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梵志品第三十五原文和白话译文

2018-08-13 佛教经咒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作者:尊者法救 维只难

前言:

《法句经》尊者法救(撰)维只难(译)

《法句经》是从佛经中录出的偈颂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纪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来传诵的佛祖法句,编集出新的《法句经》。

《法句经》梵志品第三十五

有四十章。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学无秽可称道士。

截流而渡无欲如梵知行已尽

是谓梵志以无二法清净渡渊

诸欲结解是谓梵志适彼无彼

彼彼已空舍离贪淫是谓梵志

思惟无垢所行不漏上求不起

是谓梵志日照于昼月照于夜

甲兵照军禅照道人佛出天下

照一切冥

非剃为沙门称吉为梵志

谓能舍众恶是则为道人

出恶为梵志入正为沙门

弃我众秽行是则为舍家

若猗于爱心无所著已舍已正

是灭众苦身口与意净无过失

能舍三行是谓梵志若心晓了

佛所说法观心自归净于为水

非蔟结发名为梵志诚行法行

清白则贤饰发无慧草衣何施

内不离着外舍何益被服弊恶

躬承法行闲居思惟是谓梵志

佛不教彼赞己自称如谛不妄

乃为梵志绝诸可欲不淫其志

委弃欲数是谓梵志断生死河

能忍起度自觉出堑是谓梵志

见骂见击默受不怒有忍辱力

是谓梵志若见侵欺但念守戒

端身自调是谓梵志心弃恶法

如蛇脱皮不为欲污是谓梵志

觉生为苦从是灭意能下重担

是谓梵志解微妙慧辩道不道

体行上义是谓梵志弃捐家居

无家之畏少求寡欲是谓梵志

弃放活生无贼害心无所娆恼

是谓梵志避争不争犯而不愠

恶来善待是谓梵志去淫怒痴

慢诸恶如蛇脱皮是谓梵志

断绝世事口无粗言八道审谛

是谓梵志所世恶法修短巨细

无取无舍是谓梵志今世行净

后世无秽无习无舍是谓梵志

弃身无猗不诵异行行甘露灭

是谓梵志于罪与福两行永除

无忧无尘是谓梵志心喜无垢

如月盛满谤毁已除是谓梵志

见痴往来堕堑受苦欲单渡岸

不好他语唯灭不起是谓梵志

已断恩爱离家无欲爱有已尽

是谓梵志离人聚处不堕天聚

诸聚不归是谓梵志弃乐无乐

灭无健违诸世是谓梵志

所生已讫死无所趣觉安无依

是谓梵志已度五道莫知所堕

习尽无余是谓梵志于前于后

乃中无有无操无舍是谓梵志

最雄最勇能自解度觉意不动

是谓梵志自知宿命本所更来

得要生尽睿通道玄明如能默

是谓梵志

《法句经》译文及解读--35梵志品

【译文】

梵志品大意是讲,(人的)言行清净,治学精纯而不庞杂芜秽,这样的人便可称之为得道之士。

堵截欲望之流超度到彼岸世界,没有欲望犹如梵志:(尘世之)知(世俗之)行已经彻底摒弃乾净,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㈠

修道没有其他第二道门径,只有清净心可以度过世俗深渊:各种欲望烦恼已经开解,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㈡

遇到对待之彼物而消除与彼物之对待,彼与彼之间便已「空」而无「彼」之存在:舍弃远离贪欲淫意,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㈢

思维之中没有一点尘世污垢,所有意念之中没有烦恼:上求(之意)不(再)产生,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四)

太阳在白天普照人间,月亮在夜晚光照大地:盔甲(士兵)在行伍中光芒照耀,禅定(之光)笼罩得道之人:佛祖在人世间出现,贫(光)照亮一切幽暗昏冥。(五)

并非剃了头发即是沙门(之人),所作所为皆吉利方(才)是梵志(之上):(我们)是说能够舍弃各种恶(行)(之辈),这才是修道之人。 ㈥

跳出恶之深渊便是梵志(之士),进入正道才是沙门(之人):抛弃了自己的污秽之行,这样便可称之为出家人。(七)

假如倚靠於爱意(之上),而心(念)没有任何执著:已经抛舍了(爱意)已经使心归於端正,这便是息灭了各种苦(难)。(八)

身(行)嘴(上言语)与(心)意,(都)清净而没有过错失误,能够管束(身、口、意)三行,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九)

假若心(裹)知晓明了佛所阐释的诸种(佛)法,反观其心自归正道,(致使心意)净洁如水。(十)

并非剃去头发,便能称之为梵志之上:真诚地践行(佛)法(佛)行,(心意)清净纯洁才是贤(德)之人。 (十一)

剃了头发(却并)无智慧,身著草(织之)衣(又有)何用?内(心)不能离弃(对万物万相)的执著,表面上舍弃(一切)又有何益?(十二)

身披(袈裟)之服而(真正)除恶务尽,亲身践行(佛)法(佛)行,关闭居所一心思(法),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十三)

佛(祖)不教导他人(了),赞偈之中有佛祖之义:获得真谛寂穆不言,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十四)

断绝各种「想要」的欲望,不放任淫荡(自己的)心(志):委弃(各种因比较而产生的)分别数量(观念),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十五)

截断生死流转之河流,能够忍(住各种怒辱)便能超度(世俗之苦):自我觉醒其心意而能跳出深坑,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十六)

遭到咒骂遭到打击,默默无言地忍受而不发怒:(拥)有忍耐侮辱的功夫,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十七)

假若遭到侵犯欺侮,只是思念(如何)去坚持戒德,端正(自)身自我调理(心念),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十八)

心(中)舍弃恶法,就像蛇蜕其皮(一身清新),不被欲望污染,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十九)

觉解到生命本质是苦,从此便可熄灭(各种)意念:能够放下(人生)重担,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二十)

觉解微妙之智慧,分辨出道与不道的区别:身体力行上等之道义,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二十一)

捐弃家居生活(形式),没有家居的一切畏惧(担忧):少求寡欲,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二十二)

放弃治理生活(之意),没有贼害他人之心:没有什么可以引起烦恼的,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二十三)

避开争斗下去与人竞争,遭到冒犯而不惰慢:恶(行)逼来以善意对待,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二十四)

除去淫怒痴(意),以及侨饰情慢等诸恶,就像蛇蜕去旧皮(毫不怜惜),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二十五)

斩断隔绝世间一切事务,口中没有任何粗鄙言语,力行佛道知真谛,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二十六)

世间所有恶法,(无论)长短巨细,既无所取亦无所舍,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二十七)

今生今世行为净洁,後世来生没有污秽,了无世间(恶)习亦无什么(再要)舍弃,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二十八)

抛弃身(躯)无所倚靠,不去诵读异(教)言论,践行(犹如)甘露(甜美)的「灭」道,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二十九)

无论是罪(报)还是(福)报,两种行为永远消除,没有忧愁没有尘世之恋,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三十)

心以没有尘世污垢为喜(悦),犹如十五之月充盈丰满(洁明净):各种诽谤诋毁之语消除殆尽,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三十一)

看到痴人往来不绝,堕入苦难深坑遭受苦痛(折磨),要想独自地渡到彼岸,不要轻信外教邪说:专一 (践行)「灭」道不(再)生起杂念,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三十二)

已经斩断恩爱(之意),出家修道没有(任何)欲望:所存爱欲已经驱除殆尽,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三十三)

远离人居独行道,不堕天界诸般乐,三界色欲皆不著,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三十四)

抛弃快乐和不快乐,证得涅清净界:壮汉力断三世轮回,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三十五)

生命已终结,不堕轮回道:觉解安乐境自度无凭依,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三十六)

已经度脱(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道(深渊),不再堕入色欲界:习气除尽无残余,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三十七)

过去、未来,及至(现在),我之心中没有任何执著,没有正在握紧(之物),没有任何再要抛舍(之物),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三十八)

最雄最勇之人,能够自觉佛道了脱尘世,了悟之心寂然不动,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三十九)

自己知晓以往的命运,以及自己轮回之身:求得佛道斩断生死轮回之流,驭智深通道机玄妙:明察一切又能静穆无言,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四十)

【原典】

梵专品第三十五有四十章

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学①无秽,可称道士②。

截流而渡,无欲如梵,知行已尽,是谓梵志。㈠

以无二法③,清净度渊,诸欲结解,是谓梵志。㈡

适彼④无彼,彼彼已空,舍离贪侄,是谓梵志。 ㈢

思惟无垢,所行不漏⑤,上求不起,是谓梵志。(四)

日照於昼,月照於夜,甲兵照军,禅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五)

非剁为沙门,称吉为梵志;谓能舍众恶,是则为道人。㈥

出恶⑥为梵志,入正为沙门;弃我众秽行,是则为舍家。(七)

若猗於爱,心无所著;已舍已正⑦,是灭众苦。(九)

若心晓了,佛所说法,观心自归,净於为水。(十)

非蔟⑧结,名为梵志;诚行法行,清白则贤。(十一)

剔发无意,草衣何施⑨?内不离著,外舍何益!(十二)

被服弊恶⑩,躬承法行;闭居思惟,是谓梵志。(十三)

佛不敌彼,赞已自称⑾;如谛不言,乃为梵志。(十四)

绝诸可欲,不淫其志;委弃倍数⑿,是谓梵志。(十五)

断生死河,能忍超度;自觉出堑⒀,是谓梵志。(十六)

见骂见击,嘿受⒁不怒;有忍辱力,是谓梵志。(十七)

若见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调,是谓梵志。(十八)

心弃恶法,如蛇脱皮;不为欲污⒂,是谓梵志。(十九)

觉生为苦,从是灭意;能下重担⒃,是谓梵志。(二十)

解微妙慧,辩道不道;体行上义,是谓梵志。 ( 二十二

弃捐家居,无家之畏;少求寡欲,是谓梵志。(二十二)

弃放治生⒄,无贼害心;无所娆恼,是谓梵志。(二十三)

避争不争,犯而不慢;恶来善待,是谓梵志。(二十四)

去淫怒痴,慢诸恶;如蛇脱皮,是谓梵志。(二十五)

断绝世事,口无矗言二人道审谛⒅,是谓梵志。(二十六)

所世恶法⒆,修短巨细,无取无舍,是谓梵志。(二十七)

今世行净,後世无秽,无习无舍,是谓梵志。(二十八)

弃身无猗,不诵异言,行甘露灭⒇,是谓梵志。(二十九)

於罪与福,两行永除,无忧无尘,是谓梵志。(三十)

心喜无垢,如月盛满;谤毁已除,是谓梵志。(三十一)

见痴往来,堕斩受苦,欲单渡岸,不好他语(21),唯灭不起,是谓梵志。 (三十二)

已断恩爱,离家无欲,爱有(22)已尽,是谓梵志。(三十三)

离人聚处,不堕天聚(23),诸聚不归,是谓梵志。(三十四)

弃乐无乐,灭无(24),健违诸世,是谓梵志。(三十五)

所生已讫,死无所趣(25),觉安无依,是谓梵志。(三十六)

已度五道(26),莫知所堕,习尽(27)无余,是谓梵志。(三十七)

于前于後,及中无有,无操无舍,是谓梵志。(三十八)

最雄最勇,能自解度,觉意不动,是谓梵志。(三十九)

自知宿命,本所更来;得要生尽,叙通道玄;明如能默,是谓梵志。 (四十)

【注释】

①理学:治学。

②道士:有道之士,得道之士。

③二法:其他门径,其他方法。

④适彼:遇到对待之物。彼,相对於我、此而言的他物。

⑤不漏:没有烦恼。

⑥出恶:走出恶的范围;或曰剔除恶的念头。

⑦已舍已正:已经舍弃了恶,已经就入正道。

⑧蔟:剃尽。

⑨何施:有什么作用。施,用也。

⑩弊恶:使恶坏死,即除恶。

⑾赞已自称:已,一写作己。赞,古时一种文体,类似佛教偈颂。自称,自己说出来了。

⑿倍数:因比较而产生的分别数量之念。

⒀堑:深沟。

⒁嘿受:默默地承受、忍受。

⒂不为欲污:不被欲望所污染。

⒃重担:譬喻语,即指人生各种焦虑,烦恼。

⒄治生:治理众生,即有为之心。

⒅人道审谛:力行佛道,知解真谛。

⒆所世恶法:即世间所有恶法。宋本《法句经》此句译作「所施善恶」,亦通。

⒇行甘露减:行使以甘露法――即佛法为标准,而灭尘世之苦。

(21)不好他语:不偏好异教之言语。

(22)爱有:爱欲的存在。

(23)天聚:即天界诸神所处之处。与人聚相对。

(24)无:,音yun,云烟貌;,暖;无,即不剩一点痕迹。

(25)所趣:即所趋、所往之意。

(26)五道:即佛教所指的天、人、畜生、地狱、饿鬼等五道。

(27)习尽:各种尘世之恶习驱除乾净。

下一篇:念地藏经对孕妇和孩子好处太大了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