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不规范,佛祖两行泪
江湖上,总有关于佛教的各种传言
你信过几条?
最宝贵的权益,是真理
最致命的假货,是邪说
佛教是迷信
迷信是对一个事物盲目、迷惘的信心。
在这个时代,存在迷信的现象不足为怪。按照佛教的观点,迷信源于无明,也就是不具备智慧。而缺乏智慧者,不必说一般世间人,即便在科学工作者中也不乏其人,比如不懂科学的真实内涵,却一味崇信科学,这就是一种迷信状态。
西方的一些名人,像尼采和弗洛伊德,都承认自己早年迷信过。他们所谓的“迷信”并非指信仰宗教,而是在人生观上有过迷失。当然,也有人对宗教盲目相信,但这只是个别人的状态,不能代表整个宗教就成了迷信。
像中国的三大主流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大家如果去认真了解,就会知道它们并非迷信,只不过后来的信众对教义没有真正理解,或者理解有所偏差,就会出现一些属于迷信的民间行为。
归根结底,是否迷信跟人的智慧密切相关,如果智慧没有达到一定高度,行为就很可能带有迷信成分。所以,即便在信仰科学的时代,迷信现象也在所难免,而且不仅普通人群中有,高层次的人群中也存在。
佛法是消极避世
提到佛教的无常观,有些人觉得是一种消极,是没有勇气面对现实。这其实是一些电影、电视里的不良信息给人留下的错误印象。
说实在的,假如一个佛教徒,对生老病死这些人生中最大的事,比如无法医治的疾病、无法挽救的死亡等,都有面对的勇气,那对其他生活问题会怎样?我想,没有他面对不了的。
生活中的感情、财富、地位都是不稳定的,不论现在看上去有多快乐,无常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并带来很多痛苦。而刻意压制、逃避,对我们没有丝毫的帮助。
谁都无法真正逃离痛苦。但是,如果经常思考生活的本质,我们的心会逐渐堪能,从而不再受到严重的伤害。
其实,痛苦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带来宝贵的学习机会,增强我们的心力。修行人也会遇到痛苦,但修行人不会把痛苦执为实有,反而将它转为道用,即便面对亲人去世,也不会像普通人一样脆弱不堪。
出家是万念俱灰,遁入空门
有些人受电影、电视的影响,生活中发生变故,或者跟家人吵架,就哭喊着要出家,好像万念俱灰、走投无路的时候,就要到寺院里去。
其实,内心正在忧愁痛苦中的人,佛教是不开许出家的。要观察至少四个月或者四年,等忧愁完全平复后,如果还矢志出家,才能得到开许,进入僧团。这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何况,世间人对佛教的教义、传统还有各种歪曲和误解。
比如,认为和尚一定要住在深山老林,与世隔绝,不能出现在城市。虽然有些出家人的确选择终身住山、闭关修行,但在很多佛经中,也劝导出家人前往城市,为有缘众生说法施教。
还有人对佛经望文生义,提出种种质疑:“佛教不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吗?佛教不是讲看破一切吗?你为什么还要吃饭、修行呢?”像这些,都是没有正确理解佛教教义所致。
佛法广博而深奥,并非一两句话就能代表全部,也并非依文解义就能够通达其中义理。
出家人是寡情绝义
一位知识分子说,因为《白蛇传》,他耽误了学习真理二十年。因为这部电影让他觉得法海是一个很残忍的人,不讲情义、不懂恩爱,而所谓的慈悲,也是在破坏家庭,所以对佛教自然有一种非常负面的看法。但经过长期研究之后他才明白,原来历史上的法海禅师并不是这样的角色,过的也并非这样的人生。原来有些电视、电影,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信息和能量。
藏地著名学者根登群佩说过:“佛教的特点,不是处处发动战争,用武力征服整个世界。而是以连蚂蚁都不杀害的行为,感动了整个世界。”这种博爱,无论是谁都会叹服。
一般的慈爱,仅限于人类或者有限的动物。而最高的慈爱——出世间的大悲心,不管对什么众生,人类也好、动物也好,只要他有苦乐的感受,都要去帮助。不仅范围是无限的,时间也是无限的,并不是今天帮了,明天就不帮。这样的爱可以称之为大爱。
世间的爱是:你爱我,我也爱你;你不爱我,我会恨你。它有条件。
而出世间的爱是:你爱我,我也爱你;你不爱我,我照样爱你。这对一般人来说,很难做到。
学佛的人又苦又穷
有人觉得佛教主张苦行、克制欲望,这跟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冲突的。但实际上,佛教并没有要求人人都去苦行。
这个时代,物质的发展日新月异,佛教对此也非常赞叹。但在佛教的某些教义中,为了克制过度膨胀的欲望,仍然会教导人们修持苦行。就像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父母不给他买名牌衣服、高档手机等奢侈品,而要他刻苦学习,这样长大后才有出息;同样,在佛教的《毗奈耶经》等小乘经典中,为了克制重大的贪欲,而提倡知足少欲、勤俭节约,乃至行持头陀行,这也是引导弟子修行的一种方便。
但是到了佛教的中层教法——大乘佛教中,更加倡导利益众生。作为心怀利他的大乘菩萨,如果没有对财物的贪心,即使坐拥金山银山也是允许的。
所以,佛教有不同层次,就像心理学有种种分支一样,不能把佛教的教义狭隘化。
安忍是懦弱、好欺负
很多人担心,现实生活中,当别人对自己无端加害时,如果按照佛教的方法修持安忍,会被身边人看成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甚至对佛教徒或佛教也产生邪见。
遇到这种情况,别人不理解,非要以牙还牙,这也是他的自由。但实际上,不管从历史上看,还是回顾各自的人生,你会发现报复、对抗不一定能换来真理。
如果能安忍,今生的很多机遇会纷至沓来;如果不安忍,一定要报复,或许报复之后,你会更加懦弱。
所以佛教不认为非要通过争斗才能赢得胜利。胜利有两种,一种是以毒攻毒,而另一种,是用顺应真理的方式去战胜。对此,我们要用智慧来选择。
虽然很多人的价值观都是:“别人害你,你就要害他。”大家从小也被灌输过这样的思想,或者被教育说:“不能总是帮助别人,否则会变得软弱可欺。”于是都喜欢强势,而所谓的“强势”就是:“我要胜过一切。”
但到底是不是这样?你需要观察。
戒律是对自由的束缚
对于佛教的“五戒”,初学者也经常疑惑,这会不会限制了自己的幸福?但其实,五戒并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两千五百多年前,人类比较高的一种道德规范。即使对现在的人类,不管东方还是西方,我觉得也很需要。
五戒里,首先不能杀人。这是每个国家都禁止的。然后是不能偷盗。偷东西的话,在哪个国家都要承担法律责任。还有不能邪淫。这种家庭观念,对每个在家人来讲,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违反了,家庭关系会不正常。再有不能打妄语。打妄语就是现在说的骗人,我们不能说谎、欺骗。最后是不能喝酒。这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有害,对工作和生活也有影响。
这五种戒,虽然不是世间的说法,但实质上,很多人都会遵守。五戒一个都不守的人,在世间生活一定会有麻烦。所以我不觉得这是对幸福、自由的一种损害,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通过它,人们的见解和行为,会越来越高尚。就像一个学校有学校的制度,一个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一个民族有民族的规范,五戒也是全人类共通的道德底线。
要证明某个事物存在,有几种方式:一、现量。对于比较明显的事物,我们的眼识等五根识,在无错乱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感知,比如眼见色法、耳听声音、舌尝味道,以此就可以确定色法等存在。这种证明方法非常简单、直接。
二、比量。对于比较隐蔽的事物,可以依靠逻辑推理来证实。
比量和现代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极为相似:三段论是依靠大前提、小前提引出结论,或者通过已知的理由推测未知的法,而比量也是运用能立根据推出所立的结论。
打个比方,假如我没有去过美国,那么通过询问去过的人,依靠对方的可靠语言来推知美国的存在,这就是运用了比量。
很多人觉得“凡是看不到的,肯定不存在”。如果明白比量的道理,就知道这种观点并不合理,有些事物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但是运用比量可以证实,那么也可以确定它们真的存在。
三、教量。对于非常隐蔽的事物,比如光波、原子、夸克等等,可以依靠专业人士的语言来证实。
对世间的一些专业领域,非专业人员知之甚少,专业人员则了如指掌;同样,六道轮回极为隐蔽,超越一般人的认知范畴,但是佛陀悉知悉见,因此可以依靠佛陀的教言来证实其存在。
一个人要把量子力学研究透彻,可能要花上很多年。而六道轮回与业因果的道理看似简单,真要生起坚实的信心,也要下一番功夫——至少十到二十年中不断学习相关教理,才能真正明白。
总有人说:“佛教不是放下一切吗,为什么还要行持善法、拼命修行?太执著了!”
我先问一个问题。比如你想过河,需要一条船,但到了河对岸,肯定要丢下这条船才能上岸。你说这条船,到底要还是不要?
其实,等你修行圆满、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的确一切执著都要放下,就像上岸后不再需要船一样。但没到岸之前,你还是要借这条名叫“努力”的船,划过去。
这么问的人,是把放下的时间搞错了。如果一开始就放下船,怎么过河?如果中途放下船,在江心就更危险了。所以,佛教并没有说,什么时候都要放下。
就连佛陀自己,在没成佛之前那么长的时间里,也是行善断恶、积累资粮,从来没有放下过。直到最后成佛了,才放下一切执著。
我去美国、德国的一些学校时发现,那里很多教授学习佛法的精神,令我这个出家多年的人都十分钦佩——他们付出了非常多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甚至把家中的重要之事暂时搁置,而到其他地方参学,在参学过程中还学会了当地的语言。凭借着精进、严谨、科学的态度,他们对于因明、中观等甚深道理都非常通晓。
与这些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别佛教徒的学佛却沦于形式——开法会时就背着包、拿着转经轮赶过去,平时既不看书,也不修行,虽然已经皈依一二十年了,但对于三宝的含义,还是懵懵懂懂。
这种“形式化学佛”的现象需要断绝,否则佛教会被毁坏——不是唯物论者,不是其他宗教徒,而是一些盲目无知的佛教徒会葬送佛教的前途,因为这些人不具备高尚的人格,不了知佛教的道理,由此会使其他人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
曾经,“迷信”是一个非常泛滥的词。而如果人们不爱学习,迷信在这个时代将依然存在。
摘自索达吉堪布历年大学演讲
路 有 千 万 条,闻 思 第 一 条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
下一篇:孝养父母今生来世都会吉祥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