小乘有四果四向,大乘有五十五个阶位。这五十五个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楞严》上讲的菩萨的位次。为什么会有这个位次?放下多少不一样。放下愈多,位次就愈高,放下少分,位次就低。

我们讲最低的位次,初信位的菩萨要放下多少?见思烦恼里面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放下了,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小乘初果也是放下这么多,所以初信跟小乘初果在断惑,就是断烦恼、放下烦恼是相等的,可是智慧德相不相等,小乘怎样比也比不上大乘。这是什么原因?一个心量小,一个心量大,原因在此地。小乘人心量小,大乘人心量大,所谓大心凡夫。大心凡夫放下见惑,见惑虽然是八十八品,佛菩萨把它归成为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归纳这五大类。这五大类统统放下了,心量大,他就是大乘圆初信位的菩萨;心量小,那就变成小乘须陀洹,这就不是凡人了。为什么?这样的人虽然还没有出六道,他决定不堕三途。你要问为什么?三途的业因有,三途的缘断掉了。这个诸位要知道,有因没有缘不会结果,因要跟缘结合,果报才现前,所以他们这些人三途的缘断了。修德有功,这个功是小功,它管用了。

小乘人天上人间七次往来,证阿罗汉果,那就是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断尽了,贪痴慢疑没有了,在大乘十信位里面是第七信的菩萨,断惑跟小乘阿罗汉相等,智慧德相不是阿罗汉能相比的。这些理事都要明了、都要清楚。可是在修学难易来讲,大乘比小乘容易。小乘证得初果之后,所谓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证阿罗汉果。我们知道人间寿命不长,天上寿命长,七次往来,时间上来讲我们会觉得太长了。大乘那要看根性、看因缘,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他遇的缘殊胜,很短的时间就把自己的位次大幅度的往上提升;遇不到殊胜的缘分、机缘,他进步就慢一点。总而言之,他比小乘快得多,这是大乘殊胜之处。

今天我们遇到的缘是希有殊胜的因缘,八万四千法门,古德常常叹为「门余大道」,带业往生的净土法门。这个法门是一生,就是我们这一生,一生成佛的法门。有不少同学问我:法师,你看看我能往生吗?带著很重的疑惑来问我。也算是遇缘殊胜,我肯定的答覆他,你能不能往生与外面境界没有关系,关系在哪里?经上讲得清楚,益大师解释得明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这就是菩提心,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深信切愿,真正有深信切愿你会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不会了,顺境逆境都不会影响你。今天环境会影响你,顺境,你在里面生欢喜心;逆境,你在里面生恚心,这个不行,这不能往生。说一句客气的话来讲,这个心态往生没有把握;一定要顺境里面没有贪恋,逆境里面不生恚,你往生就有把握了。活在这个世间,佛家一般讲得自在,大自在没有得到,有点小自在。这点小自在很管用,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这个条件够了;得大自在,那生极乐世界不是同居土,而是实报土,一到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悟无生。无生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什么境界?七地以上,真正是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圆证三不退。

那我们要问,我们这一生能不能生到实报土?你要是问这句话,那我们还是用善导大师的话来解答,「总在遇缘不同」。缘里头最重要的是善友,就是老师,这个缘太重要了;第二是学习的环境。最重要的是老师、同学、修学环境。明师指点你,帮助你定方向、定目标,用佛家的术语来讲定宗旨,这个宗旨就是修学的方向跟目标。你确定了方向目标,一生不改变,一心一意向著这个方向目标去做,精进不懈,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最怕的是什么?懈怠懒散,这样不但你没有进步,你会大幅度的退转,一定又堕落在烦恼习气之中。也就是说自私自利的念头、名闻利养的希求、五欲六尘的享受、贪痴慢起来了。

我们要知道自己修行的功夫,就是此地讲的修德有功,要知道自己修德有功夫了,那是什么现象?烦恼轻、智慧长,这是修德有功。智慧长就是性德,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你不迷惑,聪明了,有智慧了,知道怎样相处,肯定与性德相应。性德跟诸位说,就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性德,是自然的,佛家讲「法尔如是」,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制定的,不是,自自然然的规律。我们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了伦理,违背了道德。道德在中国古人讲的十二个字,八德。八德有两种讲法,一种讲法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另外一种讲法,「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讲法把它合起来,除掉重复的,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是性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处事待人接物与这十二个字相应、与伦常相应,性德就显现了。修德就是我们把这个不相应,跟伦理道德不相应的这种妄想习气放下,舍弃掉了,性德就现前了。

所以诸佛菩萨,包括祖师大德,他们在世间所示现的就是下面这八个字,「备修万行,功德庄严」,这就叫报身。我们知道了,报身是什么?除去了妄想分别执著,所显现的与性德自然相应的,这就是圆满报身佛。那个圆满是道德的圆满,道德是性德,这个地方讲功德庄严。我们平常看赞佛偈里面所说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在我们世俗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功德庄严。外面的环境肯定是随著正报转的,所谓是依报随著正报转,这是什么?自受用身,功德庄严。

佛菩萨自受用,我们凡夫因为业障重见不到,为什么?凡夫他的境界是自己业力变现的。譬如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示现成道,大彻大悟,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普通的人,坐在毕钵罗树下,铺一点草,坐在那上面;净居天人,净居天是第四禅的,大家都晓得四禅有五不还天,五不还天的天人叫净居天人,他们看到了,在净居天看到阎浮提,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地球,看到阎浮提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示现成佛,坐在菩提树下,那个菩提是七宝,宝树,世尊在那里打坐,下头不是生草,金刚台。他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金刚台上,我们看到他坐在草堆上,这是什么?外面境界恒随心转,众生心变这种境界,释迦牟尼佛有没有什么境界?没有。每个人境界不一样。

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诸佛如来看我们这些众生,看我们这六道轮回像看什么?像看水晶琉璃球一样,这里头许多众生迷惑颠倒。这些众生仔细观察全都是诸佛如来,都是诸佛如来颠倒错乱,在这里面虚妄造作,出不了轮回那个圈子。他看到这种境界,自自然然,不是有意也不是无意,有意无意都说不上。看到或者听到、接触到,这都叫有感,自然就有应,应化在里面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出离,帮助他恢复性德,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缘起,没有。

这个境界大乘教里面常常讲「不思议境界」,你看《华严经》最后一品,《四十华严》名体具足,《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给你讲真的、讲实在的,这个境界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就是菩萨万德庄严,菩萨究竟圆满的庄严。这个地方讲备修万行,在普贤行愿里面是圆满万行。备是具备,这是对迷惑众生讲的;圆满万行是对觉悟的菩萨讲的,一觉就圆了。所以众生跟佛的差别就是在迷悟,悟了以后自受用就是报身。报身在我们的经题就是「清净平等觉」。我在这个上面加了一个「真诚」,真诚是什么?真诚是性,是法性、法身;下面加了一个「慈悲」,慈悲是应化身,三身具足!真诚心是法性,清净平等觉是报身,慈悲是应化身。

黄老居士在此地说,「从报身流现化身,随机化现,妙用无穷,故曰益物圆通」,这就是化身菩提。悟了之后,自自然然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普门品》里面说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者他就现菩萨身,应以宰官身得度者他就现宰官身,应以居士身得度者他就现居士身,乃至於童男童女。三十二是指三十二类!把这个世间种种不同的身分全都包括了,甚至於包括动物、植物、山河大地。悟道的人,有人在言下开悟,听说法开悟的;有的时候在形相上,看到这个人一举一动,触动他的灵感开悟了;还有在自然景观里面听鸟叫觉悟的,听风吹树声开悟的,听流水开悟的。诸位要知道,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开悟了,那是佛菩萨加持的,就在那一瞬间,为什么?他平常天天听,他为什么不开悟,单单在这个瞬间,不定是什么缘促成了,豁然大悟?要知道这就是诸佛如来随机应化,妙用无穷,这是化身菩提。由此可知,报身菩提是自受用,化身菩提是他受用,帮助别人的。

释迦牟尼佛在世,天天讲经说法,天天帮助别人觉悟。我们也天天读经,天天听经,也常常感觉到不开悟,什么原因?业障习气太重了,这个要知道。一遍没悟,十遍也没悟,听一百遍还是没开悟,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了一千遍,有了悟处,什么原因?有人一遍就开悟,禅宗六祖惠能一遍就开悟。五祖跟他讲《金刚经》大意,经没有讲完,讲到三分之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彻大悟了,这一悟后头就不要讲了,他全都明白了。不但《金刚经》不要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他一点障碍都没有,一悟一切悟,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都通达了,什么原因?心清净了。我们听百遍千遍都不悟,什么原因?心不清净。

为什么听的遍数多了会觉悟?那是用听经、用读经这个方法修清净心。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讲过很多遍,讲过很多年,我常讲读诵、听讲,会听的人修根本智,什么叫会听?要遵守《起信论》里面的教诲,「离言说相」,听经的时候不要执著言语,读经的时候不要执著文字;「离名字相」,名词术语不要执著,它是工具,它不是目标;「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你不要去想它,想这句话什么意思,那一段是什么意思,不要去想它,为什么?你去想它,你用的是分别心,你用的是执著心。佛菩萨的言语文字是从心性里面流出来的,心性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们是用妄想分别执著去接受,你能接受得到吗?当然不懂!你接受到的,那是曲解如来真实义,误解如来真实义,你所了解的不是佛的意思,所以你不悟,道理在此地。

念佛也好,念经也好,听讲也好,要懂得我们是用这种方式修什么?修定!定能开慧,你修,修一段长的时间,心真的清净了,真的定下来了,所以豁然开悟,就这么个道理。你的心不清净,你怎么开悟?佛菩萨帮不上忙,求佛菩萨加持加不上,帮不上忙;佛菩萨教给你的方法就是帮你忙,你自己要肯干,自己不肯干,想佛菩萨赐给我们这些法身、功德、智慧,那都叫妄想,那是完全错误。

这种妄想不但现在的人很多,佛陀在世的时候阿难尊者就打妄想,自己以为佛是他的大哥,他们是堂兄弟;堂兄弟一共八个人,释迦牟尼最大,老大,阿难最小,佛也很喜欢这个小弟。小弟心里常常想,你们要修行,要苦修,我不需要,到时候我的大哥就会把禅定般若交给我了。遇到摩登伽女之难,这才知道修行要靠自己,最爱他的大哥也帮不上忙。这些示现都是给我们后学的人很好的启示,佛真正帮助我们是教学,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这就是帮我们的忙,所以我们要听懂。

开经偈上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佛的意思你明白,你要真正落实,要把它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不折不扣的做到,你就成佛了。解义是解悟,落实是证悟,证悟才有真实功德。解悟而不能行,说实在的话,解得不够透彻,解得够透彻哪有做不到的道理?世法佛法,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曾经向章嘉大师请教,世法佛法知难行易。章嘉大师肯定这个看法。所以知难,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知难;行易,凡夫觉悟就成佛了,一念觉悟凡夫成佛,你看多容易。

凡夫什么时候一念觉?一念觉很多人有,但是怎么样?他保不住,他这一念觉,第二念又迷了,一念觉成佛了,第二念从佛又堕回凡夫去了,保不住!佛经上讲的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一念觉悟一念佛,念念觉悟念念佛」。你要怎样这一念保持念念觉而不迷,这就成就了。可是一念觉一念成佛,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古德常给我们讲发心要具足三桩事情,菩提心才真正的发起来。菩提心果然真正发起,果德很殊胜。在《华严》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由此可知,十信位的菩萨没发菩提心,虽然有智慧,很聪明,可以说他是在大菩提心启蒙的阶段,没发出来;一发出来就超越十法界,就到一真法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在讲《华严》的时候,体会到一桩事情,古德讲七信位的菩萨断证烦恼的头数等同阿罗汉。再往上面提升是八信,八信菩萨不但见思烦恼断了,见思习气也没有了,等同辟支佛;九信位的菩萨等同菩萨,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见思烦恼没有了,他在断尘沙烦恼;最高的第十位,十信里面信心圆满了,尘沙烦恼断尽了,这个时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见到的。

由此可知,十信位菩萨对於发菩提心的修学,一定具备这三个条件,第一个「要须识达有无,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这是看破。识是认识,达是通达。你有这个认识,通达明了自性清净,你要肯定自性平等、自性本觉。现在为什么不净?为什么不平?为什么不觉?这叫迷,在佛法叫什么?无明,盖覆住真心,所以性德透不出来;但是你要肯定性德本有,只是这些东西障碍了而已。

修行的功夫这一下你就找到了,方法、门道、目标你统统搞清楚了,你就晓得在哪里用功,无非是在除烦恼习气而已。在这方面,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导同学,必须从自己内心深处,把一向喜欢控制一切人事物这种念头,这个念头要不得,要去掉,这是烦恼习气。不可以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更不能有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也不能有与一切人事物对立的念头。有人问我什么叫根本无明?我就用这几句话答覆他。这是我们内心深处无量劫来的习气,总想控制,总想占有,总想跟人对立。只要有这种念头,这个念头在潜意识里头,这不但是妄心,给诸位说,这就是六道轮回心。这个念头不能拔除,你怎么能出六道?你怎么能开悟?你怎么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虽然是讲的千经万论,苦口婆心,你就是不觉悟,为什么原因?就是前面讲的这三句,这就是真正的原因。这三句舍掉了,给诸位说,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得真正解脱,三德秘藏里面所讲的法身般若解脱。这三个东西不能看轻,严重的障碍。

古德讲须识达有无,这是智慧,真实智慧。什么东西有?自性清净是本有的,是有的;染污、迷惑、不平本来无的,所以一切烦恼习气本来无。烦恼习气里面的根,根本的根本就是我,「我」有没有?没有,《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形相没有,念头也没有,「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你首先要明了通达,你就不会被外境所转。本觉本有,我们就肯定我们能够恢复本觉;不觉本无,烦恼习气本无,我们就有信心能断烦恼、能断习气。

话虽然是这么说,可是事实上真的是不简单。那是什么原因?习气染著的时间太长太久了,无量劫来养成的习气,在理论上讲可以顿断,一念觉悟就立刻断了,理上是如此,为什么事上那么难?难在习气难除,藕断丝连,藕虽然断了丝连著的,所以你只要一念不觉,烦恼习气马上就起现行,这个事情难!修行的功夫就在这个地方,要念念觉。净宗的方法实在讲是妙极了,不可思议,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称之为妙音!《无量寿经》末后一品所说的。为什么?这句佛号深深把我们的本觉唤醒,这叫念佛,所以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什么叫相应?与本觉相应,本觉就叫做阿弥陀。阿弥陀是梵语,阿翻成中国意思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无量觉。无量觉就是无所不觉,究竟圆满的觉悟,这是我们自性本有,念佛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个觉念出来。一念相应,什么叫相应?这个佛号里面有疑惑,不相应;有夹杂,不相应。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念佛的秘诀。都摄六根,摄是收摄,就是把六根都收回来,这是属於戒律,因戒得定。眼见色,我们会被外面色相诱惑;耳闻声,会被外面的音声干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境界很复杂,会干扰你,你的心就不清净了,你的心就被染污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要都摄六根。

这个意思孟子也晓得,你看孟子曾经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就是都摄六根,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都是收摄六根的意思。这是先决条件,然后才能做到净念相继。什么叫净念?净是清净,没有夹杂,没有疑惑。不怀疑、不夹杂是净,这就相应;有疑惑、有夹杂,不相应。所以要不能怀疑自己,自己有佛性,自己有法身,自己有跟诸佛如来一样的圆满智慧德相。你首先要承认自己,我现在在迷,我虽有不能现前,不起作用,现在功夫怎么样?把这个本来没有的把它除掉,把它舍弃掉。本来无我,头一个把我除掉,我尚且没有,哪来的我所?我所你才能舍,才能放下,才不执著,才真正做到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自在,攀缘就苦,苦乐在一念之间。

所以这句话非常重要,认识通达有无。不但我跟我所是无,六道十法界也没有。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说的什么我们要知道,这是说真的看破,看破才放下,一放下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觉心现前;清净平等觉不是外来的,自性本来是这样的,前面讲的性德方显。这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缘修万行」。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要不要修?随缘修,不是攀缘修。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接触到一切人事物,接触就是有缘,这是自他两利,现在一般社会人称之为什么?无私的奉献。这个话讲得也有道理,无私就是自利,不为自己,奉献是利他。我们看释迦牟尼佛,这是我们最好的榜样,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四相?有没有四见?统统没有了。释迦牟尼佛有没有缘修万行?有,日常生活当中,从思想到言行没有一丝毫过失,这是什么?持戒波罗蜜,没有过失。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得那么样圆圆满满,要明了、要学习。

对善人,他老人家尊敬,布施供养;对恶人也那么样尊敬,也布施供养,你能看得出来吗?善人的布施供养,礼敬、称赞、供养;对恶人?恶人也是礼敬、忏悔、供养,他做到了。真正做到「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念念要帮助恶人回头,帮助恶人忏悔,帮助恶人觉悟,为什么?他心目当中没有恶人,他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中国古圣先贤所谓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所有一切不善是他变坏了,那不是他的本性,本性本有,那是习性,习性本无,本来无,前面讲须达有无。所有一切不善本来无,所有一切的善行本来有,你不重视他的本有,去重视他本来无的,那是自己错了,他没有错,我错了,修就是修这个。

所以修完全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修自己就能够感动别人。所以自利而后能利他,这个利他是自然的,不是有意的;自度而后能度人也是自然的,别人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自自然然受感动,道理在此地。佛给我们做了榜样,菩萨给我们做了榜样,祖师大德也现身为我们做榜样。近代李老师多次的教导我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住世只做一桩事情,弘法利生,就做这桩事情。用什么方法弘法?随缘,在那个时代弘法最有效果的方法是文字,他老人家答覆许许多多学佛的人疑难问题用书信往来,以后有些善心的居士他们知道老法师讲的话就是经,把它刊登在报纸上、杂志上,普遍的宣传,所以会集成《文钞》。《文钞》几乎全是书信,以后有很多人请他作序,一些文章现在编成《全集》正编、续编、三编。

他老人家除做这桩事情之外,心里头对这个世界痕迹都不著,万缘放下。咱们念佛堂的堂主常常讲「放下身心世界」,印光大师做到了,他什么都没有,放得干干净净。十方的供养多,老法师备受世间人的尊敬,所以供养非常多,他拿这个供养办了一个弘化社。弘是弘法,化是教化众生,办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用这些钱做这个事情,就做一桩事情,其他事情他都不做,给我们做样子。社会上有很多灾难,慈善救济他没有做,遇到重大的灾难,他老人家在印经的款项里面拨一些出来救灾。我是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那个讲演里面看到的。这个事情是纯净纯善,其他的不夹杂,然后你才能体会到,就是能想像得到,祖师的心是多么清净、多么善良。

前天有同学节录了一点关於出家人的教诲,我们也跟同学们在一起分享。今天的世界跟他老人家在世起了很大的变化,他老人家在世,没有电视,没有网际网路,没有现在这样的科技。我们今天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缘修万行?这些工具好,工具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我们要运用这些工具;从前老和尚运用印刷印书,现在我们要运用这些高科技。高科技里头诸位要知道,电视、卫星只能做宣传,扩大影响的一个工具,真正修学最好还是书籍。现在虽然有这些影碟,你可以从电脑里面去学习,可是人面对著萤光幕时间久了决定影响视力,不但影响视力,脑肯定受影响。这里头有利有弊,这个利与弊我们得要分得清清楚楚。

所以用萤光幕教学,我觉得一天决定不能够超过两小时,超过两小时对身体决定有害处,不能超过两小时。像我们看光碟,应该怎么样?还要靠书籍,读书;印刷的文字还是占很重要的一部分。上课听讲,我的主张听录音,不要看画面。听音声不看画面,反而容易专心,所以在教学上讲最好是用录音,画面会分心。听,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为娑婆世界众生拣选圆通,他选的是耳根,没有选眼根,「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听可以闭著眼睛听,心是定的。用清净心、用定心来听,容易开悟;眼睛张著到处看会打妄想,对於自己开悟就产生了障碍,这不能不懂。所以我不太喜欢看画面,四十多年来没看过电视,录相带我也不看,很少很少,真是一个月偶尔看个一、二次,时间都很短。

这就是我们在这个世间接受一切大众的供养,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你离不开社会,所以众生恩!一天的生活,一生的生活,多少人为你服务,你有什么回报给一切大众,这要常常想到。我们修德有功,这个功德回向就是报答,修德没有功拿什么报答?这要常常放在心上。我们从事,这也是一个行业,出家修行也是个行业。这个行业要知道是社会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的思想、言论、一举一动都能做社会的表率,都能做社会的好榜样,你接受大众的供养可以。大家供养你,你替社会做出贡献。如果你还有烦恼习气,给社会是不好的形象,负面的形象,你的罪过可就重了。释迦牟尼佛做出圆满的贡献,他接受大众的供养是最少的,懂得惜福,一丝毫浪费都没有,给我们做出这样的榜样,我们要能体会到,要知道学习。

今天这个世界动乱,灾害频繁,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如何来贡献?道理多少都明白一点,境随心转,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善人。我们心地善、思想善、言行善,能转境界。虽然很多迷惑颠倒的众生作恶,他们把这个世界变坏了,我要纯净纯善,把这个境界扭转过来,这就是对社会大众的贡献。如果我们还不舍贪痴,还要作恶,你不但是佛门当中的罪人,你是社会大众里头的罪人。社会大众是迷惑,造罪不知道,你是明知故犯,你学习过圣教,你懂得,明知故犯罪加一等。印祖的开示讲得好,完全是现在事实真相。希望我们把他这篇开示,文不长,当作早晚课来念,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再犯过了,再犯过的果报决定在三途,决定在地狱,所以第二条简单的讲我们要做出最大的贡献。

第三「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一定要有大慈悲心。慈悲就是爱心,佛家不讲爱,为什么?怕一般人看到这个爱错会了意思,爱里头有情那就不善。慈悲是爱,慈悲里面有智没有情,这就正确了,所以慈悲是理智的爱心。加个大慈悲,理智的爱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决定没有偏爱,是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爱一切众生,爱天地万物。

佛门中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前面所讲的缘修万行就是方便,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展现给人看的就是慈悲方便。恒,永恒不断,运度是比喻,运是运输,度是度脱。换句话说,要把自己所修学得到的,现在讲我们修学的心得,给一切大众分享;就是大乘教里头佛常常讲的「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说是解说、说明,为一切众生演说。就像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的示现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天天教学是讲演。佛教学生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他自己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留意、要细心体会、要认真学习,做释迦牟尼佛真正的学生,那你就具足无量功德。念佛求生净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阿弥陀佛听说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欢迎!可是要做释迦牟尼佛真正的学生,不能做冒充的学生,冒充的学生见不到阿弥陀佛,这一点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留意。现在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第一八四集)2006/2/27澳洲净宗学院档名:02-034-0184

诸位同学,请看「三辈往生第二十四」,看上品往生这一段。

古大德给我们说得很多,对我们初学都很有利益,所以我们不妨多看看、多学习。今天接著看解释里面的「发心有异」,这是我们现前的普遍现象。这个现象不但现在有,古往今来九法界里面发心的,确实不一样,所以往生的状况也不一样,生到极乐世界的品位当然也不一样。这就是说一真法界里面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等级,从这些注释当中我们就明白、就了解。大别来说有两大类,发心有异它有两类。第一类「初者,行者於因地中,具发以下之三种心」。具是具足,发了下面讲的三种心。第一「须识有无」,要须识达有无,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这是前面讲过的。这个地方是讲「与了达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自性本净」。自性本善,中国古圣先贤所说,儒家继承了他们的教诲,所以说「人之初,性本善」。这自性本净、自性本善,这是要肯定的,一定要肯定的,从这个地方建立自信心。

宇宙之间世出世间法千变万化,总不出自性清净心,如果具足自性清净心,所现的境界是一真、是华藏、是极乐。十法界依正庄严,即是极乐净土。这话不是我说的,中峰禅师讲的,他说「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我们在人间讲此方是人道,在畜生道讲此方是畜生道,在饿鬼道讲此方是饿鬼道,就地狱道讲此方就是地狱道。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西方净土,这个话说起来我们就不懂了,既然此方就是净土,我们念佛何必还要求生净土?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这个说法是理,从理体上来讲,一点都不错。西方跟此方同一个法性,同一个自性清净,哪有两样?两样的出现是在迷悟。悟的人看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清净自性,迷的人看,完全不一样,净秽差别悬殊,西方是净土,此地是秽土,地狱染污污秽到极处。殊不知这种差别就是世尊在大经上讲的「唯识所变」。唯识怎么个变法也不能够把本体都变了,本体是什么?自性清净、自性平等、自性本觉,这是在十法界里头永远不变的。所以《起信论》上说「本觉本有」,不变的,「不觉本无」,凡是会变的都不是真的,不变才是真的,这个道理要懂。

所以发心不能不明理,我的发心有理论依据,这叫正信;我的发心自性做依据,那是真信。我这个发心是以意识来做依据,我们今天讲认识,这个认识是意识的分别执著,那这是假信,这信心不可靠,至少要正信。「识达有无,实为悟心之玄关」。这就是说佛法重在开悟。中国自古以来教学也是重在开悟,从前私塾的先生对学生的观察,哪个学生有悟性,悟性很高,一说他就明白;有的学生没有悟性,你跟他讲他能记住,他不知道里头什么意思,他也没办法落实到生活上;换句话说,他得不到受用。痴迷(愚痴迷惑)怎么样对治?教他要真正明了什么是有、什么是无。

佛教人有善巧方便,真的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并不是真实,但是从方便可以契入真实。好比我们走路,你看现在有很多路标,指路的。路标并不是那个地方,但是路标指引著你可以到达那个地方,这个路标就是方便,目的地就是真实。所以路标不是目的地,它可以引导你到达目的地。可是确实有不少人,古今中外都不例外,把路标当作目的地,这就错了。要怎样才能到达目的地?必须把路标舍掉,知道它不是目的地。所以你要能把它舍掉、能把它放下,你向前面去走就会到达目的地,这叫识达有无。识是认识,达是通达。光识有无不行,要达。

现在识有无的人不少,达有无的人凤毛麟角,识有无不开悟。自私自利没有,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自私自利,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痴慢,你就晓得自私自利、贪痴慢、是非人我本来无。你真正能够通达,通达的样子是什么?放下了,事情虽然有,就摆在面前,碍不碍事?不碍事,决定不放在心上,心是清净,心是平等的,心是灵明觉知;如果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就被染污了。诸位要晓得,你放在心上是放在妄心上,真心呢?真心不会受。放在妄心上真心就不见了,实在真心到哪里去?真心就变成妄心。不放在心上,真心就显露,妄心没有了。妄心没有了,显露出来的就是真心。

真心有,给诸位说,戒定慧有,法身般若解脱有,这不是假的。本来无一物有,本来有一物无。这个物,总的来说,就是现在人讲的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在佛法用一个「物」来代表。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都没有,自性清净心,清净当然平等,清净当然觉悟,所以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觉悟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控制的念头(我还想控制他这个念头)没有了,觉悟的人,也就是痴迷放下了。有痴迷那个现象就是有控制,我们现在讲什么事都想管,想管就是控制,那个心是什么心?痴迷心。想占有,占有是贪心,染污;对立,对立是属於恚,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贪痴。

痴迷、贪欲、恚,这个东西自性里头没有,自性里面显露出来是什么?自自然然的戒定慧。所以贪痴反面就是戒定慧,贪的反面是戒,的反面是定,痴的反面是慧。你就晓得戒定慧本来有,贪痴本来无,本来无哪有断不掉的道理?本来有的哪有不现前的道理?所以真正彻悟之后,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统统现前。释迦牟尼佛慈悲,跟我们讲极乐世界、讲华藏世界,那就是性德圆满的显现。

我们今天迷失了自性,性德完全变成了烦恼,变成了恶业、恶报。我们今天受的,现前所感受到的,实在讲,每个人所受的绝对不会有两个人相同。不但没有两个人相同,就是你自己去年受的跟今年不一样,昨天受的跟今天受的不一样,早晨受的跟晚上受的又不一样。再跟你说说,念念都不一样。为什么?妄心念念不相同,妄心是个动的,它不是静的。诸位要晓得,真心是静的,妄心是动的。你细心去观察,观察一个池塘,你看那个水起波浪,风吹著池塘的水起波浪,波浪有没有一秒钟的时间相同?一秒钟有前后,前半秒跟后半秒没相同的。

外面境界是随著念头转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所以一秒钟的前念跟后念不一样,那个外头境界相它怎么会相同?不要说你一生一世不会有一个念头相同,生生世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也不可能有一个念头相同。从自己本身来求,不可得,求於外面一切众生那更不可得。这是个基本的概念,你要清楚,你要明了,基础概念。为什么?我们觉悟之所依就依靠这个。本有的,自性本有的,我们决定不怀疑,决定不动摇;本无的,决定可以放下,不应该再放在心上。也就是说不应该再去执著它,不应该再去分别它,不应该在这些地方起心动念,这就对了,那你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

认识跟通达是两桩事情。我们这次在印尼访问,瓦希德长老就讲过这个话,讲现在的宗教徒,他讲他们伊斯兰教,认识宗教的人多,信仰宗教的人多,通达太少了。说得有道理,跟佛门祖师大德讲的没有两样。通达为什么不容易,你的障碍没去掉。障碍是什么?贪痴慢疑,障碍!烦恼障、所知障,这两大类的障碍障住你不能通达。去掉障碍,通达就不难了。像我们在《坛经》上看到的惠能大师,那不是一闻千悟,千太少了,一闻彻悟,一切悟了。我们细细读《坛经》,仔细观察,一点都不错,彻悟,为什么?人家没有障碍,没有烦恼障、没有所知障。

注解里面也注得好,讲「无」这个字讲得很多,诸位自己可以细看,我在这个地方跟大家讲得也不少,一通一切就通。这里头有几句话说得好,我把它念一遍,他举《大涅盘经》上一段话,「大涅盘经云: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推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这就像一棵树,根本没有,它哪来的枝叶?「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盘」。这一段文好!这就是非常具体说明有无。所以黄老居士讲,这就是「世尊最后慈悲微切之垂示,亦即永明大师愿於无量劫,剥皮为纸,析骨为笔,用血为墨以书此文,用报慈恩者也」。这段是说「知无」。永明延寿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再来的,在我们这个世间所示现的,我们讲的应化身。

无明是什么?「无明本无」,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实在说起来是非常微细,微细到你没有办法觉察到,这是真的。现在科学家用精密的仪器、高深的数学去推断、去观察,可以说得到一点消息。这点消息来之不易,非常可贵。这个消息是什么?刹那生灭,整个宇宙的现象刹那生灭。生灭时间的快速无法想像,所以说这个境界叫不可思议。也就是说你没有办法去想,更没有法子说出,你才起一个念头,那个念头不知道多少念头相续相,让你六根接触以为是真的。佛在《仁王经》上讲,一弹指六十刹那,这一弹指,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这个生灭相续不断。就像我们看电影放映机里头放的那个胶卷一样,它是继续不断的。镜头打开,画面照在银幕上,立刻关起来,再打开第二个,又关上再打开第三个,一秒钟二十四张。就是叫你看这个像看图画一样,连环图画,一秒钟叫你看二十四张,你以为是真的了。

像《仁王经》上这个例子,那一秒钟多少?一秒钟弹指弹四次,我可以弹四次一秒钟,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叫你看两个十万张的画片,你就把它当真,你不知道它是假的。其实这种说法我在《华严经》里面跟诸位同学报告过,这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真实是什么?真实比这个速度还快,绝对不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不是的,而是多少?亿万分之一秒,这才是真相。这个真相里面告诉你,有跟无都没有,你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你说无,它有现相,你说有,它现相消灭了。

实在是难得,近代的科学家发现了,发现什么?物质是无中生有,虽然有,刹那就没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这一切物质现象,是物质生灭的相续相,就像看电影银幕的影像一样。它比银幕的影像,说实在话,那个速度要再加一万倍都不止,所以我们没有法子觉察它是假的。佛跟这些菩萨们能够看出这是假的,这不是简单事情,他用什么方法看见事实真相?禅定,愈是深的禅定你就看得愈深、就看得愈广。

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到什么样的禅定你才看到物质的现相?这个物质现相就是佛经上讲的阿赖耶的三细相,业相、转相、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质,阿赖耶的三细相。这个讲法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到,科学家只发现到境界相是无中生有。转相,我们今天讲的精神,境界相是物质,精神跟物质都是从业相变现出来的,业相是无明,简单的说,动的相,业是动。诸位要晓得,自性不动,所以自性是清净寂灭,动是无明。我们常讲无始无明、生相无明,生什么相?生精神的现象、生物质的现象,精神跟物质不是对立的,同源,同一个根生的,业相生的。

认识宇宙,认识万事万物,然后你才明了本是同根生,是一不是二。你真正认识、肯定了,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爱宇宙一切万事万物,这叫慈悲心现前,大慈悲心现前。大慈悲心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我们迷失,不认识,所以才起分别、起执著。真正明了之后,心开意解,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这叫得大自在、大解脱,然后才晓得有无是一不是二。「无」是能现之体,「有」是所现之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性就是相,相就是性。相这就有用了。所以宗门常说,这引用禅宗的话来讲,「必须知有始得」。

自性,自性前面说得很多,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你找不到它,六根都缘不到;眼看不到,耳听不到,鼻闻不到,身体接触不到,你心里也想不到,它到底在哪里?它能现相,相有,你要知道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好比以金作器,金在哪里?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金跟器是一不是二,见到器就见到金。这个例子很简单,容易懂,从这个比喻里面你去觉悟,实实在在讲,古往今来从比喻里头开悟的人多。上上根人不需要比喻,略略指示他就彻悟,上上根人,上根人、中上根人从比喻当中开悟的多,至於中下以下的就难了。所以中下以下的必须先把他的层次向上提升,下根把他提升到中根,中根把他提升到上根,这帮助他提升。用什么方法?教学,教学是帮他提升。像念书一样,从幼儿园提升到小学,从小学提升到中学,中学提升到大学,那就有开悟的可能。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薰修,佛门里头常讲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在这个过程当中,关键的是老师。学生要真正遇到明师,就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头所说的,明师不容易,有修有证这才叫明师。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气很大的名。名气很大是福报,不见得有智慧;光明的明,他有智慧,有智慧也不一定有福报,这个要清楚。福慧统统具足的难,那很不容易,所以我们要亲近有修有证的。现在真的是不容易,现在这个世界上找个证果的人到哪去找去?没了,在这种情形之下逼得我们不得已而求其次,其次的是什么样的老师?有学有修,那就不错了。他有真修行,修行依据经典上所有的教诲去修行,我们一般讲持戒修定。真正依教奉行的就很难得,如果有行无解、有解无行都不可靠。清凉大师讲得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这两种老师怎么能亲近?一个是邪知邪见,一个是无明,这难了。

所以今天找老师可不是容易事情。找不到老师,找古人,古人留下来的遗教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认真努力依教奉行,真的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由此可知,能不能成就还在自己。现在典籍非常丰富,「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环境、外缘非常重要,修行人先要求心定,修清净心。所以古人修行、读书为什么要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减少外面的干扰,特别是人事的干扰。人事的干扰比环境干扰要严重得多,这要善於选择,你才会有成就。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古德特别强调的,就是「识达有无」,要明了、要通达,这是我们信仰的基础。真正通达明了,我们对於自己的解行才有坚定的信心。我曾经遇到一些人,这类的人很多,怀疑自己真的能不能成就;换句话说,对自己的修学完全没有信心。虽然每天还是很用功在学,由於缺乏信心,半信半疑,甚至这个疑虑愈来愈重。这不但障碍往生,同时也障碍了觉悟,把悟门都障碍住了。贪痴慢下面这个烦恼就是疑,疑就是不能够明了通达。所以世尊慈悲,为大家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为什么?就为这桩事情,帮助大家破迷生信,就为这个。疑虑没有了,信心才具足,「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都从信心上得来的。

佛法、世法是不二法,佛法里面需要信心,你才能得到,世法里头亦如是。我在二十多年前住在美国的时候,有一次有点感冒,同修们带我去看医生,医生是个中国人,我们就谈了很多,他相信医生跟病人是缘分。我说没错,缘分里面最重要的是信心。病人对医生有信心,对处方有信心,对药物有信心,那就药到病除;如果这个病人对医生没有信心,怀疑,对处方、药物也没有信心,虽然这个医生是一流的,药物是最好的,别人吃了有用,他吃了没用。这个医生很聪明,听到我的话他点头相信,没错,信心成就了一切。

所以佛在大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说绝了。确实,我们心想善,没有一法不善,心想不善,没有一法是善的。悲观、厌世的人看这个世间什么事情都讨厌、都厌恶,乐观、欢喜为众生服务的人,看到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不美好,欢喜、慈悲心就现前,从这个地方我们真正体验到境随心转。所以我常常讲,修行人功夫得不得力从哪里看?从你相貌上看,从你体质上看,为什么?心想第一个转境界的就是转自己身体。我身体不能转,外面境界你怎么转法?功夫真正得力相貌就改变了,体质也改变了。你要真正通达这个事实真相,你会不会生病?不会,怎么会生病?病从哪里来的?病从怀疑来的,从没有信心来的,直接的因素就是贪痴。

贪痴叫三毒!你心里头已经有毒就不健康,外面就会有感。所以外面风寒,现在讲的病菌,你就很容易感染。如果内里面没有贪痴,你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觉,外面什么样的病菌,你不会感染,你就不会生病。生病也用不著药物来治疗,心理治疗,舍贪痴,舍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加强你的真诚清净平等觉,最好治病的方法。你能够真的通达有无,不但病没有了,生死都没有了,哪来的生死!自己像佛菩萨一样,在十法界里头舍身受身,真的是众生有感你就有应。用这个应身,用这个工具,这个工具、这个应身是有,做什么?我们现在的话说,为一切苦难众生服务,不为自己。为什么不为自己?没有自己。

自己真正解脱了,决定不再执著分别我、人、众生、寿者,不执著了;不执著就是离四相,不分别就是离四见,为一切苦难众生服务。什么叫苦难众生?还没有放下分别,还没有放下执著,那就是苦难众生。没有放下分别,苦!没有放下执著,有难!自己虽然应化在十法界,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对於一切人事物决定没有一丝毫控制的念头,痴迷断了;没有一丝毫占有的念头,悭贪断了;没有一丝毫对立的念头,恚断了。三毒烦恼断了,那是什么人?至少是阿罗汉。换句话说,你已经没有六道轮回的业因;换句话说,果报超越了十法界,你不是小乘,你是大乘,大乘《华严经》上讲圆教七信位以上。你看看《华严经》就晓得,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要发心,发大慈悲心帮助一切众生。你要说为什么?因为你发过这个愿,四弘誓愿,不管你是有意无意,你发过「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不管是有意无意的,你发过这个心就得兑现,否则的话你就是妄语。性德里头没有妄语,性德里面没有欺骗。由此可知,这四愿是性德,见性之后它自自然然流露,佛法里面所谓「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说实在的话,四愿实在上讲就是一愿,哪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用现代的话来说,无条件的为一切众生服务。

为一切众生服务的项目太多了,无量无边,八万四千法门。诸多项目之中有一个项目最重要的,这个不能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帮助众生识达有无,这条重要,也就是帮助众生觉悟,破迷开悟,这是最重要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看到众生需要帮助的,不要人家开口,自动就去了,看到老人挑担子很辛苦,佛就过去接著他,代他挑一程;看到小孩跌倒,佛立刻就把他扶起来;看到老人在穿针,穿很久都穿不过去,眼花了(古人没有眼镜),佛过去代他穿针。这都是举平常这些小事,佛看到没有不帮忙的。走路的时候,路上有石头,怕踢到人的脚,一定把这个石头移到路边,你从这些地方去想想看。

而世尊天天讲经、上课、教学,那就是做第一桩大事情,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时时处处为一切众生解答疑难。人家有疑问都向佛请教,佛随时给他们解答,这是帮助众生里头最重要的一个科目。除此之外,断烦恼、学法门,这是做出榜样给人看,这是劝学。口劝人家不相信,自己真正做到,让别人看到、听到、接触到,受佛的感动,从懈怠懒惰回过头来,认真勤学。佛菩萨烦恼习气都断尽了,还要装著断烦恼,他在演戏,游戏世间,没有一样不是教化众生。自己戒律非常严格,劝人持戒,为什么?是摄受散乱心。心散乱你不能得定,不能得清净,清净心才生智慧。佛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一生就是把戒定慧三学做出来,这真难得。

最后教导我们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是什么事情?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在这个世间寿命短促,烦恼习气太重,断不了;世出世间的学术太多,这一生学不了,所以劝导我们到极乐世界去。生到极乐世界,我们报身所得到的寿命长久,无量寿。有无量长久的寿命,烦恼可以断尽,法门可以圆满成就,最后有一桩事情是你意想不到的,你成佛了,你得到究竟圆满的佛果,四弘誓愿就圆满了。由此可知,用佛的话来讲,度众生如果不能帮助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这一愿就没有圆满;你真正帮助众生往生净土,这一愿就圆满了。要怎样帮助众生往生净土?首先自己要生净土,自己不能往生,怎么能叫别人相信?所以自己还要做样子给人看,这个很重要。

现在众生根性说实在话,中下的人多,太多太多,三转法轮里面必须著重在作证转。现在科学讲证据,你把证据拿来,你证据不拿来人家不相信。前几天就是这个月月初,十几号的事情,中国山东庆云发生鬼神附体的事情。这个事情很轰动,好像是四天当中七次附体,不是人能够装得出来的。许许多多人看到,当时都感觉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报告我们这两天才收到,收到之后确实像鬼神所说的,我们把它印出来给我们同学们做参考,内部参考资料,不对外流通。给我们是非常好的警惕,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这一生当中决定要做一个好人。好人有好报,决定要如教修行,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你把这个报告看了之后就晓得这个事情重要。这一、二天我们会把它完成,然后供养大众。这是我们常常讲的四个教育里头的因果教育,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不是没有道理。现在讲经、研教都很难启发信心,这样的事实,如果你亲眼看到、亲耳所闻,你不能不相信,信心很容易生起。

在这部经,这段经文「三辈往生」跟下面一段「往生正因」,是这部经里头最重要的一段。我们修净土目的就是在往生,怎么个修法都在这里头。你看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现在我们讲的就是一句「发菩提心」,古来祖师大德说得这么多。现在我们晓得,菩提心为什么发不出来?我们不知道有无。粗浅的来讲,因果到底是有还是无?你看我们讲到这段经文,有这么好的一个助缘,把这个讯息传递给我们,因果真有,六道真有,轮回真有!你信不信?你如果相信,这些事情统统在你的眼前,你天天都看到,看到怎么?不觉悟。为什么不觉悟?迷失了自性。

识达,前面讲识达自性清净心,古人对於「识达」两个字还有一个解释,解释都很好,识心达本,这个解释很好,识是什么?识心,达是什么?达本,这个有讲究的,心是阿赖耶,本是真如本性。心性在大乘教里头有时候是一个意思,有时候分开来是两个意思。性是讲的真心,心是讲的妄心。本性迷了就叫做心,所以心在法相里面讲八心王。阿赖耶、末那、意识,再起作用表现在外面的,眼耳鼻舌身,叫识,八识,八个心。它起作用,心之作用称为心所,心所一共有五十一种。这八个心,每个心它起作用有多少个心所不相同,阿赖耶是最少的,五个心所;第六意识是最圆满的,五十一个心所它全了,这是识心。识心没有达本,就是说没有见性,没有能够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就是达本。相宗讲的转识成智就是性宗讲的明心见性,说的不一样,境界、意思完全相同。

所以就是完全明了自己的真心是清净的、真心是平等的、真心是真诚的,怎么讲?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是你真心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今天与这个相反的,相反的就是识心、就是妄心。虚伪,真实的反面是虚伪;清净的反面是染污,我们常常讲自私自利、贪痴慢,染污;平等的反面是傲慢,贡高我慢,不平,别人总不如我,我总比别人强,傲慢;正觉的反面是愚痴,慈悲的反面是自私自利。诸位要晓得,反面统统没有,反面是迷了以后,菩提心被扭曲,变成这个东西,真的是永远不会失掉。扭曲的那些假相那不是真的,哪一天一觉悟了,这假的全没有了,你显出来的全都是真实的。你从这个地方才能真正体会到为什么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教化众生偏重在觉悟,你只要一觉,所有一切过失、烦恼、罪业全都没有了。

经上也有比喻,罪孽就像黑暗一样,点上一盏灯就照明了,黑暗就没有了。明是表示觉,只要一觉,这一切都没有了。你看《证道歌》上讲「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就是六道轮回,觉悟之后六道轮回没有了。可是诸位要晓得,对自己来讲没有了,对没有觉的人讲还有。这个时候我们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对於没有觉的人就应该要帮助他。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这叫大慈大悲,应化的时候,真的是现在人所讲无私的奉献!为什么他能做到无私奉献?没有别的,他觉悟了,就这个道理。他觉悟了,他识心达本,所以他做出来自自然然无私的奉献。

还有一点私心夹杂在里面,他识心没达本。没有达本;换句话说,他还造业,不过造业这里头有善业、有恶业。如果是善业,果报在人天,如果是造恶业,果报在三途。所以识心不达本,出不了三界,脱离不了轮回。达本在禅宗就叫做明心见性,在教下就叫做大开圆解,在净土叫理一心不乱,名词不一样,意思、境界完全相同。识心不难,达本可不容易,这个我们要知道、要努力;虽然不容易,要努力。努力还要什么?真的,还要有助缘,有助缘还要自己能接受,这才能做到,要不然不容易,为什么?无始劫以来习气太重,所以人要禁得起磨炼。

我愿意接受磨炼,虽然从小父母教的,与人相处总要懂得忍让,这一点是从小教的;以后愿意接受磨炼,是从《禅林宝训》里头学来的。我初出家的时候,在嘉义乡下禅林寺,他们请我去讲经,每个月去讲一个星期。我一看到「禅林寺」,禅林寺,有一本书叫《禅林宝训》,那不是很适合吗?所以我在禅林寺讲《禅林宝训》,在内湖圆觉寺讲《圆觉经》,与它寺名相应,比较上要亲切。

《禅林宝训》里面看到,古来大德怎么成就的?忍耐!师父想成就一个学生,往往是故意找麻烦,就是看他能不能忍,见面决定没有好颜色,有骂有打,看他走不走,骂他打他还是不走。最后一次的时候,老和尚在洗脚,洗完之后,看到他来了,把这一盆洗脚水泼到他身上,还不走;最后老和尚下命令,不准他来听经,他就不能进讲堂来了。老和尚讲经的时候他在门外,在窗子下面恭恭敬敬坐在那里,还是听。有一天老和尚传法,召集大众来要传法(传位),住持方丈他年岁大了,退休了,要传给别人。召集大众,大众都来了,传给谁?在门外蹲著那个叫他进来,把他找来。大家这才恍然大悟真正要成就一个人,那个人要禁得起折磨,才知道老和尚从前用心的意思,他也真能受得了。但是在现代的社会可不行,现在要用这种手段,人家马上就告你侵犯人权,你犯法,现在难教!

虽然难教,但是处今天的社会,真正所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能不能忍受?毁谤你的人总不免,教内教外欺负你的人、侮辱你的人、陷害你的人都在所不免,你能不能忍耐?能不能像对和尚一样?老师!能不能像对父母一样?你要是把那些无缘无故呵斥你的人、毁谤你的人都看作是父母、都看作是老师,你成就了,没有怨恨,只有感恩,为什么?过去今生我们做了多少业,这个业障怎么消除?这样就消除了,这是什么?果报现前,我造的恶业我应当要受。接受果报没有怨恨,不怨天、不尤人,知道这是自作自受,这一生没有做,可能前生、宿世的恶业,今生我学佛我修行果报现前,欢欢喜喜接受,感恩的心接受。

一定要用感恩的心,为什么?对方毁谤我,他在造业,消我的业障,我也要帮助他消业。我怎么帮助他?我感恩他就是替他消业,他要不要受报?还是要受报,受得轻,不重。提婆达多毁谤释迦牟尼佛、陷害释迦牟尼佛,这经典上有记载的,释迦牟尼佛有没有怨恨他?没有。释迦牟尼佛也很感激他,感激什么?示现,做出这个样子给大家看,让大家觉悟。像唱戏一样,释迦牟尼佛唱正派,他唱反派的。有没有罪?当然有罪,还是堕地狱,可是堕地狱佛跟我们说,提婆达多在地狱里那个生活状况跟忉利天差不多,什么原因?释迦牟尼佛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把他当作一个教材来教化众生,这个他就有功德。所以他有过,他也有功,功是释迦牟尼佛拿这个例子做教材教化众生;堕地狱那是他的业报,地狱里头不受罪,还很快乐,那是他的福分。这个道理很微妙,我们要能认识,要能看清楚,要学习!

古人有一句成语「仁者无敌」,一般人都看这个字解释,无敌那是没有人能敌得过的,叫无敌。我的解释跟人家解释不一样,仁者,仁慈的人他没有敌人,都是朋友。敌人怎么样?化敌为友,化怨为亲。仁者在佛法里是对菩萨的尊称,仁者就是菩萨。菩萨大慈大悲,怎么会有怨恨?怎么去伤害他都没有怨恨。你看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没有一丝毫怨恨,而且还发愿,我将来成佛头一个度你。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度陈如尊者,陈如尊者就是过去的歌利王,释迦牟尼佛就是以前的忍辱仙人。这两个人在教导我们,我们应该怎么学习就知道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第一八五集)2006/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02-034-0185

诸位同学,今天我们接著看「上辈往生」,注解里面的一段:

黄老居士引《净土论》里面的几句话,「谓菩提心,即愿成佛度生,摄取众生往生净土之心。此心初看似较前心易於发起,实亦不然。盖以净土往生法门,实为难信之法,信心未生,何能发心」,我们就看这段。这是讲发菩提心说到净土法门。由此可知,净土法门绝对不是只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没有这个道理。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而往生品位的高下,则在持名功夫的浅深」,这个话说得明白。所以往生一定要具足信愿行。如果你信愿不坚定、不恳切,佛号念得再多都不能往生。

我们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乃至於你细心观察我们现前这个时代念佛的人,有真往生的。真正往生的人,往往不认识字的人、没有学过经教的人反而占多数,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有近、有远。近因是他老实,别人把净土介绍给他,他不怀疑,信以为真,他觉得这个世间太苦,他真的求往生,结果他就去了,这是近因。为什么一接触就有那么深的信心、有那么切的愿力?那要看远因,远因是过去生生世世累积的善根福德因缘,不是在这一生。如果过去没有善根福德,这一生遇到缘,那个心就发不出来。诸位要知道,这种深信切愿的心就是大菩提心,他自己晓不晓得?不晓得,自己不晓得,实际上自己发了大菩提心,所以他能往生不是偶然的。

我们跟他们相比,比他还差很远,不如人家。虽然经教学了不少,对於净土的信愿若有若无;对这个世间还有严重的贪恋,舍不得放下,这就是愚痴,这就是无明。你有没有想一想这个世间哪一样东西你能带得走的?甚至於连这个身体都带不走,又何况身外之物?人生苦短!一百年,听说好像是很长,其实一弹指间。年轻的人还不觉得,大概五、六十岁以上警觉性高的就明白了,迟钝一点,到了六十、七十他就觉悟了,为什么?跟死亡接近了。看到自己过去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一个个都走了,渐渐怎么样?渐渐轮到自己了,特别是住老人公寓的。

我访问过很多老人公寓,老人公寓里面的人精神生活很差,情绪非常不好。我们去看他,「我们在这里坐吃等死」,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讲求养老,让老人生活得愉快、生活得幸福,这是大功德也是大学问。现代这个社会因为不讲求伦理道德,所以父子没有亲。中国伦理上父子有亲,现在没有亲,君臣没有义,夫妇没有别,乱了!这大乱之世。乱世,活的人苦,年轻人苦,老人更苦,这是你能看得到的,佛门讲的花报。死了就更苦,死了到三途去了,那是果报,你说这个事情多可怕。

世出世法都需要教育成就,没有教就谈不上任何成就。这是中国人最拿手的、最内行的,五千年前的老祖宗就明白了,所以就非常重视教育。在古代,这教育是家教,从家教慢慢再发展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什么?著重在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之后,来世我们如何获得更幸福、更美满。但是要晓得,来世跟今世是分不开的,佛家常讲「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一生我们的家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因,因好,来生的果报就好,因不好来生哪有好果报?所以佛家讲果报讲两种,像植物一样开花结果。花是这一世的果报,果是来世的果报。全是教学,全是教育,不能不懂,不懂可就麻烦大!

教育的内容有四种,这四种实际上家庭教育从小就学了,伦理。伦理是讲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伦理。第二是道德,道德就是如何与这些关系良好的相处。良好的相处为什么叫道德?道是自然的法则,一丝毫勉强都没有。儿女跟父母的亲爱是自然的,没有丝毫勉强。你看从小孩生下来落地的时候,父母对他的照顾是自然的不是勉强的;小孩稍稍长大,你看三、四个月,现在我们看半岁,在从前真的可以看到三岁,他对父母的爱;再长大就变质了,为什么变质?电视教的;上了小学,现在小学生使用电脑,网路教的,教坏了。

现在小孩生下来,一睁眼睛就看电视,电视看上半年还可以,看上一年就变了,就学坏了,你说怎么得了!有没有人想到这个问题?有没有人看到这个可怕的现象?所以中国人最讲求的胎教,这是外国人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由此可知,在现前这个社会,你遇到这个法门能够深信发愿,如果不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善根成熟,你说在今天这个社会上你不会受社会影响,不会被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动摇,不可能,那你就不是凡夫。不是凡夫你就是佛菩萨再来的,这些理事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们常常讲自爱,自爱是爱什么?爱我过去生生世世累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我要爱这个。你自爱你就不能受外面诱惑,受外头诱惑你就不自爱。自爱而后才能爱人,才能爱他,人不知道自爱他怎么会爱他?哪有这种道理。佛法的爱他是大慈大悲,自爱就是清净平等觉。如何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护自己的平等心、保护自己觉而不迷的心,这叫自爱。时时刻刻念念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个人叫自爱,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净土论》里头说得好,菩提心就是愿成佛度生。成佛是自爱,度生是爱他。你不成佛,你就不能够度生。什么叫成佛?依教奉行。心跟佛的心一样,佛是什么心?真心,真心里面什么都没有,惠能大师讲得好,「本来无一物」,那就是真心,那就是佛心;有一物就是凡心,就是轮回心不是佛心。佛心里头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

我常常劝勉同学,放下自私自利。诸位要记住,说佛心就是说自己的真心,真心里面没有自私自利,真心里面没有名闻利养,真心里面没有五欲六尘,真心里面没有贪痴慢。这十六个字你只要有一个,那就是严重障碍。不但障碍你往生,障碍你开悟,也就是障碍你的信愿,你的信不真,你的愿不切,为什么?你有这个东西夹杂在里头,把你的真信切愿破坏掉了,就这个道理。

我也常常勉励大家,学佛修道要想真正有成就,必须把自己内心深处对一切人控制的念头要放下,不能有,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不能有,那是什么?控制念头是无明,痴迷!不是好东西,真心里头没有。占有的念头不能有,大家都晓得,贪痴叫三毒,控制是愚痴,占有就是贪爱、贪心,对立就是恨。贪痴是什么样子?就是控制、占有、对立。这就是贪痴所现的相,这个相在内心里头非常非常的细微,那就是什么?那是根,病根!我们怎样把贪痴拔除掉?就从这上下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决定没有对立的念头,这个时候你的心多快乐,你就真心现前。真心是清净平等觉,觉就不痴,清净就不贪,平等就没有恚。所以清净平等觉的反面就是贪痴,贪痴的反面就是清净平等觉。

真正明白了,昨天我们讲的「识达有无」,清净平等觉有,贪痴无。清净平等觉是性德,每个人自性里头都有无量智慧、无量才艺、无量德能,可惜就像佛所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就是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所以性德不能现前。一切众生的性德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佛有无量智慧,哪个没有?佛有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哪个没有?个个都有,就是不能现前。原因就是你自性里面有三重障碍,妄想分别执著,大乘教里面常讲「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

烦恼覆心,你的心不起作用,真心不起作用,妄心起作用。妄心就是贪痴,妄心就是自私自利,妄心就是造作恶业。十恶八邪本来没有的,本来没有当然能够断得了,所以你要有信心;你对你自己没有信心,那什么事都不能成就。世间善事、恶事都是信心成就的,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心想里头有善有恶;三途六道是恶,从心想生的,四圣法界是善,从心想生的。如果把心想舍弃,那就叫一真法界,心想都舍弃就叫一真法界。有心想就是无明,有心想就是妄想。这个功夫深,我们这一生做不到,这一生当中如果真的能把执著放下,不错了,往上真的不敢想像。

执著放下证阿罗汉果,执著放下念佛决定往生,真的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只要把执著放下。分别难,妄想更难。难,不能不放下,没有关系,到极乐世界再去放下,现在只要放一个就可以到极乐世界,那两个难放的,到极乐世界就容易了,你要不放下不能圆满成就。统统都放下是什么境界?《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初住以上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佛境界,真的是佛境界不是假的;天台大师判教说之为分证即佛,这是统统放下了。

所以修净土同学对於这一段的开示,应当要好好的记住,要真正通达明了,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机会错过了。所以现在念佛为什么我还要提倡听经,念佛堂里面,古时候念佛堂决定不听经的,听经叫打闲岔;念佛堂讲开示时间也很短,几分钟,言语很少,提醒大家、勉励大家,现在不行了。不行在哪里?就是信心不切,愿力不够。要藉经教帮助你切愿深信,你念佛才不会懈怠、才不会懒惰,念佛才有法喜,才能生欢喜心,你才会有成就。

从前进念佛堂两种人,一种是中上根人,对於教理他明了,他不怀疑、不夹杂,他能成就;另外一种人,没有念过书的、不识字的这些老公公、老婆婆,他们老实,他也没有怀疑,他也不夹杂。我们现在不行,比从前上中的人比不上,比下下根人也比不上,麻烦在这里,所以现在人成就的少。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原因不能不知道。

下面举《阿弥陀经》上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举得好,「十方诸佛,称赞本师,於五浊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就是「难信」。我们今天修净土的同学听到这句话不觉得难信,自己以为我都信了,这有什么难的?如果要问你,你是不是真信?你的疑惑就起来了。你要是真信,你为什么还有放不下的?有一桩事情放不下,你不是真信,真信之人身心世界彻底放下。你看看,身放下了,何况身外之物?心放下了,心怎么放下?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只有一个「阿弥陀佛」念头,除「阿弥陀佛」这个念头,什么念头都没有,那叫心放下。

我们今天一面念佛一面还胡思乱想,没放下!身心世界一样都没放下。你要能这样回过头来想想,你才晓得这个法真的是难信。难信当然就难行。你看,难信,释迦牟尼佛信;难行,释迦牟尼佛行,他老人家做到了。他用什么方法成佛的?益大师跟我们点醒,我们天天念《弥陀经》都没有看出来,益大师看出来,释迦牟尼佛成佛是念佛成佛的。在哪个经文?就是这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他在五浊恶世修学难信之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成佛,证究竟圆满的佛果,用的是念佛法门。

念佛成佛这个道理我们清楚、明白了,与佛陀在大乘教里面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相应了,想佛就成佛,想菩萨就成菩萨,从心想生!念佛,念是什么意思?中国这个「念」字是会意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现在的心,现前的心,你心里想什么就现什么,想佛就现佛,所谓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今天念佛功夫念不成功在哪里?念佛相应的心太少,天天虽然念,不相应,为什么不相应?你这个念里面夹杂著妄想,功夫不纯,力度不够,功夫不纯,你夹杂著妄念,道理就在此地。

换句话说,身心世界统统没有放下,跟这个佛号揉合在一起,所以这个佛号不得力,没有感应。如果真的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这个佛号纯,里面没有夹杂,没有怀疑、没有夹杂,那就一念相应一念佛。诸位还得要晓得,阿弥陀佛从哪来的?阿弥陀佛是谁?世尊都给我们说出来了,阿弥陀佛是自己,「自性弥陀」,弥陀就是我们自性,不在外面;「唯心净土」,净土唯心。理说得是圆满到极处,极乐世界在哪里?净念所现的就是极乐世界。所以心净则佛土净,心善则国土善,心恶山河大地都恶,就这么个道理。

物随心转,你看《楞严经》上讲得多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如来住净土,为什么?他心善、他心净。纯善纯净到极处,所现出来的是法性土,这才叫真实不虚。佛家讲真妄的标准,凡是有变化的就是假的,没有变化、没有生灭的,这是真的;有生灭、有变化就是虚妄的。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有相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都是有生灭的、都是有变化的,所以不是真的;一真法界没有变化、没有生灭。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取什么?取真的,不取虚妄的。虽取真也不舍虚妄,取真是自度,不舍虚妄是度他。取真是自成就,不舍六道、不舍三途是教化众生,是大慈大悲的自然流露,这里头没有一丝毫勉强。所以这个法是难信之法,不能看得太容易。

自己能不能成就?本经有一段经文,黄老也引用在此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这四个字你能做到那就成功了。你能相信,你能欢喜,乐是欢喜,你能够接受,你能够保持而不失去,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作佛的缘成熟了。这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为什么?你想想看,你修行决不是这一生当中才开始的,无量劫前你就学这个法门,生生世世你都没出去,为什么原因?这四个字没做到,这四个字里头缺少一个都不行。我们要问我们今天信了没有?大家都说我信了。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说不是真的?你的疑惑、你的夹杂没放下,这就不是真的。信里面夹杂著疑惑、妄想,愿里面也夹杂著,夹杂著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贪求,你夹杂这个东西,你没有真的放下。这一生当中如果还是跟过去老样子、老毛病又发起来了,这一生还是种一点善根,极乐世界去得了去不了?去不了,要知道!所以你一定要了解前面讲「识达有无」,这句讲得太好了。

极乐真有,益大师的别号叫「西有」,西是西方,有那个意思是西方真有。他的别号叫西有,很多著作里头他就用这个别号,叫西有道人。提醒我们也是提醒他自己,肯定西方决定有。六道、三途、十法界,给诸位说,没有。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是梦里明明有六趣;《金刚经》上所说的这是「梦幻泡影」,哪里是真的!把梦幻泡影当作真的,把真的极乐世界、华藏世界怀疑它不是真的,这恰好叫颠倒,佛经上讲「可怜悯者」,颠倒错乱,哪里颠倒?就是这个地方颠倒了。真有,不相信;真无,他相信,以为是有。如果晓得这个东西真的是无,你想想看你还会有控制的念头吗?你还会有占有的念头吗?你还会有对立的念头吗?全都没有了。

这四个字好,本经「独留此经」这一品里头这四个字好,「信乐受持」。「若闻斯经」,斯经就是此经,就是《无量寿经》。你要是有缘分听到了、接触到了,深信不疑,完全接受;接受经典所说的理论,接受经典里面所讲的境界,接受经典里面教给我们的方法。不但有求生净土的方法,还有在现在还没有去之前,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全都有。用儒家的话来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这经里头全具足。

世法跟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圆融无碍,一切畅通,这叫佛法。我们把佛这个字换成中国的意思,大家也好懂,佛的意思是觉,佛法就是觉法、觉悟的方法。你还有一样东西不通,你没觉悟,你觉悟了哪有一样不通?世出世法都圆融了。我接触的宗教很多,有一些宗教徒问我,我们信仰基本上完全不相同,怎么能够和睦相处?我常常举比喻,我说我们不同的宗教像不同的手指,中国国家五个宗教,印尼也是五个宗教,像五个手指。你不要管别人的,你单单管你自己的,我是佛教我深入,我不够深入是不通,深入到这个地方通了没有?通了,深入到掌心,五个手指都通了。我这个比喻很多人听了都点头,还没有反对的。你深入得不够,你才会有这种疑惑。深入再深入,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豁然贯通。世出世间所有法全都通了,这是大学问,真实智慧,所以你才有法喜、有乐。法喜充满,接受永远保持。这一法通一切法,不但通一切佛法,通一切宗教,通一切世间法。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下面,念老有一段话引用《大智度论》上的,我们把他这段话念一念。「今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下面引《大智度论》的话来讲,「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这四句话讲的是迷。只要心迷了,没有一样是对的,见般若是错了,不见般若也是错了;反过来讲,如果是觉了,那什么都对了。所以下面一首偈说「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这就是迷悟不相同。这两首偈就像数学的公式一样,无论套在什么地方都是正确的。

由此可知,佛法所求没有别的,求觉悟而已,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求识达而已。识是浅,达就深了,达是通达,识是认识,这个浅,通达才深。现在在这个社会上信仰宗教的人士很多,确实像瓦希德长老所说的,认识的人多,明白的人不多。明白就是通达,不能够明白通达,这个信就叫做迷信。社会大众说我们搞迷信,我们可不能怪他,你要怪他你自己就错了,为什么不能怪他?宗教现在的形象确实是迷信。宗教所讲的好处都是在来生;一般人重视现实,我现在都得不到好处,来生很渺茫,来生谁知道是真的、是假的?

佛法的教诲,现在得不得利益?得利益,今世的利益叫花报,像植物开花,花开得好,你就会想到将来果结得好。佛法讲现前的果报是花报,将来这是果报,来世才是果报,因果通三世。伊斯兰教他们讲两世因果,《古兰经》我看到三世因果,伊斯兰教基本的信条有六个,其中有一条叫「信前定」,经文上说「真主依前定创造万物」。真主造这个人,给这个人这一生享福;造那个人,叫他一生受罪,真主有绝对的权威。为什么造这个人享福、造那个人受罪?如果说凭他自己的爱好,那真主太不公平了。这个人如果一生行善,来世他就上天堂;一生造恶,来世就下地狱,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依前定这句话说得好,前定一定是过去世的业因,过去生中你行善,这一生你享福;过去生中你行的不善,那你要受苦。上帝很公平,上帝很公正,没有私心,没有偏爱,信前定就讲通了。

所以我跟他们往来谈的时候,不是两世是三世。纵然你们不说轮回,确实是三世因果,否则的话,你就叫人怀疑,你就叫人想不通这个道理。万事万物都有前定。如果在佛法里面讲,前定有个绝对的前定,那是什么?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前定的。因为你造作不善才有烦恼、才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本来没有分别,本来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本来无。现在怎么生起来的?这叫习气,佛法也讲,儒也讲,本性习性。习就是你学习的,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教育才兴起来。

为什么要教育?习气是不能不重视的一个大问题,这不是小问题。对於个人来讲,你一生贫富贵贱习性主导了你;对社会来讲,社会的安全、国家种族的延续与习性关系太大太大!如何保持良好的习性,避免染著不良的习性,这就靠教育,中国人教育的思惟从这里来的。所以你必须先有认识,然后你才晓得用什么方法来处理。中国五千年来最重视的就是教育,所以在国家「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人民好是你教出来的,人民不好也是你教出来的,你教他什么?所以儒家提出君亲师,这是任何一个人一生做人必须尽的义务。

无论你是什么身分,你在家庭,君是领导,你把你这一家向哪一个方向、哪一个目标去领导;亲是父母,你有义务养家活口,养家活口是亲的责任;第三个要教,你要教导他,所以任何一个人天职就是君亲师。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在政府机构服务,或者在私人公司里面服务,你是个小职员,有没有君亲师?有,君是什么?你要带头把你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给别人做个榜样,这就是领导。虽然你不是主管,没有正式领导的名分,实际上你影响了他,那就是领导;你给他做榜样、做模范,这就是师;你常常能照顾你的同僚,那就是亲。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是什么样的身分,君亲师是自然的,不是有人设立的,这叫性德。人人都明了,人人都懂得,人人都能做到,那个家哪有不兴旺的道理!国哪有不强盛的道理!社会确实安和乐利,没有一样不是教育成就的。教育没有了,社会国家焉有不乱之理!

今天整个世界大乱,根本原因在哪里?教育失掉了,没有教育。我记得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在台北圆山临济寺,常住分给我的工作是打扫庭院。那个院子倒是挺大的,树木也很多,每天早晨要去扫地。我们一共是有三个初出家的人,做这种粗活。有一天我遇到好像是四个学生,从我们寺院旁边有一条小路到动物园,他们从小路上山,小路不需要买门票。我看到这四个学生仪容不端正,说话很粗鲁,我看了之后很感叹:可惜!没有受过教育。我这个话被他听见了,这四个人转过头来就问我,他说:你是不是说我们没受过教育?我说:是!我是很感叹你们没有受过教育。他就告诉我,他们四个是台湾大学法学院四年级的学生,他说:你怎么说我们没受过教育?我说:你们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我这小看你了。我说:好!那我就向你请教,教是什么意思?育是什么意思?教育是什么意思?他讲不出来。三个问题把他问倒了。

我说:你们不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你们连小学教育都没有受过。他就非常惊讶。我说:你会吃饭吗?他说:吃饭谁不会!我说可不简单,我说:我端四个菜给你,这四个菜有阴阳五行,你懂得哪个菜放在哪个方位吗?真的,他没学过。《礼记.月令》里面讲的。最后,那个时候的学生还不错,你真说得出他还服,他说:那我们现在受的这个教育算什么?我说:如果说是名实相符的话,不能叫大学,叫什么?高等知识传习所,这个名实相符。你们接受过高等知识的传授,教育是一窍不通。他们服!现在学生不行,现在学生不服,不受教!

「教」这个字,上行下效,你上面怎么做,底下跟著学,这是教;「育」,中国《说文解字》上都有解释,什么叫做育?救失长善也。失是你的过失,你的过失要帮助你改正过来,要天天增长你的善心善行,这是育。他哪里会懂?很多搞教育的人都不懂,你说糟不糟透!教育,老师要以身作则,要做出榜样给学生看,那是教,不是在文字上。文字是工具、是辅导,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所以在家庭里面父母对儿女要教,父母是儿女的榜样,我们中国人常讲「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上一代,儿女是下一代,上一代的言行举止不端,小孩从小就学会了,他将来比你做得更过分。所以上面这个榜样要端正、要好,底下才有好学生、才有好儿女。

在团体里面,我刚才讲过,你要懂得君亲师这个意思。公司行号的老板,你的公司能不能兴旺,老板端不端正。老板要是正,员工哪有不正?他不正他就待不下去;老板要是不正,员工就不可能有一个是正的,为什么?他要是端正,他待不下去,必须同流合污,不愿意同流合污他自然就辞职走了,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善人总是愿意跟善人在一起,不善的人总是愿意跟不善的人在一起。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想想,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这个心行都不善,能去得了吗?到那边去,看看人家那么多人个个都是善人,自己都不好意思,赶快回来!实际上不必你回来,阿弥陀佛很清楚,看到你不够标准不会来接你,道理在此地。

佛教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基本的条件,《观无量寿佛经》上世尊教导韦提希夫人的,那就是教我们大众的。你看韦提希夫人求生净土,佛没有跟她讲方法之前,先教她修净业三福,这是基础。我们净宗学会成立之后,在修行行门上我们订了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就是净业三福。三福第一条第一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条。如果你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后头全都没有了,你怎么能往生,哪有这种道理?

孝亲尊师如何落实?《弟子规》落实了;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落实了。所以这一句,两部经!《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这条不是佛法,这条是世间法。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出世法建立在世法的基础上。所以经典一打开大家都看到「善男子,善女人」,诸位也常常听到佛度有缘人,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有缘人?这四句都做到就是有缘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有缘人。弟子规做不到,十善业做不到,你在世出世间法里头那个善的标准不及格,你怎么能学佛?

第二条才是学佛,学佛从哪里学起?三皈五戒。第二条有三句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是什么?佛一开端就把佛教学习的目标告诉你,我们今天讲总的纲领、总的方向传授给你。圣人的教学,世出世法没有例外的。你看儒家教学教童蒙小朋友,《三字经》首先就把纲领目标告诉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四句总方向、总纲领。佛法也是如此,佛法修的是什么?觉正净,这三宝。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传授三皈,他不用佛法僧。我初读《坛经》的时候感觉到很惊讶,他传授三皈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当时我看到这些文字,我能体会到。那个时候佛教传到中国大概有七百年了,唐朝的时候,这么长的时间,所以愈传愈讹。大家对於三宝产生误会,皈依佛就想到佛像,皈依法就想到经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错了,不是这个意思。皈依是什么?要皈依自性三宝,你才能得度。俗话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它怎么能保佑你?所以六祖改了,然后再说出来,「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一解释大家就晓得了,我们要皈依觉正净。觉正净是自性三宝,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性德!

什么叫皈依佛?念念觉而不迷,这就是真正皈依佛;念念正而不邪,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这叫皈依法;念念清净无染,这叫皈依僧。你看这一入佛门就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教给你,你从今之后,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要觉而不迷、要正而不邪、要净而不染,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佛祖、老师传授给我们之后念念不忘,你就不会犯大的过失,你总的方向目标正确,不会走岔路,然后才能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入佛门。

所以前面那条,第一条是世间善,这一条是小乘善,刚刚入门。从这个基础再往上提升,那是大乘善,所以第三条是说大乘,菩萨,发菩提心!头一句「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是大乘,发了菩提心才是真正大乘。菩提心从哪里发?从三自皈发,没有三自皈的基础,菩提心发不出来。菩提心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把它讲成五个大家好懂。真诚是菩提心之体,从体起用,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就是用什么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别人,他受用。对自己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要用觉悟的心,清净平等觉是对自己的,是自度,慈悲心是度他的,是帮助别人。这个心发起来,这叫大乘!你能以慈悲心对待别人,你还能害人吗?哪有这种道理!所以我们常讲的,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对立的念头自然不生,为什么?你有慈悲心,慈悲心把这些统统都化掉了,你自己才真正得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这是享受。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什么?就是这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最高的享受。你有没有?有,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就是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你的本性本善。本善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本善本有,现在为什么没有?习性把你迷了。那你要知道,就是要知道有无,本性本有,这就是清净平等觉本有,真诚慈悲本有;不觉本无,虚伪、染污、贡高我慢、迷惑颠倒、自私自利,本来没有!你要先把它搞清楚,认识清楚。本来没有的,不要再搞了,要把它放下,要把它舍弃,本来有的要让它恢复;决定不是你修得的、你新得的,本来有的,恢复而已!

这段经文里面,前面《大智度论》里头说的觉跟迷两首偈,后面引用龙树菩萨的解释,解释得好,「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你分别执著这四句就是迷,你不分别、不执著这四句就是觉。这四句就是前面我们念的《大智度论》上两首偈,「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第二首偈「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这两首偈,两个四句。执著就迷了,不执著就悟了。

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善学者」,会学的人,「离言说相」,不执著言语,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不执著言语就是不执著文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名词术语,般若、解脱都是名词术语,懂得它的意思,不要去执著;「离心缘相」,心缘是你去研究这个怎么讲,这是什么意思,没有意思,愈研究愈错误。所以著就迷了,离就觉了。离是放下,著是放不下,放不下就迷了,放下就觉悟了。这个讲法大家好懂,世出世间一切法可不能执著,为什么?一切法都不是真的。

你看世尊讲《大般若经》,这是《大藏经》里头分量最大的,六百卷!我们要把这六百卷看一遍,也得看二、三个月,你才能把这个经看一遍。这六百卷经讲什么?古人跟我们说得好,《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的纲要;换句话说,六百卷是《金刚经》的细说,略说就是《金刚经》。还有更简单的,《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它是《金刚般若》的纲要,纲要的纲要。二百六十个字,还多!我把它归纳成十二个字,简单。世尊二十二年所讲的,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去执著,你要去分别,那不叫迷叫什么?你不放下你就错了。

这个一切法,不但包括世间法,还包括出世间法。你真正觉悟了,世间跟出世间都不存在。套句六祖的话说,世间出世间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大乘教里头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统统放下就入了,有一样放不下你就入不了。这个道理要多想想,然后你才在一切法里头真的能放下,这一放下就自在,一放下就开悟。那你说,好,我试试看,我来放。放下了还不开悟,什么原因?你那个放下也要放下,你统统放,心里头还有个「我放下」,还是没放下。所以讲到最后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心里才干净。到最后告诉你,本来没有你放什么?正是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本来有,那你是真放下。本来没有!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放什么?说个放下,多余的,哪有什么放下!迷悟关键在此地。前面祖师提出来「识达有无」,那是迷悟的关键,你是不是真正有这个认知?真正有这个认知当下心就清净了,心安理得了。为什么心安?通达明白了,心里头再没有疑惑了,真正得大自在。

后面的解释,「不行而行,即无求而求。虽知理体无求,菩提无得,仍备修万行,以感菩提,妙契中道,故能相感而相契也」。这就是老师早年教给我的「至诚感通」。至理,理达到究竟圆满,事达到究竟圆满,丝毫没有欠缺。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以你执著理,事不要了,你这个理是偏的理不是圆满的,你能不能做到?做不到。譬如以金作器,我要器不要金,器也没有了;我要金不要器,金也没有了。为什么?它是一不是二。

所以理跟事是圆融的,理跟事不相妨碍的,事要不要修?要修。成了佛应化在十法界,示现给众生的,修行。不是说我成佛了我不要修,你们要修,我不要修,不是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他也不是造作,也不是故意表演给我们看,本来就是。你要体会到这一层甚深的义趣,你才能契入境界。佛经里面讲「法尔如是」,这个意思深!希望我们总得要细心体会。怎样才能契入?事修决定不能废止,理暂时不明没有关系,你事修,修久了渐渐会明白,渐渐能契入。现在时间到了。

大乘无量寿经(第一八六集)2006/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02-034-0186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上辈往生章。

《大经解》引用《安乐集》里面一段话,「《安乐集》依《净土论》指出,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先须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这段非常重要。从这段文字我们认真反省,他说的这三种我们有没有?如果有一条,菩提心发不出来你就晓得原因在哪里。这三条就是障碍菩提心,你不把它去掉你怎么能发得出来?

这三条,「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这里面就说得很清楚,我心贪著自身;於一切法当中起心动念,用现在的话说,我的利益。我的利益不能够舍弃,菩提心就发不出来,它就障碍菩提心。念念贪著自身,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把自私自利摆在第一位,先要考虑於我有没有好处,於我有没有利益。所以祖师大德在此地教我们,这个要远离、要放下。起心动念能为别人著想,这就是大菩提心。为自己著想,错了,为我的道场著想也错了,乃至於为我的国家著想都错了。现在最低限度,起心动念要为整个世界著想,要为整个地球著想。

现在由於资讯发达,交通方便,环绕地球一周两天就做到了。科学技术不断在进步,现在快速的飞机已经研究成功,大型的客机将来环绕地球一周一天就做到了;从美国飞到中国,听说四个小时,上午过去,下午可以回家。地球真的变成一个村,地球上所有的居民与我们是邻居,息息相关,不是古时候那个时代交通不方便,没有资讯,人民生活所谓老死不相往来,原因是交通不便。古时候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贵客!千里,从前是走路要走十几天,半个月才能走到;现在千里,飞机不要一个小时,这就是古今处境不相同。

从前可以起心动念考虑我们这个城市、我们这个地区、我们这个国家,今天不行了,今天要考虑到全世界,整个地球,这算不算大?不算大,在大乘教里面,这是人天法。心量大的,他所思考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这是菩萨,我们真的比不上他。谚语所谓「量大福大」,佛菩萨的福比我们大,为什么?他起心动念是遍法界虚空界;我们今天起心动念到整个世界、整个地球,不错了!所以我心贪著自身,这是迷惑的根本。

六道众生哪个不贪著自身?所以他出不了六道。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就是我心贪著自身变现出来的,六道不是真的!这个念头没有了,六道就没有。所以祖师在此地教导我们依智慧门,不求自乐。中国古圣先贤在《礼记》里头教给我们,「曲礼」,《礼记》的第一篇,「安安而能迁」,就是这个意思。两个「安」,就是你身安心也安,身心都安稳。这是说你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可是众生有苦难,需要你帮助,这时候你应该舍弃幸福安乐的生活,去为苦难众生服务。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一句。

人真肯这样干是智慧,不肯这样干是贪欲。贪欲很重,他怎么肯舍弃自己的幸福快乐去跟人家受苦难去?不可能,为什么有智慧的人能做到?有智慧的人知道自他不二,整个宇宙是一体,智慧开了他就明了、他就见到。所以大乘教里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是什么?一法身就是一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那要不要照顾?当然要照顾,众生有难就是自己有难,众生快乐才是自己快乐。自己快乐众生不快乐,有智慧的人、有慈悲心的人决定不能忍受,不需要人来请,自动就去了。这就是教里面所讲的,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众生有苦难,佛菩萨自然而然就到那里去应身去了,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当跟他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

我们要明了佛法的纲领,佛法总的原则,佛没有定法。今天早晨有同学传话给我,北京那边同学拍电视剧,佛教里面的故事,问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服装、用什么样的颜色?我就教他原则,佛没有一定的形相,没有一定的仪式,也没有一定的法可说。佛说法依据什么?依据现前众生的需要。所以佛在经上把法比作药,众生是有病的人,你看他害什么病你就给他什么药,药到病除,这个教化的效果就圆满了,哪有定法?你一定要了解现前社会大众他们欢喜什么,在他们喜爱、欢喜里面,你要有能力辨别邪正,避免邪法,弘扬正法,正法是他喜爱的,他就很乐意接受,要懂这个道理。佛的衣著要端庄、要大方,人人看了能够喜爱,没有定法。所以大家可以研究,可以参考,多徵求大众的意见,综合大众的看法再做出决定,就避免过失。

现在整个社会动乱,我们要做出安定,这就是对治。世间人都自私自利,贪著自身的利益,那我们怎么做?我们要反其道做出无私无我,一切心行都是纯粹为利益众生。事情做好了、做圆满了,功成身退,名闻利养丝毫不沾,做出样子来给人看,叫人去反省,叫人觉悟。讲没有用,讲的话好听,你能做到吗?我做不到,你也做不到。我们必须要做出来给人看,这是有智慧,这是觉悟的人他才会干这个事情。这种事情在现在社会人叫做傻事,有智慧的人,傻人!傻人干傻事,傻人有傻福;他们不傻,说我们很傻。我们甘愿做傻人,他不知道傻人快乐。

方东美先生所讲「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要不是高人,怎么懂得最高的享受?契入佛法之后,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心是定的,六根接触这种花花世界,依然「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就入了金刚般若的境界,你所依的当然是智慧门。不求自乐,这个乐是贪欲、爱欲。世间人说的牺牲奉献,大公无私,这里头有真乐,绝对不是世间自私自利的乐能够相比,不能比。真正的乐是佛菩萨有。凡夫享受这个乐,五欲六尘之乐,你如果智慧开了,细心一观察,他得这点小乐,付出多少的代价?没有法子计算,得不偿失。觉悟的人,我们今天讲做出一切牺牲奉献,小事一桩,他所得的那个乐,一般人怎么想也想不出来,真乐!佛家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不是苦差事,苦差事谁去做!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教化一切苦难众生,大乐之事。你才晓得诸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大乐!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这是我们凡夫的大毛病,就是有无安众生心。我们从来没有想到众生的安乐,只想到自己的安乐,没有想到众生的安乐。诸位如果要懂得这个意思,人要知道众生的安乐,你还能做伤害众生的事情吗?自然就不会做了。念念都要为众生安全、幸福、快乐去著想,我要怎样去帮助他。众生得到安乐,我们就法喜充满,不需要众生回报。如果有众生回报的意念,还是轮回心,为什么?前面讲的自私自利还是没放下,真正放下自私自利哪有回报的念头!

佛教导我们,把我们每天所修积的功德都舍掉、都放下,布施给一切众生;佛家的术语叫「回向」,回向就是这个意思。不居功,我有功德、我有福报,不要自己享,施舍给一切众生,让大家去享,这就对了。人头一个要学无我、无私,这是第一个要学的,可是世间人他害怕,我统统都舍掉了,我的生活怎么办?真发生过这个事情。我们这么多年来在讲堂里常常教人布施、持戒、忍辱,教这些,大陆上同修他真这样做了,家也不要了,工作也辞掉不要了,统统都放下了,不到一个月写信给我:法师,现在我一无所有,我的生活吃饭都成了问题,现在怎么办?这就是天天在听没有听懂,把意思错会了。

像前面我们一开端,开头「舍家弃欲」,你真的把它舍弃,你以为你成就了,你没成就,为什么?没有舍。舍不是叫你舍事,是叫你舍那个念头!你念头没有舍,你心上没有放下,不是叫你事上放下。事上放下,释迦牟尼佛果然是在事上放下,他又何必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那么辛苦?放下!干那个干嘛?可见得他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痴慢统统舍掉了,积极的为众生服务。为众生服务的项目众多,无量的项目里面最重要的项目,怎么样教众生觉悟,所以他选择的是教学,一生从事於教育工作,这个教育是现在所讲的社会教育。

要用现代人的观念给释迦牟尼佛定位,释迦牟尼佛他一生所作所为,在这个社会上他是个什么地位?现在人来说,他是一位社会教育家,这大家都肯定。一生从事於教学工作,精进不懈,他没有放假的日期。在经典上我们看到,每天教学是二时,二时讲经。印度的二时就是我们现在的八个小时。印度人把一昼夜分为六时,白天三时,晚上三时,所以它的一时是现在的四小时。每天跟大家上课八个小时,世界上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老师,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过,这种敬业的精神、积极的精神到哪里去找。佛教我们精进,他真做到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做出究竟圆满的奉献,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

众生觉悟了,心就安了。迷的时候不安,身心不安,每天提心吊胆,患得患失,不知道事实真相,生活在忧虑疑惑之中,他怎么不苦?他身心怎么能安稳?尤其是生活在现前这个动乱的社会,如果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心就安了。像禅宗二祖慧可见达摩祖师,祖师问他:你有什么事情到这里来?他说:我心不安,请大师给我安心。达摩祖师就跟他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这是教学,这句话提示他,让他回光返照心在哪里。毕竟他是一个修行人,在将悟未悟这个关头上,达摩祖师这一点,他回光返照,说我「觅心了不可得」。你叫我拿心,我回头想想,心在哪里?找不到。《楞严经》上,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释迦牟尼佛对阿难七次徵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在这一句话当中他就悟过来,省悟过来了。

所以,要想安众生心,一定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首先你自己要破迷开悟,你自己不能破迷开悟,你怎么能帮助别人破迷开悟?你自己没有得到法喜,你怎么能帮助别人?无安众生心,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照顾别人的念头,或者是对於社会大众漠不关心,就这句话。无安众生心,这是凡夫,这不是菩萨。菩萨念念不舍众生,我们学佛就学这个。今年四月中国举行一个「佛教世界论坛」,主题就是说这桩事情,「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主题。这个主题正好就是我们这段经文,《净土论》里头的一段经文。

所以首先我们自己心要安,你要想心安你一定要觉悟,你不觉你不会安,觉悟之后你为什么会安?你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你就安了。你还会受外境影响,《金刚经》上说的,外你还取相,内你会动心,你怎么能安?外有分别,内有执著,你心就不会安;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心就安了。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面说得好,他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这个话说得重要。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换句话说,环境没有好坏,人事没有善恶,好坏、善恶都是你自己的反应。你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你要用清净心去反应,心就安了,心就清净了;你要用贪痴慢、用是非人我来反应,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不善。所以说境缘没有好丑,好丑确实生於自己的心,念头。

我用善念还是用恶念?日常生活当中我用善行还是用恶行?修行就是修这个,就在这个地方见功夫。《弟子规》上有,「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外头人有没有善恶?没有,善恶是你自己起心动念,你自己不起心不动念,外面境界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对立,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真正修行人看到别人善,立刻就知道要向他学习;看到别人不善,绝对不会去宣扬,一定是自己回过头来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所以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教我学善,恶人教我反省、教我改过,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他心目当中是平等的,平等的恭敬,平等的对待,平等的奉事,这个人善学,这个人将来能成就,他能开悟,他能证果,会学!《坛经》上能大师教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跟别人常说,他是常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都是教导我们怎样修学。我们学了这么多年,连这点都不懂,那叫白学了!

有人在我面前告诉我,某人某人毁谤你、侮辱你。我一定制止他,决定不让他说下去,为什么?说人过即是过,他在我面前造业!你说多可怜。你在我面前说这个话用意在哪里?是不是十恶业里面的两舌、恶口?你在造这个业,你用意是不是挑起我们双方的对立、冲突?今天我们要化解冲突,要促进安定和平,你还在制造冲突,你不是善人。你在制造对立、制造冲突,这个罪很重!凡是存这个心,干这个事情,(我今天来,看到我们的念佛堂上面把地狱变相图挂上去了),果报是拔舌地狱,你怎么去干这种事情?

纵然听到了,纵然见到了,不但口不能说,心里头都不能有,你才是个善人。你要真正做好事,希望人都能和睦相处,不要制造对立,不要制造矛盾;凡是制造这个东西的,统统是三途的业因,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我是无所谓,你怎么跟我说,我决不会恨那个人,我听了笑笑,我感谢,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为什么感谢他?他如果真的是毁谤造谣生事,他消我的业障。我这一生没有做坏事,过去生生世世一定做了不少,业障怎么消掉?无根的谣言消业障消得最多,那我为什么不接受?欢喜接受,而且对他生感恩的心,我每天做功课一定回向给他,为什么?因为他对我的毁谤,他造了业,但是我没有怨恨、没有报复,帮助我提升,这要懂得。帮助我提升,他对我就有恩,我知恩报恩会减轻他的罪业,纵然堕地狱,他堕地狱受苦少,堕地狱时间短。如果我有怨恨心、有报复心,那个事情就麻烦,那个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就错了。

所以在这些地方,忍辱波罗蜜一定要学忍辱仙人,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的心就平了。他为什么会毁谤、会造谣生事,那是误会,误会不应该放在心上,如果常常跟我接触他就了解,他就不会做这些错事。人与人要直接的往来,要直接的沟通,才能把所有一切的误会化解,这个样子自己心安,众生心也安。我们今天做的是化解冲突、是恢复安定和平,这个功德大!不能制造纠纷,不可以制造对立。你在我面前说没有关系,我有这么多年的功夫,不生效果。但是我要告诉你,一句善言,一句恶言,影响都是遍法界虚空界,你真正懂得因果你就会收敛。你还敢做,是你不但圣贤所讲的教诲你不懂,理论你不懂,连因果你也不相信,你才敢造这种重罪。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这个也非常重要。你做好事,人家误会你;你供养他,他不供养你;你对他好,他对你恶;你对他恭敬,他对你轻视,这怎么办?统统都要能承受。我对他恭敬应该的,他对我不恭敬也是应该的,为什么?我们两个人认知不同,我肯定他本性本善,我肯定他有佛性,我怎么能不尊敬他?他不懂这个道理,他看我是个恶人不是个善人,为什么?他一生当中没有见到善人,所以对每个人他都怀疑,不相信你是善人,你说你是善人,拿证据来,你拿不出证据他不会相信你。所以要忍受,欺负我要忍受,骗我要忍受,坑我、害我都要忍受,忍受几年之后,那个人就会觉悟:这个人我过去冤枉他,他从来没有怨恨过,他是好人。要时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一生都不改变,到他临命终时他会告诉人,某某人是好人,他会觉悟,没有不会觉悟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不能因为这个事情而退心,所以祖师教我们远离恭敬,就是人家不恭敬,我们知道是应该的,人家不供养也是应该的;如果是求别人你恭敬我,我就对你好,你供养我,我对你好,你不恭敬、不供养,我就把你踢到一边,这个错误了,这个菩提心怎么发得起来?菩提心,我恭敬你,不希求你恭敬我;我供养你,我不求你回报,菩提心才发得起来。所以这三桩远离,远离我心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这三种必须远离。也就是我们在讲经讲席当中常常讲的,我们要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对一切人事物对立的念头,决定要放弃。真正把这三桩做到了,菩提心的障碍没有了;不但别人不恭敬、不供养我,我会恭敬供养他。他就是害我,想尽方法伤害我,我对他还是恭敬供养,决定没有差等,他有困难的时候我会全心全力去帮助他,这叫发菩提心。不是相对的;只有付出,而不求回报,那就对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接著再看注解下面还是引用《安乐集》里面的一段话,「《安乐集》续云: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这个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你不能把障碍菩提门这三法舍弃掉,你就没有办法发菩提心。这三法,第一个要放下我心贪著自身,第二要放下无安众生心。无安众生心就是对一切众生漠不关心,这个不可以。时时刻刻关心众生的苦难,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力量达不到的时候要有心、要有愿,心愿不能没有,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能够尽多少能力,善巧方便;实在没有这些缘分,应当天天将自己所修积的功德真诚的回向,祝福大众。第三个决定要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我们对别人要恭敬供养。普贤行愿,你看第一个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我们要做,但是不能求别人对我恭敬、对我供养,这个念头是决定错误。沙弥戒里面「不捉持生像」,生像就是金钱,现在讲的金钱。为什么要立这条戒?舍贪。恭敬供养,恭敬增长傲慢,供养增长贪欲,不是好事情。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了,在这里建一个道场,道场是常住,所有一切供养统统归於常住。诸位给我的供养我看都不看,全部交给常住;常住不但接受这个供养在此地办道,而且还要周济全世界苦难众生。我们所做的偏重在教育,因为一般这些生活上的苦难,慈济功德会做得很多,有人去做了,所以我们这一点点供养多余下来,我们帮助教育,在这上面我们交得多。最近有同学跟我联系,伦敦大学,去年我去访问过,他们希望设立一个大乘佛学课程,但是学校没有经费,希望我在学校里设立一个基金会,用这个基金会来帮助他们聘请老师,这是好事情。老师的条件要符合大学标准,就是要有博士学位,当然这个博士学位能有大乘博士学位这是最好的。

所以我读到印光大师的开示,上次跟诸位在一起学习两个小时,我有很深的感慨,佛教要能恢复到隋唐盛世,没有教育不行。从前出家人都是要经过考试,不是随便都能出家,而且考试最后那一关是皇帝的面试,最后一关。为什么?度牒,就是文凭,考试及格的文凭,是皇帝发的。皇帝要看看你这个人够不够资格做我的老师,因为出家人是天人师,他要同意你确实可以做我的老师,代替我教化百姓,他这文凭才给你。所以那个时候出家人的素质很高,帝王恭敬。帝王恭敬供养,下面这些文武百官谁敢怠慢。

考试制度是清朝顺治皇帝废止的。传说顺治出了家,大概他是为他自己著想,因为他出家没有度牒那不行,那是犯法,所以他把度牒废弃了,他可以出家。在当时是有利,可是两百年之后,佛法出家人的素质一落千丈,流弊太大。所以印祖在《文钞》多次对这个事情严厉的批评。这个事情怎么挽救法?这个方法我也想了很久,大概总在三、四十年前我就想出一个方法,希望国家办一所宗教大学。国立宗教大学,每个宗教设一个院,佛教有佛学院,基督教有基督学院,回教有伊斯兰学院,每个宗教设一个学院,这样将来宗教可以大团结,所有宗教都是一个学校毕业的,就是院系不同。佛学院里面,佛教在中国有十个宗派,就是十个学系,华严学系、天台学系、净土学系、禅学系。不是宗教大学毕业的,没有这个文凭他就不能取得传教师的资格。传教师的资格相当於大学教授,这个素质就提升了。

想是想了几十年,到现在还不能落实,在我想,佛法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事成,想久了也许缘就成熟。现在看看这个缘是有点成熟的迹象,所以我要向关系比较好的印尼政府、马来西亚政府,这关系比较好的,国家领导人我们都见过面,我向他提建议,希望他们先办国家的宗教大学。招生不限於自己的国家,对全世界招生,要认真的来互相学习。他们如果要做,我们会全心全力赞助,这比一般大学里面开大学课程殊胜太多。

在澳洲我们曾经赞助(现在还一直在赞助)雪梨大学,开的是佛教的课程。也是学校没有经费,我们每年送它一笔经费,让它聘请老师。这个已经做了几年,现在年年都还在延续。所以我们在教育方面做了不少的事情,都是对大学做宗教世界和平的这些课程。像昆士兰大学它有和平学院,我们也全心赞助它;格里菲斯大学有多元文化中心,团结宗教的,所有宗教都可以在这个中心活动,化解宗教与宗教之间的误会,好事情!

恭敬,学其他宗教里所说的「荣耀归上帝,荣耀归主」,我们也应该是「所有一切恭敬归佛陀、归祖师大德」,这个用心就好。所有一切供养给常住,自己不必有。一切归常住,我们的心就清净了,这里讲障碍菩提心的三个因素,我们就消除了,菩提心才能现前。除掉之后,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支配的念头没有、对立的念头也没有,你说这个心多清净、多自在。你才有法喜充满,你才会得常生欢喜心,你才欢喜得来,要不然你没有办法欢喜,总要知道放下。

我这个方法给诸位说,章嘉大师教我的。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我学佛,第一次见出家人就是见章嘉大师,以前跟出家人没有往来的,头一个是见他。我向他请教,他教给我「看得破,放得下」。我问他,我说我知道佛法的殊胜,这是方东美先生教我的,知道这个殊胜,有什么方法让我能够赶快契入?我提出这个问题,他老人家沉默了有半个小时,他眼睛看著我,一句话不说,半个小时之后几乎我们都在定中。这种教学法很特殊,真的让你一念不生,这个时候把话告诉你,你一生不会忘记,你会信受奉行。

一个问题提出来,看我半个小时,我也看他半个小时,我在等,等他的教诲。等了半个小时才说了一个字「有」,我听了这个「有」耳朵都竖起来,专心听。他老人家说话很慢,说了个「有」字大概停了几分钟,不长,二、三分钟,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这个教学我们就晓得人家真的是有学问,真的是有道德,他不用佛学的术语,他用我们一般的言语,我懂,用佛学的术语我不懂。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就是止观,就是禅。看得破是观,放得下是止,禅的意思是静虑。禅那是梵语,从印度梵文翻过来的,意思是静虑。放得下是静,看得破是虑。所以他不用佛学的术语,他用我们普通的言语,我一听就懂,如果用禅那、用止观,那我就搞不清楚,会把我搞得迷迷糊糊。这就是真正有学问的地方,他有善巧方便。

我听了之后,我说这个我能懂得,从哪里下手?这是我要问的,从哪下手看破放下?大概停了三、四分钟,告诉我「布施」。我们在一起坐了两个小时,没有说几句话,印象非常深刻,一生受用不尽。我辞别他老人家的时候,他很慈悲,送我到门口(就是台北青田街八号)。从那时以后,我就每个星期都去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跟他三年,佛学的基础都是他老人家奠定的。送我到门口,拍拍我的肩膀告诉我: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真听话,真照做,学布施,以前很吝啬,以后就变成很大方。

以后他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那个时候生活非常艰苦,他教我真是改造命运;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个我真的学到了,我做了五十五年。大师圆寂到今年是四十九年,明年是五十年。明年我要来给他做个纪念,他跟韩馆长往生的日期接近,差一天,大师是三月四号,韩馆长是三月五号,可以一起做;明年是大师往生五十周年,韩馆长往生十周年。我这五十年的修学回向给大师,路是他指定的,我佛学的基础是在他老人家会下三年奠定的。所以老师对我们修学成就是关键,尤其第一个老师,先入为主,印象最深刻。

能远离上面这三种,就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得三种,「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他下面说「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染是染污,同学们一定要知道,你要是真正发菩提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一生决定上品上生。上品上生,这一段文就太重要了。决定不为境缘所染。顺境里面决定没有贪恋,顺境喜欢,你已经被喜欢染污了;逆境里面,我讨厌,你被讨厌染污了。诸位要晓得,七情五欲是染污,所以七情五欲要离开。

在境缘里面随缘,样样都欢喜。逆境欢喜,逆境帮助我、考验我我还有没有恚,所以贪痴要断。这三毒烦恼就在境缘上断,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顺境没有贪爱,贪断掉了、痴断掉了;逆境里面没有恚,断掉了、痴也断掉了,不都是好环境吗?哪有不好环境?所以修行人没有不好的地方,如果你还有选择,你就有分别、就有执著,错了!真正修行人是,一切众生的需要,那是你有定有慧,你就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自己定慧不够,那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不能到处跑,不能随便接触境缘。因为你没有定、没有慧,你一接触,你的心会随著外面境界转,那就坏了。所以定慧没有成就,我们现在讲禁不起考验,那你最好是住山。

对於初学,古人限制很严,所以都是结界安居。你看远公大师在庐山建第一个莲社,「东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百二十三个人,他们住在山上修行,以虎溪为界。旁边有条小溪,这条小溪叫虎溪,不越过界线,心是定的。我今天在汤池办学,办文化中心,我招的学生第一个条件,十年不能离开汤池镇,汤池镇就是我们的界线。你要想到我这里来学习,十年不可以离开,逢年过节、家里大事都不可以;你的家亲眷属可以到中心来看你,我会接待,你可不能回去。头一个条件成了,然后才可以谈;你要说十年当中我办不到,你就不能参加这个学习。

对初学要培养他的定慧,戒定慧。到处跑,戒定慧就没有了,戒定慧成就了,你才有资格参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哪里都可以去,那是什么?你不会被污染,逆顺境界自己能做得了主,这个可以;自己做不了主,不可以。顺境生贪爱,逆境生恚,那还得了!你天天增长贪痴,你不是增长戒定慧,这个不容易。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尤其是想往生,我要上品上生,那你要是不懂这个道理怎么行?

所以我常常劝勉同学,我用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你都放下了,你才能入佛门,否则的话,你不得其门而入。这十六个字就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痴慢」。这十六个字要放下,一个都不能有,我们才能够取上品上生,这个利益就太大!所以小的利益放下,得大利益。这个小利益放下,在现前,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去的时候,你常生欢喜心,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节三句经文你才真正体会到,你没有这个境界,你天天念,那个境界体会不到。你把这十六个字放下,孔夫子这三句经文你统统明白了,真的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第一个是无染清净心现前,真的是「心净则国土净」,不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以功德回向,现前的国土清净了,天下大乱我不乱。现在讲地球污染、环境污染、人心污染,我心清净,我不污染,我看这个环境没有污染,都是清净的。清净心看世界,世界是清净的。污染是什么?污染是一层浮云,现在有一点云雾盖覆住了,可是你有清净眼,清净心就是清净眼,清净眼可以看透迷雾,像这个云雾它可以看透,像飞机上的雷达,再浓的云雾它也能看得清楚,清净眼能够看穿云雾,心净此土清净。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面说得好,「净土即此方」,极乐跟娑婆是一不是二,「弥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弥陀」,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我们居住这个地方是不是唯心净土?是,你有清净心你就见到这个地方的净土,你没有清净心你见不到。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一点都不错,我们可以把佛在经上这句话证明了。同样道理,心安则国土安,心平则国土平,心净众生清净,心安众生安,心平众生平。

《楞严》上佛讲「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什么人能转物?初住菩萨。圆教初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明的是什么心?见的是什么性?清净心、平等心、大觉心。心就是性,心性不二。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做到?善导大师讲的「总在遇缘不同」。换句话说,你遇到的缘殊胜,你这一生可以做到。四土三辈九品,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总在遇缘不同,这个话说得太好了,真的是把这个事实真相一语道破。

我学佛比别人幸运一点,就是遇到的缘好。把佛法介绍给我的是方东美先生,第一个指导我的是章嘉大师,三年;第二个指导我的,章嘉大师圆寂我才亲近李老师,跟李老师十年,所以我接受佛陀教学十三年。但是这十三年前面三年重要,根!基础的教学是章嘉大师指导的,这就是童蒙养正,非常重要。而老师的身教,给我们一生印象最深刻的,身教!你仔细看他的照片,就跟人一样,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是我们一生没有见到第二个,都在定中。什么都慢,说话也慢,动作也慢,走路也慢,我们在经教里面念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要用这十个字来赞叹章嘉大师,完全符合。他确确实实是在定中,言语少,那个力量非常非常重,每个字都像千斤之力,感人很深。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作心就是发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众生有苦你要不要帮助他?怎么帮助法?众生的苦是在迷来的,苦乐是果,因是觉迷,你要拔苦,你要把苦的因让它离开,所以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用什么方法?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做的就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决定不辞辛劳。你看当时没有交通工具,走路,他老人家的足迹遍五印度。印度五个区,北印度、东印度、南印度、西印度、中印度,统统走遍了。学生跟他一起,常随众我们在经上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么大的一个团体,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哪个地方有邀请就欢欢喜喜到那个地方去。

世尊一生没有建道场,僧团里面所提倡的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我们要想想佛陀在世当年僧团那个形象,我们向善的心自然就生起,惭愧忏悔也油然而生。我们今天过的是什么日子,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这讲物质生活;但是精神上,他们每天法喜充满,快乐无比,我们苦不堪言,迷惑颠倒,造业受报。佛菩萨不怪我们,知道我们造业受报,他会点头,应该的,迷!慢慢的等你回头,回头到什么时候?或者是千年,或者是万年,或者是无量劫之后,佛有耐心,他能等你,生生世世给你做增上缘,哪一世你觉悟,哪一世你就成就。

我们今天在座的同学每个人都有深厚的善根,你没有深厚善根你怎么会跑到这里来?你到这个地方来来听两个小时经,那个善根就不得了。如果这一生当中你豁然觉悟了,你这一生就成就,再也不搞六道轮回,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作佛、作菩萨去了。西方世界还有一个非常非常殊胜微妙的现象,到那边去了之后只要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你就可以到十方世界去接引众生。为什么?佛力一加持,你的清净心现前,在十法界里头你不会染污,人天你不会生贪恋,三途你不会生恚。换句话说,虽然你烦恼习气没断尽,你的智慧德能跟法身菩萨几乎没有两样。这就是净土的殊胜,这就是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称赞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为什么诸佛对阿弥陀佛这么赞叹,道理在此地。

十方诸佛刹土里的学生做不到,阿弥陀佛的学生能做到,这不可思议!我们遇到这个法门实在不容易,过去生中没有跟净土、跟阿弥陀佛结很深的缘分遇不到。现在你看这个世界上学佛的人很多,学净土的人不多;学净土的人很多,真正明白净土的人不多。明白,心才发得起来,才知道贪恋世法或者是讨厌世法,错误的,决定错误,这种心行决定造成往生的障碍。这一生这么好的机缘错过了,你说多可惜。古人讲的话没错,「百千万劫难遭遇」,乾隆时代彭际清居士,那是了不起通宗通教的大德,他讲这个法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你遇到了。天上人间、他方世界、菩萨罗汉,想听这个法门都没有机会,都听不到,被你碰到了,你说你多幸运,多么难得!这一生当中这才叫大事,其他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桩,小事何必放在心上?要把这桩大事放在心上,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

帮助众生就是自己要好好的修,要给众生做一个好榜样,这就真帮助众生。众生把钱看得很重,你把钱放下,这就是启发他,这就是教导他。你只仔细观察,众生今天不孝父母,你要做孝顺父母的样子给他看;现在人不懂得尊师重道,我们做出尊师重道的样子给他看;现在人忘恩负义,我们纪念韩馆长是教育,知恩报恩!没有一样不是教育,没有一样不是在安众生心。众生把伦理道德忘记了,我们现在有一批人要把伦理道德做出来,做出样子来表演给他看;众生把因果忘记了,我们要把因果报应也做出来给他看,这都是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而做的。真的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切行为没有一样不是为众生。

我们这个道场,一般道场是子孙庙,错误,这是轮回心造轮回业,决定出不了轮回。我们的道场是十方道场,不是子孙庙,所以我们建道场就跟同学们商量,任何人不可以在道场收徒弟。你在道场收徒弟,我恭喜你,你自己另外去建道场,不可以在这里,这个地方是十方道场,我们做得如法。这个道场里面没有经忏佛事,只有念佛、学教,三时系念是鬼神、灵媒附身来要求的,因为它完全是净宗。中峰的开示讲得太好,「冥阳两利」。我们这里有祖先纪念堂,我们这是供养祖先的,每个星期做一次三时系念是供养祖先的,报祖宗恩!这不是迷信,报恩。三时系念是报恩法会,不是一般寺庙里头做法会,所以我们这里牌位不收钱的,不是人家牌位还有大小,还有价码的,我这里没有,一切如法。这个道场的财源是十方供养的,我们没有化缘,没有问人要钱;还要化缘,问人要钱,宁愿不做,这个要懂。

学佛决定不能给人家添一点麻烦,不能给人家添一点压力。我要希望你捐钱,一个月捐多少,人家就有压力,这是什么?不是拔一切众生苦,这是与一切众生苦。你很苦了,我再加一点苦给你,你哪来的菩提心?不能不知道,一切从本身做起。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我们一生就做这两句。要修身,身不修怎么能教?你自己没有做到你教人,岂不是天天在骗人?骗人你的心就不安,你的心就不清净。所以我们要想心安理得,自己一定是依教奉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段还没讲完。

大乘无量寿经(第一八七集)2006/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02-034-018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上辈往生章,我们把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这段经文过去祖师大德讲得很多。今天我们再接著看古大德《安乐集》里面所讲原理,前面所说三种违背菩提门,这个要舍弃,舍弃之后就能够得三种随顺菩提门,随顺,我们才真正能成就。第一个无染清净心,第二个是安清净心,这两条前面我们学过了,我们今天再看第三个乐清净心。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段说得好,所谓人生最高的享受,也就是说「孔颜之乐」,孔子、颜回他们所得到的快乐,佛菩萨的法喜,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的喜悦,这是真实人生最高的享受。怎么来的?这段经文说得很清楚,一定要得清净心。清净心里面没有染污,有染污心就不清净了。清净心的安,如果你心有不安,你心就不清净;清净心里头有乐,如果你不快乐,你没有清净心。所以清净心给我们带来的是无染、安全、快乐。

给诸位说,清净心是每个众生自性本来具足的,这是菩提心里面的性德。我们讲菩提心,菩提心的体是真诚,菩提心的作用就是说它的德用,有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必然如是,一个得到,统统都得到。你说我清净心得到了,我染污没有了,可是我不快乐,我心不安;换句话说,你清净心没有得到。清净心不但不染,有安、有乐,而且清净心充满了智慧。这个地方没说,《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智慧。佛在《般若经》上跟我们说,智慧有根本智、有后得智。根本智就是清净心,后得智是智慧的起用,这个地方讲的不染、安乐、自在。智慧的起用,这是对自己,对众生是大慈大悲,全是从根本智里面起的作用。

根本智就是清净心,这个诸位要知道,清净心是自性本来具足。现在我们的清净心为什么没有?想想前面讲的三条。「贪著自身」,你有贪欲,你有执著,清净心没有了。「无安众生心」,就是你没有照顾一切众生的心,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意愿,不知道要照顾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当然你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你漠视众生。众生的苦乐、众生的安危没有放在心上,欢喜别人对自己恭敬供养,这些都是烦恼习气,都是把清净心障碍住了,我们一般讲染污了清净心。这个染污是比喻,清净心怎么会被染污?如果被染污那就不是真的,那是虚妄的,所以是障碍了清净心,使自己的清净心不能现前。

清净心不能现前,我们的信愿都不扎实,信心、愿力都不可靠。信心会动摇,愿不够深,被什么动摇?名闻利养。名闻利养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觉悟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要搞真的不搞假的。搞真的是这一生当中要成就,成就什么?决定要超越十法界,不但不再搞轮回,声闻、缘觉、菩萨也不要,超越十法界。要把自己全副的心力干这一桩事,在这一生短促的时光当中,把自己的境界大幅度向上提升,这是绝顶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

在华严会上提升自己的地位,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世间是假的,寿命到了什么都完了,真的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菩萨的地位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向上提升,这个正确,你带得走的。在净土法门里面,要懂得提升自己的品位。这个经上介绍是概略,大略的,只讲三辈往生,《观无量寿佛经》就讲得详细,讲九品,所以大经跟《观经》合起来,古德常讲三辈九品。三辈是《无量寿经》讲的,九品是《观无量寿佛经》讲的。你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这一生当中努力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品位,希望我们从凡圣同居土提升到方便有余土,从方便有余土提升到实报庄严土,每一土里头都有三辈九品,这是我们要努力的。

这个品位怎么样向上提升?放下,放下你就上升,你要不肯放下就没有法子提升。前面教给我们放下贪著,那个贪就是烦恼的代表,见思烦恼;见烦恼里面,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烦恼里面有贪痴慢疑。这把无量的烦恼归纳为十大类,此地这个贪就是代表这十大类。著是执著。你要把贪著放下,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现前要不知道关怀照顾一切众生,你的心量不大,菩提心还是不能现前。菩提心是大心量不是小心量,所以局部那点小小的清净,清净不能豁然张开。真正达到遍法界虚空界,那就是菩提心,大菩提心现前。

谚语所谓「量大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个心是清净心。给诸位说,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遍法界虚空界。四弘誓愿原本就是一愿,希望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早日圆成佛道。他们现在迷失了自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菩提心是恰恰相违背,违背到一百八十度,把唯心所现的一真法界扭曲了,变成了三途六道,苦不堪言!这些我们常讲罪苦众生,怎么度他?他什么时候觉悟、什么时候明白了,就得度。

有人问我,地狱众生他怎么能出得来附在人身上传讯息给我们?地狱是妄心变现的,就像作梦一样,他醒过来就离开了,地狱境界就没有了。但是三恶道的众生坚固执著,很不容易回头,很不容易觉悟。你要不相信,你自己细心观察,先观察自己,自己学佛这么多年,听经也听得不少,为什么你还不觉悟?为什么你还不能回头?什么不觉悟?你清净心不能现前,你还有执著,你还有贪欲,你还放不下。那么你就想想,地狱比我们执著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回头不容易。

佛菩萨对这个状况非常了解,为什么?他自己是过来人,他也是凡夫修成的,他通达明了。用什么方法?不间断的去教他,所谓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菩萨大慈大悲。我们做学生的时候,有的时候偷懒会间断,佛菩萨的教诲,给诸位说,从来就没有间断。这个事实你要是稍稍懂得《华严》你就明了,佛菩萨教诲从来不间断的,以种种善巧方便,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给我们启示,帮助我们觉悟。可是我们怎么样?就是不觉悟,有时候偶尔觉得觉悟了,好像闪电一样放出了光明,刹那之间又迷惑了。

觉悟的时间太短,迷惑的时间太长,不容易回头!佛法讲善根福德因缘,善根福德深厚的从哪里看?他听了、学了,他真留意,真的在学,学什么?学改过、学放下、学看破。放下自然看破,看破自然放下。在大乘,佛门里面术语,这叫做止观双运,就是真正的禅修。念佛法门也不例外,这句佛号为什么你不得力?你没有放下。口念弥陀,意念里面还是坚固的执著,这个佛号不起作用,唤不醒你,只能够说在阿赖耶识里面给你种下种子,其他的利益你得不到。

关键确确实实是在放下,你放下得愈多,你提升的就愈高;你放下得愈早,你提升得快速。这个道理你不懂,可惜不懂,为什么?如果懂了你会做到;你做不到,你了解得不够,这要靠福德。所以善根怎么样?福德欠了一点,福德是什么?勇猛精进,尝到法味了,乐此不疲。清净心里头有真乐,清净心里头有决定的安全,你说你要不要?你要,其他东西统统要放下,有一丝毫贪著,清净心就不能现前。

给诸位说,清净心里面的安全达到什么程度?学佛同学也许你们知道,佛经上常讲的小三灾、大三灾,小三灾是什么?现在我们搞清楚,核武战争是小三灾。大三灾是这个星系的毁灭,不是这个地球,是太阳系、银河系,大星系的成住坏空,这大三灾。无论是小三灾还是大三灾,这些灾难为什么会发生?诸位要知道,都是发生在心不清净,清净心失掉了,所以才有贪痴。众生造作的三毒、十恶,十恶是十善的反面,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杀盗淫妄、两舌、恶口、绮语,造这个业;轻的感小三灾,严重就会发生大的三灾。

诸佛如来慈悲济世用什么?用教学,帮助人觉悟。他觉悟,他回头了,放下贪痴慢,不再造十恶业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就像其他宗教里面所说的「众生得救了」,谁救了他?自己救自己,每个人都明白、都懂得。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佛菩萨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者。佛不度众生,众生是自己觉悟自己得度。自己觉悟,不再作恶,贪痴慢、是非人我统统放下,自己得清净心,自己得度;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得清净心,大家得度了。这个道理很深很深。所以我对於古大德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样深的道理他怎么懂得?他怎么明了?他就完全接受,依教奉行,做得那么圆满,不能不佩服。

我们今天能够接受、能够明了,还有一分的力量靠科学技术的帮助,佛法里面有许多的理事,科学给我们做出了证明。像「一切法从心想生」、「境随心转」、「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现在科学家给我们做出了证明。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我昨天把这个录相带找到了,这个录相带是在东京他的实验所里面送给我的。我们可以细细看看,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或者做成幻灯,或者做成光碟,在我们介绍佛法的时候放给大家看,这是证明。

万法唯心,一切法从心想生,这都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大家最关心的,不管你信不信佛教,你信不信宗教,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幸福,这谁不关心?我自己的安全,我自己的快乐,我自己的幸福,到哪去找?你要到外面去找,错了,永远找不到,你会辛苦一辈子。内心里面找到了,你快乐是永恒的,不只一辈子。你懂得意念可以改变一切,我的意念善,纯净纯善,第一个你的相貌改变了,相随心转。看相算命的都会告诉你,心善相貌善,心清净相貌清净。接著体质转变了,百病不生,所有一切病痛都是从不善、不净变现出来的,水结晶可以作证明。

所以我们自己想这一生过得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安全,不受任何的灾难,你修纯净纯善,你修大慈大悲。有这样殊胜的因,果报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你修佛菩萨的因,你必定得佛菩萨的果报,这当中没有疑惑。於是我们就明白了,一定要发心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离苦得乐,要常常有这个念头,不为自己。一定先求自己的无染清净心,我们自己才能够满愿,才能帮助别人。自己心地还有染著,想帮人也帮不上。

第三就是乐,法喜充满,这是你自己真正得到受用了。这句话就像孔子在《论语》第一句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乐清净心现前了。儒家贪欲没有断,世间圣人虽没有断,他能把它伏住,所以讲「欲不可纵,傲不可长」。这都是说儒家有克制的功夫,知足常乐,有克制的功夫。换句话说,他们重视精神生活,不重视物质生活,所以他的生活当中有乐趣,我们常讲有情有义。佛法里面要把那个情字改成「智」,有智有义。佛是要把贪著断掉,不是把它伏住,是要断掉。但是在学习过程当中来说,决定是先把它伏住,然后才能断掉。伏都伏不住,你怎么断?

伏要靠学问,要有老师、善友来教导,这才明白,这才恍然大悟。伏住尚且要教,何况把它灭断,那是更深更广的学问才能帮助你彻底觉悟,把烦恼习气全都化解掉。化解之后就是无量的智慧德能,转烦恼为菩提,转恶业为德能,这才能契入诸法实相的境界。这里头哪有迷信?丝毫的迷信都没有。你的修学愈学愈快乐,愈放愈究竟,心地清净,一个妄念都不生。在这个世间随缘度日,得大自在,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但不执著、不分别,甚至於达到不起心不动念,心跟法性交融,身跟法界合一了。这个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应该要努力、要学习,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像世间所有现象,《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是应当要舍的。世法是个生灭法,生灭法不要去理会。

末后这句话很重要,我们要记住,常常要放在心上,他说「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这段重要。菩提是毕竟常乐处,你要不要?常乐这里头没有苦!这里头就是说的极乐世界。这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极乐世界是果,大菩提心是因,极乐世界怎么现前的?大菩提心现前的。我们要想得毕竟常乐的果报,你不发大菩提心怎么行?不但自己要发,念念希望帮助一切众生发大菩提心。帮助众生首先自己要做到,你自己做不到,你劝别人,别人不相信,别人说你骗我,这么好为什么你自己不要?自己做出来给别人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榜样,他老人家一生除三衣一钵之外什么也没有,彻底放下了。他不是没有,他什么都有,王子出身,他要不出家,他继承他父亲的王位,他是国王。为什么要把王位舍掉,把世间荣华富贵统统舍掉?因为那些东西不是毕竟常乐,那个乐是短暂的,虽是短暂的,但是要付出。我们现在说个真话,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你才能够享那么一点点的乐,而且时间很短。

我说的话没有过分,惨痛代价。这个代价是什么?迷失自性。释迦牟尼佛觉悟了,这两下一比较,人天福报跟毕竟常乐决定比不上。人天福报短暂,三途苦报长久。人在六道里头,这大乘经教里头讲得太多,你在三善道的时间短,你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你要不相信,你自己想想,想一天,我今天一天从早到晚起心动念,恶念多还是善念多,自利的多还是利他的多,你就知道了。念念是自私,念念是自利,念念是损人利己,哪有不堕三途的道理?事实就在眼前,细心观察没有看不出来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前面所说的发心非常重要,正是世尊在经教里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菩提心就能够生毕竟常乐的处所。这就是说明发心的重要。为什么一定要发心,这就说出来了。也许有同学们说,我们也曾经看到老太婆、老阿公不认识字,什么也不懂,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他往生了,往生的瑞相非常希有,真的去了;有站著往生的,有坐著往生的,看不出他发菩提心。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好,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答了,「真信切愿」就是无上大菩提心。这四个字可不是简单能做得到的。真信里面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才叫真信;我相信,我里面还夹杂著自私自利、还夹杂著名利放不下,这个真信破坏了。切愿就是一个愿,决定没有第二个愿;我把往生极乐世界看作第一愿,我还有第二愿、第三愿、第四愿,把你切愿破坏掉了,比不上老太婆!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常讲,唯上智与下愚能成就。上智,佛门当中常讲的上上根人,一闻千悟,他就真的明白了,一丝毫疑虑都没有;下愚之人,你不要看他什么都不晓得,他老实,这个太可贵了。他跟上智虽然一个是明了、一个是不明了,不明了他怎么样?在行持上跟上智没有两样,不怀疑。师父教他念佛,师父不会骗我,他能信,信得过;教他不夹杂,他真的什么都不想,只有一个愿望,求生净土,没有第二个愿望,这就叫无上菩提心,益大师说的。

益大师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不知道,他的身分没有暴露。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二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是净宗六祖。益大师身分没有暴露,但是印光大师的身分暴露了,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法师对益大师《弥陀经要解》那个赞叹是赞叹到顶峰,「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我们听了大势至菩萨对他的赞叹,他是什么人?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不是普通人。他说的话我们要相信,真信切愿,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到极乐世界就开悟、就明白了。

所以我们不是上智也不是下愚,最难度的一群,上不上,下不下。说老实话,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就是为我们当中这一群人。上智下愚太容易度了,真正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我们不能够轻视,不能够小看,往往我们一生努力修学,成就不如他。他没有知识,没有念书,对待人谦恭有礼,我们念了一点书,自以为了不起,贡高我慢;人家的思想、言行举止是善行,我们的思想、言行举止是恶行,怎么能跟他相比?还瞧不起他。

前面给诸位说过,真正修道的人,不要求别人对自己恭敬、对自己供养,这与性德相应;但是我们自己对别人要不要恭敬、要不要供养?普贤菩萨十愿,针对菩萨说的,第一条「礼敬诸佛」,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讲得很多,「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真诚恭敬,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所以同一个教室听一个老师上课,同学们得的利益各个不相同,什么原因?对老师恭敬心不一样,对学习的课程那个敬意不一样,叫敬业!所以得的利益就不相同。印祖这个话说得好,我们要想得十分利益,我们对老师一定十分恭敬,我们对於学习的课程一定十分尊重,你就得到十分利益。你只有一分的恭敬尊重,你只能得一分,你得不到二分。老师教学生没有差别,一样的讲,一样的教,可是学生所得的利益各个不相等,这里头不是老师有偏心,自己一定要懂。老师没有偏心,是你自己学习的心态不相同,不能怪老师。

上面讲三种障碍菩提心的,不能不放下,三种随顺菩提心的,不能不认真学习。黄老居士在这段总结,他说「以上所论违菩提门与随顺菩提门,正显发心违顺之异。凡已发菩提心修习净业者,应常体究」,体是体会,究是研究,「切莫自违菩提门,违失本愿,自障往生也」。你不能往生不能怪人,自己障碍自己,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发菩提心我们就介绍到此地。再看下面经文: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这一句是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发菩提心是第十九愿。所以有人说「本愿念佛」,这从日本传来的,可是最初日本的祖师是从中国学去的。本愿不是只第十八愿,只依十八愿,其他的都不要了,能不能往生?靠不住!中峰禅师在系念佛事里头讲得很明白,讲到信愿行,愿是四十八愿,愿愿都要具足,你才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这才能往生。我讲《无量寿经》、讲《弥陀经》也讲了很多遍,克实而论,任何一愿都具足一切愿,这才是圆融的;四十八愿任何一愿都具足其他的四十七愿,一愿都不能少,少一愿它这一愿就不圆满了。第十八愿肯定是具足其他的四十七愿。而往生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十九愿,『一向专念』是十八愿。那你就晓得要以这两愿为主,其余四十六愿为助。正助、主伴圆融具足,这叫净业。

我们看注解里面,他先举《弥陀要解》一段经文,我们把它念一念。「《弥陀要解》云: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益大师的开示非常重要。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最好的方法,最适合的方法,最圆满的方法,就叫做方便,这是讲修行。我们想修行证果,作佛、作菩萨,最殊胜、最好的方法无过於念佛,为什么?你要是真正懂得一个原理你就明白了,原理是什么?我们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那个心天天想佛,你不作佛你作什么?心想事成,想什么那个境界就会现前,你为什么不想佛?这是根本的因由,一切法从心想生,心现识变,你跟这个总的原理原则完全相应。

为什么世间人常讲人死就作鬼去了,明明有六道,他为什么不说人死了就上天,为什么一定说人死了就变成鬼?说的人这么多,我们细心想想这个话也不无道理,为什么?做人的时候他作鬼的那个因最多,就是想,想作鬼的那个业因最多。作鬼的业因是什么?贪,贪心是饿鬼道,念念放不下贪心,真的他就作鬼去了。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十善是天道,他天天想十善,行十善,这个人来生一定到天道去了,看他想什么。那我们看看现在的人想什么?贪痴占多数!哪个人不贪,哪个人不,哪个人不愚痴?所以冷静观察你就看出芸芸众生罪苦的因缘果报,清清楚楚摆在面前。寿命很短,短命的有二十、三十就走了,长命的七十、八十,能活一百岁的很希有,不多。纵然活一百岁,那个光阴对他来讲也是一弹指,太短促了。往后的时间长,我们有没有想到?

我年轻时候学佛,老师常常提醒我们,聪明人要有前后眼,就是能够看得出前因后果,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想到来世的果报。来世最殊胜的,这是诸佛如来介绍给我们的,西方弥陀净土无比的殊胜,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什么叫真的?寿命长远。佛与大众(十方世界所有往生的这些大众)个个都是无量光、无量寿,你说这个世界多么美好。尤其难得的,谁想去谁都能去;不像一般诸佛刹土,你想去,你不具备那个条件你去不了。那个条件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才能去得了,难!

极乐世界的方便是带业往生,你妄想分别执著虽然不能断,你只要把它控制住,它不起作用就行了,控制比断容易太多了。前面古德讲得很好,你也不能把它看成太容易,看成太容易你就错了。这是跟八万四千法门来做比较,净土容易,八万四千法门要断烦恼,这个法门是伏烦恼,是这么一回事。你的烦恼伏得住伏不住?伏不住就去不了,伏住了,稳稳当当往生。这点我们就得注意了,怎样能伏住?你要不肯放下就伏不住,必须把它放下。我常常讲这十六个字,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贪痴慢要放下。你只要放下这十六个字,凡圣同居土往生你决定有分,不能不晓得。

下面益大师说的,求其至直捷。至是到顶头了,直截了当,这当中一丝毫委曲相都没有,好像走路,直路,没有拐弯的,捷径。至直捷,最直捷的,最圆顿的,圆是圆满,顿是顿超,没有阶级。其他法门,你看看《华严》,大乘圆教,初信、二信、三信、四信有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有阶级,好像上楼一样,走楼梯一层一层往上爬。顿是什么?顿是没有阶级,像现在我们坐电梯。五十层楼,你要走楼梯,慢慢爬,爬很久,电梯一踏上,立刻就到了。

最圆最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你想成佛,成佛有最快的方法、有最直捷的方法、有最圆满顿超的方法,那就是念佛法门,生到极乐世界一生成就。我们生到极乐世界是一生不是两生,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生到极乐世界可不是死了去的,死了就去不了,活著去的,为什么?阿弥陀佛来接引你的时候你没有断气,你活著的!你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还会给照顾你的人说我看到佛来接引我了,你跟他走了,身体不要了。你想想看,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这个往生是肯定的,他自己讲得那么清楚,临终头脑清楚,言语清楚,佛来接引我,我跟佛走了。

临命终时最怕迷惑,头脑不清楚,人事不省,这个麻烦就大!助念超度尽人事而已,古人的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天命是他自己。我们能帮忙的尽量帮他忙,他能不能得受用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这都是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晓得。为什么没有去得了?就是前面讲的,最重要的是念头,信不真,念不切,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还有牵挂,这就去不了,心不清净。古大德讲得好「心净则佛土净」,我念佛现在念佛求什么?求清净心,这个重要。我念佛的目标是求清净心,清净心得到了,回向生净土,这才有把握。我生净土的条件具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益大师这句话说得好。

又说,我们接著看,这都是益大师讲的「又於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这就讲到念佛法门。你已经选择这个法门,选择之后要怎么念法你要懂得。念佛法门也很多,你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五十三参」,德云比丘就讲了二十一个念佛法门。一切念佛法门当中,你要求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的,那就是信愿专持名号。这一句里头关键的字就是那个「专」字,你要不专这就不行,你要专那其他的都要放下。信要专,愿要专,行要专,你可不能夹杂。

你今天为什么不专?说老实话,信愿都没有。怎么说信愿没有?你在这个地方念佛求往生,有个人告诉你,你出去一下,一个钟点可以赚一百万美金,马上就去了。一个钟点没有关系,我马上去赚钱,你哪有真的信心?真的信心要是现前了,大梵天王来告诉你,我现在让位给你,你来做大梵天王,你都拒绝,不要,那才叫专心。不容易!禁不起诱惑,稍稍一点小名小利心就动了,这怎么能成就?所以,这个成就是成佛的事业,永脱轮回,这个事业成功,将来普度众生,世出世间没有比这个更伟大的事业。所以干这个事业的人,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一般人半信半疑,那个愿若有若无,这一点都不希奇,很正常,为什么?他是六道众生,起心动念是轮回心。今天要把轮回心转变成念佛心,轮回心转变成大菩提心,这谈何容易,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

又云「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益大师的开示增长了我们的信心。早年我在美国达拉斯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曾经问过我:法师,如果在三藏经典里面只许你学一部经,你学哪一部?我就告诉他,如果只准我学一部经,我一定是选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这是我的本愿;如果要我讲经,一生当中我就讲这一部经,我不会换第二部。而是我没有自己的道场,没有自己的常住,一生流浪,一生做的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别人请讲什么我就讲什么,所以这一生当中也讲了几十部经。

《华严经》不是我想讲的,韩馆长在临往生之前的几天恳切的启请,希望我把这部经讲圆满,留一套录相带给后人做参考。我答应了她,她启请的。早年我曾经讲过没讲完,讲了一半,《八十华严》讲一半,《四十》讲到三分之一。以后读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我就不想再讲《华严》,为什么?《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讲这个多好;《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所以若不是她启请,这个缘就没有了。

特别是在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性不如古时候,现代人需要的是要简单、要时间短、要容易学习;换句话说,《弥陀要解》最适合於现在这个时代,很契机。但是《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讲得好,真的,要有《华严》的基础,为什么?《华严》是大本,通达大本,讲解小本,你说那多自在!真的是圆融无碍。这就说明大本不能不学,充实自己;小本再自己发挥,利益一切众生,那就是无比的圆满殊胜。

这一段讲得好,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什么万德?自性本来具足的性德,万是比喻性德深广无际,不是数量能够说得出来,也不是比喻能形容得出来,说万德是不得已,你自己要细心去体会,这是性德。阿弥陀佛是自性的名字,这四个字都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所以用中国话来讲它的意思「无量觉」,也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这是什么?自性。所以中峰禅师讲得好,阿弥陀佛就是我心,我心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心是真心,可不是妄心。

真心是什么?真心是无量觉,佛也有智的意思,无量智。中国佛法把佛字翻过来,这个字是新造的字,中国过去没有这个字,只有没有人字边这个「弗」字,音相同,佛是人,加一个人字边。翻译的时候造了不少新字,这是翻译佛经的时候造的字。解释这佛有三智、有三觉,三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是佛,佛的三智;三觉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诸位都熟知的。所以这个名号只能用音译,然后再加以解释,在中国文字里头找不到,与这个意思完全相应的找不到,所以才用这种方法。

一切智知宇宙万物的本体,道种智是知宇宙万物的现相,一切种智是知体相是圆融的,体相是一不是二。就如同金跟器的关系一样,金是体,器是现相,现相跟本体是决定不能离开的,是一不是二,这种智慧才叫做圆满,三智、三觉。我们平常讲圆满的智慧,究竟的觉悟,这是佛,阿弥陀就是这个意思,是自己本性,本性上有圆满的智慧,究竟的觉悟。所以念阿弥陀佛这个佛号是把自性弥陀念出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个意思就深了,这个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的境界。我们要认知,怎么有迷信?

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我们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究竟的觉悟迷了,现在我们把智慧变成烦恼,把觉悟变成迷惑,这事麻不麻烦?这样就堕落了,把自性所现的一真法界变成了六道轮回,变成了三途恶报。这桩事情诸位细心看看江本胜那个水实验,你能够领悟到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你真正觉悟到,你就晓得怎么回头,断恶修善这就回头了,就把「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全找回来了,三途六道十法界那个梦就醒过来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第一八八集)2006/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02-034-018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上辈往生章。前面我们学习过发菩提心,接著经文是: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黄老居士在《大经解》里面首先引用《弥陀要解》告诉我们,在整个佛法当中,持名念佛是最直捷的、是最圆顿的。这些开示非常重要,让我们首先建立正确的观念。佛法诸位都知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都是方便法,乃至於八相成道,种种示现,还是方便法,离开方便就没有佛法。佛法是通过方便,让我们从方便法里面悟入、契入真实,真实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说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如是,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法,也没有例外的。直捷、圆顿我们明白了,又给我们说简易、稳当,我们修学起来便利,要简单、要容易;很复杂、很艰难,我们学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简单容易而且还要稳当,决定成就,这是什么法门?大师告诉我们,信愿专持名号,真的是简单。所以我们在《往生传》、在《净土圣贤录》,乃至於我们自己在一生当中,看到许许多多念佛人往生的瑞相,他们怎么成就的?信愿专持名号。

往年我住在新加坡,居士林的老林长陈光别居士生病了,时间很长。在生病的时候他不能工作,精神还不错,头脑很清楚,想听经。一生护持佛法没有时间专心听经,藉著生病这个机缘,每天有时间听经,他向居士林要我讲经的光碟。他们家人告诉我,老居士每天听经八小时,除听经之外就念佛,两年没有间断。有一天他告诉李木源他要往生了,李居士跟他讲现在你不能走,居士林的人事不稳定,一定要再住世,多待几年。他也同意了。又过了两年,诸位晓得四年了,每天听经念佛,这个时候他把居士林的林长辞掉,让给李木源,居士林也稳定下来了,预知时至。

他也没告诉人,好像是三月八号(是哪一天我记不清楚了),他在一张纸上写了十几个日期,家里人也不敢问他,不知道是什么回事情,他会写这么多字。到那天,果然他那天走的,家里人才晓得他三个月前写的日期就是往生那天。四年的时间,每天八小时听经,除听经之外,信愿持名,专持名号,走得那么自在。好像他往生前几天找我,我给他做了皈依,瑞相好!往生之后还有一批冤亲债主到居士林来求听经、求皈依,我们都替他做了,感应不可思议。这是最近我们亲眼看到的事情。简易稳当,是真的不是假的。

大师又告诉我们「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名号是我们自己的自性本具的德号。前面跟诸位介绍「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是跟你讲的理论。理论透彻了,你对这个法门修学的方法决定没有疑惑,你会很欢喜、很快乐的认真修学。你要问我们认真修学这个法门,多少时候能成就?我学佛五十五年,五十五年经验告诉我,一般都是三年,很少超过五年的。也许你说你学佛学了二十年、三十年了,怎么连消息都没有?那是你自己的功夫不得力。这桩事情,我在初学的时候,老师常常告诉我,理论通达,你没有疑惑;方法正确,你的信心具足了。理论方法不能不知道。

理论从哪里学?从经教里头学。所以在我们这一代,经不能不听。古时候的人可以不听经,为什么?他老实。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听经?不老实,不老实就是胡思乱想,妄念太多了,这使我们的功夫不得力。怎么不得力?念佛里头夹杂著妄念。念佛你想想看,专持名号,我们那个「专」字做不到,这就不能不听经了。所以听经、学教的目的帮助我们断疑生信,用意在此地。如果我们没有怀疑,没有妄念夹杂,就可以不必听经,一句名号就成就了。

佛法,诸位看到经典《大藏经》,你到我们大讲堂去看,我们大讲堂里面有十种不同版本的《大藏经》,你看看典籍浩如烟海,那么多。佛教这个东西是不是太多了?佛教讲到最简单就四个字,「阿弥陀佛」。加上「南无」,南无也是梵语,恭敬的意思、皈依的意思,实际上的名号就是四个字。莲池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念佛就念四个字,有人向他请教怎么个念佛法,他教人念六个字。人家问他:你自己怎么念法?我自己念四个字「阿弥陀佛」。别人就问他,为什么你念四个字,教别人念六个字?别人未必真正发心求往生,加上「南无」好。就是我们中国普通的礼节,在人名字上加一个「尊敬的」,这个客气,尊敬的。南无有尊敬的意思,礼敬、皈依。佛在经典上教给我们专持名号,名号就四个字,南无不是名号。他说我这一生决定求生净土,客气话就不要说了,所以南无就去掉,四个字,更简单!又问什么是佛法?阿弥陀佛。就答尽了,圆圆满满的答覆他了。

世间所有宗教、所有学术里头,最简单的、最容易的,真的最稳当的,四个字,你到哪里去找!可是印光大师还是教我们念六个字,什么原因?祖师很清楚,你们念佛有口无心,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世出世间法,诸位要晓得,这印祖讲得很多、讲得很明白,成就与否都在「诚敬」这两个字。真诚恭敬,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

老师选学生他凭什么方法?自古以来,甚至於外国,真正善知识选传法的人,就是看这个学生有没有诚敬心,他有几分诚敬心。如果有十分诚敬心,肯定这个人是法器,其他方面差一点没有关系,可以学、可以培养,诚敬心是根本,就是前面讲的菩提心。不诚、不敬,一切诸佛亲自教你也教不出来,为什么?你不能接受。唯有诚敬才能接受,这个道理要懂。当然更希望我们自己能够做到,尊师重道,从小培养的,愈小愈好。

小时候我学认字是三岁,父亲教我,我母亲不认识字。五、六岁的时候上私塾,农村里面,上私塾的那一天,我们的印象一生都不会磨灭。我记得我父亲还带了礼物,送老师的。到私塾,私塾在一个祠堂里面,我们亲戚家的一个祠堂。大殿上供的是孔子的牌位,那上面的字我都认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我都记得很清楚。我父亲带著我向这个神位上香,对孔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三跪九叩首;拜完孔子之后,请老师上座,老师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我父亲带著我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我们那么小的小孩,看到父亲对老师这样恭敬,还敢不听话吗?还敢不接受教训吗?在学校顽皮,被老师处分,打手心、罚跪,回家去当然脸色不好看,受了处罚。父母一问,被老师惩罚了,第二天我的父母会送我到学校对老师感谢,感谢老师认真教诲。老师跟家长密切配合,父母教我们尊师重道,老师教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样教成的。所谓先入为主,从小接受这个教训,一生都还是这样做法。这是我这一生占了很大便宜的处所。

我亲近方东美先生,希望到学校听他的课,我跟他认识,叫毛遂自荐。我写了一封信、我写一篇文章寄给他看,请他指教,要求他答应我能到学校旁听他的课程。一个星期他回信来了,约我到家里面见面,他住在牯岭街六十号,台湾大学的宿舍,到他家见面。见面谈话之后,他告诉我:你不要到学校去。他说: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我听到这个话简直像凉水浇头,老师拒绝了,一点指望都没有了。心里面很难过,那个表情老师也就看出来了。最后老师告诉我,他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所以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是在他家里的小客厅小圆桌一对一教出来的。

你们要问这是什么原因?素昧生平,不相识,人家为什么会这样子来教你?诸位要知道,没有别的,诚敬,十分诚敬老师看出来了。我要是做老师,我都想到有这样一个真诚想学的学生,我要不教他,我对不起他。就是凭著尊师重道,特别教我。那个时候我对方老师历史不清楚,只知道他是台大的一位好教授,从内心里面生仰慕之心,不知道他是蒋总统的老师。我跟他二十多年,他从来没说过。如果我们要知道他是蒋总统的老师,我们边都不敢沾,怎么敢去找他!到他老人家走的时候,过世的时候,在追悼会里面,秦孝仪跟我们报告他的一生经历,才知道老总统跟蒋经国都是他的学生。这第一个老师。

第二个,我接触了佛法,认识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也跟方老师一样很慈悲,每个星期天给我两个小时,我就向他请教。三年如一日,一直到他往生。最后教导我的,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对我看得很重。没有别的原因,我对这三位老师没有一分钱的供养,那个时候贫困到极处,自己吃饭都有问题,老师是这样热心的教导我,没有别的,就是「诚敬」这两个字。

他们接触的人多了,为什么好像对待我有个特别待遇,别人没有?你要晓得,真的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关系,就是诚敬。普贤行愿里面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才能学到东西。今天一般学佛的人,乃至於一般我看学校求学的学生,诚敬心完全没有了。学佛的同修或者宗教徒里面,可能还有一些,跟过去一代相比,大幅度的衰退,这怎么能成就?办学是一桩好事,能不能成就人才很难讲,所以这个世界的前途确实令人悲观。虽然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只能够说尽人事而听天命,事事都要求三宝加持,求祖宗加持;除这个之外,绝对不是我们人力能做得到的。

我们本著佛菩萨、圣贤的教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一天光阴我们就得干一天,有一个机会绝不放松,尽人事而听天命,自己没有得失。那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所以不感觉得辛苦,不会后悔,没有退转。每天自己的事情,读经,深入圣贤教诲;对他,那就是佛教导我们的决定要遵守,为人演说。对自己是受持读诵,天天不缺,乐此不疲;对人,无论是在讲堂或在私下谈话,两个人、三个人,都在道上,没有废话。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体会到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佛给他讲话全都是经典,记录下来就是经典。佛没有戏论,佛没有废话。这个表演,表演给后人看。我们看懂了,看会了,就认真学习。无论在什么时候以正法教人,以真实离苦乐法帮助别人,这就叫做佛法。

一切诸佛如来所讲无量无边的法门,给诸位说,都是从阿弥陀佛这个源头引申出来的,一切法归结到最后就是阿弥陀佛,你说阿弥陀佛多么尊贵!可惜认识它的人很少,念它的人很多,不知道这句话的尊贵到了极处!这句话包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无量智、无量觉,那个无量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这是自性性德的名号。西方世界有这么一个人性德圆满的显现;换句话说,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他统统显现出来了,这个人就称作阿弥陀佛。说实在话,其他的这些诸佛如来,在理上讲,佛佛道同,无二无别,可是就事论事,一切诸佛还是有差别。他们的差别在哪里?因地之中发的愿不同,所以果德上就有差异。断证上完全相同,没有丝毫差别,愿力上不一样。这些理事我们细心思惟不难想像。

今天我们同学很多,学佛的人很多,修净土的人很多,每个人愿力不相同;有人的愿力为自利,为小团体的利益,为一方的利益,为一个族群的利益,甚至於为我们今天地球全球的利益,不一样。阿弥陀佛他起心动念遍法界虚空界,这个愿,愿心大!所以世尊教我们念,十方诸佛教我们念,劝我们求生净土。这个净土是自性的净土,法性土,我们回归到法性土,一丝毫的迷信都没有;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法相土。学过唯识的同学就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识所变,极乐世界跟华藏世界是唯心所现,没有变样子。

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极乐华藏变态了,形相被扭曲了,变成十法界。十法界愈往下,变得就愈不像样子,愈往上面去,跟极乐华藏愈接近,虽然变了,变的幅度不大,到天道、人道;畜生、饿鬼、地狱那就不像样了,变得太大!就这么回事情。所以古大德才讲「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弥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弥陀」。真心就是弥陀,真心本来具足无量智、无量觉。佛陀教人为什么不居功?没有功好居,你成佛了是回归到自性,一切都是本有的,除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之外,没有丝毫东西增加了一点;你在迷惑颠倒,流浪在三途六道,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也没有减少一点点。

这是理,这是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总要清楚,总要明白,然后人才知道自尊。我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性德;我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性德。别人的性德跟我的性德是一样的,我们的性德跟诸佛如来的性德是一样的。人懂得自尊,人懂得自爱,自爱自尊而后才能够尊人、爱人,这叫做大慈大悲。所以益大师在《要解》的开头把这些东西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听到,真的把佛法找到了,把佛法抓到了,这一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一生乐此不疲。我感激方老师,他那时候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得到了。我们的讲堂,老师的遗像统统排列在我面前,我读书面对著他,我讲经教学也是面对他,念念不忘老师恩德。没有他的指引、没有他的教诲,我们这一生会苦不堪言!哪有这么快乐?哪能够说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老师教的。

所以我深深体会到中国古圣先贤的两句名言,「修身为本,教学为先」。对自己是修身为本,对外面是教学为先。教学就是最殊胜的布施,法布施,这大家在经教里头看到,你看佛对法布施的赞叹,说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比不上佛经上四句偈为人演说的功德。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千世界七宝你得到了,未必有真乐,可是四句偈里面开悟了,那个乐决不是大千世界七宝能够相比的,不能比。因为大千世界七宝你得到之后,你还是离不开六道轮回,你享受的时间有限,享受完之后,你还是得受苦受难。而佛法四句偈一悟一切悟,究竟圆满的彻悟,这怎么能比?不但六道三途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这真的得大自在!

所以益大师教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应当是「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观想、参究都是性宗、禅宗,用不著学那个了,「等行」,等是等教下,观想、参究等种种修行的方法不必了。这一句里面就是涵盖了八万四千法门,要不要再去学?要不要再涉猎?不需要了。所以是「至简易、至直捷」,简单容易到极处,直捷快速也到了极处。

念佛心里头要有佛,这个心就是菩提心、真心;愿里头有佛,解里头有佛,行里头有佛,这一声阿弥陀佛具足了心愿解行。这样一说起来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人念佛不得力?你口念阿弥陀佛,里头心愿解行都没有,没有菩提心,没有四十八愿,对於诸法实相不了解,没有能够像佛菩萨那样的行持,口虽然念,缺乏实质。不是相信的信,是心,菩提心,心愿解行。心口相应,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真会念,感应不可思议。

口念念出声,自利利他。自利不必说了,怎么利他?别人听到了,最低的利益,阿赖耶识里落了佛的种子,我们把阿弥陀佛的种子在他阿赖耶识里面种下去了,口念。过去生中有善根、有福德,遇到这个因缘,就把他善根福德唤起来了。所以出声念、大声念自利利他。道理要懂,然后才知道怎样学习,怎样念佛,会念到法喜充满。在现在这个时代教化众生,为了教化众生不能不研究教理,为什么?众生根性差别不一,应付不同的根性,你要跟他讲理论,这就要涉猎经教。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黄老居士引用幽溪大师《圆中钞》的几句话,「《圆中钞》云:今经所示,初心凡夫,但是有口能称,有心能念,皆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至简至易之法门也」。幽溪大师跟益大师所说完全相同,特别为我们提示的是初发心的凡夫,这是从相上看。我们知道《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知,初心凡夫,从事上说的;如果从理上,这个人过去生中善根福德非常深厚,虽然是初学,可是这一生一遇到,他信愿行三个条件就具足。

这个事情在我们自己这一生当中也见到好几个例子。一生没有学过佛,不相信佛法,临终前几天有人把净宗极乐世界介绍给他,他就相信,他就真干,而且他真的往生了。这是说明《无量寿经》上第十八愿,「临命终时一念十念皆得往生」,《弥陀经》上跟我们讲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事实上都有证明,决不是偶然的,决定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学这个法门,这一生缘成熟了。我们自己要晓得我们这一生净土的缘有没有成熟,看得出来,从哪些地方看?从信愿行上看。信心,没有怀疑,愿心里面没有夹杂,念佛能够诚敬专一,这个人善根成熟了,这个人这一生当中决定到极乐世界作佛。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一生成佛,不可思议。

幽溪大师在此地说,但是有口能称,有心能念,重要的一句是在后头这句「有心能念」。心里头真有阿弥陀佛,心里头真有净土,这个法门在他来讲就是最容易、最简单殊胜无比的法门。接著大师又说「若执持名号,不问闲忙,不拘动静,行住坐卧,皆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至捷至径之法门也」。有很多同修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修行,这个法门就是最适当的,闲可以修,忙也可以修;动是你动作的时候可以修,静是你能够安静下来坐在那个地方、站在那个地方可以修,佛号不中断。一切工作,只要不需要思惟的,我们一般讲劳力的工作而不是劳心的工作,劳心的工作当然念佛要放下,劳力的工作一点都不碍事,心里有佛。

宋朝时候一个黄打铁,铁匠,一家四口靠打铁维生,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没饭吃,所以工作非常辛苦。有一天有一个出家人从他那个店门口经过,他就招待出家人,供养一杯水,跟出家人说:我的工作很辛苦,有没有办法能够解脱?这个出家人就教他念「阿弥陀佛」。打铁那个锤打下去,阿弥陀佛,提起来,阿弥陀佛;从前拉风箱,推进去,阿弥陀佛,拉出来,阿弥陀佛。他的太太看到:你一面工作,一面念佛不累吗?他说:不累,从前我不念的时候还觉得累,现在念的时候不感觉得累。念了三年,他成功了,就在工作那个时候往生了。他没有生病,还说了一首偈子,他说「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那个锤子打下去,他站著往生了。

这就是幽溪大师在此地所讲的初心凡夫。可是要晓得,他有很深厚的善根,法师教他念佛,他不怀疑,他不夹杂,他能把佛号配合他的工作,不觉得辛苦,真正做到信愿专持名号,他做到了,所以三年就站著往生。自行即是化他,这条街上看到有这么一个人念佛站著走的,大家都相信了,很多人都效法他,这是化他。所以他不用讲经说法,他用表演,现身说法。《往生传》跟《净土圣贤录》都有他的传记,都有记载。这是说明这个法门是径路,这个法门成就快速。

底下一段大师又说到,「称名之法」,就是持名念佛的这个法门,「不择贤愚」,贤人念阿弥陀佛,愚人也可以念阿弥陀佛,「不拣男女,若贫若富,若贵若贱,皆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摄机至广之法门也」。跟其他法门确实不一样,其他法门要讲条件的,条件要是不具足你没有法子学,这个法门什么人都能学,贫富贵贱、智愚不肖统统能学。只要你深信切愿,老实专念,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善导大师讲得好,「万修万人去」。

今天为什么念佛的人这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与善导大师这个话有没有相违背?我们想想没有违背,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你没修,你只念没修,你去不了。什么叫修?把自己毛病习气改过来,这叫修。你看,念佛信心不足,这个你没修,你要把它改正过来;愿心不切,夹杂太多,信愿行都达不到标准。不是这个经不灵,不是祖师的话不可靠,自己总得想想,我有没有把这些毛病习气改正过来,修就是改正。总而言之,身心世界是不是真的放下了?放下才能去,放下才能专心。专心就是放下妄想、放下夹杂、放下疑虑,专信。你这些东西没有放下,它障碍著你。经典没有障碍你,祖师大德的教诲也没有障碍你,你要知道你的障碍在哪里,把障碍找到,把障碍排除,净土道上就一帆风顺。

下面「又《游心安乐道》云」,这里面所讲「诸佛名号,总万德成,但能一念念佛名者,即一念中,总念万德」。所以弥陀名号,古大德常常教我们,这个名号叫万德洪名。你要问为什么?前面都说过,这句名号总包含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性相、理事、因果,没有一样欠缺的,所以称之为万德洪名,念这个名号全都念到了。一切诸佛念到了,一切菩萨念到了,一切声闻、辟支佛都念到了,一切六道众生念到了,都在这一句名号之中,这句名号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一心称念,你将来的果报就是总成万德。

《游心安乐道》上又说,「无始恶业,从妄心生;念佛功德,从真心起。真心如日,妄心如暗。真心暂起,妄念即除。如日始生,众暗悉除」。这几句话说得好,这里头讲个什么?觉迷。我们迷,虽然迷得久,无量劫来迷到今天不觉悟,古人有个比喻比得很好,「千年暗室」。现在山上有一些石洞,那个洞很大,甚至於可以容纳几百人、几千人那么大的一个山洞,从来没有人发现过。一般洞口都很小,可能只能容一个人进去,里面很大,一片黑暗,点一盏灯进去就照明了,黑暗就破除了。这是比喻愚痴不是真的,智慧是真的,智慧生起来,痴迷立刻就没有了。无量劫来的痴迷,只要你一觉,全就没有了。

《起信论》上说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痴迷是不觉,本来无的,时间再久,一觉它就没有了。我们学佛,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我们的信心就生起来,信心就能增长,信心清净就生智慧,《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是自性本有的。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现前,这是事实。我们今天智慧不生,信心完全没有,头一个难关不相信自己能成就。我也遇到很多同学来问我,他说:法师,你看看我这样能成就吗?我答覆他的话,我肯定你不能成就。他说:为什么?你没有信心,你怎么会有成就?世法里头,小事要成就还是要有信心,你没有信心做不成功。炒个菜,烧个饭,你没有信心,你就做不出来,这小事;你有信心,你一定做得好。今天炒的菜不好吃,明天我来改进,天天改进,一个星期之后拿出来一定很像样子,大家一定很欢喜。所以世出世法一切事的成就,端靠信心。这些祖师大德的开示都是帮助我们增长信心,成就信心。

《安乐集》里头引证《观佛三昧经》,这一段话很重要,「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在人间,至亲无过於父子,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法门劝他的父亲?念佛法门,没有用其他的法门劝告他的父亲。没有教他父亲参禅,也没有教他父亲念咒,也没有教他父亲学教,教他念佛。诸位从这个地方想想,总的话来说,种种示现做给我们凡夫看的,显示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然后你才会死心塌地一门深入,不再起其他的妄念,什么法门你才都能够放下,这个法门成就了,一切法门都成就了。

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在行门里面,一个法门契入,门门契入。还有一门不通,没契入,你自己所修的这个法门没有圆满,还有欠缺。这个道理要懂,你要是不懂,你修学会增加很大的困难。难在哪里?你看到《大藏经》这里面经论这么多,翻翻看看统统都喜欢,那就坏了,到最后你一样都学不通,什么原因?你的心是散乱的,精神意志都不能集中。又何况人在这个世间寿命有限,你有多少时间来学习,你能学习多少,这些问题我们有没有想过?

所以世出世法修学都有秘诀,你得要把这个秘诀掌握住,秘诀是什么?一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务必在这一门学通了,贯通。怎么样才能学通?禅宗里面说明心见性,通了;教下讲大开圆解,通了;念佛法门里面讲一心不乱,通了。一心不乱有理一心、有事一心,事一心通了不彻底,理一心彻底了。理一心跟宗门的明心见性相同,跟教下的大开圆解相同,事一心还没有达到。事一心是你定了,讲戒定慧,你得定没开悟,理一心是开悟。事一心不容易,也很可贵,虽然不能全通,能通一部分。

从前老师教我们,教理跟教义。净宗法门,理一心通教理,那一切都通了,没有一样不通,这个事情难,上上根人,不是中下根人;中下根人目标要订在教义。教义可以通局部,通本宗,净土宗,与净土宗有关系的宗派也很容易通达,这叫善学,你会学。不会学的人记文句,这句老师怎么讲的,我把它记下来,我也能够复讲,这是教初学的方法,这个不善学,你学一部经只会一部。人家学一部能够会十部,那教义通了。学一部,所有一切经教都通了,那是教理。老师教学生,要把这些道理、这些事实、诀窍都要告诉学生,学生心里明白了,才肯依教奉行,老师不欺骗我。

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只学五部经,不多。第一部学的,这是基础,小乘经,真的从小乘入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先学小乘再学大乘;第二部学的《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学的《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部学的是《金刚经》,第五部学的是《大佛顶首楞严经》。这是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他老人家的标准,学一部,这一部要能上台去讲,讲到他在下面听听到满意,可以,才准你学第二部。如果他不同意,你讲的他认为还不够好,你只能讲这一部,学这一部。要讲很多遍他满意了,你要求学第二部他才同意。

台中这些学生,我的同学二十多个人,学五部经的大概只有我一个,我们的师兄弟们一般都是学二种、三种。真的是给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你自己修学功夫得力的时候智慧就开了。功夫得力,烦恼轻,智慧长,你展开经文你就能看到大意,你再看看祖师的注解,你就知道这个经在现在这个时代怎么个讲法、怎样学法,通了。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老师爱护学生,父母爱护子女,哪有欺骗他的道理、哪有限制他的道理?如果老师限制学生,父母限制儿女,那就没有慈悲,没有爱心。他的教导决定是有道理的,你不必去问,你只要依教奉行,肯定将来有好处。眼前那些规矩约束一定要遵守,这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如果学生阳奉阴违,老师知不知道?知道,老师一点都不糊涂,老师会对你很客气,不会跟你作对头;换句话说,你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换句话说,对你续佛慧命,承担如来家业这个希望他就失掉了,知道你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你不听话。他是怎么成就的?听老师教诲成就的。凡是违背老师教诲,决定不能成就,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例外。总而言之,世出世间的法,根之根,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奉事师长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你对老师真有诚敬,老师对你一定负责任,他要照顾你,要把你带上正道,这个老师才叫人尊敬,才叫社会大众尊敬。决定不会让你走入歧途,不会叫你造作罪过,那不是老师。所以我在这一生的经验,肯定净业三福前面的两句是大根大本;人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什么成就都谈不上,诸佛菩萨帮不上忙,根之根在这个地方不能不知道。

这当中还有一些文字并不难懂,同学们看看就可以了。末后有几句话非常重要,我们把它念一念,「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这句话非常重要。伊兰林是梵语,是印度一种不好的植物,佛用它来比喻众生三毒十恶,我们内心里头三毒十恶就像伊兰林一样。佛对他的父亲说,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就是在六道里头,念佛之心亦复如是。这是他父亲在前面举了个比喻,用这个植物来做比喻,很不好的植物,面积非常广大。但是在其中有一棵牛头檀,这是非常名贵的檀树,虽然这个树有根有芽,但是还没有长出来,这个不好的这一片植物就能够干扰它。如果这个檀树生芽了,渐渐长大了,这个树是有香气的,能够改善这一片不好的植物。

一般人看到这种情形,觉得非常希有,一棵檀树能够改善一大片的伊兰林,觉得很希有。佛用这个比喻,一个念佛的人能够改善一个地区造作恶业的人。中国古人也常常有这种说法,你在「雍正上谕」里面见到,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对话就很清楚。十个人当中有一个善人,这一个善人就能帮助那九个恶人改过向善;一百家里面有一家行善,修五戒十善的,一定能够改变这九十九家。所以众生造作重业我们不怕,怕的是什么?自己没有真修,没有实德,真修实德决定能感化。

最近我们在庐江办的文化教育中心,这个小镇居民四万八千人,我们中心的同学,包括所有员工,大概是一百个人。这一百个人落实《弟子规》,把《弟子规》上字字句句都做到,就能影响这个小镇的居民,四万八千人。你们看到光碟的报告,这刚刚才开端三个月。我们想我们的工作三年不间断、不懈怠,我们深深相信,三年之后这个小镇就是中国古籍里面所记载的「礼义之邦」,胡主席所提倡的和谐社会。要有人去带,少数人能够带一大片。所以佛在此地讲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那个念佛的心很少,不多,但是能系念不止。你认真努力,不要懈怠,你的功夫逐渐逐渐的增长,到功夫成熟的时候就产生影响力,所以说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无量劫来的恶业、烦恼、习气全都改变了。烦恼变成智慧,恶业变成善业,成大慈悲!就像一棵檀树能改善一大片的伊兰林一样。

黄老居士后面注解把这个比喻合法,为我们说出来,伊兰林比喻众生身内的三毒,伊兰林。「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办也」。这个我们要相信,对我们现前社会来讲能消劫难、能救社会,帮助这个社会恢复到安定和平,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一篇:大乘无量寿经(第176-180集1998-2006年)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