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就常常是以前多次发愿的结果

2019-03-01 智悲德育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关于舍利子尊者为什么拥有殊胜智慧,在《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不同的说法:久远之前,胜伏如来出现于世。有一天如来与两大弟子及菩萨、梵天众眷属去皇宫化缘,途中遇到三个童子,这三个童子一见到佛陀立刻生起信心。一个童子提议说:“值遇了殊胜福田,我们应当尽心供养。”另外两位则为难地说:“此处没有鲜花等供品,拿什么作供养呢?”倡议的孩童从颈上取下双股珍珠项链,准备以此供养佛陀,两位伙伴见后效仿他,也各自取下双股珍珠项链准备作供养。这时,倡议的童子问:“你们俩供养后欲发何愿?”一个童子说:“我愿成为如来右边智慧第一那样的人。”另一个童子说:“我愿成为如来左边神变第一那样的人。”这两个童子反过来问他:“你欲发何愿?”他则坚定地说:“我愿成就与佛陀无二无别之果。”当时的这三个孩童,就是后来的舍利子、目犍连和释迦牟尼佛。

看到这些不同的说法,大家不要觉得矛盾,其实一个人的成就,常常是以前发过很多次愿的结果,也就是说,舍利子在往昔的不同生世中,在不同的环境下,多次发下要拥有殊胜智慧的愿。所以佛经中有不同的公案完全是合理的。

在释迦牟尼佛的声闻弟子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拥有不忘陀罗尼,通达三藏,佛经中曾赞叹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之所以有超常的记忆力,是因为前世曾供养一位阿罗汉一钵食物,并且发愿:犹如此钵盛满食物一样,愿我的相续充满正法;犹如此钵纹丝不动、稳固置于垫上一般,愿我的相续牢记不忘所闻之法。

与阿难相比,许多人恰恰相反:本该牢记的善法一点都记不住,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不该记住的恶法却记得清清楚楚,过了许多年都忘不掉。有些人辛辛苦苦背了一个偈颂,过了九个小时就全忘了,而听到别人说自己一句坏话,过了九年都忘不了,这是非常颠倒的。今后大家要像阿难那样,要牢牢记住善法,尽快忘掉恶法。

在这几堂课里,我们介绍了佛陀的大弟子们往昔以何等因缘,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各自获得了不共的功德(如阿那律的天眼、舍利子的智慧、阿难的不忘陀罗尼)。其实这些圣者最初造的善法很简单,像供养一盏灯、一把剪刀、一根针、一钵斋饭这样的善法,任何人都能做得到。如今我们生在南赡部洲,值遇了三宝福田,正是培植福德的大好时机,大家要像这些圣者从前一样,及时在福田中播下善法的种子,以后一定会丰收福德的庄稼。

不仅如此,在作完供养后还要回向发愿,现在有些人不知道怎么发愿,其实发愿很简单,只要心里想:以此善法的功德,愿我变成如何如何,这就是所谓的发愿。只要在作完供养后,这样想一想就可以了,这最多是几分钟的事情,并没有要求从此以后,内心永远不离这种念头。此外,发愿的内容也要慎重,佛经中说:“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所以,如果作功德后发了善愿,以后会现前善果,如果发了恶愿,也会现前恶果。我看到在汉地的很多寺院里,有些人供上花果、点上香后,一直闭目合掌、口中念念有词,很难说他们发的是善愿还是恶愿。道友们一定要发善愿,千万不要发恶愿,否则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总的来讲,我们应当发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愿,如果能以清净心念一遍《普贤行愿品》,这就是非常好的发愿;分别来讲,我们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如果能往生极乐世界,自然而然会具足一切福德妙相,并能成办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事业。所以大家今后作完任何善法,不管是上供下施、闻思修行还是讲经说法、著书造论,都要将善根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前的许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发愿的。如世亲论师在《往生论》中说:“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意思是,以我造《往生论》的功德,愿我能面见阿弥陀佛,并与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宋代的永明延寿禅师日诵十万遍弥陀圣号[ 永明延寿大师修行非常精进,据记载,大师每日念十万遍佛号,每日常行一百零八件佛事。所以修行关键是看有没有精进心,一般人认为一天念十万遍佛号非常困难,很多人以种种理由,把时间在非法中度过;可是有道心的人早上起得很早、晚上睡得很晚,白天也不散乱,完全有时间念这么多佛号。由于永明大师道德巍巍,不仅为缁素尊崇,甚至为鬼神所敬。大师圆寂后,有一从临安来的僧人,经年绕大师塔,旁人问他何故绕塔?僧人回答:“我在一次大病中到过冥界,看见阎王殿左边供了一幅僧人像。阎王常在像前礼拜,我问旁边的判官:‘阎王礼拜的僧人是谁?’判官回答说:‘那是杭州的永明延寿禅师,他未经冥府,直接往生西方上上品。阎王敬重大师德业,故天天礼拜。’所以我来这里绕塔,以示恭敬之心。”],平时为众人传菩萨戒、施食放生,一切功德也都回向众生,作为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强调:我们每天都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同时观想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自他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时间,也可以念“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以这个偈颂来发愿。

——《藏传净土法》第40课

下一篇:为什么见到上师会流泪?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