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词语竟然都源于佛经,你都知道哪些
赵朴初先生说:“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爱河
出自《楞严经》卷四:“爱河乾枯,令汝解脱。”指爱情就像河流一样,人沉溺其中,就不能自拔。
律师
梵文Vanayacarya的意译,佛教称谓,指善于背诵和讲解律藏的僧人,现指依法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出庭辩护及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的专业、专职人员。
梵文Hetu-phala的意译,“因”与“果”合称指规律,亦指因果报应,是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
导师
佛教用语。在佛教里指引导人成佛之人, 是佛菩萨的通称;又指佛说法时,担任唱经表白者。《法华经》:“ 诸仙之导师, 度脱无量众。”
思维
相当于梵文Cintana,即思考、思量,泛指一切思想认识活动。
出家
梵文Pravrajana的意译,泛指出离家庭,抛弃妻子,财产,名誉,地位等一切世俗之累,静修解脱之道。
悲观
出自《法华经·普门品》,佛教五观之一,指对世事怀消极看法。
昏沉
梵文Styana的意译,指身心昏沉蒙昧的状态。
法师
梵文Dharmacarya的意译,佛教称谓,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以致力于修行传法的僧人。
出自《正法华经·光瑞品》,指佛教信众与佛菩萨之间此动彼应的相互关系。
理性
出自《涅 无名论》,指修为达到涅 的境地。
商量
心田
梁简文帝《上大法颂表》:“泽雨无偏,心田受润。”指人的内心。
真心
《赞》:“心有真心,有妄心,皆所以别其正心也。”指真实无妄之心。
魔
梵文Mara的音译,指破坏善行的恶鬼。
刹那
梵文Ksana的音译,指极短的时间。
欲火
形容情欲炽盛如火。《楞严经》卷八详明其业因、业相、业果皆如猛火。
面壁
佛教用语,指面对墙壁默望静修。据说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曾面壁而坐,终日默然静修九年。
天龙八部
天龙为八部之首,八部泛指众生、诸神魔等。《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
世界
佛教用语。《楞严经》:“ 何名为众生世界? 世为迁流, 界为方位。妆今当知, 东、南、西、北; 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实际
佛教用语。实,佛家是指最高的“真如” “ 法性” 境界;际,指境界的边缘。如《大智度论》:“实际者,如先说法性名为实,人处名为际。”
境界
上古汉语中表示疆界,意义比较实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借用了这个词,但意义比较虚,一般是指精神上达到某种境地。
劫
古代汉语原义为强迫、威胁的意思,佛经翻译指天地的形成到毁灭为一劫。
叶落归根
禅宗用语,语出《坛经·付嘱品》,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
不可思议
8世纪新罗密宗僧人称谓,也作佛教计量单位。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唯我独尊
佛教用语,原意为称颂释迦牟尼高贵和伟大。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想入非非
出自《楞严经》:“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现指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
三生有幸
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出自《涅 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愁眉苦脸
“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一丝不挂
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佛教中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
女大十八变
《景德传灯录·幽州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