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1992年11-15集)

2019-08-22 佛教经咒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无量寿经(第十一集)1992/6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档名:02-012-0011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一面,这是概要的第四个大段:

【方便力用。】

在这一段里头,主要给我们说明,我们学习这一部经,修学这个方法,究竟有什么用处。

【度生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所结,大智之所显,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继体性宗趣后,而论本经方便胜妙之大力大用。】

佛出现在世间,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解决生死大事。这一桩事情,自古以来,中国、外国确实有一些人觉悟到这一个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法子解决。也就是说,发现轮回这个事情有,对於轮回状况能够理解明白的也有;可是轮回究竟怎么发生的?怎样才能够超越?这个问题,自古至今,没有一个人明了。所以佛才出现在这一个世间,帮忙我们解决这一个大问题,这个就是讲的方便度生。

度众生这个「度」字,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帮助众生、协助众生,解决我们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个意思。「方便」,方是方正,便是便利,这是从方法上讲的;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很容易而且很正确的方法。方便是就这个意思,容易而且非常正确。这是佛帮助众生一个很大的愿望,也是佛的智慧。我们说佛的德能,这也是佛德能的表现,所以称之为庄严。这个问题,也只有佛能解决。因为佛才有这一种圆满的智慧,无尽的能力,这就是果觉的究竟。因此,在这一部经前面跟我们讲了教起因缘,再讲体性,再讲宗趣,接著一定要说明佛帮助我们的方法以及学习的用处。

【诸佛出世有三种利益。】

实在讲,我们学佛,这些地方是很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哪三种?第一个是:

【说经,法施利益,令众生破迷开悟,早证无上菩提。】

这是佛对众生最有利的一桩大事。「说经」,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为我们说出,这叫做法布施。我们从佛的教诲当中,渐渐明白了,渐渐的开悟,再依照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来修学,这一个真实的境界,我们也像佛一样的可以亲自证得,这就是俗话讲成佛了;换句话说,他能成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成就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就叫成佛。这些名词术语,它的含义我们都要把它搞清楚。然后才知道佛法里面没有迷信,佛法确确实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换句话说,这是我们在一生当中,必须要认真学习的。第二种利益:

【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相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皆能灭罪消业,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

这是事实。我们凡夫业障太重,所以见不到;虽然见不到,佛对我们的加持,对我们的护念,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个地方要给诸位报告的,佛的身相光明从哪儿来的?他有,我们也有。我们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问题是他的光明完全显示出来了,我们的光明被烦恼、被妄想盖覆住了,所以虽有,好像不起作用,这个就是佛在经上常讲迷失了;是迷失,并不是真正的失掉了,只是迷了暂时不起作用,虽有等於没有,是这么个意思。光明是从智慧生的,也就是从清净心生的;心清净,就生智慧,就放光明。相好是福报,是他真正能够修福所成就的。由此可知,光明是自力自己修行果报,相好是利益众生的果报。

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的短促,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一个人的一生,几十年,纵然长寿活到一百年,一百岁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一百年的时间,实在说,非常的短促,并不是很长,一刹那就过去了。在一生当中,这个日子究竟怎么过的?过的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现代人讲,你在一生当中,对於社会、对於国家究竟有哪些贡献?这个也与我刚才所讲这个意思很接近。佛法所讲的范围就更大了,不是对这一个社会,不是对一个国家,而是对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菩萨一切众生,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事情,这就有意义了,这个一生就没有空过了。

所以学佛,学佛的什么?一定要学佛的心量。佛的心量广大无边,经上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心能包太虚空;太虚空是我们所知道最大的了,心包太虚空。量是度量,度量能容纳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量周沙界,这是我们要学的。

我们今天所以不能成佛,不能恢复自己的智慧德能,你要问什么原因?心量太小了,两个人都容纳不下,这怎么能成功!所以首先要把心量拓开;心量一大了,那就自自然然要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像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音菩萨是谁?是自己,不是别人。

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把众生苦难问题解决了?我们看佛在经典上说的,一切诸佛如何帮助众生彻底解决苦难的问题?参透了大小乘经典,我们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劝导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事实我们明白了、搞清楚了;换句话说,佛出现在世间能够做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别的事情难,佛能做的、菩萨能做的,我们做不到;劝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事情佛能做、菩萨能做,我们也能做。这才知道,这一桩事情是帮助众生真正彻底解决问题,这是属於究竟圆满的功德。诸佛菩萨关心我们,冥冥当中加持我们,提醒我们,这是佛的威神。

「若有众生,称念观察」。众生也要有缘分,有这个机缘能够接受佛菩萨的加持,接受佛菩萨的护念。用什么方法接受?你有心就行了。就是《楞严经》上讲的「如子忆母」,母亲忆念儿子,儿子也念母亲,那就行了,这个力量就接上了。换句话说,佛念我们,从来没有间断;我们一念佛就跟他相应了,这个力量就得到了,所以说「称念观察」。

「称念」是持名念佛,就是执持名号。「观察」是属於观想,我们心里面常常想佛,常常体会佛的教训,体会佛的意思,能够忆佛念佛,当然能灭罪,当然能消业障。灭罪消业障,就绝对不会堕三途。在这个世间有求必应,将来一定得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当生成就圆满菩提。这一段是讲佛以他的本愿功德威神,加持一切众生,这是平等的加持,没有偏爱。第三:

【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

这一句话很要紧。世间人,哪一个人不爱父母?哪一个人不关心父母?你所得到的法门,总会希望自己的亲人修学那个法门是第一殊胜的。第一殊胜的是什么?念佛三昧。无量无边的法门,佛劝他的父亲修这个法门。为什么没有说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在他出世没有几天的时候就上生忉利天了,世尊是他的姨母扶养长大的,所以这里说他的父亲,没有说他的母亲。

这个地方特别节录经文里头的一段话:

【佛告父王,一切众生,生死中念佛之心,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

这是佛劝告他父王的一段经文。一切众生生死中,就是轮回之中,就是说在三界六道,无论在哪一道,无论受的什么身,只要起心念佛,能够系念不止。这个不止,就是《楞严经》上讲的「净念相继」,也是我们常讲的「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就是系念不止。这样的人,他决定生在佛前,决定得生。生到净土之后,无始劫以来,他的业障、他的罪障自自然然消除了,而成像佛菩萨一样的平等慈悲。

【此乃世尊大慈至孝,劝父之言,唯劝念佛。可见种种行门,非不殊胜。】

这是对於一切法门的赞叹,祖师大德常常提示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事实。虽然法门平等,我们众生的根性不平等,因此有些法门我们学起来容易,有些法门学起来困难,这是对於法门不能不选择。这一段,也就是佛为我们选择,看他是怎么个选择法。因为释迦牟尼佛的父亲也是凡夫,也跟我们一样,业障习气都很重,佛为他选择的是念佛法门。

【但非凡众之所能修。】

这就是其他的法门,凡夫听听是可以,修学起来确实有困难。

【唯有系心念佛法门。】

这个「系心」,系就是专心的意思,专心念佛,我们心里头常常牵挂著阿弥陀佛。这个系就是牵挂的意思,不要牵挂世间这些拉杂事,世间一切拉杂事都是轮回一边事,你心里有牵挂,那就有轮回,造轮回业。把世间事统统放下,佛法里面的事也放下,一心一意就念阿弥陀佛。实在讲,现在对於我们来说,无论是年岁大,或者是年轻;年纪大了、老了,时间少了,不够了,学其他的法门来不及了,耽误时间,应当彻底放下,专心念佛。年轻的,觉得自己时间还很多,这个想法也未必正确。这个世间有意想不到的灾难,我们有没有能力避免?像基督教所说的,世界末日快到了。世界末日是哪一年?他们说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上帝、耶稣都要下到人间来审判世人。今年是九二年,到九九年,你看还剩几年?这要提高警觉,世间有意想不到的灾难,我们何必浪费时间。所以一切佛法,我们也暂时把它放下,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如果要想博学多闻,到极乐世界再办,这是一个最聪明的打算。现在在这个世间不搞了,到极乐世界再去搞。这是说这个法门,系心念佛法门。

【最是应机。】

最适合於我们现代人修学。

【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转恶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显示无余。】

我们都晓得自己业障很深。怎样消灾灭罪?念佛这个方法最有效、最殊胜、也最快速。下面说:

【念佛有四种。】

这个四种,实在是四大类,每一类里头还可以分许许多多种,只介绍这个四大类。第一个:

【持名念佛。即本经所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善导大师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这一个方法,《无量寿经》上提倡。《无量寿经》教给我们是这个方法,小本的《阿弥陀经》也是这个方法,都是教我们执持名号;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特别引善导大师的两句话。善导大师是唐朝时候人,在那个时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唐朝时候是最强盛的时候;靠我们的东方是现在的韩国、日本,南面是越南,像现在的寮国、柬埔寨,这个附近的小国都到中国来朝贡,都派他们优秀的学生到中国来留学。而到中国来学佛的就非常之多,成果也很殊胜,像日本这一些高僧,对善导大师就非常崇敬,比我们中国人这个敬爱之心要胜过很多。在台湾,台北市有个善导寺是日本人留下来的,不是我们自己建的,是纪念善导大师,这个寺庙用善导大师的名号,这是对他的敬意。造善导大师的像,在日本很普遍,中国大陆就很少见到了。善导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所以诸位看到那个寺叫善导寺,那一定是念佛的,是净土宗的。他老人家说「唯有径路修行」。这个径,是最近的一条道路;我们讲成佛,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就是念阿弥陀佛。

在传记里面,我们看到有这么一个说法,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在我们中国历史上,阿弥陀佛应化,身分暴露了,被后人知道的有几位;善导是一个;以后有永明延寿,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还有国清寺的丰干和尚,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三位在历史上几乎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佛菩萨在中国化身确实多,但是不露身分,露身分的很少。

为什么大师要给我们介绍、推荐这个法门?正是因为它方便、容易、简单、直捷,而且成功快速,有这么许许多多优越的条件,佛把这个法门教给我们,这是佛对我们的恩德,佛对我们的护持,表现在具体的言行之中。第二个:

【观像念佛,以供养圣像,注目观视,然像去还无,因成间断。】

这是第二类的念佛方法,叫观像。观像,也就是把佛的形像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照佛法的名词来讲,深深的印在八识田中,这是用观像。观像,这个比较前面要麻烦一点了。因为你必须要有一个很庄严的佛堂,佛堂里面供养佛菩萨的形像,你在佛堂里面以清净心、恭敬心观看佛像,这是一种念佛的方法,把佛像印在自己的脑海之中。但是离开佛堂,你这个修学就中断了、就间断了,佛不在你的面前;必须时时刻刻面对著佛像。当然现在我们利用科学的工具,这个佛像很容易仿造,可以随时带在身边,也是个办法。总而言之,不如持名来的方便。何况观像一定要有闲,你有工作就没法子了,一旦离开佛堂,你这个「因成间断」了。这是一类。第三类是:

【观想念佛。如观经所说。】

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一共有十六种观法,所以也叫做《十六观经》。总而言之,《十六观经》的纲领不外乎:

【以我心目,想彼如来。】

这是观想的原则,正是佛在大经上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可是一定要依照经上所讲的方法、所讲的理论、所讲的境界去观,如果观错的话,那叫打妄想,那就不是观想,是妄想了。现在很多人把妄想当作观想,这是很大很大的错误,所以他修学这个法门很难成就。何况,底下说:

【但境细心粗,妙观难成。】

譬如这十六观里面,第一观最容易,观「落日悬鼓」,就是叫你看黄昏的那个太阳,刚刚要下山,那个红红的太阳,叫你观那个。怎样才算观成就了?观到无论在什么时候,你睁开眼睛太阳在你的面前,闭上眼睛太阳也在面前,你这一观观成了。换句话说,还是要专心;不专心的话,这个境界不可能现前,这是第一观。第一观,它的用意就是想西方,专想西方。

第二观,观这个地,大海结冰。西方世界的地跟我们这里不一样,我们这里是土石地,西方极乐世界是琉璃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翡翠,它那个地干净;平,它没有起伏,平坦;透明的,从地面可以看到地底下;就像海水结了冰,就有一点像琉璃了。怎样观成?观成之后,你看到这个大地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是琉璃地。如果一看,我们这个地是水泥地铺著地板的时候,你没有观成。不容易,相当不容易!

实在讲,这个十六观观成之后,极乐世界在哪里?这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此地;别人看到这个地是沙土,你看到的是琉璃;别人看这个马路是柏油铺的,你看马路是黄金铺的,完全不相同,这是你真正见到的,是用你自己的思想观念把这个境界整个变掉了,把这个秽土完全变成净土了,这是用心的力量把它变的。万法唯心,所以这个观想的力量非常之大,因此一个人不能打妄想。

年岁大的人,不学佛,不懂得,我们看到真可怜;我们想帮助他,帮不上忙。为什么?他不肯听,他不能接受。老的时候病苦,他怎么会老?他天天在念「我老了,我老了」,他在观想他老了,他一天就比一天老了;观想他这里有病,那里有病,病统统都生了。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这个念头要一转变去观佛,佛的相好光明,他天天想佛,他自己的面就变成佛相,永远不老。想到佛是金刚不坏身,他永远不生病。这是讲从最近的来讲,我们现前我们身体的健康与我们的念头关系很密切,这个很多人不知道。你的心清净,身就清净;心健康,身就健康。「一切唯心造」,我们这个身体是唯心所造的,唯心所变的,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太少太少了。

所以,诸位看《十六观经》,不要以为想西方极乐世界的,我们现前日常这个身体跟我们的生活环境,统统都是不出这个原理。你要是真正懂得的话,你这一生当中,健康长寿,真的生活愉快!为什么去胡思乱想?所以,应当要多去想佛。实在讲,十六观境界太细密了,我们没有办法观成。但是用念佛这个方法很好,我们想不到佛的那个细相,我们常常想念我们自己供养的佛像,这也很好,可以用这个方法把你的妄想、把你的杂念断掉。

【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

实在讲,观像、观想都没有这个念佛来的方便,来的容易。第四种叫:

【实相念佛。】

前面三类都是事上修,从事相上下手;实相是从理上下手,这个跟前面三大类不相同。

【远离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心缘等相。】

前面说了这么一大堆,要用现代的话来讲相对的,生灭是相对的,有无是相对的,能所是相对的,我们凡夫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什么人能够超越相对?超越相对就契入实相。如果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那个相就不是真实相。《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指的是什么相?生灭相是虚妄的,有无相是虚妄的,能所相是虚妄的,言说、名字、心缘统统是虚妄的。离开这一切虚妄:

【专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

在念什么?念自性佛。这是我们做不到的。为什么?我们没办法离相。最基本的是什么?有我,跟我对立的是人,人我相没办法离开,是非相没有办法离开,利害的相离不开。换句话说,这个实相念佛我们做不到。现在做不到,将来总会有一天做到。到什么时候才做到?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修学一个阶段就做到了。这个通常我们讲一心不乱,这属於理一心。只要证得理一心之后,你念佛统统属於实相念佛;没有证得理一心之前,都是前面这三种念佛。

【实相念佛,圆觉之性。】

圆是圆满,觉是觉悟,性就是自性。圆觉之性,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

【虽然众生本具。】

心性,哪一个人没有?统统都具足。可是虽然具足:

【但因妄心念念生灭,而不能观。】

你的功夫为什么用不上,因为你有妄心,你有杂念。只要有妄心,只要有念头,这一种念佛的方法,你就用不上了。

【故佛告父王,诸佛本德,真如实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

这是什么人?法身大士。因为明心见性,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这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换句话说,初地以上,他们念佛是用实相念佛,他们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是法身大士;不是法身大士,他念佛总不离开前面三种。

我们显教的净宗跟密宗的修法不相同,这一点诸位要知道。因为在佛门里面所有的宗派,要把它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觉正净」,就是三归依里面的「佛法僧」,最后归纳这三个门。禅宗、性宗走的是「觉门」,走的是觉悟,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它从这个地方入。禅宗以外的教下,包括像华严宗、天台宗(法华宗)、法相、唯识、三论等,这许许多多的宗派是从「正门」入。律宗也在其中,就是正知正见,从这个地方入门。净土宗跟密宗是从「净门」入,所以这两宗是同样的修清净心,这两宗是同一个原理。

但是净宗跟密宗不相同的地方,净宗是依照《十六观经》观想,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想佛的自行化他、无量的功德大愿,观想这些;而密宗里面所观想的,多半是观想佛菩萨的神通道力,它观想这个,所以跟我们的观想不一样。那一种观想,如果没有真正好老师在指导,一下想错了、想岔了,就入了魔的境界。你看《楞严经》上讲的五十种阴魔,那个境界如果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怎么知道它是魔境?往往把这个境界当作佛的境界,哪里晓得它是魔境。很难辨别!愈是往高的境界,愈不容易辨别。这个诸位要细读《楞严》,你就晓得了。

佛在《法灭尽经》里面讲,将来佛法哪一部经最先灭?佛说《楞严》最先灭。我们想想,有道理!《楞严》要不灭,那个魔怎么样现,有一个标准在此地,拿到《楞严经》一对照,就晓得他是佛,还是魔,就知道了。《楞严经》没有了,这个标准没有了,魔来了,佛来了,没有能力辨别,它先灭是很有道理的;它要不灭,佛法不会灭。所以,我从前讲《楞严》的时候,我说《楞严经》是照妖镜,在《楞严经》指导之下,妖魔鬼怪原形毕露。现在我们看这个世间,讲《楞严》的也少了;纵然有讲,真正没讲错,如法如理的讲就更少了。

【故劝父王持名念佛也。】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劝他父王采取实相念佛,而采取持名念佛,这个有道理。为他父亲选择法门,他父亲是我们娑婆世界所有众生的一个代表,为他选择法门,就是为我们大家选择法门,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使我们对他的选择深信不疑。

【四种念佛,持名念佛,最为方便究竟,故称为径中之径。】

四种念佛是径路,是成佛快速的道路。四种念佛里头,又以持名念佛最直捷、最简单、最容易,成就最快速。你看,这个持名念佛七天能成功。观想七天不能成功,观像七天也不能成功,但是持名能成功,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四种念佛,难易悬殊,深浅似异,实则事理不二,浅深相即。若是圆人看来,称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名念佛又何异於实相念佛。】

这是会看的人看出来了,看出它的门道了。我们知道,佛在经上常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观像念佛把佛的形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深深的印在自己的八识田中。如果求往生,没有问题,决定往生。如果想明心见性,那这个大有问题,这个妄想是障碍。观像是个妄想,观想还是妄想。所以观,很难观成;观成之后,也很不容易拿掉。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把这个妄像、妄想拿掉,你才能够进步,才能够进入到实报庄严土。如果拿不掉的话,那你还是在同居土、在方便土,实报庄严土就很难往上提升,问题在此地。

你这一想,不如念佛,要把那个名号拿掉很容易,那个名是假名,换个名不可以吗?换个名,行!那个假名叫你离开容易,这个形相离开不容易。

所以,持名暗合道妙。道妙是什么?道妙是实相,持名是最容易契入实相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劝你持名,不劝你观想,你就晓得了。如果诸佛菩萨不说持名,教我们观想,到了西方世界,还要费那么大的事情,还要吃那么多苦头,你就会责怪佛,原来那么好的方法为什么不教我,教我这么一个方法。一定要懂得、要明了,才知道这个法门妙绝!因此念佛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这个功夫就得力。

正念佛人,近代印光大师是一个榜样。印祖自己住的小房子,现在还是完完整整的保存在苏州灵岩山。你去看看印祖的关房,他自己修行的那个小房子,只有三间房,一个小佛堂里面,只供一尊佛、一个香炉、一杯水,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佛像后面,老人家写了一个「死」字,放在佛像后面,拜佛就看到,一抬头就看到那个「死」字,死心塌地念佛,没有什么香花庄严,非常简单。简单,容易舍,容易放下。

这也就是佛在经上常常教给我们「以苦为师」,生活简单清苦,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对这个身体也没有留恋,将来佛来接引,走得痛快,走得潇洒,没有一丝毫牵挂。这是在平常生活当中要觉悟的,要锻炼的,使我们一点障碍都没有。

【疏钞云:实相云者,非必灭除诸相,盖即相而无相也。】

莲池大师这个两句话说得很透彻,实相不是外面没有相,前面不是讲要离生灭相,离有无相,离能所相。生灭有没有?有,有无也有,能所也有,一切万相都摆在面前,不是教你离这个相。离什么相?离心里面的生灭相。外面的生灭相不相干、不碍事,你心里头那个生灭的分别执著碍事,妨碍你的清净心,要离这个;不是教你离外面,外面那个离不了,那就搞错了。

底下讲「离言说相」,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天天在讲,一天没停过,那怎么个离法?不要执著他的言说相,这是教你自己心里头离言说相。佛说了许许多多的法相名词,持名念佛是名词,观想念佛、实相念佛也是名词,这都是佛学名词,不要执著,你执著就错了。佛怎么说,你明白意思就行了;意思明白了,他怎么说法,不执著他,他说些什么名相,也不执著他,也不要去思惟去想像,都用不著。为什么?我们想佛这句话什么意思、那句话什么意思,全叫妄想。听佛的话,悟多少,就是多少;没有悟的,不要去理会它。为什么?保持自己清净心,不要让自己清净心被佛法染污了,这是佛对我们唯一的愿望。

有些人学佛学得很可怜,佛菩萨看了都流眼泪。为什么?被佛的法语污染了。佛教他世间法离开。好,世间法他不染,他染上佛法了,还是污染。殊不知世间法我们把它离开,佛法也要离开,统统不染著,我们的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的作用就是般若智慧,这才能达到佛教学的目标,真正帮助我们,不但出离了三界六道,超越十法界,成就圆满的佛果。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

有人认为念佛的人没有智慧,充其量可以得一点定。因为经上讲念佛三昧、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属於定。念佛人愚痴,没有智慧,这是很多人对净宗的误会。往往我们听了这些话,我们的信心动摇了,还想得去参禅,还想得去学教,认为那个有智慧,那个有般若,我们念佛没有,不知道念阿弥陀佛是甚深的般若。

【念得纯熟,万缘齐放。】

这一句佛号念熟了,功夫深了,自自然然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

【能所顿空,即是无住。】

这个时候入了什么境界?入了《金刚经》的境界。《金刚经》就是金刚般若,用念佛这个方法自自然然达到,到达这个境界。

【於此之时,一句佛号,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

《金刚经》上顶重要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看看念佛人,他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就到了这个境界。依照禅修,依照教修,依照《金刚经》修,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念佛人往往很容易入这个境界。

【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见,念念放般若光,念佛号即是念实相也。】

这个话讲的一点都不错,确确实实是事实。可是诸位必须要知道,一定要念到不夹杂、不间断,就入这个境界。我们今天念佛,入不了这个境界是有夹杂、有间断,所以这个境界不能现前。我们把境界不能现前的因素找出来,只要把这个因素消除,这个境界就有希望现前。这个境界现前,就是理一心不乱,给诸位说,那个往生是上上品生,那不是普通往生,上上品往生。

【小本有一心不乱之文。】

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经文上有「一心不乱」。

【今本不云一心不乱。】

《无量寿经》上没有这个字样,《无量寿经》是「一向专念」。

【而专主一向专念。】

「一心不乱」跟「一向专念」差别很大。所以从前我介绍净土法门给一些同修,他们看到《弥陀经》上一心不乱,打电话告诉我,说「法师,做不到,一心不乱做不到,怕的是修学这个法门将来会落空」,被一心不乱吓坏了。我们这一部经里头没有一心不乱,是一向专念;看到一向专念放心了,一向专念我还可以做得到。

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了,一心不乱不是《弥陀经》的原文,梵文本上也不是一心不乱,而是一心系念,跟此地讲的一向专念意思很接近,是讲一心系念。看玄奘大师的译本就知道了,玄奘大师是按照原文翻的。罗什大师是意译,他有没有译错?决定不错。如果翻译错误,玄奘大师一定会说出来;玄奘大师没有说,这就承认他所翻的正确。

为什么说一心不乱正确?因为我们往生的人,一定是要念到功夫成片;这个功夫成片,就是此地讲的一向专念。这个一向专念,实在讲,就是不夹杂、不间断;也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这个意思。念要净念,夹杂就不清净,有妄想也不清净,有怀疑也不清净;间断,那就不是相续了。所以《楞严》这四个字,把这个念佛的方法、念佛的要领说绝了;要紧的就是「净念相继」、「一向专念」,这个才叫功夫成片,所以带业往生。

【是所宗更为明确。】

本经在经文上比小本《弥陀经》更为明白、更为确定。

【更契众生根机。】

使我们看到这个经文,就不会怀疑;看到这个经文,自己能够生起信心。

【弥显慈尊恩德。】

这个法门能够契一切众生之机,能够普度九界有情,原因就在此地。它实在是太方便、太容易了,只要你能够专就成功。所以,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里面,警惕我们,念佛人最忌讳的是夹杂;这一夹杂就坏了,夹杂就不专,就不净。

【弥陀无尽大悲胜愿。】

「大悲」是大慈悲,「胜愿」是殊胜的大愿。这一句就是称扬弥陀的四十八愿。

【方便至极,力用难思。】

这两句是特别赞叹第十八愿「十念必生」。

【凡圣齐收,利钝俱被。】

「凡」是指六道,「圣」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乃至於等觉菩萨;「利钝」是讲根性。

【但能发心专念,悉得度脱。】

可见得不难,只要真正发心。发什么心?发求生净土之心,要发这个心;还要发一个把这个法门普遍介绍给别人之心,要发这个心。专念,这是讲修行。前面这个发心就是发菩提心,要专念。

【如是方称如来本怀,才是究竟方便。】

能把这个事情做到了,发心专念做到了,就是如来度生的本怀;换句话说,就是如来对於我们的愿望,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佛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成佛,我们只要发心专念,佛的愿望就达到了,才是究竟方便。这一桩事情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它叫做究竟方便。世尊四十九年,给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法门,那些法门众生修学,一生当中不一定能成就;换句话说,它就不叫做究竟方便。唯独这个法门,所谓「万修万人去」,这才叫真实的究竟方便。

无量寿经(第十二集)1992/6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档名:02-012-0012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三面第六行,这是第五个大段:

【所被根机。】

这一段里面,主要是说明这一部经典、这个法门,它所教学的对象是哪些人。明了之后,我们想想自己是不是也适合於修学这个法门。

【疏钞云:前三非器。】

这个「器」,就是我们讲的根器;「非器」,就是不适合修学这个法门。

【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反是皆器。】

莲池大师这一句话,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他说哪三种人不适合修学这个法门?第一个是不相信的人,那当然没有法子;第二个是不愿,纵然相信净土法门,他不想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对他也没用处;第三个,虽然有信、有愿,不肯念佛,这个也没有法子。换句话说,能信、能愿、肯念佛的统统都是这个法门教学的对象,都能够往生,都能够成就。

【信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

信心要这样的建立,这个有理、有事,一定要相信。佛法,特别是净宗,讲到信,跟其他宗教里面说的信不一样。我有一次在达拉斯,遇到几位基督教的牧师,他们来访问我,谈到他们认为基督教跟净土宗非常的接近。我说何以知道接近?他说我们都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他们信上帝,我们信阿弥陀佛,这个信就能往生,那个信就能够生天堂,他说这个非常接近。我就告诉他不然,我们净宗讲的信跟你们基督教讲的信完全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我说我们第一个要信自己,你是信上帝,是信他,不相信自己。我们是信自己,然后再信他,这个非常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没有信心,任何人想帮忙都帮不上。

所以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讲「信愿行」,第一个是信自,第二个是信他,所以我们把信阿弥陀佛摆在第二,把信自己摆在第一。信自己什么?信生佛不二。我们是众生,我跟阿弥陀佛不二,不二就是一,一才是事实真相。如果我们跟佛是两回事情,你就错了,我们再也作不了佛,跟佛再也不会有感应道交了。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是什么?佛就是心。阿弥陀佛是心,我们众生也是心变的;换句话说,能变是一个心,所变是十法界。十法界是所变,能变是一个心,所以生佛不二,众生与菩萨也不二,众生与阿罗汉也不二,众生与天、人、鬼、畜统统不二,要晓得这个道理。所以才真正明了是心可以作佛,佛是心变的。我现在这个心,念念要作佛,念念想作佛,那当然就作佛了。我们念佛的理论是在此地,这个跟一般宗教所说的完全不相同。

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想什么,将来就变什么,这是事实,我们不能不留意,不能不知道。一般世间人,他们想错了。怎么错了?人死了都变鬼,他将来当然会变鬼。为什么?他有这个意念,不管这个念头是强、是弱,总而言之,阿赖耶识里头他有这么一个印象,死了以后就作鬼去了。所以人死了作鬼,不是没有道理的。就是六道里头,他不想天,他不想人,他单单想鬼,想鬼的人很多,所以作鬼的人也就多了,就这么回事情。所以念佛人,一定要想佛,一定要作佛。如果一生修行,不想往生,不想作佛;换句话说,六道很不容易超越,非常非常的困难。这是佛把这个原理原则告诉我们,明白这个理论事实的真相,我们对於念佛这个法门,才会有清净的信心,才会有坚定的信心。

「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这一句要注意「究竟」这两个字。究竟是圆教的佛果,没有比这个更高,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了。他不是藏教佛,不是通教佛,不是别教佛,因为这些佛都不究竟,究竟佛是圆教佛。我们要相信自己决定得生净土,相信自己决定成佛,要有这个信心。

【愿谓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

这是愿,一定要愿意离开这个世界。你不离开这个世界,怎么能到极乐世界?要想到极乐世界,一定要把娑婆世界放下,把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放下。现在这个世界非常混乱,众生一天比一天辛苦。如果诸位要问,苦从哪里来的?可以说,科技日新月异进步带来的副作用,所以并不是个好的东西。

如果追究它根本的原因,是现代人把教育舍弃掉了,这就不得了了。也许诸位听我这个说法,感觉很奇怪,现在学校这么多,怎么会没有教育?诸位要知道,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它教学的目的在哪里?这个要知道。中国儒家的教育,佛法的教育,教给我们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说,这是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今天大家不要伦理,不要道德;伦理道德要是舍弃了,社会秩序就会混乱,这就像黄河的堤防一样,一下崩溃之后,没有人能够收拾,这是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个崩溃,现在正在加速度的崩溃。所以一个平静和谐安宁的社会,这是大家心目当中的理想,不可能实现。真正要实现,除非把儒家的教育重新再恢复。重新再恢复,即使国家提倡,真正要来做,要收到效果,也得三十年之后;没有那么快的,要三十年之后才能见到效果。所以李炳南居士在往生的前几天,告诉学生们说「世界已经乱了,即使诸佛菩萨神仙来都救不了」,这是他老人家最后说的话。

今天世界的局势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从电视、从广播、从新闻都能够看得到,确确实实一天比一天混乱,而且这个乱还要严重,决不是止於目前的状况,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的,唯一的一条生路是积善修德。佛法里面讲这是大众的共业。共业里面有别业,别业就是个别,与他们不共的,一定要知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能够在这个乱世当中幸免於难,这就相当不容易了。如果再能够依照经典的教训,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所以对於这个世界要看得很清楚,要认识它,要了解它。真正要认识、要了解,单单看眼前是不够的,一定要读历史,知道过去、知道现在,才能够判断未来,所以应当要有历史的眼光。

底下这两句是比喻。比喻是取自於《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所说的,这个愿望之切,就像儿子忆念他的慈母一样,念念不忘,求愿往生。

【行谓从愿起行。】

有信、有愿,当然就要有行持。本经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是「一向专念」。向是方向,一个方向,就是西方净土这一个方向。我们认真的去念这一句佛号,不夹杂,不间断,这叫行。

【以上三事,号为资粮,信愿行三,缺一不可。】

真正求往生,这三个基本的条件必须要具备,少一个都不能够成就,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我们在讲堂里面研究经论,它的目的是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我们的信心才能够生的起来;换句话说,信心建立在理论与事实的基础上,这个信心才是真实的。愿是依信而起的;换句话说,愿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行,这又是建立在愿望的基础上。所以课堂里面的研究讨论,都是帮助建立坚定信心而设施的。

【净土法门,奇特殊妙,当机之说,亦有三例。】

这个法门非常特别,非常的奇妙殊胜。如果说到当机,依照经上所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

【上辈往生,唯是菩萨。】

古大德有这么一个说法,「上辈往生」(本经里面讲「三辈往生」),这个上辈是菩萨。我们不是菩萨,我们就没分了。

【唐善导大师以前之古德。】

善导大师以前古来的大德。

【多认为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

这个位次太高太高了。

【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从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绝分。】

为什么?都是大菩萨,初地就明心见性。这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是唐朝古德们所说的。善导大师的说法跟他们不一样。

【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这两句是个小标题,这是善导大师给我们说的。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到我们中国来的,那么善导大师所说的,就是阿弥陀佛自己宣说的。

【善导大师四帖疏。】

这个《四帖疏》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注疏,这个注疏是善导大师说的。因为他把这一部经分成四个部分,所以叫《四帖疏》,就是《观无量寿经》的注解。

【破前说曰:】

这个「破」,要拿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批判;批判从前人所说的,从前人说的不对,不是佛的意思。

【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

这是善导大师告诉我们的。善导大师所讲的是《观无量寿佛经》,用在《无量寿经》上,或者用在《阿弥陀经》上,都非常适当。为什么?因为这三部经都是专讲西方极乐世界,实在是一而三,三而一,可以通用的。换句话说,佛说净土法门,这个净土三经里面,它的理论、方法、境界,全是为六道轮回众生所说的。

这个「常没」,就是指的六道。「没」是什么?「没」是佛经里面用的比喻,叫「头出头没」,比喻三界;三界三善道,生到三善道,这个人好像在水里面冒出一个头出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说明这个时间很短;再一个筋斗栽下去,就到水底里面去了,不晓得到什么时候再能够冒出来一下。说明六道众生,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所以叫「常没众生」,特别是指六道里面,三恶道极苦的众生,佛为这些人说的。

「不干大小圣也」。干就是干涉。大圣是菩萨,小圣是声闻、缘觉。前面古人讲上辈往生、中辈上品,都是大乘小乘的菩萨、阿罗汉,善导大师反驳,与他们不相干,三辈九品统统是为度凡夫的。

【又云: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话说得非常非常之好,非常的明确。为什么会有九品差别?我们将来往生,到底能够得什么样的品位?善导大师说这个的确不一定,看你遇缘;正是《弥陀经》上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换句话说,得生净土与否,是你的善根、福德;品位高下,那要看你所遇的缘分,关系在此地。缘分,实在讲,你所遇到的老师、你所遇到的同学,在佛门叫同参道友,也就是你修学的环境。如果你所遇的缘殊胜,遇的这个老师对净宗的理论、方法、境界,真正通达明了,你跟他学,决定断疑生信,你走的是一条最直捷的道路,不会走弯曲的路程,不会耽误你的时间,你的成就就快,成就就高。如果遇缘差一点,对於净宗的理论不能够明了,方法也没有真正彻底理解,这一句佛号也能成就、也能成功,品位可能会低一点。这个九品差别,原因在此地。

【又云:其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

这是把净宗摄受的根机圆圆满满统统包括尽了,上到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只要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没有一个不能修学,没有一个不能成功。

【大师之说,上契圣心。】

善导大师这个话才真正是佛的本意,是佛度众生的本怀。

【下洽群机。】

对於我们业习烦恼深重的凡夫来说是很大的鼓励。我们晓得,如果遇到的缘殊胜,上辈往生我们也有指望,也不是没有希望。我们今天的缘,可以说比过去历代,任何一个时代的缘都要殊胜,真的是愈是在苦难的时代,佛菩萨对於众生怜悯心更切。我们在受苦!

殊胜在什么地方?唐朝以后,一直到民国初年,这一千多年,《无量寿经》没有人读,没有人流通,也没有人讲解,大家所能够依据的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里面所说的,没有《无量寿经》这么样的详细,这么样的明白。换句话说,信愿果然坚定,那实在是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深厚。

所以,自古以来许多大德们常常警惕我们,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为什么念佛而不能往生?还是遇缘有差别,遇到的缘不一样。我们今天读的这一部《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这也是大菩萨再来,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用了十年的时间,将五种原译本会集成一本;这个本子,实在就是集五本原译之大成,我们读这一本,等於五种原译本统统都读到了。这个缘就殊胜,过去人没有见过这个本子。换句话说,十年前,诸位想见这个本子都见不到,大概你也没听说过,因为在台湾流通量很少很少。

民国三十九年,李老师第一次在台湾讲这一部经的时候,大概只印了一千本。三十九年第一次印,以后就再没有印过了。到民国五十八年,我到台北发心想讲这一部经,印了两千本。李老师认为时机没有成熟,不让我讲这一部经,这个本子也就跟大家结缘了。一直到李老师往生之后,也就是六年前,为了纪念李老师,我们将他眉注这个本子,印了一万本流通,这个数量才比较多一点,大家才真正能够看到。如果单看这个本子,它的好处不见得能看出来;李老师的注解,虽然注得很简单、很扼要,经的重点,确实他统统给我们指出来了,所以你看这个本子能生欢喜心

一直到三年前,北京黄念祖老居士有一部非常详细的注解,在我们台湾开始流通,对这一部《无量寿经》深入研究,才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参考资料。

所以,诸位接触这个经之后,都能够生欢喜心,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缘比十年前修学净土的那些人殊胜太多了,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桩事情。换句话说,我们不成功则已;如果成功,我相信品位都相当之高。

【实大有功於净土,故中日诸师,多承此说。】

善导大师的学生,日本人很多,韩国人很多,他们都遵从善导大师这一个说法。

【专接上根、旁及中下。疏钞曰:明信位初心,有四种机。以礼忏灭罪被初机。】

这个地方说专接上根,旁及中下,「上中下」三等根机,这是佛经里头常说的。我们是哪一等?看到莲池大师这一段话,我们会很庆幸。「信位初心」,这就是初学佛的人,初学佛的人有四种根机。在台湾,礼忏拜佛这个风气很盛,拜大悲忏、拜梁皇忏、拜水忏,用这一些方法修学的人,这是初机,也就是下等的根机。

【以修习止观被中机。】

「止观」指修禅的。参禅的,学教的,这是中等根机。

【以求生净土被上机。】

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不但是上等根机,而且是上上根机。为什么这样说法?礼忏,他所得到的只是人天福报而已,但是他必须还要持戒精严才能得人身;否则的话,他的福报在三途。三途里面也有福报的,像鬼里面的鬼王、土地公、阎罗王、城隍,这些都是鬼里头有福报的。畜生里头有福报的,你看外国人养的宠物,真有福报,就到那个里面去享福。那都是过去生中礼佛拜忏之人,搞到这个样子去的,我们不能不知道。如果五戒十善修得非常好,他到人间来享福;再好的在天上享福,这是人天福报。只晓得拜佛、礼忏,不知道修五戒十善,果报就是在畜生道饿鬼道。所以,这是初机。

修禅、学教、修学止观,很不容易成就;换句话说,很难超越三界。就像虚老和尚所说的,他老人家在一生当中,这些参禅得禅定的人,他见过,听说过;开悟的,没听说过,也没见过。参禅不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出不了三界。得禅定,不希奇,得禅定将来到哪里去?到四禅天、四空天去,还是在三界之内,天福享尽,依然堕落。所以,这叫中机。唯有选择净土法门,决定带业往生,往生就不退成佛。他不是上上根机,谁是上上根机!这个说得好。我们再继续看底下:

【初谓业障众生。】

初机是业障深重的众生,迷惑颠倒。

【中谓凡夫二乘。】

中间是凡夫业障轻的。

【是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

莲池大师说的这么肯定。宋朝王龙舒居士在净土文里面,也是这样的强调,净宗是菩萨所修的法门。

【又要解谓持名,法门深妙。】

这是益大师所讲的,这个法门深妙。

【破尽一切戏论。】

戏论,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所有的研究讨论像儿戏一样,我们俗话讲开玩笑的,没有一句是真的。这个话不假。你要是念佛念到有心得,念到心清净,然后你会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都是废话,那你就差不多入门了,你已经看到事实真相。真的是什么?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连这一部《无量寿经》都是戏论,这些都是事实。所以到最后,只提起这一句佛号,其他的统统放下了。

【斩尽一切意见。】

这是对禅宗所讲的。禅宗是观心、参话头、机锋、问对,这全部叫做意见。由此可知,这一句佛号念到心地清净的时候,超越一切法门,它真正能超得了。

【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

益大师说的这几句话,谁能够承当?我们凡夫没有法子理解。马鸣、龙树是古印度的大菩萨,流传在中国佛法的八个宗派,都是马鸣、龙树传下来的,他这个祖师的地位是八宗共祖,每一个宗派,他都是祖师,都是从他这里传下来的,他能承当。在中国,像智者大师,天台宗的祖师;永明延寿,这是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大德,晚年回过头来专修净土,专弘净土,他是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这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在历史上记载,他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民国初年,宝静法师所写的《弥陀经要解亲闻记》(宝静是谛闲法师的传人,他跟虚法师是同学,他写了一本《亲闻记》),把这一段故事写得很清楚,写得很明白。像这些人,他们能够担当,他们能够明了。

【因持名一法,乃至圆至顿,无上法门。】

「圆」是圆满、圆融,到达了极处,没有比这个方法更圆;换句话说,这一个方法包括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就在这一法里面。所以说「一修一切修」,那个「一」就是念佛,无论什么法门,统统在这一句佛号之中。「顿」是讲顿超,就是快速,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快了。罪障深重之人,在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弥陀经》跟《无量寿经》都是说一日到七日,哪有比这个更快的!所以法相宗的开山祖师,窥基大师,在《弥陀经》注解里面,他替《弥陀经》作了一个注解,叫《通赞疏》,这是法相宗祖师所说的,也把《弥陀经》判作圆顿大法。那就是经上讲的一日到七日成功,一切法门里面没有、见不到,这是讲它快速,真的是无上法门。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

不但我们凡夫没有方法想像它,当然更不能去讨论它;即使是罗汉、缘觉、菩萨,他们也没有办法思量讨论。【故曰深妙。】

【但蓦直念去。】

「蓦直」是一直,只要你一直念去。

【不假方便。】

这个「方便」,就是指其他的方法;不须要藉其他方法来帮助,用不著;也用不著观想,也用不著参究;什么方法都用不著,只要你一直念去就行。

【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开。】

只要念到功夫纯熟,念到心地清净,自然就开悟了。这个「自得心开」是自自然然就得到开悟,跟禅家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它用那个方法达到开悟很难,净宗这个方法念到开悟比禅宗容易。我们要问,容易在哪里?禅宗纯靠自己的力量,这就难;净宗一下手,就是有十方诸佛如来冥冥当中帮助你、加持你。所以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自己一分力量,佛菩萨一分相对的力量帮助你,所以它来的容易。

当下破尽戏论,荡除一切计度分别。是能直下承当者,肉身大士也。】

「大士」是大菩萨的称号。换句话说,你如果能够真正听到这个法门,立刻不怀疑,就能够接受,就能够发愿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你是什么人?你就是大菩萨。这一句话,绝对不是恭惟,绝对不是说的好听。因为你这一生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立刻就圆证三不退。照一般菩萨果位上来说,你的智慧、德能等於八地以上的菩萨,那怎么不是法身大士!这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你现在还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可是你决定在这一生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现在你不叫法身大士,叫肉身大士。这一往生,肉身丢掉,就证法身,真的快速,真的容易。

【要解云: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於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一句话是梵文音译的,翻成中国意思叫「无上正等正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叫做成佛了。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的。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佛给我们说这个法门,把这个法门传给我们,这个法门是什么法门?是他自己修行成佛的法门。换句话说,他在没有修这个法门之前,修的无量无边的法门,那是修的菩萨法门;菩萨不修这个法门,不能成佛;修这个法门是成佛的法门。他真是慈悲到了极处,直捷了当的把成佛的法门传授给我们,我们就省事了,不要作阿罗汉,不要作辟支佛,也不要作菩萨,一下就作佛了。这个不可思议,这是难信之法。佛的话句句真实,决定没有妄语,我们要深信不疑,那自己真正有福了。

【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这些话都是益大师讲的,讲得好!这一个法门,经典里面所说的,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只有成佛才能彻底明了;换句话说,等觉以下的菩萨,对於这个法门的事实真相都还含含糊糊,没有办法搞清楚。

现在我们为什么能接受,为什么能相信,能够发心修学?这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也很难解答。读了《无量寿经》之后,这才恍然大悟;这个大悟,就是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佛在经上说,凡是在末法时期,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遇到这个法门,能信、能愿、能行,这种人不是普通人,他在过去生中,多生多劫以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个人的善根、福德之深厚,只有佛知道;除佛之外,没有人能说的出来。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这一段因缘。有善根、有福德,遇不到缘,这一生没有遇到,那也是空过了。遇到之后,你的善根、福德起作用,起什么作用?深信不疑,欢喜发愿,老实念佛,那你这一生就成功,这一生就作佛了。殊胜是在此地,不可思议也是在此地。

【可见念佛法门,实是无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当也。】

这个「上根」,就是指善根、福德深厚的。我们在今天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大家,你只要看对方一听就欢喜信受,你就知道这个人是真正的上上根人。如果不是过去生中培养这样殊胜的善根、福德,他不能接受,不肯深信,这是非常正常的。不但普通人不能够接受,小乘的罗汉、辟支佛,大乘的菩萨,都不能够相信,都不能够接受,何况凡夫?所以我们晓得不是普通人能够接受的。

【疏钞云: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

这是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面所讲的。「菩萨之父」,这个父母是比喻生成,菩萨唯有依念佛的法门才能成佛。「生育法身」是比作父母,就把念佛法门比作菩萨的父母。「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这两句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大义,《华严经》上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十地,是从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再往上去是等觉,总共十一个位次,在华藏世界里面,这十一个位次对於念佛法门没有怀疑。所以,他们真正的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华严经》上说的。

你读《华严》,如果体会到这一个事实,你才晓得这一个法门真实涵盖了无尽的法门。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这些法门,乃至於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传授给一切众生无量的法门,他们修行最后的归宿,都是到华藏世界;到了华藏世界之后,在那边修行,等到哪一天在华藏世界修到初地菩萨了,他对於念佛法门大致上了解差不多了,他不怀疑,他相信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接受了。

这是说明,你修别的法门,到达华藏世界,从华藏世界再听普贤菩萨的劝导念阿弥陀佛,再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拐了一个弯去的。我们不拐弯,我们直接去的。这个弯,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弯,不是小弯,可能这个弯是三大阿僧劫、是无量劫!诸位想想看,不要说别的,单单出三界轮回,就不是个容易事情;学禅、学教、学密,修学其他一切法门,想超越这个圈圈,不容易!念佛法门是横超三界,这个容易。这种成就,可以说没有法子比较。这些事实,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

「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这是莲池大师两句责备学佛人的话。学教的,参禅的,很容易满足,认为参禅,我开悟了,见性了,就满足了。见性,你见的性不圆满;在教下里面开悟,悟的不究竟,怎么能够自足?在我们中国古代,参禅真正得禅定,真正有功夫,知道来生到哪里去投胎,在中国禅宗有「三生石」的故事。

那说的是圆泽禅师,他那个功夫很了不起,定功很深,他知道来生到哪一家去投胎。知道了,尽量的避免,不跟他这个父母接触。他母亲怀孕三年,就是因为他不肯去。有一天是被逼的,被一个同参道友,两个人到四川去旅行,他要走旱路、陆路,那一位一定要走水路,水路坐船方便,不会很辛苦。到后来没法子,跟他一道走水路。

走到一个地方,遇到那个妇女,他流眼泪了。陪他一道去的这个老居士,就问他为什么事情?他说离我们这个岸边上,有一个妇人怀孕三年等我,我之所以不愿意走水路,就是不想去投胎,现在没办法,一定要去了。

他叫他三天之后到村庄去,三天以后你去看我,就变成婴儿了,我对你笑一笑,我们两个有个默契,你就认定那确实是我投生的。他在船上一坐,就化了,他有能力坐化,去投胎了。过了三天,他去敲门,要看那个小孩。见了面,果然笑一笑。

不能超越三界。这样的定功,如果念头一转,念佛求生净土,品位一定很高。莲池大师说的,就是说这一类人,初心自足,不愿往生,太可惜了。

【可见净土法门,正契菩萨之机。】

前面祖师们把他们这一些人列入中品根性,有道理!他不愿意往生。你问他,知不知道这个法门?他知道。你教他给你讲讲《弥陀经》,他也讲的头头是道,他劝你往生,他不肯往生,这个没有法子。可见得善根、福德是一点都不能够勉强的。

【盖此法门,乃弥陀住真实慧,从真实之际之所开化显示。故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圆融具德,超情离见,举体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故不可思议也。】

这是把不可思议的道理、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这一段话非常非常的难得。「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三句话都是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所以这个法门是如来从究竟圆满真实智慧里面为我们说出来的,当然不可思议。所有一切大乘经也是如来真实智慧里面流出来的,不是究竟,不是圆满的,像月亮一样,十三的月亮、十四的月亮,光明已经很大了,这里流出来的;这一部经是十五满月里头流出来的,怎么能相比!所以只有成佛才能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佛佛道同,才能彻底明了。等觉菩萨,好比十四的月亮,还没有圆满,没有究竟,对於如来果地上这个境界,他还不能究竟透彻。

所以对於阿弥陀佛一乘愿海,这个「一乘愿海」就是指四十八愿。「六字洪名」,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他接引一切众生的方法;这个方法究竟怎么个妙法,只有佛知道,等觉菩萨都说不完全。

「圆融具德,超情离见」。情是情识,超越了情识;见是见解。这是指一般的大乘菩萨、二乘、六道凡夫,都是落在情见上。这个法门完全超越了,所以这一句佛号教你老实念。「老实」两个字很不容易做到,怎么叫老实?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叫老实。有一句阿弥陀佛,还有其他的杂念,那叫不老实,那个杂念就是情见。真正老实念,情见一定没有了,一定超越了,这个方法真的妙!用其他的方法超越情见,实实在在不容易;这个方法非常巧妙。

「举体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华严经》的境界,《华严经》讲的是一真法界。本经是一真当中的一真,所以它是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细细的去体会,细细的去观察,然后才能够接受祖师大德给我们提供这么许许多多宝贵的意见,帮助我们深入经典,深入这一部《无量寿经》。在这一部经里面,建立信心,得三宝威神的加持,我们对於经典的大义,逐渐逐渐能够体会;这个体会,就是一般人讲的悟入;渐渐能够悟入,要靠自己的功夫,要靠弥陀本愿功德的加持。

【行人】

行人是修行人。

【若能於此无上甚深微妙之法,能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

这个语气非常肯定。因为不是上根人,他不能接受的。

【如来从真实慧中,开演此法门者,欲惠众生真实之利也。】

这是佛的诚实,佛对众生一定给你最真实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这是他对得起你。你不接受,那是你的事情,不是佛没有给你说。说了你不接受,你不能怪佛,只能怪自己错过了机会。

【故此法门必方便究竟。】

最好的法门、最殊胜的法门,一定是最容易的法门、最简单的法门、最易修的法门,这才是第一殊胜。如果讲的法门,修起来很麻烦、很困难,决定不是一个最究竟、最圆满的法门。这个道理,这个事实,只要我们冷静去想一想,我们会同意。这个法门,真正一切众生所想要的,一切众生所想学的,一切诸佛所想教的,就是这个法门。

【普被三根,普令现在、当来,一切凡、愚、浊恶众生,悉登彼岸。】

可以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统统包括尽了,现在的问题就在众生肯不肯接受。肯接受的,统统都是一生当中圆成佛道,绝对不要等到第二生,不须要浪费许多的时间,不须要浪费许多的精力,人人能修,人人能念,人人能往生,人人能圆成佛道。

无量寿经(第十三集)1992/6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档名:02-012-0013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五页,看第六条:

【行人若能於此无上甚深微妙之法,能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如来从真实慧中,开演此法门者,欲惠众生真实之利也,故此法门必方便究竟,普被三根,普令现在、当来,一切凡、愚、浊恶众生,悉登彼岸。】

我们上一次讲到此地。这个地方特别要强调的是希望我们能够真正认识这一个法门的殊胜。它殊胜在什么地方?底下一节就说到了。

【大愿之核心乃第十八愿。】

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是佛度众生真实、殊胜、奇特的方法。

【然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实由於弥陀究竟成就之最极方便处。正是本经中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处。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视之,而轻此法门乎。】

末后两句是感慨的话,确确实实如此。因为这个法门容易,任何人都能够修学,不须要具备什么条件,因此许多人对这个法门看轻了,不肯接受,不能相信,这是莫大的损失。这样殊胜方便的法门,实在是阿弥陀佛累劫修学成就的心得,开出这么一个奇特的法门。十方一切诸佛,因弥陀法门的殊胜,所以将一切众生全部都介绍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处处都能够看到的。黄念老说这正是本经当中,世尊所说的「如来定慧究畅无极」,这两句是赞叹阿弥陀佛的,赞叹的绝不过分,赞叹到恰如其分。为什么法门殊胜,这里为我们说出来了。我们翻过来看第二十六页:

【疏钞云:但持佛名,必生彼国,则或高或下,或圣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赞或毁,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脱。】

这是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面给我们开示的。

【至於当世,何人当机。】

这是我们最需要知道的,在现在,什么样的人是这一个法门当机者。这个当机者,就是最适合修学这个法门的。

【则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上智下愚,久修初习。】

「久修」,就是我们讲老修行;「初习」,就是刚刚开始学佛的。

【宿根利钝。】

根利的人聪明,根钝的人比较迟钝。

【善恶差别。只要於此法门,能生实信,因信发愿,从愿起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这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换言之,只要具备这个条件,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就是小本经上讲的「信愿行」三个条件。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这个「信」,这是真正的相信,不能有一丝毫怀疑。如果还怀疑阿弥陀佛功德大概不是究竟圆满,还要念念其他的经论,还要念念其他佛菩萨名号来帮助,这个都是信心不坚固、信心不真实才会有这种现象。如果真正相信了,知道这一句弥陀名号就包含所有一切佛菩萨的名号,念这一个名号统统都念到了,何必还要累赘!念这一部经等於念一切经,大经上常讲「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是什么?一经,就是《无量寿经》;一佛,就是阿弥陀佛。你能这样念,统统都念到了,一个都没有漏掉,这才是究竟圆满方便。所以「因信」,愿是建立在坚定信心的基础上。因为愿,我们才肯念,我们才肯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才能真正做到。

这两句话含义无尽的深广。「发菩提心」,菩提是觉悟,发菩提心是发起真正觉悟之心。真正觉悟之心里面,包括了几桩事情:第一个,觉悟到这个世间真苦。你要不晓得这个世间苦,你就不愿意离开这个世间;不愿意离开这个世间,就没有办法到极乐世界去。所以,首先要觉悟这个世间是真苦,六道轮回就更苦、更可怕。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唯有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是你自己觉悟。我们非常非常幸运,无始劫以来找不到一条生路,这一生碰到了,这个实在是大幸运,这是值得庆幸的。

可是我们再看看周围的这些人,我们的家亲眷属、邻里乡党,再扩大看到我们这个世界上的这些人,他们还不知道,那多可惜!所以必须在自己修学之中,要尽心尽力的帮助这些人,使这一些人也能够认识这一个法门,也能够修学这一个法门,让这一些苦难的众生,我们同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菩提心才圆满。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这个菩提心不圆满,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明了。

「一向专念」,不但自己要念佛,念佛的名号、念佛的功德、念佛的修因证果、念佛的心愿,我们读经,这些统统都念到了,都在经典里面。除这个之外,还要常常念许许多多众生还没有听到这个法门的,我们要把这个事情挂在心上,随时随地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他们,让他们都能够见到阿弥陀佛,都能够听到阿弥陀佛的佛号,都有缘见到《无量寿经》这个经本。无论他信与不信。信,这个缘分帮助他成就了;不信,也在他阿赖耶识里种下了金刚种子,今生不能得度,总有一天他再遇到缘,这个种子起现行,那就成功了。正如同我们自己一样,我们在无始劫之前,阿赖耶识种下这个种子;如果没有种子,今天纵然有缘,但是没有因,有缘没有用处的。换句话说,我们是全心全力帮助别人,成就他、帮助他种下金刚种子。这个叫「一向专念」。换句话说,念念求往生,念念帮助众生,这个也是帮助诸佛接引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认识《无量寿经》,认识阿弥陀佛。

【如是之人,正是当机。】

果然能够这样存心,这样去做的,换句话说,没有不往生,决定往生。比自己专念,不顾别人,可靠的多了,这个功德力量是不可思议的。

到这个地方,这一段介绍的是这一部经适合於哪些人修学,我们明了了,当然自己也感到非常欢喜,我们自己确确实实是这个经典法门的当机者。

第六大段是介绍「藏教所摄」。这个在佛门里一般讲叫判教,也就是为我们说明,这一部经典在整个佛法教学过程当中,它这个课程是安排在哪一个阶段。因为佛说法在鹿野苑,从度五比丘开始讲小乘教,相当於佛教的小学,这个时间也相当之长。第二个阶段,佛给我们讲方等,等於是中学。第三个阶段,佛给我们讲般若,相当於大学,般若时间讲得最长,总共讲了二十二年。我们知道佛说法四十九年,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可见得般若确确实实在教学里面,它是中心,它是一个重点。般若之后,佛给我们讲《法华经》,《法华》讲了八年,佛就入灭了。佛在入灭前一天讲《大涅盘经》,所以《涅盘经》是一日一夜所说的。这是四个阶段,像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那么它是摆在哪一个阶段里,这个课程在哪个阶段里。

【凡体究经典。】

这是专门对於研究经典人来说的。如果像我们专修净土,这一桩事情知道、不知道,实在讲没有太大关系。如果研究教理的话,那就不能不知道。

【宜先知此经属於何藏?说在何时?判属何教?知此,则有助於理解全经。】

下面我们一段一段来看。

【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有二:一、三藏:1契经。2律。3论。】

这个「藏」,也就是收藏的意思;像仓库,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分类。佛讲的东西很多,我们把它归纳分类,这样子要是找也就方便了。所以佛的经典总分为三大类,叫做『三藏』。这个三大类,第一类就是经藏,第二类是律藏,是戒律,第三类叫论藏,「经、律、论」三藏。

在三藏里面,本经是属於哪一类?清朝在乾隆年间,编了一个《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构想就是从佛法三藏来的。因为佛教这个分的很方便,所以当时将中国自古以来的典籍,乾隆年间做一次总的整理,就分为四大类:经、史、子、集,称为四库。这个库跟藏的意思是很接近的,很相通的。

佛教这个藏,有三藏、有二藏之说。三藏,就刚才讲的『契经』。经,上面加上一个「契」,区别跟我们中国对於圣人所说的,我们也尊称之为经,像孔子所说的,儒家有《十三经》,道家也有《南华经》,《南华经》是庄子的,《道德经》是老子的,都尊称之为经。佛所说的,我们讲契经,区别跟中国这个儒家、道家所说的不相同。

契是什么意思?上契诸佛所证之理。换句话说,这是一切诸佛统统见到的,统统证得的,这决定是真实,决定不是假的;下契众生可度之机。就是上决定不违背真理,下要能够适合於现前大众的根机;换句话说要适合於大众的程度。你说得太深了,大家听了不能接受,那你是白说了;说得太浅,他根本不屑听。这都没有办法叫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一定要适合於众生的程度,这称之为契经。第二是『戒律』,第三是『论藏』。

【本经属经藏。】

在三藏里面,它是分在经藏这一类。经藏,主要是讲定学。「戒定慧」三学,它主要讲定学。你看看小本《阿弥陀经》主张「一心不乱」,那就是定。我们这个经里面,虽然没有讲一心不乱,也讲到「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就是修定的一种方法。

第二是戒律。戒律,总而言之,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说的生活规范。佛给我们说了许许多多,但是生活方式每一个时代不相同,每一个地区也不相同,每一个国家地区、民族、风土人情都不一样,因此佛在这一部分就讲得很多了。所说的有很琐碎的条文,像诸位现在有的时候能看到的,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许许多多的条文,都是佛在世,当时的那一些生活习惯当中,必须要注意遵守的威仪。但是现在都不适用了,换句话说,完全用不上了,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为什么?佛在世的那个时候,跟我们现在穿的衣服不一样,在穿著上所有那些规矩统统用不上了。饮食不一样,佛在世是托钵,印度人吃饭是用手抓的,我们用筷子,那不相同了。所以「衣食住行」里面所讲的这些细节,统统用不上。但是我们读这一些戒律书,会怀念佛当年在世教化众生,无微不至,这叫苦口婆心,使我们能够纪念他。我们要学的,是要学戒律的精神,如何把戒律的精神应用在现在的生活上,这个学习就对了。所以佛法要活著学,不能学死东西,学死东西就错了。

佛教传到中国是佛灭度之后一千年,在后汉时候到中国来的。从印度到中国,印度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都跟我们中国完全不相同,印度这些高僧到达了中国,完全将佛陀的教义跟中国的固有文化、现前的生活状况融合在一起,所以这个佛法立刻就被中国人接受了,能在中国发扬光大。如果他要是把印度那一套东西,呆呆板板的搬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一定不能接受。

我举几个明显的例子。佛教在印度是三衣一钵,托钵乞食的制度,到中国来之后完全废弃了。穿中国的衣服,穿海青,大袖子。海青是中国衣服,不是印度的。你们看现在的泰国,小乘国家,披著黄色的袈裟,那是印度的服装。在我们中国穿海青,这个大袖子海青是汉朝的服装,读书人穿的。这个大袖子是礼服,不做粗事的。通常的工作服,像我们这个长衫,这是工作服,短袖子做事情方便,当中系一个腰带,做事情方便。海青是文人、念书人穿的。但是中国服装这个领子上都绣的有花纹,如果作官,这个绣的花纹代表阶级,代表他的身分;出家人这个海青什么花纹都没有,素的,完全没有花纹。所以服装是中国式的,立刻就本土化、现代化了,不是印度这个服装。

在行礼的时候,或者是大的集会当中,袈裟就变成一种形式了,是一个纪念,将袈裟披在海青的外面,我们现在叫「披衣」。本来印度这个衣是很大围到身体的,我们现在不须要了,把它改小了,只有原来衣服的三分之一大。从前是用带子,现在用钩环,比带子方便。这是一个纪念。服装到中国来全部改了,中国人看到欢喜。饮食也不要出去托钵了,寺院里面自己烧饭,也有厨房;印度寺院没有厨房,他们不烧饭的,他们出去托钵。完全符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道场的建筑,不是印度那个样子,完全用中国宫殿式的这个建筑。因为中国古时候的老百姓,最尊敬的无过於帝王,对於帝王非常非常尊敬,帝王所居住的皇宫,有人一生能从皇宫外面走一圈、看一看,都觉得很光荣,见过大世面了。中国的幅员这么大,皇宫在京城,几个人一生有机会到京城去一趟!在那个时候交通一切都不方便,所以相当不容易。佛教来到中国之后,中国的帝王都以佛为师,自己都作弟子的身分,就特别准许佛所居住的这个场所,可以仿照皇宫,所以就把皇宫的建筑分布到全国了。老百姓一看到宫殿式的建筑,不学佛也要去看看,皇宫没看过,这个跟皇宫差不多,也得进去看看,摄受众生的力量太大太大了。

你再看看基督教、天主教,在中国传教一百多年,现在算起来,大概总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为什么在中国不能生根?教堂建的西方这个形式,中国人一看,外国来的,那是洋鬼子,这个界限马上就分了,就划起来了。神父、修女、牧师穿的衣服跟我们中国人不一样,不能跟这个文化生活融合成一体,所以它这个不如佛法。如果佛法传到中国,道场建立成印度那个样子,依旧过印度那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中国人决定不能接受,佛教早就在中国绝迹了。

实在讲,佛教不执著,它非常开放,非常开明,讲求的是现代化、本土化,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佛教重视在精神,不重在形式,所以形式可以随著需要去改变。古时候,出家这些佛弟子有智慧,真正了解。不像现在,我们看到许多法师大德到美国来建道场,要建成中国宫殿式的,这些外国人一看,那是外国的文化,他们不会走进去的,顶多到这里来参观一下,下次再不来了。为什么?这里头就有界限了。如果我们知道佛法的精神,到美国来之后,佛教的道场建筑像他们教堂那种形式,他们一看欢喜。佛像,无论是塑造的、彩画的,画成美国人的面孔,他一看佛教真的到美国来了,美国人也成佛了,也成菩萨了。现在到那里一看,只有中国人成佛、成菩萨,美国人都没分,把那个气都泄掉了,他怎么肯进来?这个要知道。

再谈到戒律。戒律到中国来之后,我们晓得唐朝时候的百丈大师,「百丈立清规」。清规是什么?就是戒律大幅度的修订;不修订,不能适合於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根据中国社会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生活的需要,大幅度的来修改;换句话说,就是生活仪规的现代化,保持它的精神,条文都修改了。正如同我们这个世间的法律一样,你看法律立法之后,过个二、三十年要修改一下。为什么修改?二、三十年,社会的结构都有变化,三十年前适用,三十年后今天不适用了;不适用,必须要加以修改。所以佛门在中国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现代化与本土化、本地化。从百丈大师开端之后,以后在中国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地区,甚至於每一个寺院,根本戒是相同的。根本戒只有四条: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杀盗淫妄」这四条叫根本戒。后面其他的,每一个寺院都不相同;这就说明每一个地区它的需要不一样,它自己制定。

知道这一个史实,我们就晓得,今天大众传播的工具发达,交通便捷,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当中求同,这个世界社会才能和谐,才能大众和睦相处;否则的话,各种文化一接触,他不相同,他要起矛盾,他要起斗争,彼此都有苦难。我们在不同当中求同,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佛教在美国,一定要美国本土化、美国现代化;在日本,是日本的现代化、日本的本土化,这个统统要知道。我们看造像,日本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中国的佛像,一看是中国人;西藏的佛像,一看就是西藏人;泰国的佛像,泰国人面孔尖尖的,你一看就知道是泰国人。佛教传到美国来,算算历史也有一百年了,从来没有看到一尊佛菩萨像是美国人的面孔,这是错误的,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的,要使一切人得到佛法真实利益,一定要叫他接触就生欢喜心。

「论」是研究讨论,根据佛所讲的经典,根据佛所制定的生活规范。这个生活规范,我们特别注意它的精神。它的精神,实在讲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戒律的精神就是这两句,我们要能够辨别善恶,断恶修善。这是介绍三藏。

【二藏:1声闻藏。2菩萨藏。】

『二藏』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大乘与小乘。小乘叫『声闻藏』,大乘叫『菩萨藏』。在大小乘里面,我们这一部经是属於大乘法,就是属於菩萨藏。

【本经广演大乘,详陈信愿往生,殊胜因果,净佛国土,依正庄严,弥陀无边愿海、普度众生之道,故为菩萨藏摄。】

这就不必细说了。再看下面一段,什么时候说的。

【说时有五:】

佛说法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是:

【华严时:最初三七日说。】

也有的地方说二七日说。不管二七日、或三七,时间都不长。佛讲《华严》是在定中所说,我们世间人没有分。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初成道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打坐,只看到他在那里打坐,哪里晓得他在那里讲《华严经》,所以《华严经》是佛在定中所说的。因此现代有许许多多的人不承认,认为这个太玄了,不能接受;他们要接受的必须是事实。

佛什么时候开始讲经?在「阿含时」,就是在鹿野苑,最初度五比丘,说四谛法。现在全世界一般佛学的学者,都从这个地方开始,前面不承认。所以,小乘教里面,像南洋锡兰、泰国这些,他们对於大乘不承认,他们认为大乘非佛说,大乘不是真正的佛法。这一种意见很多,我们明了之后,决定不能受他们的影响;他们所见到的是一部分,没有能够见到全体。这个定中的境界,不可思议。

在中国,我们可以找到例子。中国佛门里面,众所周知的智者大师,这是天台宗的祖师,中国、日本、韩国历代的高僧没有不敬佩的。传记里面记载,智者大师有一天读《法华经》、诵《法华经》,读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他入定了。读到这个地方入定,定中他到了灵鹫山,看到本师释迦牟尼佛还在讲《法华经》,他在旁边还听了一会。出定之后,告诉别人,世尊《法华经》还没有散会,还在那里讲,他在定中见到的。假如智者大师这个话是真实不虚,绝对不是骗人的,那么释迦牟尼佛三七日中讲《华严》,这就可能,定中讲的。你有能力入定,你可以参加他的法会;你没有能力,你见不到。

智者大师去释迦牟尼佛差不多是一千五百年,一千五百年之后,他入定的时候,还能够参加释迦牟尼佛当时讲《法华经》的这个法会,可见得人在定中,这个时间就没有了,正是佛在唯识里面给我们讲时间不是真的,是假的。如果你心要真正得定了,你可以见到过去,也可以见到未来,过去、现在、未来叫一时,这个妙!只要你心专一,你就得定,你就见到一时了;一时,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统统见到了。现在人没有这个能力,只看到眼前,不是事实,他就不承认,这真正叫迷信,不是事实真相。

【阿含时:】

第二时,就是『阿含』了,佛教的小学。阿含是从经典上说的,我们现在的《大藏经》里面有阿含部。阿含部这一部分,完全是小乘法;它的经典也相当丰富,也很多,但是都不很长,长的很少,小经很多,这是佛教的小学。

【次十二年说。】

佛讲阿含,讲了十二年,这是奠定佛学的基础。有这个基础,这就可以进入到大乘。所以第三个时期:

【方等时,次八年说。】

方等说了八年。

【广演四教,均被众机。】

这个「四教」是依天台所说的,「藏、通、别、圆」,这个时期统统都说了,说大乘法,什么样的根性都能够摄受。所以佛讲经说法,因人施教,无论什么样的根性,向世尊请教,佛都跟他详细的解答,以后集结的就称为经典。这个好像是佛教的中学。第四个时期:

【般若时,次二十二年说。】

刚才说过了,这是讲了二十二年。所以佛法是智慧之法,佛学是智慧之学,般若是讲智慧。这个时候可以说了,因为前面总共有了二十年的基础,二十年戒定的熏修,这个时候可以进入般若的教学。现在在我们《大藏经》里面,最大的一部经典就是《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这是中文经典里面部头最大的;「般若心经」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华,六百卷《大般若》的心要。你要问,这六百卷《大般若》讲的是什么东西?那个两百六十个字的心经也统统包括了,六百卷可以浓缩成两百六十个字,这两百六十个字细讲的话,就是六百卷《大般若》。所以念心经的人很多,真正解其义的人不多。最后:

【法华涅盘时:后八年说法华,一日一夜说涅盘。】

佛说法总共四十九年,他是按这一个次第,把学生从初学逐步逐步带到最高的境界。我们要问,佛法在中国教学,是不是这个程序?没有依照这个程序,这就是到中国来之后,佛法的教学要适合於中国人修学的这个状况。中国过去接触佛法的都是士大夫阶级;士大夫阶级,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知识分子,佛教到中国主要教化的对象是知识分子。这一些知识分子,都有儒家的基础、道家的基础,中国诸子百家,他有这样的学说根基。所以小乘法在中国就不吃香了,於是小乘经典虽然翻译,在中国不能流行。中国人学佛,直接就修大乘法,而是以儒道代替了小乘,所以佛法在中国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

我们看看近代,近代没有高僧大德出现,什么原因?儒道的底子丢掉了,小乘经典也瞧不起,不肯学;直接往大乘,这个大乘里面就摸不到边际了。我们这一代,绝对不是这一代的人聪明智慧不如古人,不是的;方法错误了。如果要想成就,还是要走老路子;如果不以儒道作基础,一定要从小乘经入门。这是讲研究教理、修学佛学的课程要按部就班,这样才行。

当然中国人最好还是以儒家、道家的作基础,一方面能够保持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它的特色,它在思想意境上往往超越了小乘,跟大乘非常接近;在行持方面,无异於小乘。像《中庸》说理论,《大学》讲方法,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修学的程序构想,跟小乘经典上没有两样,绝对不在小乘之下,反而接近大乘。所以中国人特别容易契入大乘佛法,是有这样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至於小乘经,实在讲,小乘经典的翻译,虽然相当完整,但是在文字上来讲,远远不如大乘,没有大乘经翻得那么好,翻得那么叫人生欢喜心。所以中国历代祖师大德教学,都是从儒家的经典下手。

【说此法时,在第三方等时。】

这部《无量寿经》什么时说的?方等时说的。

【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故不应限於一时也。】

所以,一定要把它说在某一个时期,那就很难。什么原因?因为佛多次宣说。不像其他经典,佛在一生当中,只讲一次,没有重复讲过;而本经是重复讲过很多次。由此可知,这一部经是释迦牟尼佛非常重视的,才会多次宣讲。这也是他利生的苦心,希望在每一个阶段里面说这个经,提醒不同的大众,希望大家都能够认识、都能够明了、都能够发愿修学这一个法门,所以多次宣讲。

【判教。】

下面讲『判教』。判是判定,教是教下。这一段里面,简单的说,就是这一个教材,应当列入哪一个班级。这个意思,像我们现在学校里排课程,这个课程应该排在第几年级,第几学期,是这么一个意思,这也要懂得。

【天台宗立四教: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藏就是三藏,完全依据小乘三藏,就是阿含。所以称之为藏教,属於小乘教。通教,这是大乘,是大乘的初级,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是大乘的入门。别教,别是区别,绝对不同於小乘,就是纯粹的大乘,这个里面没有小乘的教义。在通教里头,含著有小乘教义,所以大乘它含有小乘教义在;别教里头,绝对不含小乘。圆教,这就是圆满的融会贯通,所有的教法都能融会贯通,这是圆融的。天台家立四教。

【贤首宗立五教:】

贤首就是华严宗,它立的是五教。

【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它的小乘教跟天台的藏教,完全相同。它的大乘始教,就是天台家的通教。它的大乘终教,就是天台的别教。天台只立一个圆教,贤首把圆里面分作顿、圆,这就是把天台家的圆教,开成顿教跟圆教,开成两个教,所以顿、圆合起来,就是天台圆教的教义。

【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

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这都是后来祖师大德,他们对於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用它来分类。分类,各人分的不一样,各人看法不相同,分法也不一样。其实,在中国隋唐时代,这个判教的人很多,有几十家之多,判法、看法都不相同。现在说出天台跟贤首,这是两大派,他们对於中国佛教影响很大,后人对他们这个判法也很佩服,都遵从这个判法。所以我们介绍,只介绍这两家,其余的就不介绍了。综观许多人看法、判法不相同,但是「顿」与「渐」这两种看法是非常普遍的。

【净影疏曰:】

「净影」是寺庙的名字,叫净影寺,这是隋朝慧远法师;诸位要记住,不是晋朝的慧远,他们的名字完全相同,但是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叫他小慧远,区别不是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祖师庐山的慧远。他是隋朝时候人,住在净影寺里面,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所以我们称他小慧远。

【今此经者,为根熟人顿教法门。云何知顿,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於净土,不从小故大,故知是顿。】

小慧远有《无量寿经义疏》。在中国,《无量寿经》注解很少,除了他老人家之外,另外有一个注解也叫《义疏》,是吉藏大师作的,我们到后面会有介绍,到底下一大段再跟诸位介绍。他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他说这一部经是属於顿教。为什么属於顿教?完全是为根熟人说的。我们现在要问,什么叫根熟?根机成熟的人。什么叫根机成熟?听到这个法门,就欢喜,就生信,就发愿,就立刻念佛,要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个人就叫根熟。如果他觉得这个虽然欢喜相信,还不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个根还没熟。熟了的人,决定想去,而且他这一生决定得去,他真的往生了,真的超越轮回了,这是根熟的。

怎么晓得它是顿?因为它主要度脱的对象是凡夫。凡夫当中,真正觉悟这个世间苦,轮回苦,一心一意要想了生死出轮回,发心求生净土。这个法门,不必经过小乘,所以它是大乘;不必经过很长的时间,像一般教宗讲成佛要三大阿僧劫,《华严》里面讲要无量劫;它不需要,一生当中就成就了,所以它是顿。经上讲「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说到顿,没有比这个更快的了。

【大佑判小本曰:】

「大佑」是元朝时候人,他有《弥陀经》注解。他这个本子在台湾也有流通,数量不太多就是了。大佑的注解。

【渐顿分之,此属顿教。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为顿教所摄。】

如果从渐教、顿教来分,渐是按部就班、慢慢的来修学;顿是超越,完全的超越。从这两种来分,这一个法门、这一部经典是属於顿教,它是不依次第的,所以是真实的难信之法。

【若依五教,古今中外净宗大德,莫不以本经实属圆教也。】

这个顿教的教义,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同意,都没有话说。但是对於圆教的教义,有许多人看法不一样,有不少人把这个经看成别教;真正过来人,他知道这一部经典、这个法门确确实实属於圆教。怎样圆法?黄念祖老居士在注解里面,给我们举出许许多多的例子,证明它跟《华严》、跟《法华》实在是无二无别。《华严》,大家认为是圆教,这个经当然是圆教。《华严》的教义讲六相,讲十玄,这是《华严经》的特色;本经六相十玄也清清楚楚、圆圆满满的具足。换句话说,《华严》所具备的特色,本经都有,这是证明它确确实实是圆教。

【益指出,天台纯圆。】

这是《法华经》。

【贤首全圆。】

贤首是《华严》,《华严》是全圆,《法华》是纯圆。

【其秘髓与奥藏,皆不出此大经之外。】

「此大经」,就是指《无量寿经》。换句话说,《无量寿经》既是全圆,又是纯圆;纯、全,它统统都包括尽了。这是益大师为我们判的。

【圆中钞云:】

《圆中钞》是大佑的。

【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证圆果,以阶不退。】

这是讲一般圆教经论修学的程序,必定是这个样子。

【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

这是跟其他圆顿法门的经论、法门不相同的地方,其他圆教经论修学难,这个经修学容易。其他经典先要开悟,要大开圆解,这一点就非常非常不容易;而我们这一部经,给你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的信心就生起来了。

【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

你看这个修行,人家要圆修。我们这个地方,七天念佛就成功了。

【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

「跋致」是阿跋致,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不退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

【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

所以从这里看,我们现在生在浊世,浊就是污染。这一点我们现代人提起来都能够意识到,我们这里环境的污染非常非常严重。这几天,你看华语新闻广播,报台湾的垃圾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阶段,垃圾没地方放了。为了这个垃圾,现在民众还要告台北市市长。这个问题,在从前想也想不到,作梦也梦不到,垃圾哪能是问题。你就晓得,现在污染多么严重。

可是还有更严重的污染,现在大家没发现。什么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比这个垃圾不晓得严重多少倍,大家没想到。这叫五浊恶世,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环境里。这样的环境要想成就清净心,摆脱这个污染,能够成佛、能够成菩萨,谈何容易!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只有这一个法门靠得住,依这个法门修学还有指望;依其他法门修学,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恐怕不容易。这一桩事情,实在值得我们深深的去思考。

【甄解称本经。】

《甄解》是日本人作的,唐朝道隐法师是日本人,到中国来留学,也很有成就,把净土宗传到日本,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就叫《甄解》。他在这个注解里面,对本经的赞叹:

【为专中之专。】

在所有一切经论法门,它是专中之专。

【顿中之顿。】

顿教的经典不少,没有比这个更顿的,就是更快成就的。

【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这是唐朝时代,日本高僧对於这一部经的称赞。

【印光大师赞要解云:】

印光大师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位高僧大德。民国以来,诸位如果仔细去观察一下,无论哪一位大德,都还有人批评,唯独印光大师没有人批评他;只听到赞叹,没有听到批评的。很难,真正不容易,可见大师确实是以德服人。他对於《要解》,就是益大师的赞叹:

【理事各臻其极】

就是《弥陀经要解》,注解这个《阿弥陀经》,无论在理论、无论在事实上,都到了登峰造极。

【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

注得太好了,也非常正确。

【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这是印光大师对《要解》的赞叹。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什么人的注解,能够得大势至菩萨如此的赞叹?益大师的身分没有暴露,印光大师的身分暴露了;印光大师对他这样赞叹,想必益大师一定是古佛再来,说不定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也说不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如果不是佛与观音之流,怎么能当得起大势至菩萨如此的赞叹!

所以修学净土的人,除了《无量寿经》之外,《弥陀经》不能不研究。要研究《弥陀经》,一定要研究莲池大师的《疏钞》,益大师的《要解》。《要解》精要、恰当,《疏钞》博大、精深。《疏钞》的分量多,博大精深,非常了不起的著作。这三样东西合看,就是包括《无量寿经》三样东西合起来看,你对於西方净土大概就认识的差不多了,相信你的信心不会动摇了,你的愿望会非常的恳切,这是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净土的保证。

【可见上之判教,如佛亲判也。】

以上这几位祖师大德,对於这一部经的看法,实在讲就是跟佛陀所见的完全相同,等於是释迦牟尼佛亲自为我们判设的没有两样,我们应当要相信;相信这一部经典,决定是圆教,决定是顿中之顿、圆中之圆;这一部经决定是含摄一切经。我们如果没有多余的时间,一生当中死心塌地受持这一部经,就等於受持一切经;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等於修学无量无边的法门,你就不会怀疑了,断疑生信,这才能成功。

现在这个世间是乱世,乱到了极处。乱在什么地方?思想见解非常混乱,你接触人多了,听得太多了,看得太多了,信心都没有了,不晓得学哪个法门好,不晓得念什么经好,这就不得了了,对自己修学产生了严重的障碍。所以一定要知道专精,这是我们成功之秘诀,一定要专,一定要精。

无量寿经(第十四集)1992/6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档名:02-012-0014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九面,从第一行看起:

【疏钞广引净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深意苦心,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亦即证明本经属於圆教,实不容或疑也。】

这几句是说莲池大师当年作《弥陀经》的注解,也是相当的艰苦。因为在他那个时代,禅宗的风气很盛,对於净宗往往给它很轻视的眼光,莲池大师在这种环境里面要想弘扬净土,必须要把这个障碍破除。破除这个障碍,一定要让大众心悦诚服,认识净土法门,於是《疏钞》之作里面,引用《华严》、《法华》这一些大乘经的地方非常之多。他的目的非常的明显,是要把《阿弥陀经》提升到跟《华严》同等,那么大家对它的看法就不一样了。这个工作,如果不是真正对於净宗有很深的体会,有真实的功夫,一般人是做不到的。《疏钞》在台湾流通的非常之广,诸位很容易能看到。这是作《疏钞》时代的背景不相同,莲池大师用《华严》、《法华》这些大经,证明《弥陀经》里面的理论、事实与境界都跟大经等同,把它判作圆教。

在中国,我们讲大乘的圆教,或者讲一乘圆教,只有三部经,这是为大家公认的。第一部是《华严经》,第二部是《法华经》,第三部是《梵网经》,就是《梵网菩萨戒经》。这是大家公认,这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殊不知,本经跟《弥陀经》,不仅是一乘圆教,而且是圆极顿极的法门。如果不是祖师为我们说出,我们也很不容易认识它。

【黄念祖居士依疏钞义】

这是根据莲池大师的《疏钞》。

【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之相】

黄老居士说得更详细了。

【取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

这个《华严经探玄记》是《华严经》的注解,是《六十华严》的注解,贤首大师所作的。清凉是贤首的学生,清凉注解《八十华严》,他的老师注的是《六十华严》。

【引证经文,以明本经实具十玄】

诸位看黄老居士《无量寿经》的注解,他注得很丰富,引证的很详细,确确实实《华严经》上有的,《无量寿经》也有。六相十玄这是《华严》的特色,本经统统具足。

【於是确证本经正属圆教】

证明它跟《华严》的教义没有两样。

【即是中本华严】

这个「中本华严」是前清彭际清居士所说的。八十卷分量多,称为大本;《无量寿经》分量少,称为中本;《阿弥陀经》分量更少了,就称为小本。这是彭际清居士所说的;就是《弥陀经》、《无量寿经》跟《华严经》,这三部经完全相同。

【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把《无量寿经》跟《弥陀经》提升跟《华严经》平等,确实有证据,不是随便说的。

【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本经全显极乐,导引凡圣,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

这个证据,可以说任何人都不能够否定的,《华严》到最后归到净土。

【部类差别。】

底下这一段介绍『部类差别』。哪些是同部的,哪一些是同类的,我们也要明了。

【同部: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

是属於同一部。

【疏钞谓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

换句话说,佛说《阿弥陀经》跟这一本《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文字有多少不相同;《弥陀经》说的简单,《无量寿经》说的详细,所说的是一桩事情,所以它们属於同部。因此,我们在受持的时候,你喜欢采取哪一个本子都好。《弥陀经》短,容易念;《无量寿经》长一点,实际上是一样的,没有优劣。如果我们的时间少,工作很繁忙,受持《阿弥陀经》就好;假如我们空闲的时间多,当然《无量寿经》文字长,对於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的比较详细,所以这是任凭我们自己去选择。

【小本现有三种。】

就是《阿弥陀经》,现在有三种本子。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所读的本子是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另外两种,一个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个本子没有单行本流通,所以大家看的比较少;还有一本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他把罗什大师的跟玄奘大师这两个本子会合,有这么一个本子。这三种本子,我们在台湾把它合印成一册,叫《弥陀经三译合刊》。我不晓得此地有没有?好像达拉斯那边有这个本子,诸位同修如果要想看,可以写信问那边要,或者将来由那边寄一部分过来都好。

【秦唐二译,大体相同,稍有出入。秦译精要流畅。】

这个「秦」,就是姚秦罗什大师翻译的。

【众所宗向。】

大家都依这个本子来修学,所以这个本子流通非常之广。

【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

玄奘大师他是直译的,所以保持了梵文本里面那个样子,形式都保留了。

【夏莲居居士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佚之二十一字。】

罗什大师的本子传到现在,可以说大家都承认这是一个定本了。但是在湖北襄阳发现的石经,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弥陀经》,那个经文比我们现在流通的本子里头多了二十一个字,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本子没有。二十一个字差不多就是一行,是不是从前人抄经的时候抄漏掉了,这就很难讲了。因为从前这个经本都是手写的。襄阳这个经是六朝时代的,相当之古,所以这个绝对不是伪造的,相当可靠。夏老居士把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了,在他的会集本里面补进去了,这个本子二十一个字此地有。

【按襄阳石经乃六朝人手书而刻石者,於一心不乱之下】

就是现在这个经本一心不乱之下,有底下这二十一个字。我们接著念:

【尚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就是这二十一个字,现在我们的经本上没有,要知道古时候这个石经上多了这二十一个字。

【会本依古德意,补入此二十一字。大有益於圣教也。】

这二十一个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教给我们修学的是专持名号。念这一句名号,就是经上讲的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所以这一句实在讲相当重要。这里讲同部的有这么两种。

【同类。】

另外有『同类』的。同类是不同部。类,凡是提倡念佛法门的,这是与我们这个《无量寿经》就是属於一类的。

【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其中亦有亲疏,以持名念佛为亲,其他为疏。】

同类里面有亲有疏。什么最亲?小本跟《无量寿经》都是提倡持名念佛。换句话说,如果它也是提倡持名念佛,这就很亲了;如果它提倡的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那就比较疏一点了,也属於同类。底下举几个例子:

【如一佛说观无量寿经。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三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四往生论。五 安乐集等等。】

同类的不少。

第三,有附带说净土的,那这个文字不多,附带而说的,像这样的经典,那就相当之多了。

【带说净土经论,净宗经论合刊,内载有二百四十余种。】

这是古人给我们列出来的,在已经看到的就有这么多了。

【此乃略举其要,遗漏难免。】

总还没有完全查遍《大藏经》,这是比较重要的经典里面,我们所看到的,已经有两百四十多种。可见得古人常讲,这个法门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它的确是有这个事实存在,绝对不是随便说的。

底下一段,介绍「译会校释」。译是翻译。

【译指本经之原译本。】

本经在中国的翻译。

【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

因为译本不止一种,所以后来有会集有校订。

【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

这是本经注解,历代有哪些种注解。

【本经译本,自汉迄宋,凡有十二。宋元而降,仅存五种。】

这个译本在中国译经史里面,我们所看到的目录有十二种,是翻译最多的。但是到宋朝以后,有七种本子失传了,还保存著五种。现在《大藏经》里面有五种,但是在目录里面有十二种,就是有七种已经失传了。保存下的五种,这个经名都列在下面。第一部是: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谶译於洛阳。】

这个翻译的最早,是后汉月氏。月氏是当时国家的名字,这个国家它的版图,大概有我们新疆的一部分;另外一大部分是现在的俄罗斯,在新疆的北面。这是从前我们读历史,读到大月氏,就是这个地方。这个法师是大月氏人。「沙门」,这是他的学历,这是法师谦虚,没有称三藏法师,后来都称为三藏法师,称沙门是非常谦虚。「支娄迦谶译於洛阳」,后汉的首都在洛阳,这是翻译的人、翻译的处所都非常的确定。第二种,经题比较长一点: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这个经题完全是梵文的音译。

【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

也称作《无量寿经》,也称作《阿弥陀经》。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这个「吴」就是三国时代的东吴,翻译的人是在家的居士,优婆塞是在家居士,也是大月氏的人。第三种叫:

【无量寿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於洛阳白马寺。永嘉四年壬寅。】

这一个本子在中国流通很广。因为几种译本,以康僧铠译的本子念起来最为顺畅,因此这个本子流通的比较广,其余的四种很少看到有单行本。第四种:

【无量寿如来会。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

这是在《大宝积经》里面的一分。第五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沙门法贤译。】

「赵宋」,这是赵匡胤所建立的王朝,这是最后一次翻译的。最初翻译是后汉,从后汉到南宋差不多是八百年;八百年中,这个经总共有十二次翻译,现在只剩下这五种。

后面给我们列的就是现在有经题,这个目录上有,经本没有了,看不到了。

【佚失七种,据开元释教录计有:】

第一种:

【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

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安世高是很有德望的一个人,知名度非常之高。早期翻译,他译的东西最多,也翻得最好。所翻的文字,中国人非常欢喜,这是早期了不起的一位译经师。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沙门帛延译於洛阳白马寺。】

第二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也是二卷,是『曹魏』,这是三国时代,『沙门帛延译於洛阳白马寺』,这个本子现在也不在了。

【无量寿经。二卷。晋朝沙门竺昙摩罗密。】

第三种,『无量寿经』,有二卷,是东晋时代的,『沙门竺昙摩罗密译』。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

第四种,『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这部经它有别名,『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沙门佛陀跋陀罗译於道场寺。】

第五种,『新无量寿经』,有二卷。『东晋沙门佛陀跋陀罗译於道场寺』。

【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凉州沙门宝云译於道场寺。】

第六种,也叫『新无量寿经』,有二卷,这个都是属於南北朝时代的,『宋凉州沙门宝云』,也是在道场寺翻译的。

【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宾国沙门昙摩罗密多译。】

第七种,也叫做『新无量寿经』,有二卷,『宋宾国沙门昙摩罗密多译』。

末后这三种统统叫做《新无量寿经》,翻译的年代很接近,同时还在一个道场,在道场寺所翻译的。我们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如果是同一个版本,不可能在同一年同一个地方做三次的翻译,决定是印度传来的版本不相同,所以才会有这一些事情的发现。

【以上连现存者,总八代十二译。】

从后汉到宋是八个朝代,十二次的翻译。

【甄解云:凡於诸经中,传译之盛,无如今经】

佛经传到中国来,翻译最多的就是《无量寿经》;没有一部经的翻译,能像《无量寿经》这么样多,这样的兴盛。

【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

原因在此地。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最主要的是要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脱离轮回,圆成佛道!出三界、成佛道,最正确的方法、最妥当的方法,就是这一部经,就是持名念佛这个法门。这是如来出世的正意,就是为这个意思他来的,利益无量无边。

宋朝王龙舒居士,下面我们会说到他,他有本经的会集本,他是第一个会集《无量寿经》的人,而且做了一部劝导一切人专修净土的一本书,叫《龙舒净土文》。今天我们印了一张念佛的方法,就是《龙舒净土文》里面的两个小段,我把它影印出来,提供给同学们作参考。这个方法非常非常简单,而且很有效果,不费时间;两种方法,采取一种就好。

这是讲龙舒居士当年写劝人修净土的这些文章,集起来就是净土文,到处刻版流通。在相传里面,刻版里面,三次出舍利,可见得感应不可思议。他老人家当年在世,一生到处奔波,处处都是刻这个《净土文》,到处赠送,对於宣传净土宗,一生真正是不遗余力,以一个在家的居士,认真拼命的去做。他老人家在往生的时候是站著走的。

【会疏云:凡於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此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

这两位大师的见解几乎是相同,都肯定承认这个经典、法门是至高无上。

【本经为佛多次宣说。】

佛当年在世,不是一次讲,是多次宣讲。

【且诵习者多。】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依照这个经典修行的人很多。

【梵本传写者多。】

所以它的本子不一样。

【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不同。】

就是多种,佛是多次讲,讲的都不一样。有的这一桩事情,佛这一次讲得很详细;佛另外讲的时候,这一段详细的他就省略掉了,讲的不详细的地方重新再细说,所以就有这一种情形。因此,阿难尊者集结的时候,完全照佛当年所说的,不增不减,这样子集结下来,所以这个原本就有很多种,不是一个本子,原本就有很多种。

【梵策写本又易脱落。】

我们知道古时候,这个梵文的经典是写在贝叶上的。印度没有纸张,是用贝叶写的。那个贝叶有一点像我们台湾香蕉树一样,这个树叶很宽很大,也相当厚,是很笨重的;把它切成一块一块的,切的都是长条,大概有四、五寸宽,一尺多长;一面写四行,两边打两个洞,用绳子穿起来。这是从前梵文的经典,相当的笨重。绳子断掉之后,很容易脱落。

我们中国古时候没有发明纸以前,这个文字刻在竹简上;把这个竹子组成一张,也是用绳子把它编起来的,称为册。我们看「册」字,你看篆字是什么?就是竹字编的,那时候文书是这种形式。如果用竹简跟这个贝叶,还是贝叶比较方便。这个容易脱落。

【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

我们看现前这五种译本,里面的内容差别就太大了;从这个差别里面看,证明它不是一个原本。一个原本很多人翻译,纵然翻译的文字不同,内容一定是大同小异。像《金刚经》有六种译本,它是一个底本,翻的大同小异,出入不会太大。我们这五种译本,里面的出入太大太大了,所以证明它的原本不是一个。

【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策,至少有三种】

有三种不相同的。

【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

因为梵文的原文不相同,佛多次宣说,我们现在确确实实有把它会集的必要。因为我们看很多本子,挺麻烦的;会集应当仔细的校对,哪些地方相同的保留,不相同的把它节录补充进去,这样就变成一个非常完美的经典,这是会集本的长处,我们中国所说集大成。下面给我们介绍会校之本,就是会集本了。

【会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种:】

前面介绍的是原译本,翻译的经本有五种。现在再看历代会集的本子,节校的本子。第一种:

【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这就是王龙舒居士他的本子。他这个本子算是会集本,但是他很谦虚,他只说校辑;校是校正,几个本子合起来对照,重新编辑。这个本子编成之后,确确实实比原译本好。因此,他这个本子流通也就很广,并且收在《大藏经》里面。由此可知,这是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对他的本子赞同,这才能入《大藏经》。

可惜王龙舒居士这个会集,五种本子还漏掉了一种,就是唐朝《大宝积经无量寿会》这一个本子龙舒居士没有看到。我们推想,他当年在社会上的地位,他家虽然不是很富有,生活还挺优裕不错的,所以他才有闲,他不要作事;中了进士,不作官,天天念佛传教,干这个事情,所以家庭生活能过得去。对於佛法有这样深的造诣,而且那个时候到处走动,因为他要印他的《净土文》,劝人念佛,所以走的地方很多,五种原译本都不能完全看到,你才晓得那个时候这个书本流通数量之少。

因为那个时候统统是手写的本子,流通的分量很少,不容易看到。他一生只看到四种本子,四种本子的会集本。「无量寿会」这一个本子,里面还有一些经文,非常精彩的经文,是前面这四种本子里头所没有的,王居士所漏掉的;所以这个本子不是尽善尽美,有漏失。

另外,这是印光大师对他老人家的批评;其实在印光大师之前,莲池大师就有批评了。取舍这是很难,取舍不甚妥当。还有一个缺点,有时候他把原文的字改了,这一点印光大师非常不赞成。为什么?以龙舒居士改这个经文,没有问题,他的文章好,佛学造诣又深,他所改的与原文相比,意思没有变,修辞更美。可是这个例子如果一开,后来的人如果看经看不懂,随随便便改的时候,大家都改,这个经传到后代,那就面目全非,所以这个例子决定不能开。龙舒居士犯了这个错误,这是后来大德不以为然的地方。但是对他的本子依然很赞叹,莲池大师《疏钞》里面,引用王龙舒居士这个本子的经文就不少;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对於龙舒本子也非常赞叹,所遗憾的,它美中不足。第二种:

【无量寿经,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

彭居士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人,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要是以现代地位来讲,就是国防部长,所以他是贵族出身。当然家庭环境非常好,人聪明,童子就中进士。中国古时候,二十岁成年,行冠礼,这就成人了,就不叫童子;如果叫童子,就是不满二十岁。不满二十岁,他就拿到功名了,也是不作官,学佛。

在佛学里面很有成就,他有《无量寿经》的节校本,可惜他只用一个本子,五种本子他只用一种本子,用康僧铠的本子,把康僧铠的本子简略了,本子里面有些罗嗦的统统去掉,所以是一个本子的节校。经过他的节校,这个本子念起来非常舒畅;遗憾的就是只有一本,因此也是美中不足。

他的本子在台湾有流通,单行本没有,有连注解的本子;我们看到《无量寿经起信论》就是彭际清居士所作的,经文是他节校的本子,注解是他自己作的,这个本子在台湾有流通。另外丁福保居士他有一套佛学的著作,里面有《无量寿经笺注》。《无量寿经笺注》采取的经文,就是彭际清的节校本。所以从丁福保《无量寿经笺注》,我们能够看到彭际清的这个本子。第三种:

【摩诃阿弥陀经,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

这个本子是五种本子的会集本。魏源居士就是魏承贯,他是生在清朝咸丰年间;咸丰慈禧太后,就是咸丰皇帝的西宫,这个距离我们年代比较近。他有五种本子的会集本,所会集的确确实实比王龙舒、比彭际清的要好;但是很遗憾的,也是他取舍不够精确,也有一个毛病,就是改动原文的文字。这个会集跟翻译不一样,翻译自己可以斟酌用什么字,会集是依照别人的文字,决定不能改动一个字,一定要保持原来的样子,不能随便更改,这才是一个好的会集本。所以这个本子也有缺点,印光大师对这个本子有严厉的批评,在《文钞》里面有两、三篇的样子。

诸位念了以后,对於现在这个本子不要怀疑,因为我们现在这个会集本,印光大师没有见过,这就是最后这一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这是民国二十一年夏莲居居士会集的,我们现在采取的这个本子。夏老居士也是认为自古以来这个会校本都不是善本,都有缺陷。这么好的一部经,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末法众生,了脱生死,圆成佛道,太重要太重要了,没有一个完善的本子,感觉到非常的遗憾。他老人家用了十年的时间,根据五种本子重新来校对、来编排。三年,他的初稿才完成。我们看这一本经没有多少,薄薄的,并不算太多,用了三年的功夫会集成的。会集之后,不断的一次又一次再修订,十年,这才有定本出来。所以我们的因缘是无比的殊胜。

因为印光大师对魏默深的本子有很严厉的批评,大家对於这个会集本、节校本都不赞同。印祖在近代是大众所景仰的,所以他老人家的话,别人听了的时候,没有一个不遵从的。这个本子老人家没有见到,到底这个本子印光大师反对不反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祖师不在世了。

我为了宣扬这一个版本,特地把五种原译本找到,四种会校本也找到了,一共是九种不同的本子,我把它印在一起。从前有净土五经,这个经还是五经,但是版本多了,我加了一个读本,《净土五经读本》,统统在里面了,诸位自己可以看。你看看印祖对於王龙舒、彭际清、魏源,他批评的对不对?原本一看,你就晓得他指出哪些地方了。

看它哪些地方有缺陷,你再看看夏莲居这个本子有没有?夏老居士这个本子,每一个字每一句都是原译本的原文,一个字没有改动。其他那些会集本多多少少都改了几个字,唯独夏老居士一个字没有改,这个难得。

所以不是不能会集,应当要会集的。但是会集要谨慎,取舍要确当,要精确,要妥当,这个事情相当不容易。龙舒居士、彭际清、魏源都是了不起的人,做这个事情都不能做到圆满。所以夏莲居老居士究竟是什么样的身分,我们不知道。黄念祖老居士也不肯透露,我问过他,他告诉我时候未到,现在不能说出。今年老居士往生了,也没有透露出来。

不过去年年底我在迈阿密讲经,迈阿密有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人,就是我们一般讲有神通的人,曾宪炜居士跟这些人往来很密,而这些人里面许多是外国人,我在那边讲经,他们也来听,曾居士翻译,他翻的还不错。他曾经拿夏莲居老居士的照片给这些人看,问他夏居士是什么样的人?说也奇怪,这些人看到夏莲居的照片,这个照片是书本上的照片,就是《无量寿经》经本前面有一张老居士的照片。他看了之后,他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是大菩萨再来。他问他为什么?他说他的身体全身是透明的。照片我们看不出来,他看到他全身是透明的;而且告诉曾居士,这个人现在已经不在了,在世的时候不很出名,讲的完全正确。决定是大菩萨再来,普通人这个事情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会集的这么圆满。换句话说,超过了前人,不是一个普通人,这是来度末法众生的。

我这一次到北京,看看老居士的家属,看看他老人家临终有没有什么交代。那一边他的学生告诉我,夏老居士在往生之前,曾经跟他们说过,《无量寿经》(就是他这个会集本)将来是从海外传到中国。他们听了都莫名其妙,明明这个经本是他老人家会集的,中国的,怎么可能从海外传到中国?他说现在看起来,果然没有错,他的话说对了,是从海外传到中国的。他又说将来这个经本会传遍全世界。现在看看我们做的,差不多;虽然没有达到全世界,大概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土地,已经有《无量寿经》了。从这个情势上去看,确确实实有传遍全世界的可能。所以他所讲的话,现在几乎都兑现了,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

这九本诸位同修喜欢的话,我们这一边净土五经大概还有一些,明天我们带来给大家结缘。《无量寿经》九种版本,统统可以看到,这是现代人的大福报!诸位要知道,在台湾过去专门弘扬净土的法师,道源老和尚没有见过。居士里面,李炳南老居士这九种本子,他见过五种,有四种他没看到过,没有单行本,很不容易找;《大藏经》里面只有六种,原译本的五种,会集本的王龙舒一本。《大藏经》那么小的字,谁去看,没人去看。现在我们把它们统统印在一起,人手一册,九种本子摆在面前,从前那些人简直不可思议,不敢想像。这是得现代印刷术的发达,我们便利了,而且印经书的价格很低廉,也印得非常好。这是这一个时代众生比起过去,说到因缘,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当然也是我们善根、福德,诸佛菩萨大愿威神的加持,使我们能够见到。

底下再看这一部经的注解,「本经注解」。第一种:

【无量寿经义疏,六卷,隋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

这个本子,在中国算是流通最广的,学习最多的。这个地方的慧远,名字跟庐山初祖完全相同,朝代就不一样了。慧远大师是晋朝时候人,他是隋朝时候人,相隔一百多年。在历史上,中国佛教史上称他小慧远,他作的这个注解有六卷,台湾很流行这个本子。

【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唐朝嘉祥寺吉藏。】

第二种,也叫做『无量寿经义疏』,只有一卷,注得很简单,注解的这个文字比经文还少。这是唐朝吉藏大师所作的,虽然文字少,但是重要的地方,他都把它点出来了,也很难得。这个本子流通的就很少了,好像在台湾还没有单行本流通,金陵刻经处有单行本。

【无量寿经义述文赞。三卷。新罗沙门憬兴著。】

第三种,『无量寿经义疏文赞』,有三卷,是『新罗沙门憬兴著』。新罗是现在的韩国。在中国唐朝时候,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有高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他是属於新罗国人,都是在中国留学的。第四种:

【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新罗沙门元晓撰。】

元晓大师最近有一套录音带,在台湾,好像美国也很流行,知道他的人不少。他对《无量寿经》也很有研究,他有这个著作。第五种:

【游心安乐道。一卷。新罗元晓撰。】

也是《无量寿经》的注解,它不是按照经文的,完全是讲大义、讲纲要;前面这一种是注解经文的,也是元晓大师注的。末后:

【日本则有了惠。峻谛。道隐。观彻等数十种之多。远超我国。】

日本,《无量寿经》的注解确实多,如果连后来的,恐怕有四十多种,在《续藏》里面。在台湾,《续藏经》我们好像印过两次,对於研究经典的人,这一部藏经非常好,它的经少,注解多;经不多,注解多。日本的《大正藏》,在世界上流通的非常广泛;《大正藏》是经多,注解少。所以要查经,以《大正藏》收的最为丰富了,收经齐全,注解少,不多。如果要研究注疏,中国、日本、韩国古今大德这些注解,日本人统统收集起来了,编在《续藏》里面。所以这一部藏经,注疏非常的丰富,研究教理的人,值得参考。这是注解《无量寿经》的,多半都是注的康僧铠的本子。

【注释大经校会本者,共有五种:】

前面所讲的是原译本,原译本的注解;这个会集本、节校本,有底下这五种。

【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清初彭际清作。】

第一种,『无量寿经起信论』,有三卷,彭际清作的。这个经本是彭际清的节校本,注解也是他作的。

【无量寿经笺注。二卷。清末丁福保作。】

第二种,『无量寿经笺注』,有二卷,清朝末年丁福保居士著作的,他的经文是采取彭际清的。

【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清末正定王耕心作。】

第三种,『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是清朝末年正定王耕心作的。他的本子,采取魏源的本子、魏默深的本子。印光大师对於他这个著作,批评很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眉注。民国李炳南老作。】

第四种,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本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眉注』,这个注解就写在经本上,这是李炳南老居士作的。我们现在送给诸位的经本,就是李老居士手写的本子。他写的也很工整,毛笔小楷写的,值得作纪念。所注的文字虽然不多,全经重要的地方都给我们点出来了,非常的难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卷。民国黄念祖解。】

第五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卷』,就是黄念祖老居士注解的本子。前年,他把这个修改的本子交给我,我带到台湾重新作版,今年印出来了;印出来,送给他,他也看到了,这是非常欢喜的一桩事情。当时他给我的时候,我就问他,我说「你老人家以后要不要再改」?他说「不改了,这是定本了,我也没有时间改了,就不要改了」。所以,这个本子是他注解的定本。第一次,前年我们在台湾印出来的是大陆上的第三版,在台湾是第一版。现在这个本子,我们印出来要从初版一直到现在,应该是第六版,所以这个定本是属於第六版。这是把注解概略的介绍到此地。

另外,黄老居士还有一本白话的注解本,因为他感觉到他所注的这个本子,注得有相当的深度;现在在大陆一般读文言文的人很少,惟恐大家看不懂,所以有一个白话的本子。这个本子写了一半,他老人家往生了,大陆上他的学生、家属无不希望有人把这个本子续成圆满;就是现在这个一半也把它印出来,所以决定这样作法了。

我对於这一部经也讲了不少次,都留下了录音带;好像有一些同修发心从录音带上写出来,大概也有一、两种;将来有时间,重新把它校正一下。每一次所讲的内容都不相同,所以想留到后人也去作一个会集本。每一次讲的不一样,因为每一次的境界都不相同,所以也有作会集的必要。末后这一段是:

【总释名题。】

就是要进入经文了。进入到经文,先要介绍经题。

【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

就像一篇文章一样;我们讲一篇文章,先讲题目,题目就是这一篇文章的总纲领。

【使学者因名达体,一览经题,直窥全经大义,是以天台家注经,先释经名。】

天台五重玄义,第一个就是介绍经题。我们这一次讲解,因为本经与《华严经》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彭际清居士把这一部经称作中本华严,所以黄念祖老居士注解本经,采取《华严经》的方式,前面用十门开启,把解释经题列在第九段,第十段就是讲经文了。所以华严家,就是贤首家用十个条目来介绍全经的大义,比天台是要繁琐一点,但是解释当然比较详细,这是贤首宗的好处。下面:

【正释本经题名:】

我们可以把它分作八个小段,就是一个题目分成八个小段。前面七段是别题,「别」是跟其他经典不相同,题目不相同;末后一个字是通题,末后就是「经」,经是通题,许许多多这个经都是相同的;前面不相同。别题里面分作七段。

【一佛。义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即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一个是『佛』,第二个是「说」。「佛」这个字是从印度音译过来的。佛经传到中国之后,因为翻译的关系,当时造了不少的新字;中国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字汇不多,翻译的时候不够用,所以造了许多新字。这个「佛」字是当时造的新字,没有人字边这个弗是我们中国的古字。佛是人,所以用这个字的声音旁边加一个人,这是佛教里专有名词了,它的意思有自觉、觉他、觉满这三个意思。在翻译经的体例当中,这叫含多义不翻。因为佛陀这个名词里面,它含的意思很多,在我们中国找不到适当的字汇来翻它,特别造了一个字。

自觉是不同於凡夫;凡夫迷惑颠倒,凡夫不觉,佛觉悟。觉他,不同於二乘,阿罗汉、辟支佛觉悟,他自觉但是不肯帮助别人,所以叫小乘,叫自了汉;自己觉悟了,不愿意帮助人。这个不愿意,也不是完全不愿意。小乘圣者也相当的慈悲,你要去找他,他跟你有缘,他就教你;你不去找他,他不会主动来找你;你去求他,跟他没有缘分,他也不教你,这是小乘人。所以,小乘自觉,不能主动的觉他。能觉他的是菩萨,不必你去找他,他会来找你,所以经上有,菩萨叫「不请之友」,你不请他,他就来了;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他都来。他是一个主动把佛法送给一切众生的,这个心量比阿罗汉、辟支佛就大得太多了。所以菩萨不同於小乘,心量大,不怕辛苦,不辞辛劳,把佛法以种种善巧方便,推荐介绍给一切大众,这是觉他。

菩萨虽然自觉觉他了,但是没有圆满;觉满,就是自觉觉他都达到圆满了,圆满就成佛了。此地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这一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任何一个人要是达到自觉觉他圆满,都称作佛。所以佛法是平等的,绝对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能成佛。佛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都能成佛,这是佛法所讲的平等,建立在这一个观点上。佛在《华严》、在《圆觉》说得更明白,他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一句话佛是不常讲的,这是真话。你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是凡夫?迷了。迷的是什么?迷失了自己,自己本来是佛,迷失了自己。

由此可知,佛教化四十九年,给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经论,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方法,目的何在?无非是帮助我们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而已,本来面目就是佛。所以佛法教学的宗旨,它的口号叫破迷开悟,把我们的迷惑,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本心,这个迷惑打破;打破之后,自己豁然大悟,这才完全明了原来自己本来是佛。

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到你成佛了,你得到什么?什么也没得到。为什么?你本来是的,你得到个什么。现在我们好像失掉了,失掉是迷失,不是真正失掉;将来你所得到,得到是恢复,并不是真的得到。由此可知,佛法彻始彻终是站在真实平等的立场,生佛平等,生佛不二。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自己从这个事实建立信心。

这个信心,首先要相信「我有佛性,我能成佛」,要相信自己;然后才相信诸佛菩萨能帮助我恢复自性。我虽然有自性、有佛性,但是迷了,他们可以帮忙我破迷开悟,帮忙我恢复自性,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的。

【说者。悦也。】

第二个「说」,说是悦的意思。古时候,「说」跟「悦」是用一个字,以后才有竖心边的这个悦字,古时候没有。你读《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是说字,但是那个念悦,悦是喜悦,喜悦才肯说。

【悦所怀也。】

所怀就是佛的愿望;佛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众生快快成佛。现在机缘成熟了,这个法门大家可以接受了,能听得懂,听了能欢喜,能发愿,能修行,能念佛,能往生。缘成熟了,佛欢喜,无比的欢喜,所以为我们说出这一部经。

【佛以度生为愿,今众生机熟,堪受净土大法,究竟解脱,故今乐说,以畅本怀。】

这是「说」的意思。到将来看到经文之后,你才知道佛说这一部经是如何的欢喜。

无量寿经(第十五集)1992/6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档名:02-012-0015

请掀开讲义第三十四面,第二段:

【正释本经题名:】

昨天简单跟诸位介绍了经题的前面「佛说」两个字。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解释这两个字,实在是最恰当、最圆满,而且是古人所没说过的。这个「说」,就是喜悦的意思;众生学佛的因缘成熟了,佛当然欢喜。佛为众生说法是应机施教,众生的机缘不相同,根性不一样,所以当年佛在世,遇到佛,没有不得利益的;就好像大夫治病一样,不管你生什么病,到他那个地方,他给你一诊断,一用药,药到病除,你真正得利益。

佛灭度之后,佛这些弟子们的能力就不如佛了;说老实话,这些弟子代代相传,一代不如一代,这是真的。过去,像佛灭度之后,早期的那些弟子,不但有修行,真的有证果。即使佛法传到中国来,这些传法的大德,在中国历史里面所记载的,差不多都是三果的圣人,这是讲小乘三果,不是普通人。到隋唐以后,证果的人就少了,但是真正有修持的人很多。你看禅宗里面得禅定的、开悟的,六祖能大师会下明心见性的,就有四十多人。远公大师,当年在庐山建立莲社,同参道友一百二十三人,个个成就。这是早期在中国这些佛弟子。到了元、明以后,去佛距离远了,对於教理的研究发明,或者还有,真正修行就少了。真正修行有成就的,到了今天几乎只剩下净土宗念佛求生净土,只剩下这一门了,其他的就相当之难。民国初年,学禅还有得禅定的,他一入定,能够七天、半个月不起来,还有这一种功夫,这讲得禅定的;开悟的,就没有听说过了。

真正得禅定,他的果报在四禅天,依旧不能出三界;换句话说,生到天上,寿命是比较长一些,福报大一点,这个没错,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但是寿命尽了,福报享完了,还是要堕落,这是一桩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绝对不羡慕天福,不希望生到天上。当然唯一的目标是希望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就是不再有生死了,这个生死很麻烦。所以了生死、出三界,只有靠净土这个法门。

佛宣讲这一个法门,他的喜悦,我们将来在经文里面可以看到,真是无比的欢喜。益大师说,为什么这么欢喜?是佛看到当下有人成佛的机会到了;佛度众生,就是希望大家快快成佛;这个人成佛的机会到了,你说他怎么不欢喜!佛念念当中,盼望著有这么一个学生出现,现在居然被他见到了,赶紧把这一个法门说出来,所以这个法门是对於根熟众生而说的,因此显示特别的欢喜。

根熟,就是说他这一生成佛的机会到了,这是非常非常的希有,确确实实是亿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两个。这样的人,确确实实是十方一切诸佛护念,当他缘分成熟,佛决定不会舍弃他的;这是经典里面常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都不会舍弃的,只要他真正成熟了。所谓成熟,他真的能接受,真的能相信,真的就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就是成佛的机会在这一生成熟。这个法门正契这些人的机,所谓「万修万人去」。这是「说」的意思。第三是:

【大乘:喻也,乘以运载为义。】

大乘是比喻,对小乘而说的。小乘人心量小,只求自利,而没有度他的弘愿,所以少慈悲心。实在讲,他不是没有慈悲,他是没有大慈大悲。大慈悲怎么说?大慈悲是建立在平等心的基础上,心地真正平等了,起的作用就叫大慈大悲。

阿罗汉、辟支佛没有到这个程度,所以他们虽然有相当的定功,那个定功超越天上了。这个世间的禅定是四禅八定,一共是有八种,就是八大类,叫四禅八定;得到这个禅定,生四禅天、生四空天;换句话说,都在三界之内。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所修的定比这个更高,佛经里面叫做九次第定,他是第九定;这个世间只有第八定,第九定就超越三界了;超越三界,就证阿罗汉果,这是小乘。

虽然有定,能超越三界,没有见性,智慧不能现前,这是小乘人。小乘人你去找他,他肯教你;你不找他,他不会主动来找你。不像大乘菩萨,大乘菩萨你不找他,他来找你。将来我们在经上第二品里面就念到,大乘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你不请他,他就来了,他来找你,主动的来帮助你,这个阿罗汉绝对做不到的。所以拣别这一部经是属於大乘,不是小乘经。

【此经所示,能念之心,本来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强名大乘。】

这个说法,在大乘教义里面,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说法。怎么是究竟圆满?确确实实本经所宗,也就是净土宗所依据的理论,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它修学的条件是「信愿行」。首先,相信自己,这个信心非常难建立;相信自己是佛,「是心是佛」!自己不是佛,谁是佛?自己不相信自己是佛,这就迷了,就迷失了自己。心是能变,心是本体,是主宰。是心是佛,是心是菩萨,是心是阿罗汉,是心是人。我们今天心念念想的是人,就变成人了。如果我们把念头换一换,我们念念想佛,不知不觉就变成佛了。净宗依据的理论在此地。

佛给我们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从上面讲佛、菩萨、缘觉、声闻,下面是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这是大的分类。这十大类从哪里来的?是我们自己心变现出来的。人为什么会堕地狱?是心是地狱,是心作地狱,那就一定到地狱去了。所以《华严经》上说「万法唯心」,这个经的偈子里教给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完全是你心变现的;离开心之外,没有一法可得,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心里变现的。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是自性的大乘法;人不能相信自己,那就没有法子。

佛法讲信,第一个是信自己,第二个才信佛,所以跟一般宗教不一样。一般宗教讲信,第一个要信上帝,要信神,这个跟我们的讲法完全不相同。我们第一个要自信,然后别人才能帮得上忙,外人才能帮得上忙。自己对自己丧失信心,外面人再有智慧、再有能力,对你也无可奈何。所以,自信是非常非常的重要。这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是究竟圆满的大乘法。

【无量寿:梵语阿弥陀。阿弥陀三字是密语。含无量义。】

第四小段,『无量寿:梵语阿弥陀』,阿弥陀是从梵语音译过来的。『阿弥陀三字是密语』,虽然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印度人也不能理解这个名词里面所含的真实义,他们也不懂。『含无量义』,那怎么能说的出来?

梵文里面,「阿」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弥陀」是量,这个名词就叫无量。什么无量?一切都是无量,没有一样是落在数量里头的。譬如我们讲智慧,智慧是无量的,德能是无量的,才艺是无量的,没有一法不是无量的。诸位一定要晓得,一切的无量是自己本来具足的。

我们读《坛经》,看到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他向老师提出他的心得,也就是他的悟处,他说了五句话;当中有一句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个「阿弥陀」跟他讲的「本来具足」是一个意思。本来具足就是没有一样欠缺的,圆圆满满;智慧是圆满的、德能是圆满的、才艺是圆满的,甚至於我们讲福德是圆满的、寿命是圆满的,样样都圆满,自性本来具足!又说了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尽虚空遍法界从哪里来?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他到这个时候完全见到了,完全明了了。六祖所说的就是本经阿弥陀这个意思。所以阿弥陀就是无量寿,这是翻成中文,这是我们所求的;我们所求的是样样无量。

这个「寿」是个代表,为什么不用其他的来代表,要用寿?佛给我们说了,一切无量里面,这个寿是第一。譬如你有无量的财富,你死了,财富有什么用?你不能享受;必须你有寿命,你其他一切的无量,你自己才能得到享受,才能有用处。所以一切无量里面,寿命是第一;有了无量寿,其他一切无量,才真正能够享受得到、受用得到。所以用这个字来作代表。绝对不是只有寿命无量,其他都没有了,都有量的了,那你就想错了。用一个字来代表,没有一样不是无量;换句话说,没有一样是有欠缺的。

我们学佛为什么?就为了这个。这个听到的时候实在是太好了,我们能得到吗?问题就是你自己相不相信你自己了。实在讲,不是从外面来的;从外面来的,那的确未必能得到;这是从自性里头来的,不是从外来的。所以佛法叫「内学」,是从自性里面去修,从自性里面去现,它不是从外面来的。如果从外面来的,这在佛法里叫做「外道」。

这个外道,不是说其他的宗教,不是说佛教以外的,这样想法就错误了。外道是心外求法,以为自心之外还有法存在;只要有这种观念,在佛门里都称之为外道。佛给我们讲宇宙人生,经上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自心变现的。所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全是自心变现的。

佛给我们说了,把这个事实给我们讲了;我们学佛,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佛给我们讲的,我们要把它证实,那就对了;我们要做的是要把佛所讲的证实。这个证实,就是佛经上讲的证果。你能证实,你跟佛就一样了,他成佛,你也成佛。你没有能够证实,换句话说,你修学的功夫还不够,境界还达不到。你能够证实了,你就是佛,你就成佛了。换句话说,无量你就得到了,完全得到了。

【今翻无量寿,是取其中主要一义。】

刚才说过了,所有一切无量,寿命是最重要的,一个意思。

【是此德号,明法藏因地愿行,与果地佛德,极乐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说,摄无不尽也。】

「法藏」是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之前,像我们现在情形一样是初学,他那个时候出家叫法藏比丘,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时代。他所发的愿,所修的行,以及以后成佛了,建造极乐世界,帮助一切众生成就。极乐世界的依报就是环境,我们今天讲生活环境;正报就是人事环境,依报是物质环境。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上,有物质环境,跟大众相处是人事环境。主是老师,所谓教主,现在我们说主讲的,这是阿弥陀佛。伴是学生。主是老师,伴是学生。

这一部经所说,「无量寿」三个字统统包含尽了。不仅这一部包含在里面,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无量这个意思统统包在里头,哪能出这个范围!不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也不能出无量之外。无量外面还有一法?没有的,全都在这个名号之中,这个名号梵音叫阿弥陀佛。你才晓得阿弥陀佛这个意思,实在讲,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所有一切经、所有一切法门,阿弥陀佛这一句都包括了。不仅包括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包括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所说的,都不能出「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之外。

这是我们的所求,这是我们本性本来具足的德能,这是我们本有的。现在自己迷惑颠倒,迷失了。我们迷了什么?自性无量的德能迷失了,现在变成了无知无能,这是我们迷了。你怎么迷的?佛在《华严经》上,把我们的病根一语道破。在「出现品」里面,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有一切众生跟佛没有两样,跟释迦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一切诸佛,智慧德能完全一样;「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把病根说出来了。

我们的病根是什么?妄想执著,好像给一切众生诊断,病源找出来了。妄想变成了所知障,智慧没有了;执著变成了烦恼障。这是佛常在大小乘经典都说的二障。障了什么?障了自性的无量。我们本来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一切一切的无量统统没有了,都不能现前了,就被这二障障碍住了。

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教我们什么?总而言之,教我们破二障。二障破了,你那个无量寿的性德就现前了。无量寿是佛给你的吗?不是,是你自己本来有的;去了障碍,自性就现前,就这么简单。所以,《楞严经》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到你成佛,佛问你得到什么?一样也没得到。怎么一样也没得到?因为统统是自性本来有的。如果是自性里面没有的,忽然来一样,你才能算得到了。这是本来有的,你得个什么!

佛给我们说的句句都是真实话,佛没有一样东西给人的。如果说佛有东西给你,那是欺骗你,没有这回事。说老实话,佛只不过是提供他修学的方法经验给我们作参考,他对我们的帮助就是这些。我们依照他的经验方法来修学,恢复自性了;自性里面无量的德能,不是佛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这是无量寿的意思。

所以在经题上,无量寿是所求;换句话说,这三个字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禅家要见的就是这个,在我们净宗就称作无量寿,在一般大乘教里面称作真如本性,这个名字不一样,实在讲是一桩事情,无量寿就是真如本性。

【庄严。】

第五小段,『庄严』。庄严,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真善美,这里面还要加一个智慧,「真善美慧」的集合,这就是真正的庄严。实在讲,本经所显示的是究竟圆满的庄严。

【经云: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他用什么方法来庄严?一向专志。到经文里面,我再细细跟诸位介绍。这一部经确确实实提供我们非常完美的修学原则,即使在世间学术上,你要懂得这些方法,好好的来运用,在世间无论从事於学术,或者在社会上从事的行业,都能够辉煌发达,它的好处太多太多了。

【庄严众行。】

行是行为,思想、见解、言行都包括在其中。

【又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这一句是法藏比丘对他老师提出的修学报告。极乐世界已经建造成功的时候,向老师报告,他已经成就庄严佛土。如何庄严佛土?是以清净之行,所以这个国土叫净土。净土从哪里净起?从心地净起,心净则土净。

因此,这一个世界,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它为什么这样的圆满而没有一点缺陷?这是一个新的世界,就如同我们这个地球上,这是一个新建立的国家,是个新国家;美国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是一个新的国家,它的人民是从四面八方移民过来的。西方极乐世界,人统统是这么来的,是移民过来的。像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我们从这个地球移民到极乐世界去。凡是去的条件,他要求的非常严格,心地清净。心不清净的人,不能去,念佛也不能去。所以古人常说,念佛心不清净,这些人「喊破喉咙也枉然」,去不了!这是诸位一定要明了的。

心地清净有三个等级,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叫理一心不乱,刚才讲的两种障都没有了,都破掉了,烦恼障跟所知障都破掉了,这叫理一心不乱,那是真清净了。中等的,烦恼障破掉了,所知障还在,这是中等的。下等的,二障都没破;虽没有破,他念佛这个功夫,念佛是定,这个能力能够把二障控制住,没断,控制住,控制住它不起作用,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功夫成片。两种烦恼根还有,古人讲这个方法叫「石头压草」,没除根。事一心、理一心是根除掉了,这个没除根,这叫带业往生。可是最低限度,你要有这个能力把这个二障伏住;这不是断,是伏,就是把它降伏住,有能力把它伏住;虽有,不起作用;换句话说,你这个心还是清净的,烦恼有,不起作用,要这样的条件才能往生。因此这个新国家,所有去的人心都清净,这就变成净土。

美国接受全世界的移民,没有这个限制;如果有这一条限制,美国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的净土,心不清净的人不准到这个地方来移民,那这个地方就变成净土了。阿弥陀佛他这一条限制的很严格,所以我们要知道他怎样庄严的。

【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这三句是总赞;换句话说,对於西方极乐世界做一个总评语,实在说不尽。在个人来讲,功是功夫,修学的功夫;在极乐世界团体里面来讲,这是它的功用。德是讲它的德能。个人修行的功夫,团体的功用德能,都是十方世界不能跟它相比的;换句话说,它样样美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这些我们将来在经典里面,都可以看到。

你看到之后,你会对它生起信心,你会体会到阿弥陀佛所作所为确实是有道理的,就是用我们凡夫的思惟来说,它合情合理合法,这个世界绝对不是一个虚构的。

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现在我们的科学家也都承认,这个太空当中,绝对不是只有地球才有生物,现在科学家相信其他星球里面有生物;不但有生物,而且有许多高等生物,他们的聪明程度、科技比我们还发达;像这种事情,佛经里面说得就很多很多了,这是被现代科学家证明了。西方世界也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星球,确确实实像我们一样的人类在那个地方生活。我们的活动空间是无量无边的,绝对不是只有小小的地球这么大,那就错误。

我们没有到这个世间来之前,我们在哪里?我们人会死,死了以后到哪里去?生前死后活动的空间,就不限於这个地球了。即使在六道里面轮回,六道有多大?佛经上讲三千大千世界,那是一个六道。我们这个地球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太渺小了。根据佛经,佛经不是说的确实数字,大概说的,佛讲一个大千世界有一百亿个太阳系,彷佛我们今天所讲的银河系一样。

如果要以黄念祖老居士的看法,一百亿个太阳系,那这个范围就更大更大了。我们今天讲太阳系,佛经里面讲单位世界,一个单位是一个日月所环绕的这个范围。过去一般法师大德,都把这个单位世界看作太阳系。黄老居士的看法不一样,他是学科学的,他说太阳真正围绕的那个中心,不是我们太阳系。那么太阳围绕的中心在哪里?银河。太阳环绕著银河转,银河系的中心是佛经里面讲的须弥山。黄老居士说,现在天文学家讲的那个黑洞,恐怕就是佛所讲的须弥山。

如果照黄老居士这个讲法,这个世界的范围扩大太多太多了,我们这一个单位世界就是一个银河系,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百亿个银河系,这个是六道轮回的范围。我们不出六道,在一百亿个银河系里面跑来跑去,到处流转,你说这个范围多大!这不过是一尊佛的教化区而已;像这样的大世界,在太虚空当中,无量无边!佛法里面讲的宇宙观、大宇宙,就是我们活动的空间。所以我们的心量要扩大,心量不能太小,一定要扩大,一定要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

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不是在我们这个大世界之内了,是另外一个大的世界、一个大千世界。这个世界距离我们多远?佛讲距离我们当中间隔有十万亿个大世界,有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如果一个大千世界是一百亿个银河系,你们去算,当中要距离十万亿个,一百亿个银河系算一个单位,它在那一头。

我们今天用光的速度,用电的速度,要想达到那里,那个计算单位恐怕都要以亿兆年为单位,才能达得到。我们现在晓得,以我们现在的光速,从我们银河系这一边到那一边,就要二十五年;那一百亿个银河系,还得了!佛法所说的大宇宙,今天被科学家证实了。

【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之圆明具德也。】

我们对於整个宇宙人生彻底明了,不再有一点迷惑。要用什么方法?要用修持的方法。我们通常讲修行,行是行为,修是修正,把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一切错误的把它修正过来,我们的智慧能力就恢复了。可是我们自己许许多多的错误,自己不知道,这叫愚痴。自己知道了,就叫觉悟;觉悟之后,要把它改正过来,那叫修行,那叫功夫。

譬如佛给我们讲了,我们有烦恼障,我们有所知障;烦恼障容易懂,烦恼是障碍,障碍清净心;所知障,障碍智慧。什么叫所知障?所知,就是整个宇宙人生是你本来所知的,你原来就有这个能力,你没有一样不知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你的本能。你的本能现在失掉了,为什么失掉?这个里面有个障碍,这个障碍叫做所知障。这个障碍佛给我们说穿了,是什么?妄想。一打妄想,智慧就没有了。为什么?因为打妄想,心不清净;有烦恼,心不清净了。如果把妄想跟烦恼拿掉,你的心就清净了;清净心起用,就是你自己本来的能力,你的本能就恢复了;本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佛是教我们恢复本能。

现在虽然佛把我们这个病根说出来了,说出来也没用;晓得有烦恼障,烦恼去不掉;晓得有所知障,所知障也去不掉。佛虽然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方法,你去尝试看看,太难了,实在是难。何况我们寿命又很短,时间不够用,这是真的。所以阿弥陀佛慈悲,他的条件没有别的,只要心清净,就能够到他那里去,他欢迎你去,他提供我们一个修学的环境;这是阿弥陀佛对我们最大的恩惠,最大的帮助。

第一个到他那里寿命长,换句话说,你有足够的时间修学;第二个老师好,诸佛如来在那里担任指导的老师;同学好,诸大菩萨是我们的同学。换句话说,修学的环境非常理想。不但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劝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我们看佛在许多经典里面所说的,连《华严》都不例外,世尊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劝大家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去。

所以这个法门、这一部经典是一切诸佛共同弘扬的法门,这就殊胜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这个经是多次宣讲,讲其他的经一生就讲一次,没有重复的,唯独这个经不断重复的讲,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佛的用心,也逐渐逐渐能够认识这个法门的重要性了。

事事无碍的境界跟圆明具德是华严境界,显示本经跟《华严》,无二无别。庄严是我们所需要的。无量寿是本体,真如本性;庄严是现相,最殊胜的德相。前面是本体,这是受用。有体有用,都是自性之体,自性的德用,这是我们所求的。

所以这个经的题目好,我们所求的都在题目上。用什么方法求?下面把方法也摆在经题上,这就是说净宗所修的,就是题上的「清净平等觉」五个字;净宗所修行的,就是依这一个原则。

【清净:身口意三业。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染之谓。】

要达到这一个目标,『清净:身口意三业』。身是身体,口是言语,意就是念头。我们所有一切行为,出不了这三个范围,「身口意」统统包括了。这三大类的行为,『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染之谓』,恶行是错误的行为,烦是烦恼,离一切烦恼,染是污染,离一切污染,这就叫清净。

大家都晓得,我们今天的心不清净,心理被污染了、精神被污染了,思想见解统统都被污染了。污染,就会发生许多错误的想法、看法,乃至於作法,那叫造业;造业,后面一定有果报。你造的善业,必定有善果;你造的恶业,一定有恶报;善恶果报,丝毫不爽!所以这个清净的心行,实在是非常非常重要。

【经云:心净则佛土净】

这一句话佛在《维摩经》上所说的,净宗的修学,就是要求心净。《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本经讲的「一向专念」,目的何在?就是求一心清净。

【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这两句话出自《华严经》上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异」。多就是一切。佛教给我们修学的秘诀,就在这两句话当中。「一切」是万事万法,「一」是什么?禅家又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没有人能答得上来。如果这两句你要是明了了,那就很简单了,万法归一,一归万法,一多不二。万法归一,「一」是什么?给诸位说,一是任一,不是专指一样,这个一定要知道。你参禅,万法无有一法不是禅;你学教,一切万法无有一法不是教;你念佛,一切万法无有一法不是阿弥陀佛。所以这个「一」是任一,不是特定指的哪一边的。

佛给我们开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要想成功,哪一个法门都行,你修学的原则就是要专一。你不能够学很多,学很杂,那就错了。你这一门通了,一切都通了,因为一就是一切。这个法门是平等,我这一门走不通,我走那一门;那一门走不通,我再可以选其他的门。可是你要记住,就是一门深入。你学禅,禅不是不好,好,一门深入;你学密,密也好,也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成功了;二门三门,你就失败了。

所以这个「一」,不是专指哪个一;绝对不是我这个法门殊胜,那些法门不如我。如果你有这一念,错了,大大的错了。选择法门,一定要看自己的根机、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程度、自己的生活状况,为什么?选择修学一个对自己没有障碍的,对我生活不但没有妨碍,而且还有帮助,使我生活过得更美满、更幸福,那你这个法门就选对了。所以,佛开这么多法门是让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不会选择,佛代我们选择,佛代我们选择的就是劝我们念阿弥陀佛。

为什么佛不选择其他的法门?这个法门容易,你看这一句「阿弥陀佛」,谁不会念?这个道理懂得,你可以念;不懂,也能念。只要一心念,不管懂不懂,都有成就。这个太难了,太不容易了。其他法门不行,其他任何一个法门,必须先要了解它,它走的路是「信解行证」。这四个步骤:第一个你相信,第二个你理解它,你完全通达明了,然后再修行,再证果。这个法门不要解,你解很好,不解没关系,一样成功;换句话说,只要你一心念,一心就清净,一心是清净心。

经上讲的这个原理,不仅是修净土,学禅、学密、学教、学戒律,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是要用清净心,都要一心学;念佛要一心念,参禅要一心参,研教要一心去研,都是一样的,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念佛,见到参禅的人,我很恭敬,我应当恭敬,因为法门平等,没有高下,他的根器跟我不一样,他聪明,他可以参禅,我聪明不如他,我老实念佛;他研教,教要智慧,没有智慧不能大开圆解,我智慧不如他,我老实念佛。所以人最重要的,换句话说,成功失败的关键,你知不知道自己?古人讲,必须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根机、知道自己的能力,我就会安分守己,我也会恭敬别人,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决定不可以贡高自大,不可以自以为是,这都是修行的大障碍。不仅修行是障碍,就是在世间事业上也是障碍,纵然成功,他的成功不会太久。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晓得这个「一」是任一,不是专一,不是特定指哪一个「一」。

我们今天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切经就是这一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来,就是一切经。我们净宗的看法,一点没错。这个参禅的人,中国参禅到六祖之后,都用《金刚经》做印证,所以一切经就是一部《金刚经》,《金刚经》就是一切经。对不对?对,他那个宗派那个法门一点都没错。所以决定不能说,我这个经是一切经的第一,它那个不如我,这就错了。这个一即一切,一切经就是一部经,一部经就是一切经。

那到底是哪一部经?部部经都是,没有一部经不是的。可是你要修的话,任何一部经,当然这部经选择你最喜欢的,所有一切经我最喜欢这一部经,一门深入,就行了;这一部经通了,一切经都通了。展开一切经摆在面前没通,证明这一部经没通;如果这一部经通了,那一切经真的都通了。

印光大师《文钞》里,有一篇我记不得名字了,我看《文钞》大概在三十年以前了,是刚刚学佛的时候;以后我劝人,但是我自己都没有时间去看。曾经有一个参禅的人,是一个在家的居士,年岁也很大了,写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也很自负,说他参禅参一千七百则公案,就是《传灯录》,禅宗里头有一部《传灯录》,他说一千七百则公案,他差不多都参透了,其中还有几条不太明了;差不多统统都参透了,只剩下几条了。印光大师回他一封信,如果有一条没有参透,你全都不懂;如果你有一条懂,就全部都透了。这一位参禅的,以后跟印光大师念阿弥陀佛,服了。确实如此。

你说这个经通了,这个《大藏经》任何拿一部来,你全都通达;如果我这个通了,那个我还有一点不通,证明你这部经也不通。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的学术,隔行如隔山,这一门通了,未必通那一门。佛法不是,佛法是性理之学,心通,所以一通一切通。不可能说你这个法门通了,那个法门不通,没这个道理!换句话说,这一句佛号要念好了,真念通了,教也通了,禅也通了,密也通了,没有一样不通。参禅的人要通了,大彻大悟了,净土也通了,密也通了,教也通了,样样都通。这叫「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就是心清净。

心清净平等了,它起的作用叫照见,它不是分别,不是执著,不落思惟。我们讲研究研究,研究就坏了,一研究就落在意识里面去了。他不用意识。

所以我们佛弟子家里供养佛像,庄严道场,家里有佛像也是道场,真正修行人不必用香花。用什么庄严?一杯清水。供佛供什么?供一杯水。水表什么?表清净心。看到这一杯水,我的心像不像水,水不起波浪,平的,我的心平不平?水干净,没有污染,我的心有没有染污?这一杯水是表法的,常常提醒你。如果你心真的像水一样平静,一点波浪都没有了。波浪就是念头,我们起心动念是念头,「贪痴慢疑」,那是污染,那不干净。果然不染,清净了;果然不起波浪了,平等了,就是此地清净平等。底下的作用,就是觉,无所不觉。不但整个佛法你觉悟通达了,世间一切法一样通达了,不用学的。世间学一门学得很苦,真正心通了,不要学的,一接触就明了,一看一听就通达,一丝毫错误都没有。

这个能力并不神奇,这个能力是本能。为什么一切法通达?一切唯心造,你现在的心能起圆满的作用,它怎么会不知道,怎么会不通达!佛法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修的是清净心,统统修的是平等心,只是所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目标完全相同,这一点不可以不知道。如果不知道,你就迷惑了,必定犯了很大的过失。什么过失?自赞毁他,起门户之见,这个就错了。有门户之见,可见得你心不清净,你那个法门修得再好,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换句话说,念佛不能得一心,往生不可靠,靠不住!参禅不能得禅定,学教不能明理,持戒不能得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律持的再好再严,不会得定。为什么不得定?心地不清净,心不平等,他怎么能得定?定是清净平等心,这个很要紧很要紧。

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事实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这才理得心安。道理明了之后,心就安了,对於一切法自然恭敬;对於自己所修学的,绝对不会有自卑感,知道是平等的。他虽然高,我也不低,这个贡高我慢的心不会生起来了。底下是:

【平等觉。】

第七段是经文上「平等觉」。

【经云: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不二法门。】

「真如」,真就不假。《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就不是真实的;真实,就不是虚妄的。「如」这个意思,当下就是。这说的是什么?就是说的我们真心,说的我们本性。

佛为什么就一桩事情,说了这么多的名词?譬如我们随便略举几个例子,真如、本性、自性、真心,《楞严经》上讲的如来藏,大乘经上讲的第一义,统统都是讲的这一桩事情。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这个名词要在经典上随便去找一找,可以找到几十个。佛的用意我们要知道,佛教我们不要执著名相;你知道是这一回事情,用什么名相都可以,一执著就错了。

所以一桩事情用许多名词来说,是教我们破名字相。不但名字不能执著,言语也不能执著。你看《大乘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佛讲的意思,真实义就能够体会到了,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果这三样,你执著了一样,佛讲的真实义你很难体会。

所以,平等就是真性,真心是平等的,妄心是不平等的。我们今天对人平不平等?对一切诸法平不平等?对一切事物平不平等?不平等,当然不平等。不平等怎么办?要在事事物物里去学平等,这叫修行;逐渐我们的分别执著慢慢减少了,这叫功夫。

功夫在哪里?我这个分别执著一年比一年轻了,一年比一年淡了,这个功夫好。换句话说,对佛经上讲的意思愈来愈明白。如果有很重的分别执著,古来祖师大德注得再好,你也看不懂;今天就是佛来给你说法,你也听不懂。为什么?你用分别心去听,你用执著心去听,你用不平等的心去听,你怎么能听到他的真实义?

这是佛法难处,就难在此地;我们用的心跟佛菩萨的心不一样,所以佛菩萨的意思,我们就不容易体会了。如果我们用的心跟佛菩萨的心是一样的,不等他说,他这一提,我们完全了解了,自然就通达了,这一点希望同学们要多多的留意。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明天再跟诸位介绍,这个「平等觉」里面的含义非常丰富。

下一篇:无量寿经(1992年6-10集)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