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1992年56-60集圆满)

2019-08-24 佛教经咒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无量寿经(第五十六集)1992/6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档名:02-012-0056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四面,最后一句看起:

【其第十二佛名无上华。彼有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具大精进。发趣一乘。於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

这个一段经文,从前面给我们介绍过来的是第十二个佛刹,前面介绍了十一个,其中第一个说得比较详细,其他的都是略说。第十二佛刹讲得很详细,这个经文也比较长,第十二佛刹举往生菩萨的智慧、德能也说得比较具体。

『佛名无上华』,这个世界菩萨数量就多了,佛给我们说『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这一句话很重要。前面弥勒菩萨问的是十方世界不退菩萨往生的人数有多少,这个不退决定是念不退,也就是法身大士。世尊特别给我们介绍无上华佛的刹土,是这一个佛刹,我们从这一段简短介绍当中能够体会,他们众生福报善根非常深厚,对於净宗法门、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些因果他们都相当的透彻,所以往生的意愿很强,人数极多,是世尊劝导我们往生一个很好的示范、很好的一个例子。这么多的菩萨都是证得三不退的。

『智慧勇猛』,这一句我们在此地念到了,要把它记住。不是真实的智慧、高度的智慧,对这个法门往往有疑惑。说到念佛往生,实在讲也不是容易的事情,魔障很多,自己也很难说自己有把握。这些魔障往往不是个人能够预料得到的,也不是自己当时有能力克服的,必须要有真正修持的功夫才行。

他们的善根、福德、因缘很深,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差不多是每一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是小行菩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乃至於边地往生的,都有这样深厚的善根。善根都这样深厚,为什么往生的品位不相同?差别那么大?此地也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思考的,就是『具大精进,发趣一乘』,这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有些善根虽然很深厚,没有「大精进」,那他往生品位当然就低了。为什么有人大精进,有人不能大精进?这个当然是遇缘不同,缘太重要了。

『於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七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打佛七,依照《弥陀经》的教训,从一日到七日,七日精进念佛。佛在此地给我们说的,他这个七天精进的念佛就「能摄取百千亿劫」,是时间。「大士」是指地上菩萨,通常我们称大士的时候是地上、登了地的菩萨。他们所修的功德,这七天当中能够把他们所修的功德,我们同样能得到。人家修的是百千亿劫,你七天就得到了,这话能相信吗?这也是难信之法。诸位要晓得,这个七日之中唯有一心执持名号,那是真做得到。若不是一心执持名号,修任何行也没有办法超越法身大士百千亿劫,那是很难很难的。但是念佛行,念佛要一心称念。

什么叫一心?进念佛堂之后,或是一日,或是二日,或是七日,除一句佛号之外,决定没有杂念,这个名号功德就不可思议了。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全摄弥陀果地的功德,何况菩萨?何况这些法身大士?这个我们当然能够相信的。我们信这个理,可是事实上实在说相当困难,难在哪里?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了,知道精进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实在是不容易做到。

『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是真正的事实。

【其第十三佛。】

这个实在讲『第十三』,它底下应该是「佛刹」,「第十三佛刹」。

【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

这个数字所称的是不退菩萨。

【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

这就是前面讲的小行菩萨,那这个数量就更多了。前面这个『七百九十亿』,这是不退菩萨,也就是法身大士。那么佛具体给我们介绍的,这个地方总共有十三个佛刹,佛是略举,往生的菩萨们太多太多了。

【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

不要讲别的了,单单说佛刹的名字、佛的名号、往生的人数,世尊在此地告诉我们,就是说上一劫还说不完,『不尽』就是说不完。由此可知,每一天,甚至於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十方世界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真正不可思议。这个世界如果没有真正的好处、真实的利益,这么多人到那里去干什么?我们不要看别的,就是这个净土法门,其他经都不要看,就看这一品,你看他动心不动心?十方世界那么多人都去了,这个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那个地方不是真好,不是有真实的利益,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去。古德有个比喻,往生西方世界的人数比下雨天落的雨点还多。

本经的正宗分到这个地方就圆满了。下面有六品经是本经的流通分。佛经在体例上都有三分,有序分、有正宗分、有流通分。我们这一部经流通分很长,不是几句话,而是有六品,这是大经的架势。我们看《华严》、《法华》是这种架势,就是序、正、流通三分经文都很长。我们这一部经也是如此,在前面我们看到序分总共有三品,流通分有六品,所以这是具足大经的架势。流通一共分为五大段,六品经总共可以分为五大段。在第一大段里面: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这一品经是「劝信流通」,就像莲池、益大师所说,本经在在处处你都会看到、都会体会到「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古德称为「三资粮」,往生净土必须具足的条件,流通分里面具足。回头再看,正宗分里面也具足「信愿行」,序分里头还是具足「信愿行」。我们这一部经这个意思非常的明显。正宗的最后,我们刚刚读过「菩萨往生」,这一品经里面的旨趣是劝信,看到这么多人往生,我们应该要相信,应该要发愿。正宗分末后跟流通分的一开端衔接起来了,全是劝信。我们看经文: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

这一句是承前启后,承是接著前面一品经,也是流通分开端的一段文字,承前启后。『彼诸菩萨摩诃萨』是指十方世界诸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善获利益』,「善」是善巧,很巧妙、很容易的得到了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真正不可思议,就如佛在经上所说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他们得到这个利益多少,只有佛才知道,除佛之外,等觉菩萨也搞不清楚。他怎么获得的?信愿持名,往生净土所获得的,这是十方菩萨。「诸菩萨摩诃萨」,诸菩萨是小行菩萨,像我们都有分,都够资格。摩诃萨,当然我们不够资格,那是证了三不退的菩萨,我们比不上他。小行菩萨里面带业往生的,我们够资格。生到西方世界所获得的利益是平等的。那个世界是平等法界,这个不可思议。佛这一句话提醒了我们。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

佛在这里不仅仅是劝我们要信,还劝我们要发愿,一定要愿生净土。『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善根深厚,就像经里面所说的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样的男子、女人,具足善根、福德。『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这是因缘,《弥陀经》上讲的三个条件,善根、福德、因缘。你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这一部经,或者读到这一部经,生了欢喜心,这是因缘具足了。如果善根、福德不具足,纵然听到这个经,听到佛的名号,不能生起欢喜心,不肯发愿求生,这个是善根、福德不具足,还不够。

这个地方说的,这是三个条件都具足了,他『能生一念喜爱之心』。此地讲的「一念」是精纯而不杂的意思,换句话说,听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名号,心里面真正生起欢喜心,一念纯真,这才能得到感应。假如不是一念纯真,下面这两句,这是往生关键,他必定不具足。所以这个两句,能不能往生,能不能有把握往生,能不能决定往生,就在这八个字。

第一个是『归依』,「归」是回头,「依」是依靠。佛门常讲回头是岸,从哪里回头?从事事物物统统回头,专依阿弥陀佛,这就对了。世间法里头要回头,出世间法里头也要回头。出世间法经典很多,法门很多,过去对於那许许多多经论法门都生欢喜心,都喜欢去探讨,也都希望修学,今天听到阿弥陀佛,从那里都回头了,那些法门全部放下,这叫归依阿弥陀佛。归依《无量寿经》,我们一生的修学专依《无量寿经》,这叫「归依」。所以要不是一念纯正,他怎么会做得到?觉明妙行菩萨说得好,念佛法门最忌讳的就是夹杂,这个夹杂是包括你还要去读诵修学其他的大乘经论,它包括这些。为什么?你不是一念,你是多念,多念就是杂念;你不是一心修学了,你是多心在修净土,你的心不容易得清净。所以这个两句话,流通分一开端给我们提出来。其实这些经文前面我们已经读了很多了,本师实在慈悲到了极处,不怕重复,不厌其烦,在在的提醒我们,唯恐我们疏忽掉了。

实在讲世尊这个做法,它有道理,我们凡夫的习气太重,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大乘经论都还是想翻翻看看,没有还想找一找。所以古大德给我们做榜样,近代印光大师,这是示现,示现实在讲也就是教给我们,给我们做一个榜样。他在没有专修净宗的时候,他看得很多,涉猎很多。这是菩萨再来,也示现做凡夫,也装个凡夫的样子,装得像。但是真正明了了、真正认识这个法门了,他统统放下了。没有认识之前,都修,这真的是杂修。认识之后,他老人家一切放下了,所以自己佛堂里面只供养一尊阿弥陀佛,一个香炉,一杯净水,佛堂里面只有一本《阿弥陀经》,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这个表示什么?「一念喜爱之心」,那就完全表现出来了。你还摆其他的经论在那里,这个「一念喜爱之心」谈不上,你还爱别的,你还不是一念,你所喜爱的方面还很多,这就不是「归依」了,「归依」两个字就没有了。可见得「归依」两个字的意义很深。

我们今天一般人习惯,我们皈依某个法师,那大错特错。真正的皈依,皈依阿弥陀佛。我们「皈依佛」,皈依阿弥陀佛;「皈依法」,皈依《无量寿经》。这个三皈就落实了。「皈依僧」,「僧」是西方世界莲池海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是我们的皈依处,这个就对了,就没错了,我们这个心才真正专一,这种人往生才有把握,决定得生。

『瞻礼』是修行,也就是念佛。《法华经》里面讲「一心合掌,瞻礼如来」,那是讲四种念佛里头的「观像念佛」。我们供养佛像,把佛像看作真佛,时时刻刻不离开他;离开佛堂,心里面还是想佛。《十六观经》上说得很好,心想佛时,这个心就变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为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何况佛明白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要想作佛,要一念专想,这样才能够很快速的达到目的。要一念专想,所以这个念佛叫「一心称名」,这个很重要。所以修这个法门的人,拜佛专拜阿弥陀佛,念佛专念阿弥陀佛,想佛是专想阿弥陀佛。

我们凡夫业障习气深重,换句话说,妄想太多了,杂念太多了,想专专不了,想一也一不了,最好的方法就是供养佛像。佛像自己可以多观摩、多选择,选择你最喜欢的这一尊佛像,彩画的也好,雕塑的也好。选择之后,我过去也常常教人,一生都不要改变,为什么?这个像就看熟了,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现的那个像就是你心里想的这个像,一点都不会错。所以每个人往生,每个人看到阿弥陀佛的像可能都不一样,为什么?阿弥陀佛现的像是随众生心想生的。所以我们自己常常供养的这一尊像,很熟悉了。我们如果要是出外旅行,怎么办?现在好办,现在有照相机,你家里供养的佛像,你把它照下来,照成照片,旅行的时候就可以带在身边,时时刻刻不离开。

我赠送给诸位小佛卡印的这个佛像,就是我们台北华藏图书馆供养的。这一尊佛像是瓷的,年代很久了,大概有两百多年,这个像造得非常之好,造得非常庄严。我们把它照相,请照相馆专家来照的。那么这个佛像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时时刻刻能「瞻礼」。瞻礼之际,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教训,在自己心中油然而现。他对我们的教训是什么?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教训字字句句,一见到佛像就想起来了。『如说修行』,这个「说」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所教给我们的,我们完全照做。当然开头不能完全做,做不到,尽量去做,一年比一年多做一些,一月比一月多做一些,希望自己能够在三、五年当中都能够圆满的做到,这叫真修行。

这个做也要定上期限。我们念佛打一个佛七,七天克期求证。我们要把佛对我们的教训圆圆满满做到,也要克定一个期限,要真正去做。如果年岁大的人,年岁大,记忆力衰退了,经典不能完全背诵,换句话说,不能记得,那怎么办?记它要紧的教训,在每一品里面记几句就行了,这个方便,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把它做到,这就是「如说修行」。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这是佛说的,这一个人他会得到很大的利益。佛有没有给我们具体说明这很大的利益是什么?有,底下一句就说了,『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如上」就是如前面序分、正宗分里面所说的功德利益。你要能真正这样修学,你一定可以得到。向下经文佛教给我们,弥陀弟子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要用什么样的心态:

【心无下劣。】

『心无下劣』就是我们现在人常讲的自卑感,总觉得我不如人,跟人家站在一起很难为情。佛弟子没有这个现象,心地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安详的、是自在的,决没有卑下。

【亦不贡高。】

跟人相处也不会贡高自大。谦敬是美德,谦虚、恭敬是美德,是应当要具备的,但是绝对没有自卑感,没有贡高我慢。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修行是心地功夫,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就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无论环境是好还是不好,功夫都不间断。环境好,在这个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不起贪爱;好的环境起了一点贪爱的念头,错了,所以这都是修行。修行不一定是每一天要读经、要念佛,不是的,在环境里面修清净心,这是修行。逆境里面,不动恚心。凡夫在逆境里面就恚,心就不平;顺境里面就起贪爱,这是凡夫心,凡夫心是错误的。我们要把这些念头修正过来,无论境缘好坏,绝对不影响自己的清净心,在这个里面成就平等心,成就大慈悲心,所以这叫『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当然在念佛人来讲,无论什么样的境缘,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从不中断,所有一切境缘都与我不相干,我这一句佛号不间断,「不夹杂、不间断」,这个就是「善根增上」了。这一种修行的方法跟十方不退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学,在方法上讲,完全相同。采取这个法门,对这个法门产生了信心,坚定的意志决心,这个人的智慧跟十方不退菩萨的智慧也相等。智慧、方法等同十方不退菩萨,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获殊胜功德利益,跟那些大菩萨哪有不相同的道理!那些菩萨们修了百千亿劫,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一心称名,全摄诸菩萨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於理於事都能叫我们相信,都能叫我们不怀疑,这是法门殊胜。下面是佛对我们的赞叹,佛这个赞叹也是真实的劝勉:

【当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经文,想想第一品里面上首弟子表法第一人:陈如尊者,诸位要是常常看佛经,在序分里头列名很少看到这个人。他在世尊弟子当中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第一。如果那个经不是第一经,不是第一法门,那就不会有他;有了他在,那个经是第一经,那个经是第一法门,他代表第一。为什么他代表第一?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成道的时候,这是第一次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这是佛第一次在这个世间,我们世间人见得到的,在鹿野苑讲经说法,他成道以后第一次讲的,听众五个人。这五个人当中,陈如尊者一听,他就开悟了,当时就证阿罗汉果,所以他是释迦牟尼佛会下第一个开悟的,第一个得道成阿罗汉的,所以这是释迦第一弟子。把他摆在这个经里面,排名排在第一,那个意思就是说这一部经是佛度众生第一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学是第一成佛,所以这是佛的『第一弟子』。前后经文一照应,这个意思就非常非常的明显了。

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殊胜,有许多人不知道,以为念佛是自了汉,念佛人没有慈悲心,念佛人没有智慧,是『小乘』,外面说这些闲话的人多了。凡是说这些话的大概是两种意思:第一种,有意破坏,他是别有用心,他别有企图;第二种人是无意的,他自己没有智慧,他自己对於这个事实不能了解,人云亦云,听到别人这样说,他误以为是真实,他也这样宣说,这是绝对错误,自误误人。所以佛教给我们要相信佛语,此地明明说得清楚,这个法门不是「小乘」,不但不是小乘,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是一乘当中的一乘,真正是十方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就是阿弥陀佛的「第一弟子」,也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亦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第一弟子,这是我们应当要认清楚的。

【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

佛在这个地方跟我们说的句句是真实话,把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介绍给我们了,劝我们,劝世间天人、阿修罗等,这就是六道众生,普遍的劝告六道众生。『应当爱乐修习』,「爱乐」是喜欢、爱好,对於这个经典、法门要真正喜欢、真正爱好。前面读过「如贫得宝」,这是真实的宝藏,无尽的宝藏,第一宝藏。修学,「习」是去实习,认真的把它做到。『生希有心』,这个经典、法门实在是无量劫来难得遭遇的,真的很不容易遇到。在这个本子没有出现之前,因为《无量寿经》的本子很多,内容不相同,会集不圆满,所以欢喜心就很难生起。《弥陀经》虽然好,经文太短,对於西方世界种种事理因果说得不够详细,因此不是真正善根发现的人,对於这些经典很难生起喜乐之心。

这个本子出现还不到五十年,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个本子到今天还不到五十年。因为是一个居士会集的,佛门里面依然不免有门户之见,对於流通也就障碍重重,一直到最近才真正突破这个障碍普遍流通。这是在一九八二年,今年九二,才十年的时间,真正突破障碍普遍流通才十年。

我们读到这个经,真正生欢喜心。为了帮助大众断疑生信,不为这些重重阻碍的影响,我们特地搜集《无量寿经》的原译本、历代的会集本,把它印成一册,我提了个名字,就是原有「净土五经」,我后面加上一个「读本」,《净土五经读本》,提供诸位同修做参考。你见到这个本子,你自然就深信不疑了,不会再受这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动摇了我们自己的信心。真的是无量劫来难遭遇,我们非常非常有幸。换句话说,若论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比往昔那些往生的人都来得殊胜。只要自己真正用功,像佛在此地教导我们的,「归依瞻礼,如法修行」,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就必定在古人之上。你要问原因在哪里?我们遇的缘比他们殊胜,这是善导讲的了,「遇缘不同」,我们的缘太殊胜了。

【於此经中。生导师想。】

『导师』是我们六道众生对佛陀的尊称。阿弥陀佛在哪里?经典所在之处就是阿弥陀佛所在之处。我们展开经典就如同阿弥陀佛当面给我们讲经说法,这是「生导师想」。所以经典一展开,如同面对著佛,亲自听佛开示,要以这样的尊敬心,你得的利益就殊胜了,正是所谓「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必得十分的利益」。

【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

这一句是佛劝勉我们要流通这个经典,要推广这一个法门,希望无量众生都能够见到这个经典,都能够听到这个法门。我们自己得到殊胜无比的利益,不要忘了六道苦难的众生。

前面给诸位同修报告过,众生有三等,这是佛在经上常说的。第一等是根熟众生,过去生中已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了,他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个法门,我们帮助他。他一接触,他就能信受,他就能奉行,换句话说,他这一生必得往生,这根熟的。根不熟的,我们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虽然他不愿意求生净土,他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了金刚种子。或者他在这一生修学过程当中,到晚年,人到老的时候跟年轻人想法、看法都不一样了,觉得过去所修的,修了几十年,功夫不得力,想一想念佛还是有道理,年轻的时候不相信,老的时候他相信了,那还是管用,促使他根熟。根没熟的,帮助他、促进他成熟。那没有善根的,帮助他种善根,「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所以这个经书要多多介绍给你认识的人,送给他,不要害怕。「那个人不相信,我这个经书送给他,他也不看,乱丢,造罪业」,你要有这些顾忌,就不能利益众生了,众生跟阿弥陀佛的缘就断掉了,这很痛心的事情。造罪业怕什么!罪业造了,阿弥陀佛种子种上了,那罪业受完了,这个种子成熟,他能往生,他得的利益不可思议。所以不要害怕,经书、佛像人家糟蹋也不怕。他糟蹋,他自己心里也明白,「那个阿弥陀佛的像,我把它丢到垃圾桶里去了」,阿弥陀佛印在他心里头了,这个印象拿都拿不掉,那就行了,所以不要害怕。有很多人有这个执著,这是错误的。固然你这个恭敬心是好,自己要恭敬,但是度众生这个心量要广大,要知道诸佛菩萨大慈大悲。

所以经典、佛像,我们总是大量的来流通。我这些年来,差不多十年来,同修们供养我的这些钱财全部都在印《无量寿经》。因为别的经有人印,很多人印,这个经没人印。那么这个十年提倡,现在在台湾也有别的地方印这个经,我看到很欢喜,也有人印了,这个效果就逐渐逐渐扩大了。像我们在此地做的这个录音带、录影带,这是有声的《无量寿经》,我们也要大量的去流通,介绍给一切有缘众生。这些带子、胶带保存的时间有限,所以我就想把它做成雷射的片子,金属片子保存的时间久,不会变质。所以我们此地这个带子做好之后,立刻送到新加坡,那边同修负责来做这个工作。所以大家是同心同力,都是『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安住得不退转」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圆证三不退,不到极乐世界是决定退转。

【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

这个后面两句是总结。『欲见彼广大庄严』,「彼」是西方极乐世界,这当然是指根熟众生了。因为根熟的众生,他真的希望在这一生能够见到阿弥陀佛,能够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摄受殊胜佛刹』,这一句的意思非常深广。第一个是摄受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广义是遍摄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这个功德才圆满。阿弥陀佛为什么功德圆满?就是他广摄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跟阿弥陀佛学,因行果地也必定同佛,这一种愿行真是不可思议,这是值得赞叹的,但是要怎样才能做得到?这是个问题。发的心是不错,够大了,这个心愿会不会落空?怎样兑现?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当起精进,听此法门』,换句话说,前面你的心愿就能够圆满的兑现,决定不落空。

由此可知,宣传这个经典法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现代这个社会,特别需要这个法门,非常需要这个法门,唯有这个法门能帮助我们得到身心清净,远离浊恶,这是我们现前就得到的好处;将来一定能够帮助我们超越三界,不退成佛,这是真实究竟的利益。除这一部经法之外,还到哪里去找这个法门?实在找不到了。所以十方不退菩萨,人人皈依,各个奉行,这是事实。所以我们要听、要宣扬、要普遍为人介绍。

【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

『求法』就是求往生不退成佛之法,为求永脱三界轮回之法,这个法全都在这一部经典之中。为求这个法,我们清楚明了,决定不会生起退转。『退屈』就是退转心;『谄伪』,不是真心,就是虚假的心,虚伪的心来学,不会成就的。这个法门要纯一真诚来修学,我们的真诚决定不会退失,因为自己明白,唯有真诚,我们才能成功,我们才能够得度,绝对不存虚假之心。

所以我们这个经在此地讲完,我们这边大概还有时间,我们跟学校约定的是到九月十八。那么还有一点时间,我想将善导大师《观经》的「三心」在此地重复讲一遍。我们在大觉寺受时间的限制,所以后面是很草率的,等於把它念过,没有细讲。因为佛在这一部经典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发菩提心?历代祖师大德,唯独善导大师讲得非常详细。所以这个「三心」,就是「发菩提心」,至少需要六个小时才能够把它说清楚,这是补充本经之不足。

【设入大火。不应疑悔。】

这是举个比喻说,纵然遇大火焚烧,我们也不怀疑,也不后悔,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心。

【何以故。】

为什么你的信心这样强、这样坚定?

【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

原因就在此地。这个几句话明显的就是指前面一品,「菩萨往生」那一品里面所说的。如果再远一点的,就是本经前面说了许许多多的这些例子,包括十方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参学,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这一些事实我们在这个经典里面都看到了。「礼佛现光」,使阿难尊者以及与会大众,亲见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亲见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同声赞叹。这还不信,那就是经典讲的「一阐提」,没善根的人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佛在此地说的这一句话,这个话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这些菩萨,哪一个不求这个法门?换句话说,哪一尊菩萨不求这一部经典?怕的是没有缘分,求不到。

『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尊重听闻」是求学求法,「不生违背」是依教奉行,就是前面讲的如教修行。不但求这一部经典、听这一部经典、理解这一部经典,一定要把这一部经典里面所说的统统做到。

【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

这个话是真话,是实在的话。你要去问问所有学佛的人,他是不是希望很快的断烦恼、得禅定、大彻大悟、成菩萨、成佛?你去问一问,各个都是这样的。有没有这个方法叫你能得到?现在还没找到。这个经典给他的时候,他不相信,他还找,就是属於这些人,多了,太多太多了。

你把这个经典送去了,为什么不相信?他没有智慧,他没有善根,前面佛说过了,弥勒菩萨曾经问过,我们刚刚念过不久。他没有善根,没有智慧,换句话说,他还不识货。哪一天他明白了、认识了,他就会选择这个法门,万缘放下了。换句话说,他还放不下,对这个法门还没有肯定,信心还没有坚定。信心真的坚定了,必定一切放下,为什么?他自己晓得唯有一心专注,我才真有把握,分心对自己决定是不利的。我要学别的法门,到极乐世界再学,不迟,何必在这个地方把往生这一桩事情搞耽误掉了,那就太可惜了。所以现在不是不学,人家来问你「你怎么就学这一部经?」「我不是不学,现在没有时间,现在先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我无量寿了,我慢慢学,有的是时间,你们要学的东西,我都学;你们学不了的,我也学。」这就正确了,这是实在话。没有机会,没有缘分,想求这个法门,想得这个经典,他想,但是他不知道是哪个法门,不知道是哪一部经典,他在求,求不得。

【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佛在此地最后两句话劝勉我们。真的,佛法难闻,这个法门是难中之难,夏莲居老居士说「佛说难信真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这个话说得不过分,说得很正确。所以我们确实是非常非常的幸运,在这一生当中确实是善根成熟,能够有这样殊胜的机缘得到诸佛如来的第一经法。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无量寿经(第五十七集)1992/6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档名:02-012-0057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六页,倒数第二行: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佛在这一品经里面是说明法师不退得记,来劝勉我们发愿修学这个法门。请看经文,这个经文一开头就很重要:

【若於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

我们先看这一段。佛法的修学实在说一定要有善根,就跟世法是一样的。世间法,一个人在世间一生富贵、事业、学业成就与否,固然是要靠努力,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宿世的善根。在过去古时候,我们讲帝王的时代,现在所谓是专制的时代,常常流行在民间一句话,富贵功名是要靠阴功,要靠积阴德,自己有德行,祖先有阴功。换句话说,富贵功名也不是凭自己努力能得到的。但是有阴功,不努力得不到;没有阴功,努力也得不到,阴功再加上努力,这才能够一帆风顺,这才能得到。佛法修学成就亦复如是。

古德告诉我们,今生这个修学遇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你遇到的缘殊胜,你的修学就一帆风顺;遇缘要不殊胜,纵然过去有善根、福德,你的因缘没有遇到。《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讲往生。你不求往生,我们禅宗里面讲开悟,还是善根、福德、因缘。你要没有因缘,遇不到真正善知识指点,你也开不了悟。由此可知,缘实实在在讲,世出世间法都占在第一个因素。这是讲我们现前,实在讲它是第一个因素。这段经文要给我们说明这一个事实。

佛在此地一开端就指我们现代人,『若於来世』,「来世」就不是佛的那个时代。『乃至正法灭时』,「正法灭」后,这就是像法。佛教传到我们中国来就是像法时代。佛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佛的法运是一万两千年。一万两千年之后,这个世界就是灭法,就是没有佛法了,佛法灭了。灭法,世间没有佛法的时间很长很长,有佛法的时间很短。在我们看一万二千年很长,但是在整个时劫里面讲,它是很短暂的。

譬如说佛给我们讲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贤劫这个劫是一个长时间,在这一个长时间里面总共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第五尊佛是谁?就是弥勒菩萨成佛。弥勒菩萨几时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佛在《弥勒下生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合我们这个世间来算,大概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诸位想想,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么长的一个时间,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才一万二千年,岂不是非常短促?所以这个世间有佛住世的时间短,没有佛的时间非常非常之长,这是我们要晓得。

所以人在六道里头轮回,能够得到人身,闻到佛法,实实在在讲,这是希有的因缘。这个因缘如果不能够把握住,换句话说,我们虽然遇到佛法了,遇到佛法没有成就,这就是你没有能够把握这个机缘,错过了这个机会。虽然在这一生当中积结善根,这个是一定有的,你得到这个利益了,这一生当中没有能够超越三界,没有能够断烦恼,没有能够开悟,这个断烦恼、开悟,那就是成就,我们这一生当中没有成就,这是很可惜的一桩事情。

佛对於我们的期望,是希望我们遇到这个机会,就是遇到这个因缘了,希望在这个时候就有成就。所有一切成就当中最殊胜的成就就是往生净土,为什么说往生净土是最殊胜的成就?实在讲我们在前面经文都曾经读过,前面经文告诉我们,十方世界往生的菩萨,那不是普通人,不退菩萨,《华严经》上所称的法身大士,绝对不是凡人,向往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那么多。这在佛法里面所谓「三转法轮」,这个叫「作证转」,给我们提出这么多的证据。这么多的证据摆在面前,我们再不能相信、再不能接受,这个就是说明我们善根、福德还没有成熟;虽有,没有成熟。就像本经前面所说阿王子与五百长者,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过四百亿佛,这个善根要用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不够,所以这个我们不能够见怪他们,他的善根不足,他还要相当一段长的时间。

在这个地方又看到了,这是对我们讲的,前面是对他方世界,或者对这个世界已经成熟的人说的,就是佛当时那个时候说的。这一段是对我们现在讲的,「乃至正法灭时」,像法、末法时代了,『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在这个时代里头还有没有根熟的众生?有。不但我们现在有,现在这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末法有一万年,即使到佛法灭尽的时候,我们底下有一章经为我们说明,整个佛法灭尽了,这一部《无量寿经》还要留在世间一百年,为什么?在那个时候还有根熟的众生。根熟是什么?就是听到这个法门,他能够深信不疑,他能够发愿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这就是「当有众生,植诸善本」。

『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已曾」是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可见得这个善根、福德的深厚超过阿王子太多太多了。阿王子是亲自听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经,还不愿意发心求生净土。释迦牟尼以后,菩萨、祖师大德,现在轮到我们来讲,人家不相信,那有什么奇怪?一点都不奇怪。亲自听佛讲还不相信,还不肯发心,你要问为什么原因?前面弥勒菩萨问过,佛说了,他的善根太少。这个地方我们才晓得,凡是真正能接受,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这部经在此地给我们做证明。

『由彼如来加威力故』。他为什么一听到这个法门,他就能深信不疑,死心塌地一门专修?这个原因固然是他自己的信心,他自己的善根;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还有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冥冥当中加持他,他得到一切如来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能得如是广大法门』,这个「能得」,他真正得到了。

我们今天遇到,遇到未必得到,从你面前走过,你未必能得到。这个「得」字很有味道,就像永明延寿大师「四料简」里面所说的,「有禅有净土」那个「有」字,这个「得」字跟他那个「有」字,味道是相同的。你听净土法门了,修净土法门了,你到底有没有净土?有才能往生,没有不能往生。你心里头有没有?这个地方说你心里头是不是真的得到了,这是一个关键的字眼。真正要得到,要善根、要福德、要诸佛如来加持、要有良好的因缘。

「如是广大法门」就是指《无量寿经》所提倡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第一殊胜广大的法门。在近几品经里面,这个意思说得非常之多,说得非常的深刻。

【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於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

前面第一个小段是给我们说明末法时期为什么人会信,会深信不疑,这个原因给我们说出来了。接著,佛劝我们修学。『摄取受持』这一句话,我们遇到这个法门,得到这个法门之后,一定要如说修行,这个就是「摄取受持」,一定要做到「如说修行」,也就是小本《弥陀经》里面给我们讲的「执持名号」,这个执持要坚固,决定不能放松。

你果然一心如说修学,下面说你所得到的利益:『当获广大一切智智』。这个「智」有两个智在此地,是说明大乘佛法当中常讲的「二智」:「根本智」、「后得智」,或者所谓「实智」、「权智」,这两种智慧你统统能得到。那我们要问,为什么一心称名就能够开智慧?诸位要知道这一句「当获广大一切智智」是跟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个境界完全相同。因为这两种智现前,在大乘教里面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这两种智慧现前了,圆教是初住菩萨,别教是初地菩萨,登地了,你一定能够获得。

那么我们要再问,怎样获得?《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告诉我们「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也是说这一桩事情。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就是专持名号,他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假方便」就是不用其他任何方法来补助,就是一个持名的方法。换句话说,虽然念佛,四种念佛有观想、有观像、有实相,他这个统统都不用,完全都不用,只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叫「不假方便」,一门深入。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自然就断了;念到理一心不乱,那就获得「广大一切智智」,就开悟,就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可以说见性成佛。但是这个佛,诸位要知道,叫「分证佛」,不是「究竟佛」,这个诸位一定要明了,这是「分证佛」。那么他有能力像《普门品》上所说的三十二应,他有这个能力。这是说专心一心持名,念到理一心的时候能得到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

『於彼法中,广大胜解』,「彼法」是指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指阿弥陀佛从因至果自行化他不可思议的功德,你逐渐逐渐明白了,理解了。由此可知,如果「一切智智」没有现前,对於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决定不能够完全了解。这个境界大乘经典里面说得很多,西方世界的殊胜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对西方世界状况之理解也像「隔罗看月」,「罗」是罗纱,隔一层纱看月亮,还不是真正清楚,真正清楚,把这一点障碍应该拿掉。这是给我们说明,我们要想了解,但是不能著急,为什么?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你要说为什么凡夫做不到?凡夫的心不清净,凡夫没有智慧,所以先叫你修。念佛实在讲就是修定,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达到相当程度了,定功到相当程度了,心地清净,豁然通达,就开悟了,你就明了这个状况。

经义亦复如是。经本展开,每一个人读诵,体会的意思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每一个人心地染净的程度不相同,所以你体会的意境就不相同了,这是说许多人。即使我们自己一个人,一个人我们自己念这个经,遍遍体会也不相同,原因在哪里?真用功的人,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我今天的心比昨天又进步了一点、又清净一点了,我今天所体悟的比昨天就深、比昨天就广。假如我不是真正做功夫,虽然天天在读、天天在研究,心并不清净,你所领悟的是跟昨天一样。你一生不在清净心上用功夫,这个经念一生,你的境界也相同。这是佛法不可思议之处。这一个事实实在讲由我们自己本身可以能够证实的。

所以佛法没有别的,这个法门讲得简单明了,就是叫我们修清净心,所以修行的原则都在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我们修的就是这个。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觉就不迷。「清净平等觉」虽然说了三个,实在讲是一而三,三而一,你只要学到一个就行了。我心清净了,清净哪有不平等?不平等决定不清净。清净哪有不觉?觉了哪有不清净?所以这三条,你只要抓到一条,一个得到了,三个统统都具足了,同时都得到了。

其实我们在经题的时候都给诸位报告过,本经上教给我们这三个原则是通一切大乘佛法,凡是大乘佛法,无论用什么方法、无论用什么功夫,总离不开这三个原则。像禅宗,禅宗跟我们用的方法不同,手段不一样。禅宗的目的是在开悟,开悟就是觉,禅宗是走的觉门。我们今天念佛求一心不乱,是走清净心门。禅宗是走觉心,我们走清净心。一般教下是走正心,就是平等心,平等是正。所以经题上这三句涵盖了一切佛法的修学,离开「清净平等觉」,给诸位说,决定不是佛法。纵然也断烦恼,也修禅定,也积功累德,那是人天法,他的果报在人天,得人天福报,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

既然心地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清净心的本身就叫做「根本智」,它起作用就叫做「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根本智是无知,《般若经》上常说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是纯一清净。

『获大欢喜』,这个话是真的。因为什么呢?他从凡夫晋等进到圆教初住菩萨了,别教就是初地菩萨了,初地叫欢喜地,得「大欢喜」。『广为他说』,凡是真正成为菩萨了,菩萨没有不说法的。你看我们在前面第二品里面就读过,菩萨才真正是为众生不请之友。众生不请,菩萨就去了,不要等人请你说法,不请我就去了。当然菩萨有能力观机,换句话说,到这个程度你的智慧开了,对於一切众生,他的根性,你都知道,你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众生生生世世,他的行业你都了解、都明白,你的说法才契机,换句话说,他有能力把你前生、过去生中的善根引发出来,这叫契机,那么你听了之后会非常欢喜,很容易接受。这叫「广为他说」。前面是自己得到的利益,「获大欢喜」,这是自利,后面两句是利他,自利利他。

『常乐修行』,『乐』是喜欢、爱好,『修行』就是依本经的理论、方法、境界「修行」。他真的生起欢喜心了,真的喜欢依这一部经典来修行。所以此地是专指本经,专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法门。再看底下经文:

【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

那么佛这一开头叫的,这都是叫的我们。此地『善男子、善女人』,我们都在其中。可是诸位得要记住,前面把这个标准(前提)说在第一行,过去生中「已曾供养无量诸佛」,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是指这种人。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想想自己对这个法门信乐的程度,就是你相信跟欢喜的程度,你就能够知道。如果你真的相信,无比的欢喜,那就证明你确确实实善根成熟,你是确确实实像经上所讲的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如来。你今天这种坚定的信心、异常的欢喜是十方诸佛如来威神加持,才得到这个大欢喜,那么这是「善男子、善女人」。

如果从教上说。我们刚才这个说法是从感应上说的,那是真正善男子、善女人,这是一类。这个第二类,从教上讲,就是《观经》里面讲的「三福」,从「孝顺父母,奉事师长」,一直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三福总共十一句统统做到了,那也是善男子、善女人,这是从教上讲。可是诸位要知道,教里头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固然是很善,要比起感应来讲,还要差一等。为什么?像那一种善根深厚的菩萨很多,我们前面读过「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那些菩萨,教下讲的善根,他们具足,换句话说,遇到这个法门未必肯信,就像阿王子这一类的,未必能信。所以感应不可思议。

学佛,虽然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不要求感应,就是不要有心、存心去求感应,那是错误的。因为你存心、有心去求感应,容易上魔的当。魔有神通,你起心动念他知道,你有这个欲求,他就变化来欺骗你,你就很容易上当。我们没有这个意念,有没有感应?决定有感应。所以感应一定从真实心中如法修学,它是自然的感应,不是我们有心去求的,这个感应是正确的,魔不能得其便,魔没有办法扰乱,也没有办法掺杂在其中,这个是正确的、是对的。

佛在这里告诉我们了,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法』,「是法」就是指这一部经,信愿持名,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门。『若已求』,你已经在修了,已经修学了。『现求』,过去不晓得,我现在才发心。『当求』,现在还没发心,但是将来会发心。将来什么时候发心,诸佛菩萨都知道,都看得很清楚。『皆获善利』。「已求」、「现求」,我们知道必定得诸佛护念,为什么?一切诸佛护念这个经、护念这个法门,所以我们依照这个经典修学必定得一切诸佛的护念。现在还没发心,现在还不想念佛求生净土,再过几年他发心,或者再过个几十年之后他发心了,那么我们要问,诸佛现在护不护念他?护念,现在就护念,「皆获善利」。现在虽然没有发心,有魔在扰乱,虽有魔在扰乱,他也受魔的干扰,毕竟是有佛菩萨在当中保佑。纵然有扰乱,他过一段时期,他还会觉悟,还会回头,可见得佛菩萨实在是慈悲,照顾得很周到。这就是与这个法门有缘,与阿弥陀佛、与西方净土有缘。这实在是把这个法门的殊胜利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

【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习。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这几句话是佛劝告我们的话。『汝等』就是指我们。『应当安住无疑』,「安住」是你要把心安住在这一部经典上,安住在信愿持名这个方法上,安住在西方依正庄严上,这就对了,决定不要疑惑。

我们为什么会有疑惑?疑惑的根源有二端,第一是我们的善根、福德没成熟,我们对它怀疑,这是一端;第二,我们对这个事实的真相没有能充分的认识,所以我们怀疑。第一个,这是不能勉强的,但是第二桩这个怀疑,如果我们遇缘殊胜,这个问题解决了,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能把西方世界的真相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把我们的疑问统统解除,断疑生信,这是遇缘殊胜。所以诸位要晓得,遇缘不殊胜而能往生的,那是凭他的善根、福德成熟。

像过去,这在民国初年,谛闲老法师他有一个徒弟念佛往生的。谛闲老法师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是徒弟本身有障碍,什么障碍?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做粗活出身的,四十多岁才出家,学什么都不行,他完全凭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他对於老和尚讲的话是一点都不怀疑,依教奉行。老和尚只教他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教给他,「你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一定会有好处」。什么好处他也不晓得,老和尚也没告诉他。但是这个人很了不起,就一直念下去,念了三年,他成功了。三年念的境界,他也没有告诉人,别人也不晓得,但是我们如果根据经典里面所讲的,他必定得念佛三昧。他有没有开悟,我们不知道;念佛三昧,他一定得到,看他往生的样子就晓得了。

他往生的头一天到城里面去看看他的亲戚朋友,实际上去看看是辞行,但是亲戚朋友不知道,他没有说,他也没有说他第二天走,他不说,去看看这些老朋友。到第二天中午,他就走了。人家是站著走的,没有生病。不生病,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站著走的。走了之后,还在那里站三天,等他的师父谛闲老和尚给他办后事。

我们在台湾确确实实看到念佛站著往生的,我们看到在台湾有好几个,这是光复以来台湾有,那坐著走的人就更多了。但是死了以后还站三天,没听说过。民国初年的时候,死了以后还站三天,这是第一个人,后来也没有第二个。没念过书,一次经也没听过,一部经也没念过。你问他会什么?就是师父教给他「南无阿弥陀佛」,他就知道这个,所以这种人往生是无量劫的善根、福德。谛闲法师传授给他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因缘,他就能死心塌地的相信,一句佛号念三年,他就成就了。

第二个,这都是谛老法师亲自见到的,这个不是谛老法师的徒弟。哈尔滨极乐寺,虚法师建立的。道场建成之后,启建一个传戒法会兴隆道场,请谛闲老法师做得戒和尚。戒期当中,修无师往生。这个《念佛论》,大光法师笔记的,记载得很清楚。修无法师也是不认识字,在家的时候他做泥水匠。在大陆上那个时候没有念过书的人很多很多。他也不会念经,他也不懂佛法,出家之后,在常住里面做苦工,也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念了不少年。在传戒期间当中,他没有生病,他是坐著走的。

他在戒期帮忙,住了几天就跟老法师告假,他说他要走了。老法师有修养、有学问,对他这个行为虽然不满意,也没有说话。定西法师,这是当家师,他就沉不住气了,就责备修无法师,「你这个人太没有长远心了,我们传戒不过两个多月,你要走,戒期完了之后再走,功德圆满。才来了十几天,想帮忙,怎么就要走了?」修无就告诉他,「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两个老和尚一听,这就呆了,这个不能阻挡,这是大事,不是小事。他第三天就走了,告假第三天就走了,没有生病,坐著走的,走得那么潇洒!那么自在!这是虚法师、定西法师亲眼看见的。以后谛闲法师到了戒坛的时候知道这一桩事情,对修无师非常赞叹,认为他才真正没有辜负出家一场,是一个真正修行人的好榜样。

由此可知,佛法这一桩大事是叫你真真实实开智慧,不给你讲世智辩聪。读多少经论,上台说法口若悬河,没用,不能了生死,要真实的功夫。真实的功夫是什么?是清净心。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修清净心的方法,我们心里的妄想、忧虑、牵挂、烦恼刚刚一动,马上「阿弥陀佛」就把它压下去,这叫功夫,绝对不让一个妄想相续。妄想起来,不怕,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什么叫觉迟?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得太迟了。妄念才动,这一句「阿弥陀佛」马上就把它伏住。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是阿弥陀佛,这就叫功夫得力。

心清净了,身就清净了,这是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的,也是对诸位同修真实的供养。真实的利益,心清净,身就清净了,身心清净,百病不生。所以人家走的时候,知道什么时候走,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他凭什么?他心里没有杂念,就凭这个。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行?胡思乱想太多了,就这一点不如人家。我们对佛法懂得很多,他什么都不懂,实际上他高,我们不如他。我们佛法懂这么多是什么?胡思乱想。佛法也是胡思乱想,这个诸位要知道。你要不真正了解这个道理,你被释迦牟尼佛害死了。其实释迦牟尼佛不害人,是你自己害自己,你不解佛的意思。佛讲得很清楚,叫你对佛法不要执著,不要把佛法放在心上,那就错了。《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佛法,佛法也要舍掉,何况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是世间法,更应当要舍掉。

在「禅」,是一切都要舍;在「净」,是一切都舍掉,只要你留一个阿弥陀佛,这比禅就方便多了。一切皆舍是很不容易,统统舍了还留一个,这个就方便多了,所以这个法门殊胜在此地。用一念止一切妄念,这是本经教给我们的方法。正因为我们的妄念断不了,所以才叫你读经,依照经典这些教训来修行,这是什么?这是第二等的众生、第三等的众生,不得不用这个方法教你断恶修善。像修无师、像谛闲法师站著往生的那个徒弟,那是上上根,他们不要读经,不要用这个方法,因为他一句佛号就行了,所有一切妄想、执著全部都被这一句佛号给它化解掉了,那种人才叫上上根人。我们实在讲是中下根人,不是上上根人。所以他们的成就殊胜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对这个事实搞清楚了、搞明白了,那么想想我们想不想当上上根人?想当上上根人不难,也学他那个样子,一天到晚一句佛号,什么都舍弃,他三年能成,我们三年决定也能成。这三年不能成是你还是不肯放下,那个病根在此地。佛的理论方法没有错,错在我们自己不肯完全接受,不肯依教奉行,过失在这个地方。

我们能不能从今而后「安住无疑」?这一句就决定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往生。果然能够安住无疑,『种诸善本』,这个「善本」就是执持名号,一天到晚,心不离念,念不离佛。『应常修习,使无疑滞』,「疑」是怀疑,「滞」是止住,不能前进,这就是障碍。

『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珍宝成就牢狱」是指欲界、色界诸天。天上享福,寿命长,福报大,一切物质、精神享受都是自然的。为什么叫做牢狱?不能出三界,福享尽了,还要堕落,所以佛把三界称为牢狱,这个意思就是警告我们不要求生天的果报。世法里头有许多法门的目的都在生天,除了佛教之外,可以说世间所有的宗教,它的最后目标都是在天堂

天有很多种类,不可以含糊笼统只说一个天堂,那是错误的。知道有很多种类的,印度许多的宗教,他们知道,像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他们还不知道天有很多的天,他们认为天只有一个,上帝只有一个,是唯一的真神,不知道天有二十八层,每一层里头都很多。印度人知道。印度宗教为什么知道?印度宗教修禅定,禅定功深了,他就见到了,定中能看到这个境界,所以他知道。所以印度许多宗教对於六道轮回的状况,他们知道得很清楚。你要问他为什么知道?统统修禅定。有些禅定能够达到「四空天」,这个不能不佩服,连释迦牟尼佛都佩服他们。他知道六道的状况,知道其当然,不知道其所以然。六道的情形,他都晓得,看得清清楚楚,为什么会有六道?他不知道,那这就不是定功了,这个要属於智慧了。他只到定,定没有开智慧,定要开了智慧,那这个事情就完全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从哪来的?如何解决六道的问题?那都知道。

可是从定开慧那要相当长的时间。阿罗汉的定功比这个世间四禅八定要深得多了,所以阿罗汉所证得的定叫九次第定,第九定出了三界,有能力出三界,但是智慧没有开。你要问阿罗汉三界里面这些所以然的道理,阿罗汉也答不出来。你问他这里面事实的真相、轮回的状况,他能够解释得很清楚。你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些?他就不知道了,那需要智慧。所以欲界、色界诸天就好比是「一切种类珍宝牢狱」,生到那里去了,决定不究竟。

佛法的修学丝毫都不能够偏差。佛在此地提出这一句的警告,实在讲非常重要,为什么?学佛要不求生净土,就必然得天福,一定生天,一定落到这个「一切种类珍宝牢狱」去了。因为你一生修行,心善行善,积功累德,当然得天上的果报。如果心地再有相当清净,那这个天逐渐就往上提升了,享天福去了。所以这一句话我们要牢牢记住,要避免这个过失,就一定决心求生净土。

【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由於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话佛又特别叫著弥勒菩萨的名字,『阿逸多』是弥勒菩萨的名字,叫著他的名字是提醒他底下的话非常重要,是叫他注意听。

『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这是指哪些人?李老师有个小注注在旁边,大家一看就很清楚,对於这个法门不怀疑,不退转的人,对这个法门能够深信不疑,求生的愿望绝对不改变,执持佛号决无退转,这一种人就是佛所称赞的「大威德者」。大威德本来是称赞大菩萨的,我们这些人,佛都称大威德了,是不是过分了一点?不过分。为什么不过分?过几年你就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就是像这个经上所讲的是七地以上的菩萨了,现在称呼你怎么会过分?不过分,真的是大威德者。所以这个称呼等於佛给我们授记,而且很快你就得到。不同修学其他法门,修学其他法门,佛在大乘经上常讲,要到这个地位要修两个阿僧劫,那当然佛要现在称你,称呼太早了一点。修净宗法门,那就是不久你就得到,因为你这一生当中必然得到,这个称呼就是当然的。

『能生佛法广大异门』,这两句话就是指净土法门,你能得到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广大的「异门」。「广大」是讲大乘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而净土是无量大乘法门里面的特别法门。这个「异」就是特别。古德称为「门余大道」,「门」是法门,无量无边法门;「余」是以外的,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一条特别成佛的大道,所以此地称为「佛法广大异门」。克实而论,就是这一部经典,《无量寿经》你真正得到了。不是你得到这个经本,你心里头真有《无量寿经》,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无量寿经》了,你在处事待人接物有《无量寿经》了,那你是真正得到了。真正得到,这个人就是大威德者,这是世尊对你的赞叹。

底下说,那你要是得不到,得不到就是下面了:『由於此法不听闻故』,这不是讲别人,是九界众生里面的菩萨,不是凡人,菩萨啦。菩萨,前面说过,菩萨修行的功夫、道力、智慧、神通,我们比不上他。为什么他们听不到这个经?遇不到这个法门?他过去生中没有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我们在累劫修行功夫上比不上他,但是我们累积的善根、福德,他不如我们,这是两桩事情。他能够当菩萨是他遇到佛法之后,他勇猛精进,他断了见思烦恼,成了菩萨。我们生生世世学佛,没断烦恼,所以还当凡夫,我修的时间比他久。这是他没有缘分遇到这个法门,没有缘分遇到这个法门,他就会退转。佛在经典里面常常告诉我们,菩萨要到什么地位才不退转?到八地,八地叫「不动地」,这个时候不退转;七地以前还会退转。

那么当然此地所讲的『一亿菩萨』一定是七地以前的菩萨,这个不包括八地菩萨,八地菩萨不退转了。难,相当不容易。由此可知,我们对这个法门能够信受奉行,有这样坚定的信心,强烈的愿望,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超过这些菩萨太多太多了。怎么超过的?第一个是无量劫来的善根、福德,这是自己生生世世积功累德,这是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现在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冥冥当中加持,我们才能够得生佛法广大异门,我们才能得净土法门,才能够心行、生活与经典相应。相应就是得到,不相应就是没得。

后面这一句话是梵语音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个名词是佛法修学的目标。你学佛,你修学佛法的目的何在?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是得到了,那你就成佛了;没有得到,正在向这个目标迈进的时候,你就叫菩萨。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没有得到,真正得到了就叫做「佛」。这一句话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我们「阿弥陀佛」也是的,「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无量觉」。释迦牟尼佛是从它含义里面翻成无量寿、无量光,光与寿都是无量之中的一种。「耨多罗」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菩提」翻作「觉」,所以整个这一句翻作「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学佛人希望达到的目标,我们就是学这个。

「无上正等正觉」也可以把它分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如果要是分的话,第一个阶段「三菩提」,第二个阶段「三藐三菩提」,第三个阶段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三菩提就是正觉,这是佛法修学第一个阶段。正觉,如果你真正得到正觉了,在佛法里面你就得到一个学位,这个学位称阿罗汉,你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阿罗汉是正觉。好像我们学校念书一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名称。菩萨、佛、罗汉都是学位的称呼。最低的是阿罗汉,他得的是正觉;第二个是菩萨,菩萨得的是正等正觉;最高的是佛,佛在上,加个无上,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普通常识,我们要知道的。学佛学什么?求什么?我求无上正等正觉。

无上正等正觉要跟普通人讲,他不懂,你要解释还得解释半天,他听了还未必能够理解。如果用最通俗的话来讲,大家一听就明了,那怎么讲法?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话大家听了很容易懂,很容易接受,佛法所求的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智慧到达究竟圆满,换句话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才究竟圆满,这是学佛人所求的,他不求别的。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世间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六道生死的问题,没有智慧不能解决,有智慧就解决了,有能力就解决了。所以佛法所追求的是真实的智慧、圆满的智慧。

佛经,经典很多,经典里面所讲的,无论是一部经、是一切经,跟我们所说的无非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诸位要知道,如果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怎么能说得出来?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是我们本人,所以仔细想想,佛教与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它就是告诉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佛法就是这么一门学问。所以比较世间任何学术,谈到切身关系,那没有比佛法更真切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无量寿经(第五十八集)1992/6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档名:02-012-0058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七面,倒数第四行,从当中看起。我们把经文念一遍对对地方:

【若有众生。於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於须臾顷为他演说。劝令听闻。不生忧恼。乃至昼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於无上道。终不退转。】

这一段经文劝我们对於这一部经典能够信受奉行,决定能够得到不退的利益。佛对我们像这一类的开示,我们在本经已经看到了很多,这也是佛陀对我们慈悲到了极处,所以苦口婆心再再的劝勉。

这个地方略略的给我们提出四桩事情,第一个是『书写』,「书写」就是流通的意思。诸佛如来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都有机缘遇到这部经、遇到这个法门,这是佛的本愿。在古时候,经典的流通靠书写,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印刷术。中国印刷术的发明,用木刻版是在宋朝。唐以前,我们所看到的经卷全都是手写的,我们称它叫「手卷」,就像字画一样,一卷一卷卷出来的,都是手写的。宋朝虽然发明了印刷,但是印刷并不普遍,一直到宋朝晚年,印刷术才逐渐逐渐的普遍。但是它是用木刻,木版雕的,印刷的时候也相当的不便利,所以流通的数量很少。不像现在科技发达,印刷术非常的方便,甚至於自己家里有影印机的话,都可以小本的、单张的流通,都很容易,因此我们就不必要书写了。

流通的方法在现代有许许多多种,当然里面最普遍的还是印经,其次的就是流通录音带跟录影带,这都是在书写这个范围之内。同时,经典里面有好的句子,重要的教训,我们不妨把它摘录出来,印成单张流通。单张流通,如果对於一般修行有很重要的开导,我们就可以大量的印单张,用通讯的方法来流通。譬如你的亲戚朋友,当然你的亲戚朋友认识的人有限,可以送到一般道场,一般道场都有信徒,可以按照信徒名册来给你寄送,这是一个好方法。

如果平常自己读经、修持有心得,自己可以影印流通。像我们这个道场陆居士,你看他读这些心得的时候,我看他这两天印成单张放在外面,这个就是真正做到了书写流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个心,都肯这样做,佛法宣传的效果会很快,也会很大,能够帮助世间转移风俗,帮助世人觉悟,帮助世人有能力拣别,就是分别是非善恶,帮他断恶修善,才能真正达到离苦得乐的目标,所以「书写」非常重要。

平时我们跟亲戚朋友通信,有的时候觉得没什么话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佛经摆在面前随便抄几段寄给他就很好,这个方法比什么都好,何必要自己写那些不相干的东西、没有意义的东西。所以应当鼓励大家,经典里好的句子摘录下来寄给亲戚朋友,非常好。

第二就是『供养』。我们把经典送给人家,这就是「供养」。你送一本经书是供养,刚才讲了,你摘录一段用通信的方法寄给他,也是对他的供养。所以此地供养不是讲其他的,「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要常常不间断,为什么?一般人,譬如我们给他写信,一次、两次,他或者不在意,常常给他寄,每个月都给他寄,这一点邮票钱就是我们的财供养,我们也不要求他回信,反正知道他的地址就给他寄,我通常是每半个月寄一次。你们在此地的同修,因为常常见面、常常听经,就没有了。其他各州的同修,我是每半个月寄一份给他,全部都是影印的,都是经文里头摘录的。经常不断的寄,他就会看,他就会留意,而且摘录的东西比经典容易看,因为经典分量太多,他有的时候没有时间看,摘录几句,一张信纸,这个他很乐意看、很喜欢看,真正能得到效果、能得到利益。这是说「供养」。

『受持』,这是属於我们自己本身的事情。「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而不丧失,这个就是「如说修行」。我们接受是接受佛在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所讲的方法、所说的因果、所说的教训,我们都能够接受,依教奉行,这叫做「受持」。『读诵』是自利利他,这在修学过程当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分量。一般的凡夫,烦恼习气很重,这是我们自己能够体会得到的,三天不读佛经,也就是三天没有跟佛菩萨接触,那就古人所讲「面目可憎」,那个烦恼习气统统都现前了,都控制不住了。读佛经是降伏烦恼习气最好的方法。

念佛,这一句佛号虽然好,那实在讲要真正善根、福德现前才有效果。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那一句佛号很有效果。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这一句佛号效果不大,不如读经,为什么?我们妄念太多,我们想懂道理、想知道事实真相,那一句佛号里头不能告诉我们这些,佛号只能教我们修定。因此读经,要用现代话来讲,对於现代知识分子来说,读经的效果比念佛要殊胜,因为你读经可以明理、可以了解事实真相。同时读经也能够利益许多众生,这个话怎么说?有许许多多众生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像鬼神一类的,我们眼睛看不见,但是我们读经他也能听得见。禅宗六祖大师,我们看他在《坛经》里面所记载的,他学佛的因缘,他是去卖柴,送柴到顾客家里去。柴卖了之后,出来的时候是偶尔听到,他从门外走过,听到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他听到人家念经,他就站在那里不动,去听听,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那个读经的人,这个在旁边听的开悟了,所以读经是自利利他。

所以你们要问,读经是出声好,还是不出声好?当然出声好。但是出声念的时候,念久了会累,默念也非常好,默念鬼神能听见。这是出声、不出声念都有好处,所以读诵是自利利他。如果我们要去影响别人,人多的场合当中,出声读确实有好处,有缘的人遇到这一个机会,甚至於就能够引导他入佛门,就能够启发他的善根,所以这是自利利他的修法。佛在这里只给我们讲了这四桩事情,除此之外,凡是自行化他,总得要时时留意,认真努力去做。

『於须臾顷为他演说』,这就是劝人学佛。劝人学佛,时间长短随缘,如果对於还没有接触佛法的人,跟他介绍佛法,言词要简洁、要肯定、要清晰明了,时间要短,他会很欢喜来接受。如果他听了有兴趣,要继续发问,那就可以看时节因缘给他多说说;他要不问,就适可而止。佛在此地教给我们的原则也是如此。「於须臾顷」,这就是时间很短,短时间为他演说。像刚才我提供给诸位,我们读经遇到经上的好句子,对我们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有利益的,像格言一样的,好的教训,我们把它抄写出来分送给朋友,这也是简短的劝他学佛。

『劝令听闻,不生忧恼』,这一句话要记住,我们劝人,如果他要生烦恼,这就错了。佛教学的原则有所谓「四悉檀」,「悉檀」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遍施」,就是普遍的布施、平等的布施。第一条的意思就是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众生不能生欢喜心,反而生烦恼,那我们的方法就有了错误。总要叫众生接触佛法生欢喜心,这个必须要智慧,要懂得方法,佛法里面讲的善巧方便。

『乃至昼夜思惟彼刹』,我们自己要这样做,也要劝人这样做法,这就是大经上常说的「忆佛念佛」。忆是想,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没去过,凭什么想像?一定要依靠经典。我们虽然没去过,佛在本经、在《阿弥陀经》、在《观无量寿佛经》把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给我们介绍了不少,我们依照经典所讲的去思惟、去想念就对了,这个就是忆佛。念佛是称名,就是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地方教给我们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是「彼刹」。『及佛功德』,这个「佛」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我们经读得很熟,我们常常想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心修行,在果地上接引无量无边的众生,提供修学最殊胜、最圆满的环境:西方极乐世界,帮助这些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的功德。

能像上面所说精进不懈的修学,『於无上道,终不退转』,那当然不退。这个不退也有花报与果报,花报是什么?我现在就不退。现在天天在精进,功夫天天都在提升,正是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不退转。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那是果上的不退。现在我们做到不夹杂、不间断,这是现在因上的不退,这在修学是非常非常重要。末后总结劝勉我们信受流通:

【彼人临终。】

这是说依照上面佛所教给我们的方法、原则真正修行的人,这个人『临终』: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

『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这当然是个比喻,实在说这就是大的灾难降临对你往生没有妨碍。从前看这一句讲法很难,现在我们读这一句觉得它是事实,什么事实?如果三次世界大战爆发,那是核子战争,那个原子弹落在面前,那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在这种情形之下能不能往生?本经上说了,亦能超越,决定得生净土。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大灾大难摆在面前,自己还是清凉自在,决定不受影响,原因在哪里?你平常的功夫得力了,成就了。这个功夫的做法就要像前面所说的,心里头真正有流通的意愿,有供养、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这个意念。所以经文我们在今天念,在这个时代里面可能发生的事情,真的经典上给我们讲得非常的清楚。

【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

如说修行的这个人,佛在此地又一次给我们授记,这个经上给我们授记的句子太多太多了,又看到一次。佛告诉我们,这个人不是普通人,过去生中他曾经遇到佛,遇到佛不是普通遇到佛,是遇到佛给他授记过的,这是授什么记?授你往生成佛之记。必定是给你讲,你将来在释迦牟尼佛末法之中遇到这个因缘,你一定得生净土不退成佛,一定是这样的授记。所以『一切如来,同所称赞』。

我们世间人常常打妄想,希望诸佛菩萨能保佑自己。你读了这段经文,你才晓得一切诸佛菩萨保佑谁,依照这一部经典修行的人就得「一切如来,同所称赞」,「称赞」就是保佑你。一切诸佛如来都称赞你,那些妖魔鬼怪还敢接近你吗?当然不敢。为什么?所有一切护法善神都保护你。因为他在前面有诸佛护念,所以护法神必定拥护,妖魔鬼怪边都沾不上,菩提道就非常平稳了,没有障碍。

【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佛在这一品经末后又一次的劝勉我们,像前面所讲的真实的利益、殊胜功德,所以我们应当要『专心信受,持诵」,『说』是为人演说,『行』是依教奉行,我们要真正把它做到。家里面日常生活可以节俭一点,可以节省一点,现在小的影印机很便宜,那一台影印机也只是几百块钱,我买了一个小的,摆在桌上的,平常看到好句子,写一张,你哪些朋友有地址的,就可以印几张,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给他寄一次,这就是供养。「法供养为最」,所以自己要常常会修供养。好的经本,我们自己有力量可以印;没有力量,集合大家的力量,我们大家发心来流通,这都是应当要想到,应当要认真去做。再看底下一品: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流通分里面,前面两品都是劝信,这一品是留经。请看经文: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这一段的开示也非常重要,在其他经典里面很少看到。『吾』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佛今天『为诸众生说此经法』,「诸众生」是指九法界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恶道众生,全部都包括在内。由此可知,佛心是平等普度,希望九法界众生都能在一生圆成佛道,这才是佛度众生的本愿。那么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这个愿望?就是这一个法门,「说此经法」,这是真正畅佛本怀。

『令见无量寿佛』,这是把佛说这个经的目的完全显露出来了。佛为什么讲这个经?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见到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希望我们得生极乐世界,『及其国土』,这是极乐世界。『一切所有』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种种的庄严,像佛在这一部经前面给我们说明的。

『所当为者』,「为」是你的愿求、是你的造作,就是你所作为的。『皆可求之』,这一句话要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求必应,有求必应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桩不是称心如愿。这些话说得我们听了真正生欢喜心、生向往羡慕之心,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得到?要是得不到,那是一场空欢喜,是真正能得到。你要问到底几时才能得到?时间的早晚不在佛,在我们自己,自己真正努力精进,时间就很短,就可以得到,如果稍微懈怠懒散,这个时间就长。所以你要问什么时候能得到?不要问别人,还是问自己可靠。

可是诸位必须要知道,许多众生往往心里向往的是一桩事情,实际上所做的又是一桩事情,它不相应,这就是虽念佛,到结果还是不能往生。那么我们要问,到底是什么障碍在那里作祟?这里头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贪生怕死,死是个魔。你看《八大人觉经》,佛给我们讲魔有四大类: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死怎么是魔?你恐惧,你害怕,这就变成障碍了。如何能够破除这个关口?佛在经上常常教给我们,第一个我们要真正有「欣厌之心」,「欣」是欣喜、庆幸,我们能生极乐世界,要有这个心。第二要有「厌离」,这个娑婆世界住这么久,厌烦了,我不再想住这个地方,愈早离开愈好,要有这个心,你这个障碍就能够突破了。

还有一桩事情我们必须肯定,深信不疑,这个法门是不死的法门,那你就不害怕了。一般人听到往生,这要死,他怕死。你要真正了解这个不是死,而是在往生之前你见到阿弥陀佛了,见到观音势至,见到诸上善人来接引你,你跟他去了,这哪里是死?是活著去的。你这个人没断气,活著去,去了以后,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丢掉了,这么去的,决定不是死。所以死了就真正不得了,那个问题就没法子解决了,死了不能往生,往生的人统统是活著去的,没有一个是死了去的。他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身体不要了,这个身体肮脏污秽,西方是清净世界,怎么能要这个身?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化生,他不是胎生的,是化生。那个身相跟阿弥陀佛的相好一模一样,这是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念到的,这个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成就。

实在讲我们凡夫怎么可能有那么好的相?这个相好是福报修的,我们没那么大的福报,是阿弥陀佛的福报分给我们享受,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享阿弥陀佛的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实在讲那个世界一切都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神通无量,所有一切受用无量。受用,今天我们讲享受,统统是无量的,这个就是说「所当为者,皆可求之」。

实在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求什么?绝对不会像我们这个世间的人要求财富、要求生活,那一边人绝对不求这个,为什么?太多太多了。在我们这个世间与我们生存关系最密切的是什么?一时一刻不能离开的是什么?大家晓得,空气。哪一个人贪图空气,有没有人把空气拿回家去储存?其他东西暂时断几个小时、断几天不在乎,人死不了。空气不行,十分钟没有的时候,这个人就不能存在了,这样重要的东西,哪一个人去贪它?哪个人去储藏它?为什么不贪?太多了,无需要贪。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受用就像我们的空气一样,无量无边,你还贪什么?所以贪痴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断,自然就没有,为什么?不要贪了。

佛在此地给我们讲的「所当为者」是什么?在那边所当为者大概只有求无上菩提,只有这一桩事情是所当为者,其他的一切丰足,不需要求。这个就是「无上道」。无上正等正觉都可以得到,何况其余!没有一样不成就的,而且都是究竟圆满的成就,这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真实的利益。

下面佛告诉我们,『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佛在世,这样的经典、法门是佛时时宣扬的,这个经是佛多次宣讲,所以大家对这个法门不怀疑,没有迷惑,这个修学容易成就。佛灭度之后,尤其在今天,今天照中国的算法,佛灭度之后三千多年,时间距离远了,正知正见的人逐渐凋零了,妖魔鬼怪趁这个机会在世间扰乱佛法,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是什么人?魔子魔孙,魔王的子孙。魔王为什么要扰乱佛法?因为他有贪痴慢,他希望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众生都归他统治,都归他来管理。只要你出不了三界,他就喜欢,你跑不掉。唯独佛法能教人脱离三界,这个他很不高兴,不愿意他所统辖的人民一个个都跑掉了,好像出国都跑掉了。为这个原因,佛当年在世,魔就以种种方法来阻挠,到实在阻挠不住了,魔也就改变观念来护持佛法,作护法神了。但是佛不在世,他就又不护持了,这就又变了心了,要来破坏佛法。

这是世尊在世的时候,魔王波旬就跟释迦牟尼佛讲,说明他的心愿,他将来要破坏佛法。佛笑笑,佛所说的是正法,没有任何人能够破坏。魔王就说,等到你末法时候,我叫我的魔子魔孙统统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你的佛法。释迦牟尼佛听了这个话,一句话也不说,流眼泪,说了一个比喻,「譬如狮子虫,还食狮子肉」,寄生虫。魔王外道统统都到佛门里面来,都披上袈裟来主持道场、来弘法利生,用的是经典没错,说的是邪法,他不正说,邪说,这是现代学佛最困难的一关,很难突破。所以我们常常听说这个人讲的,那个人讲的,这个书上写的,那问题多了。

特别在这个时代,法弱魔强,《楞严经》实在讲是让我们辨别佛魔方法的一部重要经典。所以在《法灭尽经》里面告诉我们,佛法将来消灭,第一部是《楞严经》,这个经是最后。所以我们常常想为什么《楞严》先灭掉?《楞严》要不灭,众生就有能力辨别邪魔,有能力辨别,那是个标准。《楞严经》没有了,标准没有了,到底哪个是佛、哪个是魔,分不清楚。

我们现在晓得这一部经典是纯正的经典,一直要到佛法灭尽,它还存在世间一百年,可见得它的纯正,如果我们依照这一部经典,那就决定不会错,不会有差错,你尽管放心。这一段经文主要的意义在此地。『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佛法整个消灭了,这一部经还会留在世间一百年,可见这个经是纯中之纯,正中之正,我们能够依照修行,决定不会错误。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这一句话是讲那个最后的一百年,佛法灭尽。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总共一万两千年,灭尽,最后这个经还能够留一百年。那个时候的众生遇到这一部经还能够有求必应,「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有求必应。那就看他求什么,他要求往生,决定得生;他要求人天福报,一定可以得人天福报,求什么都能得到,在那个时候都有这样的效果,何况现在?现在我们距离佛法灭尽的时候还有九千年,换句话说,现在的效果必然比那个时候更要殊胜才对。

凡夫疑虑这个烦恼很重,我们怀疑、我们忧虑,佛在经上讲得这么多,真的可靠吗?总会有这个心、有这个意念,这个心念就是自己的烦恼、就是自己的障碍。我们看到许多人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好像没有得到像经上讲的这个效果,看到这个现象,这个心里就更怀疑、更忧虑,这都是愚痴,你没有去做详细的调查。他依照这个经典修行,究竟如法不如法?如理不如理?理是理论,理论上有没有错误?方法上有没有错误?行持上有没有偏差?这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如理如法的修行,一定会得到经上所说的这些利益。怕的是他的心行与经典真正不相应,那所得的果报当然就不如愿了。我们能够从这些地方细心的去观察,自然疑虑就可以消失了,我们才能够深信不疑,建立坚定的信心、往生的切愿,然后这一句佛号才能够做到不夹杂、不间断。再看下面经文: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这个法门、经典我们常常听说叫「难信之法」。此地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的,是真难。这个地方提出了好几个层次,第一个,如来出现在世间,『兴世』就是出现在世间。『难值难见』,「值」是遇到,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刚刚好我们在六道轮回也轮到人身,跟佛遇到了,这个机会不多。佛是很长的时间才出现一次,哪有那么巧遇到?纵然遇到跟佛同一个时代,佛也是这个时代降生在世间,我们也在这个时代得人身,这是「值」。你有没有见到佛?不见得能见到。像经典里面所说,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大城讲经说法,舍卫大城那个时候是一个大城市,人口有十万人,在那个时候是个大都会,曾经见到释迦牟尼佛的人只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跟佛没见过面,虽值没见。另外有三分之一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个人,虽然没见面,听说有这么一个人,没见面。还有三分之一是连名字也不晓得。可见得真难。

『诸佛经道』,佛所讲的经,佛所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这是「道」。这个「道」就是修行的方法。『难得难闻』,很不容易得到,很不容易听到。尤其是在过去,经典流通数量非常希少,遇到实实在在不容易。即使在前清,我们想一想,乾隆皇帝对於中国固有文化整理、流传於后世,他的功劳,自古以来的帝王都不能跟他相比,但是数量上还是有限制。他整理的佛经就是把大藏经重新做一次整理、校勘,这就是有名的《龙藏》,数量是多一些,还不能够遍及全国。说每一个县一部,不可能,没有,大概一个省里面有个几套,一个省才有几套,大的寺庙才能够得到一部。至於中国固有的典籍,这是诸位晓得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一共有几套?七套,分藏在全国七个地方。大家要想去看这个书,要去抄,到藏经阁里去借来抄写,你就晓得多困难、多不容易。

现在虽然印刷术发达,台湾将《龙藏》印出来了,数量也不多;《四库全书》印出来了,只印了三百套。我们要问,你为什么不多印一点?成本太高,没有人买。三百套当中,大概恐怕有两百五十套是销到外国,你就知道相当不容易。在美国,差不多大的学校图书馆,我见到,都还有这个书,它总共只印了三百套。

我们达拉斯道场建成之后,我那个时候就想买一套,这是三宝加持,我买到的是最后的一套,真正是三宝加持。我这一套实在讲是给日本人买去了,他还没有付钱,他只付了定金,还没付钱。那个日本人是个有心人,他买了五套,四套已经运到日本去了,这一套还留在台湾,钱没付清楚。所以我们去的时候就跟他交涉,能不能让给我们,他就同意了,但是他要权利金,要台币十二万,我们也恭恭敬敬送十二万给他,这个书才让给我们,这个日本人很可恶。

所以知道从前这个经书流通数量少,很不容易得到、很不容易听到,因此我们做佛弟子就有责任要全心全力来流通。当然我们要流通大藏经不容易,但是流通这一本那就不难了。专门流通这一本,全心全力来流通,希望「难得难闻」,今天人也很容易得到、也容易听到。容易得到,这要靠经本大量流通;容易听到,我们今天只好用录音带跟录影带,这是我们应当全心全力去做的。

这一部经我们从八二年开始全力来提倡,到今天我们所印的数量大概有两百万册以上。两、三百万册,我们听说这个数量是不少了,中国大陆有十亿人口,到那里就看不见了,没有了。到什么时候才能够供应到人手一册?这要靠我们大家来努力,我们发这个大愿,相信这个愿能够成就,这是必然得到十方诸佛如来的称赞,诸佛如来的加持,我们好好的来做这一桩事情。

『遇善知识』,这也难。这个「善知识」是正知正见、如法修行的人,他给我们介绍这一部经典绝对不会介绍错,给我们讲解决定不会有偏差,这个也不容易。难在哪里?难在一定要如法修行,他才能说得出来。他要不能如法修行,依文解义,纵然是依靠古今人注解来说,还是免不了有过失;不是他自己亲证的境界,他是听说的,不是他自己亲证的境界,这就是儒家所说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所以一定要依教修行,自己有悟处,自己有真正的体会,这样才能够有几分相应,这很难。

『闻法能行』,这第四难。纵然前面这几重难关我们都突破了,最后一道,我们听了之后,自己肯不肯做?肯不肯真正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这个难。果然真信、真愿、真行,那就恭喜你了,你所有的难关都突破了,你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不退成佛。

末后,佛说『若闻斯经,信乐受持』。真正能信,「乐」是欢喜,接受,依照这一部经典修行,『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我们知道这一个事实的真相,虽然时时刻刻我们有心有愿把这个法门普遍的介绍给别人,别人能信能愿,我们很欢喜;别人不能接受,不愿意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我们也不会难过,为什么?「难中之难」,难信之法。我一介绍,他就相信了,这个法还有什么难信?所以我们介绍给别人,他不相信,这是正常的现象,这是应该有的。我们介绍给他,他相信了,那是很奇怪的现象,他怎么会相信?这是难信之法,他怎么会相信?这是我们普遍宣扬应当有的态度,就不会怕许许多多人我们给他介绍,他不相信、不能接受,於是这个弘扬的心就退转了,那就错误,决定不退转。

知道各个人善根、福德不相同,对於这一部经典这一生当中能够接受,依教奉行,这就是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说的,是什么人?这个人这一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你说这个多难!这不是普通人。他这一生要成佛了,当然难。成个罗汉、成个菩萨都不容易,这是成佛。一信就是成佛。学佛的人多,看看有几个人这一生像成佛的样子?当然难。这是成佛的法门、成佛的方法,依照这个方法修学,这一生决定成佛。所以这个真实的状况我们要明了,这个事实总得要清楚。回过头来再问问自己,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佛?这个比关心别人恐怕要更关心一些。自己能不能成佛就看自己对这个经典有没有信心,能不能专修专弘。弘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只要尽心尽力,功德就是圆满的,不在乎你这一生当中一定要做多少,不在乎这个,是你真正尽心尽力去做了,这叫圆满功德。

【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

这一段开示实在讲就讲得更明白了、更清楚了。这个我们有些时候也见到,有些人听经念佛的时候流眼泪,非常的伤感,这是感动。什么原因?佛在这里给我们说出来了,是这一个场面触动他的善根,他自自然然就会有这个现象,证明他过去生中是学佛的,而且学得很不错。为什么今天流泪?又遇到这个法门,前一生在修持功夫还差了一点,没去得了,这一生很幸运又遇到了,他才会有这个感动。『得闻佛声』,「佛声」是说法的音声,这是佛声,念佛的音声也是佛声。所以有人在念佛,参加念佛的时候,参加佛七的时候会哭,听经的时候也会流泪。『慈心清净,踊跃欢喜』。

『衣毛为起』,我们常讲震惊,这是寒毛直竖,这个情形有,有的时候在大众之中,有的时候自己个人。一个人在佛前面读经念佛有这个情形,我们自己如果遇到这个情形,不要害怕,这是触动善根。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他写《无量寿经》的注解,这种情形就有很多次,不是一次,寒毛直竖。真正用功,次数多寡各人不同,会有这个情形,会遇到的。突然之间心开意解,这个经文不明了,忽然明白了,明白的时候就有这个「衣毛为起」,或者感动得流泪。这种情形是『前世曾作佛道』,你过去生中曾经是修行人,曾经修学过这个法门。『故非凡人』,这个「凡人」就是普通的人,普通人过去生中没有学过,所以他没有善根;有善根的人,会触动。

【若闻佛号。心中狐疑。於佛经语。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宿殃未尽。未当度脱。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这一段经文我们记得就好,不要在外头批评别人,你要批评别人,会招来无谓的烦恼。所以我们相信,对於这个法门不能接受、不能相信,佛说的,他前生是三恶道来的,还带著三恶道的烦恼习气。你给他说假的,一说他就高兴,他就听进去了;你给他讲正法,他不能接受。尤其这个法是正中之正,专中之专,他听了当然不能接受,不但不能接受,他还毁谤这个法门是假的,这个法门是不可靠的,还劝你不要去学它。这些人是『从恶道中来,宿殃未尽』,他现在虽然得人身,得人身又造业,死了以后又入恶道,就跟《地藏经》上讲得完全一样。所以他不能相信,他不能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无量寿经(第五十九集)1992/6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档名:02-012-0059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九面,第三行: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这一品经是流通分里面的第三段,「咐嘱流通」。

【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密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付嘱汝等。作大守护。】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段所说的话都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不能够轻易把它看过。叫著弥勒菩萨。这个『法』就是指《无量寿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法门,这个「法」是『诸佛如来无上之法』,这一句话的分量说得很重,非常肯定。也就是告诉我们,「诸佛如来」,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四十九年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不多,实在讲在一切经里面微不足道,诸佛如来说经,这个数量就多了。尤其像阿弥陀佛无量寿,我们在本经看阿弥陀佛在因地遇到世间自在王如来,住世四十二劫,给法藏比丘说法就千亿岁。千亿岁跟说法四十九年怎么能比?不能比,可见得诸佛如来所说之法真的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法门里面,这个法门是至高无上之法,换句话说,无量无边法门能令一切众生当生成佛,这个法门是第一殊胜,没有比这个更殊胜,所以称为「无上之法」。

底下几句叙述诸佛如来果证的不思议。一切如来,『十力』,十种圆满的能力,连等觉菩萨都比不上的,这个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我们称「十力无畏」,四无畏。『无碍无著』,「碍」是障碍,也就是常讲的四无碍辩才。佛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执著,没有执著才清净,没有执著才平等,没有执著才没有障碍,所以才能够圆满大觉。

『甚深之法』,也是这一个法门。这个法门不仅仅是教我们念佛一生超越三界六道,这是我们大家一般人都晓得的,这个法门可以帮助一生超越三界六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得到大乘圆满的果证?这个事情许多人就怀疑了。念佛往生不怀疑,念佛是不是也能像修禅、学教一样得到大彻大悟、圆满智慧德能?这说出来了,这几句就说「是」,这个法门可以得到所有法门最殊胜的果德,统统能得到。

『及波罗密等菩萨之法』,一切诸菩萨所修的,这一个法门也能够圆满得到,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真正难信之法。说起来简单容易,这个果德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这是佛给我们说的,别人给我们说的真是很难接受、很难相信。

『非易可遇』,这一句话真的是提醒了我们,正是大乘经里面常讲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非常不容易,失人身很容易,人身是难得而易失,很容易失掉人身。得到人身之后,能闻到佛法的机会并不多。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上有四十多亿人口,这都是讲已经得人身的,得到人身,在一生当中遇到佛法能占几成?太少太少了。接触到佛法,佛法各宗各派,又有几个人接触到净土法门?接触到净土法门,又有几分之几能读到这一部经?一层一层淘汰下去,所剩就无几了,屈指可计,可以计算的了,剩下来真的不多。所以说遇到实实在在不容易,决定不要轻易看错了因缘,真的是不容易遇到。

『能说法人,亦难开示』,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说得能叫众生信服,很不容易,真的是难说。今天难说我们也说了,难闻也听了,似乎对我们来说不觉得怎么难,可是诸位如果了解事实真相,你才晓得是真难。说的人一定要得到诸佛如来本愿威神的加持,如果没有诸佛如来本愿加持,说不出来。这个要靠感应,决定不是自己有能力说出来。听的人,你说听了很有兴趣,听懂了,听了很欢喜,说实在话也是诸佛如来本愿威神加持你,如果得不到诸佛加持,你听了也摇头,也不能接受。你才晓得难,真难,说听都难。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对於本师释迦牟尼佛、对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十方一切如来,才能体会到他们的慈悲,他们的愿力不可思议,智慧威神不可思议,能令一切众生,根性还没有完全成熟的能够提前成熟。我们对於佛这个恩德才略略能领会到一些,恩德之大也是不可思议。

『坚固深信,时亦难遭』。什么时候遇到这个法门真正能够生坚固的信心,那么他那一生当中必定往生不退成佛了。我们读了这部经如果能相信不怀疑,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授记多次,不止一次。我们过去生中曾经学过这个法门,还不止一次,多次的修学过这个法门,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什么没往生?那个原因就是这一句「坚固深信」差了一点儿,所以没去得了。

前面这些条件「非易可遇」,遇到了,过去是曾经遇到了。「能说法人,亦难开示」,也遇到说法的人,听了自己也很欢喜,也称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不能往生?就是信心不够坚固。遇到外面的境缘,或者别人来劝告,信心就动摇了,随著境界就转变了,这样就把自己一生往生的机会错过了。

我们就看这一生,这一生又遇到了,绝对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是又遇到了,遇到看这一生情况怎么样?如果还是犹豫不决,那就跟过去生中一样,只种善根,不能往生。如果这一生当中,我们信心决定,那就恭喜你了,这一生决定永脱轮回,超越三界,一生就作佛去了,这是大喜事、大庆幸。

下面佛就说得更具体了、更明白了,『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佛给我们讲这一部经,纯属现量境界,不是听说的,不是推想的,更不是虚构的,是真实之理,真实之事。经文有省略,「如理」就如事,理事一如。经里面所说的理、所说的事、所说的因果,样样都是真实不虚,所说没有过分、没有不及。如果过分了,那就不如理,就不合理了,不及也不合理,一定要说得跟事实完全一样,这个叫「如理」。

「如是」就是指的本经,这一部经,这一部经是「广大微妙法门」。本经所讲的理事,尤其是讲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广大微妙是任何经论、法门都不能够跟它相比的。它广大到什么程度?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众生,统统都能够平等得度。平等得度是「微妙」。一切法门里头,一切众生得度是不平等的,哪有平等得度的?这个「微妙」就是一切众生平等得度,所以这个难信。不但我们凡夫听了不相信,许许多多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听到都摇头,都不相信。我们要问他为什么不相信?前面佛曾经给我们说过,虽然是菩萨,智慧微少,智慧不够。因为这个经的境界纯粹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正是像益大师讲的,这是诸佛如来对众生真实的贡献。「以果为因」,一切法门都是修因证果,这个法门是以果为因,所以这个就是微妙不可思议,真正是难信之法。

正因为如此,所以『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小本《弥陀经》里面,我们看到十方佛赞。罗什大师翻的本子是六方佛,玄奘大师所翻的就是十方佛,十方佛赞,《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也是十方佛赞,这就是「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佛既然称赞了,当然就为一切诸佛如来之所护念,这个一定的道理。罗什大师小本《弥陀经》,「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我们要想得一尊佛的护念就不得了,那就很难得、很希有了,谁敢指望一切诸佛护念?哪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让一切诸佛来护念你。念这个经,学这个法门,这个人的福报第一大,没有人能比这个人的福报更大了,从哪里看来?就是一切诸佛都护念他,你说他的福报大不大?

诸佛护念,那菩萨对你是什么态度?菩萨是佛子,对你决定不能轻视,你是诸佛如来所护念的,菩萨眼睛里面,你跟我是同等,无分彼此。护法龙天必定拥护,妖魔鬼怪决定远离,边也不敢沾你。经上所说,念佛人所在之处,四十里之内没有妖魔鬼怪;妖魔鬼怪躲避他的时候,这个距离是四十里。四十里在印度是「小由旬」,是「一由旬」。真正得到佛护念,龙天护法鬼神保佑你,你今天知道怎样才能得到。如果依照佛在这一品经里面教给我们的来修,那就更没有话说了,那这个保护真是十分的可靠,决定稳当。

我们看底下佛所说的,『付嘱汝等,作大守护』,就是这一句话。这是释迦牟尼佛将这个经典、法门交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代表,也就是当时与会的这一些弟子们,这个弟子里面有菩萨、有罗汉,也有天人。「付」是给你,传授给你,教给你。「嘱」是嘱咐。「作大守护」,你要护持这个法门。怎么护持法?就像前面所说的,第一个要信受奉行,就是如说修行,这是真正护持。其次,就像前面经上常讲的受持、书写、供养、读诵,这佛在前面经文常常教给我们的。自己依照这一部经典修行,同时将这个经典修学的方法广为宣传,使这个法门能够普遍到全世界,令一切众生都有机缘听闻这个法门,这就是真正的大守护了。

【为诸有情长夜利益。】

这个『长夜』是我们世俗里面常说的黑暗时代,这是比喻的黑暗时代。我们要问什么叫黑暗时代?人类的知见普遍都是错误,邪知邪见,真正智慧不能现前,这是「长夜」。以我们自己来说,我们没有明心见性,那就是在长夜之中。没有明心见性,我们就生活在无明邪见之中,这就叫长夜。什么时候断了邪见,破了无明,禅家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就离开长夜了。真正觉悟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没到这个境界,都在长夜。那么我们看看这个世界有几个人断邪见、破了无明?以这个标准来说,可以说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众生,包括自己在内,都在长夜之中。

我们晓得脱离长夜是相当不容易,佛给我们说许许多多的法门,在理论上讲都是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也就是说离开长夜的。但是在事实上来讲,依照那些理论方法修学是困难重重,做不到,内外都有障碍,很难成就。像这样说来,佛所有这些经论法门在今天真的是失效了。修得很好的也只能得人天福报,来生得人身享福报,或者生天享天福,要想超越三界,那就不太可能。幸亏有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好处在哪里?不要断烦恼,不需要破无明,也能脱离长夜,这个法子微妙,这个就微妙了,这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法子,所以前面讲的「广大微妙法门」。

【莫令众生沦堕五趣。备受危苦。】

六道里面困苦危急无过於三恶道。『五趣』就是六道,「莫令众生沦堕五趣」,那就是超越六道轮回,这一个法门很有效的帮助我们达到这一个目标,只要我们真正依照经典教训来修学。所以经典里面的理论要透彻,方法要正确,因果不能有丝毫的偏差错误,我们这一生就决定得生。所以这个经实实在在讲要常常在一起细心的去研究讨论,这个样子必定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心,避免一切过失障碍,要认真细心去探讨。

【应勤修行。随顺我教。】

这两句是教诲。应该勤奋,就是精进,如说修行。『随顺我教』,「教」就是教导,「随顺」佛的教导,佛的教导就是这一部经文。

下面是教给我们修学的态度。修学成就与否可以说百分之九十决定在修学的态度上,方法并不是很重要的,方法充其量不过占百分之十而已,态度非常非常重要,那才是真正的关键。有良好修学的态度,不懂方法也能成就;懂得方法,精通方法,没有好的修学态度,一样不成就。那么什么态度?诚敬。过去有人问印光法师,「学佛有没有什么秘诀?」总想得到秘诀,成功就快速了。印光法师答覆他说「有」。什么秘诀?他老人家说「诚敬」二字,「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问题就在你能不能做到诚敬。这个地方就教给我们这一桩事情了,真正是成败的关键。

【当孝於佛。常念师恩。】

佛不在了,怎么个孝法呢?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诸位同修的,我们的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德同佛,这就叫『孝於佛』。如果跟佛不一样,那就不叫孝了。所以这个「孝」之一字在中国文字学里面属於会意,「六书」里头属於会意。这一个符号,你体会这个符号的意思,这个符号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我们今天讲是两代,两代合而为一叫孝,所以取它这个意思就是合而为一。我们能跟佛合而为一,这叫尽孝;不能合而为一,这就是不孝。这个字的意思是无尽的深广。老一辈的,他还有老一辈,过去无始;下一辈的还有下一辈,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不但父子是一体,祖孙是一体,尽虚空遍法界情与无情统统是一体,这个孝就圆满了。圆满的孝道就成佛了,那就叫佛。所以佛法里面讲孝比儒家讲得更圆满、更透彻。《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那是孝道圆满之相。这个地方「当孝於佛」是这个意思。

换句话说,在本经经题里面就是平等心、觉心,这是孝。你有分别就不平等了,有分别、有执著就不平等了。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个境界也叫做「法身」,所谓清净法身,清净心就见到法身了,这个孝心是从这个地方生出来的。换句话说,孝心在事相上表现的是平等心,是智慧大慈悲心,大智慧、大慈悲心就是孝心的起用,孝心的作用。一切诸佛如来他们做到了,所以佛教我们如何成佛,这一点要知道。

第二,『常念师恩』。这个老师不是当前教我的老师,我这个老师还有老师,那个老师还有老师,师师相承。在我们这个世间第一个老师,我们称他作「本师」。第一个老师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传到我们这个老师,所以这个「师恩」不是报一个师恩,要报代代相传的师恩。那么诸位要知道,我们这一代,再推上一代,也许还会有一点印象,再往上去,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对於历代祖师这个恩德我们念念不忘,眼前老师的恩德怎么会忘掉?那么我们要问了,怎样才是真正「常念师恩」?要把老师的教诫,如说奉行,还要把它发扬光大,这才能报师恩。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这个经,这是开端,这是第一个本师。

佛的本愿是教我们「为诸有情长夜利益,莫令众生沦堕五趣,备受危苦」。我们要把本师的愿望做到了,叫真念师恩。「这些我们做不到」,不是做不到,你没去做。「我去做也做不到」,佛法里面尽心尽力就叫圆满功德,你就做得很圆满,你心力都达到了。纵然去做,不是尽心尽力的去做,这个功德就不圆满;做得再多,做得再大,也不是圆满功德。由此可知,修积圆满功德是每个人都平等的,随著个人智慧德能、福报因缘之不同,所以各个圆满功德,就看我们是不是真的尽心尽力去做了。

【当令是法久住不灭。】

这两句话就很明显教给我们要弘扬这部经典,不能让这一部经、这个法门在我们手上断绝了,这个不可以的。所以要知道弘经是报佛恩,弘经是报历代祖师之恩。今天弘扬的方法比从前进步,比从前多。从前的弘扬只靠两种方法,一个是书写,一个是口头的传述,所以相当困难,不容易普遍。现在我们利用科学的工具,进步的印刷术,大量的印送,如果有力量利用广播电视,就能够快速的遍布到全世界。这是刚才讲了,福德、因缘之不同,我们今天没有那么大的福报,广播电视要财力,我们没有那么多钱、没有那么多机会。虽没有,我们有这个念头,有这个意愿,就已经尽心了,力达不到,力达不到是福德、因缘不具足,不是没有心,不是不想做,所以这也叫圆满功德。

【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

这几句经文我们看了之后会毛骨悚然,真正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个经是五种原译本的会集本,自古至今会集本经的有四个人,前面三个人都有『增减经法』,好像佛这一句话就是对这些人说的。所以对这个经典的修学要『坚持』,决定不能动摇。

『无得毁失』,「毁」是毁坏,「失」是丧失。这个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我们依照这个经典修学,把佛的意思错解了,我们错修了,这是毁失。另外一个意思,是我们流通这个经典,依照自己的意思,依照世智辩聪,流通得不如法,会叫别人对这个经产生误会,以至於不能往生,这也是毁失。或者是使这个人修学堕落在边地疑城,让他受五百年的冤枉,这也不是个好事情,也是过失,这些是毁失。

「无得为妄,增减经法」,这两句话实实在在讲,好像是专指这些会集人的。确实前面三种会集对於这个经文都有增减,取舍不当,并不是把五种原译本的全部会集起来。全部会集,重复的部分都不要,这一部经里头所说的,那些经里面没有的,这是一定要取。取舍有个标准。所讲的意思完全相同的,那就看哪一个本子文字优美,看起来的时候很顺畅,那你就取这个,所以这个取舍的标准要精严。

一直到夏老居士这个本子,我们看起来就欢喜了。你看看,它比王龙舒的本子,比魏源的本子,确实像梅光羲居士所讲,精当确实,真的是会集了五种原译本的大成。特别是在文字上,他这个结集的文字,深奥的、繁杂的全都舍掉了,取这个说理说事、说因说果精简易於通晓的经文,他取这些,使我们今天读起来的时候没有一点困难,每一个人读都能生欢喜心,这是会集得好,当然也是三宝加持,所以你接触到这个经本能生欢喜心。像这些都是教给我们怎样去报佛恩。

【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

『常念不绝』,这是教给我们依照这一部经典方法修行,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叫「常念不绝」。下一句是讲的果报,『则得道捷』,「捷」是快捷,你「得道」就快了。这个「道」是什么道?无上菩提之大道,你在这一生当中就得到,这是真正的快捷。这个四句,就是连底下两句,『我法如是,作如是说』,这个四句合起来是全经的总结,不仅仅是全经总结,实在讲是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示现说法四十九年的总结,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归向净土,归向这个法门。

后面这两句,我们能不能体会到如来对我们的真诚爱护,真的是犹如独子,爱护备至。「我法如是」,「我」是佛自称,佛所证得的法就是这个。「作如是说」,今天整个和盘托出了。所以这个法不是别的法,是如来亲证的果法,换句话说,佛是怎么成佛的,今天佛把他成佛之法为我们说出了,这就是他成佛之法,不仅是释迦一个人成佛之法,同时也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成佛之法。这八个字是真实到了极处,慈悲到了极处。末后这两句是劝我们,『如来所行,亦应随行』:

【种修福善。求生净刹。】

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讲经说法普度众生,能事尽矣,到这个地方真的是达到究竟圆满了。

「如来所行」,我们也应该学习,要「随行」。如来所行的是什么?这一点很重要,散在经论里面所讲的很多很多。说到「行」就是讲到日常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把一切所行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就是对人,对有情众生;对物,物是无情众生,我们讲植物、矿物;还有一个对事,这就把所行全部包括了。

佛在大小乘经里面讲得非常之多,在本经经题里面将如来所行归纳为三大类:清净行、平等行、觉行,就是「清净平等觉」,这个三条是讲的总纲领。如果我们的心行不违背这个总纲领,那就是随顺如来所行。

话还得要落实在事相上,在事相上说,真的是无量无边。我们净宗同学将「如来所行」归纳为五个科目,我们在净宗学会缘起里面所说明的。五个科目里面,第一个科目就是《观经》的「三福」,《观无量寿佛经》讲的三种净业。佛在末后说这三种净业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那就是「如来所行」。

第一里面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意思前面都讲过了,在此地不必重复了,我们要认真去做。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众戒」,在本经里面佛给我们讲五恶、五痛、五烧,你仔细观察经文,我们就知道佛在此地所说的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要做到清净,那就成佛了。但是五戒十善平常讲多半都是在讲经里头附带的讲,时间不长,也不能够深入仔细来说明。所以往往我们虽然受了戒了,戒是受了,我常说那糊里糊涂受了,究竟受的是什么?不知道,没搞清楚。不但五戒如此,连三皈都是如此。所以一定要细说、细研究、细探讨,统统搞清楚之后,我们再受,这样才如法。《楞严经》里面有一段经文可以弥补我们五痛、五烧之不足,就是《楞严经》上「四种清净明诲」,那是《楞严经》上讲的四重戒:「杀盗淫妄」。《楞严》那上面就讲得非常详细,可以弥补本经来作为补充。这是帮助我们怎样来学如来所行。

三福第三条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在这个里面,「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发菩提心也很难懂,也很难讲。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对於菩提心的说法都说得很艰深,不容易懂。有些祖师大德就讲得很简略,我们看了之后也抓不到纲领。在古人注解里面,善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我们也叫它做《四帖疏》,他老人家对於这个菩提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他讲得很详细,比天台大师讲得详细。这一段的开示可以弥补本经教我们修行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我们采取善导大师《观经》三心的这一段开示。我们这一部经讲完了,后面还有时间,我们把这些补充的东西统统在此地做一个研究探讨,这个经里面的意思就相当圆满了。这个是如来所行:「三福」。

再就是「六和」。六和是处众,这个六条戒非常重要。我们今天人在这个社会上不能离开人群,一定要跟大众相处,跟大众相处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交往,佛教给我们六条戒,六个原则:

第一个是「见和同解」。用现代的话来讲,首先要建立共识,大家这个想法、看法要很接近,他才会不打架、才不起冲突、不摩擦,非常重要。第二是「戒和同修」。这一条是讲的守法,人人都能够守法。今天这个社会崇尚於法治的国家,人人能守法,社会就有秩序了,就不会紊乱。第三,「身和同住」。大环境来讲,我们同住在这个地球上;小环境来说,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一个乡村,乃至於更小,我们同住在一个道场,这都是属於「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最忌讳的就是争论,争论不休是动乱的根源。为什么有争论?意见不和,归根在第一条。所以六和里的第一条非常重要,第一条做好了,其他的问题都容易解决。

第一条要用什么方法来做?教育。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很了不起,佛法没有传到中国来,我们古圣先贤知道,所以在《礼记.学记》里面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国」就是今天讲建立一个政权,领导老百姓,什么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育的目的在哪里?就是建立共识,使我们大家的想法、看法趋向一致,纵然有意见,距离这个标准总不会相差太多,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所以中国从前的标准是孔孟的思想。你看宋以后,宋朝朱熹编的四书,四书是朱熹订的,他从古籍里面选出来的。大学、中庸原来是《礼记》里面的两篇,他把它取出来,再取《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成为四书。四书就是中国人建立共识的基础。

这个四书编辑的构想,朱熹是读过佛经的,也参过禅的。在我想像当中(这当然没有根据,找不到根据)非常像《华严经》,是不是从读《华严经》来的灵感?《华严经》有理论、有方法、有表演,你仔细看四书,跟《华严经》这个架构很像。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孟子》是表演,这就是以孔夫子、以孟夫子他们如何将理论与方法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论语》、《孟子》有一点像《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他们的做人。所以中国读书人是以孔孟作榜样,读书的目的不像今天。今天问为什么读书?会有许多答案。从前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志在圣贤」。读书为什么?学孔子、学孟子,希望学他。所以「口和无诤」必须要有一个标准。

以后佛教传到中国来了,大乘佛法也是我们一个标准。大乘佛法跟儒家学说思想,许许多多是相同的,真的是不谋而合。学佛的人,标准是佛、是菩萨。我们今天学佛,我们的标准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是我们修学的标准。我们希望学到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德同佛,这是「见和同解」。

「意和同悦」。每个人大家在一起共处都能欢欢喜喜,今天所讲的和平共处,比和平共处还要深一级,欢欢喜喜的共处。末后一条,「利和同均」。大家都能够明理才能真正做到「利和同均」,为什么?利是绝对不同均的。你要问为什么?每一个人宿世今生所修的福报不一样,富贵贫贱,这是宿生今世修学的果报,它怎么会平均?怎么可能平均?明理了,贫贱的对富人能尊敬,富贵的对贫贱的能布施、能施舍,使这个物质生活程度大家能够接近,当然不能完全平等,接近平等,这个完全靠教育。

所以教育要是失败了,世界说不乱,不可能。教育失败了,那个结果一定是天下大乱。我们今天处在这个社会就是乱世,你要问为什么会乱?教育没有了。现在教育是科技的教育,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是教你怎么做人,教育的根本、教育的宗旨在此地。教你知道人与人的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教你人与人的关系,然后晓得怎样做人,这是教育,非常非常重要。这是立国的根本,是社会安全的基础,世界和平的大根大本。你要问这个世界上哪一天会和平?哪一天这个教育走上著重人与人的关系,这个世界和平会出现。这个就是儒佛的教育。所以真正能够做到六和,世界就有和平。所以这个戒,我们一定要遵守,一定要明了,这是如来所行,我们要学。

其次就是佛常常教给我们的「三学六度」,「三学」是戒定慧三学,我们要常常去修;「六度」是菩萨入世弘法利生的六条守则,必须要遵守的原则。最高的法门,那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大经上常讲,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成佛,可见得普贤行非常重要。那么在西方极乐世界,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各个都是修普贤行的,我们这个经上讲得很多,连阿弥陀佛本愿里面都说到,所以普贤行很重要,我们在前面都说过了。普贤行里面最要紧的就是心量拓开了,念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虚空法界是一个自体,这一点最重要了。我们今天读普贤行,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心量。所以普贤行没有别的,就是把心量拓开,然后才真正能做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所以我们把「如来所行」简简单单的只取五个科目,这是我们要常常记住的,我们生活规范就以这几条就足够了,其他的都不需要了,这几条完全都包括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

『种修福善』,种善根,修福报,这五个科目足矣,然后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净刹』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导我们的愿望就圆满了。没有离开这个世间之前,对事对人对物依照这五个科目绝对遵守奉行,然后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佛教给我们就圆满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无量寿经(第六十集)1992/6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档名:02-012-0060

请掀开经本第九十面,第二行: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这一品经在本经流通分是属於第四段「叹德流通」,经文总共有八首偈,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第一首「标明是非」,第二首是「拣非」,第三首以后显示怎样修学是正确的。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这个经文是紧接著前面而来的。偈颂是属於重颂,前面长行文所说过的再以偈颂的体裁重复说一遍,它的意义是教我们把这些重要的开示要常常记在心中。长行文比较难以记诵,但是对於说明事理是方便多了,因为它不受限制,偈颂受限制。但是叫我们记忆,这个偈颂比长行文方便。凡是经里面的偈颂,在过去都可以配乐章来演奏、来歌唱。我们看经文: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

这一首颂里面很清楚、很明白的教导我们,能够听到,就是有缘、有机会听到这个法门。『於此正法』就是指本经,确指念佛往生的法门。如果不是『往昔』过去生中多生多劫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这是说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正符合佛在《弥陀经》上跟我们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知,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善根、福德、因缘是非常非常深厚。这个一方面是自己善根的成熟,再有十方诸佛如来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你接触这个经典、接触这个法门生大欢喜心。这前面一再都给大家报告过了,此地在这个经典将要结束的时候,佛又重复提醒我们。可见得这个法门能够遇到、能够相信、能够发愿修持,实实在在不容易。再看第二首:

【恶骄懈怠及邪见。难信如来微妙法。譬如盲人恒处暗。不能开导於他路。】

这一首是说明一些不能接受这个法门的,不能相信这个法门,我们也看到很多,也听到很多。这是什么原因?佛在此地把它归纳几点重要的因素,第一个,他造恶,此地这个『恶』就是十恶业,造作十恶。『骄』就是贡高我慢。第三个是『懈怠』,放逸懒散不能精进,这都是很重大的障碍,我们平常讲业障深重。末后一个是『邪见』,这个地方的「邪见」跟平常我们在经典上所说的邪见意思不相同,不同在哪里?不能相信这一部经典,不能认真念佛求生净土,这都叫做邪见。由此可知,此地所讲邪见的意思是很狭窄的,不像其他经论上讲这个邪见意思非常之广泛。

为什么要这样说法?诸位必须要知道,佛当年在世给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法门,在那个时候接触到这个法门的人都能够得利益。佛去我们已经三千年了,现在是佛的末法时期,人的根性比不上过去人,业障、烦恼、习气比从前人更深、更重,换句话说,其他的法门在今天对今天的众生来说已经失效了,换句话说,不灵了。诸位不妨试试看,那些法门你试试看,看看有没有效果?这个效果怎么个看法?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心地清净,烦恼少了,妄想少了,智慧开了,那这个法门就有效。假如我们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烦恼没见得减少,智慧也没开,那就是说明这个法门没效。好像我们生病,这个药吃下去见不到效果,同样的道理。

一切法门统统失效了,这一个法门有效,怎么知道它有效?前面我们刚刚读过不久。佛说了,将来佛法统统灭尽了,为什么灭尽?没效了,大家就不要了,这一个经典法门还留在世间一百年。换句话说,所有经法都失效了,这个法门还是非常有效,所以一切诸佛赞叹。我们对於这样的法门要不相信、不能接受,这是邪见,这个见解错误,决定误了这一生得度的大好机会。所以凡是有这些障碍的人,『难信如来微妙法』,「微妙法」就是指这个经典,指这个念佛不退往生的法门。

下面是比喻,『譬如盲人恒处暗,不能开导於他路』,把这个「恶骄懈怠邪见」之人比喻作「盲人」。盲人是眼睛瞎了,瞎了眼睛又在黑夜之中。我们眼睛好的人在黑暗之中,往往也迷失方向,迷失道路,何况眼睛瞎的人?这个是比喻不认识这一部经典,不认识念佛往生的法门。他不认识,自然就不能接受,所以他没有能力「开导」於人,也就是没有能力帮助人、领导人走向一条永脱轮回成佛作祖的光明道路,他没有这种能力。这一首虽然只有四句,把修学的障碍、过失都给我们说明白了。

那么哪些人是这个法门的当机者?也就是遇到这个法门,这一生决定成就的人呢?向下这几首为我们显示出来了:

【唯曾於佛植众善。救世之行方能修。】

『唯』是唯有、唯独,过去生中曾经於诸佛如来,这个诸佛如来数量之多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在前面曾经读到,阿王子过去生中曾经住菩萨道供养四百亿佛,那个善根还不能发现。由此可知,能够深信这个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人的善根远远超过了阿王子,所以经上讲到供佛的数量都是讲无量无边。无量这个数字比起四百亿,这个距离很大很大。四百亿这个数字,我们能够想像得到,无量无边那就很难想像了。所以真正能深信净土,善根、福德,他之所以被一切诸佛如来所赞叹,实在是有他的道理。既有善根,一定就有善行。心善,行哪有不善的道理!

底下一句说,『救世之行方能修』,他一定有这个善行,念念要想帮助六道众生脱离轮回苦海,圆证无上菩提。他有这种心,他有这个念头,也有这个行持,这个人当然不是普通人。前面佛所赞,这个人是佛的第一弟子,这个人就是真正的菩萨,不是凡人。有心、有愿、有行,表现在实际的事相之中,那就是底下这个四句了:

【闻已受持及书写。读诵赞演并供养。如是一心求净方。决定往生极乐国。】

这是心、愿、行实现了,完全兑现。『闻已』,是这一部经典听了之后,听了一定要理解,理解要正确、要深入,所以这个经要常读、要多读,如果有机会,也一定要多听。现在得力於科技的发达,我们每一次讲经都保留著有录音带,像这个录音带也可以重复多次去听,多听就是多薰习。一心听闻往往能开悟,凭什么开悟?他心清净,心虔诚,真诚的心闻到佛法很容易开悟。听了之后,对於佛在经典里面讲的道理、讲的修行方法、讲的因果这些事实,我们统统能接受,这个接受就是此地的『受』,统统接受,决定不怀疑。『持』是保持,绝对不会把它失掉,即使暂时也不会失掉。

这就是《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净念相继」,这是念佛最重要的开示。你问念佛怎么念法?你只做到这四个字就成功了。「净」是心地清净,要用清净心念佛。换句话说,如果对这个法门怀疑,这个心不清净;夹杂,这个心也不清净。不怀疑、不夹杂,这叫「净念」。相续是不断,不间断,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我忆佛念佛绝不间断。口里不念,心里面想是一样的,心念、心想比什么都重要。口念有的时候念累了,可以休息,有的时候外缘不具足,我们念佛,别人听了讨厌,叫他们不欢喜,我们也可以不出声,一切要随缘,不出声,我们心里面念,心里面忆念,不让它间断,这叫做「受持」。

『及书写』,「书写」就是流通经典。「闻已受持」是纯粹自利。「书写、读诵、赞演、供养」,这是自他两利,显示出无尽真实「救世之行」。

我们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怎样报佛恩?怎样报师恩?前面佛教导我们,「当孝於佛,常念师恩」,不是佛把这个法门说出来,我们怎么会知道?不是这些老师历代祖师代代相传,我们怎么能晓得?回向偈里面我们天天在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如果只是念,没有行持,这叫妄语,这白念,必须要有行,有行动才能满这个誓愿。报佛恩,佛实在说对於我们什么需求他都不要,我们用什么方法报佛恩?唯一的方法就是帮助佛宣传佛法。大慈菩萨在劝人念佛偈子里头说得很好,他说你一生当中能劝两个人念佛往生,就比自己精进,我们很冷静的想想,实在是有道理。那两个人念佛往生,为什么往生的?某人劝我的,我才得这个殊胜的利益,所以劝人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如果你能够劝到十几个人,那这是世间第一大善;能够劝到百人、千人,你就真正是菩萨;如果能劝人超过万数了,大慈菩萨说你一定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这些话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才知道帮助别人学佛比自己专修重要得多了。

自己往往是业障重,有很多障碍,修学不能精进。你就努力帮助别人,你自己的业障自自然然就化除了,为什么?你的福报太大了。我们中国俗话说「福至心灵」,这个人福报一来,他本来很笨,忽然他心思就敏捷了、就聪明了,为什么?福报带来的。能够全心全力弘扬这个法门,宣传这个法门,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一切菩萨赞叹,一切护法善神拥护。这些事情实在讲是每一个人心里面都向往祈求的,总是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不晓得方法。你尽心尽力宣扬这个法门,这是方法,才能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所以「书写」是流通经典。

「读」是看著经本来念经,看著经本叫「读」。「诵」是不看经本,你念得很熟了,可以背诵了,这个时候你每天诵经就很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诵经,出声很好,不出声也好。所以经首先要把它念熟。全经不容易背诵,我给同学们建议,这个经可以选择最重要的部分来背诵。最重要的部分是哪几段?第一个就是四十八愿,第六品,这一品非常重要,是净土宗原始的经典,净土宗根本的依据,所以四十八愿非常重要。其次,就是从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六品也是非常要紧。

我们念佛,常常听说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我从前在台中跟李老师求学的时候,老师很感慨的对我说,他说我们台中莲社莲友很多,名册上有名、有住址的超过二十五万人,是个很大的团体。真正念佛往生的,一万个人当中只有三、五个,简直不成比例。为什么同样念佛,同样跟一个老师学,他不能往生呢?那些原因全在本经三十二到三十七里面。诸位仔细去读,仔细去检点,去反省经上所讲的那些毛病,我们自己有没有?如果有犯,换句话说,虽然念佛,往生可能还是有障碍。假如我们认真去检点,佛所讲的这些毛病我们统统都没有,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决定往生,决定没有障碍。人家往生的时候不生病,预知时至,站著走,坐著走,你一定有分。关键就在这一部分,所以这一部分非常非常重要。

古来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教导我们持戒念佛。本经的三十二到三十七完全是戒律,不依戒律不能成功,所以读诵,我们偏重在这一部分上。要把这一部分先念熟,先能背诵,其他的经文我们慢慢再念。首先把这一部分把它能够背过,这是最好的了。首先要念熟能背,这是第一个阶段。能背之后,每天只要念两遍就够了,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念的目的是检点自己的身心与佛的教训相应不相应,要著重在这里。绝对不是把经文念给佛菩萨听的,那就错了,佛菩萨决定不听,而是检点自己身心有没有过失,是不是把佛的教训,我们统统做到了,这叫真正修行,真修。

「赞演」,这个「赞」是赞叹,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赞叹。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无量寿经》,为我们讲《观无量寿佛经》,为我们讲《阿弥陀经》,都是赞叹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所以这个「赞」就是为人演说。那么看时节因缘,如果时间长,可以把这一部经详细的讲一遍,有时间;时间要短,可以提出重点来介绍;如果时间更少,不必讲全经,讲一章、讲一段都很好;假如时间很匆促,讲几句也好,像《金刚经》上说,为人说四句偈,四句偈就是这一首偈四句,这个功德利益都不可思议。换句话说,要有这一个意愿随时随地把这个法门向人介绍。已经学佛的人要劝导他,唯有这个法门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没有学佛的人更应当要劝导他。尤其在现在这一个时代,是一个灾难重重、不安定的一个时代里,东西方的预言都说这一个时代会有很大的灾难,这些灾难徵兆几乎时时刻刻都能见到。所以自己修学以及宣传这一部经典、念佛法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演」是表演,怎么表演?把经典里面所说的完全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所以「演」是属於身教,「赞」是属於言教,「救世之行」这个意念是属於意教。自行化他,身语意三业与佛的教诲统统相应。

「供养」,这里面有财供养、有法供养。财供养的目的是与众生结善缘,真正的目标是后面的法供养。「法」,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那么我们将这个经典供养别人,这是法供养里头第一供养,这个功德利益无量无边。

『如是一心求净方』,我们的「身语意」三业都能与经典教训相应,这样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佛在此地为我们授记,这个人『决定往生极乐国』。

【假使大火满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这两句经文对现代人来讲非常重要,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天灾人祸时时处处都会发生,无法预测的,也无法预防,万一遇到这些突然来的灾害,我们能不能往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大难来临的时候,如果你心地不能够定下来,这一慌一乱,你平常功夫丧失掉了,就不能往生了。所以劫难来临的时候,这个心是清净的,在这个时候绝对不贪生怕死,只有一个意念:求愿往生,也一定得生,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这是一个假设,假设也非常重要。『大火满三千』,这是三千大千世界,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来说,这就是描绘核子战争,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核子战争,那就是这个状况,在这样不幸的情况之下也能往生,也不会堕落,这是世尊在此地给我们提出的保证。下面两首赞叹如来的智慧:

【如来深广智慧海。唯佛与佛乃能知。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

如来智慧深广无尽,但是诸位必须晓得,这个智慧不是佛一个人专有。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可见得如来的智慧是我们每一个人统统具足。我们虽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但是现在这个智慧不能现前,不能现前的原因在哪里?佛也讲得清楚,「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叫业障。你有障碍,把自己圆满深广的智慧障碍住了,这是自己障碍自己,不是外面的障碍。妄想发展成为所知障,执著发展变成了烦恼障,二障是这么来的,障碍了自己的智慧德相。

凡是有障碍,你决定见不到圆满究竟的智慧。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轻微的障碍,障碍虽然轻微,毕竟还发生了作用,换句话说,对於究竟圆满的智慧,他还不能完全彻底明了,完全彻底明了,那只有成佛,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破尽了,所以『唯佛与佛乃能知』。声闻、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烦恼没有断尽,怎么能知道真如本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德能?所以他不能知道。我们晓得事实真相,对於佛所说的这些话就能理解了。

【如来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开示。】

前面是讲智慧,这个地方是讲的『功德』,「功」是讲的修持,「德」是讲的果德。这个「德」跟得失的「得」,意思相同。我们在本经里面所看到的,阿弥陀佛在因地,在世间自在王佛会下,那个时候他是国王的身分,世饶王,发心出家修道,在佛的会下听经千亿岁,修持五劫,这是功,他所下的功夫。那么他得到什么?成就西方净土依正庄严,这是他得到的果报。所以一分功夫必定有一分的果德,十分的功夫,他就有十分的果报,有功有德。在这一部经典里面讲阿弥陀佛历劫修学的功德,也都给我们说明白了,这是世尊为我们说的。

【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

佛这几句话不仅是劝勉我们,实际上是警惕我们。这个法门只有佛才能开示,换句话说,菩萨以下如果不是得佛威神加持,不但说不出来,连信心都不容易产生。我们今天听到这一部经典,读到这一部经典,能信、能解、能愿、能行,实在讲这是我们多生多劫善根成熟,现前又蒙十方如来威神加持,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容易的。

『人身难得』,佛在经典上常说。得人身不容易,失人身非常容易。我们人身失掉之后,想再得人身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仔细想想佛的开示,我们会肯定、会相信佛所讲的是正确的。我们冷静反省,不要说这一生,反省今天一天,从早到晚,我们起心动念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善念的力量强,还是恶念的力量强?来生到哪里去?都是念头在做主,强者先牵,牵到你去受果报。要是恶念多,恶念强,你就到三恶道去了;善念多,善念强,才能得人天果报,三善道受生。所以想想一天、想想这一星期、想想这一年、想想这一生,愈想愈可怕,为什么?恶念多。清醒的时候少,糊涂的时候多,那三恶道就有分了。所以自己想想,我们对於佛所说的就相信了,就不怀疑了。

『信慧闻法难中难』,「信慧闻法」指的不是迷信,我们佛法常讲正信、真信,是你完全了解事实真相,你才生起的信心,这个很难,相当不容易。

【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

这两句话在本经里实实在在了不起,我们要特别重视它。你遇到这个经典,你信了、愿了,真正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了,那你是一个什么身分?你『当作佛』了。这个人他这一生当中,他要成佛了,这不是普通人。不是成个罗汉、菩萨,这个人这一生要成佛了。他这种行持超过普贤。

前面都是我们「德遵普贤」,跟普贤菩萨学,向普贤菩萨看齐,这个地方是超过普贤。真超过,是假超过?是佛故意在此地赞叹的,还是实际上超过?给诸位同学说,是真的超过。佛的言语绝对没有虚假的,佛是真语、实语、如语者。

何以见得超过?普贤菩萨无量劫的修持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经历五十一个位次,在华藏世界证得等觉补处菩萨,发愿念佛求生净土。我们今天不要经历五十一个菩萨阶级,就凡夫身信愿持名,就往生净土了,生到净土你就见到普贤菩萨了。普贤菩萨一定对你恭敬,赞叹不绝,为什么?他要经历五十一个位次才往生净土,你不必要。好像念书一样,他是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念得那么辛苦,这才毕业了。你是天才,一步登天,不要经历一年级、二年级,不必经历,一下就到了,他看到你怎么不佩服!所以一个真正发心念佛的人,诸佛菩萨赞叹,诸佛菩萨尊重礼敬,不是普通人。只有凡夫肉眼不认识,把他当作凡夫,诸佛菩萨决定不如是。所以真正念佛人,魔不能侵入。经上讲得很清楚,四十里之内,妖魔鬼怪不敢接近。

我们今天有很多念佛,还有很多魔障,那自己老实想想,我没有真念,我是在假念,所以才有这些魔障。真念哪里会有?不会有的。这个真假就是自己那个念头,一念之差。所以一定要真念,真正求生。要把世缘,这个世间所有一切要真正放下。这个我跟同学们说过多次,放下是心上放下,事上要照世间法去做。「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所以事上不能放,心里决定不能染著,你这样的行持那就是此地讲的『行超普贤登彼岸』。

【是故博闻诸智士。应信我教如实言。】

这个话是劝勉我们。因为这样一个事实,佛讲的全都是事实真相,因为这个缘故,博学多闻的这些有真正智慧的人应当要相信。『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佛在此地给我们讲的真实语。这一部经里面佛给我们讲了三种真实,「真实之际」、「住真实慧」、「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一切大乘经有这三种真实是很少见的,所以这一部经是如来真实的教诲。

【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

这一首是总结。『如是妙法』是指前面一句以前的,就是从这部经一开头讲到这个地方,这是把全经都介绍完了。我们有幸,这是大幸,能够听到,听到之后应该常念佛,应该生庆幸之心。开经偈里面说「百千万劫难遭遇」,那是指大乘经典。这一个法门、这一部经典,遇到实在难,实在不容易,不止百千万劫,这个遇到是真正有幸。

有许多人遇到了,或者听到了,或者也念诵了,欢喜心生不起来,原因在哪里?业障深重。什么时候他业障消除了,豁然开悟,欢喜心生起来了。我常常遇到这些同修来告诉我,「现在我念的时候才真正生欢喜心」,过去念得欢喜心生不起来,现在业障才消了一点。你去修学,愈学愈欢喜,为什么?业障天天消,欢喜心天天增长,这是一定的道理。换句话说,经义愈来愈明显,愈来愈清楚,这叫真精进。

『受持』,这是讲自己修学,依照这一部经典的理论、方法、因果来修学。『广度』,这是帮助别人,尽我们自己的能力,你去帮助人。不但人有求於你,你要帮助他;没有求我们的,我们也要主动去帮助他,这才是报佛恩,这才是救度苦难。「广度生死流」,「生死流」就是指的三界六道。不依这个法门决定不能超越。若依这个法门,古德所讲「万修万人去」。能够依这个法门自行化他,佛说这个人是真正的善友,真正的善友就是我们平常讲真正的善知识。《华严经》上称善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友。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我们看最后这一品,这一品是讲利益来流通。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

这是总结。《无量寿经》、西方世界依正庄严给我们介绍完了,在这里告一个段落了。

【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在此地,佛是先给我们介绍小乘人得利益的。听经的人很多,每一个人得的利益不相同,原因在哪里?每个人的心量不一样,智慧不一样,烦恼、业障、习气不一样。烦恼、业障、习气厚的人得利益就小,薄的人得利益就大,这是根性不相同。遇缘不相同,所以每个人得的利益也不相同。

我们看到经上有这么多的数字,与会哪有这么多人?诸位要知道,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凡夫人数不多,当时参加这个法会有两万多人。可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他方世界来的,娑婆世界别的星球上来的。娑婆世界很大,地球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星球。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人比我们看得到的那个数字不知道要大多少倍,这个我们要知道,所以说『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

『远离尘垢,得法眼净』,这是得利益最小的,换句话说,障碍习气最重的。小乘人心量小,他有坚固的执著,所以他不开悟,只得『法眼净』。「法眼净」是什么?有能力辨别真假,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利害,他有这个能力。听了这个经之后,知道这个法门是第一殊胜,他得这个利益。

【二十亿众生。】

这个人数少了,比前面他得的利益大了,那业障轻,比前面人数少,只有『二十亿』:

【得阿那含果。】

『得阿那含』。

【六千八百比丘。】

这个人数又少了。

【诸漏已尽。心得解脱。】

这就是证阿罗汉果。所以听了这个经证阿罗汉的有『六千八百』人。证小乘三果的,「阿那含」是三果,有「二十亿」。这是讲小乘的利益。下面是大乘根性的人,他们得果也不同。

【四十亿菩萨。於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

这是有『四十亿菩萨』。

【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

这个数量又少一点了,他得的这个果报比前面殊胜,证到「不退」了。『不退忍』简单的讲,圆教初住已经证得「念不退」了。下面这一段得授记的特别利益,这一段是讲我们,我们对於这一段经文要特别重视它:

【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

这是指娑婆世界的,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教区这一个大千世界,不是指我们这个地球,我们这个地球没有这么多人口。

【於无上菩提未曾发意。】

没有求成佛的这个意念,没发这个心。我们学佛的同学很多,你要不相信,你可以做一个调查,你去访问访问,「你为什么学佛?」你去问问看,哪一个人说「我想成佛,我才学佛的」,恐怕都听不到有这个答覆。大概学佛的时候,「我有困难;我想升官发财;我身体不好,想佛菩萨保佑」,都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原因。这就是说的我们这些人,从来没有一个念头是想成佛的,『於无上菩提未曾发意』,没动这个念头。

【今始初发。】

听到这个经才想到往生不退成佛,这个念头才动,所以这就是指我们现前听经大众起了这个念头的,所以这一段确确实实是对我们说的,是为我们授记的。

【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

我们是听了这个经,接触到这个法门,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才动了这个念头。『今始初发』,你才发这个心。发心之后,你才肯念佛,才非常热心欢喜将这个法门普遍介绍给别人,那就是『种诸善根』,一方面自己念,一方面是普遍到处劝人,这才干这个事情。『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现在变成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情,唯一的一个愿望就是想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而今而后一心一意跟著阿弥陀佛学习,那么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现前的同修。佛给我们说:

【皆当往生彼如来土。】

我们这个愿望能不能达到?佛在此地肯定的告诉我们,决定得到,我们将来统统都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那就跟四十八愿里面所说的,我们虽然是凡夫,烦恼并没有断尽,但是智慧、神通、道力得到弥陀本愿(就是四十八愿)的加持,使我们这个智慧能力几几乎乎跟阿弥陀佛差不多了,这个不可思议,这个等於说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成佛了。你这个佛是阿弥陀佛给你的,不是你自己修成的,是他给你的,但是你确实有这个能力,哪一个世界众生与我有缘,我就可以到那个世界去度众生。用什么身分度众生?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你就可以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八相成道来度众生。如果不是弥陀本愿加持,你要想到这个程度,你得至少修行一个阿僧劫,你才能得到。大乘圆教初住菩萨才有这个能力,能够随意化身。我们今天这个法门占的便宜大了,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修行,见到阿弥陀佛,这个能力立刻得到。所以底下说:

【各於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妙音如来』是通号,我们这些人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能力是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不是说到那里要修多久多久才有,一到就有,才是符合阿弥陀佛的本愿,四十八愿里面讲过。应以佛身而得度,你就能现佛身,佛身都能现,其他的不必说了。那个众生希望菩萨来度他,你就现菩萨;希望罗汉来度他,你就现罗汉,他心里希望什么人来帮助他,你就能变现什么样的身分去度他,应身也好,化身也好,得大自在。这种能力,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梦寐以求,求不到,要靠你自己真实修行的功夫,不是想求就能得到,唯独依这个方法修学,立刻就得到,所以这个法门称为不思议的法门,这个法门称为「难信之法」。

既然将来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示现成佛都叫「妙音如来」,所以我们现在皈依净土,我们的法名都用「妙音」。我给大家授皈依的时候,法名都用「妙音」,「妙音」从哪来的?就从这里来的。现在诸位就是妙音居士,将来你们都是妙音如来。经典一打开,自己的名字在此地,就特别亲切了。佛这个经对谁说的?原来就是对我说的。所以我们法名来源是在此地,诸位要知道,我们用同一个名字。

【复有十方佛刹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

佛这一段话是为一切众生普遍的授记,也就是说给一切有缘遇到这个法门的同学们做一个证明,证明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决定成就。所以此地讲『复有十方佛刹』,这是广泛的遍指「十方佛刹」。『若现在生』,现在正在修学这个法门,现在就能得生。『及未来生』,现在还没有遇到的,将来他有缘会遇到这个法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时候依照这个法门修学,都能得度,都能往生。『见阿弥陀佛者』,人数多少呢?『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这个数字都很大很大。『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佛佛都会为这些人授记。我们读这一段经文就是佛为我们授记。换句话说,我们愿不愿意接受?你愿意接受,佛就是给你授记了;你不愿意接受这个法门,那当然这个授记,你不在之内。我完全接受,完全依靠。

所以同学们常常讲到皈依,皈依著重在实质不在形式,但是形式也非常重要,重要在哪里?形式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力,等於说我发过誓了,我在佛菩萨面前发过誓了,我一定要遵守,这个誓愿会对你有些影响,那么这是讲形式上的皈依。

最重要的是实质上的皈依,通常我们这个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佛」是自性觉,是觉而不迷,这个叫「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见,思想、见解完全纯正,决定没有邪见,这个叫「皈依法」。「僧」是清净。所以经题上曾经跟诸位介绍过,「清净平等觉」是本经讲的三宝:「自性三宝」,「觉」是佛宝,「平等」是法宝,「清净」是僧宝。所以皈依三宝,我们是以这三条作为我们修学的依据。「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迷回过头来,依觉,依自性觉;从错误的见解、思想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三皈依」。

今天我们读到这一部经典了,三皈依我们从理论上落实到事相上,事相的三宝,「佛」就是「阿弥陀佛」,「法」就是「《无量寿经》」,「僧」就是「观音势至」,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如果再依照本经里面所说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这是僧宝,僧宝当中最重要的是观音、势至。观音菩萨教我们大慈大悲,也就是前面我们所念的,这个经文上面所念的「救世之行」,我们要修观音菩萨救世之行,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怎么个救法?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推荐给他,这是真正救苦救难,不是别的事情。极力宣扬这个法门就是救世之行,就是救苦救难。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我们自己这一生当中修行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这一句,果然做到「净念相继」,就决定往生。所以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不是我皈依某一个法师,那没有用处,皈依再多法师也没用处。再看下面经文:

【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

凡是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见到阿弥陀佛佛像的,或者画的像,或者是铸造的像,都与阿弥陀佛有缘,这一生不能往生,将来他这个因缘种子成熟,也决定得生。所以我们常常把佛像、佛号能够供养给一切大众,这都是给他做将来往生的因缘,我们要认真努力时时刻刻去做。譬如你们家里面供佛像,亲戚朋友来的时候,不管学佛不学佛,他会看到,他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你在公司上班的时候,你也可以把佛像带去,你们那个同事、朋友问那是什么?「阿弥陀佛」,他也会念一句,这就是我们度了他了。他将来这个种子会成熟,他一定会往生。基督徒、天主教都不例外,他会念一句阿弥陀佛,虽然反对,说这是魔鬼,不要紧,他将来也会往生,他跟阿弥陀佛就结了缘了。所以一定要普遍的去宣扬、去介绍,有意无意一切众生都得利益。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这是瑞相。

【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这一段是讲天地祥瑞之相,所以依报真的随著正报转。释迦牟尼佛为大众演说无比无上的大法,天地鬼神都感动。

【复有诸天。於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

这是天乐鸣空,这是天人供养法会、佛以及大众。

【乃至色界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无量妙花纷纷而降。】

欲界天、色界天,天人供养。

【尊者阿难。弥勒菩萨。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我们今天这一部经到此地讲圆满了。末后这四个字,我们要非常慎重去履行,要『信受奉行』,我们才是无量寿会里面的一员,是佛护念之一,是诸佛为我们授记之一,这个得的利益就无量无边了。

今天这一部经讲圆满了,正好是六十次,我们的录影带、录音带六十个,包装也很方便。

下一篇:无量寿经(1992年51-55集)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