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第96-100集1998-2006年)
大乘无量寿经(第九十六集)2000/8/12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档名:02-034-0096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六面,「积功累德第八」。
在这一品经里面,法藏菩萨发大弘誓愿,愿发了之后一定要有行,修行践愿,也就是说愿要落实;愿发了不能够落实,这个愿是空愿。我们能够想像得到,古往今来多少修行人,在家、出家,都发了大弘誓愿,最后都没有成就。原因在哪里?没有去做,不能够实践自己的愿望,克服不了自己的烦恼习气,依旧是烦恼习气作主,所以不免轮回。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法藏菩萨发了愿之后,人家真干,自行化他,心确确实实安住在大愿之中,念念不忘本愿,所以这一段经文的题目叫「积功累德」,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在科题我们看到「如愿修行」,第一个小段:
【阿难。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这一小段是接前启后。在经文里面第一句话直截了当告诉我们,『住真实慧』,这一句是菩萨修行证果的根本。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成功?没有智慧。智慧到哪里去了?智慧变成了烦恼,这个道理我们学佛的同学不能不懂。智慧跟烦恼是一桩事情,所以佛在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真实慧。迷了,智慧就变成烦恼;觉悟了,烦恼就变成菩提。菩提跟烦恼就像光明跟黑暗一样,它是一体,明来暗就去,暗来明就不显了。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昼,都有夜,我们经历每一天的昼夜,有没有警觉?昼,白天是智慧,晚上是烦恼;白天是觉悟,晚上是迷惑,这一种转变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哪一法不是佛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我们实际生活。世尊在经上跟我们讲,诸佛如来演说大经,尘说、刹说,从来没有间断过,就是说的这些。非常可惜,我们六根天天接触,愚昧无知,不能够觉察,我们不能安住在真实慧,所以对於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有力量去克服,这个样子学佛,你就学上一百年、两百年也没用处,於生死分上绝无干涉。所以这一句话重要,黄念祖老居士过去在注解里面为我们说出。实际他的注解里面所说的,都是当年夏莲居老居士所讲的:这一部经好,说了三个真实,这在其他经里头很难见到的。在第二品中,「德遵普贤」这一品,佛给我们说,「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接著第三品「大教缘起」里面佛又给我们说,「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在此地给我们说出「住真实慧」。三句不一样,里面讲的「真实」是相同;真就是讲的真如,实就是讲的实相。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是首先告诉我们,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禅宗里面常讲的明心见性,教下常说大开圆解;本经说得清楚,说得浅显。我们要问什么叫「明心见性」?什么叫「大开圆解」?我们听不懂。可是佛在这部经上的讲法,我们听起来比较容易明白,「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就是明心见性,这就是大开圆解。「开」,是开示,是为我们讲解,指导我们,教化我们。「显」,是明显,不是暗示;暗示,我们有很多人不懂。所以这一部经,中下根性的人有分;它是显示它不暗示,明说它不是密说。「真实之际」,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学名词里面说的「诸法实相」。「真实之际」,用佛学名词来解释,真如实相的道理与现象。「际」这一个字意思很深、很广,理甚深甚深,事甚广,际有深广无尽之意。「真」是讲的理,「实」是讲的事,我们学佛没有别的,无非是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白了,这个人就成佛,我们就称他为佛陀。
明了之后,这个彻底明了就是一般人讲修行证果,这个人修行成佛了,成佛之后要帮助众生,要度化众生。所以接著才有「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要教化众生,要帮助众生。「惠」,是给予。给众生什么样的利益?给众生明了真如实相的利益;换句话说,帮助一切众生个个都成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菩萨事业。上求下化,关键在哪里?关键就在这一句「住真实慧」。你要不住真实慧,上求佛道求不到,下化众生也办不到。三个真实,这一个真实是枢纽,这一个真实是核心,那两个真实能不能达到,关键在这一句。所以我们不住智慧就住烦恼,不可能在中间的,没有中间,不是明就是暗,绝对不会来个半明半暗,没有这个道理的。这是在这里特别提醒我们这一句重要,希望我们要把智慧摆在第一。要知道没有智慧是决定不能成就,没有智慧也不能往生净土。
我们看到有一些老人家,没有文化,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什么都不懂,一天到晚就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往生的瑞相希有。那我要问:他有没有智慧?告诉你,他有!他住真实慧,他比我们强。真实慧是什么?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真实慧,他心里头只有一个阿弥陀佛,他不胡思乱想。我们比不上他,我们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我们住烦恼,住妄想分别执著,这不是真实慧。果然能够放下一切妄念,放下一切分别执著,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那里,那是真实慧。所以他能成功,我们不能成功。这里头总有一个原因,一定要找出来,一定要清楚,然后才晓得我们应该怎样学习。
世尊不仅仅是在净土经论里面常说,许多大乘经里面都讲,当来一切含灵,皆因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而得度脱。所以佛在这个经上赞叹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释迦牟尼佛这样赞叹,佛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以世尊的赞叹就是一切诸佛如来的赞叹。我们要很冷静、很细心的去思惟、去观察,佛对我们恩德太大,我们自己真的是业障深重,说得不好听就是罪障深重,不解如来所说义,每天依旧心还住在烦恼里面,怎么对得起佛陀?怎么对得起历代传法的祖师大德?如果我们这一生缘不具足,一生都没有遇到佛法,那就不必说了;遇到佛法,还住在烦恼里面,这就错了。一定要晓得世间所有一切事,「梦幻泡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就不能在这上作意。我们把精神、把精力耗在这个生死业里面,错了,大错特错!你们仔细在经论里面去观察,这些声闻菩萨四众之中,谁干这一种傻事?没有人干的。真正觉悟的人,明白的人,最有智慧,心都安住在要办生死大事。这个机缘得来太不容易了。即使我们要帮助众生,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要是做不到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你就没有能力帮助一切众生。
修行从哪里下手?克服自己烦恼下手,这个人会修行。每一个人烦恼习气不一样,从最重的下手;重的能治了,轻的自然就容易。跟治病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哪一个病最重、要命的,先治,其他这一些小病慢慢来。这三个真实,我们把它认识清楚,在我们现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住真实慧」。古大德讲的意思深。古人讲慧,慧有浅深种种不同的讲法。大乘佛法的标准,是要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才是慧;如果没有见性,这人没有智慧。我们知道用这个标准,智慧现前他就不是凡夫了,《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他们是真实慧。其次是相似慧,天台家讲的相似慧,相似慧是哪些人?十法界里面权教菩萨、声闻、缘觉,见思烦恼断了,相似慧,真实慧没有现前,为什么?尘沙烦恼没断,无明烦恼没断,所以这慧不是真实的。
这个地方很奇怪,如果从教下来讲,我们要想这一生得真实慧太难了,可能根本就没有指望。但是净宗念阿弥陀佛是真实慧,这个不可思议。为什么?相似慧、观行慧,决定不能够脱离六道、十法界;观行慧不能出离六道,相似慧不能出离十法界,这都不叫真实。真实慧是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这叫真实慧。我们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一弹指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我们很幸运,老实抱住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住真实慧。佛门里头常说这个法门叫「易行道」,易在哪里,现在懂得了。你不用这个方法,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还得破一品无明,你说这个多难,难行道。念佛这个法门,不必断烦恼,不必破无明,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深信切愿,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就成了。这个住真实慧比其他法门住真实慧容易太多太多,真的是天壤之别。我们有幸遇到这个法门,遇不到这个法门,这一生真实慧只是听说而已,决定达不到,但是在我们这个法门,圆圆满满的落实了。
可是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不许夹杂,要纯、要专一,这才能往生;如果夹杂就坏了,决定不夹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训练这个本事。事可不可以做?可以做。但是首先最重要的,理必须明了,明理没有别的办法,研教听经,这是明理的办法。经教不能不下功夫研究,不能不听;不但要听,而且要多听,多听明了之后,你才会住真实慧。真实慧的样子是什么?还没讲到,后面佛说过了,「善护三业,观法如化,三昧常寂」,那是住真实慧的样子。花花世界,住真实慧的人那个心态是怎么样?如如不动,晓得虚空法界依正庄严,梦幻泡影,他在这里面决定不受影响。什么叫影响?起心动念就影响;别人赞叹我们很高兴,骂我们就心里不高兴,就受影响了。住真实慧的人不受影响,所以才能够教化众生,惠以一切众生真实之利。
住真实慧的人,就是禅宗里面常讲的,这个人开智慧了,大彻大悟了;大彻大悟就是住真实慧的意思。世出世间一切法虽不能说是完全通达,比起我们一般凡夫,他通达的就够用了、够多的了。比菩萨比不上,比我们凡夫那有余了。《大乘义章》里面给我们解释什么叫真实,「法绝情妄为真实」。法是一切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凡夫二乘在一切法里面,会生起妄想分别执著,这就不真实;如果在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不生妄想分别执著,这叫真实。真实慧实际上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实慧之体,真实慧是清净心的作用;也可以把它掉过头来,真实慧是清净心之体,清净心是真实慧的受用。体用是一不是二,所以可以互为体用。讲的都没有错,都没有过失。宗门的修行著重慧,教下修行也著重慧,净宗的修行著重清净心;清净心现前,真实慧就现前,宗门教下的真实慧现前,清净心也现前。心净则佛土净,我们不能不晓得。
《大乘止观》里面说,「真心」。一切众生都有心,佛讲得很好,「心生则种种法生」。《华严》跟我们讲,世出世间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心的作用,心起作用叫做识。心是体,识是作用,虚空法界是这么来的。心识是能现能变,依正庄严是所现所变;能现能变是真的,所现所变是虚妄的,梦幻泡影,不是真实。凡夫之人迷失了心性,把假的当作真的,所变的这些幻相以为是真的,在这里面起妄想分别执著。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起是非人我、贪 痴慢,无端造作无量罪业。於是外面境界、这个幻相就产生变化,变成了地狱、饿鬼、畜生,变这种相。相随心转,三恶道的相,是从心想变出来的;三善道的相,也是从心想变出来的。你心里面想善就变善,心想恶就变恶,心想净就变清净法界,心里面染污就变污染的境界,这才是事实真相。
佛说法说了许许多多的名词,这个地方讲作真实之际、真实慧,又给我们说,真心、自性、真如、佛性、法身、法界、法性,《楞严经》上讲如来藏,全是说的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佛为什么说这么多的名词?这是佛的智慧教学,意思教我们不要执著,名词是假的。老子头一句话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也懂得,名是假名不可以执著,是破我们凡夫执著名相的这个错误观念。所以佛往往一桩事情、一个道理说很多名相,用意在此地。
我们明白了,随便你怎么说都一样,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要在这里头真正觉悟。如果你不觉悟,基督教讲耶稣、讲上帝,我们这里释迦牟尼佛讲佛是最究竟的,他们那是不究竟的,这个话说起来好像是有道理,我们凡夫听了有道理,诸佛如来听了没有道理。为什么没有道理?你在那里又分别了,又执著了。佛在经上说了几句话,同学们大概都曾经听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话听过了吗?听得耳熟了。「凡有佛性,皆当作佛」,这个话也听过。那我要问了,上帝有没有佛性?耶稣有没有佛性?上帝有佛性,那上帝应当作佛;耶稣有佛性,耶稣也应该作佛,这才叫真正觉悟。你见到上帝、见到耶稣,你也合掌恭敬,念阿弥陀佛,你不会轻视他,这开悟了。没开悟的,「那是外道,那是基督教。」没有觉悟!觉悟了之后,万法是一不是二,入不二法门。
你要说是基督教跟佛教是二,你没有入门;回教跟佛教是二,你没有入门。再给你说远一点,基督教跟回教是二,你也没有入门。你慢慢去想去!说「想」还不行,说想还有错误,佛家的名词「参」,你好好的去参究,你才真的安住在真实慧。真实慧里头一个妄想都没有,法法平等,法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所以真正觉悟的人,没有一法不是佛法。这个世出世间哪一法不是佛法?悟了都是佛法。给诸位说,基督教是佛法,伊斯兰教是佛法。明天是哪个教来讲?犹太教,犹太教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你是真的悟了。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就要问你:哪一法是佛法?佛法也没有。
住真实慧能解决问题,不住真实慧就天天吵嘴打架。这个世界不就是这样的吗?天天在争吵,天天在打架。佛教导我们住真实慧,让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它是一不是二。所谓的真如、自性、法身、法界、法性,就是《华严》所说的能现的心、能变的识,心跟识还是一不是二,这就是佛家所谓的「万法归一」。可是又有人在这里头找麻烦,这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你们说一归何处?一归万法,万法跟一是一不是二。如果说一跟万法是二,那就不是佛法。万法跟一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能现,一个是所现,能所不二。
所以生佛不二,生是讲众生,佛是讲佛性,佛的相也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的。凡所有相统统是因缘生法,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缘和合的就叫做众生。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现的相,所以那个「生」,你要晓得「生」的范围多大?十法界都是众生,依正庄严全部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生佛不二,那个「佛」是佛性,能生众生的是佛性,一切众缘所生的现相,都是从佛性流出来的,它是一不是二,我们对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不知道,你要想断烦恼难,纵然你有定功、你有志气、你有毅力、你有恒心克服你的烦恼,你的烦恼不干净,你明白这个道理,把你烦恼化了,融化掉了,那才叫干净。所以理不能不懂,道不可以不学。
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心是本体,心性是本体,能生、能变、能现,对於这个大道理、这个事实真相透彻明了,一丝毫不怀疑,心安住不动,从体起用叫做住真实慧。这三个真实,真实之际,法身;真实的利益,解脱;真实慧,般若;正是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三德。怎么能不知道?怎么能够不学习?三德密藏是法身大士们所证得的,涅盘三德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然后再跟其他大乘经教对照一下,你才晓得《无量寿经》甚深甚深,决定不能够轻视它。
『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住真实慧的大用。这个作用是什么?「庄严妙土」。这四个字怎么讲法?土是国土,一切众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最重要的一部分,「庄严」,一般讲法是真善美慧;「妙土」是精妙绝伦,没有能够跟它相比。这是说的极乐世界,这一个居住环境里面一切美好,没有一丝毫的缺点,佛在许多经里面告诉我们,依报永远是随著正报转。法藏菩萨怎样造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妙土他怎么造的?就是前面讲的三个真实,我们不能不知道。
我们再回来想一想我们今天的地球,你看看多少人说地球病了。真的生病,天灾人祸这么多就是地球的病相,这生病的现象不正常。为什么会病?真实没有,全是虚妄的,所以生病了。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把宇宙一缩小,我们这个身,身心是小宇宙,现相上有大小,理论上没有大小;换句话说,我们人身,这个身心怎么复杂,宇宙就怎么复杂,决定是成正比率的。我们要想身体健康,色相妙好,同样一个道理,住真实慧。你只要住真实慧,色相一定妙好,身体一定健康,你的居住环境一定也是妙土。我们读经必须要体会到这一层的意义才有受用。不仅仅是佛在经论里面常常说,我们这个世间众生迷失了自性,在中国孔老夫子、孟夫子,我们在他们的书本里面也常常看到,他们对於当时社会迷失心性,随顺妄想烦恼习气,也是感慨万千。我们从他们言语里面常听到的,他们都是赞叹尧舜禹汤,怀念那个时代,而感叹著世风日下,人与人之间真诚心逐渐淡薄,自私自利、贪 痴慢逐渐在增长,而引以为忧。这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事情、社会,这些大圣大贤都如此的在感慨。
我们生在距离他们二千五百年之后,现在看看我们这个世界,如果孔子生在今天,他如何感想?释迦牟尼佛也生在今天,他有什么想法?看看这些芸芸众生造无量无边极重的罪业,夫子没有示现佛菩萨的身分,看到这些人造业可能想想:「算了,还是移民吧!这个地方不能住。」可是佛菩萨不行,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还是要来挽救这个社会。用什么方法挽救?教学。「人不学不知义」,义是什么?哪是该做的,哪是不该做的,人没有受过教育他不懂;他无知,不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在胡作妄为,他认为他做得很正确。换句话说,他走他自己的路,觉悟的人走圣贤的路。跟著圣贤人走,这觉悟的人;跟佛菩萨走,这是觉悟的人。自己没有智慧、没有学问,随顺自己烦恼习气,「我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不高兴我就不做」,这个路是黑暗的,这个路是走向地狱的,错了!唯有跟随诸佛菩萨,才能走出六道,走出十法界,回归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庄严妙土。我们今天能够随顺佛菩萨这个教诲,就是庄严妙土。要说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也庄严,庄严地狱,这是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从「住真实慧」到「庄严妙土」这个一段,这几句话是极乐净土的根本。如果有人问你们,修净土的人修的是什么?你把这一段文念给他听听就行。最正确的答案,这也是普贤十愿的总纲,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够圆成佛道。可见得普贤行是菩萨究竟圆满的德行,净宗法门修普贤行,本经一展开在序分里面第二品「德遵普贤」,经文头一句只把与会的大众说出来,这第二品一开端是在家众,十六位等觉菩萨,在家众他不是出家人,等觉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修普贤大士之德干什么?就是「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就是这三句话,极乐世界就这么来的,就这么成就的。阿弥陀佛带头,诸大菩萨跟进,我们要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干的这个事情,跟他们志同道合,阿弥陀佛的同志,这才能去得了。你要不发心修普贤行,要不能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你跟阿弥陀佛不是同志,你跟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往生的人都不是同志,去不了,没分。到哪一生哪一世你再遇到,你发了真心,跟他们志同道合,你这一生就决定往生。这个地方特别要记住,不能住烦恼,也就是说心里头不可以有烦恼,不可以有妄想,不可以有分别执著,心里头只能有真实慧,我们的功夫要在这里下。
真实慧是什么?真实慧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切时一切处这一句佛号不能断,口里不念没有关系,心里头真有,我们才决定得生。口里头一天到晚挂著阿弥陀佛,心里头没有,去不了,古人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心上真有。什么叫阿弥陀佛?你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句话是古印度的梵语音译,如果就字面上翻译,「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智慧、翻作觉悟,它的意思是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觉悟。我们这个心里头有阿弥陀佛,就是住无量智、无量觉,那不是真实慧吗?不晓得什么是智慧、什么是觉悟没有关系,只要你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是,这就是智慧,就是觉悟。心里头还有妄想、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没有智慧,没有觉悟,所以念这个南无阿弥陀佛也没用处。
由此可知,念佛怎么个念法?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了;换句话说,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把我们无量无边的妄想分别执著代替了,这就是念佛的妙法。念到自己妄想分别执著不生了,你的念佛功夫得力了,这叫什么?功夫成片。二六时中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了,功夫成片了,带业往生;你并没有开智慧,带业往生,决定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西方净土很殊胜、很特别,不要在乎:「凡圣同居土这个地位很低!」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这个世界很特别,虽然跟其他诸佛世界一样有四土,有凡圣土、有方便土、有实报土、有寂光土,他方世界四土不在一起,这当中有隔碍,西方极乐世界四土在一起的,生任何一土其他三土同时都得到。
所以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不在乎,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天天见到阿弥陀佛,天天见到文殊、普贤、观音、势至,他们住在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可以跟常寂光的菩萨平起平坐,天天见面,这是他方世界没有的。虚空法界唯独西方净土有,这个很特别,叫特别法门。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这个机会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遇到了不认真,还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你才晓得这个业障有多重!百千万劫你才遇到一次,你不知道珍惜,一口气不来后悔莫及。世出世间圣人都警惕我们人命无常,我们能保证在这个世间能活多久?所以真聪明人、真觉悟人他知道,这个机缘决定珍惜,决定不能放过;放过再要遇到,又要无量劫又无量劫,决定不可能来生立刻就遇到,哪有那么容易事情?
特别是我们现前学佛的人,在佛门里面修了一点小福,如果来生不堕三途,到人间来的时候决定福报比这一生大。一享福,堕落在名闻利养里头;福享尽了,罪报现前,立刻堕三途。肯定的,这个事情你冷静去观察,非常清楚。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从地狱刚刚出来,享一点福报,作威作福,死了之后,立刻又回去了。地藏菩萨看到叹息:「好不容易教化你,刚刚出去,你看,打个转就回来了。」众生难度!所以菩萨很感慨:「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这是事实,刚强难化,不肯接受,拿地狱当老家;堕地狱是回老家,人天两道是出来旅游、出来度假,没几天就回老家了。
在我们本经后面「礼供听法品」,第二十六品,阿弥陀佛对於十方菩萨到极乐世界去参访,有很多菩萨到极乐世界去参访阿弥陀佛,佛也为他介绍极乐世界。就如同我们新加坡居士林,许多头一次从海外到这里来访问的,我们一定接待,一定也跟他介绍这边状况一样。阿弥陀佛介绍话里面说:「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这四句话重要。你们来参访,参访的目的是要来学习,学习的目的是要回去建筑你们的净土。所以阿弥陀佛把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形成的告诉大家,第一个住真实慧。真实慧是什么?明理,一切通达。你不学,你怎么通达?阿弥陀佛怎么成就的?好学。前面我们读过,他亲近世间自在王如来。那个时候他本身是国王,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舍弃王位,跟佛出家。长时间闻法修行,闻法成就学问,修行成就道德,一切通达之后才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三心不可得,万法无所有,末后偈子里头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以阿弥陀佛告诉大家,「一切空无我」。一切空无我并不消极,反而更积极。无我了,无我而后才能够为人;有我,不能为人。我们现在的讲题总题目挂在那两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决定做不到。为什么?有我。师是什么?表率。范是模范。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社会大众最好的表率,最佳的模范,一切众生都应当向你学。这个「师」跟「范」是谁?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无我,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业障极重的众生。开不了悟的,就教他断恶修善,目的在哪里?希望他不堕恶道。他出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希望他在三善道住的时间长,不要堕三恶道。
所以善恶要懂得。善恶的标准,就是佛讲的《十善业道经》。能够奉行十善,永断十恶,这个人不会堕三途,这是佛教下根人。中根以上的,佛都是帮助他破迷开悟。破迷开悟,才能够脱离六道,才能够脱离十法界,转凡成圣。中等根性的,成小圣;四圣法界,十法界里头四圣法界,小圣。根性大利的人,佛帮助他成就大圣。大圣是什么?法身大士,成佛作祖,那是大圣。如来的教学,净宗法门这个法门特别,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下根人遇到这个法门,只要他有善根,什么叫善根?能信、能解、能行,这个人有善根。这是帮助人成大圣的法门,不是小圣。一生当中不但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无比殊胜的法门。但是,我们遇到了,千万不要骄傲,一定要细心认真去学习,要随顺佛陀的教导。佛陀的教导,就在这一部经典上,所以经典义趣不能不通达明了。不能很通达,也要有大略的明了,依教奉行,要把它做到。
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一个本子,我这一次是第十一次的讲演。每一次都提醒同学,要随顺经典上的教训。佛教给我们做的,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犯,才能得生。一定要知道念佛的人,学佛的人,学净土的人很多,真正往生的人不多。这什么原因?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能往生;随顺经典教诲的人,一定得生。道理就在此地。
阿弥陀佛将他因地修行的故事为我们说出来,用意在哪里?是让我们模仿,让我们学习。他首先做给我们看的,他是国王,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大国王,决不是遇到打击、刺激才学佛,不是的。他是真正把这个大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舍弃王位出家的。跟《观无量寿佛经》的韦提希夫人情形不一样,韦提希夫人真的是受了打击才学佛的,才回头的。世饶王没有遇过挫折,没有遇到打击。我们要从这里细细去想,他教我们什么?我们怎么样去学?荣华富贵统统舍弃,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下了;我们现在还要去争,那就错了,人家放下了。放下就是什么?学佛法。显示出好学,在世间自在王佛会下,佛的弟子很多,好学他是第一,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不好学怎么能成就?
大圣大贤都是好学成就的,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他自己说出来,说出他一生的经历。他「十五岁而志於学」,十五岁立志求学,这么好学。「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时候,他学问这个根扎下去了,等於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业完成了。从十五岁到三十岁,十六年。这十六年这学根扎下去了。往后这个学问就有受用,这完全讲他自受用,他在做学问的时候得到的利益。「四十而不惑」,什么叫不惑?不为外面境界所诱惑了。世间人看到外面财色名食睡都会动心,孔老夫子四十岁不动心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摆在面前,不会被它诱惑。继续不断努力在学,「五十知天命」。天命是什么?业因果报。因果报应的这一些理论与事实明白了。明白这个道理,一个人心安理得了,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决定不怨天不尤人,能安於本分。这是学问所得来的好处。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是我们讲的随缘,能随缘了。耳顺的意思,也就是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唯有不见世间过才耳顺;还见世间过失,你这个耳怎么顺法?你看人家修行这个功夫境界,怎么向上提升的?「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那是什么?自在,解脱。最后夫子还有一个结论,他常常思惟,常常反省,「不如学也」,他老人家一生都在学习,「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凡是有人亲近他,他乐意的教导,绝不疲倦。学,自己学,「学不厌,教不倦」,夫子的大德大能,这示现的世间圣人给我们看。出世间的圣人更不必说了,他不是一生的,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从来没有一天离开学。等觉菩萨还是好学不倦,成了佛之后,好学永远不断。为什么?他学已经学完了,还学什么?做出好学的样子给众生看,给大众做榜样、做模范。不能说他无学了就不学了,还是装出一付好学的样子。不好学怎么能成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也许有一些同修听到佛门里面有所谓,「终日度生,无生可度。庄严佛国,佛国离相」,看看《般若经》上,就是这么说法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个是理,一个是事;事不碍理,理也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示现在人世,所谓是「建立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圆修圆证。圆修圆证也就是无修无证,这些话决不能够分别,决不能执著,决不能够思惟。你一思惟,错了!愈想你就愈错,必须直下承当。现在人说直觉,我们要用直觉,不能用思惟,你才懂得这里头的意思。
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只为一桩事情,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离苦得乐。来,就这一桩事情。众生受尽苦难,不知道受苦难的原因,佛菩萨清楚。你为什么会受这么多苦、会受这么多难,他清楚。怎样帮助你解决苦难,必须消除你苦难的因缘。这个作法才真的叫合情合理。不是说你有苦他可以代你受苦,这个话讲不通。你没有乐,他可以赐乐给你,这个话也是假的,理上讲不通。所以他只能把方法教给你,告诉你你苦从哪来的,你明白了,你把那个因跟缘改变过来了,那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因果的复杂,太复杂!佛为一切众生细说,四十九年说了这么多经论。把它做一个总结,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苦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乐从悟来的。迷悟是因,苦乐是果报。果报上没有办法解决,因缘上有办法解决。所以佛把这一些理事真相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於是明白了。无量劫来我们所造作的业,善业恶业统统有,所以阿赖耶里面含藏的种子,种子是因,业因,作佛的因、作菩萨的因,作声闻、缘觉的因,都有,每个人都有,生天的因、得人身的因,你去变饿鬼、变畜生、变地狱的业因,也统统具足。十法界的业因,一切众生个个具足。
佛怎么教我们离苦得乐?佛教我们在缘上下手。所以佛家讲缘生论,不讲因生。因,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已经造了,不能改变。但是缘可以改变,缘是现前,过去我造的业因,我从现在再不造恶业,我有恶因我不会有恶缘,恶的果报不会现前。过去造的有业因现在再造恶,那好了,你的因、缘都具足,下面的果决定是苦报。这个道理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同样的,过去我们造的有善因,我今天做善事,专做好事,不做坏事,我没有恶缘只有善缘,我阿赖耶识里善因种子起现行,你一定得善报。所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
由此可知,十界六道苦乐果报从哪里来的?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你的。你在受苦难的时候,你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你还埋怨别人,怨天尤人,你是罪上又加罪,你的苦报就很可怜,受不尽的苦报,这个人叫糊涂到所以然,愚痴到极处。真正明白觉悟的人知道,全是自作自受,「我得的福报是自作自己享受,我受的苦报也是自己作的自己受,与别人统统不相干」。这个道理几个人能参透?我们想做一桩好事,遇到有人来破坏,这个好事做不成功。是不是他真能破坏?果然真能破坏,因果定律被推翻了。所以我们清楚,不是别人破坏,是我们自己的善缘不足。我们做好事人家能破坏,因果律就被推翻了,没有这个道理的。所以一定要细心去思惟,佛菩萨、古圣先贤,他们确实是住真实慧,他们了解事实真相,他们所讲、所做的,是真实的、是正确的,没有错误。我们应当诚信不疑,应当学习,应当奉行。更应当要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住果报,这个有智慧。有福,自己不会去享福。世饶王有福报,智慧开了,国王舍弃了,不享福。释迦牟尼佛觉悟了,他是王子,继承王位的,他不要,出家修行了,只修福不享福,这个人觉悟了;修福享福没觉悟。
不享福,修福干什么?修福给大家享。这芸芸众生,他们迷惑,他们受苦,他们不懂得修福,佛菩萨修福给他们享。佛菩萨要不修福,众生就可怜,永堕恶道。人天两道维系的状况,这靠诸佛菩萨在修福,我们享他的福,沾他的光,这个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参透?我们学佛,要学佛这一种精神,要学佛的这一种德行,我们效法佛菩萨,我们也积功累德,但是决定不享受。
将自己所修积的,奉献给大众,这就是佛家里头天天念的回向偈。你们看看回向偈是不是享福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不就庄严妙土?不是为自己。我们这个世间、这个社会安定,人民在此地生活都还能过得去,这也是庄严妙土。这个地方有佛法,大家都修福,所以社会安定、繁荣,人民很幸福。佛菩萨就干这么一桩事情,到这个世间来,决定不是为自己的,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要认真努力修学。所做一切功德绝不执著,回向,统统回向,没有了,都送给别人。一部分供养佛,一部分供养一切众生,「下济三途苦」,供养众生,这才清净,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否则的话,心里念著,「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做了多少功德」,你心还是不清净,你还是不能往生。做再多好事,一尘不染,心里头印象都没有,这才好。心里有印象,你已经被污染了。善、恶都能够污染心性,所以叫染业。净业,不受污染,心里头连印象、痕迹都不落,这个造作叫净业。净业生净土,染业在六道。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第九十七集)2000/8/26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档名:02-034-0097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七面经文第一行,「成就妙土」: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这是《积功累德》里面,「如愿修行」的第二小段「严净佛土」里面的「成就妙土」。菩萨勇猛精进,「住真实慧」,上一次特别跟大家介绍,这一句非常重要。唯有住真实慧才能有真实的成就,才能成就殊胜的依正庄严。从「住真实慧」到「庄严妙土」,这一段是极乐净土的根本,上一次跟诸位介绍过了。『所修佛国』,下面经文说明他的成就。『开廓广大』,首先世尊为我们说明这个国土的广大,确实是不可思议。再想想我们自己现前所居的这个报土,这是个地球,地球现在愈来愈小了,为什么会变得愈来愈小?与我们的因行有密切的关系。
过去科技没有发明,居住在地球上这一些众生,在他们感官当中这个大地是无限大。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虚空法界都不是真实的,说穿了是感官的世界。由於众生的心行不一样,佛家常讲的妄想分别执著不相同,所以对於依报正报的感受就不一样。最明显的是苦乐忧喜的感受,我们在古人诗词歌赋文章里面读到很多。然后再回过头来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的亲戚朋友,我们所熟知的这些人事他们对於人生的感受,就知道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义趣,才能体会得到。
从前人的心量开阔,何以故?受过圣贤人的教诲。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说没有,没有他就不到这个世间来了,他就不会在六道里面。六道里面这个根源就是我执,说得不好听,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感应得六道的果报。现在我们居住的依报环境小了,说明什么?我们的心量小了。这个话乍听起来不合科学,如果你细细去思惟,你会觉得这个说法是合理的,与经论里面所讲的相应,不是不相应。科学是论事这一边,佛法是性相、理事、因果面面都说到了。佛法说的是全面,科学家讲的是片面,我们要懂得。所以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佛国土太大了,由此可知,我们念佛人必须要有广大的心量来求感应。
大乘佛法念念都是以虚空法界为境界。我们学佛,为谁学的?为自己学是小乘;为众生学的,为哪些众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你们想想这个心量多大!我们学成之后,目的是要帮助佛弘法利生,利益哪些众生要知道,法界一切众生。「众生」这两个字的本义尤其要清楚,不能含糊。「众生」两个字的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称之为众生。动物,我们人是属於动物,动物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植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植物也叫众生;矿物还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佛家讲大,讲世界、一尊佛的化土,小乃至於微尘,无一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这才知道众生范围的广大。
住真实慧,这就重要了。不住真实慧就不是大乘菩萨,不是大乘菩萨就不能往生净土。西方净土,古大德跟我们讲得很多,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无比的殊胜。我们要连个大乘心都没有,念佛怎么能往生?大乘心就是真实慧,所以我们念念要为众生。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多少人都在念,念得怎么样?有口无心,心量实在实在太小了。只知道自利不能利他,帮助别人都非常非常不愿意,这怎么能成就?有些同修说是:「我不是不愿意,我没有能力。」这个话讲得有道理吗?没有道理。你没有能力,谁有能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谦虚没有能力,佛法在这个时代就灭绝了。佛法灭绝了,我们四众弟子都有责任。果报是什么?堕到阿鼻地狱。你为什么堕地狱?你是佛弟子,没有尽到做佛弟子的责任。佛弟子最大的责任就是续佛慧命。
佛法跟世法不一样,诸位同修都熟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求成佛都能够得到,何况我求帮助佛接引众生,哪有不得诸佛加持的道理?决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就怕你不发心。你们说笨、愚痴,你念过《弥陀经》吗?周利盘陀伽,你比他还笨吗?释迦牟尼佛教他一首偈,念上一句,下句忘掉了,再教下一句,上句又忘掉了。你还没有笨到这个程度吧!他都能够修行证果,我们想一想,比利根聪明的人不如,比周利盘陀伽强多了。为什么自信心不能建立?不知道住真实慧。一定要记住,不住真实慧就一事无成。
今天这一段经文是说果报。必须要晓得十方世界每一天,以我们这个世间时间来算,往生西方净土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这个世界何以这么大?法藏菩萨的心量大,每一个往生西方世界净土的人心量大,共同感得的。所以国土依报的广大没有边际,十方世界众生去往生都能容纳得下,决定没有说是人口过多。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大家都讲人口过多了,西方世界没有这个现象。当然那个世界祖师大德给我们介绍过,那是法性土。
『超胜独妙』,不但是广大,「独妙」。注意这个「独」字,跟其他诸佛刹土比较,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格外的殊胜,所以才称之为独妙。这些独妙,不外乎说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样样都第一,样样都超过诸佛刹土,所以才说「超胜」。这个世界确实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介绍过不少的诸佛世界,唯独西方极乐世界确实独妙。妙在哪里?妙在四土同在一起,这个实在是妙。
我们今天住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报土。释迦牟尼佛的报土何以是这个样子的?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他老人家所住的报土跟阿弥陀佛没两样,他住实报庄严土,那是纯净土。我们今天住的这一块地方,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报土,我们怎样?我们把这个地方糟蹋掉了,这地方本来是清净庄严,我们现在把所有垃圾东西都堆在这个地方,变成圾垃堆了;不是释迦牟尼佛把垃圾堆在此地,是我们自己堆在这里,使这个地方凌乱不堪。这个比喻说明今天住在地球上的人,垃圾是什么?污染,严重的污染,被自私自利污染,被是非人我污染,被名闻利养污染,被五欲六尘污染,被贪 痴慢污染。世尊的报土本来没有污染,是我们自己污染了自己,污染了自己居住的这个环境。这就是所谓自作自受,不能怪别人。
诸佛菩萨教化众生说得再多,总结起来不外乎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放下是把这一些染污拉杂东西放下、舍弃掉,真正觉悟到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可得」、「无所有」。果然契入这个境界,我们居住的这个秽土就转变成净土。境随心转,所以「心净则佛土净」,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转境界不是佛来替我们转,佛不会替我们转的,佛也没有办法替我们转。佛如果有能力替我们转,我们还要修什么行?不需要修了,佛大慈大悲不都给我们转过来了吗?这说明佛只能教导我们转的方法,怎么转还得要靠自己。佛把这一些道理给我们说清楚,方法说清楚,境界说清楚,这就是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我们明白了,就要认真努力去学习。
转恶为善,这是头一步。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恶,也不知道什么是善,佛把善恶的标准跟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我们从这里下手。然后再进一步,才能转迷为悟。那要问为什么我们不能从转迷为悟下手,不是更快一点吗?是可以;上上根人行,中下根人不行。为什么中下根人不行?中下根人是恶的业障障碍了你,障碍了你的悟门,你不会开悟。教给你转恶为善,是把你的悟门打开,把你悟门障碍拔除,是这么个意思,你才有开悟的可能。
堵塞悟门的两种烦恼,一个是烦恼障障碍住了,一个是所知障。烦恼障是贪 痴慢;所知障就是自己的成见,我们现在人讲就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叫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把自己的悟门堵塞了,我们真实慧不能现前,我们的妙土不能证得。妙土在哪里?现前就是。跟诸位说,净土跟秽土不二,是一不是二。你心清净了,这个秽土就变成净土。像一间房间一样,你把房间里头乱七八糟东西统统清出去、丢掉;垃圾清出去,你的房间干干净净,不就变成净土了吗?你要把外面一些垃圾统统都摆在家里头,样样都舍不得,你这个房间就变成秽土,就这么回事情。净土跟秽土不是两个地方,心净则佛土净。所以西方极乐世界身土依正都是殊胜无比,超过一切诸佛的刹土,得力於阿弥陀佛究竟圆满真实智慧的教导。
我们在经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人家居住的东西当然干净,一尘不染。为什么?需要的东西心里头一动念就来了。我想吃东西,念头才一动,这个东西都摆在桌上,都是自己喜欢吃的;不想吃了,不想吃这个东西就没有、空了,不需要收拾,不需要去洗碗、洗碟子,不需要!就没有了。他的家多干净,他们家里都没有厨房,也没有卫生间,也没有拉拉杂杂的家具,没有。有客人来,「请坐!」宝座就现前了;客人走了,宝座就没有了。真正叫净土,一切物质都是随念而生,不用的时候自然化去。
我们听到这个话好像感觉到很神奇,其实现在科学家懂得有此可能,但是今天科学家做不到。有此可能是什么?科学家懂得这就是能跟质的转变,科学家今天懂得这个原理,不懂得方法。把能量变成物质,我们需要用的;不需要用,就把物质转变成能量,就没有了;能与质的转变。大家晓得,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发明的,把物质转变成能量。但是怎样把能量转变成物质,科学家就没有办法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科学高明,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科学家跟西方世界比,不能比。
昨天我们有几位同学去参观一位同修他们开的高科技的一个店,销售就是双向通讯的这些器材,我们看了确实很进步、很理想。坐在家里可以跟全世界每一个地方亲戚朋友谈话,在萤幕里面看到对方,跟对方面对面谈话,非常亲切。这个机器也可以用来开会,几百个人在一起都行,都看得很清楚,声音都听得清楚。科技不错了,不能跟西方世界比。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能够把十方诸佛刹土变现在面前让你看,不需要用机器,机器太麻烦了,所以说「超胜独妙」。这是说的两个世界不同。实在讲,它的殊胜之处我们很难理解,也无法想像,古大德为我们略说了几桩事情。
第一桩,我们知道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极乐世界的佛三身一体,跟世尊在经典上讲他方世界的佛不一样,而且三身无处不在。西方极乐世界太大了,有的人想:「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什么时候能见到阿弥陀佛?」像我们这个世界一样,假如阿弥陀佛住在中国,中国去我们这么远,我们见阿弥陀佛很难、很不容易。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想见,他就在你面前,人人都能见得到,不费一点力气,这个难得!你见到的佛是真佛不是传真的影像,是真的,所以超过他方应化身佛。譬如从前释迦牟尼佛降生在我们这个世间,他在印度,中国人就没有缘分见到他。西方世界不然,那个国土非常大,但是佛无处不现身,无时不说法。这是第一个殊胜。
第二,佛的光明殊胜。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他可以说是代表诸佛赞叹,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寿命无量。寿命无量不是讲法身、报身,法身、报身无量,一点希奇都没有。法身无始无终,当然是无量的;佛的报身有始无终,也是无量的。所以我们在经上念的佛寿无量,诸位要知道,是讲佛的应化身。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这个世间示现,佛的寿命七十九岁,示现的跟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一样,并不显示奇特。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示现的应身无量寿,跟报身、跟法身没有两样,这是非常非常希有。
第三个,是名号利益不可思议。这是佛教化众生修学的方法殊胜,「超胜独妙」。你们看看修学其他的法门都不容易,这一句「阿弥陀佛」哪个不会念?太容易了。所以这个法门简单、容易,稳当、可靠,而且快速。不仅仅是有这一些超胜之处,成就超过所有的法门,这独妙了。华严会上法身大士修无量阿僧 劫、修三大阿僧 劫才成就,西方净土只要你执持名号,这一句名号就超越华严会上的法身大士。
我们在天天在念,我们有没有超越?没有。是不是不灵?不是的。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你不会念。「我也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一个字都没有念错,怎么叫不会念?」你念的是有口无心。你们看看中国文字,念佛这个「念」字。「念」字是今心,现在心里面有佛,那叫念佛。不是口里头有佛。口里有佛,心里没有佛,没用处;心里面有阿弥陀佛,你就成功了。这一句名号含无量义。西方极乐世界大家知道有四土三辈九品,这是略说;细说,四土三辈是无量的品位。这一些品位差别怎么来的?是你对於名号的义趣,能够体会多少、能够契入多少。名号有无量义,你能够入多少?你能够会多少?你契入得愈多,你品位愈高;你契入得少,你的品位就比较低;你只念,一分都没有契入,阿赖耶识里种一个阿弥陀佛种子,这一生不起作用。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不懂,你将来误会:「我念一辈子佛没有往生,释迦牟尼佛欺骗我,这个法子不灵。」於是你谤佛、谤法,造阿鼻地狱罪业,冤枉了。不是不灵,是你知道的太少了。
由此可知,经不能不读,经不能不听。你不读不听,你怎么懂得名号的意思?名号意思少说一点,古人讲的不是我讲的,「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什么意思?四十八愿就是名号的意思;这一个名号里面就有四十八个意思。你能懂得多少?你能体会多少?你能够奉行多少?往生品位当然不一样。四十八愿是什么意思?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四十八愿。这一部《无量寿经》又是什么意思?古人跟我们讲,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的意思。再说得细一点,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叫一大藏教,我们今天所讲的《大藏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注解。这样你才慢慢体会到,这个名号的意思真的是太丰富了,哪里能说得尽?我们能够体会多少?能够行多少?「超胜独妙」才能体会到一些。所以弥陀名号,一切诸佛都弘扬,没有例外的。
诸佛菩萨在十方世界帮助众生,所谓是「随类化身,应机说法」。众生族类不相同,程度不一样,佛说法最重要的是契机,因此佛现身说法所说的是有限,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也是有限的。可是净宗法门、念佛法门,所谓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众生都适合,就是它契机普遍,哪一个法门都不能够跟它相比,普应群机。所以一切诸佛不论现什么样的身形,没有不讲净土教的,没有不教导人修学这个法门,这是无比殊胜。只要能信、能解、能发愿、能依教奉行,十念必生,闻名信受一生成就。还有哪个法门比这个殊胜?没有了,所以说独妙。
第四殊胜的地方,它能令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平等成就。这个难!一切众生里面菩萨高,菩萨里头等觉菩萨几乎跟佛证得同等的境界,诸佛如来还是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来帮助他成就。这个我们相信。《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十地菩萨都用念佛法门,文殊、普贤两位大士教导他们;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帮手、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助教,这两个人。菩萨好不容易修到登地了,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十一地,十一地等觉,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初地以上到等觉,他们修什么法门?念佛法门。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念佛了,所以华严会上这一些法身大士看到我们赞叹不已,他们到那个境界才知道念佛殊胜,我们现在就知道。想想看,我们的成就超过他们。可是要记住,你不往生就不超过他们;你要往生到极乐世界,真的就超过他们。
西方世界四土平列,这个不可思议,一生一切生。不要看到我们现在业障很深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在其他世界真的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里面的圣哲: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我们见不到,实报庄严土里面法身大士我们见不到。可是西方极乐世界不然,实报土的菩萨、方便土的菩萨跟同居土的菩萨都在一起。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观音菩萨、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菩萨,你所熟知的天天见面,天天在一起,时时刻刻都不会离开。这些人跟我们做同学,我们道业哪有不长进的道理?我们想想这个修学环境多殊胜!这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它独妙。
即使造作极重的罪业,造五逆十恶的罪业堕无间地狱,只要你头脑还清醒,你这一口气还没断,都来得及,只要你真正忏悔念佛,决定得生。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佛说阿 世王经》,阿 世王造五逆十恶无间地狱罪业,临终念佛忏悔,他往生。这是地狱众生也能在一生往生净土。也许我们要问:造作极重罪业的人,临终念佛往生,大概品位很低。这是我们平常人想像的。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世尊告诉我们,阿 世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中生。我们最初听到很疑惑,大惑不解。以后大乘教薰习久了,逐渐逐渐明白了,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中国古人常说的,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他真的回头,回头就是真正的好人;没有回头他是恶人,回头是真正好人,不再是恶人。因此我们对於作恶的人决定不敢轻视,说不定他临终忏悔往生,品位还在我们上面,我们一生修学还不如他。
於是我们就明了,往生有两种修行方法。一个是平时积功累德,依教修行,这个路是稳稳当当走的;另外一个是临终忏悔,也能取得高品位。说到这个地方,有些人一定想到:「不要紧,多造一点罪业,多做一点坏事,临终我忏悔,再求往生。」你存这个念头,保证你不能往生。什么原因?你侥幸的心理,明知故犯怎么可以?决定不可以存侥幸之心,这个道理要懂。是不是每一个造作极重罪业的人,临终的时候都会忏悔、都会往生?真的千万人当中难得找到一个,你就以为你是千万人当中那一个人吗?所以不可以误了自己的大事。再跟诸位说穿,那一种造极重罪业临终往生的人,过去生中决定有深厚的善根,否则的话他临终时候怎么能忏悔?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他修得的功夫差不多了,快成功了,这一生得人身一下子搞糊涂了,临终遇到缘一下子醒悟过来了。所以不是侥幸,要是没有深厚的善根临终遇到善知识来提醒你,你根本不相信、不能接受,还是枉然。这个例子我就见过。
我在初出家的时候,在台北圆山临济寺。临济寺有个念佛会,副会长林道奇林先生,福州人,念佛会的副会长,平常共修的时候他当维那,他法器敲得很好,领众念佛。临命终时,别人给他助念他拒绝,听到佛号他就排斥。你就晓得,这个业障现前是多么可怕!平常天天念著求生净土,到临命终时他不干了。为什么?怕死,听说往生,这要死了,恐惧、害怕,不准人念佛。这是我们当时亲眼所看到的,业障现前,不由你自己作主,这多可怕!所以一生造作罪业临终听到佛号生欢喜心,真正发心忏悔回头,决定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人,决定不是普通人,这是可以肯定的。他在这一生当中造罪业,那是遇缘不同,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第五种殊胜之处,这是经上讲的,二乘、根缺,快速的他就转变成一乘,一乘是法身大士。这是讲的五乘根性的人,我们通常讲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这五种不同根性,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转变成一乘。一乘是真的,五乘是方便说。世尊在《法华经》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个意思就是说明,方便往生就转变成真实,这个不可思议。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就很辛苦了,很不容易超越六道。超越六道之后,才成个阿罗汉。阿罗汉再往上进修,回小向大,这才是大乘权教菩萨。到什么时候你才能超越十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这才是一乘。太难了,不只三大阿僧 劫。
三大阿僧 劫,我们在大乘经上念到才晓得,是圆教初住菩萨到等觉,这个时间是三大阿僧 劫;不是指地前菩萨,我们讲圆教的地前菩萨,不是指这个。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我们在经上读过,四十八愿也读过,皆是阿惟越致菩萨。这就是说,五乘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转变成一乘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菩萨果位里面七地以上,证虽然没有证得,但是他所得的一切受用跟七地菩萨没有两样,智慧神通德相彷佛是七地以上菩萨。这到哪里去找?确实是殊胜独妙。
第六个意思,古德讲:「往生正因,易修易获。」往生正因这个经上讲得好,我们看《三辈往生》。《三辈往生》经文中,你们能看出来往生正因吗?「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往生正因,上辈、中辈、下辈都有这一句话。「一向」,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我们这一生在这个世间,只循著这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决定成就,无比殊胜的成就。无论是什么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只要你肯念,你就决定往生。
肯念,也不容易。居士林附近住了多少人家,你叫他念,他念不念?住得这么近,他都不肯来念。你们有很多从外国到这儿来的,坐飞机飞了十多个钟点到这儿来念;他就在门口,他都不来念。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佛所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人不能没有善根。你从地球的那一边飞到这边来,你有善根;住在隔壁的他没有善根,他就不来。善根、福德、因缘,念佛的人有福,三个条件确实不容易具足。三个条件在一个时间具足、在一生具足了,你这一生肯定成就。
不要说现前佛法,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世尊的僧团能不能尽满人意?做不到。世尊很诚实,绝不欺骗人,绝不掩饰自己的过失。佛教给我们发露忏悔,他带头做榜样。当年僧团里面六群比丘常常出乱子,常常在僧团里面搞是非,搞得大家都不安宁,何况后代?何况在末法时期?我们这个僧团批评的人多,所以有很多到这里来参学,参学之后退心的人多。有人来告诉我,我点点头:「是,是这样的。」他觉得我们这个僧团不满意:「回家自己念佛可不可以?」我说:「可以,好、很好,只要你肯念都好。」
我们要冷静去想想,现在在这个世界,像这样一个不圆满的僧团、不圆满的道场还有几个?你要找到一个完全没有欠缺的道场,那只有到极乐世界。可是你要嫌弃我们这个道场,恐怕到极乐世界还有问题。我怎么知道?我们凭著佛法理论知道,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你心里头还没有放下是非人我。真正是念佛人,六祖惠能《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到我们这个道场,把我们的过失都挑出来,他很了不起。我们心里很清楚这是什么原因?善根福德不具足。遇到缘,轻易的舍弃掉了,说:「不再想供养这个道场。这个道场听说是不错,来看看不是这么回事情,言过其实。」好,你到别的地方修福去,这个地方不需要你来供养,这个地方也没有求你来供养。这是实在话,从来没有求人供养。到这个地方来都自动发心的,我们只知道认真努力如教修行。
我们烦恼习气是无量劫薰习成的,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我们清楚,但是我们很认真、很努力,真的是在改。我们也真有心帮助念佛人、成就同修们,不是不在做。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我们欢迎,给我们警惕,使我们常常能够警觉到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我们的缺陷还很多,我们要认真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要最后做出成绩给大家看。这个在三转法轮里面是「作证转」,我们做出成绩就是拿出证据给人看,目的劝勉大家修学这一个无上殊胜的法门。决定不为自己;不是为自己利益,也不是为居士林道场的利益。这一边的义工大家做得都很辛苦,这些义工成就的是真实的福德。他没有善根福德,遇到这个缘他也不肯干。
所以前面讲的话,「住真实慧」确实是太重要了。使我们立刻警惕到我们没有智慧,烦恼在作祟,烦恼当家、烦恼作主,使我们常常见世间过;见世间过就是自己烦恼习气起现行。为什么惠能大师不见世间过?他的烦恼习气不起现行。他烦恼习气到底是不是断了我们不敢讲,至少它不起现行,跟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的教诲相应,《十善业道经》佛所说的,「菩萨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相应。为什么我们念念当中还有很多不善夹杂?依旧不知道惭愧,还认为自己是对的。道业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成就?我们要觉悟。
我们要想在这一生成就道业,不要说居士林这个道场还能勉强像个样,比这个更不如法的道场,我们在里面也能见到它的好处。世间极恶的人,不能说他百分之百的恶、他一点好处都没有,找不到这种人;他也有一念之善行值得我们赞叹,值得我们尊敬的。如果我们能够尊重一切善法、赞叹一切善法、学习一切善法,我们的善行成就了;见到一切不善法,我们回头来反省、检点,我有没有?我如果有,立刻改过。那个不善在我们面前变成善法,你能有这样一个转变,你就会修行,你会用功。
儒家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自己是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效法他,是我的老师;恶人,我反省、检点,他是我一面镜子,帮助我改过自新,他也是我的老师,我对他同样的尊敬。这是普贤行法,普贤行里面第一个「礼敬诸佛」,礼敬里头没有分善恶的,没有分等级的。对於诸佛如来礼敬,对地狱众生也礼敬,决定是平等的,这是普贤行。称赞,这里头就有差等,随顺性德的称赞,不随顺性德的不称赞。称赞里面有这个差别,礼敬里头没有差别。再告诉诸位,服务没有差别,布施供养没有差别,这叫佛法,这样才能够成就自己,才能够教化众生。
所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说起来容易,可是彻底要明了其中的义趣也不是容易事情。但是不明了义趣也能成功,那就是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就行。没有夹杂,你的心善、念头善、行为善,没有丝毫不善夹杂,你念佛肯定往生。因为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是善人,善人将来到哪里去?当然到极乐世界去,所以念佛能往生。我还嫌这个不好,嫌那个造恶,这是你心里头夹杂不善。夹杂不善,念佛往生就有障碍,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教导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们想想佛的开示,旧恶是过去,过去人家有对不起我的、毁谤我的、侮辱我的、陷害我的,过去了,算了,不要放在心上;「不念」就是不要放在心上。看到一个人作恶,不要厌恶这些恶人。你厌恶,你的烦恼现前,你的心永远被外面境界转,心被外境转的是凡夫。我们学佛菩萨,佛菩萨的心在《楞严经》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要学著转境界,不被境界转,要学这个本事。境界是恶,我不憎恶人,我就转境界了。逆境恶缘我生活得也很潇洒、很快乐,不被境转,这是佛教给我们。特别是在现在这个世界,逆境恶缘常常遇到,古德都说过,「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怎样把不如意转变成如意,我们就成功了。佛教给我们的秘诀,一切不如意都不要放在心上。常念佛恩,常念一切众生的好处。冤家债主过去跟我们相处,也有处得很好的时候,多想想好的时候,不要想分裂的时候。这个好处很多,功德之大不可思议。
我在讲经、讲演的时候常常说,今天的社会动乱不安。今天的世界确确实实不太平,许许多多众生一生当中没有安全感,日子过得多么辛苦。这些现象到底是怎样造成的?归结第一因素,就是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常常看别人的过失。从家庭开始,我看这个社会动荡、社会不安,因素起於家庭。我们中国儒家讲得好:「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的基础是社会安定,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家庭和睦。
常说「家和万事兴」,你这个家庭会不会兴旺?看你家庭和不和。家庭里面关键的人物,夫妇和合。夫妻不和,家庭就破坏,社会就动乱,天下就不太平了。它有连带的关系,我们不能不知道。夫妻为什么不和?不和为什么要结成夫妻?怪事!这个事情不难理解。在没有结婚的时候,彼此双方都看到对方的好处,决定不看对方的缺点,对方有缺点也不放在心上,人家告诉对方怎么怎么不好,他都不相信。你看看他是怎么个看法?结婚之后,专看对方的缺点。麻烦不就大了?这是妄想分别执著。如果能保持永远都看对方的好处,不要看对方的缺点,夫妇就和合,「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圣先贤给我们讲的大道理跟佛法讲的完全相应,我们学佛要想有成就,就要在这里下功夫。别人有缺点我们要是不晓得,这个人叫愚痴,没有智慧;知道不放在心上,智慧,这叫做功夫。我不是不知道,样样都知道,但是绝不放在心上,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那就叫住真实慧。
所以净宗这个法门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易,可是比起其他法门确实易修,容易获得圆满的果报。古人讲这个法门易修、快速、稳当,这个话句句都是真实。尤其是经上给我们讲的「信愿持名,十念必生」,於是古德有提倡「本愿念佛」。本愿念佛在古人是决定没有错误的,他懂得。现在传了这么久,愈传愈讹,传错了,错得太离谱了,错到了违背教义,这有罪过。认为只持第十八愿,四十八愿其他的四十七愿统统不要了,只要这一愿。这个错了,错得太离谱。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跟大家详细报告过,四十八愿每一愿都包括其他的四十七愿,它这一愿才圆满;如果只有一愿,其他的四十七愿都不要了,这一愿也没有了,全部落空。这个错得就太离谱,这变成邪教、邪说了。我们如果不是有这么长的时间细细来研究讨论这些经义,我们听人家的说法,也很容易迷惑,也很容易产生误会。
第七,这都是古德讲的,往生之后所得的果报太快了、太高了,有一点教人不敢相信。不但我们一般人不相信,连声闻、缘觉、菩萨听了都不相信,哪有这种事情?他们修了三大阿僧 劫才修成等觉,你怎么这么快就成等觉?很难接受,太快了,特别是讲五逆十恶,临终十念都能往生。这个我刚才说过,他们不是普通人物,都是过去生中具足一些善根,而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善缘。特别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恶缘多、善缘少;在社会上交往,邪知邪见的人多,正知正见的人少。哪些是邪知邪见?纵欲、争利。你看看现在世界上,哪个不是这样的!什么叫正知正见?还有一些仁义道德的概念。现在在社会上,讲仁义道德的人太少了。
我这几天偶然看到报纸上的大标题,看到好几个「跳槽」。如果受过中国古老的教育,决定没有这回事情。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要讲道义,别的公司待遇虽然比我这边好一点,我也不能够忘恩负义,这个事情不能做的。人要有道义,来生才能得人身。见利忘义来生到哪一道?畜生道去了、饿鬼道去了。这一生得一点小小的便宜,来生的麻烦大了。一个明理的人,决定不会干这个事情。所以今天在这个社会上谈到这一桩事情,我们就不能不尊敬日本人。日本人战后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实在讲,得力於中国古老的文化薰陶。他们讲义气,公司经营在很不顺利的时候,高级职员都愿意不拿薪水照样工作,讲义气。决不是别的公司看到你是个人才不错,「你在那里拿多少?我再多给你一点」,马上就过去了,这是不义,这种行为在中国古代社会上不能立足。为什么?大家瞧不起你。今天的社会不重道义了,日本人还重道义,所以日本人能够在世界上占到崇高的地位,举世之人提到日本人没有不尊敬的;他缺点很多,这一点是他的长处。员工对老板不满意了,抗议,他不罢工。罢工怎么样?对不起老板。是怎么表示?头上扎条白布表示抗议。老板也很聪明,看到员工头上扎著白布,赶紧开会解决问题。这有道义,这个精神要发扬光大,我们应当要学习,绝不贪小利。
古人讲,朋友是老的好。利害的结合,寡情;道义的结合,恩情厚。这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观。现在价值是看金钱多少,你说这算什么?这个社会有危机。外国很多人讲世界末日,如果大家只看利,人生价值观是用金钱来衡量多少,这个世界危机就现前了。为什么?逼著大家不能不去争利,争到最后就是流血战争,就是世界毁灭。中国古时候的教育,是教讲仁、讲义、讲道、讲德,轻视名利。所以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西方的学者说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个说的话有道理。如何解决二十一世纪问题?二十一世纪已经走上争利纵欲,这个发展下去之后,是世界毁灭。挽救之道,中国儒家讲仁、讲义,大乘佛法里面讲道、讲德,讲真诚。真诚是道,讲善心、善行这是德,只有这个东西能救,一点都不假。
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我们在经上读到的,世尊决定没有妄语,一到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这太快了,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太快了、太高了,这是十方诸佛刹土里面都没有的。古人讲了这七种,从这七种里面细细去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称得上「超胜独妙」。这四个字不是普通的赞叹,确实有事实根据,这个难得。后面这两句『建立常然,无衰无变』,这更不可思议了。但是今天时间到了,这两句我们下次才能讲。
大乘无量寿经(第九十八集)2000/9/16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档名:02-034-0098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七面第一行,「成就妙土」: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此次经文上一次虽然讲了一半,因为钟点到了,末后这两句还没有跟诸位做详细报告。末后的两句,『建立常然,无衰无变』,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在这一段经文里,前面三句是说纲领,末后这四句是讲他所庄严的佛国,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居住的环境生活环境的美好。尤其是说到「建立常然,无衰无变」,就文字上来说,「建」是兴建,我们开始构想来建造,「立」是建设完成了、成立了。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在诸佛刹土里面是一个新兴的建立,好比我们现前居住环境当中,有许多所谓是老社区、旧社区,也有一些新的社区。极乐世界在诸佛世界里面是一个新社区,可以说是崭新的一个社区,因此老社区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弊病,他完全把它革新,革故鼎新,这个新社区就显得非常的美好。而它真正值得诸佛如来赞叹之处,都在常然、无衰无变,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诸佛国土里面,实报庄严土是常然、无衰无变,这是共同的;方便土跟凡圣同居土都是无常的,决定不是常然。佛在许多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所以有成住坏空,哪里是常然?它有衰竭的时候,有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看到科学家告诉我们,太空当中许多星球的诞生,每天都有。每天也有许多老的星球毁灭、爆炸、消失,这些都是佛在经上讲的无常、危脆的现象。
事实证明西方极乐世界特殊,这个世界很奇怪、很特别,从建立之后永远不变。聪明人、真正有智慧人要相信,佛的话句句都是真实没有妄语。如果我们说一点方便妄语,对人有好处没有坏处,可不可以?不可以。如果佛有一次说是利益众生打个妄语,我们对於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都可以给他打个问号,未必是真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决定不说一句妄语,句句都是讲的老实话。《金刚般若》里所说的,「如来是真语者」,真就不是假的;「实语者」,实就不虚;「如语者」,如就是所说完全如同事实,说到不增不减、恰到好处,这叫如语;「不妄语」,决定没有一句话欺骗众生。
十方诸佛世界方便土跟有余土都是无常,都是有变坏的。唯独极乐世界这个地方,方便土跟同居土跟实报土的状况一样,永远不坏。这是很不可思议,这是难信之法。不是我们凡夫难信,我们凡夫倒很容易相信,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相信。谁难相信?菩萨难信;菩萨比我们智慧高,菩萨听佛这样说,他不敢赞同。他的智慧比我们高,他的能力比我们大,十方诸佛刹土他都见到了,他所见的。如果佛说:「建立常然,无衰无变。」这一句话诸位要记住,专讲方便、同居这两种净土,不是讲实报土。实报土,一切诸佛的实报土都是建立常然,无衰无变,所以极乐的殊胜不是殊胜在实报土,是殊胜在方便土、同居土,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这里头总有个道理在,真的,是有道理。为什么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也能跟实报土一样?假如诸佛如来的这两种净土比不上阿弥陀佛的净土,我们要问:是不是诸佛如来的智慧比不上阿弥陀佛?诸佛如来的神通道力比不上阿弥陀佛?决定不是的。大乘经上佛常说「佛佛道同」,智慧道力、神通能力都相同,都相同为什么两种众生依报环境差别悬殊这么大,原因在哪里?我们可以说一句,佛的智慧神通道力相同,佛的福报不相同。要能够从这方面来观察,我们的疑惑就解除了,真的是福报不相同。
这就是我刚才比喻当中所说的,一切诸佛的刹土,这两种刹土是老社区,居民毛病很多;极乐世界这个新社区,居民从哪里来的?原居民一个都没有,全部都是移民过去的。移民那就好办了,你把移民的条件严格的守住,不符合条件的就拒绝不让他来,你这里居民程度就整齐了。西方净土我们去往生就是去移民,条件是什么?大家读净土经的都知道,要断恶修善,要转迷为悟,要心净则佛土净;真正的条件是清净心。由此可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积功累德。我们常讲「放下万缘」,这个万缘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烦恼习气统统放下了,恢复自己的性德。这一些居民都有这么好的德行水平,依报环境当然好。大乘经上常讲的,依报随著正报转,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决定不能违背这个定律,这个定律是真理。换句话说,西方世界每一个人都好,每一个人都没有自私自利,都放下名闻利养,都没有贪 痴慢,所以依报环境有这样的殊胜,道理在此地。
上一次我们在回教皈依协会,不是传道协会,在那里我们举行一个座谈会,有一位大德提到一个问题,他说:「回教里面所讲的天园、天国,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一样?」我给他的答覆是:「一样。」他问我:「在哪里?」我说:「就在此地。」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此地。只要我们心地清净,我们居住的这个国土就是极乐净土;我们如果依旧还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这个地方就是娑婆世界。境随心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特别是我们在《华严经》上得到的讯息,佛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在《华严经》里头。这个经典告诉我们世界原本是一真,一真法界为什么会变成十法界?为什么会变成六道轮回?那是人为的。而且再告诉你,这不是事实真相,这是事实的幻相,不是真相,《般若经》上讲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十法界六道是幻相不是真相,真相是一真法界,是我们自己可以说是不小心、不谨慎,堕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把我们原本的一真变成了虚幻,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我把他们宗教里面的天国也捧到一真法界,是平等的。
现在的问题:怎样恢复我们正常的社会、正常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是我们这个世间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每个人都在希求的、都在向往的。我们祈求,特别在今天,祈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因为社会实在太不安定,世界实在不太平,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天天都有危机感,也就是说身心不安稳。物质生活过得再好,心理不安,情绪不稳定,你就想一想他精神生活多么痛苦。这一桩事情我们在讲席里面说了很多遍。政治不能解决;释迦牟尼佛有很好的政治背景,有很好的从政条件,他知道这不能解决问题,放弃了。用军事来镇压也不能解决。经典上的记载,世尊年轻的时候武艺超群,他是将军、他是元帅,他也放弃掉。为什么?解决不了社会问题。现在的经济科学技术,它所带给我们的是什么?这个我们太清楚了,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教育。所以释迦牟尼佛,不单是释迦牟尼佛,几乎古今中外所有的这些圣贤、神圣都选择教育,来从事於这一个伟大的工作,真正是救度一切众生的工作,他们干这个。这一种工作,用现在人的说法,就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有人问:「这些大圣大贤,有大智慧、有大能力,从事於这个伟大的工作,何必要生活过得那么苦?释迦牟尼佛一生所示现的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为什么过得这么苦?」有人来问我。我的答覆很简单,新加坡有个许哲居士,她就说得很好,就把这个答案说出来了。她到此地来表演的时候,李木源居士问她:「你为什么不做一件新衣服穿穿?」她的衣服都是垃圾桶里面捡来的,别人丢了不要的,她拿回来洗洗干净自己穿,不合适的她就改一改,从来没有做一件新衣服。他问她为什么,她答覆得好:「我每天跟那些穷人、最穷的人,跟他们在一起往来,我的生活要比他们好,我的心不安。」这是真的;不但自己心不安,这些穷人看到害怕,必须过他们同样的生活。这是佛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才能得到众生的欢喜心。所以释迦牟尼佛、耶稣基督、穆罕默德跟中国的孔老夫子,都是过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因为这个世间苦人多、贫穷人多,必须跟大多数的人打成一片,才能推动圣贤的教育。这是那些人的一番苦心、壮举,我们要能体会。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要能够牺牲一切物质文明的享受,我们要过清苦的生活,跟贫民打成一片,把圣贤的教诲介绍给他,他才会欢喜接受。
教育从哪里教起?佛法从「净业三福」教起。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说的,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知道应该从这儿教起。教孝亲,教尊师,教人要培养慈悲心,要修十善业,从这儿做起。佛是这么教我们的,孔老夫子也是这么教我们。孔孟的学说总纲领就是在《大学》前面的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孔孟教学的纲领就这几句。大是大人,学是学问,在佛法讲,学是觉悟。儒家讲的大人是圣人,佛家讲的大人是佛菩萨;换句话说,诸佛菩萨圣贤之道在哪里?在「明明德」。明明德是自行,亲民是化他。德是德行,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我们自己的学习没有别的,无非是恢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而已。
我们求学、学佛,为的是什么,目标总要清楚。中国古人所谓「读书志在圣贤」,这就没错。你读书求学为的是什么?不是为升官发财,也不是为有一个技术能力,将来在社会上可以发财、可以谋生,不是的。读书目的是要作圣人、作贤人,学佛的目的是要作佛、作菩萨,目标要搞清楚。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人,他们的目的鲜明,都是去作佛、都是去作菩萨去。佛菩萨的凡圣同居土当然是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他不是凡夫。我们要是能够想到这一层,这里面的疑惑就没有了,知道他的凡圣同居土殊胜是理所当然。
回过头来,我们今天怎样建立我们的社会?我们不敢跟佛菩萨比,希望我们社会能祥和一点,世界真正能到和平,这是我们替娑婆世界众生来祈福。於是我们不能不讲求儒佛的教学。怎么样恢复我们的「明德」?从哪里做起?也是从孝亲尊师。儒家讲的孝道,诸位读《论语》就明白了。讲师道,《论语》头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学」是求学;每天不断在学习,你得到法喜、得到法乐。可是「人无志则不立」,立是建立;你虽然用功求学,到最后还是落空、还是没有建树,必须先有目标,就如同佛教给我们先要发菩提心,儒家讲先要立志,立志作圣贤;佛家发菩提心就是立志作佛。志不立,你这一生功夫就不得力,人不可以没有志。立志上求下化,下化是亲民;上求要止於至善,下化也要止於至善,这是真智慧。上求是作圣作贤、作佛作菩萨,下化是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转恶为善,帮助众生转迷为悟,帮助众生转凡成圣,这才叫止於至善。
末后讲「知止而后有定」。我们现在的心为什么定不下来,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因为你不知止,你不懂得止於至善。你要是真正懂得止於至善,把你的志向目标都定在这里,你的心定了,在佛家讲,你就得三昧。得三昧是什么样子?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动心;内可以不动心,外不受诱惑。儒家讲「知止而后有定」,你不知止你怎么会得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身心安稳。「安而后能虑」,那个「虑」是什么?虑是智慧,佛家讲的「常生智慧」,不生烦恼,那个虑是智慧。「虑而后能得」,得的是什么?得的是圣人的果位。那个「得」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证果。你看看儒家讲的跟佛法讲的是不是一样?
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从小没有人教导我们,家庭教育我们失掉了。学校教育,学校里面只有一些科学技术的教育,人文教育没有;人文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怎样与大众相处,没有人文教育。社会教育,看看现在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戏剧,教我们什么?宗教教育,只有形式、仪式上的祭祀,对於经典的教学疏忽了。天下焉能不乱?社会怎么可能祥和?大问题!过去连外国人英国汤恩比博士都已经觉悟到:「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是世界著名的学者给我们一个伟大的启示。我们怎样救自己、怎样救社会、救众生?必须回过头来向孔孟学说、大乘佛法里面来寻求来学习。
首先我们要补习自己,只好用补习教育。依照儒佛的教学理念,教学的过程,从哪里下手?从断烦恼下手。儒家讲「格物致知」,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现在的社会,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社会人心普遍的错误观念「争名夺利」,认为这是本事,「恣情纵欲」,现在整个社会就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发展下去,就是世界末日。如果不能够有效的制止,世界末日是决定不能够避免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儒佛的教诲。儒跟佛头一个教给我们断烦恼,儒家教给我们,「恣情纵欲,争名夺利」自己在内心里面去做反省,去做一个克服自己的功夫。「格」就是格斗,要跟自己的烦恼习气作战,你要打胜仗才行。克制自己的物欲,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 痴慢,这才能回头。所谓「回头是岸」,回头就是圣、就是贤,回头就是佛菩萨。物格而后知至,这个话重要,烦恼真正伏住、断掉了,你的智慧才现前。烦恼不断,这个人在佛法里面讲,充其量只有一点小聪明,世智辩聪,不过如此而已,没有智慧。世智辩聪不能改造你的命运,智慧能够改造你的命运。克服烦恼之后你才有智慧,有了智慧你才知道修身。用什么方法修身?你的思想,你的见解,你的行为,你的言语与十善业道相应,这是修身;与十善业相违背的,是错误、过失、罪孽。
我们今天依照十善业道,我们也讲了,也天天在念,为什么还不能够回过头来?没有智慧。为什么没有智慧?烦恼没断。总得想想,为什么从前古人有效果,我们现在没有效果?古人有次第,按部就班学习。我常常嘱咐同学们,我们第一个关口没有办法突破,所以讲修行就困难了。第一个关口是什么?自私自利。这一桩事情要不能放下,无论是儒、是佛,我们都走不进去。把自私自利放弃,佛门、儒家的门就很容易进去,你才能入门,才能够登堂入室。只要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你就不行。
今天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是经商的,他说:「我们经商念念都是自私自利,要不自私自利,还做什么生意?可是这样搞下去之后,将来一定在三恶道。要怎么样让我经商,又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这个问得好!经商一样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只要你把念头转过来。经商,我还要不要赚钱?要,一样的要赚钱,赚钱扩展你的事业。可是你要晓得,如果你所赚取的自己受用,你的家庭受用,给你儿孙受用,那你的业报在三途。你经营的这一些商业、生意买卖是为服务社会的,是为利益众生的,决定不是自私自利的,你将来成佛,将来作祖。念头一念之间转过来。
我们曾经听说此地过去有一位大商人陈嘉庚,他经营的事业很大,赚了不少钱。所赚的钱都建学校,建小学、建中学、建大学,造福社会。听说晚年检查身体,医生说他营养不良。发那么大的财,营养不良,不是笑话吗?为什么营养不良?自己的生活很清苦,没有享受,没有想做一点好的东西来吃,好的补品,没有。所赚的钱都用在社会,都帮助别人,这个人是菩萨。菩萨怎么不可以发财?发的财愈多愈好,苦难的人就有福了。所以菩萨学佛,哪一个行业都可以学佛,决定没有障碍。营生利益的事情可以做,哪个行业都可以做,决不是为自己,是为服务社会、为利益众生,这就是菩萨。凡跟圣就在念头,一念为自己是凡夫,念念为众生是圣人。
我们要帮助这个社会,最重要的是教育。如何帮助现在的儿童能够接受圣贤教育?如何帮助社会的群众能够觉悟回头?这比什么都重要。我从马来西亚回来,看到马来西亚有一些中文学校提倡小朋友读经,好事情。小朋友记忆力好,昨天一天丹斯里李金友的大儿子今年九岁,陪了我一天。我们在车上教他念《大学》,《大学》前面经这一段文,他念五遍就会背了,这是正常的。五遍能背之后,把他的书收掉,叫他背,背一百遍,大概背了一个多小时,一遍一遍的背,背了一百遍,他有信心了。
然后我告诉他:《大学》、《中庸》、《论语》合订在一册。我说:「我给你一年的时间,你就照我教你的方法,每天念一段。这一段念背了之后,再背一百遍。明天念底下一段,要把前面这一段温习一遍。天天这样温习,你这一年把这一本书就背得很熟很熟,一生都不会忘记。」对小朋友来讲,一天只需要用一个小时,家长要好好的督促,一年当中这三部书就完成了。第二年把《孟子》背完。两年的时间《四书》就背完了。每天只需要一小时,这是基础,比什么都重要。我说:「你一个小朋友你在家里这样用功念,」他们兄弟姊妹五个人,「其余四个都会跟著。」不跟怎样?不跟将来落伍了、比不上了。
一家能够这样做,他们的亲戚朋友来看,这个小朋友一年当中《四书》都能够背过,我看家家都会教他的儿女要来学习了,不学习在下一个时代跟不上了。由此可知,不难,难在大人疏忽,没有教他,没有督促他。天天要督促,要看到他读书、背书。到了十几岁,中国过去是十三岁,智慧渐渐开了,再跟他讲解。现在是只背不讲,利用他的记忆力。大概在六、七岁到十二岁这个年龄记忆力最好。中国古老的教学有智慧,也符合今天所讲的科学理念,科学的精神。利用人在生命成长当中,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优点,利用这个优点。儿童记忆是他的优点,到青少年这个时候理解是他的优点,再跟他讲解。让他明理,晓得自己处事待人接物应该怎么作法,这是教育。
佛在这一部经,前面我们曾经读过,教导我们修行下手,也是从三业清净上著手,「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十善业道,修身一定要落实在十善业道。《无量寿经》讲的三种真实跟《大学》上的三纲完全相同。本经讲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大学》里面讲的「明明德」;「惠以真实之利」,就是《大学》上讲的「亲民」;「住真实慧」就是《大学》讲的「止於至善」。你们同学想想,是不是?儒跟佛说法有差别,实际上是圆融的;我们必须做到这三点,然后佛才教给我们善护三业。
你们想想看,这是世尊跟孔老夫子的教学,我们把它比照比照,他们两个过去没见过面,也没有通过讯,所说的、所教的居然完全相同。这正是谚语里头所说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豪杰,真正是不为自己,是为了苦难的众生,所以他们都从事於社会教学工作,现在人说的,这是社会教育学家。他们一生所作所为,是社会教育义务的工作者,一生不求报酬,不求改善他的生活品质,他不求这个。一生不疲不厌的教导一切众生。这一种精神、这种德行,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去学习,然后我们想到恢复社会正常的秩序是可能的,不是一个难事。
我在马来西亚有同修问我,要我用最简单的几个字提供修学的要领,我说了八个字,「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忠孝仁爱是儒家说的,礼义廉耻是管仲说的,管仲古时候把他列入道家。我们今天社会就缺少这八个字,我们要提倡。怎么提倡法?要从自身做起。我们自己做不到,教别人做,别人不相信;自己做到,劝别人,别人就相信。释迦牟尼佛劝人看破放下,如果他是个王子,他将来继承王位,劝人看破放下,几个人相信他的话?他舍弃王位,到外面去沿门托钵,他教人看破放下,人家相信,他自己真的看破放下了。这所谓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他真的是做到说到,还不是说到做到,先做到然后再跟你说。这个我们听了之后没有话讲,我们不能不信奉,不能不依教奉行。
这是从「建立常然,无衰无变」,我们读了这两句,看看我们现实的社会感慨万千,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怎样来落实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古大德对这两句有解释,唐朝善导大师就有很透辟的发挥。他根据《佛地论》里面讲,「常」有三种,一种是「本性常」,第二种是「不断常」,第三种是「相续常」。本性常,法身。法身也叫本性,也叫自性,也叫真如,无生无灭。这是什么?现代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称为法身。称「法身」这个意思很好,虚空法界万事万法都从它而生的,它是一切万法的根本。它是能生,一切万法是所生,所生之法有生有灭,能生之法无生无灭,这是常然。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所以建立常然。
我们今天住的这个土是什么土?其实也是法性土。你怎么能离开法性?离开法性,哪里有土?这个地方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出在著相不见性,我们的问题出在这里。我们执著相,「相」是什么?相是所生的,叫法相。我们执著法相而不知道法性。假如你在法相上见到法性了,我们这个地方也是建立常然,也是无衰无变。由此可知,毛病还是发生在我们自己本身,正像 益大师所说的, 益大师跟昙生方丈一段简短的开示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我们用的是分别心,用的是妄想心,用的是执著心,所以见相不见性;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永远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见相就是见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从性上来讲是本性常、法身。
「不断常」是讲的报身,报身不离法身,法身无生无灭,所以报身没有间断。「相续常」,相续就是完全讲的相分、应化身。应化身有生有灭,那怎么叫常?生灭相续。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十方世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这是应身常,就是「相续常」。我们平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相续不空。我们这三种常都有,很可惜的,前面两种常不知道,不知不觉,完全迷失了;相续常天天在干,人死了马上轮回又投胎,又生了,在六道轮回里面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远在相续不断,相续常。这是宇宙真相。
有一些年轻人不相信生死轮回。中国古籍里面记载得很多,现在我们常常听说的也不少。中国人总不相信中国人,中国人总是相信外国人,这有什么法子?这叫丧失民族自信心。所以现在我找一批外国的同修们,专门在外国给我收集因果轮回的这一些资料,他们有寄信寄过来的,有传真传过来的,今天我还收到一份,是英文的,要找同学来翻译。外国杂志报章里常常登的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就是讲相续不断,因果不空。诸位如果真正明了这些事实真相,懂得这些道理,我们起心动念自然就收 ,我们一生的际遇不会怨天尤人。知道什么?「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给你定的?自己定的;不是别人定的,与别人总无交涉。所以命运是自己造的,命运自己可以改变。
我看到李金友那个小儿子,小儿子今年才五岁,非常爱护小动物。他说他有最好的朋友,我说:「最好的朋友是谁?」他说:「最小最小的。」我说:「蚂蚁是不是?」他点头;「是的。」蚂蚁是他的好朋友。他看到别的小朋友要踩那个蚂蚁,他就告诉他:「你要是蚂蚁,愿不愿意别人踩死你?」这小朋友有善根,有慈悲心,一只小蚂蚁决定不肯伤害它,何况更大的动物。我们听他的讲话,想想自己不如他。我们看到蚂蚁来骚扰,还要想办法把它驱逐出境,他是朋友招待它。所以从小就能看到这个人有没有福报,有没有善根,都能看得出来。
从经典里面世尊给我们介绍的,我们能够体会得到,极乐世界就是大涅盘的境界。这一次我在怡保遇到一位小乘的法师,这个法师修行很好,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景仰,持戒很严,日中一食。他来问我:「大小乘里面所讲的涅盘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受的是小乘教育,小乘对大乘排斥,大乘经论他们认为不是佛说的,「大乘非佛说,佛所讲的都是小乘经」,对於大乘法不能接受、不能相信。他们希求这一生当中,通过禅定的修学证得阿罗汉果。我说:没有错。小乘的经论早期传到中国,中国把它翻成汉文。现在《大藏经》里面保存的小乘经《四阿含》,数量相当完整。跟巴利文的小乘藏,过去有人做一个比较,它只比我们汉译本多了五十多部;两三千部经典相差五十部,数量很小。由此可知,小乘经流传到中国是相当完整。他问我:「为什么大乘没有能够流传到泰国、锡兰?没有流传到这一边?」究竟是什么原因?相隔这么多年,两千多年,我不是研究历史的我不知道。据我们的推想,从理论上推想,佛教化众生应机说法,每一个地区众生根性不一样,你们喜欢学哪一样,佛就会把这一部分介绍给你,当然这个介绍都是后来佛的弟子,你喜欢哪一样介绍哪一样。同样一个道理,大乘在中国有八个宗派。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宗派?还不是众生根性不相同。喜欢学《华严》的,华严宗,这个地区专门研究这些经论,你有这个志趣,跟他们志同道合,那你就到这个地方去。喜欢研究《法华》的,你就到天台山去,我想应该是这样。可能南洋这个根性欢喜小乘,所以小乘经流布到你们那里去了。东方人的根性适合於大乘,欢喜这些东西,所以那一部分东西流传到中国,我想应该是这样的。这是我们从理论上推测,我给他解答。
他说:「要怎样才能成佛?佛在经上说,佛要不把众生度尽誓不成佛。我现在还是凡夫,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成佛?」这个问题难住我了,他怪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你成佛了?我还没有度,你为什么成佛了?他说得很激动。然后问我:「什么叫成佛?」这个问得好。他要是把我所答覆他的话连起来,他就会懂。什么叫成佛?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了就叫成佛。所以我从经典教义跟他说:「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执著了,执著断掉了,你就成阿罗汉。世出世间一切法分别断掉了,不再分别了,你就成菩萨。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会起一个妄念了,你就成佛了,这是佛在经上说的。」他的分别执著很重,不会证阿罗汉。必须放弃一切分别执著才能证阿罗汉果。还埋怨释迦牟尼佛成佛了没有度他,释迦牟尼佛说的话不算数。
我也得要跟他说说:「佛度众生,这经上讲的、常说的,佛度有缘人,佛不度无缘人。有缘的人统统都得度了,他成佛了。为什么没有度你?你没有缘,你不能怪佛,你没有缘。」这个话他听起来还不好懂,我又举个比喻,我说:譬喻我们带了一个篮子到果园里面去摘果实。譬如我们去采桃子,树上结了很多桃子,这个桃树上结的桃子不是同时都熟,这个我们都知道。看看哪个熟了先摘哪一个,没有熟的过两天再来摘。那个熟的就是先得度的,没有熟的就是没有缘,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一定要懂得,在当时你还没有成熟,希望以后什么时候成熟了,佛什么时候就来度你。这是经典上说得很多:「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一个人成熟了,佛也要帮助你成就。很多人成就了,佛就用应身来度你;一个人成熟、两个人成熟,佛用化身。我们在历史上都看到、都见到,这就叫佛度有缘人。什么叫有缘?我们很清楚,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有缘;还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缘,缘没有成熟。什么时候看看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佛就来度你。所以极乐世界是大涅盘境界,不是小涅盘。阿罗汉所证得的涅盘,小涅盘,偏真涅盘,这大乘经上讲得很多,但是小乘经上没有说。
读经也不是个容易事情,所以《华严》、《大智度论》都有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必须要有真正修行,真正证果过来人跟我们讲解,我们才会懂得这里头的意思。可是虽有人讲解,还有很多人把意思错会,误解了经义,曲解了经义,很多很多。不但后世多,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也有。什么原因?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会把意思听错、解错。总而言之一句话,这三种,大障碍。这个障碍不去掉,我们怎么能成就?这三种障碍去掉了,业障就消除,智慧就增长。
古德在这一段经文里面也有一个问题,他说:既是修因感果,也应当有开始,怎么可以说是非因非果,建立常然,无衰无变?这个问题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疑情,所谓「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修因感果,是始觉智」,开始觉悟了。「建立常然,无衰无变」,这是本觉之理。从始觉到究竟觉,本觉之理从来没有改变。所以古人才讲:「若得始觉,还同本觉。」我们要懂这个话的道理。「若得始觉」,不同究竟觉,跟究竟觉不一样,但是跟本觉是相同的,因为你始觉觉的是什么?无非觉的是本觉。你觉的本觉是不圆满,究竟觉是本觉圆满。本觉没有先后,本觉也没有分满,分分满满没有。
这个道理我们用月亮来比喻好懂。始觉好比是初二、初三的月牙。本觉是什么?本觉是月球。究竟觉是什么?究竟觉是十五的满月。你们想想,初二、初三的月牙没有离开月球,到满月的时候还是一个月球。月球没有分没有满,始觉跟究竟觉是有分有满;始觉是不圆满,究竟觉是圆满。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所以佛在经上讲的「若得始觉,还同本觉」,这个话你就懂。这是讲一个修行人证果分分证。分分所证都不离本觉理体,离开本觉理体那是邪觉、那是错觉,那不是真智慧,不是真正觉悟。所以看起来好像是有始有终,到你证得的时候都是一个月球,不是两个,所以叫「始本不二,本有常住」,就是这个意思。这些意思黄念祖居士注解里头有,你要细心去体会,你能够体会得,很有受用。
黄老居士也非常难得,他在这一段后面引用一些科学来解释,解释得也很好,说明极乐世界是个法性土,是如来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他说的这些话没错。我们后学的人要特别留意的,就是极乐世界跟我们现前的环境差异在哪里?我们必须从这些地方去体会。极乐世界是法性土,难道我们这个地方不是法性土吗?离开法性,就没有土可得,这是一定的道理。也有人说,我们这个法性土已经变成了法相土了。试问:法性土是不是真的会变成法相土?听到好像有道理,细细一想就没道理。为什么?性相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话。由此可知,我们真正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我们著相忘了性。正如古大德说性相关系,用比喻来说。用金跟器,用这个比喻来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作性、比作法性;相比作法相。譬如我们用黄金做成一尊佛像,金跟这个相是一不是二;离了金没有相,离了相没有金,金跟相是一不是二。明白的人知道,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这叫见性,明心见性。见性这个土是法性土,那就是「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可是一些人不见性,他没有见到金,他只见到相,这是尊佛像。你要说是:「我哪里有多少黄金?你给我拿出来。」他找遍你的房子没有找到黄金。因为他看到佛像,他不知道这个相是金。你们家里头这个房间里面黄金很多,但是都做了种种器皿,这个杯子也是黄金,碟子也是黄金,桌子也是黄金,他一看你们家里黄金没有,都是一些桌子、碗、佛像什么东西的,他不知道那就是黄金。我们今天就像这种人一样,不晓得山河大地、一切众生是自性。什么时候你要真正恍然大悟,明白了,才晓得法性土跟法相土是一不是二。真正明白之后,我们这个世间又何尝不是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何必一定到极乐世界去找?眼前就是。我们现在这种妄想分别执著到极乐世界也找不著,常然无衰无变也找不到。
所以学佛,佛在经上常常劝勉我们「深解义趣」,你解得不够深不行。他这个地方所讲的让我们比较好懂。他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不像其他世界是微尘聚集的一合相,《金刚经》上讲的「一合相」。「合」是什么?组合。「一」是什么?佛经里面讲的「微尘」。微尘这个意思我们不懂,我们听说微尘,以为是很小粒很小粒的灰尘,其实不是的。佛讲微尘是比喻极其微小物质。极其微小的物质,他这个里面就讲到了,他说现在科学家所知道的最小的是粒子,我们讲原子、电子,以为电子是最小的。现在又发现比电子更小的物质存在,叫夸克。这是我们过去在美国常常听说的。夸克是不是最小的?科学家不敢断定;也许将来仪器更发达,又观测出来比夸克还要小的,这就很难说了。所以佛说虚空世界一切万物都是由最小物质组合的。它组合也很有秩序,排列成秩序,这是科学里面称之为分子,由分子再组成元素,由元素组成这一切万事万物,这叫「一合相」。
一合相,实在上讲的是法相。佛告诉我们法相不是真实的,法相是有生有灭的。什么力量在主宰著法相的生灭?佛在经上讲是「念头」。《华严》上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是念头。心能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念头,妄想、分别,有妄想分别就把法相改变,改变了它的组织,使它产生变化,因此才有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法相的变化,法性没有变化。就如同一块黄金,我们喜欢把它造成佛像;哪一天不喜欢了,把这个佛像熔化,我们把它造成一个菩萨像。这是法相上产生变化了,黄金没有变化,法性上没有变化。
因此诸佛如来他们是见性不著相,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说法是真的不是假的,从法性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经》上又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从法性圆满上来说,不但动物本来成佛,植物也本来成佛,矿物也本来成佛,无有一物不是本来成佛,说得更究竟,说得更圆满。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还分我、分你、分他,天天还在吵吵闹闹,还要打架,打得头破血流,不知道是一桩事情。就好比一个什么?这个说起来就很难听了,人发狂了,左手跟右手打,打得头破血流,都是自己不是外人。世间人乱哄哄闹成这个样子,就是自己左手跟右手打架、大拇指跟小拇指打架,就干这种事情。所以佛眼光里面看起来愚痴、愚痴到了极处!
他这个末后总结结得很好,但是他讲的是:「极乐与密严,皆非如是粒子之所成,举体是如来妙心,是当人自性。故不生不灭,无衰无变,凝然常住」,总结在「如无为性」。这是黄老居士所讲的,跟我刚才所讲的有一些出入,诸位要细心去体会,细心去比较。同样是一部经,自古以来许许多多大德做的注解,看法、讲法都不尽相同,各人有各人的道理,都讲得有理,都讲得没错,我们从这里面细心去体会、去观察,就开智慧了。不能够拘泥於一家之言,要知道佛给我们说了一个总原则:「佛无有定法可说。」更进了一步,佛说:「无有法可说。」这才讲到究竟圆满。「无有定法可说」不圆满,无有法可说!我们从无有法里面体会到世尊的真实说,这是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古来祖师大德各人有各人的悟处,悟的浅深广狭各个不相同。有人悟得深,有人悟得浅,皆有悟处。我们要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不要执著,执著就变成自己修学重大的障碍。一定要细心去领会,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一定要修学大乘,大乘里面有真智慧,有真实受用。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第九十九集)2000/9/23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档名:02-034-0099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七面,经文第三行:
【於无量劫。积植德行。】
这个在科判里面是第二段,「净心」;前面一段是结前启后,「如愿修行」。这两句是总说,从「不起贪 痴欲诸想」往下这是别说,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连著前面的经文,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从他修行功夫可以直接著这两句,『於无量劫,积植德行』。净宗法门,佛在经论上常说:「心净则佛土净。」实在说,世出世间法真实的功德福报都在清净心上,如果不懂得修清净心,不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得清净心,我们就没有办法离苦得乐。
苦从哪里来的?总而言之,是从不清净而来的,从染污意而生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清净心得来的。我们现前能够远离染污,修得一心清净,我们现实的生活就离苦得乐。佛家常讲「烦恼轻、智慧长」,这就是离苦得乐的现象。反过来,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智慧轻、烦恼长,那就错了,这个事情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所以人生在世,「积植德行」就是人生真正的意义、真实的价值。人在世间有什么意思、有什么价值?他知道积植德行,这就有意义、有价值,我们要认真努力去累积。
第一句所讲的「於无量劫」,这是说的时间。只有积功累德是永无休止的,诸佛菩萨在此地,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不但有言教,他有身教,说明人家「积植德行」时间的久远。我们才修几天,怎么能跟人家相比?德行,「行」是什么?用现在话说,行是行为。德行,道德的行为称之为德行。一切有情众生都有情识,我们现在讲,他都有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心理的行为,表现在外面是言语动作,身口的行为。行为再多,佛将它归纳这三大类,身口意全部都包括了。我们每天从早到晚,每年从初一到腊月三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从来没有停止过。如果我们的行为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什么?总不外乎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 痴慢、五欲六尘,行为跟这些相应,麻烦就来了,这是佛在经论上常常讲的「造恶业」。一切众生哪有不造恶业的道理!所以六道三途的流转,无量劫来永远没有休息过,佛菩萨眼睛里面看到,真正是叫可怜悯者。
不要说佛菩萨,我们看看佛在经上所说的忉利天人。佛给我们说,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这个话我们现在能相信,这是近代人所讲的「时差」,忉利天跟我们有很大的时差。其实地球上的时差,诸位要仔细观察就很大。我们居住在这个地方是热带,中国是在温带,有四季的差别。如果住在南北极,南北极半年的白天、半年的晚上,我们这个地方讲一年,南北极讲一昼夜,一天,一个白天、一个晚上,在地球上就能看到。何况这是不同维次的空间!忉利天人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他要是看到我们地球上众生,非常感叹:很可怜!这个寿命多少?一天就完了。再往上面去,夜摩天一天是我们人间二百年;大家都知道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间四百年。兜率天人看到这个人间,一天还没有过,一个朝代就完了。清朝二百六十年,在兜率天看,半天。再往上去,倍倍增长。天人的福报比我们长、比我们大,可是从诸佛菩萨眼睛里面,看这些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就跟忉利天、兜率天看我们一样。我们今天看一些小动物,最明显的,蜉蝣,水面上走来走去的那个小虫,那个小虫的寿命大概只有十个小时,那是它的一生。我们细心去观察,了解世间的真相,然后才晓得,随顺烦恼的行为是错误的。
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这一桩事情,古老的婆罗门教就知道得很清楚。婆罗门教就是现在的印度教,在此地称为兴都教。现在世界上一般承认,它的历史有八千五百年,比佛教早得太多了;佛教现在世界上承认的是二千五百多年,它有八千五百多年。轮回不是佛教说的,是印度教说的。他们怎么发现的?给诸位说,不是凭空想像的。许多学者们不了解宗教,从表面上观察推测,道听途说,认为宗教的起源是人类对於大自然的畏惧、猜测、联想,是从这么来的;这是没有接触到宗教的深处,他有这些误会。
印度婆罗门,我们知道,他们都是修禅定的。在甚深禅定之中,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二十八层天他见到了,饿鬼、畜生、地狱他都看到了,这是定中的境界。定中境界在佛法里面讲是现量境界,它不是比量、不是非量;比量是推测的,根据理论或者根据数学推定、推断;这是亲证的境界。如果你有相当的定功,你也能见到。人跟鬼交往不需要大定,小小的定功就行。你要是认真老实修行,修个一年、二年、三年,鬼就通了;你就晓得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可以跟他们交通,可以跟他们往来。
我过去有一个同参道友,跟我一同出家、一同受戒的明演法师,他在早年喜欢神通、喜欢感应,跟屈上师学密。他修学非常认真,不到一年他告诉我,他每天跟鬼往来。决定不是假的,这个人是非常诚实的人,决定没有妄语。他跟我说每天黄昏的时候,鬼就在街头上出现;不多,因为黄昏是鬼的早晨,早晨出来的不多。到什么时候最多?到晚上十点钟以后,十点钟到两点的时候非常热闹,都出来了;到天快亮的时候,逐渐逐渐就没有了。他常常跟他们往来、跟他们交往,做了朋友。
以后我把这个事情向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报告,李老师摇摇头说:「不是好事情。」我看也不是好事情。为什么?我看他的气色很不好,脸上是灰黑色的,常常跟鬼往来,带有阴气。人身体好像是胖胖的,虚胖。这是事实,决定不是妄语。他还找到他前世的朋友、前世的家亲眷属,在鬼道里面。所以六道不是胡思乱想想出来的,是事实真相。我们如果还随顺自己烦恼习气,死了以后去作鬼是非常有可能。六道轮回,为什么大家都说人死了变鬼,说这个话不无道理。佛跟我们说贪心变饿鬼,试问问:你有没有贪心?贪心断了,鬼道就断了,你决定不会生饿鬼道。贪心是饿鬼, 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佛讲贪 痴是三毒烦恼,随顺三毒烦恼将来的果报在饿鬼、地狱、畜生,在这三道。所以佛在经教里面把这个事情说得特别多,特别详细,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断贪 痴,断贪 痴你不会堕三恶道,佛教导我们的用意就在此地。
我们为什么不舍掉贪 痴?把贪 痴转过来就是德行,转过来就变成戒定慧。「戒」是什么?戒就是布施,我们不再有贪心,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世间苦难众生,这是戒学的精髓,舍己为人。「定」是得清净心。佛家的修学纲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贪 痴是恶,我们要把它断掉,改过来,诸恶不做了。众善奉行,一切善是爱护众生、帮助众生、成就众生,这是众善奉行。善行里面最善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善中之善。所以诸佛菩萨不辞辛劳,永远不停止的、无间断的在教化众生,为众生说经讲道,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大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我们帮助别人最重要的,就是怎样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能够这样作法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诸佛菩萨的事业就如此而已。无论我们现前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从事於哪一种行业,就在自己生活工作之中,帮助社会、教化众生,这叫做德行,这叫做佛法。
「身、语、意」这三类的行为,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教导我们,从「善护口业」下手。三业里面口业是最容易犯的,随顺烦恼的口业免不了过失。然后才讲到,「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为什么在《无量寿经》上佛把口业放在前面,我们要多想一想,这里面有大道理在。修行,积植德行,德行的根本是「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佛法里面,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是以净业三福做基础。你看看过去成就的人,现在成就的人,是不是以三福为基础?如果没有三福的修养,不管他修哪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这一生当中还是要搞六道轮,决定没有办法出离。
所以净业三福我们要牢牢记住,认真去修学,这是德本,根本舍弃决定不会有枝叶花果。而德本里面最重要的是十善业,十善业的反面是十恶业。所以佛教导我们,我们能够看得出来佛的究竟圆满的智慧,教我们东西不多,只有十条,我们很容易记住,要牢牢记在心头,时时刻刻用佛陀这个教诲检点我们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言语行为与佛教导我们的相应不相应?如果与十善相应,你的行为是德行;与十恶相应,你的行为是罪行,你在造罪业。
有人问:如果这个人是个恶人,无恶不作的恶人,我们要怎么对待他?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恶意来对待他?不可以。我们用恶意对他,我们自己就造恶。他为什么会造恶?他迷惑,他可怜,他无知。佛在经上常常讲,那是「可怜悯者」;可以怜悯他的,他无知,那不是他的本性,他本性是善良的。这个道理连儒家都懂得,孔老夫子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佛家讲,一切众生的本性完全相同的;有情众生的本性叫佛性,无情众生的本性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是纯善无恶。他为什么会作恶?迷失了他的本性。这个人可怜,我们怜悯都来不及了,怎么可以去怨恨他?你是一个明白人,是个觉悟的人,他怨恨你可以,情有可原,他无知。你这个明白人再要以恶意对他,你就错了,你也迷惑了,你也颠倒了。
所以修行人从哪里修起?决定念念与十善业道相应。冤亲债主亦复如是。这个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我们知道他迷了自性,是可以原谅他的,决定不会责怪於他,这是培养自己的德行。如果说是以恩报恩、以怨报怨,这是世间人,这不是佛法。佛法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佛法只有化解一切怨怼,用和平的方法、智慧的方法,佛家讲「善巧方便」来化解,这一世不能化解还有来世,於无量劫这一切恩怨才能化解完。
释迦牟尼佛,这是大圣人,究竟圆满的佛果,今天世界上批评释迦牟尼佛的人,侮辱释迦牟尼佛的人,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我们造的释迦牟尼佛的形像,恶意把形像破坏的人,有!释迦牟尼佛尚且有这么多人对他产生误会,毁谤、陷害,我们算什么!想想我们这个老师都是这样的,老师能忍受,我要学老师,我要能忍受,心平气和的接受。又何况这个里面因果循环,因果相续,你造的善因一定有善的果报,你造的恶因必定有恶的果报。我们为什么会遭遇这么许多艰难困苦?过去生中造的不善行为,这一生感得的果报。真正明了了,你就很欢喜,逆来顺受,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当中,心地里面没有丝毫怨恨,口里面没有一句怨言。对冤亲债主,都是以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看到他们有苦有难,无条件的帮助他们,不会去计较。「他对我不好,他害我。他有难,活该!我才不帮助他」,这就错了,这个我们自己在造恶行,就不是在积植德行。
所以积植德行无论对什么人、无论对什么物,这一些动物,乃至於毒蛇猛兽,我们都以真诚慈悲心来看待,绝不伤害。从什么地方做起?你家里面常常有些苍蝇蚊虫蚂蚁,从这里做起,绝对不伤害它。它到我家里来扰乱,我们想想,过去我们当蚂蚁的时候我们扰乱它,今天它来扰乱,我们这个帐不就结掉了吗?以清净慈悲心来对待,逐渐逐渐这些小动物就被会感动,它就会搬家,搬到你房子以外,不会到你房间里面来扰乱;不可以杀害,甚至於不可以驱逐,你的心才真正到清净平等慈悲。「我不害它,我把它赶走」,已经就对不起它了。何必赶它走?它自己走可以,我们不要赶它走,把它看作朋友,把它看作善知识。
往年印光大师就是这样修行的。他那个房间,他住的寮房里面有跳蚤,冬天有虱子、蚊虫这些东西,他的侍者要给他清除,印光大师禁止:「不必,让它在这里面活动。」印祖说得好:「我房间里面有这些东西,说明我的德行不够。」真正有德行,这些小动物它也知恩报恩,它也尊敬有德行的人,自自然然会离开。我们在印光大师传记里面看到,印祖七十岁以后,他所住的地方,这些小动物一个都找不到。别人住的时候,这个房间里面有;他老人家一搬到里头去住,都没有了。这小动物搬家了,这个在佛教的术语叫「迁单」,它们统统都搬家、搬走。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这是印光大师教我们的。
慈悲心能够感动这些小动物,哪有不能感动人的道理?时间要长,「於无量劫」,我们要认真去干,要懂得化敌为友。中国古德常说「仁者无敌」,仁是一个仁慈的人,仁慈的人心里决定没有冤家对头。心里面还有哪个是我的冤家、哪个是我对头,你不仁,你没有仁慈。世出世间圣贤都是教我们从这些地方积植德行,我们要认真去做,一生当中行为都能够与道德相应,纵然不学佛,不懂得西方净土,他来生必定生天,他去享天福去了,这就是种善因一定有善果。世间人都想求福求慧,福慧要凭自己平日去栽培。善是福,恶是祸,这是说学佛的人最根本的、最基础的,就是在十善业下真实功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与十善业相应,而且要发心持之恒久,绝不违背,这是总纲领。下面是「别说」,先讲自利,然后再说利他。自利里面,这是真实的利益。
【不起贪 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
这里教我们念佛。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劝告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佛、念佛范围非常广泛,我们今天所做的,把那个范围搞得非常狭窄。我们忆佛,忆佛是想佛像,念佛是念佛名,这个忆佛、念佛的范围太狭小,所以我们自己得不到受用。佛在此地教给我们怎么念佛?忆是忆佛的善根,往昔所修的善根,无量劫他所修的善根,我们就想这个;念佛,也念他无量劫积植的德行。我们忆念这个,好!忆念这个,我们自己就会学了,就会做了。而佛名、佛像就是佛德行的象徵、德行的代表,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才知道自己怎么个修学法。
要想学习诸佛积植德行,关键就是要放下『贪 痴欲诸想』,放下自私自利,这一句,是说你妄念、妄想、执著要放下。第二句,绝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外面境界是『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对象,眼所接触的对象,用一个「色」做代表;耳所接触的,用「声」做代表;鼻所接触的,用「香」做代表;舌所接触的,用「味」做代表。六根接触外面对象,这不能不接触;而且这个接触,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中断的时候。佛菩萨的接触是不著相,虽然接触,用现在话来说,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六根有接触,心里头没有,心里面永远是清净的。凡夫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就起贪 痴慢,起这些恶念。顺自己意思,起贪爱;不顺自己意思,起 恚;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生烦恼,造业障。诸佛菩萨明白了,他能够内息妄想,外不著相,他怎么能做到?他了解事实真相。《金刚经》上说得好,内,三心不可得,所以就不起贪 痴欲诸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认识自己。末后偈子里面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就是现在人所讲的人生观、宇宙观。觉悟的人他们的人生观、宇宙观,就跟这一首偈所说的「如梦幻泡影」,不是真的。这个道理要讲起来,那就深了,全是假的。
下面讲「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什么东西?这是因缘所生法,当体皆是空,缘生之法了无自性,不可得。内,三心不可得;外面,诸法无所有。所以他的心定下来了,不再起妄想,妄想分别执著他放下了。我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不了解事实真相。经虽然听得很多,虽然也会讲,可是境界现前,还是随顺烦恼,还是放不下。这是什么原因?天天听经,天天读经,确确实实佛在经上讲的意思没有懂。真的懂了、真的明白了,不必劝你,你自然放下。为什么?放下得大自在,放下就是真解脱;这一放下,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现前是什么境界?一真法界。你说那是何等自在!那个受用,就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受用。真修行人,真正契入境界,他得到了。我们今天依然还随顺烦恼习气;由此可知,烦恼习气多么严重,这是无量劫薰习而成的。我们这一生不能够精进,不能够努力,不能够依教奉行,要想克服无量劫的烦恼习气,佛说「无有是处」!
可是我们要问:就我们在一生当中,有没有办法突破、有没有办法克服?佛的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就是你自己肯不肯干,夏莲居老居士讲的「真干」。你肯干,肯真干,你这一生决定有能力突破,决定可以享受,佛我们不敢说,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可以得到。十住菩萨,《华严经》上讲的圆教十住菩萨,那一种生活的意境,我们确确实实是可以达到的。问题是你肯不肯放下自私自利?肯不肯放下是非人我?肯不肯放下贪 痴慢?不再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必须有这样的基础,才能学佛。后面这两句是学佛,你才能够忆佛念佛『所修善根』。佛说的话,前后是有次第的,不能够颠倒的。教导我们从哪里做起?这一小段是「离欲念佛」。不离欲谈不上念佛,那是口念佛;口里有佛心散乱,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念佛的基础是建立在离欲。请看底下这一小段:
【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
这个小科是「行寂植德」,这逐渐逐渐契入境界了。前面一小节,我们把它总结起来说:第一个要断内惑,第二个要远离外缘。我们看看法藏菩萨,这是说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菩萨道的时候,给我们做出的榜样。内没有恶念,这就是远离烦恼习气,外面不著外缘,然后才身心清净,「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这就是他将念佛法门,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想想诸佛菩萨是怎么过日子的,诸佛菩萨是怎样从事他的日常工作,诸佛菩萨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忆念这些。
怎么个忆念法?这些事情都在这一部经上。因此修学首先要把经念熟,时时刻刻能提得起。当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立刻就能够想到佛在经上是怎么说的,我这个念头应不应该起?我这个话可不可以说?我这个事情能不能做?一切随顺佛陀教诲,这是忆念诸佛;佛怎么样教,我怎么样做。《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意思就在此地,这一句是净土宗的总纲领。我们念念要向佛学习,所谓是「老实念」;最重要的,念佛的教诲,念佛的行业。他的行为,他的造作,我们应当怎样向他学习?佛在前面曾经说,「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可见得诸佛之所以能成就,都是学习前面的佛。我们今天也想成佛,还是这个老办法,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要向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句很重要。
接著说『行寂静行』,什么叫「寂静」?要照古大德的解释,无余涅盘名寂静,修无余涅盘就叫做寂静行。这个说法我们不好懂。首先我们要理解「寂静」的意义:寂是寂灭的意思,静是清净的意思。寂灭是说什么?对哪个讲的?对妄想烦恼执著讲的。这个说法大家就好懂了。远离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寂,这就是「无余涅盘」,佛经上的术语。什么叫「静」?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离开社会;换句话说,我们眼要见,耳要听,口要说话,六根在日常生活当中起作用,它不是不起作用;虽起作用,心里面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执著。这个行就叫「静行」。
佛给我们表演,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天天接触大众,忙得不亦乐乎,他是寂静行。寂静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跑到深山挖个洞躲在里头,那也不寂静。什么时候到动静不二,这才入寂静。像《华严经》后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代表的是什么?我们社会上五十三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行寂静行,我们要在这里头去学习。在现在这样繁忙复杂的社会里,你要懂得修寂静行,你就得清净心,你在这里面就修行证果了。
为什么我们在生活里面得不到寂静?原因不外乎妄想分别执著。你怎么能得寂静?六根接触一切境界起心动念,这是妄想,分别是非善恶利害,你不能够离开分别执著,你怎么会得到寂静?看看这些修行人,这些法身菩萨们,他们跟我们一样,也生活在我们这个环境当中,为什么他没有烦恼?为什么他们能得清净心?由此可知,得清净心与外头的外缘没有关系,外缘再繁杂,也不会扰乱道人心。可是诸位要记住,这个人他的道业成就了才行,像我们这些人、初学的人,那就难了。没有事情的时候,没有跟人事接触的时候,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就停不住。接触外面境界,那还得了!所以祖师大德对於初学的人,一定要给他选择一个修行环境,道理在此地。凡夫是心随境转,这很可怜。心随境转,那你就一定要给他选择好环境。
我们中国古人知道。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夫子的母亲为了培养她的小孩,搬三次家。为什么搬家?周围环境不好,对她小孩有不良的影响。古来的祖师大德们教诫初学,为什么把道场建立在山林里面?距离村庄都相当远,人迹不到,环境清净,用这个来做助缘,帮助你修寂静行。寂静行真修成功了,你要到都市去度化众生,要去行菩萨道。接触繁忙的社会,依然清净,依然不动妄想分别执著,你成功了。你在这里面去磨炼,福慧双修;你帮助社会大众,是修福,自己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是修慧,福慧双修。不是叫你永远住在山上不出来,那有什么用处?修成佛了不能度众生,这个佛有什么用处?这个佛怎么能得到别人尊敬?修成功之后,一定要接触大众,跟大众和光同尘,融合成一片。在大众当中为大家做榜样,不但是有言教,而且还有身教,成就菩萨度生的事业,这才真正是无余涅盘。由此可知,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它是活活泼泼的。
『远离虚妄』。《涅盘经》上有所谓的「一切恶事,虚妄为本」。你懂得什么叫虚妄?《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就是虚妄。一切有为法是什么?《百法明门论》里面所讲的心法八个、心所法五十一个、善法十一个、烦恼二十六个、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色法十一个,这些东西统统叫做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虚妄的。六道、十法界全是有为法,我们现在生活在这里面。「远离虚妄」,即虚妄而离虚妄,要明白这个道理;换句话说,这个「虚妄」凡人没有办法摆脱掉的。
前天有个同学问了个问题,他问了几个魔。什么叫阴魔?阴魔就是五阴;色受想行识这是五阴。你能够摆脱得掉吗?五阴是什么?五阴讲我们的身,我们这个身体,这个物质是「色」,四大和合,这是讲的色法;精神的部分「受想行识」,这叫五阴。一切今天讲动物,佛法讲有情众生的身、根身,是五阴和合的,也叫做五蕴和合,这个东西就是折磨。早在佛法没有到中国来之前,老子就讲过了,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他知道这个身不是好东西,身是祸患,这就是魔,五阴魔的意思。佛法没有到中国老子就已经认清楚,这个身体是魔障。怎么能够摆脱掉?「无我」就离开了。什么时候你能够做到无我?无私,无我就解脱了。解脱,这个身在不在?在。身虽在,不苦了,不再受这个苦的折磨。这叫解脱,这叫离。「离」不是把这个身毁掉,不是的;身还在,离开一切折磨了。第二种是烦恼魔,第三种是死魔,第四种是天魔。天魔是什么?外面的诱惑叫做天魔,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些东西全是虚妄的,内而根身,外面世界都是虚妄的。怎么个远离法?不执著就远离了;用现在的话来说,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就远离了。远离不是事上的离,事上的离就搞错了。
我们讲经,从前我初学佛,老师就教我看破、放下。我也常讲:有人把意思错会了。中国大陆有同修写信给我,他放下了,工作也放下了,也没有收入了,现在吃饭都成问题,问我怎么办?这是错会了意思。我没有教你把家放下,也没有教你把儿女、妻子放下,也没有教你把工作放下,这个东西不能放下的。所以学佛把这个话意思完全搞错了;认为放下,这一切都不要了。这是招来许许多多的障难,惹别人毁谤。学佛学迷了,真的是学迷了,真的是学错了。佛教我们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要懂得这个道理。佛在经上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父母不要,老师也不要,放下了!释迦牟尼佛什么都放下,他何必还要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他也得要放下,他不必要讲了。所以要晓得,事相上一定要照做,如理如法的去做。不合理的念头要放下,不合理的思想要放下,不合理的分别、执著要放下,教你放下这些。所以你得搞清楚、搞明白,你才不至於学错了。学错了,修错了,放下之后不但没有得到自在快乐,得到许许多多的烦恼,这也错了。
「远离虚妄」,前面经文讲的「住真实慧」,住真实慧就是远离虚妄。住真实慧的人,他的行为一定是清净行,清净行再往上提升就是寂静行。我们现在寂静做不到,应当做到清净。断恶修善,断恶不著断恶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清净心就现前。心清净,行自然清净,在这个境界里面,你一切的忧虑、恐惧、畏怖都没有了,真的得轻安、得自在,确确实实佛家讲的离苦得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要不能够舍弃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清净安乐你是得不到的,这个烦恼、忧虑、恐惧、怖畏你也放不下。远离虚妄,这是看破,这是对於事实真相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认知,然后才能够『依真谛门,植众德本』。
「谛」这个字在佛经里面用得很多,它的意思是真实不虚,真实不虚的道理称之为谛。佛说经依二谛而说法,佛讲就是两种真实不虚,一种世间法,一种出世间法。世间法是我们一切众生大家所肯定的,这个不能说是假的,我们不能够疏忽。佛法常讲:「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这就是随顺俗谛。佛教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果诸位要问:「佛法到底是什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佛法就是孝亲尊师」。这个话答覆没有错误。孝亲尊师是世谛,把孝亲尊师扩大,能够孝顺一切众生,能够尊重一切众生,就变成了出世法。由此可知,世谛跟真谛区别在哪里?区别是在一念之差。你这个念头心量小,就变成俗谛、变成世谛;心量展开到像佛经上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俗谛就变成了真谛。
由此可知,一切谛理当中,哪有世俗跟真谛之分?果然是有两个,在佛法「向上一著」,就讲不通了。到华严境界,《华严》讲一真,《华严》讲不二,不二就是一,就是一真。世谛跟真谛不二,世谛跟真谛一如,这才是真实。佛的言语,佛的教诲,语意里面含的道理,确实是广大无有边际,深广无尽。我们怎么能认识?一定要落实,要认真去修学。行门帮助你理解,解门帮助你深入境界,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解行相辅相成,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决定认真努力修学,这叫真精进。
佛在此地教导我们,要「依真谛门」才能「植众德本」,这个真谛里面,诸位千万不要疏忽有俗谛在其中。佛家也说依第一义谛,这是众德之本。什么是第一?起心动念就落二、三。第一,这个意思我们就能体会了,真诚到极处,这就是第一义谛,这就是真谛。换句话说,真谛、第一义谛就是真心本性的异称、别名。我们能够用真心,用真诚心,就能植众德本。你要用虚妄心,那是一切恶源。一切罪恶的根源是虚妄心,一切真实功德的根本是真诚心。为什么佛教大乘菩萨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真诚心,就是此地讲的真谛。诸佛如来无量劫种植德行就是依真诚心;真就不妄,诚则不伪。
真诚的标准是什么?这里给我们讲的「远离虚妄」,我们还是不懂。远离虚妄当然就真诚。远离什么虚妄?怎么个离法?《金刚经》上讲的四相,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到一点讯息。佛在《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后半部里面说:「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这几句话说得好!「有」是什么?有分别、有执著。如果你有分别,分别我、分别人、分别他,你有这种执著分别,你的心不是真心,不是诚意,你没有菩提心。菩提心里面决定没有四相、四见,没有四相的执著,没有四见的分别。
这个要怎么落实?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经说法,集结经典第一句:「如是我闻」,那不是我相吗?那不是我见吗?怎么离相?要知道诸佛菩萨为众生现身说法,都离虚妄。佛菩萨之现身,他那个身不是业报身;我们这个身是业报身,没有办法,受报来的。他不是的,他是乘愿来。乘愿来现身是感应的身,「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他那个身是感应身,所以是真实,不是虚妄。我们的身是业报身,是虚妄不是真实。他们为我们说法,为我们讲经说法,是随顺我们的说法而说法,不是他真有执著、他真有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我们凡夫执著这个相叫「我」,佛也就跟我们讲「我」,佛也说「我」。佛说「我」是随顺我们知见说我,他自己决定不执著这个是我,决定不分别这个是我,这叫远离虚妄。而我们今天讲我,确确实实执著这个身是我,执著这个是我的,这不是你的,我们真有执著,佛没有我执,也没有我所的执著,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们说这个相是「我」,我也跟你说是「我」,这个才能讲得通,才能够交接。这叫随顺俗谛而说,然后把这里面道理讲清楚、讲明白,你也恍然觉悟了,这就是从俗谛度到真谛;到最后真俗不二,真俗圆融,那才契入佛的境界。真俗不能够合一、不能够圆融,是权教菩萨,没有入佛的境界。
由此可知,这一句话八个字:「依真谛门,植众德本」,就是以真诚心、菩提心。世尊在《观经》里面讲的真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清楚、更明显。我们一个人在世间用真心就是植众德本,决定不用虚妄,决定不欺骗众生。众生欺骗我,他无知,他在造恶业,我们决定不能够欺罔一切众生。决定不要害怕,「这个年头要给人说真话,那我就处处吃亏,处处要受损害」。可是你要想一想,人生在世顶多不过一百年,吃一百年的亏、受一百年的害,有什么了不起?来世跟诸佛菩萨把手同行,这个利益多大?眼前这一点小利益,你不肯放弃,将来的大利益你得不到。佛讲的话是对的,没有错的,我们一定要遵守,绝不欺罔一切众生,决定要依十善业道。以真诚心修十善业道,就是诸佛如来「植众德本」。我们虽然也修十善业道,这个功德不能跟佛菩萨比,原因是什么?我们是用阿赖耶的心心所,我们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去修十善,断十恶、修十善,这个功德只能够生天,连出六道轮回都很困难。你想想看,如果我们用真诚心来断十恶修十善,就能够超凡入圣,不一样。所以这一地方经文给我们提示的,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
古大德也教给我们,也有人说「德本」是指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这是讲阿弥陀佛的名号万德庄严,所以执持名号也叫做德本,这个话说得没错,能讲得通。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就能够修成万德庄严吗?问题很多。为什么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不能够修成万德庄严?我们没有依真谛门。如果我们用的心,真的是真诚心、是深心、是回向发愿心,念这一句六字洪名,那的确是修德本。我们今天没有这个心,我们是妄想心,一面念佛还一面打妄想,那怎么成功?所以经上讲的这些话,我们一定要了解,千万不能够误会。
黄念祖老居士注解,引用《观佛三昧经》上一段话,释迦牟尼佛说:「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从前 益大师讲,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的。很多人问:「这是哪一部经上所说的?」确实《观佛三昧经》上是这么说的;《弥陀经》上也有,我们一般人《弥陀经》念得很熟,都粗心大意疏忽了。 益大师在《要解》给我们点出,我们才恍然大悟,佛确确实实是念佛成佛的。然后再看《华严经》,「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才知道念佛功德无量无边。
但是念佛,诸位一定要记住,不是口念,口念没有用处,是心上真正有。所以「念」这一个字,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你现在这个心里头确确实实有佛。可是我们还是隔了一层,我们今天充其量心里头有阿弥陀佛的名号,其他的都忘掉了,都没有了,这样念佛不行。要有佛的德行,最低限度要了解,心里要有:佛是存什么心?佛是怎样生活?佛是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你心里头没有这些,你怎么学佛?单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将来学成功了,也不过就一句空名号而已,你还能得什么?
我讲这一部经,在前面曾经讲过很多次,阿弥陀佛就是全部的《无量寿经》,我们什么时候能把《无量寿经》的道理通达明了,《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我们都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这叫做念佛,这是真念。经典里面的教诲,你要是完全落实,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你心里头真有,有是圆满的有,没有欠缺,你往生极乐世界,当然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你没有办法做到圆满,能够做到百分之九十,你是上中品往生。这样逐渐逐渐往下降,下下品往生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
想想看:我们对经典上的教训,能不能做到两成?做到两成,念佛才有资格往生。两成都做不到,只能够说,这一生当中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往生难了。这是老实话,连过去李炳老常常跟我们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两、三个而已。」为什么一万个念佛人,有九千九百九十多个都不能往生?也就是佛陀在经典上教导我们的教诲,连两成都没有做到。这里头最重要的,我常常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把这四句老老实实真正做到,算你做到两成,你算是个善人。经上常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你能够把这四句话做到,你是个善人。这四句话详细的解说,都在这一部经中,我们要好好的去读,去思惟、观察,把它落实在生活之中,这叫真念佛,念佛的教诲。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努力去做;佛教给我们不能做的,绝不违犯,这才叫做「依真谛门,植众德本」。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第一00集)2000/9/30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档名:02-034-0100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七面,经文倒数第五行起,看「忍力成就」这一小科: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这六句,这一小段对於我们现前修学非常重要,不但能够自利,而且能够利益这个世间一切苦难的众生。众生灾难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们细心的去观察思惟,不外乎纵欲、不知足,贪图世间种种五欲六尘的享受,於是就不能不做违背性德的不善业,争名夺利、纵欲、自私,这才造成现前这个世间无比的灾难。如果要想消除这个灾难,这一段经文虽然不长,确实是一副良药。世间人多,大家造的这是共业,我们有能力帮助他消除吗?关键在我们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如理如法的修学。如果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愿力,将这些灾难彻底消除这是决定不可能的,我们做不到的,可是要想将这个灾难减轻一些,时间推迟一些,这是肯定可以做得到;有理论的依据,有事实的证明。如果说是做不到,实在讲还是我们自己的信心不坚定,愿力不恳切;回过头来自己忏悔,勇猛精进,决定能够自度,而且能够利他。
前面两句,『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计」是计较、是执著。「众苦」太多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遭遇的苦难无量无边。世尊为我们说这些事相,他老人家把一切苦归纳为三大类,通常我们称之为「三苦」:第一个是苦苦,第二个是坏苦,第三个是行苦。苦难的事情再多,总不出这三大类。第一种「苦苦」,下面这个苦字是名词,上面这个苦字是动词。佛家常讲「八苦交煎」,这是八类,把它分做八类,八类的苦都是属於苦苦;前面四种是生、老、病、死,这是一切众生都不能够避免的。
「生苦」,我们都经历过了,但是非常健忘,忘得干干净净。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佛用形容的话来说,当我们的神识到这个世间来投胎,寻觅父母,父母跟你有缘,你就看到一道光,你循著这个光去走,不知不觉就投胎了。与你没有缘分的,你决定不会到他家投胎,投胎来的都是有缘分。缘,确实有善缘、有恶缘。善缘,报恩的、还债的,这都算是善缘;恶缘,是报怨的、讨债的,这个属於恶缘。如果没有这四种缘,不会到一个家里来变成一家人,父母、夫妇、兄弟、姊妹,变成一家人,佛说都是这四种缘,我们凡夫不知道。所以有些人儿女非常好,很听话、很容易教;有些儿女非常难教、不听话,好像生性就是悖逆。我们读佛书晓得这种情形,听话、好教的,这是报恩来的;生性悖逆的,报怨来的。懂得这个事实真相了,一定要用智慧、要用慈悲善巧方便来调教,把过去的善恶缘都把它变成法缘,这就好了,把骨肉间的眷属变成法眷属。
佛都是教我们做一个转变,这样自自然然就能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到极处的时候,转凡成圣。有些时候我们想转,自己功夫道力不够转不过来;至诚的心祈求佛菩萨感应,连世间圣人都说「诚则灵」,真诚到极处没有不能感通的。凡是不能够感通,我们自己一定要反省,我们的真诚心不够。就像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所说的,虽然我们行善,这个善里面还夹杂著不善,这就不诚,真诚里面不可以夹杂丝毫不善;换句话说,不能夹杂丝毫虚伪,我们的真诚心才能感动诸佛菩萨,能感动一切众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要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我们的境界自然就能转,这是讲头一个,生苦。
老,人不能不老。「老苦」,诸位现在虽然年轻,你看到老人,你自己不知不觉也慢慢就变老了,时间快得很。我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现在想一想,就像在昨天一样,不知不觉衰老。人到中年之后,最幸福的不是财富、不是地位,是身体健康。身体不健康非常之苦,纵然有人照顾伺候,老苦依旧不能够避免。第三种,「病苦」。人每天吃五谷杂粮,不可能不生病。病痛之苦,我想许多同修都有经验,你都生过病。后面还有一个,「死苦」,我们时间还没有到,还没有死过,不知道死的苦怎么样。
生与死,佛说了。生苦,投胎到母亲,投胎的状况,佛讲怀胎十个月,这十个月胎儿,就如同在地狱里面过生活一样,所以叫胎狱。母亲喝一杯热水他就像在拔热地狱,喝一杯冰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狱,苦不堪言。如果不是佛跟我们说,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至於死之苦,死的时候,我们的神识离开这个身体,俗话说灵魂脱离肉体,那个痛苦,佛比喻说就像「生龟脱壳」;乌龟,活的乌龟,你把那个壳拔下来,他说神识离开身体痛苦就像这样的。所以人断气之后八个小时,最好是十二个小时不要碰他。为什么?他非常痛苦,你要碰他的时候,他感受的苦痛太大太大了,有的时候受不了。十二个小时之后他离开了,神识才是真正离开,通常八个小时没有离开,十二个小时是最安全。
生老病死,我们没有法子避免。真正修道的人,修到有相当程度的功夫,这个苦他能够避免;虽然有这些事,他不会有痛苦。可是后面四条你得要先做到,然后才能够避免老病死之苦。后面四条,第一个是「求不得苦」。你心里面希求的太多太多了,你求财富、你求地位、你求聪明智慧,你求的事情太多了,不能满你的愿望。谚语常说:「人在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十之八、九都是不如意的,你就晓得人生之苦,「求不得」。
可是佛门里面又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靠得住吗?确实是很可靠的。但是你要懂得求的道理、求的方法;你要不懂道理、不懂方法,你的求是求不到的。绝对不是说,你求升官发财,你在佛菩萨面前天天烧香、天天磕头、天天供养,这个求不到的,这是你不懂道理,也不懂方法。理论和方法佛在经典里面都讲得很详细。你不知道到哪里去学,有一个小册子叫《了凡四训》,我们过去曾经讲过几遍。袁了凡先生得到云谷大师的教导,他明白求的道理,也懂得求的方法;他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他都求得了,那是真的得到的。为什么?孔先生跟他算命,他命中没有的,命中没有,你求能够求得到,这是你真正得到;如果你不懂方法、不懂这个道理,你迷信的去求,是决定求不到的。《了凡四训》提供你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依照这个方法去求,当然也是有求必应。但是世间许多人不懂方法,所以有求不得苦。
第二种「爱别离苦」。你所喜欢的人,不能常常在一起;你所喜欢居住的环境,你也没有办法去住。很多富贵人家,在许多风景区买了很多别墅,他很喜欢,但是他一生可能只能在那里住一天、两天,甚至於一天都没有住过,这很苦。自己不能去住,要请人去住,帮他看房子、帮他整理环境,还要给他工资,请他到那边去享福。这大概都是还债的,欠这些工人的债,还他债的,我们看得很多。喜欢的,自己不能常常聚会,这叫做爱别离苦。
第三种「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不喜欢遇到他,偏偏天天见面。你所爱的、你所讨厌的,都是过去生中所修的善、不善业。佛告诉我们,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是干什么的?有许多人在问:人生有什么意思?有什么价值?在这个世间有一些辉煌的成就,就算有意义、就算有价值吗?诸位同修如果念一念印光大师给卫锦洲居士的一封信,你仔细想一想老和尚所讲的话。他举出历史上许许多多有名的人物,在历史上好像建的丰功伟业,佛眼睛当中看到,造业。他举曹操做例子,这在历史上也是很了不起的人物,自己虽然没有作皇帝,儿子做了皇帝。建立一个政权,由於自己的心术不正,杀人太多,那个福报,过去生中多生多世修的,一生几乎就享尽了,还有一点余福,儿子作皇帝,也不过是四十五年就亡国了,亡於晋。在过去有人杀猪,这个猪杀了之后,毛刮掉之后,那个身上有「曹操」两个字,证明曹操已经在畜生道里面投猪胎、变畜生了。
我们知道,罪业深重是先堕地狱,地狱罪受完之后变饿鬼、变畜生还命债;欠钱的还钱,欠命的还命,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绝对不可以说杀生不要偿命的。你杀个蚊子、杀个苍蝇,你不要偿命,法律上没有规定要判你的刑;可是因果逃不了,你今天杀它,来生你再变苍蝇被他杀,你再变蟑螂被他杀,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佛告诉我们,「人生酬业」。我们要了解六道轮回的真相,我们的怜悯心就生起来了,绝对不会再杀害一个众生。这些小动物跑到我面前来的,我们杀的念头立刻就起来。那是什么?来还命的。我们想想,何必?过去他杀我,现在我也杀它,来生他又杀我,杀来杀去没有完的时候,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真正觉悟了,这一生不再干傻事情,过去他杀我,现在我看它,我也不杀它,我们的帐到这个地方就一笔勾销了,这才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是个真正明白人。
为什么会有爱别离?也是我们自己造不善业,破坏别人的家庭,使别人家庭不能够完聚,於是我们在这一生受到果报。古时候破坏人家的家庭的事情少,破坏畜生的家庭多,都受这种果报。特别是打猎,我们在《感应篇》、《阴骘文》里面都念到,打猎的时候常常破坏巢穴,这就是破坏人家庭,招来的来生不如意。所以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报。我们现在受什么样的果报,晓得过去世造的是什么因,不善的业因我们还敢造吗?六根接触六尘之处,起心动念多想想,损坏众生的事情决定不可以做。别人占我们便宜、别人损害我,是我过去生中损坏他,绝对不可以有丝毫报复的念头;一定要懂得逆来顺受,解冤释结,过去生中的冤结,在这一生当中都把它解除,我们才能真正离苦。尤其是佛教导我们,基本的修行方法就是十善业。
十善业不是戒,戒跟善不一样。第一条,不杀生。 飞蠕动都应当爱护,不可以恣意杀害。不但不可以杀害,佛在经论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们就有很大过失了。所以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诸佛菩萨,佛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常生欢喜心,这是佛菩萨;我们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常生烦恼,我们就错了。那个人讨厌我、不喜欢我,我怎么办?我看到他来了赶紧回避,躲著他一点,让他生欢喜心。他欢喜跟我见面,我跟他打个招呼;不欢喜,赶快躲著一点。所以佛教给我们存心要善良,要想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偷盗,绝不可以有占别人便宜的心,损人利己的事情决定不能做。这个做了往后要吃大亏,你所得的一些利润你不会保住,保不住的,你怎么样得来,你还怎么样失掉。这个历史上的记载太多太多了,用欺骗手段得来的,最后还被人骗去,因果循环。在我们现前社会里面,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种果报太多太多了。我们要明理,要了解事实真相,知道怎样修福,怎样保持你的福德而不会丧失,这才是个真正聪明人。
八苦最后一条,叫「五阴炽盛苦」。这八种前面七种是从果上讲的,末后这一种是从因上讲的。五阴炽盛,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浅显的话来讲,就是你的烦恼习气非常重,身心不安,妄念妄想分别执著很重很重,你才会感招到前面七种苦报,这些都算是苦苦。欲界具足了苦苦,还有坏苦。如果你修行功夫不错,得到禅定,真正得禅定,欲伏住了,定功伏住了,你的心得清净,你生到四禅天。看你功夫的浅深,从初禅到四禅,这叫色界天。这个天里面这八苦没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都没有。这很快乐,虽然快乐,他寿命有尽,寿命到了的时候,他还要死,於是苦就来了。所以色界天人平常没有苦,临终的时候有苦。临终的时候身体坏了,生病,身体坏了。他所居住的这些宫殿、一切享受,一样都带不走,真的是佛法里头常讲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虽然没有苦苦,他有坏苦。
最高级的凡夫,无色界天,他连身体都不要了。咱们中国老子说得好!老子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他说我最大的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没有身体多自在!修世间的禅定,到第五个层次就出了色界,生到无色界。无色界也有四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佛家通常讲「四禅八定」,八定包括四禅,四禅再往上面去还有四个阶层的禅定,这个禅定深,连身体都不要,所以坏苦也没有了,但是它有行苦。什么叫「行苦」?它的境界不能永远保持,寿命到了的时候还要流转,还是要搞轮回,不究竟。
佛给我们说欲界这三种苦都有,苦苦、坏苦、行苦,三种苦都要受;色界天它受两种,它有坏苦,它有行苦,它没有苦苦;最高的无色界天,它只有行苦,它坏苦跟苦苦都没有。佛在大乘经上讲「三界统苦」,《法华经》里比喻说「三界火宅」,这个里面不安全。今天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上的众生造的不善业太多、太重了,所以这个地球非常不安全;我们住在这里没有安全感,道理是因为造的不善业。因与果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这是众苦,简单的就跟诸位说到此地。再多的苦,这个八种都能够包括了,八苦、三苦都包括尽了。
菩萨不计众苦,这个「计」是不分别、不执著。我们凡夫对这些众苦分别、执著,你就得受,你不能不受。佛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他是个再来人,他不是来受果报的,他是乘愿再来,帮助我们这些迷惑颠倒众生离苦得乐。他的表现有没有三苦、八苦?有,他也表演。像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示现的一生,他示现的有生老病死,也有求不得,也有爱别离,也有怨憎会,所示现的统统示现全了;在我们感觉,释迦牟尼佛跟我们差不多,实际上完全不一样。他是表演的,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像《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万法无所有」,所以他就离苦。离苦就是乐,他得的是真乐。我们在这个世间是受果报的,是随业受报的;他不是,他是来度化众生的。怎么会一样?他的种种示现都是像唱戏唱给我们看的,让我们看了之后在里面恍然大悟,帮助我们开悟,永远安住在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我们要学佛菩萨,必须把自己的业障放下。看破、放下,把自己的业障放下,绝不随顺自己的习气,不随顺烦恼习气,随顺诸佛菩萨的教诲,随顺诸佛菩萨的修行,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就能够转业报身为愿力身。这一生当中就可以转,问题是你懂不懂、你会不会。懂不懂是讲理论,会不会是方法。你懂得道理,知道方法,你就会转了。你这一转,就得大自在,你在这个世间也跟诸佛菩萨一样,随缘自在。这是菩萨说「不计众苦,少欲知足」。
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有没有欲望?没有,什么欲望都没有。身体在这个世间,一切随缘,这个才自在;自己要想怎样怎样,就不自在了。与一切众生往来,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对於一切众生绝不加丝毫勉强;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态度,佛菩萨只是苦口婆心的教导,对於众生确实不加丝毫干涉,这是我们要学的。我们今天教学,为什么会生烦恼?因为你干涉学生。佛菩萨何以不生烦恼?他不干涉学生,「我教了你,你懂了,很好;你不懂,也好。我教你断恶修善,你肯听、肯做,很好;你不听、不肯做,也好!」所以佛菩萨就快乐,就不生烦恼。我们今天教人,这是凡夫心。劝你好,你听了、你照做,很欢喜,欢喜是烦恼;给你讲,你听了不肯做,依旧还作恶,心里就很不高兴,那也生烦恼。这是什么?这不能随缘。佛菩萨随缘,所以不生烦恼。一定要看破。
众生业障深重,不是一生能够得度的。我们是恨不得一生把众生都度了,比佛的愿力不知道强多少倍,自找烦恼!佛菩萨度众非常有耐心,这一生不能得度,没有关系,来生再来,来生还不能得度,下一生再来。佛菩萨可以等到无量劫之后再来度你,你什么时候愿意听话,他就示现;你不听话的时候,丝毫不勉强。我们要学这个本事,就能够自在随缘了。否则的话,你决定不会得到自在,你不会得到清净、平等、觉;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自己没有得清净、平等、觉,怎么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太有限了。我们同学,尤其是发心出家,不能不懂这个道理。你真的把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放下自己烦恼习气,随顺佛菩萨的心行,我们这一生真有成就;决定要「少欲知足」。
「知足」不是说,我生活能过得去就知足,这还是不知足。什么叫真正的知足?恒顺一切众生,随缘之中绝不起心动念,你真的知足了。起心动念不知足,知足怎么会起心动念?不会计较这个有、那个没有,不会计较的。有也好,没有也好,一切都好。黄念祖老居士在这个经的注解,引用了《涅盘经》上所说的:「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这是佛在《涅盘经》上说的。《遗教经》说:「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这一句话就是现在所谓是巴结人,少欲之人决不会巴结人;「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盘。是名少欲。」这都是佛在经论里面所说的。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对於物质生活需要淡薄,虽然自己前生修福得的是富贵,也要少欲知足,把你的福报,与一切苦难众生分享,你的福报就更大。
这部经上还说,佛叫著:「汝等比丘」,这是叫著出家的学生,「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这是教给我们离苦的方法,你观察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这一段经文我们细细去思惟。这一桩事情,我们常常看到小动物,只要留心观察,我们会开智慧。我们看看树上的小鸟,它有什么?它需求什么?看看树上的小松鼠,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少欲知足」。它所需求的仅仅是食物,除食物之外一无所求。再看看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跟这些野生的动物几乎没有两样。释迦牟尼佛每天出去托钵,托一钵饭,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佛教给我们少欲知足,他老人家自己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那真正叫知足常富。什么叫富?你给我,我都不要,这是真富。世间什么人最贫?不知足的人贫困;知足的人常富。
《法华经劝发品》说得更好!「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我们修净土,在这个地方读的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经文一开端就给我们说:「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句话重要,紧接著十六正士后面头一句话。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全都是修普贤行的。佛在大经上跟我们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换句话说,要证得圆满的佛果,一定要修普贤行。普贤行从哪里修?普贤行从少欲知足修。一个人不能够少欲知足,他就决定不能修普贤行。这个两句,你就想想是多么重要!
黄念祖老居士总结经论古大德的意思,做了一个总结,他说得好!「不於心外取法,无一法当情者,名为少欲。」这个境界高,换句话说,我们对於世出世间法还有丝毫的欲念,就不算是少欲,这个境界高。什么叫知足?「体露真常,寂灭为乐,如如不动,为知足。」少欲跟知足都是称性之谈,我们明了,但是我们做不到。这是指的什么人?法身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这不是普通人,那真正是佛所讲的少欲知足。佛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现在是凡夫,是在初学,尽量的减少欲望,减少希求,对我们修道会有帮助。
下面两句,『专求白法,惠利群生』。「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放下万缘;也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决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就是少欲知足的意思。然后「专求白法」,佛经里面讲白法,是对黑法所说的。中国人词汇里面讲善恶,善法、恶法;古时候印度人,他不是说善恶,他是说黑白,黑就是恶法,白就是善法。此地「专求白法」,就是专求善法。像《十善业道经》佛为我们开示,他说:「菩萨有一法」,菩萨有一个方法;「能断一切世间苦」,像我们前面讲的三苦、八苦,这一切世间苦。用什么方法?「昼夜常念善法」,就是专求白法。哪些是善法?狭义的说,十善业道;常念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 、不痴,这叫十善业。
常念,这一种修为是消极的,从消极转变为积极就是「惠利群生」。惠是恩惠,要布施恩惠。怎么布施恩惠?利益众生,这就变成积极的;要把你的十善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到工作,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十善业道经》的后半部,具体说明十善业道,如何落实在菩萨的六度,落实在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落实在四摄法。四摄法就是人与人交往,摄受一切大众。落实在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包括了全部的佛法;天台家讲三十七道品讲藏、通、别、圆,藏教的道品,通教的道品,别教的道品,圆教的道品,那就包括了整个佛法。
我们再想想,怎样落实在我们念佛法门?这样才是真正做到「惠利群生」。群生,一切众生,不分国土、不分族类。族类包括有情、无情,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是动物、植物,怎么样去利益他们;族类里面也包括苍蝇、蚊虫、蚂蚁,我们要「惠利群生」,不能伤害。对於这个小动物,不但我们不杀生、不偷盗,十善如何落实在爱护这些小动物身上,我们能够与这些动物,与一切鬼神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世界才会有和平,社会才会安定繁荣,人才会有幸福。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里面的感应不可思议,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怎样专求善法?善法里面的根本,就是基础,佛在净业三福里面告诉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众生造作罪业最重的是杀生,特别是杀害这些小动物。小动物是过去造的业、罪业太重,在畜生道变成这些弱小的动物,这个都是酬偿业报,它来还命债的。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欠多少众生的命债,当然众生也有欠我们的,这一种冤冤相报永远没了,非常残酷。我们明白、觉悟了,真正回头,彻底回头,再也不伤害这些动物。不伤害动物知道就是不伤害自己,爱护小动物真正爱护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
善法到究竟之处,就是持名念佛求生净土,所有一切善法里面,没有比这个更善的,这是到了顶点。因此我们要明白这个理论与事实真相,我们要认真修究竟圆满的善法。怎么修?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善法达到究竟圆满。怎么劝法?我自己要真干。我自己不肯修劝别人修,人家不肯相信。我们自己要真修,不但要真修,而且自己要发个愿,临命终时表演一招给大家看看,那就能度很多众生,要教大家深信不疑。就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认真努力去做。
我们老林长陈光别老居士,他就为我们示现。他年岁大了,得了重病,行动什么都不方便,躺在病床上看我们讲经的录像带,过去我们讲《无量寿经》的录像带,他从头到尾看了五遍;他明白了,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临走三个月之前知道,他们的家人给我们说,老居士在一张纸上写八月初七,写了十几个八月初七,家里人都不敢问他,八月初七那一天他走的,三个月之前晓得自己哪一天走。本来他大概是两年前就要走了,他跟李木源居士说,他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了。」李木源居士哀求他,就是居士林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领导怕有困难,求他多住几年。他多住了两年,到这个时候他走了,把居士林移交给李木源居士来管理,他现在代林长。这是「专求白法,惠利群生」,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样子。
我们念佛也要发一个愿心,一定要很认真的依照经典的道理、方法去修学,将来走的时候预知时至。如果真的专修白法,少欲知足,你临终的时候决定不会有病苦。没有病苦,预知时至,如入禅定,你的表演会比老林长高明得多,他是往生之前四年才真正遇到佛法,所以做这个示现。我们现在年纪很轻,这个身体很健康就遇到佛法,走的时候还躺在病床上,还不省人事,那就惭愧了,就大错特错!走的时候应当站著走、坐著走,自自在在的走。你要晓得,这个表演你度了多少人!我们的目的不是炫耀自己功夫,我们只有一个很真诚的愿望,希望大众看到我这么走,能对净宗生起坚定的信心,希望他们也发心念佛往生,我们有这一点诚意,决不是在炫耀自己功夫。「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这个,我想一定会求得到,三宝会加持。所以以这个来帮助众生,来布施有情,做无比殊胜的利益。
『志愿无倦』,「倦」是厌倦。世间一般人初发心的时候,那个愿好像挺坚固的,实实在在说,禁不起时间的考验。古人有所谓:「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很诚心;「学佛二年,佛在天边」,距离远了;「学佛三年,佛化云烟」,没有了。这是说明什么?说明你发的心叫露水道心;露水很短暂的,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这怎么能成就?不成就就罢了,可是你不晓得后遗症可麻烦了!这个很少人想到。后遗症是什么?让社会大众看到你这种行为,对佛法生轻慢心、生毁谤心,这是由於我们自己做得不善,给别人造成口实,别人造许多严重的罪过,是我们引发他的、引起他的。我们有没有责任?不能说没有责任。佛法出家不好玩,这个一定要知道。做得不如法,就是破和合僧。「我虽然没有破和合僧,但是我做得不如法」,佛所教诲我们的,我们没有认真的去做,给社会大众看到疑惑、毁谤,造种种口业,我们这个过失就该堕地狱了。古人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不是没有原因。我们造作一切不如法,给社会大众的口实,我们就要承担罪过。所以志愿一定要坚定,不能够疲厌。
普贤菩萨发十个大愿,诸位都晓得叫十大愿王,每一愿末后都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我们也常常念,念完立刻就忘掉了,没有把它记在心上,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情。譬如礼敬,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是真正的志愿无倦。当然这是法身大士、等觉菩萨的弘愿,我们做不到,也要认真努力去修学,不能说做不到就算了。菩萨弘愿,诸位一定要知道,不在形式,要在实质。能修普贤行的人,念佛决定往生;不但往生,你生到极乐世界,一定是在实报庄严土,绝对不是在同居土、方便土,不在这两土,决定在实报庄严土。只要我们认真努力,真做得到。
「礼敬诸佛」,什么是实质的礼敬?你首先要晓得,「诸佛」这两个字怎么讲法。诸佛是讲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过去佛,我们在《佛名经》里面看过,释迦牟尼佛介绍的;现在佛,佛也给我们介绍一些;未来佛,是谁?佛跟我们说,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换句话说,我对一个众生没有敬意,我的礼敬就欠缺。我们能不能对一切众生都有敬意,这个敬意是我对於诸佛菩萨那个礼敬没有两样。这个事难,尤其对於自己的冤家对头,看到就讨厌,不报复也算不错了,宽宏大量,还要把他当佛来看待,这个好难!我们做不到,就没有法子修普贤行,往生品位就低一点,没那么高。真正能做到,刚才跟诸位说,蚊虫、蚂蚁都是诸佛。要修普贤行的人,对於这些小动物也跟看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真正是恭敬供养。看到它们堕畜生道,自己一定知道忏悔业障。它为什么堕畜生道?业障太重。我们自己造深重之业,来生也会堕畜生道。所以看到他们,自己知道忏悔。
普贤十愿里面最重要,就是前面四愿,一定要落实。严格的来说,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修普贤行。可是我们业习烦恼太重,普贤行对我们确实有困难,我们只能够随分随力的去修学,但是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虚空法界除自己之外,自己一个人是凡夫,这是《华严经》善财童子为我们示现的,除自己之外,没有一个不是诸佛如来,都是诸佛如来示现来教我的。他示现的善法,我看到了,我要向他学习、效法他;他示现的恶法,是来提醒我,让我反省我有没有恶法,我要有这个恶,赶快改过。所以顺境、逆境,善人、恶人,统统是诸佛菩萨示现的、应化的。我们能存这一种心,能懂得这个道理,这样修行一生圆成佛果。凡夫证得究竟佛果,哪里需要三大阿僧 劫?不需要。所以要三大阿僧 劫、要无量劫这么样艰苦修行,不懂得事实真相,不懂得这些大道理,不能够随顺佛陀的教诲,所以才有这么艰难,才修得这么苦。一切通达明了,决定随顺佛陀教诲,不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一生成就了。
善财一生圆成佛道,《法华经》里面讲得更殊胜,龙女八岁成佛。龙是畜生道,八岁是儿童不是大人。畜生,年纪那么小的畜生,都能在一生当中证得圆满的佛果,何况其他的善道众生!这是世尊在这里勉励我们,做出这些榜样来给我们看。我们今天不能成就,这常常讲,进进退退,进一步退十步,怎么能成功?「志愿无倦」,他是精进不退。一个人真的到精进不退,这一生就成功了。我们环境上的退缘太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境界的诱惑都是教我们退转;我们没有定功,没有能力克服环境;换句话说,看破、放下我们做不到,所以修行这么苦,虽然天天用功努力,很难得看到进展。果然能够看破、放下,那个进步是一日千里,不可限量。
末后这一句说得好!『忍力成就』。忍,要忍耐,你要能忍受得住。古德讲「忍」有三种,实在是忍辱波罗蜜里面也讲三种忍。第一种是我们生活的困境,要能忍受。如果不能够忍受清苦的生活,你的心定不下来,心定不下来,道业就很难成就。所以要能够安於贫苦的生活,不必把自己的生活水平向上提升。真正修道人生活随缘,从前是乞食、是托钵,乞食,现在我们的生活随缘。居士林的生活算不错,如法。为什么?所有一切的供养、饮食供养,都是许许多多信徒送来的,非常丰足。上一次我们前总统,到这边来参加发放度岁金,看到我们这个伙食,他非常羡慕。他说:「你们吃这么多菜!」他说:「我才吃五个菜。」总统家里面吃饭才五个菜,居士林十几道菜,所以他很羡慕。可是我们在这里修行要懂得知足,这么多菜里面选个三、四道就可以了,不要每一样都选,不要一看到就贪心起来了,那怎么行!也跟托钵一样,我们自助餐,拿个盘子就托钵,选择自己需要的三、四样就好,不要超过五样,五样你就超过总统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不起贪心。饭菜不好,不起 恚心。这个道理要懂。
从前安世高到中国来弘法,在江西[共+阝]亭湖度他的同学,过去生中的同参道友。现在他得道了,安世高的道行很高,他究竟是什么果位,我们不知道,但是就他的一生修行弘化来看,肯定是阿罗汉以上,决不是在四果之下。他翻经有《无量寿经》,很可惜失传了,没有传下来。如果就《大乘无量寿经》上来说,他决定是法身菩萨,不只阿罗汉,法身菩萨。他度他这个同学,他这个同学做了龙王,堕在畜生道。畜生,神道,它的身体是蛇身,是一条大蛇,他去度他这个同学。给它诵经念咒祝福它,这个法事做完之后,他就跟它说:「你出来让大家看看。」这个龙王不好意思出来,身体不好看。他说:「不要紧,让人家看看能种善根,消除你的业障。」它就从佛龛慢慢爬出来,是一条大蛇,法师给他念咒,这个蛇就往生了,所以以后这个村庄叫蛇村。安世高坐船到南昌去,在船上看到有一个穿白衣服的人,向他拜了三拜,这个人就升空走了。安世高告诉旁边的人,刚才来拜我的,就是这个龙王,他已经生忉利天。诸位要知道,祝福、超度,最大的力量只能够超度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一定要自己修行功夫,自己没有修行功夫,单靠超度是去不了的。所以超度最大的力量,帮助你生忉利天。夜摩天以上要修定,定没有成功叫未到定;多少有一点定功,才能够往上超升。
有人问:「你的同学,从前在一块修行,为什么你证果了,他堕到畜生道?」他就说:「我这个同学过去明经好施。」你们想想,「明经」,他是个讲经说法的法师,通达教理,所以他堕在这个畜生道作龙王。这个龙王非常灵,大家到那里求很有感应,非常灵验,这是他明经。他的信徒非常之多,周围一千里的信徒都来拜这个龙王,香火非常盛。那是什么?福报大。他欢喜布施,所以福报大,法缘殊胜。「明经好施」,在我们想,这真正是好法师,真是难得。什么样的罪过?托钵。那个时候都是出去托钵,托钵的时候,托的饭菜不太好,心里面就不高兴,觉得自己修行也不错,也做了不少功德事情,回报偶尔托钵的时候饭不好,就心里很难过,这个原因堕到畜生道。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修行能不能比上他?我们今天接受这些物质供养,心里有没有不满意?如果心里还有一点不满意,你就想到你将来会作龙王去了,太可怕了,不是开玩笑的事情。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训练自己,对於物质生活水平要降低,决定不能够贪图享受,果报不得了。第一种,是生活环境要忍耐。
第二种是「不饶益忍」。也就是说人为的加害,这是平常我们最能接触到的,别人责备你,甚至於无故的侮辱你、陷害你,我们要能忍;特别是我们对别人好,善意,人家回报过来是恶意,更要忍,这是第二种。第三种是「修法」。我们修学不能忍不行,佛在《金刚经》上教导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法,那个「忍」的意思非常之广、非常之深。忍辱对治 恚,佛法常讲:「一念 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看看安世高这个同学,落得这种下场,我们自己确确实实要高度警觉。为什么?我们的修行不如人家,我们造的罪业,必定比他严重不晓得多少倍。他堕在畜生道作神,我们可能将来就变成小蛇。不是像他那个大蛇作龙王,我们做龙王的虾兵蟹将,去搞这些东西去了。
所以想想古大德这些业因果报,好好的做为自己检点反省。我们将来能有什么成就?所有成就里面,往生是第一殊胜。我们能有把握吗?你要问有没有把握往生,可以说这六句经文就给你很好的答案。这六句你真的懂了,你真的一生都能够奉行,都能够不违背,那你就得到保证,你这一生决定往生作佛。过去生中、这一生当中,你所造的种种罪业都能够消除。如果这六句做不到,我们的罪业没有法子消、消不了,临终再不能往生,麻烦就大了,必定堕恶道。
这一句的意思还没有能够讲尽。我们看下一次,下一次的时候我们再补充一点,今天就讲到此地,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