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放生》:2.1放生环境
放生的目的是帮助面临杀戮威胁的或者受到严重自由限制的动物,脱离死亡的威胁或者桎梏,开始新的自由的生活。放生的操作包括了解救、暂养、选放生环境、运输、放归等过程。前文提到,由于现代交通的便利、商品流通的广泛和现代养殖业的发达,现今放生者所面对放生动物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古人。放生者不仅要成功地完成对面临绝境动物的解救,还要尽到妥善暂养的责任;要为其寻找到可以生存的环境,要充分考虑放生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等。欲做好这些工作,离不开相关的科学知识。学习好这些科学知识是做到完满放生的基础。
2.1 放生环境
选择放生的场所或地点是为被放生动物寻找一个新的家。这关系到动物今后能否安全适应地生存,故应该科学地对待。
选择放生场所或地点的主要原则包括:动物安全有保障,满足放生动物基本生存条件,受纳(水、山、林等)体具备足够承受能力,对人类生活活动影响小,对生态影响小,气候适宜和交通便利等。
(1)安全有保障
首先,放生地点的选择应该对放生动物安全有保障,尽量减小动物遭受二次伤害的可能。为此,一是不宜有太多太强大的天敌,或者环境具有躲避天敌的条件;二是远离捕猎者;三是远离公路;四是地形地貌等不会造成对初放生的动物意外伤害。
另外,在保证动物安全的同时,保证放生者人的安全更加重要。在选择放生地点时,首先要考虑到在整个放生的过程中人员不要遭到各种意外,否则放生行动也难以圆满。
(2)具备生存条件
陆地放生地气候适宜、地形地貌、植被环境等满足放生动物基本生存要求,具有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满足诸如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等需要。
水体受纳体,包括江河、湖泊、池塘、水库、沟渠等所在地气候适宜,水体温度、含氧量、养分食物等条件满足水生动物基本生存要求。有对迁移习性的水生动物,还要为其选择方便迁移的水体。
(3)受纳体可承受
接受放生动物的受纳体,如江河湖溏等水体和郊野、山、林等具有足够的接纳能力,足以接纳被放生动物的数量,保证在接纳以后,这些动物和原有动物能够较长期的生存,环境不因此放生明显改变。
(4)免扰民居
通常,建议将发生地点选在远离有人居住的地方,特别是放生对人群安全有威胁的动物,如蛇类等更要注意远离居民点,包括还要远离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避免造成对人的伤害。对放生不具备伤害性的地动物,由于一次投放数量过多时,会改变当地动物群落平衡,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也不宜靠近当地居住地和生产区域。
(5)保护生态
放生动物对收纳体及其附近区域生态环境不会造成显著破坏,不明显改变当地环境生态平衡。
(6)避免冲突
对于有专门部门单位严格管理的场所,前去放生应注意取得管理单位的理解与配合,做到和谐相处,避免冲突。
(7)交通便利
放生地点交通相对便利,便于放生物运送,距离采购点尽可能近。
2.1.1 放生场所选择:水域
这里所说水域,主要指适合放生的江河、湖泊、池塘、水库、沟渠等。
水域环境主要适合的放生动物种类:鱼类、软体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游禽和涉禽鸟类等。
2.1.1.1水域放生环境选择要求
通常,对于放生大多数水生动物,选择水域环境的要求主要包括:
(1)放生人员安全有保证。重要程度:必须保证。
(2)水体溶解氧充足。重要程度:必须保证。紧急时可以考虑溶解氧偏低的水体。
(3)捕猎者少。重要程度:尽力保证。
(4)未受污染或受污染程度低。重要程度:尽力保证。
(5)水体有一定肥度,即水体中有适合放生对象的食物。重要程度:尽力保证。
(6)便于藏身。放生鱼类等胆小水生类,最好能选择水草丰富,或者水下分布礁石等的水体。重要程度:优先选择。
(7)常年水体。避免选择季节性,或者经常干涸的水体。重要程度:必须保证。
(8)拥有底部淤泥。对于有底栖习性的水生动物,要求水体底部富含淤泥,以满足其藏身和越冬等需要。
(9)便于迁徙。放生有迁徙习性的水生动物,对放生水体的选择要考虑到能满足其迁徙的需要。
在实际放生行动中,很多放生者常常选择人烟稀少、辽阔深广的天然水体,或者选择较大型人工水库、天然江河等。通常情况下,这是比较好的选择,比较容易满足上述条件。但要注意有些水生类并不适应这样的水体,具体要根据放生对象的习性进行选择。
放生淡水鱼类时,在接近江河海口的地方,由于水的咸度较大,要注意被放生的动物是否能适应,注意尽量到上游处放生。
具体各种亲水动物放生时对水域环境的选择,请见各分类动物放生章节的介绍。
2.1.1.2常见水域放生环境观察方法
为了保证放生动物回归自然后正常生存,我们需要对放生地点水域环境质量进行选择判断。鉴于放生实际中,多数放生者都并不具备有关专业条件,这里主要介绍有关的人工观察方法。
(1)水体溶解氧状况观察
放生时应该选择溶解氧充足的水体。
在水体中生存的动物,须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延续生命,这就是水体的溶解氧。可以说水体溶解氧充足是水生动物生存的首要条件。放生者对此不可不知。
不同水生动物耐受缺氧的能力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如要保证水生动物正常良好地生存,水体溶解氧最好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一般,水体溶解氧低于3毫克/升时,开始表现为缺氧症状,一些不耐缺氧的动物可能开始死亡;水体溶解氧低于1毫克/升时,很多水中动物均会死亡。
通常,江河溪等流动的水体,水面开阔、风吹浪涌的水体溶解氧易于充足。而被大面积水草或漂浮生物覆盖的水体则不利于保持溶解氧。水体营养过于富化,引起有害藻华泛滥,会迅速消耗水体溶解氧。水体动物密度过大,溶解氧失去平衡,也易造成缺氧。另外,气压低和气温高也不利于水体保持溶解氧。
观察水体溶解氧最可靠的方法是使用水溶解氧测定仪测量。而在实际放生中,主要依靠人工观察。方法如下:
观察水色:
通常,溶解氧充足的水体,水质较清新,有时有股清香味,鱼多时带一点点醒味,水体颜色通常较浅。水质恶化后根据溶解氧从高至低的顺序,水色呈顺序变化:正常为清水,渐而变白,进而变红,最严重时变黑。随着溶解氧降低,养殖动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大批死亡,其尸体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随着升高,水色也随之恶化。
观察水中生物:
观察水中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的活动状态:
①缺氧时,浮游动物常聚集在水体上层。
②缺氧时,枝角类呈红色。
枝角类,简称“ 类”,水 ,俗称红虫,正常体色为灰白色。当水缺氧时因血液中产生无脊血红朊而呈红色。
③缺氧时,动物靠水边、水口。
水蚯蚓、水生昆虫、野生鱼、虾、蟹、螺蛳等底牺动物纷纷靠近池边,或进水口,出现顶水现象,晚间用电棒照射时,鱼会出现“哗啦”的躲避声,这些都是水中缺氧时动物的表现,在缺氧严重时它们甚至不知道避人。缺氧更严重时动物会成批死亡。
④缺氧时,水中鱼类的表现:
轻度缺氧:鱼类开始浮头,即鱼浮在水面吞食空气。浮头时远离岸边,受惊即下沉。
重度缺氛:鱼类开始在岸边浮头。
极度缺氛:浮头时受惊也不下沉。
观察水底:
水体缺氧,底栖生物大批死亡,腐烂发臭,水质也发黑。
闻水气味:
溶解氧充足,水有一种清香味,鱼多时带一点点醒味;含氧量不足时容易出现臭味,用手摸后难以去掉此味,让人有种恶心的感觉。
有害藻华:
单水体发生有害藻华时,水体溶解氧将被迅速消耗,极易造成水体缺氧。
(2)水体肥度观察
通常,放生者放生水生动物会选择水质清新、干净,无污染、无异味的水体。这样的水体溶解氧充足,从着重解除面临杀戮的众生眼前危境来说,是可靠的,也较便于缺少经验的放生者掌握。但这样的水体有时容易偏于清瘦,食物不足,不利于被放生动物日后的生存。
从尽可能为被放生动物寻找一个利于今后生存的环境考虑,还须考虑水体的营养等因素。在这方面水产养殖业的经验因目的相似而可以适当借鉴。
参考资料1(鱼养殖经验):
水色是水体中各种浮游生物组成的色彩表现;不同的浮游生物组成对应着不同的水体颜色,水体浮游生物组成不同,同时也间接反映水体的不同水质状况。在养殖业,有经验的人可根据水色的不同推知浮游生物的大致组成,将水质区分成很多类型,从而判断出水质的好坏。比如,以下将水体区分为十大类型:
黄绿而清爽:
水色给人的感觉是“嫩、爽、净”;浮游植物组成以硅藻(特别是小环藻、菱形藻、舟形硅藻)为主,绿藻,裸藻次之;轮虫数量较大;浮游生物处于繁殖初期。
放生者评价:很适合鱼类生存。
草绿而清爽:
水呈草绿而清爽,有时水面有同样颜色的浮膜。水色给人的感觉是“浓、厚”;浮游植物组成以绿藻.裸藻为主。浮膜多是静止繁殖期的裸藻、衣藻、扁藻等组成。轮虫数量较大;浮游生物处于繁殖高峰期。
放生者评价:很适合鱼类生存。
蓝绿而稍浑浊:
水呈蓝绿而稍浑浊,下风口处有少量同样颜色的浮膜。水色给人的感觉是“浓、浑”;浮游植物组成以蓝藻为主,但生物组成尚平衡,轮虫数量较大;浮游生物处于繁殖高峰后期。该种水体氮、磷失去平衡,且氨的含量较高。
放生者评价:鱼类尚能生存,有条件情况下应避免。
蓝绿――灰绿而浑浊:
水呈蓝绿――灰绿而浑浊,下风口有大量同样颜色的浮膜。水色给人的感觉是“浓、浑、脏”;浮游植物组成以蓝藻占绝对优势,且量大,并开始衰退死亡;轮虫尚有一定数量。这种水体已经老化并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鱼类尤其是链鱼瘦弱得十分严重。
放生者评价:鱼类生存困难,除非紧急情况下放生,应尽量避免。
灰黄――橙黄而浑浊:
水呈灰黄――橙黄而浑浊,水面上有大量同样颜色的浮膜。水色给人的感觉是“稠、浑、脏、臭”。浮游植物组成以蓝藻占绝对优势,并已经成批死亡;浮游动物数量较少。这种水体中的生物毒素含量较大,已严重影响到所有鱼类的生存。
放生者评价:鱼类生存极困难,除非紧急情况下放生,应尽量避免。
灰白色:
之一:
水呈灰白色。水色给人的感觉是“嫩,活”。浮游植物较少,细茸和轮虫数量较少,这种水色变化较快。
放生者评价:食物少,但鱼类能生存。
之二:
又叫臭清水,是水质老化的最终结局,它给人的感觉是“清、瘦、死”,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毒素,各种浮游生物刚刚死亡,水体溶氧极低,鱼类难以生存。
放生者评价:鱼类随时会死亡,除非紧急情况下放生,应尽量避免。
油青色:给人的感觉是“青、亮、活、爽”。浮游动植物间比例较均衡;浮游植物种类较多,组成合理,没有明显的优势种群。
放生者评价:很适合鱼类生存。
茶褐色:水色给人的感觉是“肥、活”。浮游植物以硅藻、隐藻为主,裸藻、绿藻、甲藻次之;细菌和轮虫的数量也较大。
放生者评价:很适合鱼类生存。
黑褐色:给人的感觉是“肥、老、黑”。浮游生物以细菌、原生动物为主,浮游植物较少,主要为隐藻、裸藻;因水体中庸殖质含量较高,溶氧严重不足,浮游生物开始死亡,水质趋于老化。这种水质是因为氮、磷含量较高,但其它次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不足所致。
放生者评价:鱼类尚能生存,但水环境开始恶化,有条件时应避免。
泥黄色:给人的感觉是“浑、瘦”。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严重不足,各种浮游生物量都很低,再加上风浪的作用:大量冲击堤坝和翻动底泥,使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泥黄色水体在浅水性湖泊出现频率较高。
放生者评价:食物少,但鱼类能生存。
参考资料2(鱼养殖经验):
对养鱼有利的水色有二类。一类是绿色,包括黄绿、褐绿、油绿三种。另一类是褐色,包括黄褐、红褐、绿褐三种。这是因为这二类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数量多,鱼类容易吸收消化的也多,此类水可称为“肥水”。如果水色呈浅绿、暗绿或灰兰色,只能反映浮游植物数量多,而不能说明其质量好,这种水一般视为瘦水,是养不好鱼的。如果水色呈乌黑、棕黑或铜绿色,甚至带有腥臭味,这是变坏的预兆,是老水或恶水,将会造成泛塘死鱼。
一般“水肥”指水色浓,浮游植物生物量高并形成水华,但不一定是好水。反之水色淡不一定是“水瘦”,如果形成这种水色的浮游植物鱼类能利用,还应是好水。
(3)水体污染情况观察
了解水体污染情况,主要依靠有关部门的检测数据。人工观察水体污染情况有很大的局限。主要可观察的现象:
(1)是否有明显的污染漂浮物等;
(2)是否发现恶劣的大量排污口;
(3)是否发现大量死亡动物;
(4)水温是否正常。有一种污染叫热污染,通常不太引起注意,如在电厂附近,由于电厂大量排出高温水,会提高水体温度,同时降低水溶解氧,破坏水生物的生存条件。
2.1.2 放生场所选择:山体、树林、野外
山体、树林、野外环境适合放生动物主要是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各种虫类。除了前述共性原则,选择时还主要要考虑:
(1)宜有茂密的树林。
茂密的树林可以为放生的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提供隐蔽和栖息处,也可为它们提供一个可以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树林对虫类也更易满足其各种生存需求。
(2)附近有方便的水源。
为满足放生动物和鸟类饮水需要,选择放生地点要靠近常年有水的水源。
(3)根据放生动物的不同,与人类居住区域保持适当距离。
有些动物具有攻击性,会威胁人类安全,放生要远离人类居住区域,要尽量离得远一些。对攻击性越强,活动能力越强的动物,放生时要距离人类居住区域更远。
有些动物虽不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但会损坏人类的田地庄稼,或者攻击人类饲养动物,损坏人类房屋财产等,对人类正常生活造成干扰,在放生时也要尽量远离人类居住区域。
远离人类居住区域还有个好处是减少被再次捕猎的机会。
(4)尽可能远离公路。
有很多经验表明,初被放生的动物躲避意识很差,很容易停留于公路而被车辆压死。故不能图方便在公路边放生,而应放到远离公路的地方。
(5)没有或少有捕猎者出没。
2.1.3 放生场所选择:湿地
严格的湿地定义很学术。这里所说的湿地主要是指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的区域。湿地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也是非常重要的放生场所。
湿地具有“鸟类的乐园”之称,因为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因此,湿地是放生很多鸟类的理想地点。另外,湿地还适合放生很多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软体水生动物和很多虫类等,如:
鸟类:如天鹅、白鹳、鹈鹕、大雁、白鹭、苍鹰、浮鸥、银鸥、燕鸥、苇莺、掠鸟等。
两栖类:如青蛙、蟾蜍、鲵等。
爬行动物:如龟、鳖、蛇、鳄鱼、蜥蜴等。
软体水生动物:如河蚌、牡蛎、贝类、田螺等。
湿地的评价非常专业而复杂,非多数放生者所能了解,建议主要按照前述共性原则,同时参考水域环境选择的方法进行选择。其实按照广义的湿地定义,几乎所有的水域都是湿地。
2.1.4 放生场所选择:稻田
稻田被湿地公约认可属于广义湿地中的人工湿地。稻田具有一般湿地相似的条件,所不同的是:
(1)稻田是人类粮食的生产场所。
(2)稻田有权属而非天然场所。
(3)由于稻谷存在生产周期,稻田的环境也有周期变化。在很长时间里稻田是无水的。
(4)由于稻田生产的缘故,会周期性地有机械碾压和翻耕等会危及其中动物安全的活动。
鉴于稻田的这种情况,尽管稻田也适合很多动物的暂时生存,但适合放生的动物种类和情势受到了很大限制。最适合放生的动物是稻田主人也欢迎的青蛙、蟾蜍等。选择时要注意:
(1)选择在收割前排水晒田时青蛙、蟾蜍有迁徙去处的稻田;
(2)动物有安全冬眠的去处。
如果选择稻田用于一些动物的暂养,一定注意在排水晒田将其转到其它水体。暂养的动物也要适合再次捕捉,或者有适合捕捉的条件。
2.1.5 放生场所选择:公园
城市公园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环境,一般拥有水体、山体、树林、湿地等,不同的公园各种收纳体比例不同,但都可以承载一定数量的放生动物。放生中可以结合放生的需要实地考察。通常公园适合放生的动物包括水生动物、鸟类,某些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如龟、鳖、青蛙、蟾蜍等。公园人类活动密集,要避免放生对人类活动有影响的动物种类。
公园有大量覆盖植被的土地,很适合放生蚯蚓等。
在公共场所放生应注意社会影响,不宜放生成功率低的种类,如鸟类放生死亡率偏高,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应尽量避免选择这样的场所。
公园是公共场所,区域收纳能力有限,要严格控制放生的数量和种类。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有较多的放生者选择到公园放生,造成对公园正常秩序的干扰,甚至超过公园的承受能力,建议只作为放生少量或个别动物时的选择。
2.1.6 放生场所选择:城市住宅小区
住宅小区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人工环境,却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水体、山体、树林、湿地等。住宅小区受纳能力很少,这一点要充分注意,放生数量要严格限制。
小区通常有一定数量覆盖植被的土地,适合放生一定数量的蚯蚓等。
经考察有具备筑巢条件的可以放生一定数量的适合当地的鸟类,如麻雀、斑鸠等。
2.1.7 放生场所选择:大海
大海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乐园,只适合放生海生动物。
大海也是分区域的,放生时主要注意被放生的动物对某区域海洋条件的适应性。
(待 续)
下一篇:坚持放生让我获得了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