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禅】觉知课:观心瑜伽

2019-03-28 智悲德育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意瑜伽,就是心的瑜伽。在佛教中,不管显宗还是密宗,相关的讲法都特别多。今天要讲的,是一种观心的方法。

观心非常重要。很多学习藏传佛教的人在修加行等各种法,目的都是为了认识心的本性。因明的辩论、中观的辨析、密法的安住,乃至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最终极的意义都在于此。

对有缘者来说,认识心的本性可谓易如反掌;对一般根基的人来说,则不会那么容易。但不管怎样,观心有很大利益,如果一个人懂得观心,遇到再大的麻烦,都能迎刃而解。这正是成就者和凡夫之间的差别。

莲花生大士曾说,如果不认识心的本性,即便是通达千经万论的班智达,也还是愚痴之人;如果认识了心的本性,即便是目不识丁的牧童,也成了通达万物的智者。这句话值得大家深思。

在座各位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在世间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但我也看到,大多数人对生命、心灵的探索,可能还只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并没有真正去修行。这几天我观察发言的教授、同学,有些的确修行过,有些则不一定。但不管研究哪一个宗教,都要观自己的心,否则,只是理论上讲得好,关键时刻会用不上。因为我们迟早要离开这个身体,它只是暂时的借用品,几十年后,当我们不得不放下一切时,如果在心上有一点串习和功夫,这个善根将永远跟随我们。

这是在心的底层所进行的转变,所以并不容易。但今天用的观心方法会比较简单。

先给大家讲一个《楞严经》中的例子:阿难的修行遇到了违缘——摩登伽女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差点让他破戒。后来文殊菩萨把阿难带回释迦牟尼佛前,于是佛通过一系列方便方法,让他观察自己起心动念的这颗心到底在哪里。

这里说的“心”,就是我们的分别念、念头、情绪等。等下大家安住的时候,会很清楚地“看”到这颗心,一会儿跑出去,一会儿想睡觉,轮番处于掉举和昏沉的状态里。掉举是向外散;昏沉是向内收,或者在茫然无记中。凡夫的心就有这两个不好的特点。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当时佛就让阿难观察,这颗心是在身体外面、里面还是根尘之间?比如,你正在想一个美好的对境,此时就可以观察,你的心是在那个对境上,还是在自己的身体里;如果觉得在身体里,可以继续观察,是在上半身还是下半身;如果觉得在上半身,又是在哪个地方……这样层层剖析。

还有一种观察方法,是观察这颗心的本体,有没有颜色、形状,是白色、红色还是绿色?是三角形、四角形还是圆形?

当我们妄念纷飞的时候,就可以这样来观察。如果你找不到它的住处,找不到它的来源和去向,也找不到它的颜色和形状,到最后不难明白,这颗正在胡思乱想的心,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很多人读过《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在观察;而《楞严经》讲的心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则是从方位上观察。但不管从时间、方位还是本体上,正在产生分别念的时候,都应该仔细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你会发现,它的本体并不存在,是一种空性,而空性中又不是什么都没有,明明清清的心是一直都有的,这叫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

昨天有人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贪心即是空,空即是贪心”。贪在这里,是光明的部分。

一些修行人在内观的时候,会认识心的本性,从而成就。

慧可禅师断臂求法,达摩祖师问:“你想求什么法?”

慧可说:“我想安心。”

祖师说:“把心拿来,我给你安。”

慧可反观自心,找了很久说:“我找不到。”

达摩祖师于是说:“我已经给你安完心了。”

对有缘者来说,就是这么简单。禅宗是这样,密宗也是这样。如果是有缘者,可能一个上师、一个道友、一本书或者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能让他懂得观心。当他内观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在世间经历过的那么多痛苦、恐惧,根本没有发生过,都是分别念的不同形态。

而在藏密的修法中,对任何一种分别念,贪心也好、嗔心也好,都要明观它。昨天有人讲到“以贪止贪”,其实不需要,认识贪心的当下就能止贪,这非常容易。正在生贪心的时候,观察贪心的本体是什么;正在生嗔心的时候,观察嗔心的本体是什么,在这个时候,能当下认识它的本性,就叫“烦恼即菩提”,或者“分别念即是佛”。

语言讲得再多也没有用。如果是聪明利根的人,一旦内观自心,这种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可能当下就能呈现。

摘自索达吉堪布

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禅修开示

《身语意的瑜伽》

用 禅 修 陪 伴 生 活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

下一篇:大乘行者要无数劫积资净障吗?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