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感悟
"不生不灭", 五蕴真空, 便无法可生, 若法不生, 自无可灭。 一旦明了般若妙法, 无妄想心, 就不会有生有灭, 也就无需乎求离苦, 也就没有度脱苦厄一说了。
因为一切唯心造,所以一切都是虚妄,就因为是自己心(想变什么变什么,不就是假的。)造的。而唯物主义看什么都是真的。
自己的心就是最大,最神奇的感应场。
空是最好用,最实在的能量场。空无处不在。
遇到事情不是不做,而是尽全力去做,但做的时候把他看空(有个清净心)。这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矛盾而统一的。
佛说无明如虚空之花,无生处,无灭处,不了自了,了(有妄想)而不了。就让它自生自灭吧!所以佛干净的像琉璃一样。
放下才能得到,因为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就是放下、没有执着的人。
色空不二,不执着色也不执着于空。
恶因不生,恶果不来,善因常种,不求其果,而自得其果(求其果就是有烦恼心了)。所以佛常在经书上讲:不求自得。
心是空的,一切念头都可以放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才完美,没有分别。才可以解释宇宙一切哲理。
中道,两个极端都有我执存在。
有无相生,既对立,又统一(缺谁不可)。色空也是如此。一切都在不停变化,所以无一真实。有无都会生烦恼,还不如看空,不在两面。
三世之心不可得,因为心里没有欲望空无一物。(或者说是放下了)
要用一个没有欲望清净的心(或者是放下的心)来读金刚经,这样可以理解一点。
得到需要努力,放下需要勇气。
不起生灭分别,故能不生不灭。
念头太多,所以不自在。
人的烦恼如同泉眼,克制烦恼不在于堵泉眼,而在于找到源头。空就是源头
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福德可有可无,知足常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不着于有,不着于空,才是圆融自在。
为别人着想,自己的烦恼自然就消失了。
一切诸相,即是非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所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处才能生有,卸下心中的负累,才能发现更美好的力量。
佛土都一样,因为不一样的是人的心。
一切法皆是佛法,高手都要练回清净心,这样才能通达。于清净处看万法,于万法中看清净。
因为一切皆是虚妄,所以保持清净心。
谓谛审诸法,体性虚幻(无生灭所以虚幻),而本无生灭(就因为一念不生,所以何谈生灭)。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既然无生灭,又怎可得)。
原来都是一种感觉,可有可无。
因为一切都是假的(意识可以随意生灭),所以要看破。
坐禅使我开始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拓展心灵空间,处事的态度亦较前客观和包容。
妄念来去,顺其自然,自生自灭,但不起妄想分别。色空不二,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的身体都是地水火风合成的,却不是真正的自己。
骂佛等于骂自己,因为人人都是佛。
空车时不着急,不忧心。
平常心即是佛心,平常是即是佛事。
盲目作为,任为,止息,灭相都有我执存在,说到底都有烦恼。
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不执着。
别人让我生气,我能忍,我还能忍,心好像是空的才能这样。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是不是说一切法也是无实无虚,不用执着。
不自以为是也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种。人心本自清净,从清净心而生发出一切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为体,色为用。
原来放不下就会有挂碍。执着才会有痛苦。
该说话时说话,该干嘛时干嘛!
放下就是心里要有清净心。只是心里的放下。
要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要先救度他人,不为自己考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故能没有烦恼。心里本自清净。
让烦恼来吧,岂不是一种大度。
最后无所得,因为一切空无自性,做到了放下。法无定法,故知法也是空性。
不说尚且是种执着,何况说出来呢。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学佛是发自内心的,自己的心一点一点改变,去求佛菩萨(向外求)怎么可以呢!
得失随意,一切随缘。三世之心不可得:人终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所以要看淡放下(要有一个无所得之心)。
人因得不到才会生气,但人就是得不到,所以放下得到这个执着,不要生气了,学会放下了。
我现在的心不是我的本心。本心是清净无染的,就要放下执着,这样才能清净无染。
放下一切,心无执着,心无挂碍,无所得。
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故无话可说。
因为性空,所以不执着任何相。
行无求而自松。有烦恼时不要想着我要克服这个烦恼,而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这才是无求。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是清静无染的,自然不用学道,本自清净。
知足常乐,不知足就不会快乐。
得成就者是什么状态?“于此无修亦无成就”,他不会有任何障碍再发生,“于此”是于当下境界,他的认识和感受绝对不会有任何障碍,“无修”是没有障碍,“无成就”是没有挂碍;没有障碍是现行状况没有发生阻碍,无成就是理见上没有任何挂碍,他不会存在心里的约束、观念的障碍,所以叫修习此心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