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爱自己那样爱众生

2019-02-04 智悲德育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像爱自己那样爱众生

其实所谓的观世音菩萨,就是三世诸佛慈悲心的总体。我们要修的话,首先要让自己的心获得平衡,从修行慈悲心开始;否则自己越来越暴躁,全部依靠观音菩萨来解决问题,也有困难。

一个原来粗暴痛苦的人,通过短时间的修行,完全可以变成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的、开心的人。

作为修行人,当我们看到一些可怜的众生,虽然很无能为力,但是我们也不能放弃。

昨天在诺贝尔和平奖纪念馆殿堂看到一些照片,有些三代人都是在战争当中度过的。刚开始在巴基斯坦,然后在伊拉克,后来去了叙利亚。现在虽然到了挪威,但难民的身份还没有得到。想想这些人的苦难,如果我们变成那样会怎么样?看看我们自己的慈悲心是什么样的。

大乘佛法的根本,就是像爱自己一样尽量地爱众生,与我们很多人自我主义的一些行为——过于地夸大自己,这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心的训练,尽量想办法提升爱别人的心。

如果说“一切众生”这样太泛泛的词,可能心里没有什么感受;那我们每一个人,在每一天的生活当中,哪怕一个微笑,也可以给其他众生带来一种快乐,也是赐予一种爱。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观察一下自己。

有一个人,她生活在养老院里,因为她的丈夫、儿子都因车祸死了。最后她自己也得了抑郁症,非常痛苦,于是她想到药店去买药自杀。药店的人对她非常好,一直用微笑迎接她。过两天,她写了个纸条给药店的人:本来那天我去买药,是要离开这个世间;可是你的微笑给了我安慰,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动力。也许普通人看了觉得这是非常寻常的事情,但其实我们生命中一个很微小的举动,也许就能改变别人的命运。

我们很多人自认为是大乘佛教徒,但实际上遇到众生的时候,别人没有害你,而你却通过各种方式去害别人,或者经常说别人的过失。这些行为都需要观察。我觉得现在我们很多大乘佛教徒,讲到空性方面、讲到自己的修行,就很有兴趣;但利益众生方面,无论是内心还是行为,都比较欠缺。

任何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首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在自己的心里产生一些慈心、悲心,再产生菩提心。这样的话,无论修什么法都成为了正等觉的因。任何修法,如果没有抓到这个根本,那结果不会很理想。而这种利他心要在心里产生,首先一定要懂得大悲心的重要性。

现在世间的各种业界人士、高端人士都在禅修。当然禅修非常好,但我们大乘佛教徒跟他们的境界应该不同,应该要具足慈悲心;如果没有慈悲心,只是禅修,实际上也只能调整我们的身心而已。

藏传佛教当中有一部《椎击三要诀》,是华智仁波切作的很有意义的一个教言。这个教言当中讲到三个上师的名字:见解是龙钦饶绛;修行是智悲光,或者说钦则奥色;行为是如来芽尊者。实际上这里面有非常甚深的道理——当然这是一个密法的很深的道理,今天也不一定讲,但框架性的道理可以直接讲一点。

这个教言框架性地介绍了三个重要:见解龙钦绕降,就是说空性智慧很重要,这是修行时见解的智慧;修行智悲光,在空性见解的基础上,光明或者说大悲心不能放弃;这两个结合起来就是如来芽,也就是说智慧和悲心结合起来的行为。

(上师念藏文)“如是受持修行故,即身必能生妙觉,否亦心安阿拉拉。”——也许即生就成就啦,即使没有成就,一定会是快乐的,啊、啊、啊……“阿拉拉”是感叹词,非常希有的意思,你们怎么说?……(上师跟着说英文,大家鼓掌)

这是我们藏地华智仁波切的一个很深的法,具体怎么深、怎么修我们这里不讲。

这里讲到了“爱”心,也就是爱众生、爱我们身边所有的人,是一种慈悲心的爱。世间的爱是非常狭窄、非常脆弱的爱;而我们对众生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爱,这就是真正的大悲心。如果有这样的大悲心,其实观音菩萨就是我的心。

修行这种慈悲心的相关法门,自私自利的心、痛苦的心、烦恼的心,全部都会逐渐消失。如果心没有调柔,学得越来越多,可能傲慢心、嫉妒心,各种各样狡诈的心,也会越来越增长。

佛教里面讲“自己是自己的怙主,自己是自己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观察自己的心和行为:我的利他心有没有增长?利他心增长的时候,与之相反的自私自利的心就越来越减少了。

有些人跟我说:西方不讲大悲心,讲自尊心。自我的心越来越强大,我执越来越大的话,那才是最好的人。

其实这个不矛盾。当然,自私的、害众生的心越来越扩大是非常可怕的;但不是害众生的心,而是自我要强大、要度众生、要爱所有的人类和动物、要爱大自然,这种“自我”的心越来越强大、这种“自我”的提升,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可以。

我们最好不要成为那种,修行方面非常懒惰,利益众生方面心也很脆弱,只有烦恼和痛苦的心很强大;如果这样,那自己的修行还是需要不断地磨练。

——《四臂观音修法·如意宝珠》传讲

下一篇:如何看待世间公司的目标和理念?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