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第91-95集1998-2006年)

2019-08-29 佛教经咒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大乘无量寿经(第九十一集)2000/6/24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档名:02-034-0091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五面,经文第五行看起,「闻名俱生」: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这一小段有一首偈,四句。这四句是弥陀大愿的核心,也是整个《无量寿经》的关键。不仅是弥陀普度十法界一切众生,同时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唯一途径。四十八愿全是这四句偈的开演。古时候善导大师所谓: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归到念佛法门。弥陀的名号具足无量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智慧,乃至於无量的无量。古德告诉我们,无量光是表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无量寿是表常住法身,所以名号含摄一切法。我们常常听人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一句话说得非常真实。可是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讲,我们听到之后,总觉得这一句的说法太含糊、太笼统,使我们初学的人摸不到边际。这才需要世尊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都没有离开无量寿。诸位要记住,「无量寿」梵文称阿弥陀,是我们真如自性的德号,古人讲它表常住法身,这个话说得很恰当、说得很圆满

我们从隋唐诸大德,包括当时高丽、日本来到中国留学的这一些外国的僧人,他们都肯定世尊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所宣说的,一切经教当中《华严》最为圆满。所以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不尊《华严》为根本法轮,而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好比一棵大树,《华严》是这个树的根本,世尊四十九年所说其余一切经教,就像这个树的枝叶一样,都是从根本生出来的,都是来阐扬根本的道理;而这个根本的根本,就是无量寿;从这个地方显示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说得更具体一点,四十八愿就是这一首偈的说明,这一首偈的注解;而全部《无量寿经》,则是四十八愿的注解;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而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注解。我们从这个地方再归纳下去,一切经归纳是《华严》,《华严》归纳是《无量寿》,《无量寿》归纳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再把它归纳起来,就是这四句。这才知道这四句偈说明念佛法门,我们这个科题「闻名俱生」,这样才把名号功德为我们显示出来。

由此可知,念这一句六字洪名,就等於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念尽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什么?南无阿弥陀佛。「一切」是什么?我们今天大家能看得到的,佛教《大藏经》。《大藏经》是一切,一就是这一句六字洪名。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知道的人不多。果然明白,果然知道了,哪有不死心塌地念佛的道理?你不念佛,念什么?你念经,你念咒,你念什么,都是那一棵树上的枝枝叶叶;你念阿弥陀佛,念这棵大树的树根。我们这才真的搞清楚了,真的搞明白了。所以古德常常勉励我们:「死尽偷心,老实念佛」,偷心是什么?投机取巧,不老实。真正老实人,一句名号念到底,你就成功了。

这几天有许多同修从各个地方来。你们有从甘肃来的,有从丹东来的,有从沈阳,还有从大连来的。从其他国家地区来的同修都很多。你们从东北来的,大概都知道长春百国兴隆寺,有一位常慧法师,许多人都知道她。她没有念过书,她不认识字,今年六十多岁,是一位老比丘尼。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她念成功了。她究竟念到什么样的功夫,我不敢说,我跟她没见过面。但是从传说当中,我推想到最低限度,她已经真正念到功夫成片的上乘功夫。功夫成片也有三辈九品。有这样的功夫,生死就自在。这个世间有缘,可以多住几年;没有缘,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这是诸位看到的现在的一个人。还有一些真正有这个功夫,或者比这个功夫更高明的,他不显露,没有人知道。佛法绝不表彰自己,真正有道行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谦虚、卑下、恭敬,真正有德之人。

清末民初一直到今天,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的,在古人笔记里面所见到的,修行确有成就,往生瑞相希有,预知时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其中有不少都是不认识字的。也许一些同修听到了,感觉得奇怪,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不无道理。古德常讲,老实人有成就。哪些人老实?上根利智的人老实,所谓是一闻千悟,这种人老实;第二种人,下愚之人老实,他没有文化、没有念过书,教他怎么做,他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做,他没有妄想,他也没有分别,他也没有执著;这两种人最容易成就。当中一大段,是最不老实的人,妄想多,分别多,执著多,意见多,麻烦!劳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苦口婆心的劝导,还是很不容易回头。哪一天他真的把意见放下了,妄想分别执著舍去了,那就是他成佛的因缘成熟了。

来自台湾的同修,非常关心两岸的变化,可以说是身心都不安稳。住在其他国家地区,你仔细想想,又何尝不如是?今天是两岸有危机,说老实话,全世界有危机,不仅仅是两岸。危机从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先也是这样告诉我们,是从一切众生不善的心、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造成的。学佛,首先要通达因果的道理。世出世间法总不出因果的定律,这是真理,佛法也不能超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的是五周因果,《妙法莲华经》讲的是一乘因果。所以佛法因缘生,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真正懂得世尊在《金刚经》上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什么?法是佛法,「舍」就是不可以执著,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著。为什么?因缘生,不是真的。如果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分别,都不执著,我们就成功了,就入诸佛如来的境界,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见到了。

所以「诸法实相」,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跟凡夫的差别,凡夫堕落在妄想分别执著,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除此之外,没有两样。我们在一生当中要想成就,一定要走老路,诸佛如来他们走过的道路,这个路是破迷开悟的路,是超凡入圣的路,决定没有差错。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至於你怎么个走法?方法就太多了,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就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很多很多,佛菩萨各听其便。你喜欢用哪个方法都行,只要方向正确,这个路没有走错,早晚一定会达到目的地,所以才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真话。

再说法门也没有难易,难易在人,不是在法;法是平等的,人不平等。所谓「人心不平,各如其面」,我们每个人相貌都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我们的念头不一样。我们为什么会长这个相貌?为什么会长成这种身形?看看这个世间芸芸众生各个不相同,佛告诉我们,这个原因是「心想异故」,我们心里想的不一样,对人、对事、对物的想法都不尽相同。如果我们将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放下的人跟另外放下的人,跟诸位说,相貌就相同了,所以佛佛道同。在十法界里面,愈往上面去,相貌就愈接近,到成佛的时候,完全相同。菩萨的相貌大同小异,那个「小异」,我们没有办法辨别,所以我们看到菩萨的相貌都相同。为什么?心想相同。他想什么?他什么都不想了,什么都不想就一样,就完全相同。如果还有想,想的决定不相同。所以佛的容貌是完全相同的。也许诸位要问:佛的相貌是相同的?我看过好多佛像都不相同。佛像是人造的,人心不同,造出佛像也不相同,就这么个道理。真正的佛,佛相是相同的。我们细想这个道理,理要是明白、通达,在事相上就不会有疑惑,断疑生信。

我们在《无量寿经》上,在四十八愿里面看到,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相貌都相同,体质也相同,人人皆是紫磨真金色身。为什么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相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分别执著妄想都放下了,大家心里面都想阿弥陀佛,口里头都念阿弥陀佛,自然相貌就一样。只有这么一个念头,念的是阿弥陀佛,这是我们自己的成就。自己成就之后,决定不会自私自利,决定不会说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福去了,没这个道理。必定跟阿弥陀佛一样,跟诸佛如来一样,到十方世界去普度众生;不必要人劝你,也不必要人派你去,自自然然就去了。像诸大菩萨一样,众生有感,你自然就应现,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现什么样的身相。

大家念过《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都知道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圆满具足三十二应,这是净土不可思议。为什么?经上说得很明白,西方世界四土,凡圣同居土烦恼习气没断,如果修学其他法门,依旧在搞六道轮回,连六道都出不去;换句话说,谈不上成就,果报,顶多人天福报而已,没成就。即使生到方便有余土,也只是执著放下了,分别、妄想没放下。要用佛经的话来说,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没断,虽能超越六道,出不了十法界,还是不行。必须是实报庄严土的往生的人,那个没有话说,那是真正有成就,超越十法界,净宗殊胜於此可见。我们要是舍弃这个法门,修学任何法门必须要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才能出头。但是实实在在讲,这两种烦恼,决定不是我们自己有能力断的。所以我遇到一些大德,包括明、清那些祖师注疏里面,我们常读到,如果没有持名往生这个法门,我们薄地凡夫实实在在是没救。我们读了这些文字,听别人这么说,回来冷静去想想,他们讲的一点都不错。

可是净宗所谓是「易行道」,易也不是想像当中的容易,不能搞错了;是比较其他法门容易,其他法门要断烦恼,净宗教你伏烦恼,伏比断容易。如果我们的烦恼伏不住,这一生就去不了,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记清楚,这个话佛说的,不是一般人说的。烦恼要伏住,烦恼的根没有断,但是它不起作用。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石头压草」。没有除根,把它压住,它不起作用了;但是石头要是拿掉,它又长出来了。这比断烦恼实在是容易太多了。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首先要把轮回放下。怎么放下轮回?放下轮回心。轮回的心是什么?见思烦恼;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造成六道轮回。所以讲「见思烦恼」,见烦恼是见解上的错误,思烦恼是思想上的错误。你要是把见思烦恼伏住,不让它起作用,不让它起现行,我们念佛,这个声声佛号,就像现在无线电波一样,跟阿弥陀佛就相应了。我们这个电波发出去,他那边就接收到了。彼此真正做到感应道交,通了。

现在我们念佛,天天念,念了几年,念了几十年,这个消息不通。不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烦恼没有伏住,所以不通。烦恼里面第一个,最重的,根本的根本,我常常在讲席当中跟大家报告,这是什么?自私自利。我这个说法大家好懂,佛经上的术语叫「身见」,身见就是自私自利。一切都要为我,完了!我们今天断烦恼也好,伏烦恼也好,都要懂得从根本上下手。宗门讲从根本修,教下不例外;我们念佛人伏烦恼也要懂得,一个道理。无论修学什么法门,要从根本修。首先要伏住「我见」;换句话说,首先要拔除自私自利。这个东西害死人!学佛,学念佛法门,一天到晚拿著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求愿往生,最后,往生到哪里去了?往生到阿鼻地狱,怪事情!

我在作学生求学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我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这个疏钞是前清乾隆时候慈云灌顶法师做的。他在《疏钞》的后面,举出念佛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个是堕阿鼻地狱,最后一个是上品上生。我感觉到非常惊讶!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怎么会念到阿鼻地狱去了?我特别向李老师请教:我对这个有疑问,念佛再不好,也不至於堕地狱。李老师听到我提出这个疑问,他说:这个疑问,这是大问题,我不跟你一个人说,讲经的时候提出来跟大众来讲解。怎么念佛念到阿鼻地狱去?自私自利的念头太重了。虽然念佛求生净土,念念没有把自私自利放下,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跟人争名夺利。原来是这样的!口念弥陀,心里头名闻利养、贪痴慢、是非人我,一样都没放下,这当然堕阿鼻地狱,那没有话说了。

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一个很大的启示,而后才晓得念佛不是口念,口念没有用,难怪古人常讲:「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要怎么念?再想想那个「念」是什么意思?我们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念」,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原来「念」字的意思是现在的心,现在心上有佛,这叫念佛;不一定在口里头,心上真有佛。心上没有佛,口上有佛不管用,一定要心上有佛。心上有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如果只念这一句佛号,不懂它的意思,不能成就。也许诸位要问,有很多没有文化的人,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没有听过经,佛理、世间理他什么都不懂,他念佛念没多久,他真的往生了,佛接引他去了。这是怎么回事情?仔细去观察他,原来「阿弥陀佛」里面所含的意思,他统统做到了,所以他能往生。他没有妄想,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没有自私自利,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痴慢,处事待人接物一片慈悲;这个人虽然没有学过,他起心动念跟佛就相应了。

你要不相信,新加坡还有一位许哲居士,没有闻过佛法,她也没有念过书,她是到四、五十岁,才发愤用功,到处向别人请教,这样才能读书。没有接触过佛教,她的一生,起心动念、生活行为,佛家所讲的,她全做到。她是最近这一年多才看到佛书,看到很欢喜,天天在读。我去访问她,她问我,她说:「我可不可以作佛弟子?」我说:「你是标准的佛弟子。」五戒十善要打分数,她应该得一百分,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所以她发心皈依,我不但把皈依证送给她,连五戒证都送给她,她圆满了。这个人是口里没有念阿弥陀佛,心里全是阿弥陀佛。一生吃长素,一生没有发过脾气,一生没有怨恨过一个人。她不是菩萨是谁?李木源居士问她:「你在社会上做事情,也遇到很多恶人、恶事,你怎么对待?」她说,同事,她一定自己认真去反省:「我自己做得不够圆满,让别人不欢喜。」从来没有怪过别人,她能够回光返照,反省、改过自新。外面那些恶人、恶事,不是跟自己共事的,她完全没有放在心上。「我看到社会上这些恶人、恶事,就像我每天出去,在马路上看到路上来来去去的陌生人一样」,没有放在心上!这就是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没有看到?看到了,没有放在心上,视而不见。所以她的心行纯善,儒家讲「止於至善」。

那是个菩萨示现,不是普通人。教导我们,做出来给我们看,断恶修善是能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就怕你不肯做。你要肯发心做,哪有做不到的道理?她能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今天最大的缺点,天天看别人的过失,天天猜别人的过失,别人没有也把他想成有,冤枉人。自己在造业,这样的人念佛怎么能往生?当然不能往生。所以,李炳南老居士讲: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所以念佛有堕地狱,有堕饿鬼,有堕畜生。我们要懂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应该怎样修学。

我们自己的业障,最大的业障,刚才讲的,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里面最严重的是贪心。从贪心里面贪得了,於是就吝啬;贪不到就生恚、生嫉妒,由於嫉妒、恚,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既然造作罪业,就不能没有果报。世出世间,真相说穿了,无非是因缘果报而已。所以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转变不空,这个转变是刹那在转变,念念不住;因果相续不空、因果循环不空。佛对於这些事情了解得最透彻、最清楚,劝我们修善,劝我们断恶。

我们念佛发愿求生净土,佛在这个经里面一开端教导我们基本的修学方法,我们有没有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如果你念佛求生净土,还天天说别人过失,你将来往生哪里?往生拔舌地狱,决定不是极乐世界。天天挑拨是非,果报在刀山地狱、油鼎地狱,哪里能往生?「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基本的修行方法,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什么?是净业三福第一福的落实。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教导韦提希夫人求生净土的方法,一开端就讲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话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根本。

佛法是什么?佛法就是孝亲尊师,从这个地方开始,也到这个地方圆满。孝亲尊师做到圆满,这个人就成佛了。「孝亲尊师」绝不是在口头上挂住的,要落实。落实在哪里?落实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头一个,「慈心不杀」,那是本。不但不杀害一切众生,叫一切众生生烦恼,你的过失就生起了。真正具足慈悲心的人,决定不会令一切众生因我而生烦恼。世间人情事理变幻莫测,我们跟人相处,常常惹人生烦恼,这是免不了的。什么原因?无量劫来的业因习气。

我们跟人往来都是有因缘的,没有缘决定不会相逢,不会相识。只要是相识、相逢,都有缘分,这个缘分很复杂很复杂,佛在经上将它归纳为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我们跟一切众生接触,总不出这四大类。无量劫来,我们跟无量无边的众生结下这些善恶缘,遇到之后怎么会好过?不觉悟的时候怎么样?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麻烦在此地。觉悟的人就好办了。像许哲,这是代表一个觉悟了。觉悟,遇到一切不如意,不要怪他,回过头来反省,「确实我做得不够好。我做得为什么叫他不满意?如何自己改进?」绝不责怪别人。

佛门有一句话说,「回头是岸」。回头是什么?不要看别人,看自己。不要怪别人,要怪自己,我们自己才有救,自己才能得度。如果都以为自己没有错,错处都是别人,你这一生往生没指望了,你这一生肯定还是搞三途六道。念佛念得再好,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缘,阿赖耶识里头落一个佛的种子,这个种子虽然是金刚种子永远不坏,可是李炳南老居士在《无量寿经》眉注上写得很好,「难免长劫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心,这个法门不容易遇到。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开经偈我们天天念,「百千万劫难遭遇」,这都是真话。我们这一次机会错过了,下一次再遇到,可能又是百千万劫。百千万劫在三途六道里头轮回,那个苦可受足了。

所以我们想到这个地方,警觉心自然就现前、自然就能提起,彻底改过,真正回头。过去对不起三宝,谤佛、谤法、谤僧,干的是灭佛法,破和合僧,这都是阿鼻地狱的罪业。只要我们现在一口气还在,这一口气还没有断,就能够忏悔,就能回头。要真忏悔,不要顾到面子难为情,那个没有用处,那还是要堕三途。过去我谤三宝,我怎么忏悔?回过头来我要赞叹三宝;过去我破和合僧,现在我要拥护和合僧,这叫真忏悔。不是在佛前面祷告祷告,我忏悔、我错了,在外面对人家一句话都不讲,这个没有用处的。所以忏悔,佛家讲的「发露忏悔」,坦白向大众宣布自己错了,从今以后我改过自新,这才算数。大众面前顾到面子,要面子不敢讲,佛菩萨、佛像面前嘀咕嘀咕,嘀咕半天没用处;修忏悔法的,不晓得怎么修法。必须把自己的过失说出来。

我们在前几个月,在报纸上看到罗马教皇,教宗,对全世界的人忏悔,说天主教徒,全世界的天主教徒,在过去一千年当中,做了许许多多的错事,特别是歧视其他宗教。他说出来了,希望底下这一千年当中改过自新,要向其他各个宗教学习。这个了不起!我们中国古人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我们在《观经》里面看到阿世王造五逆十恶之罪,他在临终的时候真忏悔,真正改过,他念佛往生上品中生。我们读到这个经文都非常惊讶。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浪子回头金不换,他是个坏孩子,但是他今天真的知道改过,真的回头了,那是个真好人。

古时候在印度,天亲菩萨早年学小乘,毁谤大乘。以后接受他哥哥的教诲,觉悟了,向佛忏悔,拿著刀准备割舌头,他哥哥止住他:「你割舌头干什么?」「我错了,说了好多坏话,毁谤大乘。」他哥哥说:「你过去用舌头毁谤大乘,你今天何不用舌头去赞叹大乘?」他一下就明白了,所以造五百部论赞叹大乘,这叫真忏悔,行动表现。

我们看近代的益大师、印光大师,年轻的时候读儒书,谤佛法。到以后明白了,觉悟了,忏悔回过头来,不但不谤佛法,还剃头出家,弘扬佛法,这才叫做真正忏悔。我们做错了事情,过去陷害别人,现在真正明白了,回过头来了,我要如何来补偿受我害的人?我要怎样去帮助他?这才叫真忏悔。没有行动,都是属於假的。没有行动表现,换句话说,还没有觉悟,还没有回头,说得再好听也没用处。纵然是发心出来讲经说法,心目当中还歧视别人,想积点功德赎罪,赎不了的,你的罪业太重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真正救度你,你自己要觉悟,你要真回头。《无量寿经》的道理,决定要放在心上;《无量寿经》上字字句句的教诲,决定要落实在生活上。要把它做到,这叫做真忏悔。天天念,你就念上一万遍,你心里头对一切人还有恨的意思,对一切事还有不如意的念头,你没有回头,你没有忏悔,你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

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教给我们最殊胜、最简单、最明白的开示,我们现在正讲到这一段。所以我一看到从各地来的许多同修,今天早晨没有去参加我们的早会,我把这一段经文推迟、推后,希望你们有缘能听到。这一段经文可以说是《无量寿经》上讲得很详细,《十善业道经》是做一个总结。佛说:「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三途六道能永断,什么方法?所谓「昼夜」,昼夜是不能间断,「常念思惟观察善法」,那个善法是贯上去的,我们说清楚、说明白一点,常念善法,你的心善;思惟善法,你的思想善;观察善法,你的行为善、言行善。佛后头又加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我们今天有不少人在修善,但是夹杂不善太多了,所以你那个善不成立。善里面夹杂不善,把善也变成了不善。古人所谓醍醐,这是最好的饮料,最高等的饮料,是善;里头加了一点毒药,全部都变成毒药了。不可以夹杂毫分不善。佛在末后说明:「所谓善法者,即是十善业道」。

净业三福里面讲的,「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我们行门的大根大本。没有这个基础,念佛法门,你就是把《无量寿经》讲得再好,讲得天花乱坠,也不能往生。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讲几部经典,你十善做不到,这里头掺杂著毒药。这个道理我们要好好的想,事实真相、业因果报我们要细心去观察,然后才真正明了,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怎么会念到地狱里去了。你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阿弥陀佛没有错,你的心坏了。阿弥陀佛是善法,你心里头种种不善,夹杂不善在里头不行,不容许夹杂的,是这么个道理。

我们常常在经典上看到,「善男子、善女人」,这个称呼是对我们的吗?我们自己想想,我善不善?善的标准,最低限度的,就是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经上讲的下品的善男子善女人;中品的善男子善女人,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中品的善男子善女人;上品的善男子善女人,还要加上末后这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上品的善男子善女人。有条件的,不是说我学了佛,我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自己把自己的身分抬高,其实什么都不是。佛法有它的标准存在,而且这个标准非常清楚。所以自己一定要认真反省,我这个下品善男子善女人的资格有没有?如果有下品,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中品的善男子善女人,往生方便有余土;上品善男子善女人,往生实报庄严土。

希望诸位同学,尤其从外地来的,听了之后,回去多多的要给我们念佛同修们说明,不要搞误会了。误会了,这一生念佛不能往生,这是善导大师讲的「遇缘不同」,你没有遇到善缘,你没有把这一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修了一辈子,依旧得不到善果。由此可知,恶不能不断,害人的心决定不能有,厌恶人的意思也不能有。把我们的念头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纯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护持正法,我们就决定得生净土。念念不再想自己了,念念想别人。过去误会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们对他们只有一个感恩的心,决定没有丝毫怨恨心。不但没有一丝毫怨恨,他有困难的时候,需要帮忙的时候,我们一定主动的全心全力去帮助他,务必使我们的心行做到纯善,儒家讲的「止於至善」,我们的生活才真正幸福美满,我们生活接近诸佛菩萨,生活在圆满智慧之中,不生烦恼。

我们读《坛经》,看到惠能大师初次见五祖忍和尚的时候,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接触佛教是二十六岁,第一本看的经就是《坛经》,我看到这一句,我非常感慨。回头想一想,如果我要遇到,「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人家不生烦恼常生智慧,这还得了吗?所以他在黄梅八个月,五祖就把衣钵传给他了。为什么不传给别人?别人大概跟我一样,「弟子心中常生烦恼」。包括神秀在内都还在生烦恼,做一首偈子做了好半天,写出来之后心里还上上下下的,常生烦恼,不生智慧。不容易!念念不为自己,念念为众生、为社会、为正法久住,这个人才会不生烦恼,才是真正生智慧。真正生智慧的人,决定天天忏悔,天天改过,天天进步。所以「改进」,改过就进步了,不改怎么会进步?要想进步,天天要改过;要想改过,天天要知过。知过,就是佛家讲的开悟,你真的觉悟了,知道自己过失。改过是功夫,你真正在修行。知过而不肯改,虽然开悟了不修行,没用处的,果报还自受。

说了这么多的话,意思还没有说得透,我不知道诸位同修听了,能不能体会到几分?这个地方是讲念佛,念佛要怎么个念法?大势至菩萨在《念佛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的方法,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都摄六根」,这一句话就跟孟夫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我们的心都散在外面,眼见色,心跑到色上去了;耳听声,心跑到声上去了。孟夫子说:什么是学问?你能把这些放心收回来,这是学问。这个说法跟「都摄六根」的意思完全相同。简单的讲,收心。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都摄六根。然后那个念才是净念,心清净了。清净心念佛这叫净念,清净心里头决定没有丝毫夹杂。纯善的心、纯净的心,没有一丝毫污染。我们简单介绍说明清净。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是非人我,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痴慢,你的心清净了。只要有这些东西,有一丝毫夹杂在里面,你的心就不清净。不清净的心,生烦恼,不生智慧。

所以我常常劝勉我们同学,你们大家到这个地方来发心学教,发心将来做一个弘法利生的讲经的法师。讲经的法师要把经讲好,一定要开智慧。要开智慧,一定要断烦恼,不可以有丝毫的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贪痴慢、五欲六尘,有这么一点点夹杂,你的经就讲不好了。所以我常常奉劝大家,发心讲经,一定要发心放下寺院里面所有一切执事,不要去做什么佛教会会长,做什么住持、方丈,一做就完了,你决定清净心失掉了,你被污染了。你要能把握得住、要守得住,钱财一分都不能要,为什么?染污。财色名食睡统统是污染,你要把它丢干净,这一生你的经就能讲好,你会像佛陀一样广度众生。自己的生活一定要守住清贫,一切随缘绝不攀缘。所以佛家的人才培训,上一次中国佛协副会长刀述仁居士到这里来访问,跟我们谈办培训班的事情。我就给他建议,我们培训讲经弘法的人才,在中国有两所培训班足够了。另外一种,是培训寺院庵堂执事的培训班,这个人要多。中国寺院庵堂很多,培训管理的人才。管理的,不要讲经说法;说法的,不要参与管理。要专,要配合,我们佛法才有救。居士林是一个很好的榜样。管理,李木源居士;讲经,我来负责任。我不干涉他,他不干涉我,我们两个密切配合,这个道场兴旺起来了。

决定不可以说讲经的法师高人一等,管理要低人一截。错了!完全错了!佛在《大涅盘经》里面明文说得很清楚,讲经的法师低一等,管理人员高一等。所以护法功德超过弘法,你要懂这个道理。弘法的是什么人?学校里头的教员;管理是什么?校长、董事长。他们要不办学校,要不聘请你来教学,你一身的本事也没处发挥,也没得用处。所以一定要懂得管理的人比弘法讲经的人确实是高一等,我们要依止他,一定要尊敬他。现在人懂得这个道理少,颠倒了,把教员看得高高的,校长董事长都忘记了,理都不理他,这怎么行?佛教怎么会不衰?怎样改变大家的观念?我们讲经教员本身做起,我们自己恭敬护法的人员,我们知恩报恩。我们头一个要报恩的,就是报恩内护。我们今天在居士林讲经,在居士林教学,居士林的林长,居士林董事会里面这些主席,这是我们第一个大恩人。居士林从上到下,一直到义工,所有护持的人,功德都不可思议。这里面的人少了一个,我们功德不圆满;主要的人要是少了,这个法会不能成就。所以你要懂得这个道理。

世尊当年在世,将护法的任务付托给国王大臣,国王大臣护法,佛教才兴旺,众生才得度。政教相辅相成,佛教教育普及昌盛,国泰民安;人民有智慧,接受佛教的薰陶,他懂得布施,他懂得持戒。布施是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他懂得舍己为人,为社会大众服务。布施是为社会大众服务,持戒是守法,忍辱是耐心,精进是进取,禅定是心中有主见、主宰,绝不会被外面环境所动摇。

世尊在《楞严经》上说得好,的指现前的时代,「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一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说,今天社会各个阶层,无论是人事,无论是物质环境,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这种诱惑,就是佛在经上讲的「邪师说法」。他不是正法,他教你什么?教你自私自利,教你贪痴慢,教你专去干损人利己之事,这是魔,这是邪道,这是邪法。佛菩萨不是这个教法,佛菩萨教我们舍己为人,跟魔恰恰是相反的。魔专门破坏别人好事,魔专门障碍别人的善法,魔太多了。

李木源居士发心要建一个弥陀村,多少次都被障碍了,都不能成就。昨天中午德教主席请我吃午饭,我们十二点吃到三点钟。谈些什么?魔障。好事多磨。他们德教也做了不少慈善事业,没有一桩是顺利的。我在旁边听,很有感慨,好事多磨。魔障从哪里来的?看到你这个道场兴旺,人这么多,供养这么多,别人在那里看到难过,总得想尽方法找你麻烦。连我这个讲经,什么都不要的,还有人找麻烦。在台湾我就遇到过好几次,有些法师打电话给我,这些法师我都认识,出家都比我早,都是长者,打电话给我:「净空法师,你讲法、说法说了这么多年,你可以不要再讲了。找个地方好好念佛去往生吧!还要讲干什么?」有什么法子?我回答他,我说:「老法师,我非常感谢你,你的好意。我是不想讲,可是有很多人要请我讲,我怎么办呢?你劝我没有用,劝那些信徒,劝他们,劝他们什么?不要听,不要老和尚讲。」我说:「我给你磕头,我感谢你,我可以退休了。」

所以障碍非常非常多。这个年头做好事有障碍,做坏事没有障碍。做坏事有好多人成就你,来帮助你。这岂不是佛在经上讲的,「魔来障道」,魔希望你往三途去,他看到欢喜;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恨透了。我们现在是天天跟他过不去,就是要往上面走,不往下面走,招惹许许多多障碍,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

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好,你要明理,要懂得《无量寿经》或者是净土五经一论里面所说的大道理。你不能够通达明了,不行,你佛念不好。里面的方法、教诲,怎么样教我们伏烦恼,记住是净念相继。怎么样能做到「净念」?关键在这个「净」字,这个法门是净土法门,「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我们得多想一想,我们的心不净,这个法门虽然修学,只是种一个善根而已,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一定要做到心净,心净之后最重要的是相继。「相继」是什么?永远保持。不能说我今天心清净了,明天就放逸了,就又回去了,这个不行。相继是继续保持,永远保持清净心,依教奉行。

经本末后一句「信受奉行」,我们一定要相信,要接受,要认真去做到。奉行,用现在的话来说,落实在我们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才叫奉行,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殊胜的功德利益。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第九十二集)2000/7/8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档名:02-034-0092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五面,经文第五行看起,科题是「闻名俱生」: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从这一首偈看起。净宗法门的殊胜,胜过其他一切法门。佛门同修当中,有不少人对这个问题提出质疑,佛在大乘经论上常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偏偏赞叹净宗?理由在哪里?我们今天讲到这一首偈,不能不略说几句。这个法门的殊胜,实在说就是它简单、容易、稳当,成就又无比之殊胜,这是其他法门不能相比的。在理上讲,法门确实是平等。在事上讲,这个法门太方便了,人人都能修,人人都能成就;尤其殊胜的,是平等的成就,正如同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

这个法门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都能够受持,都能够学习,人无分贵贱、智愚。不像有一些法门对上根有利,中下根就感觉到困难;有一些法门对下根方便,上根反而不能得利益。所以古德常讲,这个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特别是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真的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能在这个社会里头,不受邪知邪见的迷惑,这就相当不容易了,这就是佛法里常说的具足真实智慧,真实的善根福德。

如果对这个法门能够有坚定的信心,毫不疑惑;当然这个事情很难,我们常说要能够建立坚定的信心,必须要具足两个条件当中的一个。第一个条件,深入经藏,你对於佛陀在一切经论里面,所讲的这些道理通达明了,你不会怀疑,不会被邪知见所动摇,这是一类人,我们常讲上根利智。第二类人,他虽然没有这个智慧,不能够通达佛法的经论,他善根深厚;这个人好善好德,接触佛法之后他就能坚定信心,成就信愿,也不会被社会误导,不会堕在邪知见里头,善根福德深厚。这两种人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也就像古人所谓法门的当机者。不属於这两类的人,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那要看缘分。过去善导大师讲得好,「总在遇缘不同」,这一句话说绝了。如果他能遇到好的缘分,遇到好的善知识,遇到好的道场、如理如法的道场,遇到好的同参道友,他就成就了;若是遇不到,他也会随波逐流,也必定是空过了这一生。

黄念祖居士在注解里面说得好,他说:「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这四句是大愿的核心,全部《无量寿经》的眼目,十方如来度众生的妙手,一切众生超越六道轮回的宝舟。这四句话他认知不容易,若非过来人,摆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出。我们认识一个人,这个人有没有见地?是不是真正善知识?就在看他对经论的认识。这四句就是四十八愿的总结,四十八愿就是从这一首偈演绎出来的,展开来的。全部《无量寿经》,我们知道是从四十八愿演绎出的;再往上面扩展,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的演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大藏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演绎。从演绎回过头来再一归纳,归纳到最后,就这四句。这四句重要!

『我若成正觉』。「我」是阿弥陀佛自称,他说假使他成了正等正觉无上菩提,也就是中国人俗称:得道了、成佛了。其实我们讲得道、讲成佛,这个名词很笼统、很含糊。你说得道,证得小乘须陀洹也叫得道,证得阿罗汉也叫得道,由此可知,这里头有浅深,差别很大。成佛,佛有权教的佛,有实教里面的佛。熟悉大乘佛法的同修都知道,圆教初住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真佛里面还有四十二位,也就是说四十二个阶级。此地所说的是最高的一个阶级,我们常讲究竟圆满的佛果,阿弥陀佛证得了。

证得究竟佛果,这个佛称什么名号?『立名无量寿』,「无量寿」是华语翻译的,梵文称「阿弥陀」,立名阿弥陀,我们今天称的阿弥陀佛。阿弥陀的意思无量无边,虚空法界无有一法不包括在其中。释迦牟尼佛在讲《阿弥陀经》的时候,将「阿弥陀佛」这个意思为我们说出来,他说的是「无量寿」、「无量光」。佛说出这两个名号,我们要能体会。无量光,光是光明遍照,是讲空间;寿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是讲时间。换句话说,无量寿跟无量光,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时间与空间。诸位想想,哪一法是在时空之外?没有一法能超越时空,时空包尽了一切法。由此可知,无量寿,或者是称无量光,或者是称阿弥陀,就是虚空法界无量无边一切法的总名称,一切万法的总题目。

中国乾隆年间,把中国自古以来所有的书籍,将它整理重新分类编辑,成了一部大丛书,定了一个名字叫《四库全书》,这是这一大部书的总名称。由此可知,阿弥陀佛在佛法里面就像《四库全书》那个名号一样,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不能出它的范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经里面所讲的尘说、刹说,无量劫来,往后还有无量劫,所说一切法的总题目就叫做阿弥陀佛。我们这样才明了,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古大德常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才稍稍有一点认识,名号功德真的不可思议。

下面说,『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这两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众生」,我们今天是众生;「闻此号」,我们真的也闻了这个名号。能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未必。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关键在这个「闻」字。诸位必须要晓得,这个「闻」不是我们今天讲「听到」,但是也算;这一生不能往生,也许来生、也许后世,这个名号在阿赖耶识里头是个种子,这个种子是金刚不坏的种子,决定不会消失。总有一天你遇到缘,这个种子成熟,还是会往生,所以能讲得通。而实际上,这个闻是菩萨的闻慧。我们晓得,小乘人所修的是「三学」,戒定慧三学;这是大乘经,大乘当中的大乘,大乘菩萨修的叫「三慧」,闻思修三慧。

诸位在道场听经听了这么多年,应当由三学提升契入三慧,我们修学才有进步。闻思修三慧是什么意思?闻是做「接触」这个代表词。我们眼接触外面的色法,眼见色,它不用「见」,它用「闻」,用这一个字做代表,眼见一切色;耳闻一切声,闻做代表,接触;鼻嗅一切气味,舌尝一切味道,统统用这一个字做代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叫「闻」,闻代表接触。「思」是什么意思?思是代表明了。我们一般人要是遇到一个难题,告诉你:「你好好的想想,想一想就明白了。」但是大乘三慧里头不容许你去想,你一想就是落到意识里面去了,那就是分别执著了,那错了!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这叫思慧。修慧从哪里说?修慧从决定不迷惑,对於一切诸法不迷、不邪、不染,这叫修慧。确确实实决没有迷邪染,一接触就是觉正净。从觉正净来说,叫思慧;从离迷邪染来说,就叫做修慧。

由此可知,闻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一桩事情,决定没有次第。绝对不是说闻是听,听了以后我再去研究研究,研究好了之后,我再来实行,那个不是菩萨,那是凡夫。所以闻、思、修三个字,千万不能把意思搞错了。而戒定慧是有次第的,确实是我们的一个看法,先持戒然后修定,由定再开慧,它有次第。闻思修不是这个意思,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刚才我说了,我们学了这么多年,对於佛法也略知一二,应当把自己境界提升,见色闻声就通达明了。特别是佛像,我们见到阿弥陀佛的佛像,见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是听闻到名号,立刻就要通达明了名号里面的含义,它具足究竟圆满的义理,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清净、无量智慧、无量庄严,一切皆是无量之无量。

为什么在此地经文上,它不举别的,单单举个「无量寿」?因为无量寿通常又代表常住法身。学佛的同修在经典上常常念到,「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化身佛」,佛有三身,《华严经》上讲十身,通常讲三身。三身、十身也好,都是以法身为根本,法身是能现,报身、应化身是能变,它有个根本,根本是法身,根本是我们自己的真身。佛家修学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教我们肯定、认识自己的真身,禅宗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哪一天要把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找到了,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你真的成佛不是假的,在大乘法门里面说,你证得法身,本来面目就是我们自己的法身。法身在哪里?法身无处而不在,无时而不在。这个话不好懂,不好体会,这是很深很深的道理。可是,再深之理,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举个例子。你从讲堂的门口走到讲台,你用什么身体走进来的?如果这一边有一架电影的摄像机,你从那边走上台来,旁边录像机来给你录,用电影录像容易体会。为什么?它一张一张底片,一秒钟照二十四张片子。你这个身有没有动?没有动,在那个门口没有动,到这个地方来也没有动。如果不用这个科技,你很不容易体会到。从这个地方才明了佛经里面讲「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这是如来的见解,这是真话。《中观论》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

飞机飞的速度很快,现在七四七大型的喷射飞机,时速一千多公里。我们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门去照相,照的那个飞机没动,也就是说,我们的速度跟它飞行的速度相等,你看它就是不动的,这是个物理现象。这些现象在佛家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真的;然后告诉你,十法界依正庄严,「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认为这是真的,你就看走了眼。真的是什么?真的是法身,永远不变,法身是真身。

我们从门口到这个地方,你这个身在移动,移动是不是身在移动?我们认为这是我身在动,其实不是的。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刹那生灭,正如同我们照相一样,前一个底片那个相灭了,后一个照片生起来了。我们现在照相这个速度一秒钟二十四张,如果有个照相机它的速度很高,一秒钟能够照十万八千张,那你就更清楚,更容易体会,确实没有动,只是这个相在生灭,刹那生灭。生灭的速度,绝对不只一秒钟十万八千张。《仁王经》上佛告诉我们的,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我们今天弹指,我们弹得快,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的生灭,这才叫诸法实相。正报这个身如是,依报的环境也如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例外,这叫做「唯识所变」。你从这个地方体会到、觉悟到,你才真正认识诸法实相。认识之后要把它证明,你才得受用。你要是不能够证得,那是你的知识,知识不能落实在生活当中,你享受不到;换句话说,你还是不能过诸佛菩萨的生活。你必须把它证实,你才能同诸佛菩萨一样的得大自在,永远离苦得乐。这都是实话。

我们出家人,佛给我们制定这个服装,我们现在中国人习惯叫披衣,佛法叫袈裟。诸位看到这个衣服上一格一格的,这衣服就是代表法身。我们天天披到,有没有体会到清净法身?代代相传,这个衣叫福田衣,也有道理,披上这个衣服有福了。可是你要明了道理,才会真正得福;不明了这个道理,披了跟披普通衣服没什么两样。什么道理?你看每一格每一格的,一样大,一样大代表什么?代表平等。格子这么多代表什么?今天我们所说的,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国土,能够真正明了,平等,一样大,没有大小、没有高下,你就有福了;你能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人就有福报,所以叫福田衣。

这个衣服披在身上,还有我比你大,你比我小,你没有福,你颠倒了,所以这个衣就是把整个虚空法界合成一体。这个意思愈来愈明显,什么叫法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都是自己真心所现的,八识所变的,这是真话,这个道理很深很深。唯识法相宗专门说明这个理论与事实的现象,他们主要的经典六经十一论,《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六经之一,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跟自己密切相关。

古圣先贤常常教导我们待人如己,对待别人跟对待自己一样,所以真正爱自己,才爱护一切众生,不爱护一切众生的人,不知道爱自己。这里头有大道理在。所以法藏菩萨成佛,立名阿弥陀,就是「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众生有智慧,一听他就通达明了。名号里面所含的义趣他通达明了,他就能够把思想观念转变,契入这个境界。这个条件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说「俱来我刹中」。

如来名号必须要普闻十方,这个事情谁去做?诸佛如来承担接引教导众生的使命,善导大师所说的,「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善导大师所说的如来,不是专指释迦牟尼佛,他是广泛的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佛示现在世间干什么?教学。佛没有别的工作,讲经教学。教什么?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唯独来到这个世间就一桩事情,把《无量寿经》介绍给大家,《无量寿经》就是弥陀本愿海。所以,一切诸佛出兴於世,他讲的经论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无量寿经》决定要讲,这就是他必须要说的一门课程;其他的经论是附带的,这是主要的,决定要讲的。我们今天讲弥陀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这三经是决定要讲的,不管是显教、是密教,宗门教下,只要是如来示现,决定会讲这三部经典,这叫如来本愿海。

佛帮助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就这一个法门。为什么又说众多法门?度根性没有成熟的。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一句话可不能错会意思,什么叫无缘?无缘是根性没有成熟,你劝导他,跟他讲解,他不能完全接受,这叫无缘。虽不能接受也讲,跟你有缘,没有缘跟你结上缘。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来生还不能成就,后生。佛度化众生很有耐心,生生世世绝不舍弃你,「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道理就在此地。不像我们,我们没有耐心,他很有耐心,他那个耐心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没有缘的,跟你结缘;缘没有熟的,帮助你成熟;已经成熟,就帮助你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这是佛帮助一切众生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要知道。不但要知道,我们要学习,我们才知道如何帮助这个世界上一切众生。

我们今天用的方法,第一步,为一切众生介绍佛法,认识佛教,这是头一步。现代社会对於佛教误会的人非常非常多,怎么误会?佛教是宗教,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你说佛教不是宗教,人家反过来责备我们,说我们无知:「佛教怎么不是宗教?全世界都承认它是宗教,你怎么可以说它不是宗教?」所以他们说宗教,我们也只好承认这是宗教。可是自己要晓得,佛教确实不是宗教,这是他们不知道的。佛教是什么?佛教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用现代的话来讲,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它不是宗教。所以我们特别要给他讲解,介绍清楚,让大家有正确的认识。

不但要他认识佛教,而且还要认识宗教。世间有许许多多的宗教,在新加坡这个地区,国家承认的有九大宗教。明天晚上拜火教到此地来讲经。拜火教中国古时候叫祆教,也是在唐朝时候传到中国,很可惜中国现在已经没有了。他们的人数很少,在全世界总共信徒只有十五万人,在新加坡大概一百五十几个人。人虽然少,在我看起来,所有宗教里面他们最团结。他们一百五十多个人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大家庭一样,非常和睦。去年过年他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聚会,我看到他们那种团结、互相尊敬、相亲相爱,我看得很受感动,这是其他宗教里面我们很少能看到的。

马来西亚国家承认的有七个宗教。他们那个国家没有拜火教,没有犹太教,其他的宗教,新加坡的宗教他们都有,所以他们有七个宗教。到底什么是宗教?过去许哲在这里讲得好,宗教就是爱,爱就是宗教。她的话解释得很有道理,但是必须要更清楚的说明。佛家常讲,佛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教是什么?慈悲。我们新加坡附近的邻居,马来西亚、印尼,都是回教国家,信仰回教的人很多。回教的《古兰经》我也常读,每一段经文的第一句,阿拉确实是仁慈的,他们的根本,仁慈;佛教的根本,慈悲。再看看其他的宗教,像《新旧约全书》,「上帝爱世人」、「神爱世人」。我们综合所有宗教,提出了四个字,「仁慈博爱」,仁慈博爱就是宗教。所以宗教不迷信,宗教是仁慈博爱,宗教是好东西,应当要提倡。

所以我与许多宗教接触,我劝导他们一定要发扬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什么?爱的教育,仁慈博爱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哪里?用我们现前社会大家所期望的,它的目的,第一个、世界和平,第二个、社会安定,第三个、人民幸福。在佛法里只有一句,「离苦得乐」。由此可知,所有宗教的根本相同,仁慈博爱;所有宗教的目的相同,都是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定,人民离苦得乐。於是宗教有团结的理论,当然就有团结的方法。新加坡九个宗教这样的合作,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是好事情。我们一定要把这一桩好事向全世界推展,向每一个国家地区介绍,给大家做个好样子、好榜样。佛家讲极乐世界,穆斯林讲天园,天主教、基督教讲天堂,其他宗教也都讲天国、天堂,无一不是劝人为善,为善最乐,佛家尤其如是。

十善业道是佛家教学的根本,我们现在正在学习这部经典。净宗法门决不能离开十善,何以故?佛在经上介绍,给我们讲得很清楚,那一个世界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如果我们的心不善,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佛号要念得好,十善决定具足;十善不具足,那个念佛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念。那个念佛句句是巴结阿弥陀佛,讨好阿弥陀佛,居心不良,这个不能往生的。所以一定要真干,真干那就决定相应,这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多善根、多福德,必生净土,必证菩提,殊胜圆满,究竟方便。阿弥陀佛作佛所以用这个名号,这个名号用意非常非常之深。

我们接著再看下面一句: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我们要问,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往生」这个话要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现在人叫移民,我们移民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去?这两句话就是答案。到那边去之后,我们所得到的好处,『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端庄美好的相貌,这是一切众生都希求的。能求得到吗?佛家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肯定求得到,你必须要如理如法,你就能求到。阿弥陀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美好、生活修学的环境,这个很难得。

我们修学,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古时候,那些祖师大德们,无论是哪个宗、哪一派,他们选择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都是在名山大川,风景绝佳的处所,在那个地方建立道场。为什么要这样选择?环境对我们身心修养关系很大。但是现代由於交通的发达,资讯发达,中国许许多多著名的道场也都被污染了。最严重污染的是什么?你们能知道吗?电视。天天看电视可不得了!高山上也要装个电视,那么清净的环境被污染了,多可惜!无线电广播是污染,现在的网际网路是最严重的污染,不得了!我们要选择一个道场,要避免这些污染,真正有一个清净修学的环境。

我也很留意,这么多年来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去参观,仔细去观察,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地方!过去我发现的,澳洲是个好地方,比美国好,比加拿大好。上一个星期我们到古晋去参加一个法会,我住在古晋边界丹斯里.李金友的山庄,我在那里住了六天。那个地方环境清净,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活、学习、修道的一个场地。法会完了之后,他特别让我多留两天,仔细去看看它的环境。我深深希望,他将来在山上建弥陀村,我们到那边去念佛去。

他这一座山面积很大,有五千英亩,五千个acre,环境里面的公路有十六公里长,青山绿水,海拔一千公尺,四季长春。所以他说他提供三个第一,世界第一。第一个是空气世界第一,那里面看到蓝天白云,天色特别的蓝,看了真舒服,原始森林;第二、提供第一清净的水,山沟里面流的水、池塘的水,都可以拿来喝,没有污染;第三、提供最清洁的饮食,山上的人,他现在员工三百多人全部都吃素。员工从哪里来的?都从附近十几个村庄。因为那些人住在山上,山上都是打猎的,靠打猎谋生,他把他们召集到山庄里面来,给他们工作,给他们好的待遇,劝他们不要打猎,统统吃素。最初很不习惯,吃了半年之后大家都欢喜。怎么样?皮肤好了,脸上皱纹没有了,所以个个都愿意吃素了。三个第一,我去住了几天,我说:「你还要加一个第一。」他说:「什么?」「最清净的心。要在上面讲经,要在上面传道。」

我们没有私心,决不是说我们只讲佛法,不传其他的宗教。我们在那里建一个多元文化中心,建一个大的活动中心,就做讲堂一样。它里面有小型的电影院,我说:「电影院一个不够,至少有三个到四个小型的电影院。」「放什么东西?」「每一个宗教。」「东西都从哪里来?」「不要紧,」我说:「每一个星期天各个宗教到这里讲经,我们把录像带提供给你。将来你在山上,他信什么宗教的,我们有哪一个宗教的录像带拿去,让他们去听,给他们去看,要有一个最清净的心。」我说:「你这个道场,将来就变成世界第一净土,净土道场。」山上有很多路,开了路,路开了十六公里,很多桥都还没有命名,要我替它取名字。我一想,我们去年千禧年祈祷,和平祈祷的时候,我们搜集了二十六种不同文字的「和平」,统统给他,「这二十六个你去做桥的名字、路的名字,全部是「和平」,你这个山上和平,不会有斗争。」山大概还没有名字,我也送个名称给它,「清凉山」。清凉山,和平路,和平桥,很有意义。

所以我想我明天,今天没有遇到李会长,明天我跟他谈谈,我们此地不要建弥陀村了,弥陀村搬到那里去,此地飞机一个小时就到那边。我们这里专门办学,培训弘法人才,弥陀村搬那边去。你们大家赞成的时候,大概就没有问题了。所以环境对於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在那个山上去住,确确实实人会长寿、会长生。因为你没有烦恼、没有忧虑,你所接触的青山、白云,看不到一丝毫的污染。所以一定要选择生活、学习的好环境,这是附带的话。

佛身,佛的相,佛在经上常说,从百千亿福德所生。所以要晓得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相貌,是属於果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第一个善果就是身体。诸佛菩萨他们的体质、相好,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的善业福德之果报。我们要想改善我们的体质、改善我们的相貌,绝对不是今天科学家所讲的,把人类的基因,已经发现了,就可以改变,没有这个道理,这个不是真的。不相信试试看,将来科学家是不是把每一个人相貌都变成一个样子?这个不可能的事情。

寿命的长短,一生的际遇,富贵、贫贱,无一不是业报。佛教导我们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是首先教我们改心,断恶修善。佛在《十善业道经》里头最重要的开示,是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你的心就善了。昼夜不能间断,你晚上睡觉还做恶梦,你的心不善;你的心要善良,怎么会有恶梦?从晚上睡觉作梦,我们自己要觉悟,如果恶梦多,要断恶修善。你从这里下手,认真努力去做,我想一两年当中,这个效果就现前,恶梦逐渐少了;少到最后,虽然会作梦,绝对不会有恶梦。心善!如果不能够断恶修善,你的恶梦决定断不了,非常明显。

第二个佛教给我们,「思惟善法」。这是说你起心动念,你要想善不要想恶,这个是我们修学的根本。看一切人的善,不要看一切人的恶;看一切人的恶,把我们的善心毁掉了,你说你这个损害多大!人心本来是善良的,孔老夫子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佛家讲真如本性,纯善无恶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真心纯善无恶。恶从哪里来的?恶都是看到别人的不善,把别人不善统统搜集装在自己心里,自己心就变成不善,这么来的。你为什么不反过来,专门搜集别人善的,别人不善的我决定不要,我的心不就变成纯善了?所以要懂得日常生活当中与大众相处,如何做一个转变。

佛家善恶的标准尤其说得好,为自己的是恶,为别人的是善,这是诸佛菩萨,我们要学。为别人,诸位要晓得,法身善;为自己,业报身善,法身没有了,报身也没有了,这个损失太大太大了。谁懂这个道理?只有佛懂。佛给我们说,我们听多了,慢慢也觉悟到。所以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不要怕辛苦,不要怕劳累。为别人做事很辛苦,你要以为很辛苦,真的你就很辛苦,真的你就会累坏了;你念头一转,「为别人做事最快乐」,愈做得多愈快乐,这就是佛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看你怎么想法。

李木源居士一天到晚为大众,每天睡两个小时,在别人怎么受得了?他何以能受得了?为别人做愈多的事情愈快乐,所以他就不感觉得累,不感觉得疲乏。这个道理真正懂得的人少,不多。他不懂,也难怪他,没有人教他,他没有认真学习过,他怎么会懂?我们今天懂得一点,是佛经看多了、听多了,这才稍稍明白,我们生活环境改变了。世间许多好的缘、殊胜的缘,我们都遇到了。不但自己能享受,而且许许多多有缘的同修,我们都介绍给他,帮助他。

古晋这个山庄,将来要建弥陀村,我们大家都有福。因为它的条件,我想很容易做到。退休养老、去念佛、去学教,年龄五十岁以上,需要的钱不多,只要马币十五万,就可以拿到永久居留权。马币十五万,新加坡的钱七万五,所以这个条件很低,很多人都很容易拿到。外国移民到新加坡,难!不容易。这里建了弥陀村,你们想到这里来,新加坡移民局不给你居留,你来只有一个月、只有半个月,你不能在这里常住。澳洲也非常困难,澳洲政府定的,大概要在澳洲银行存款七十万,数字太大了,一般人没有这个能力。这个地方只要七万五,十分之一;跟澳洲比的时候,十分之一。所以我们很希望,我们想了多少,想了几十年,弥陀村希望能够在马来西亚能够落实。只要一个道场建立了,有了这个样子,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到这儿来学习。真正做一个好样子,让年老的人度过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岁月,晚年是最幸福的岁月。在这个里面,我们也成就『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所以要靠环境帮助我们。佛的三十二相,每一个相好都有业因,我们要很认真努力的来学习。

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

这一首偈是「悲益正念」。上面这两句是讲身德,「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是讲身,这两句是讲心。这么好的身相从哪里来的?心好。所以,我们一定要修学,我们要如佛一样的慈悲。慈悲心的表现,一定是利益一切众生,真正能做到舍己为人。经文『亦以』这两个字要注意,这是阿弥陀佛对移民到极乐世界人的期望,也像他一样,具足圆满的大悲心,都能像佛一样,看一切众生就看同自己一样,所谓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用今天的话来说,无条件的。我们为一切众生服务是无条件的,对待别人就跟对待自己一样。

佛在《华严经》上也是这么说,「因於众生而起大悲」。这个悲心用现代的话来说,我们叫同情心、怜悯心;佛家常讲慈悯,慈悲怜悯。特别是看到苦难的众生。众生最大的苦难是什么?不是没有财富,没有财富不算苦难;没有智慧是真正苦难。今天世界上,具足富贵的人很多,具足智慧的人不多。富贵而没有智慧,往往造业,他的富贵享完了之后怎么办?福报报尽,罪报现前。那个福不是真正福,世间的荣华富贵,那是一场梦,我们要很清楚、很明了,不是真正富贵。真正的富贵,生生世世都不会失去,那是真的。这一世享完了,来生就没有了,这不是真富贵这是假的,昙花一现,我们要了解这一些事实真相。

於是佛眼睛里面看六道的这些众生,遭受物质上苦难的,还要在物资上去帮助他,使他能够得温饱,能够活得下去。至於前生修了一点福报而没有智慧,享福而没有智慧,这一些人更应当要度他。所以佛的教学对於贫穷苦难的众生,教导他断恶修善,培福;断恶修善是改善物质生活不二法门,真有效果。对於生活富裕而没有智慧的,佛教导他破迷开悟,使他的福报能够持续,不至於享尽了,罪报现前;帮助他破迷开悟。所以佛确实是普度一切众生。这里面福报大的,包括天王,印度教里面所讲的大梵天王,佛经里面所说的摩醯首罗天王,这是六道里面富贵到极处。他没有开悟,他没有智慧,佛要帮助他,佛要给他真实的利益,帮助他开智慧,所以说是因众生而起大悲心,这个大悲心就是菩提心起作用,因菩提心这才能够成正等正觉。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一个不发大悲心,没有一个不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个个人都是舍己为人,这样才能够如佛一样普遍利益一切众生。

下面两句,『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欲」是贪欲。诸位必须要记住,人所以过得这么苦;现在的苦不算苦,来生的苦是真苦。来生到哪里去?畜生、饿鬼、地狱,这是真苦;我们这一生受的这个不算,生活再困苦都不算苦。《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是什么?邪师所说的法跟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譬如,今天社会上有一些人流行的一个观念,贪欲,贪欲才是社会进步的主动的力量,所以鼓励人贪欲,帮助人贪欲,社会才会有进步。这个观念,这一种说法,就是佛在经上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是错误的。佛在经上讲,贪欲堕饿鬼道

所以中国人常讲,人死了都作鬼了。这个话说的是不对的。六道轮回,你怎么晓得人死了就作鬼?他为什么不作天?但是细细想一想,话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为什么?贪心多,贪心多堕鬼道。这世间几个人没有贪心?贪名、贪财、贪色,贪图五欲六尘。甚至於学佛了,贪佛,糟糕不糟糕!贪图佛法,诸位要晓得,不是教你换贪的对象,贪佛也是贪,也要去当饿鬼去。佛不可以贪,佛在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话就是告诉我们,佛法不可以贪。

你们年轻法师在这里学讲经,「我学得愈多愈好」。贪!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经典虽然多,我学个一样、两样,就可以了,不要贪多。就像《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们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识,人家多么谦虚。无量法门,他说,「我只懂得这一个法门,我修学这个法门,其他的我不知道,你去向那些人请教,他比我知道得多。」各个都是这样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是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我们今天迷惑颠倒,希望什么?样样都通,「你们不管学什么法,到我这里来就行了,不要去问别人」。贡高我慢,这样主持佛法,做得再热闹,死了还是堕三途,出不了三界,生不了天。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同学,今天我听李文发居士告诉我,我们培训班,就是中国跟我们合办的,大概十月要开学。他们现在在找这个场地,谈得大概差不多了。我告诉他:我办这个学,四个同学是一班。四个人在佛法叫一众,就是一个僧团。我们开十个班,十个班三十个学生,十个老师。你们现在将来都作老师。一个人带三个学生,跟三个学生生活在一起,你们四个人同住一个房间,同使用一个教室,学一部经。要让这三个学生,每一个人都把这一部经讲好,要教他出来讲,个个要讲好。所以我跟他说,我要十个教室。你们学生的寝室也要十个,我们这样才能搞得成功。另外有个大讲堂,大讲堂是共同科目,在一起上课的时候,我们四十个人聚会在一处。平常上课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教室,人数多了教室就要多。这是我们教学的方法跟一般佛学院不一样的地方,「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一定要离欲,「离欲」才能「深正念」。「净慧修梵行」,梵是清净的意思。《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心善、念头善,就是思想善、行为善,决定不夹杂丝毫不善,这才叫梵行。你的心善、思想善、行为善,其中还夹杂著不善,这个可以说善行,不是梵行。世间善行跟梵行差别就在此地,梵行里头不可以夹杂不善,所以梵是清净,我们一定要懂得。

正念是什么?正是对邪说的;离一切邪念,这个念叫正念。我们在古人典籍里面也看过「正念无念」,他们讲的话没有讲错,我们看的时候看错了。我们看错了什么?正念是无念,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就叫正念,错了。那你是错得太离谱了,你把无念当作正念,结果是你的果报在四禅无想天。无想天是外道,学佛学成外道,错到哪里去了!一定要晓得,无念是无邪念,无想也是邪念。宗门里面常讲无念,无念是什么?无「有念」,你「有念」无了,「无念」也无,「有念」、「无念」都无,那叫正念,那才真正是无念,那个解释就没有错了。有念、无念统统都没有,这才叫正念现前。所以确实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有无两边不著」,这个话难!「有念就不是无念,无念那就有念,到底我是有念还是无念?」你又搞迷糊了,又搞不清楚了。其实我跟你讲一讲你就明了。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念无;决定有利益一切众生的念头。有念,有什么念?有利益一切众生之念;无念,无自私自利之念;这就是正念,这个说法你就好懂了。如果有利益一切众生的念头,里头还夹杂著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念就不正,这不是正念;正念决定没有自私自利,一味只念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大家没有契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是真乐,为一切众生服务是大乐。这个话《古兰经》里头都有,回教的经典,经典里面说了很多次,它说的是:「施者比接受施者更有福」,这个意思是相同。意思就是我们为别人,比接受别人为我更有福报,更有福。所以确实是乐在其中。

「净慧」,清净智慧,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般若智慧,般若波罗蜜多,绝对不是人天小乘的智慧。为什么?人天小乘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干净,人天夹杂著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贪痴慢,夹杂这些东西不清净。二乘权教菩萨见思烦恼断尽,也就是他不夹杂烦恼障,他夹杂所知障,所以他还不是清净。但是比起我们来讲,他比我们清净多了;他比上面那就不如。法身大士,所知障也断尽了,烦恼、所知两种都不夹杂,这才叫净慧。你们老同修听到我这个说法你能够理解。我们今天要学,两种同时都要淡,不要以为,「我们还是先断烦恼障,再破所知障」,那你就笨了,你费的时间很长,你学得很辛苦。两者同时断,不能够完全断,断个一分两分也好。一年能断一分两分,年年有进步,这就是很好的境界,不能够有退步。要保持精进不退,唯一的办法是读经,亲近善友,远离诱惑,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凡是修行不能成就,最后退转、堕落,都是禁不起社会诱惑。社会是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诱惑。所以佛家讲护法,谁护法?自己要护自己的法。善护,就是你自己懂得,「我禁不起诱惑,我要回避」,你才能保全。禁不起诱惑,又不肯回避,那你就注定堕落了。

正因为这个道理、这一个事实,所以唐朝时候百丈跟马祖这两位大德才建丛林,建丛林就是为这个事情,你禁不起诱惑。建丛林提供你清净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远离一切染污,也就是远离一切诱惑,把这一个道场建立在深山里面,你走进去都很困难,不是真正学道、慕道的人,他不肯吃这个辛苦。「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这两个人,大家听了这两句话就明了。建丛林是办事,护法,护持道场,道场一切行政杂物事情他做;百丈大师教学。就像一个学校,一个主管行政,一个主管教学。管行政的护法,教学的弘法,弘护是一体,缺一个都不能成立。我们今天在此地李木源居士护法,我们在这儿弘法。我们没有这个得力的护持,你在佛法修学得再高明,你也没有发挥的余地。所以弘、护一定要结合成一体,弘、护的功德一样大。佛在《大涅盘经》里面告诉我们,护法比弘法的功德还要大,这是世尊说的。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护持佛法的是当时十六大国王,以及当时各个地区大富长者,他们来护持;礼请世尊,礼请僧团,到他们那个地方弘法利生,都给我们做出非常好的榜样。菩萨一定要学习六度、四摄法,远离贪痴慢,这叫修梵行。由此可知,修梵行的基础是清净的智慧,四摄六度才能够远离一切染污。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第九十三集)2000/7/22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档名:02-034-0093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五面,倒数第四行。这个科题,是「智光妙用」。这一段里头分四个小段: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悉舍三途苦。灭诸烦恼暗。】

先念到此地。上面一段是说无量寿,这一段是讲无量光。无量寿是讲体,无量光是讲相、用,体相用流出无量无边的德能,利益一切众生。唐朝善导大师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为众生;我们从这个偈颂里面,能够体会得到大师这个话是有依据的,不是随便说的。

前面这两句,叫「慧光普照」。这是阿弥陀佛成佛时候发的大愿,这个愿兑现,佛的光明确实是普照十方刹。而实际上,不仅是佛的光明,佛的色相、佛的音声,一一都是周遍法界。我们凡夫没有见到,没有听到,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妄念太多,粗心大意,不能够体会得。如果妄念少,心很细,确实有一些人见到佛光,听到佛的音声;只要静下来,不难见到。而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得,佛的智慧德能确确实实遍虚空法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个道理大乘经上讲得很多。佛何以现前?何以在某些人现前,对某些人又不能现前?还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心现识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眼前没有离开色相;换句话说,我们的六根没有离开六尘境界,根尘都是所现、所变。大乘经上我们常常读到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没有去想佛,所以佛就不现前。我们所想的什么境界,这境界就现前。这些境界都是自性智慧光明德能,智慧光明变现出我们现在这个境界,我们要懂得。

『普照』,意思很深。十方刹土,就是今天讲的虚空法界。「普」,是平等的,是清净的,这才称之为普。古德说,佛光能破无明烦恼,所以称之为『智慧光』。「智慧光」也是阿弥陀佛的别号,我们曾经读过。智慧光就是无量光,也叫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常照光、清净光,《无量寿经》里面说了十二个名号,都是无量光的别名。为什么用这么多名号?从名号里面我们就体会无量的含义。当然,这十二个也不过是举例而说,实际上言语没有法子表达,说之不尽。佛光确实能照。我们现在要问,佛光既然是遍照,现在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其实一切众生都沐浴在佛光之中,只是烦恼习气太重,我们还没有觉察到。佛菩萨慈悲到极处,对於这些业障深重的众生,智慧光转变成另一种方式,就是言语。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为大众讲经说法,字字句句都是智慧光,都是普照十方刹。佛灭度三千年了,今天虽然佛不住世,佛的经卷还留在世间。我们展开经卷,就是佛光普照;我们读诵,是智慧光现前;我们研讨,也是智慧光现前;我们讲解,亦是智慧光现前。智慧光显现最显著的,是依教奉行。诸位果然依教奉行,佛的无量光寿,你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能够体会到。然后你真的会相信,这个不是假的。

光的作用,下面这一偈经文,『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悉舍三途苦,灭诸烦恼暗』。这一首偈对於我们现前非常重要,佛的教诲能帮助我们消除三垢,「三垢」就是贪痴三毒的别名。「冥」,冥是无明、无知。无明烦恼,这是痴。什么叫「无明」?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了,就叫无明。佛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真相我们本来是通达明了。本来通达明了,现在为什么变成不明了?这个问题在佛法里面称之为「大问」,这是大问题,根本的问题,我们现在学佛的同修,不少人都有这个疑惑。佛陀在世的时候,弟子当中有这种疑惑的人不少。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就提出这个问题,世尊有详细的解答,在《楞严经》第四卷。我们读经要细心去体会,看看你能不能把真正的答案找到。

不但佛这么说,古今中外的大圣大贤都是这个说法。这些人我们在历史上看到,他们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互通讯息,但是他们的看法、说法,几乎完全一致,这就是中国谚语里面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儒家《四书大学》里面,一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明明德」跟这里讲的意思完全相同。「明德」是本有的;明德是个名词,本有的。现在圣人教我们:「你要明明德。」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的明德不明了,所以才要加个明。「明明德」,在我们禅宗里面,就是明心见性;这个在佛法里面,是破根本无明。大学之道在什么?在破根本无明。

「在亲民」,那是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用「明德」生活,就过诸佛菩萨的生活。因为明德不明了,佛家叫无明,所以你才会起贪、,贪是无量无边烦恼的总称。顺著你自己妄想念头的,你就起贪心;不合你的意思,你就起恚。烦恼再多,这两条全部都包括了。烦恼从哪里来的?从无明来的。佛在此地教导我们,唯有依佛的智慧光,才能消除我们的「三垢冥」。这个话的意思听懂了吗?再说明白一点,一定要依靠佛陀的教诲,我们才能够断烦恼,才能够恢复自性本具的智慧光明。我们的智慧光明,我们的福德寿量,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他老人家无量寿,我们个个都是无量寿。今天会变成这个样子,统统受了无明之害,受烦恼之害。只要把无明破了,烦恼断了,我们的智慧德能完全恢复,佛菩萨教化的功德就圆满了。第一句是我们修学之根本、基础,所以不断烦恼怎么行!

第二句,「明济众厄难」。「明」是明显,成就的意思。「济」是救济,就是佛家讲的广度众生。「厄难」是讲的果报,「三垢冥」是业因。你有了这个业因,你当然就有灾难。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世间,天灾人祸这个频率不断的在上升,灾难也一次比一次严重,真正是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五浊恶世。现在可以说浊恶到极处,天灾人祸现前,世间许许多多志士仁人都发慈悲心要想来挽救,怎么救都救不了,愈救好像灾难愈多、愈严重。

我们看看今天这个世间政治的人物喊出的口号,「救国、救民」,慈善家、宗教家都在祈求世界和平。求了多久?从有始以来一直到今天,和平也没有落实,好像都没有感应。可是人类对这个向往并没有衰退,还是在祈求,还是在祷告。今天我们在这个经典里面得到了一个讯息,真正和平要能够落实在我们世间,必须要依靠佛的智慧光消除我们三垢冥,这是正确的方法。这一桩事情政治做不到,军事武力也做不到,经济、科学技术还是做不到。我们这才恍然大悟,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他懂得、他明了,这个事情政治无能为力,所以他有很好的政治背景,他放弃了。世间所有一切行业、技术都不能办到这个事情,最后他选择的是什么?出家修道,弘法利生,他走这个路子,这个路子就是这一首偈里头所说的。他走的是古佛的道路,循著古佛的教诲,先断自己的烦恼,开真实智慧。烦恼断了之后,智慧自然就现前。

佛门常说:「烦恼轻,智慧长。」何况释迦牟尼佛无明烦恼断尽了,自性里头丝毫障碍都没有,所以自性本具的智慧光明圆圆满满现前,「消除三垢冥」,他才有能力帮助这个世间苦难众生。而且现身说法,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怎么作法?首先是看破、放下;他做看破放下的榜样给我们看,过的生活在我们世间人眼目之中,那是最苦的生活,这是我们凡夫的见解;而实际他过的是世间最快乐的生活。我说这个话能听得懂的人不多,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过的是世间最幸福、最快乐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最快乐的生活。我们感觉到这个生活很苦,我们一定要衣食足,要住好房子,要有好的饮食。这是什么?这是贪,我们过贪的生活,他没有贪痴慢。

我们过这个贪痴慢的生活,你要晓得,付出了多少代价。这个代价的结果,就是无量劫的生死流转,我们付出这么惨痛的代价不知道。诸佛菩萨过的那个生活清净自在,解脱的生活。世尊为我们示现,在中国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也给我们做了示现。孔老夫子赞叹颜回,颜回的生活非常非常清苦,箪食瓢饮,可是他的生活非常快乐。由此可知,苦、乐两个字,现在能认识的人都不多;现在一般人是把苦当作乐,什么叫做乐他不懂。苦中作乐,是把苦当作乐,把三途当作乐,这就是无明,愚痴到极处。现在问题来了,如何断贪痴?每一位同修,学佛的同修,都想断贪痴,断不了。原因到底在哪里?你没有接受佛陀智慧的教育,你不了解六道轮回的真相,所以你才迷在此中,以苦为乐,原因在此地。原因知道了,这就有了方法,我们把这个原因消除。如何消除?决定接受佛菩萨智慧的教育。怎么个接受法?经典里面讲得太多太多,「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你真正接受了。换句话说,经典要天天读。

刚才你们也有同修见到,看到有二十多位回教的朋友到我们居士林来参观访问。这二十几位回教朋友来自许许多多国家地区,有来自中国的,有来自澳洲的,来自日本的、菲律宾的、泰国的,到我们这个地方来参观访问。他们想多了解佛教,问我,我们道场供养的这些佛菩萨这么多,他们只相信有一个真神,想了解佛教。我用一点简短时间给他做个介绍,我告诉他: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里面所供养的诸佛菩萨,都是含有高深教育的用意,表法的义趣。像我们面前供养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跟佛的关系,师生关系,所以这不是宗教;我们称释迦牟尼佛,称老师。本师,根本的老师;最初创立这个教学的老师,我们称他本师。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学生;我们跟佛的关系,师生关系。菩萨都是佛的学生,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早年佛的学生,我们是现在佛的学生。诸位就晓得了,这一些菩萨都是我们的学长。老师、同学都是平等的,所以佛法是平等的教学,我告诉他。

所以他就问了:「你们佛、菩萨跟神的关系是什么?你们敬不敬神?」「我们敬神。」我就举个比喻:世间有一些宗教,只承认有一个真神,唯一的真神;也有许多宗教尊敬许许多多的神。有没有冲突?没有冲突。佛教导我们,这一些众神,就像我们现前的社会各个阶层的领导人;这一个国家地区唯一的一个真神,就是国家总统,这是一神论。多神论,除了总统之外,还有部长、还有省长、还有县长,众神。「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佛菩萨到底是什么?佛菩萨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里面的义工,他不是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他也不是总统,也不是部长,也不是县市长,所以他不是神。但是我们尊敬神,我们为神服务,我们也接受佛的领导,这个事情就摆平了。

所以诸佛菩萨是搞教育的,唯有教育才能安定社会。帮助众神,帮助社会各个阶层的领导人,这个工作很伟大,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所以只有真实智慧、真实慈悲的人,才肯这样作法。你们看看每一个宗教的创始人,我就讲了:耶稣、默罕默德,跟释迦牟尼佛都一样,都没有搞过什么政治行业的领导人。所以,所有的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所有宗教都劝人断恶修善。可是对於这些事理讲得最透彻、讲得最详细的,这是佛教。佛教的经典丰富,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任何一个宗教经典,比不上佛教这么多。佛教就像一个完整的大学一样,这里面所有的科系统统具足,一样也不缺乏。佛教里面有讲到宗教,但是佛教不是宗教;佛经里面有讲到哲学,佛教不是哲学;佛教是什么都包括。我们要认真努力修学,佛教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唯有真实智慧,我们这个贪痴的念头才断。

佛教育必须要建立正知正见,你看一部《法华经》主要讲什么?入佛知见。佛的知见,正确的知见。我们今天对於宇宙人生想错了,看错了,这个错误叫邪知邪见。邪知邪见在指导我们,所以我们就做错了,我们也说错了,这才招来许许多多的苦难。如果我们的思想见解正确,必然引导我们的言语行为也正确。我们造作的是善业,所感受的果报一定像极乐世界、像华藏世界,诸佛的一真法界就现前了。由此可知,我们接受教育是多么重要。教育,一定要接受古圣先贤、诸佛菩萨的教育,要肯定这是真实智慧的教育,热心去求学,这也是一般人讲圣贤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志在圣贤。如果我们不立志去作佛、作菩萨,这个教育你能够得到的很有限。所以人不可以无志,一定要立定志向。

我们学佛要学得跟佛一样。佛没有贪痴,我们有贪痴就不像佛。我们要问,为什么我们学不像?其实佛给我们讲得好清楚、好明白。佛教我们断烦恼,从哪里断起?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好像我们身上穿衣服,无明烦恼是里面最贴身的汗衫,最里面的;尘沙烦恼是外面层层的衣服;见思烦恼是最外面一件。当然你脱衣服一定先脱外面,不可能先脱里面。见思烦恼有十大类:第一个「身见」,我们有没有把这第一个脱掉?身见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什么?自私自利。头一关,我们自私自利不能舍掉,就入不了门。佛是个大家,像皇宫一样,千门万户,这是头一道门;头一道门你都进不去,这个宫廷里面之美,你怎么能见到?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放下自私自利学起。只要有自私自利,我们心里要清楚,你既然是听过佛的教导,肯定自己是业障深重的凡夫,肯定自己生活在无明烦恼之中,起心动念都为自己,这是我们学佛而入不了佛门的关键之所在。我们头一条就要把身见放下。

《金刚经》大家念得很熟、念得很多,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头一个,「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个不是菩萨。由此可知,菩萨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无我相。无我相就是没有自私自利,这个人才是菩萨。菩萨是什么人?菩萨是佛的学生,你才是真正的佛陀的学生,佛弟子。如果你身见没有放下,你是挂名的佛弟子,不是真正佛弟子,有名无实。真正佛弟子,最低限度要破我相,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如果我们真正听从佛的教诲,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一切作为再不会为自己想,这个佛门你入进去了。往后障碍虽然有,容易破。第一关难破,第一关我们常讲,瓶颈,很不容易突破。这一关突破了,贪痴慢自然就淡薄了。虽然没有断,淡薄了,你的智慧增长。这一关不能突破,决定没有智慧。佛家常讲,你可能有聪明,你没有智慧。聪明跟智慧有差别,佛家讲的「世智辩聪」,你只有世智辩聪,你没有真实智慧;真实智慧要断烦恼才有,烦恼断了,自性般若智慧就透出来。佛教我们要开智慧,佛不是教我们学世智辩聪。为什么?世智辩聪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惹更多的麻烦,造更重的业障,将来堕得更苦,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世智辩聪的果报在三途。

由此可知,佛陀的教学我们不能不学。你要是真正觉悟了,想脱离三恶道,想脱离六道轮回,只有佛陀智慧的教学才能帮得上忙。可是佛法的修学,一定是要信受奉行。信、受、奉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把它分成阶段。佛经里面常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清凉判《华严》,信、解、行、证,这是四分,一就是四,四就是一。任何一个字里面必定包含其余的三个,你这样才能够契入境界,真正能做到「明济众厄难」,明显的帮助我们超越一切灾难。这是说的现前,我们讲花报;花报后面还有果报。果报是什么?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叫三途,三途的果报,是三毒烦恼所感应变现出来的。由此可知,我们的贪痴如果要不能够拔除,这个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就决定不能够避免,麻烦在此地。《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讲得清楚、讲得明白,绝大多数的众生,讲我们人,绝大多数的人,是离开三途到人道来,可是转眼之间又回去了,又回到三途去。这个原因是什么,我们要多想想。由此可知,佛陀教导我们的,确实是真实智慧,对我们有真实的利益,希望我们在十法界里面,要向上提升,不要向下堕落。贪痴叫三毒烦恼,我们能够消除三毒烦恼,自自然然就离开三恶道。三途比什么都苦,佛菩萨慈悲到极处,要我们「悉舍三途苦」,所以在四十八愿第一愿就是国无恶道、不堕恶趣。我们在这个偈颂里面,跟前面愿文前后对比,佛陀的慈悲就能体会到一些。

「灭诸烦恼暗」,这个「烦恼暗」跟前面「三垢冥」意思相同。「垢」是讲污染,染污我们清净的自性。「烦恼」就是专指贪痴慢,一定要断烦恼。烦恼太多了,说不尽,佛在经典里面,像《瑜伽师地论》,将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把它分类,分了有一百多类,这还太多,对初学来说还是麻烦。天亲菩萨从《瑜伽师地论》再归纳,归纳成二十六,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这都是大类。根本烦恼六大类,就是贪、、痴、慢、疑、恶见。恶见:错误的见解。我们总得要清楚、要明了,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晓得这个念头是善还是恶。断恶修善,要从起心动念处做功夫,这就是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修行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古人用比喻来说,无明烦恼把众生心性盖覆住了,就像阴天浓云密布遮住了太阳一样,遮盖住了。众生昏昧愚痴,显得一无所知,所以叫「暗」。佛的教诲就像太阳一样,佛的智慧,说佛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正智,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这个智慧能破无明烦恼。

「灭诸烦恼暗」,如果不是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你决定灭不了。你去学,广学多闻,圣人所讲的「记问之学」,你看得很多、听得很多,你记得很多,但是都不是自性流露的,都是从外面来的,这叫世智辩聪。你也能说得天花乱坠,但是你的烦恼习气不能断;换句话说,你解决不了你自己生死问题,你没有能力转变你的业报。世智辩聪无济於事,不但不能转变自己的业报,恐怕世智辩聪带来更严重的业障。这是佛为什么教我们一定要求真实智慧,真实智慧从哪里来?是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从外来的。佛在经上所说的皆是释迦牟尼佛自性本具的智慧现前,给我们做参考,他有我也有,他能现前,我为什么不能现前?他没有烦恼,我有烦恼。这样自己才真正意识到,「我必须要断烦恼」。烦恼断一品,智慧就增长一分,你的真实智慧才能现前。真实智慧超过世智辩聪多多,能令自己得真实受用。这个真实受用是清凉自在,这里头有真的快乐,所以离苦得乐。这个乐也没法子说得出来,说出来你也没有法子体会。为什么?你从来没有过这个经验,必须你自己有这个经验,你听别人说你才会懂得,所以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只要烦恼轻了,智慧就增长。

【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

『眼』,它的作用是见。所以在此地,它真正的意思是见,我们一般人讲见地、见解,是这个意思。你的见地、见解充满了智慧。古时候作学生,不论是世法、是佛法,老师教学生对於这一点非常重视。你的知见没有开,你没有智慧的见解,你就不能离开老师。从前人叫出师,现在人叫毕业。出师,你可以离开老师,你的『智慧眼』开了。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智慧眼开了,他可以离开老师,可以毕业了,他可以独立,这个时候可以广学多闻。如果智慧眼没有开,只能够跟著老师,老师领导你。好像走路一样,你还没有能力,不认识路,老师在前面跟著老师走,不会走错路;离开老师,你一定走错,一定就迷路了。可是智慧眼开了,行,他也认识路,不必要跟老师,他可以广学多闻,成就后得智。我们今天求学最大的困难,难在哪里?难在没有根本智,慧眼没有开,就开始广学多闻。这个不学还好,为什么?你还单纯,你还老实,你还有救。一广学多闻,这个头脑里头装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无量无边的邪知邪见。变成什么?变成没救了,现在社会是如此。

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不是我提出来的,这是古来祖师大德代代相传。慧眼没有开那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什么时候才从一门转到多门?智慧眼开了就行,你就可以广学多闻。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是修学的榜样。善财童子代表学生,文殊是他的老师,在文殊会下开了智慧眼,文殊菩萨就劝他去参学了。如果智慧眼没有开,不够资格参学;参学的条件,是智慧眼开了,你有能力在一切诸法之中辨别真妄。你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善恶,老师绝不留你,让你赶快出去,为什么?不会迷路了,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像惠能大师见五祖一样,「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见色生智慧,闻声生智慧,嗅香闻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生智慧,你才有能力参学。如果像我们现在这样,六根接触外面六尘都生烦恼,眼见色,看到这个喜欢,贪爱;那个不喜欢,恨。烦恼!听到声音这个好听、那个不好听,生烦恼。所以我们要想一想自己什么身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生烦恼,这怎么行?断烦恼就生智慧。烦恼的根是什么?自私自利是烦恼的根。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修,从根拔掉,那个枝叶就好办了,很容易解决;根要是不拔除,枝叶没有法子去得掉的。所以「智慧眼」就是代表佛知佛见,正知正见。

『光明身』是说果报,你就得到光明身。光明身古人有很多说法,说有三种光明:外光明、法光明、身光明。我们看佛菩萨形像,特别在画像里面容易看到,佛身都有光,「光明身」。我们凡夫身上有没有光?也有。我们遇到一些练气功的,他们会看气。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气,气的颜色不一样,最不好的是黑色的、灰色的。如果是黑色、灰色的,这个人身体非常不健康;最健康是金色的,黄色的都不错,白色的都很好;红色、蓝色、绿色的,身体都有病,所以能看得见。外国人他不讲气,他讲磁场,意思完全相同;在佛法里面叫光,其实是一桩事情。光的颜色不一样,光的大小不一样,人烦恼要是断尽,光明相好,也代表身体健康,这个确确实实的。

真正修行人,《坛经》说「不见世间过」,你说那个心多好!《十善业道经》里面佛说: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是纯善,身体决定健康,决定没有毛病。为什么?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头纯善,心里头清净,自然是百病不生。病从哪里来的?贪痴慢来的。你的念头、心想不善,所以影响生理,才想出许许多多毛病出来。懂得这个原理、原则的人,我们身体有病了,要不要看医生?不需要。要不要吃药?不需要,念头转过来就可以了。清净心,善思惟,你身体细胞组织就恢复正常;贪痴慢把正常的组织破坏掉,你就生病,就是这么个道理。但是诸位同修听了我这个话,你要是生病,我劝你还是看医生,还是吃药,为什么?我肯定你转不过来。你有本事转得过来,那不需要;你没有本事转过来,还是找医生、找医药来帮助你。可是你要懂这个道理,医生、药物当作助缘,把心里转过来最重要,你恢复健康会很快。

佛的光明身,真的,修行人身是光明的。有些人讲,身体透明的,像水晶、琉璃一样,透明的。那是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这就叫光明身。《思益经》里面讲:「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这个话一点都不错,所以我们要求证得法身,法身是什么?清净光明,没有界限的,没有边际的,称之为清净法身。法身没有相,能现一切相,现的相称为报身。报身做什么用?帮助一切众生用。所以报身有两种,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在菩萨没有证得圆满佛果之前,报身自受用、他受用统统具足;在圆满佛果地上,这个报身也是属於他受用;应化身完全是他受用;如来果地上的报身还是他受用,哪些人受用?度十地菩萨需要用报身,地前的菩萨则用应化身。真正的身,是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就是清净心,心、土不二,身、土也不二,这个理很深很深。

我们再看后面这一首偈:

【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叫三恶道。也有经典上把阿修罗也算是恶道,那就叫四恶道。『闭』,关闭的意思;『塞』,是堵塞的意思。用什么来「闭塞」?就因上来说,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你才能够闭塞恶道门。《十善业道经》所说的理论、方法,那就是闭塞诸恶道最好的方法。佛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你的心善;思惟善法,你的念头善、思想善;观察善法,你的行为善。儒家讲,「止於至善」,莫过於此。阿赖耶里面纵然有恶道的因,你现前把恶道的缘断绝,恶道的门堵塞了,你决定不会堕恶道。不但地狱饿鬼畜生你不会堕,连阿修罗这一道你也不会去,所以一定要懂得。

十善业道,是行门的基础。无论修哪个法门,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它是共同科目,不管修学哪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必须要修十善业道。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给我们讲的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实在讲就是学佛的三个条件,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无论你修大小乘,修哪个法门,你离开这三个条件,你就不是学佛。不是学佛,干什么?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讲了一句很难听的话,是说什么?说我们现在佛门里很多佛教徒,他不是学佛,他不能够断恶修善,就是净业三福他做不到,他天天到佛门里面来,李老师说的,「这些人是玩弄佛法」。我们想想他这个话很有道理,我们是来学佛,还是来玩弄佛法,还是来消遣佛法?真正学佛要明理,要依教奉行,要从净业三福做起,你是真正学佛。

净业三福头一个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做不到,就是李炳老说的,「玩弄佛法」这一类的,玩弄佛法没有不堕三途的。我们有没有尽到孝道?有没有思念老师的教诲?我们展开经卷,这是本师的教诲;我们参看古大德的注解,这是老师的教诲。有没有明了「教诲」的意思?就是有没有解其义,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将你所信、所解的落实在生活当中。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要别人列很多规矩来约束我们,我们就很惭愧。为什么?老师的教诲没有做到,所以才要受约束。老师教导的理明白,事都做到,你是世间第一等善人,谁还敢约束你?你是一切众生的好榜样。所以我们在净业三福里,头一条没有做到,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几时我们才真正入佛门,这个门槛才能踏过去?「慈悲为本」。第三句就是慈悲,「慈心不杀」,这慈悲为本。我们有没有慈悲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慈悲心,用现在的话来讲,爱心!孝亲、尊师、慈悲完全落实在十善业。十善业没有做到,就是不孝,就是不尊师、不重道,没有慈悲心。完全落实在十善里头。所以佛才教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就是念十善,思惟十善,观察十善。

十善的反面就是十恶,十恶的果报在三途,十善的果报在人天;这是讲到最低的水平,不能比这个更低。我们要不能将十善常常放在心上,怎么得了?放在心上,要认真去做。《无量寿经》上教我们善护三业,把口业放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一句里面就包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身、语、意,为什么《无量寿经》要把「语」摆在第一?一切众生最容易犯的是口业,造口业。我们平常修积的功德,说老实话,都从口业里头丧失掉了,所以功德积不住,都流失了;从口业当中流失,从我们处事待人仪态上流失掉。我们的行为、言语动作非常粗鲁,让人家看到都不高兴,这个地方把功德流失掉了,自己一定要晓得。

所以古人有说,修行从哪里修起?「从不妄语始」,这个话说得也很有道理。与《无量寿经》讲的相应,从「善护口业」开始,佛在经上不知道讲了多少遍、多少次,教导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和颜爱语,对待人和睦,我们的颜色表情和睦温和。可是我们在跟大众接触总是会忘掉,依旧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怎么能成功?讲经说法的时候会说,境界现前,完全不是这回事情。从这个地方看到我们修行功夫得不得力,要时时刻刻去勘验。所以早晚两堂课,早课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否则的话,早晚课纵然给你定了,考核很严谨,早晚课你都到了,一堂也没缺。你真做了没有?天晓得。真做,早课确确实实经文里面的教诲记在心上;晚课的时候,展开经文一条一条真的反省检点,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做了没有?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有没有违犯?这是你真正做早晚课,这样做早晚课,你才对得起佛菩萨。如果是有口无心,形式上做一做,经文在口边滑过,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自己,你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夏莲居在《净语》里面给我们提出的,学佛人要真干,你是假干不是真干。唯有真干,才是真正「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通」是畅通无碍。「门」是门径,去趣入。善趣,最低的就是人天两道,人天两道里面,一定要懂得提升自己的境界,从人道至少要提升到欲界天,你才算是真正有了进步。从欲界天提升到色界天,这人天小果,不算真正成就,真正成就一定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这是真正成就。所以这个「善趣门」,至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度众生,我们不能辜负。

【为众开法藏。】

『众』是大众。

【广施功德宝。】

『开法藏』就是为人演说。受持读诵这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这个里头注意,「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要做出个榜样,做出个模范,那是演。人生如戏,要演一场戏给人看,要学佛菩萨,做出佛菩萨的好样子,众生才会觉悟,才会回头。天天讲,讲有什么用?没有人相信,一定要做出来。真做不能假做,假做的时候很容易被人拆穿,你一文不值。真做,真正为众生。佛的教诲一定要兑现,佛教菩萨,说起来哪个人不知道,个个人都知道。佛教菩萨教什么?四摄六度。可是四摄六度几个人落实了?

我昨天从澳洲回来,澳洲同修来给我说一桩事情,他们想办一个养老院,也就是我们理想当中的弥陀村。澳洲政府非常难得,批准了。这是中国人办的,政府同意这里面将来住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饮食习惯跟外国人不一样,住在一般退休村、老人公寓里面,由於言语不通,老年人处处要找这些服务的时候,找人翻译多麻烦!饮食,外国人饮食喜欢吃烧烤的,我们中国老人吃这个东西,上火,吃不消,因此需要有一个中国人的退休村。他们发起听说已经四年了,政府对於这个资金会补助一半,可是他们只需要能筹得大概是七十万的澳币,政府补助他,他们这个退休村就可以建起来。

这一笔钱,到今年听说三、四年了,都筹募不起来。我听了之后很难过,我也说了几句很不好听的话,我说:「这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特别是台湾人的悲哀!」因为黄金海岸布里斯本,台湾移民最多,台湾都有钱,为什么那么吝啬?这一次来找到我的时候,他说现在政府限期限得很严,大概到二十七号就到期了,必须还要有个十五万他们就可以开工,实际上他们还欠缺大概三十七万的样子,来找我。我说这个事情是很重要,我就派我们净宗学会的同修去调查、去了解,如果他真的没有问题,真的这一笔钱拿出去能建得成功,我送他,让台湾人看看。台湾人有钱,一个人拿一万的时候,只找六十个人就成功了;一个人拿十万的话,三、四个人就搞成功了。台湾人还是没有福报,真正好事情摆在面前他不会做。所以这些人,佛家常讲的,听骗不听劝,劝他做好事不行,骗他,所以现在必须用骗的手段,听骗他不听劝,你说可悲不可悲?

另外还有一桩事情,也是令人很痛心的,那是澳洲的。澳洲他们想办一个多元文化活动中心,这个中心设立在一个大学里面,格丽菲斯大学。我在前几年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欢喜,我到那里参观,当时我就送他十万块钱,他们欢喜得不得了。建这个中心,他这个中心当中是一个大厅,大概也有我们这么大,旁边大概有好几个小厅,小厅是每一个宗教一个厅,这是多元文化在学校里面做的,非常理想。建筑基金需要三百万,已经三年了,我捐了十万,以后佛光山也跟进,捐了十五万,再以后就没有了,现在还不能动工。这是宗教界的悲哀!澳洲没有李木源居士,如果有李木源居士,它这个事情早就成功了。

我们此地,回教要办个学校,要买一个校舍,我们大家其他各个宗教来帮助他筹款,筹了不少,他就搞成功了。澳洲的宗教依旧没有落实,不能团结。每一个宗教大家都出一点,这个事情很容易成功。所以佛法我们要落实,布施,要真的去做。不能说是别人布施给我,我不肯布施给人,这成什么话!也有很多宗教里面说,他们本身经济很困难。我说我们居士林经济很富有,什么原因?我们肯布施,大去大来。你们不肯布施,这个就没有法子了。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不修因,哪里来的果报?修因证果。所以我们要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要跟大家讲清楚、讲明白。学佛一定是要将佛陀的教诲一桩一桩落实,这就是『广施功德宝』。

「广」是普遍,没有私心,没有目的,没有企图,现在讲的话,是无条件的布施供养;你得的福报是圆满的,是无尽的。这个文里面特别讲的是「功德」,布施供养是有功,这个功绝不唐捐,一定有果报,报就是得。它不讲福报讲功德,这个「德」决定是善报。福报里面,老子说得好,「福兮祸之所伏」,不见得是真的;但是功德决定是纯善,决定没有一丝毫恶的果报。所以修功所得,称之为功德。「宝」这个字我们要著眼,宝是指宝藏,是真正能帮助我们圆满的解决问题。「宝」的意思在此地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宝是什么?净宗法门,这真正是无尽的功德宝。所以一切的布施供养,最后都要归结到劝导大众修学净土法门,老实念佛,往生佛国,这才是彻底圆满的解决。这一句专指这一桩事情,这是菩萨事业。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第九十四集)2000/7/29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档名:02-034-0094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六面第一行,这个科题是「期如佛德」。这里面有三小段,第一段「悲智如佛」,第二段「说法如佛」,第三段是「一切成佛」。请看经文:

【如佛无碍智。所行慈愍行。】

这是法藏菩萨修行证果的时候,期望自己能够如十方一切诸佛相等,这是大愿的圆满。大乘经上佛常常告诉我们,证得究竟的佛果,确实是佛佛道同;可是在菩萨位次上,依旧还是愿求佛德,愿自己的福慧等同如来。所以第一句说,『如佛无碍智』。佛的智慧融通自在。融是圆融,通是通达,无需要思考,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期望,我想每一位同修都希望自己开智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是无碍的。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

「无碍智」是诸佛如来、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德能。佛与法身大士这个智慧现前了;我们现在在凡夫位,这样的智慧被我们的烦恼、习气障碍住了,不是没有!佛在《华严经》上说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佛一句话道破凡夫跟佛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凡夫有烦恼,有妄想分别执著,佛没有。由此可知,去掉妄想分别执著,一切众生就是如如佛、本来佛。这个偈颂最后一句是「一切皆成佛」,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现前修学最大的障难,就是不能够克服烦恼习气。可是一定要知道,烦恼习气是非克服不可;你要不能克服烦恼习气,你自己一定要晓得,你的果报决定在三途。所以我们要常想,地狱饿鬼畜生苦,我们要不要去做地狱饿鬼畜生?如果要做地狱饿鬼畜生,你的烦恼习气就不要断,你可以随顺你自己的烦恼习气;如果你觉得三恶道恐怖,三恶道可畏,你真有畏惧之心,我想,你一定能克服你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古人教给我们,学佛要有畏心,畏心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畏惧因果报应,这个事很现实。所以学佛没有别的,转烦恼为菩提而已;菩提就是「无碍智」。现在我们要问,怎么个转法?佛告诉我们,方法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是说方法很多。佛遗留给我们的经教,诸位都晓得佛家的《大藏经》,每一部经典里面都说了许多法门,不只一个。你依一部经修,行;甚至於依一部经里头一句、两句来修,也行。

念佛人自古以来确实有不少人依大势至菩萨的修行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这八个字他一生信受奉行,他就能成无上道。都摄六根,就是我们讲的断除烦恼习气,你要能把六根收回来。大势至所讲的这个原则,跟孟夫子所说的做学问无二无别,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岂不就是都摄六根?把六根从六尘境界上收回来,这是大势至菩萨用的方法。儒家教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孟夫子收其放心的具体说明。而大势至所用的方法比这个还要精彩、还要精辟,我们要懂得!菩萨在顺逆境缘之中,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够收摄六根;不是说六根不接触,六根接触,接触而能不落印象,这就是都摄六根。

在十二因缘里面,跟我们讲六道凡夫造业,这十二因缘里头只有三个:爱、取、有。菩萨示现在世间,与大众、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他也示现「爱」,他也示现「取」,但是他没「有」,高明在此地。没「有」是什么?我们今天所谓的这个「有」,就是你有了印象,你心里已经有了,这个就麻烦大了。菩萨示现心里头没有,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叫都摄六根。眼见色、耳闻声,在现相上可以跟大众和光同尘,就像什么?像唱戏、表演一样,表演得很逼真,演员知道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不把它当真,不会落印象,阿赖耶识里头不落种子,这就是没有「有」。他表演有爱、有取,他没有「有」,这是功夫到家,所谓炉火纯青,心地确实一尘不染;然后净念相继,他就成功了。必须到心里一尘不染,心境一如,这个心是真心,这个心是真诚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用这个心来念佛,这叫净念,决定没有丝毫夹杂;相继,永远没有间断。这是真的念。他念,没有间断;不念,也没有间断。由此可知,间断,不是念佛的名号,是念佛的那个心,心里面有佛。佛是什么?佛是圆满的大觉。我们再说得清楚一点,佛就是觉、正、净,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永远不失去,这叫做相继。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的方法。

我们明白了,想学学不到,也学得不像。什么原因?我们没有达到菩萨那个境界。所以大家读《楞严经》一定要知道,《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这二十五位菩萨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位,那是大乘不是小乘。现在有一些同学专修这个法门,学大势至的法门,问题是学得像还是学不像?对於菩萨这一段的开示,能不能真正圆满的理解?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也有初学入手的方法。初学入手,还是用这一句佛号,六字洪名,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念掉。这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要不念佛就胡思乱想,妄想纷飞,连晚上睡觉都不老实,还打妄想,还在做恶梦,作梦是打妄想。所以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从来没有间断过。菩萨们是净念相继,我们今天是妄想相继,昼夜相继。如何能将这些杂念转变成净念,我们就成功了。

什么叫净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净念。这个里面我们在讲席里头讲得很多。妄想分别执著的根,它从哪里生起来的?从我执生起来的;再说得粗一点,从自私自利这个念头生起来的。如果我们不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舍掉,我们这一生念佛,想念到功夫成片,难!有人念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做到功夫成片。出家老修行人,一天到晚在道场里面手不离念珠,口不离佛号,念到八十、九十,功夫还不能成片。什么原因?「我」没有放下,这是大障碍,这是病根的所在。莲池大师在《疏钞》里面虽然讲得好,他用了一个比喻,他讲念佛功夫,「明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个话讲得没有错。可是你要记住,念佛必须放下万缘,这才叫功夫。万缘里最重要的,放下我执,《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你有我相就不行,你的功夫就不得力。

每一个人都知道,大乘经教里面,要破我执,要破法执。世尊当年在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般若的内容是什么?无非是破我、法二执而已。《金刚经》是《大般若》的纲要,这是古来祖师大德都肯定的。《金刚经》上的四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要向这个目标方向去努力;念没用处,讲也没用处,心行相应才有受用,所以要认真做。祖师大德常常勉励我们,心要像佛心,念头要像佛的念头,行为要像佛的行为,这叫做学佛。本经里面所记载的,阿弥陀佛的存心、念头、行为,都在这一部经上。我们将这个经念得很熟,理解得很透彻,要将经文字字句句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这叫学佛,这叫做念佛。尤其是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这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念佛法门无比的深妙,这是世尊在《大集经》上说的:「若人但念阿弥陀佛,是即无上深妙禅。」念这个佛号不但是禅,释迦牟尼佛说的,无上深妙禅,这个话是真的。所以这个法门诸佛赞叹;修学这个法门,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我们在这些年当中,很明显的觉察到这个事实。我们在世界许许多多地方讲经,讲其他的经论,包括讲《华严经》,都比不上讲《无量寿经》法缘殊胜。这是什么原因?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到,这是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所以讲这一部经的法缘特别殊胜。我自己讲经四十年深深体会到,太明显了。诸佛护念,正因为这个法门是无上深妙禅,如来心心相印,祖祖心心相传,就是这个法门,比《楞严经》上讲的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还要殊胜。这个道理太深了、太难懂了。

法藏菩萨示现修行证果第一愿,「如佛无碍智,所行慈愍行」。我们自己修行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就盲修瞎练,不能没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要知道。我们的智慧被烦恼障碍住了,烦恼障就是自私自利,就是贪痴慢。另外还有一个障碍,所知障。所知障是什么?是自己的见解,中国人所谓的成见,「某人成见很深,自以为是」,这个障碍也非常严重。两种障碍,烦恼障跟所知障,障住了。净宗法门就是用这一句佛号来破除二障,恢复自己的清净心。先度自己,再帮助众生,也就是先成就自己的智慧,然后智慧现前了,有能力为一切众生演说妙法,帮助一切众生无有障碍,自利利他,所以一定要求智慧。诸位记住,要求智慧一定要先断烦恼,在生活里头去锻炼,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锻炼。佛教菩萨四摄六度,就是锻炼的具体办法。

佛教导我们修布施。四摄第一个是布施,六度第一个也是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它的精义,是教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著想,这叫布施。如果起心动念为自己著想,这叫夹杂不善;我们的功夫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也想到佛法,也想到众生,可是没有把自己忘掉,到最后自己的利害,依旧占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甚至於把想帮助别人这个好事都打断。念头打断,行动打断,这是什么?烦恼起现行,自私自利的念头起现行。於是你修的因不圆满,你遇到的缘不圆满,果报当然就不圆满。这道理我们要懂。

「所行慈愍行」,行是行为。行为里面包括:思想、念头,意业的行为;言语,口业的行为;身体造作,身业的行为。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慈愍一切众生。佛法里常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怜悯众生,平等的救济,平等的协助。救助一切众生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把佛法教给他,帮助他破迷开悟。他只要一开悟,他自自然然就会修学圆满的因,他会得圆满的果报。凡夫修行因缘不能圆满是迷,所以教他、劝导他断恶修善,那是救急,不是救根本;救根本,一定要帮他破迷开悟。

破迷开悟唯一的方法,方法里头最好、最普遍的,是教学。像我们这样的法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是用这个方法,跟大家讲经说法。讲经说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上课。我们现在讲讲经说法,人家说你们是宗教、是迷信;说我们来上课,大家听到意思就很清晰,他是去上课。上什么课?上《无量寿经》,我们来上课的。要把经本里面的道理,细细深入的提出来讨论。而佛在经典里面的教训,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勘验,提出自己的心得报告,互相勉励,这是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叫慈愍行,这是大慈大悲的事业。悲智双运,功德才圆满;偏重一边,就不圆满。

古代王阳明先生,那也是个虔诚佛教徒,很多人知道他提倡「知行合一」的学说。知行合一的学说从哪来的?就是佛家讲的智悲双运、解行并重。他是从佛法里头学去的,把它用在学术上,所以一般人看到很希奇,我们学佛的人听到不希奇,几千年前佛就常讲。「所行慈愍行」,这就是行佛所行。底下这一句:

【常作天人师。得为三界雄。】

这两句话就是人天师范。师是表率的意思,我们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要做世间人的表率,要纠正世间人所犯的错误。我们细细观察现前的社会,现在的社会,大众他每天想什么,再听听他说什么,仔细观察他在做什么。这就跟医生对一个病人诊断一样,先要听、要看、要仔细观察,他究竟得的是什么病;然后为他说法,才契机契理,应病与药,药到病除。但是今天社会大众的病非常复杂,非常多、非常严重,再好的医生都束手无策,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好言规劝他不能接受,他不以为然;就像吸毒,他已经上瘾了,很不容易戒除,戒除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现前这样的社会,你真的是明白了,首先要救自己。这个不是自私自利,这是经典里面常说的,佛不度无缘之人。我跟佛有缘,什么有缘?我能够信、我能够解、我能够依教奉行,具足这三个条件,这是与佛有缘。有缘的人,只要你自己珍惜你的缘分,你认真努力好学,你就能得度。

现前的社会是乱世,我们所接触的大众,不善的缘多,善缘少,所以定功就非常需要。定功是不受外面环境干扰,不受外面环境诱惑。这个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哪里?难在我们没有智慧,迷惑颠倒。所以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导我们修身处世、修行证果的原理原则,我们纵然听了,也相信、也懂得了,就是做不到;在现代社会更不容易做到。所以我们要多想一想,怎样能够做到?儒家讲得简单,都是讲的纲领,第一个要知止。「知止」这两个字,要看看过去儒家的讲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并不一致。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多少也开一点小智慧,看儒家的经典,就像吃冰淇淋一样,不难。知止里头有两个重要的意思。第一个,止於什么地方,这就是我们佛家里面讲的发愿,世间人所讲的立志,这个很重要。志不立,你的一生就像一个小船漂流在大海里,你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怎么用功努力都不会有结果。知止,知道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的目标。这一条非常重要,先决的条件。

古大德学佛,像《坛经》里面记载的,惠能大师他知止,所以他成就好快。他止在哪里?止於佛。他到黄梅,五祖问他:「你来求什么?」他很简单:「我来求作佛。」他止於佛。他的方向目标正确,所以人家能在短短期间当中成为一代祖师,就是他知止。我们今天到这里来修学没有成就,那是当然之理。「你们到这里来干什么?」「我到这儿来听经的,我到这儿来学讲经的。」你不是到这儿来作佛!所以你没有止,你那个心是动的,像水上的浮萍漂浮不定,怎么能有成就?

知止第二个意思是知足,特别是在物质生活这一方面,要能满足,对於现实生活环境要满足。当然这是外国人很不喜欢听的话,为什么?你对於现实生活环境满足,这社会就不进步了。确实,今天物质文明的进步非常快速,带给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要多想想。物质文明的进步,把你自己的德行破坏,把你的家庭毁掉,把你的社会搞乱。你们想想是不是?你们家庭里面的小孩,今天联合日报,我没有看报纸,我偶然看到有个标题字很大,写的就是:「父母,你晓不晓得你的小孩在那里想什么?」这个问题很严重。

新加坡是个现代都市,一般家庭里面都有电脑、都有网路,小孩天天在那里看,看什么你知不知道?电视还算不错,政府有控制,不善的这些内容不容许播出,可是网路就没有办法控制了。所以科技的发达,你要晓得,把我们的伦理道德毁掉了。你的小孩在家里天天接触这些东西,你的家庭被毁灭掉,社会动乱不安,这是科技物质文明发达的果报。所以我们今天享受一点科技的便利,但是你想,付出的代价有多少?把我们身家性命、整个社会安全付出去了。值不值得?不值得。中国古人聪明,中国人不是不懂科学技术,不愿意发展,不走这个方向。为什么?他懂得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不搞这些。外国人敢搞、喜欢搞,拼命在这里发展,没有受到圣贤的教诲。他要是念中国古书,我相信他不愿意搞这个事情;他要是修学大乘佛法,他也不会搞这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

我们今天不是反科学。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科学家所希求的种种神通方便,大乘经上讲得很多,无需要借重这一些机械,我们自性里头的本能圆满具足。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那边人的生活,想吃饭了,这个饭菜就摆在你面前,样样都是合自己口味的,无需要烹饪。不但无需要烹饪,我们今天给你几十道菜的时候,你还要慢慢去排;你那个念头一动已经排好了,不需要人工,现在科学做不到。吃完了不想吃了,东西就没有了,桌子干干净净的,不必收拾,也不用洗碗。今天这个科学能做到吗?所以西方世界是科学的世界,佛家不反对科学,必须到那个程度才能有这个受用。

极乐世界的人,经典上告诉我们,每天到他方世界去参访诸佛如来,飞行自在。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今天要计算的时候,是用光年计算。我们的飞机、火箭,飞行工具,比他差太远了,他一念就到。再大的距离,经上讲,常常去参访,十方诸佛世界参访回来了,也不过是一顿饭的时间。时间很短,十方诸佛那里你都去过了,到那边去供养佛,亲近如来,听如来讲经说法。交通资讯,我们这里比起极乐世界差太远了。这是讲到科学技术,哪里能比得上极乐世界?所以我往年在美国讲经,美国学科技、学工程师的人很多,我说:「真的要想学,学一流的,要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是虚空法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万德万能。」

佛菩萨念念为众生真正的幸福,决定不会给众生一丝毫的副作用在里面。这个食物,天然的食物养人;现在食物里面,用一些化学成分在里面,让人吃了长一些奇奇怪怪的病,所以愈想愈是得不偿失。在古时候,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他们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自然才是最健康的,违背自然就不健康了。人为之美,决定比不上自然之美。这一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多想想,你才不会迷惑。不会被科学技术、不会被现代文明所迷惑,你的头脑会清醒一点,你才会有一点智慧。种善因决定得善果,什么是善?为一切众生真实幸福去著想,这是善。虽然你造作的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可是这里头有副作用,不善,你的善里头夹杂不善。你必须要想到,你所夹杂的这个不善,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个不能不知道,如果后果是严重的,这事情做不得。

『天人师』、『三界雄』,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雄是英雄。什么是英雄?别人办不到的你能办到,这个人称之为英雄。世出世间圣贤教诲里面,多半是指能断烦恼,能克制自己的,这是英雄。不是叫你对付别人,对付别人不算英雄;对付自己,克服自己的贪痴慢,克服自己自私自利,这个人是英雄。佛经里给我们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都没有把自私自利放弃,只是往上界去,他们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痴慢的烦恼比较淡一点。纵然到非想非非想天,这个烦恼还在,没有断根,所以他出不了三界,这个不算英雄。能断见思烦恼、超越三界六道,这人是英雄。这个人示范给我们看,为我们做出榜样、做出模范,这叫「天人师」。

与前面两句有密切连带的关系,那就是说我们决定要求智慧,要修慈愍行。佛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如果用现代最简单的话来说,慈悲就是爱。佛法的教学,爱的教育;爱一切众生,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也不分宗教信仰,真诚清净平等的慈悲,平等的大爱,这是佛法教学。古德告诉我们,这是凡夫修行成佛的正因,智慧跟慈悲;有智慧就不迷,有慈悲就没有自私自利。

再接著我们看底下这一首:

【说法师子吼。广度诸有情。】

这就是将天人师、三界雄落实了。落实,一定要说法。『师子吼』是比喻,佛经里面常用这个比喻。狮是百兽之王,狮子一吼,这些小动物听到狮子的吼音,腿都发软,都跑不动。佛在经上常用这个来比喻世尊说法的威德,称之为「师子吼」,能伏世间所有的邪知邪见,这个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许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印度确实是宗教之国。那一些宗教里面修行人也非等闲之辈,他们真的修定、修慧,遇到佛都被佛说服,什么原因?因为他们那个「我」没有放弃,自私自利没有放弃,这个就不如佛了。

我们要把这两个做一个细细的去比较、较量,为什么佛有那么高的智慧?当年印度婆罗门,婆罗门就是现在的印度教,新加坡称为兴都教,它的历史,现在世界上公认是八千五百年,我们佛教的历史才二千五百年,它比我们早多了。他们自己说有一万多年,印度不重视历史,是一个很古老的宗教。他们修行修禅定,佛经里面常讲的四禅八定,跟他们修行的完全相同。定功能超越空间维次;六道是不同的空间维次,他们用禅定的方法突破。所以六道轮回不是佛说的,婆罗门教说的,他们对於六道的状况说得很清楚,那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在佛法里面讲他是现量境界,他不是比量、他不是推想,他在定中确实见到,定中超越时空,他能见到过去现在未来。但是六道怎么来的?他就不晓得,所以他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佛出现在世间来教导他们,六道是怎么来的,要怎样才能够超越六道。他们没有办法,佛教他们。他修到第八定,不错,这定功还不够,还要加深,到第九定修成功了,就超越六道轮回。所以诸位读《楞严经》,阿罗汉所得到的是九次第定,这个超越三界了。可是纵然得第九定证阿罗汉果,还是不究竟。正是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佛有这个智慧,佛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智慧从哪里来的?那个根就是没有自私自利,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这儿来的,烦恼障、所知障都拔除了。烦恼障断掉,就能出六道轮回;所知障破掉,就能超越十法界。这些大道理,这个事实真相,佛要不说,世间没有人知道。所以一个真正觉悟的人,要发心常作天人师,要发心说法师子吼,要断烦恼、要求智慧。

『广度诸有情』,这个愿是根本大愿,一般人这个愿发不出来。为什么发不出来?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跟我是什么关系,没有搞清楚。「别人家的事情,我管他干什么?他遭难与我不相干。」没有起心动念想去帮助他。如果这个人是你的父母、是你的兄弟、是你的朋友,你听到之后你立刻就动心,「他在遭难,我要想尽办法去帮助他。」这是世间人之常情。我们迷,实在讲,就迷在此地,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不知道这个事实。这个事实不知道的人可就太多太多了。谁知道?只有佛跟法身菩萨知道。权教菩萨、阿罗汉、辟支佛还不行,法身菩萨知道,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

诸位读大乘经,也许你曾经读过大乘经上讲的,「身土一如」。我们净土宗讲到常寂光土,常寂光,身跟土是一不是二,这个很难理解。依正不二,性相一如,真妄不二,理事不二,这些话说的是什么?你仔细去想一想,就是说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不是二,这是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如来亲证,我们茫然,这是怎么回事情?实在讲,就如同我们这一个身体,我们整个身体,我们自己亲证,清清楚楚这是我们一个身体。可是你要再问一问,这身体里头每一个细胞跟一个细胞,它不承认这整个身体是它。我们晓得我们身体是由无数细胞组织成的,细胞组成了器官,器官组成了身体。我们在虚空法界,我们这个人就好像一个细胞一样,不知道虚空法界是一体、是自己,愿心发不出来。什么时候真正觉悟虚空法界是一体,你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跟诸佛如来一样,真的发起来了,一点都不假。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十法界里面的人都没有。我们也是在经典上听佛说的,听古大德这么讲的,没有法子亲证,所以我们对於别人的爱心就很淡薄,对於自己的爱心很重,差别就从这儿生的。

决定做不到爱人如己,舍己为人做不到,这是什么?迷而不觉。所以佛很慈悲,佛也有许多方法,时时刻刻提示我们、启发我们,在生活当中都念念不忘。佛教给我们穿的衣,这个衣叫袈裟。什么叫袈裟?袈裟是梵语,翻译出来叫「染色衣」,它不是个正色;许许多多颜色混在一起,这个颜色就叫做袈裟。我们穿的这个衣服的颜色,就是很多颜色。正色是五色,中国跟印度都是讲五色,红、黄、蓝、白、黑,这叫五色,是正色。五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染成的,这叫袈裟色,现在人的说法,这叫多元文化,我们穿这个衣是多元文化;你们穿一种颜色的,那是单一的文化,这是多元文化。佛教我们穿衣,一定要染这种颜色,就是时时刻刻提醒你,不同的族类、不同的文化,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混合在一。吃饭,饭也叫袈裟,是饭跟菜混合在一个钵里头;从前托钵,一个钵里头。我们今天用碗,装在一个碗里头,不是分开一个菜、一个菜分的,统统混合在一起,袈裟味。

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佛用这些方便法启发我们。可是我们天天这样做,已经做到麻木了,根本就把佛的意思忘掉了。不但教我们穿袈裟色,而且还把这个衣服一块一块像格子一样画起来,这个意思就更深了。每一个格,代表一个族类、代表一个族群、代表一个不同的文化,或者我们说,代表所有不同的宗教,披在一身,一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不是二。大乘经上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就这个意思。所以我们看到古代造像,我在北京历史博物馆看到的青州出土的佛像,毗卢遮那的佛像。这有一千七百多年了,色彩还能看得出来,袈裟上每一格所画的,它画十法界,上面这一层佛法界,下面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下面是饿鬼、畜生、地狱。

我看到这个图,才晓得我们这个衣叫福田衣。什么叫福田衣?什么是福田?世间出世间所有一切众生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叫福,这才叫福田。所以佛在这一件衣里头表达了,一个格子一个格子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宗教,披在一个身上,和睦相处;每一格一样大,代表平等。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人有福了。什么人没有福?对一切人不平等,这个人没福;他跟一切众生相处,必定不能和睦,贡高傲慢,轻视别人。你轻视别人,别人也轻视你,这里面才产生误会,产生怨恨,化为斗争。佛家常讲,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都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产生的。佛说法,就是为了「广度诸有情」,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必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今天教学困难,不但是佛法的教育,世间普通的教育,做老师的人都感觉到非常困惑。原因在什么地方?孝道没有,学生不懂得尊师重道,同事当中也不懂得互相尊重。

今天晚上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好心教学,遇到许多障难,他告诉我。我在美国见过,我在加州遇到一位教授,他有许多好的东西发表出来,可是没有想到,同事当中有人窃取他的,偷他的东西换一个名字发表,这是不知道尊重,这属於偷盗、属於欺诈。校方对待他非常不公平,他是中国人,你说不受歧视很难,所以他一气之下,他辞掉了,不教书了。他去开一个饭馆,在洛杉矶跟几个朋友合伙开一个四川馆子。以后遇到佛法,听到我讲经,听得很欢喜,非常用心来学习。现在他会讲经,讲得很好,到处有人请他讲经,这也很快乐,也很自在。这些事情你要真是想通了,属於什么?冤冤相报。所以被人欺负,也不会怨恨他,反而更快乐、更自在。如果没有这些事情发生,我相信还在学校埋头苦干,去做一些研究工作,哪有这么自在!这个在佛法修学上,是逆增上缘。遇到这些挫折学佛,启发他学佛的念头,学佛更认真、更努力,在佛法上得到成就,未尝不是好事!

所以凡事多想想,想想前因,想想后果,我们就心平气和,不会怨天尤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没有一样不好,统统好,我们多快乐!这是真正把念头转过来了。总是培养自己纯善之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决定不可以有一个恶念,这样才好。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教我们的,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是如来真实教诲。末后这两句:

【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

这一愿是尤其殊胜,殊胜到极处!昔愿,过去发的愿,就是前面所讲的四十八愿。法藏菩萨这四十八愿,一一都是功圆果满,所以称之为『圆满昔所愿』。「圆满昔所愿」之后,『一切皆成佛』,这一句话的意思很难懂,深妙至极!黄念祖老居士在注解里面说:「奇哉!奇哉!粉碎虚空!此正是四十八愿之本体。从此一句,流出四十八愿。一一之愿,亦只是显此一句(也就是这一愿)。」。他这个话不容易说出,如果不是契入这个境界,这一句话绝对说不出来。这一句「一切皆成佛」,其实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们想想对不对?这是他亲证的境界,也就是我常常讲的一句话,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跟这个经上「一切皆成佛」,跟《华严经》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们想一想,一个境界。契入这个境界,圆满的菩提心现前,慈悲心现前。具体而言,就是前面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从这一句里头流出来的,四十八愿总结起来就是这一句,「一切皆成佛」而已。

黄老居士举《往生论》三种庄严作证。《往生论》里面三种庄严是佛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佛菩萨是正报,佛土是依报,我们通常讲依正庄严。《往生论》上说了三个,三种庄严。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用这个来解释这一句很好。可是我们要细心的去观察,才知道这一句跟《往生论》里面讲的三种庄严(依正庄严),是一不是二。尤其他说的,「入一法句」,一法句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是正报,无为法身是依报,依正是一不是二,这就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正报是有情,依报是无情。我们现在学术界里面,将一切万物分为动物、植物、矿物,动物有情的,植物跟矿物无情的;在佛法称为正报跟依报,正报是有情,依报是无情。但是情与无情是一不是二,这个话比较难懂。可是今天的科学家他懂得,情与无情确确实实是一不是二。虽然他能够懂得,但是不能究竟,不能彻底。什么原因?他的「我」没有忘掉,根在我执。他没有做到忘我,他要做到忘我的话,他就入佛智慧。由此可知,我、自私自利,这是一个基本的障碍,这个障碍不能拔除,决定不能入佛慧,佛的智慧、佛的境界你不容易体会得到。

我们同学,特别是发心学讲经说法的同学,你们要发大心,要发作佛的心,十法界我们走佛的道路,不走其他的道路,你才会有成就,你才能真正续佛慧命,广度众生。如果这里面夹杂自私自利,不但不能广度众生,不能续佛慧命,怕的是自己免不了堕落,免不了三途果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要真正发心,要放下万缘,决定不为自己,为一切没有觉悟的众生,念念帮助他觉悟,这就是「说法师子吼」的意义。说什么法?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皆成佛道。所以自己要具足一个佛的模样,人家见到才能相信,才能够向你学习;你自己不像一个佛的样子,你劝人,人家有疑惑。《往生论》里面讲的清净句,「清净」两个字很重要,与净宗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常说入道有三门:觉、正、净。净宗所走的是净门,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决定不容许染污。可是诸位要晓得,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是根本的污染;无量无边的污染,都跟这个扯上关系。

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地。於是我们明白了,我们净宗的根本是什么?是清净心,所以说「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心不清净怎么行?如来果地,法身菩萨所证得的,叫一真法界。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一真法界里面一毛、一尘,《华严经》上常讲,毛端,正报最小的,微尘,依报最小的,虽然最小可是都具足圆明的性德。所以毛孔微尘,这里面诸佛大士做道场,讲经说法。佛的道场没有缩小,毛端微尘没有放大,能够周遍互融。这个道理不可思议,我们怎么想都想不通。这叫一真一切真。毛端微尘,都是圆融的果海,显教、密教都是这个说法,有情无情都是本来佛。所以这一句,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要细心去体会。法藏比丘示现为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广度无量无边众生当生成佛,大愿的核心就在这一句。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第九十五集)2000/8/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档名:02-034-0095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六面经文第五行,最后这一首偈颂看起: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

这是法藏菩萨说出他自己弘愿之后,祈求感应来证明他所发的大愿真实不虚,这是一种希有的瑞相。我们接著看最后这一段经文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他的祈愿刚刚说完,瑞相立刻就现前,感应如此之快。大地震动,这是属於无情众生,无情众生尚且受感动,山河大地都受感动,何况有情众生?这个地方经上给我们讲的『六种震动』,佛经注解里常常说,六种是动、起、涌、震、吼、觉,这六种。动,就是动摇;起是往上升,上下叫起;涌,是从地面上涌现出来、凸出来。这三种是讲动的形状,后面三种是说动的音声。震,震是有音声,震动;吼,是很大的音声;觉,是令一切众生都能明显的感觉到。这六种震动岂不是现在讲的大地震?如果法藏一许愿,就发生大地震,那多少众生受灾害?这不是一个好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佛说法所谓是意在言外,你要呆呆看著经上这么说法,「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为什么?你把他的意思解错了。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许多人就是错解如来真实义,误解如来真实义,这个错误了。

这六种震动是形容,确实是大地震的这个状况。佛用这个来形容什么?诸佛菩萨讲经说法、发弘誓愿,对人心的震动;是这个,不是地上真的动了。所以这个「地」是什么?『应时普地』,这个「地」是心地,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有感动,甚至於感动到痛哭流涕,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不可以望文生义,这是说一切众生深受感动。有情众生受感动,这是讲『虚空诸天神』,天神散花,『雨华』这是受的感动,欢喜赞叹。无情众生也受感动。

这个感动我们就要问了,我们居住这个地方有没有产生变化?有!极大的变化,可是我们并不会觉察到,不会感觉到地震的摇晃,不会的,不会有这个感觉。这个地也起变化,默默当中改变这个地貌,改变地质,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依报随著正报转」。这个说法诸位还不太容易体会,我再换句话说,这个风水转了。怎么转?这个地方法藏比丘发无比的大愿,感动天地鬼神,这个地理变了,所以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法藏是第一等的福人,这个风水就变好了。我们现在要改变风水,改变风水不必请看风水的这些先生;不必请他们,从心地里面改。我们心地善良,居住环境风水就变了。外国人讲磁埸,我们中国人讲气氛,这个地方气氛跟别的地方就不一样。谚语所谓是「人杰地灵」,这个地方人是豪杰,地就有灵气,法藏比丘住这个地方哪有没有灵气?灵气达到最殊胜。震动是说的这个意思,我们要了解。

至於更深一层,我们要问,为什么一个人起心动念会感动天地鬼神,会感动植物、矿物?我们居住的环境是植物跟矿物,植物是树木花草,矿物是山河大地,为什么会感动?一般说感动人,我们能想得通;感动天地鬼神,勉强也可以同意,天地鬼神也是有情众生。至於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怎么会受感动?这个道理就深,可是并不难懂。你看看培养花草的这些人,他对於这个花卉确实有爱心,他培养的这个花就开得特别好。我们可以模仿他,你每天什么时候浇水,水浇多少分量,什么时候施肥,肥施多少,我们可以如法炮制,一点都没有差错,我们养出来的花就没有人家的漂亮。什么原因?他有爱心,我没有爱心。由此可知,植物也有感情。不但植物有感情,再告诉你,矿物也有感情,山河大地都有感情。我们读《华严经》,《华严经》里面有树神、有花神,有山神、有水神,有河神、有江神。由此可知,一切万物无不通灵。究其根源,佛说得好,十法界依正庄严,正报是身体,依报就是我们生活环境;生活环境里面,包括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本是同根生,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他怎么会不受感动?

我们明白这一个道理,就知道我们自己无论在什么地方,纵然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儒家讲「慎独」,我独自一个人,没有人见到,我们起心动念一切动作,都会与十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起感应。这种感应,用现代科学家的话来说我们不难体会,这个感应叫波动。近代的科学家,他们认为所有一切物质现象不是实在的。这现象从哪里来的?都是波动产生的幻相,这个说法跟大乘佛经就非常接近,的确是波动的现象。我们起个念头,思想波,思想波的速度非常之快,一刹那之间就遍虚空法界,比光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不晓得要大多少倍。我们的言语、音声,我们的动作,都有波动现象。这个波动现象是属於物质的,波动的现象速度比较慢,纵然是慢,还是遍虚空法界。我们要明白这个理,从理上我们就能够相信这些事实真相,这个不是假的。我们一念善,与一切诸善相应、起感应道交;我们一念恶,就与虚空法界妖魔鬼怪,就是恶的,起感应道交。

我们这些年来,在许多国家地区接触很多的同学们。同学当中有被无形附身,看不见的东西附身,精神萎靡不振,不能工作、不能读书,受一种无形的控制。这是什么原因?无形的,实在讲,就是自己的冤亲债主。过去今生跟人家结的这些怨结,这个人堕在饿鬼道,大概是饿鬼道的成分最多,地狱道他出不来,凡是被这个无形缠身,多半都是饿鬼道,很多。为什么会是惹鬼上身?要说冤亲债主,这个业因我们每个人都有,我这一生没有得罪人,你前生曾经得罪过人,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这个冤家债主不知道有多少。为什么你现在这个冤亲债主没找到身?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你正在走运的时候;你的运气很好,你的光明遍照,他不敢接近。另外一个原因,没有缘,就是没有机会;你这个人做人很善良,心地很正直,这些人靠不了边。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冤亲债主在你的周边等待机会,这是肯定的。等待机会。你什么时候有一念不善的话,他就来了。

佛教的同学们,有不少喜欢拜忏的,你们曾经拜过三昧水忏。三昧水忏的故事是唐朝悟达国师。这个也在过去生中,没有学佛的时候给人结了冤仇。他害死一个人,这个人的报复心很重,时时刻刻在他的周边想著来报仇。到第二世,他总算是不错,积了不少德行,他又得人身,得人身的时候出家,所以他这个冤家没有办法报仇。等!出家修得不错,居然有这么一个机会,死了以后来生又得人身、又再出家。所以水忏里面讲,他是十世高僧,到第十世还是出家身分,这才做了国师。於是我们能想到,佛门里面这个出家人有这么崇高的地位,不是一世修来的,作帝王师,十世修成的。悟达国师是十世修成的,佛法里面讲积功累德,生生世世都有善行。

在我们想像,他也是运气不佳。为什么?没有遇到净土法门,他要是专修净土的话,早就往生作佛了。他修禅,修禅就不能解决问题,这个很明显我们要知道。古时候还有一个三生石的故事,很多人都了解,学禅很难解决问题,来生得人身可能,得十世高僧没有问题,要想脱离六道轮回不容易。三生石里圆彻法师临终的时候,在哪一家投胎他都知道,他再投胎、再作人,他知道,那一种功夫要是换到念佛往生,品位很高。这就是缘不成熟,你说多可惜!

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不容易,多少菩萨想得到这个法门得不到。得人身、闻佛法,在闻佛法里头遇到净土法门。遇到这个法门,换句话说,保证你这一生成就。所以冤亲债主等了十世,悟达这一生当中,大概是十世累积的善行不少,累积的这个善业功德,这一生当中做了帝王老师。皇帝对老师很恭敬,供养了一个沉香宝座,我们叫太师椅,皇帝送个太师椅给他,这个太师椅是沉香雕的。你们晓得沉香多么名贵。他接受这个宝座,贡高我慢的念头生起来了,感觉得很荣耀。好了,这个念头生起来了;起心动念这个念不善,护法神离开。这个冤家债主看到机会来了,护法神一离开,这个冤家债主找到身上来了,得了一个人面疮,几乎要送了命。多亏迦诺迦尊者,这是个阿罗汉,来救他、帮助他调解,说明过去的怨结,化解了这个劫难,《慈悲三昧水忏》是这么样留下来的。

这个给我们非常大的警惕。所以拜忏,拜忏有什么功德?照著仪规形式去拜没有用,不能解决问题,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从慈悲水忏里面认识业因果报之可畏,决定不能跟一切人结冤仇,这是拜慈悲三昧水忏真正的意义,真实的功德。过去这些冤亲债主,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债,不能说不还。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成佛了,为什么还要过那一种简单、朴素、清苦的生活?为什么?为了还债;自己生生世世累劫所修的功行,都回向给法界众生,回向给过去的冤亲债主。冤亲债主看到他这样的苦行,不但不找麻烦,佩服,他是不错,修积的功德回向给他,冤亲债主也沾光,这是正确的心态,正常的行为,真正修行。

我们在此地看到法藏比丘,法藏比丘自始至终有没有为自己?四十八愿,愿愿为众生,没有一愿为自己。他所修的是纯善,真的像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他是一丝毫不善都没有。所以他要求天地鬼神、山河大地现瑞相为他做证明。这个愿果然就感动天地鬼神、果然就感动山河大地现瑞相来给他做证明。证明是不是为他?不是。如果为他,他还夹杂私心。证明是为大众,让我们这些凡夫看到这个瑞相,对他老人家所发的愿,生起真正的信心,决不是炫耀自己,炫耀自己这个念头是错误的。

我们看唐朝终南山道宣律师见窥基的时候,就有这个念头炫耀自己。所以看看过去这些公案因缘,会给我们开智慧。窥基大师是法相宗的开山祖师。法相虽然是玄奘大师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但是在玄奘手上并没有建立宗派,是他的学生,窥基是他的学生,从学生手上建立了个宗派,这是大乘菩萨。窥基他的风格,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像是个学者,而一般出家人看起来他不像修行人,他是个学者。为什么?不太重视戒律,不太重视仪规,不像一般修行人,按照戒律是一点都不敢违犯。窥基大师很随便、也很随缘,不太讲究这些。

终南山道宣律师专门是学戒律的,所以他是律宗的祖师;中国大乘佛法八个宗派,律宗的祖师。窥基法师今天上山来访问他、来看他,他正好是想用这个机会教训教训窥基。道宣戒律精严清净,感得天人供养。他日中一食,他这一餐饭是天人送来的,每天天人都来送供养给他。所以他就想把窥基法师多留一点时间,让他看到天人送供养给他,来炫耀一番。哪里晓得那天天人没有来,他很失望。到第二天,天人来送供养,窥基大师早已经下山了。他就说道:「你昨天中午为什么不送供养来?」天人告诉他:「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的护法神,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之后一身流冷汗,惭愧!这就是什么?你心里头夹杂著一点点不善,感应就没有了。决定不可以为私心,不可以有炫耀自己,就是教导众生,也不可以有一丝毫炫耀自己,这是错了,这是夹杂不善。祖师这一些行谊,我们在当中观察,我们得到教训,我们得到好处。

劝导对方要用真诚心,用诚敬。什么叫诚?谦虚是诚。儒家对这个诚解释,自谦谓之诚,自己要谦虚;尊重别人这叫敬;诚、敬决定不能离开。孔老夫子对初学不离诚敬,这圣人之德,我们在经教里面去看,释迦牟尼佛对初学的人、对世间贫贱之人,不失诚敬,都给我们做了榜样、做了模范。你轻慢他,岂不就是轻慢佛性?这怎么能讲得过去?儒书里面对「诚敬」两个字是这个讲法的。

过去曾国藩在读书笔记里面,他讲的这个诚比儒家讲得深、讲得好。我相信曾先生必定也念过佛经,接触过佛法,否则的话,他不可能有这种解释。他解释诚,「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跟佛法讲的义趣相同。心里头有念头就不诚,心里面没有念头这才叫诚。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叫正念,佛经上常讲,「正念无念」。可是我们又不能把意思错会,「无念,什么念头都没有了」,那又错了,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就变成无想定,无想定是外道不是佛法。佛法讲正念无念,就是无自私自利的念头,你要懂得这个。

无念是无邪念。什么是邪念?自私自利是邪念,《般若经》上讲得好,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相,你对这个还有执著,有我、有人;换句话说,你还有分别,你还有执著,微细的分别执著,都是邪念。所以正念是什么?正念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后半部讲得更究竟,「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那个「见」就是念头。这一种分别执著的念头都没有,哪里还有样子?「相」是个样子。连念头都没有,他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这是正念。法藏比丘前面四十八愿,正念;这叫无念,无一切妄念。决定没有一个念头为自己,念念为众生,这叫正知正见。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无念,不是连正念都没有。利益一切众生的念头都没有,那你也会得一个果报,得什么果报?变成一块大石头;既不自利、也不利他。你就晓得石头从哪里来的?石头就是这些人。所以法藏发这个大愿,石头也感动了,道理就在此地。由此可知,唯独佛法对於宇宙之间一切理事因果现象讲得确实透彻,真的帮助我们开智慧。

末后这一句『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这就是虚空诸天神散花。天神常常有,我们常常遇到,同修大概有不少人都有这种经验。或者你在家里,或者你在野外,特别是在郊区、野外,我们静坐一个地方,把心定下来,默默的诵一部经,或者在那里念佛号,你忽然闻到有异香吹过来,而且这个香气可能是你一生从来没有闻到过的,我有过这个经验,有过很多次。许多同修都给我讲过,都有这个经验。这什么原因?天神。天神身上有香气,他看到你端坐在那里诵经念佛,他看到对你致敬,他暂时在那里停到,他合掌给你致敬,这个香气你会闻到,许多同修都有。

我有一年在美国达拉斯,晚上有几位同修在一起讨论佛法,忽然闻到异香,四、五个人同时都闻到,时间大概有三、四分钟这么长。他们遇到这个事情,第二天到我们小道场来找我,把他昨天遇到这些异常的事情告诉我。我说:「你们在讨论佛法,也感动天神站在那边听听,欢喜供养,他用这个香来供养你。」那在野外不是在家里,决定没有人烧香,所以这种事情常有。此地比这个香还要殊胜,「天雨妙华」,从天上落下来的花,「以散其上」。不但有花,还有天乐,空中有音乐,『自然音乐』不是人演奏的。不仅是有音乐还听到有赞叹,『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这是天人赞叹的,肯定的;「无上正觉」是成佛。这一些依正庄严,都是诸佛菩萨在那里表演给我们看的,让我们这些凡夫看到这一些事实真相,对於佛法生起信心,生起仰慕之心。也正是我们自己的善根发现,所以你才能够接触到这些瑞相,让你看到、让你听到,你的见闻觉知能接触到。

黄念祖老居士在注解里面,末后总结这一品经文的大意,他说法藏菩萨发普度众生的弘愿,立刻就感得殊胜的瑞相,这个用意非常非常之深,我们决定不能对这样的经文含糊笼统就看过,那怎么能得佛法受用?一定要细心思惟,冷静的观察,体会其中的义趣。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我们自己有佛性,我们佛性被物欲蒙蔽住,所以自己的佛性透不出来。诸佛如来大慈大悲,以种种方便来启示我们、来觉悟我们,我们要懂这个意思。

我们得不到佛法的启示,生活在这个苦难的世界,佛经上常常讲,「八苦交煎」,这个人世间有什么意思?尤其是现代这个社会。古代的社会,活著还勉强可以过得去,社会风俗淳朴,每一个人还能够讲仁义道德,还有这种观念,现在没有了。过去人与人之间往来多少还有一点道义,连做强盗的人都还讲道义,盗亦有道,他也不随便杀人抢劫。他多半选择哪些人抢劫?为富不仁的人家,这是他抢劫的对象。你虽然家里发大财,你是个善人,你常常能帮助社会,周济穷苦,盗贼绝对不犯你家,他有他的道。你是个好人,他对你很尊敬。你不是个好人,他就要抢劫你,那个小偷也就会偷你。你是个好人,那小偷都不会偷你的。

现在人没有这个观念了,现在人只有利害。我们观察现在,现在人是争利、纵欲,这社会还得了吗?纵欲,这个社会决定腐化了,糜烂了。争利,这个竞争到最后,决定是流血战争。天灾人祸怎么能避免?我们从报纸、从资讯里面得到的消息,全世界天灾人祸的频率年年增长,灾难一次比一次严重。这个世间有什么意思?你在一生当中,你能不能找到一个真正靠得住的朋友,知心的朋友?没有。再好的朋友,都打了好几个问号,靠不住!一个知心的朋友都找不到,你说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有什么意思?

为什么我们会生在这个时代?佛说得好,业力感召,我们跟这个时代众生有共业。也就是说,过去生中,我们曾经跟大家干得差不多这种不善业,所以到这儿来是什么?到这儿来受报的,来受这个果报。不知道这个原因,我们受这些苦难不甘心、不情愿,怨天尤人;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於是我们也甘心情愿了,没话说了,自作自受。可是我们非常幸运,总算是过去生中有很深厚的善根,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就有救了,就能够转变我们的业报。

怎么转法?法藏比丘在此地示现最好的方法,从根本上做一个大转变。没有闻到佛法之前,我们都是一样,起心动念哪个不为自己?谚语所讲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都为自己。其实这一句话,我在香港的时候,何守信曾经问过我,我告诉他这个话是错误的,这个话是误导我们的方向。恰恰相反:人要为己,天诛地灭;人不为己,诸佛赞叹,龙天拥护。所以那一句话说错了,说颠倒了,误导了众生。法藏比丘他教给我们的,他那个念头转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念念为众生,一切都给众生做好样子,起心动念是一切众生起心动念的好样子,言语是言语的好样子,生活是生活的好样子,工作是工作的好样子,应酬是应酬的好样子,点点滴滴都是法界一切众生的最佳榜样,所以才有这样明显殊胜的感应。我们读这一段经文,要学这一些东西,那我们就没有白读,我们从这个地方真正省悟过来了。

黄念祖在注解里面,引用彭际清居士《无量寿经起信论》里面一段解释,解释得很好、很精彩。他这个文节录在此地,我们念一念:「一切佛土,不离众生一念清净心,而得成立。」这一句话是总纲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信得过。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说,但是佛说得简单,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佛只说了这么一句。他把这一句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切佛土」,这就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来的?「不离众生一念清净心,而得成立。」是由一切众生心想而成的。但是他这个地方讲求佛土,佛土是净土。诸佛如来所住的报土,《华严经》里面华藏世界,往生经里面,《净土五经》都叫做往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这是佛土。佛土从哪里来?是一切众生一念清净心变现出来的。所以才说,「心净则佛土净」。

上一次我们在回教皈依协会,他们有这么一个组织,邀请我跟他们举行一次座谈会。他们曾经提到这个问题。基督教、天主教讲天堂,回教讲天园,天上的花园叫天园,我们佛教讲极乐世界。这一位回教的朋友问我,他说:「在哪里?」我告诉他:「就在此地。」真的不是假的,你如果恢复到一念清净你就见到,就在此地,不远。你一念染杂,你就见不到了。我说这个话不太好懂,很难体会,我举一个比喻。现代一般人家里都有电视,你们每天都看电视,你们知道电视的频道很多,无论哪一个频道,都是这个电视萤幕的画面。这就说明什么?我们今天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跟天园是不同的频道,同在一个画面上。我们的心不清净看到的是什么?娑婆世界的秽土。如果恢复到一念清净心,我们这个画面上,立刻就恢复到净土、佛土。从这个比喻当中,你比较能容易体会到。有没有净土?有没有极乐世界?有没有天园?肯定有!我们决定相信。

如果从科学方面来讲,更容易使我们相信。科学家今天发现、肯定,空间是多维次的。所谓是有二度空间,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从理论上讲,有无限维次的空间。这是科学家肯定的。什么是天园?什么是天堂?什么是极乐世界?如果你把所有维次的空间突破了,天堂就出现,极乐世界就出现,佛经里面讲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极乐世界,一真法界是华藏世界,一真法界就是把所有不同维次空间全部突破。现在科学家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突破,想用科学技术来突破,这个不容易,非常非常艰难!为什么?不同维次空间怎样形成的他不晓得,佛清楚。怎么形成的?从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所生的。於是佛就晓得,如何把空间突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就破了,一念清净心,虚空法界是一佛土,这个一佛土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华藏、就是极乐,就在当前。

修行人证果,证得什么?他真的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他心目当中这个世界是一真法界,这他证得了,清净国土。他眼目当中看大地众生,就像本经所说的,一切皆成佛。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一切皆成佛?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在。学佛没有别的,教我们看破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什么叫看破?事实真相彻底明了通达叫看破。看破放下之后,我们的生活自在了,得大自在。佛家讲的离苦得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有一切苦难全没有了,烟消云散,你得的是真乐。离苦得乐不是形容词,不是勉励我们,是事实真相。

自在是自受用。那还有很多没有觉悟的众生,我们还跟他在一起共同生活,也生活得很愉快,随缘。随缘是什么?普贤菩萨讲的十愿里头两愿:「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随缘。随缘就是功德。什么功德?在随缘里面不起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功德;随缘里面不起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起贪痴慢的念头,这是功德。我们同学要多想想,修行怎么个修法,你就知道了,用不著问别人。日常生活当中,归纳起来不外乎对人、对事、对物,都要随缘,不可以攀缘。攀缘是什么?「我想怎样怎样」,那是攀缘。随缘是别人想怎样怎样,我没有想,我不想就自在,你就快乐,「我要想怎样怎样」,要别人随顺我,那你就苦来了,障碍就来了,你就又迷惑,又退转了。

我能随顺别人,随缘不变。不变什么?决定不起贪痴慢,决定不起分别执著,这个不变。你过的生活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生活,这是世出世间最幸福、最圆满的生活。我们真的是参透了、懂得了,我们也能过,不是他们专利。愿不愿意过这个生活,全不在别人在自己,就是自己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是诸佛如来,就是法身大士,我们要深明这个道理。自己彻底放下之后,提起。提起什么?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离苦得乐。活在这个世间不是为自己,为众生活的。自己已经解脱,所以穿衣吃饭都是为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迷的时候穿衣吃饭为我、为自己,觉悟的时候穿衣吃饭为众生。这些大道理都在经教当中,我们读要能够参透,从佛的言语、从佛的表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

《无量寿经起信论》里面,他接著又说:「法藏大士,发此弘愿,只为破除众生妄执,开显当人本有心量。令知净土即是法性本然,非从外得。何以故?自性空寂,离诸恶趣。」彭际清居士确实了不起,这几句话若不是过来人说不出的。这是一位在家菩萨,他是清朝乾隆时代的人。他的父亲官做得不小,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要用现在的官位来说,是国防部长。所以他是高干子弟。人非常聪明,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他弱冠就中进士。弱冠是二十岁,进士是当时最高的学位,要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进士就相当於现在的博士学位。举人相当於硕士学位,秀才相当於学士学位。古时候也有三个学位,称作秀才、举人、进士。那么年轻就拿到这么高的学位。在古时候我们看到,能够考取举人,运气好的,就可以分发你去当县市长,做地方官员,地方首长。进士地位就更高了,进士头一名、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探花,第四名以后通称进士。

这个人善根深厚,家庭环境好,他生活没有忧虑,所以他没有作官。虽然考中进士没有作官,他学佛,造诣很深。他有一个《无量寿经节校本》,现在《无量寿经》九种版本有他这一个特别本子。他是看到康僧铠的本子太繁杂,把它删节成为一个节录的本子,看起来确实是方便。他的《无量寿经》注解叫做起信论,《无量寿经起信论》就是他自己的节本,从康僧铠这个本子删节而成的。在晚近,民国初年丁福保居士做《无量寿经》的浅注,就用他的节校本。这是被近代的一个人采用,由此可知,他这个本子相当有价值。但是他只是一个本子的节校,没有参考其他的原译本,所以他不能算是会集。对於其他本里面有许多教义,康本里头所没有的,当然他也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本子虽然好,这个义理不圆满。所以夏莲居居士才发心重新来会集,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把这个本子会成,我们对这个本子一定要有信心,绝不能够说是人云亦云,那我们自己错过机会太可惜了。

我看到这个本子,生大欢喜心。《无量寿经》其他的八个本子我合起来看,这个本子好,愈看愈欢喜。同时得到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给我印证。他把这个本子交给我,他自己讲过一遍,很用心的写上注解,很简单的眉注,这个眉注本子现在在我手上,也有不少同学见过。所以我们今天传这个本子是有师承的,批评的人有,毁谤的人也有,我绝对不会被他所动。我要被这些外面境界动摇了,我怎么能对得起老师?老师教给我的,我对老师有信心,这是古人讲的师承。我要舍弃,换另外一个本子,你要晓得,将来后人对我的批评,「净空法师背师叛道」,我会背上这个罪名。今天别人对我批评有好处,对我有好处,将来后人给我写的,「净空法师尊师重道」。所以我们对於整个状况,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彭际清这几句话讲得实在是好,这个人不是一个普通人。

法藏比丘发此弘愿,是指前面第六品讲的四十八愿,以及这一品里面的十首偈颂。这十首偈颂是总结前面的大愿。目的何在?无非是帮助众生破除妄执;妄是妄想,执是执著。正是《华严经出现品》佛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帮助我们破除妄想、破除执著,这个经跟《华严》合起来看,你一看,多有味道。《华严经》佛给我们诊断出来的毛病在哪里,这个经是用药;那里诊断出来,这个地方药到病除,你看看多有味道。所以这个话也是彭际清说的,彭际清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这个话是他说的。《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他把《无量寿经》、《弥陀经》跟《华严经》看成是一部经,分量大中小,这个看法正确,我们听到之后完全同意,非常佩服他这个看法。

不但本经帮助我们破除妄想执著,更精彩的,是帮助我们开显本有心量。这一句话要重视。我们众生可怜,可怜在哪里?心量太小了。大乘经里面我们常常念到,佛与法身大士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我们自己本有的心量。我们今天做苦恼众生,在六道里搞生死轮回,就是本来你的心是包太虚空、周沙界的,沙是恒河沙的世界,现在把这个心量搞成这么小,一个人都不能容,夫妻两个还要吵架,你说有什么办法?你说你的心量多小?心量小的人可怜,烦恼多。法藏菩萨就是阿弥陀佛,在此地给我们做榜样,你看人家心量多大,我们要学。

所以我常常勉励我们学佛的同修,我们要帮助别的宗教,你心量才大。「我们是佛教,他是基督教,我们不能跟他往来」,那你的心量永远那么小。我们要把心量拓开,包容基督教,包容天主教,包容世间所有不同的宗教;这是释迦牟尼佛。《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所列的这些参与法会的大众,我们看到了,虚空法界一切不同国土的人,不同族类的人众生,不同宗教的众生,统统在一起聚会,听毗卢遮那佛讲经说法,毗卢遮那是法身佛。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这些事实真相,学佛就在这地方学。

我记得我在早年,大概也有三、四十年前了,那个时候我在临济寺,出家不久,大概出家我在临济寺住了三年。有一位台湾大学学生来看我,他念的是政治,来问我,他的这个志向是要从政,问我应该如何去从政?我就告诉他,我说:「我现在学佛,不搞政治,对於政治方面这一些书籍,我从来都不看的。过去是曾经看过,现在不看,专心搞佛教教育。不过你既然有志於政治,我可以奉献你一句话,值得你做参考。」我跟他说:「如果你要做一个市长,做一个成功的市长,好市长,你的心量要能包容这一个市,你可以做个很好的市长。如果你做个好的省长,你的心量要包容这一个省。同样的道理,你要做个国家的领袖,你的心量要包容全国。你要做世界领袖,你的心量要包容全世界。」他听了我的话,非常感激,他说来看我没有白来。我说:「很好。你回去,首先把心量拓开。」

佛之所以伟大,国王比不上,世界领袖比不上,佛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你才能包一个地球算什么?太阳系还没包进去,银河系还没有包进去。佛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不能不尊敬,太伟大了。所以一定要开拓我们自己本有的心量,本有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然后要教你明了,净土是法性本然。这个「法性本然」,实在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净土就在现前,只要把空间维次突破。空间有维次不正常,这个空间维次是从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这是假的不是真的。虽然是假的,你不能突破你决定受它的障碍,所以你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空间维次突破了,恢复到净土,恢复一真法界,恢复一佛土,法性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是永远不变的。所以这个事情,不是你修行从外面得到的。

下面他说出理由,「何以故?自性空寂,离诸恶趣。」这个恶趣是讲十法界,不但三恶道是恶趣,六道是恶趣,十法界还是恶趣。用科学家的话讲,只要在空间维次里面,无论你维次多么高,都不是真的,都是属於恶趣。空间维次全部突破了,这叫一真法界,清净本然。在这个境界里面,就像佛在一切经上所说的,「自性妙圆」,微妙圆满没有丝毫欠缺;「具诸相好」,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圆满的,德是能力,你的能力是圆满的,相是相好,相好也是圆满的,三种圆满就叫大圆满,无不圆满。这个境界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的法界,他说了四个: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真的,所以这叫大自在。我们今天动不动都有障碍,这个障碍从哪儿来的?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你不离妄想、执著,你的障碍不能断除,没有法子化解。

所以佛清楚了解一切众生病根在什么地方,病源怎么发生的,真的叫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所以这是一门非常现实的学问,非常有用的教学,学了立刻就得受用。我们今天看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教育,不能跟佛教育比。这个学了立刻就得受用,就得好处。所以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讲得好:「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不能不学,不学不能解决问题,不学不能离苦。你学了这一套理论方法,你就有能力离苦得乐。

后面这几句话说得好,他这里把他这一段话都节录下来了,在这个本子里面。后面讲「自性无碍,现六神通。」这是讲恢复能力,恢复德能。「自性无住,不可断灭;自性无作,无有限量。自性无外,如风广被。自性无内,如镜普现。」都是属於我们一般常讲的万德万能,是我们自心本具的,圆圆满满丝毫没有欠缺。「自性光明,如日普照。自性平等,如香普熏。」这是说智慧。讲了这么多,总结:自性本具的智慧,自性本具的能力、德能,自性本具的相好,总结在这三方面,样样具足。

菩萨示现应世,就是恒顺众生的自性。这一句话提示得好。众生作恶,我们也要跟他作恶吗?不可以,那就完全错了。佛家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众生要做坏事、众生想杀人,你跟他一道杀人,众生想偷盗,你帮助他偷盗,你随顺,这就错了。这样就是什么?叫「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是本,方便是门,为什么又说祸害、下流?这里面就是,你随顺的是众生自性,这是善的,这就是本,这就是方便;你要是随顺众生的烦恼,随顺众生的恶业,你就是祸害,就是下流。不能不辨别清楚。

随顺是智慧的随顺,理性的随顺,不是感情的。感情的随顺,人情的随顺,没有不坏事情的。我们学佛,要明这个道理。自性本具的,我们常讲,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们要随顺这个。真诚的反面是虚伪,清净的反面是染污,平等的反面是傲慢嫉妒,正觉的反面是愚痴,慈悲的反面是自私自利,那个不能随顺,我们要懂这个大道理。庄严国土,是要随顺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才是庄严国土。所以综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愿就是众生本具的智慧德相。由此可知,还是以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庄严诸佛净土,心土不二,因果同时,理事不二,所以他感应这么快,愿才发完,希求瑞相立刻就现前,道理在此地,这里头一丝毫的迷信都没有。所以空中赞叹,「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一丝毫的疑惑没有,你看这个句子多肯定。

这个赞叹,说实在话,并不是赞叹给法藏听的,你要是这样去会,你就把意思错会了。这个赞叹给谁的?给我们的,我们在这里面体会得:「要这样的修行,决定成无上道」,这个赞叹就是诸佛如来、龙天善神在劝我们修净土而已,真正的意思在此地。不可思议的因,决定得不思议的果报,因圆果满。这个法门,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是念佛成佛的,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所以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到最后要成佛的时候,统统归念佛法门。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华严经》经文上讲得很清楚,十地菩萨,这是《华严经》到了高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十一个位次,这十一个位次修什么法门?念佛法门。念佛就成佛,念菩萨就成菩萨,这不就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吗?念什么就变现什么。

现在是七月,鬼门关开了,鬼都出来了。所以你们很多人常常梦到鬼,梦到家亲眷属机会就多了。为什么?求你帮助超度。你要是梦到家亲眷属,在七月之间超度法会上给他立个牌位,他就是来求这个的,我们要懂得帮助他,这是《地藏经》上说的。你们念《地藏经》晓得,来求帮助的。他为什么不找别人?别人不到居士林来,他求他没用处。你们肯到居士林来,求你有用,你就要帮他立个牌位,我们听经、读经给他回向。为什么到鬼道里去?他念鬼就变成鬼。谁念鬼?虽然没有念鬼,他实质上念鬼,鬼是贪心,他天天想著贪,贪就变成鬼,所以念贪就是念鬼。念恨、念嫉妒,那是念地狱,很麻烦,不可以。我们一定要把念头转过来,念佛,虽然不念阿弥陀佛,念什么?念真诚、念清净、念平等、念觉悟、念慈悲,这就是念佛。你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你决定往生。如果口里念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念几十万声,心地都是虚伪的,见人都说假话,没有一句真话,心里不清净、不平等,不能往生。古大德讲得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念佛是形式上念佛,你心不是佛。

「念」这个字诸位看清楚,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念上面是「今」,下面是「心」。是说你现前心里有佛,那叫念佛,不是在口上;换句话说,你的心跟佛心一样,这叫念佛。佛是什么心?佛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有这个心,你念佛就没有中断过。佛是什么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那是佛的行。我们心是佛心,行是佛行,哪有不作佛的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这一生就决定作佛。所以这个总结意思很深很长,他真正在此地劝我们,在无量法门当中选择净土法门。选择净土法门之后,要像法藏菩萨这样信入,从这里生起信心,从这个地方入门,我们不需要修三大阿僧劫,我们这一生圆满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演这一段。

下一篇:大乘无量寿经(第86-90集1998-2006年)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