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老答疑

2015-02-02 佛教问答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尊敬的李校长、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上好!

这堂课就大家提出来的一些问题,跟诸位学长做一个交流。因为我自己自身都是在学习当中,而且学得也不好,所以藉这个机会跟大家如切如磋、互相交流一下,假如有大家听了觉得不妥的、不对的,再请诸位学长能给我一个回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问:如果上司太多,决策不明,下属要不断揣摩上意,请问下属面对权势的控制时,该怎么办?

答:这个问题,首先这是一个下属写的问题,假如我们是上司,现在听到下属写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应该有启示,是吧?其实我们所有的经典所教授的范围,它不外乎五伦关系,五伦十义。而在团体里面它主要是君臣关系、跟同事之间的关系,那君臣关系当中是君仁臣忠,仁慈、爱护下属,下属应该不会产生这些问题。所以从领导的角度来讲,首先领导者处事的心态要正确,包含整个组织的运作方法也要正确。无规矩不成方圆,必然也要有一个正确的组织伦理关系,才不会造成一些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或者是心情的郁闷,这些都跟组织里面落实伦常很重要。

就像我们这几天都有谈到精益管理,它里面应该是包含了一个尊重他人、尊重下属,然后一个大家族的一种组织文化,大家族就是爱嘛。再来还有做事的流程,也要合乎人性、合乎效益,那这些都可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一些事情去探讨、去提升。而这个精益管理,它的源头是日本丰田公司,美国也有一些大的企业,都在效法丰田管理的精神。当然,其实你假如去问丰田管理,假如是中国人问他,他可能会回答你,「你去找你的老祖先,够你用一辈子。」

不过,大家再回头想想,也是我们华人、中国人要知耻近乎勇的时候了。大家看一看,就《论语》的批注、《论语》的发明,它的义理,中国人出得多还是日本人出得多?大家不知道,日本对《论语》的一种深入、爱好、落实,那真的是我们要学习的。他们有一个经营的领袖,在企业界也是带头的人,写了一本书,好像是涩泽荣一写的,叫《论语与算盘》,《论语》怎么用在企业的经营当中。这些好的经验要借鉴,但是学习最好是能够学原汁原味,孔子学原汁原味,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你拿到一个东西,结果顺着自己的意思改这个、改那个,改到最后,其实已经不是原来的东西了。而且在改的时候很可能是我们没有领悟这个经典,没有领悟这个方法原来的精神,顺着自己的意思把它改掉了。所以孔子这个「述而不作」有高度的智慧在其中,这个是我们要去理解的。

因为就像我们自己在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听师长老人家的教诲,这句不错,那句不错,这一句我觉得行不通,我们自己就把师父的教诲在那里挑挑拣拣,这个我要,那个我不要。那请问大家,挑到最后是不是师父的教诲?那个要的部分也是加了自己的分别、执着进去的。真正恭敬的态度,应该全盘领纳,然后去理解、去解行相应,这个才是「信而好古」。不然我们都可以在那里挑挑拣拣,那我们不就比师长还厉害了吗?师长的东西还要经过我们筛选?所以这个时代,这些态度要非常慎重。

就像师长曾经在大学里面,看到大学里面有一个科目叫「比较宗教学」,谁比较?我们凡人去比较宗教圣人的教诲,怎么比?是不是?是啊。所以师长提醒这些大学的负责人,我们对东西方这些神圣的宗教、这些圣哲,我们只能跟他们学习,怎么还可以透过我们去批判他们、去比较他们呢?所以这个时代为什么遭这么大的难?根源在哪?根源在思想错了,而其中最严重的思想是什么?傲慢。连祖宗瞧不起、连各宗教的圣贤都瞧不起,这个才是最大的灾祸。所以东方之所以丧失伦理道德教育,是因为不接受圣贤的、老祖宗的教诲,《孔子》不读了、《孟子》不读了。西方的灾祸来自于他们不相信宗教经典里面的教诲。

我们现在学了《大学》以后,看任何的事物从哪里看呢?从根本。在《论语》里面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西方本来是政教合一,整个政治都是接受宗教教诲来办它的政治,可是现在西方有一些偏激的理论说上帝不存在了,这个时候他们就失去了一种心灵的指导、智慧的指引,一下子,整个功利主义就席卷全世界。因为东西方都没有智慧、都没有这些精神食粮了,欲望很快就进来了,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存在的现象。所以我们要重拾一个恭敬谦卑的心,来领纳古圣先贤的教诲。

那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说回来,不离五伦关系。君仁臣忠,当我们的下属,他表达出的是这样的心情,就值得我们上位者要去体恤他们的状况,我有哪些应对不妥当、哪些做法不符合组织伦常的,都要做修正。大家共同一个工作的因缘,是要彼此不断提升灵性、提升明德,而不是大家共同相处,顺着自己的习惯、习性,最后造成彼此的误会、痛苦,那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在同一个屋檐下工作,「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下一句呢?五百年修b5f猛桓鑫蓍芟鹿ぷ鳎砸д飧鲈担紫任颐堑么仿涫底橹壮!/p>

那在一个下位者,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怎么去应对呢?其实这个问题里面说,「上司太多」,那确实,我们在基层,可能有科长、可能有处长,再上去可能有单位的校长、主任。上司太多,只有一个直属上司,是吧?所以整个行政工作是由直属上司给我们布置任务,所以我们听直属上司的吩咐,这个为一个重点。

可是怎么现在处长也来找我、主任也来找我?这个时候领导要慎重了,领导者假如你跳过去,算越级去交代事情的时候,要不你要知会他的直属领导,要不你把直属领导一起请来讨论这个事情,这样就彼此尊重,不会造成一些误会。「哎呀,我的上司去安排我下属,我怎么都不知道这个事情?」无形当中造成一些误会就不好。

假如今天我们是基层的,结果跳过科长,处长直接来找我们,那我们怎么回应?「处长,你先去找我科长,不要直接来找我!」好不好?听起来好像没错,可是这个处长可能一下子会觉得,「我是更高的领导,怎么每一件事都得要去跟他讲,不能直接跟你讲?」他可能一下子会转不过弯来。所以大家这个人情可能也要考虑一下。

假如他非常兴致勃勃的已经在跟你谈这些事情了,我们人与人相处,大禹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大禹的父亲治水治了九年不成功,因为他用防堵的,最后那个水的力量都冲,还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水患,你硬把它挡住了。大禹了解水性,他用疏导的,而且这么一疏导,还可以去灌溉很多的农田。

那我们也要懂得人性,有时候我们是成年,响应一些事情太直接的时候,可能会让这个主管感觉到不舒服或者没面子,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用疏导的。讲了以后我们了解情况了,然后说:「处长,这个情况我会跟科长好好充分沟通,看我怎么来做。然后跟科长讨论完怎么做之后,科长会再跟您报告。」那这样就等于是你也接受了他的任务,但我们接着继续做,还是回到一个组织的伦理去操作。就是你没有当场好像不接受他的命令,但是之后的处理还是回到组织伦常去。

当然这个处长假如告诉你,「我们组织里面,你们觉得我任何不妥,你们可以直接告诉我。」假如是他真的有这个修养,你直接跟他提醒,他马上笑着跟你说:「对哦对哦,我怎么忘了。」那这个就没有问题。

而这个「上司太多」还有另外一个情况,就是不同部门的上司还来下指令的时候,那这个时候你要笑着跟他讲:「这个事可不可以先找我们的处长?找我们部门管这个事的处长。」提醒他,给他们交代,再来交代我。这个都有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而这里有提到说要「揣摩上意」,其实应该是多去沟通为好,有哪些事情不清楚的,充分反映、充分沟通,乱揣摩,有时候容易揣摩错了。那大家彼此相信,都是为了公家的事情,只要我们一心都是办好这个公家事,一沟通起来,应该还是能取得一些共识的。

后面还讲到什么「权势的控制」。假如在组织里面遇到这个事情,那我们其实守好自己这一颗心就对了,我们心不偏离真诚慈悲,然后要尽好自己的本分就好。而在这个尽本分当中,还有劝谏上司的责任,「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请教诸位学长,我们在劝上司的过程,会不会有恐惧、担忧?不会?会?担忧什么?得罪他了,他不让我干了怎么办?所以在这个时代,守住自己本分就对了。你说他不让我干了我就没工作了。只要你守的是你这一颗心跟本分,这个地方不留你,你做对了他不留你,你下一个地方更好。所以为什么叫无欲则刚?你没有担忧、你没有欲求、你遵守你的本分,你有这样的一种正直,那你这一生是老天爷照顾,你与7f2f正道相应,人欠你,天还你。从福报来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那福报不是老板给你的,那是你自己修来的。当然他栽培我们这个恩,我们要记住,可是不是说没有某个人给你机会,然后你这一生就没有得发展了,不是这个逻辑。所以为什么我们这几天讲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心里行得正就对了,「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而假如我们刚好就在传统文化的团队里面遇到这个情况呢?这也是正常,也不是遇到传统文化,这五伦的道理,我们就一天就全部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也在这个过程当中修行。而且在传统文化的团体修行,不见得比外面容易。在传统文化的单位里面,我们所受到的恭维、赞叹,比一般的团体更多,是不是?您有看过哪一个做饼干的团体,然后一大堆人去跟他赞叹?有没有?没有,他就做好他的饼干就好了嘛。可是我们这个团体每一个人可能都会接受大众的赞叹,是不是?那八风我是一吹就动,不是八风吹不动,所以也会出现种种情况。我们在当下因缘能劝就劝,但是不要最后自己担忧很多、害怕很多,甚至有一点忧国忧民,忧到最后都生病了就不好。我给大家讲一个肯定的事情,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一定可以复兴,这是确定的。但是这个过程当中,它可能要有几代人的努力,所以面对这种种团体当中的情境,我们还是回归到守好这颗心、守好本分,回归到只有一个学生,其它的人都是老师,只有我一个人是学生。任何人与人相处有摩擦、有不愉快,我哪些地方没有做到位?哪怕我们都没有错,他还是恶意向我们,那这个时候我能不能念念祝福他?他也在提升我的修养。这是跟大家交流第一个问题。

问:第二个问题。对于修身,《大学》里面谈到修身,深深受到教诲。而宋老师的「《弟子规》本土化、现代化」的分享里,也提示了在学习过程中本性的重要性。两位老师的教诲,深受,然后感恩。然而末学感到疑惑的是,修身跟本性两者怎么衡量?

答:本性就是明德。所以我们求学问就是要恢复明德、恢复本性,这个目标很清楚了哦。孟子也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他的本性迷失了,他要把它找回来,要把它恢复回来。孟子有比喻,我们养的鸡、养的犬不见了,急得要死,马上就去找回来了;可是我们本有的明德,我们却没有去把它找回来,甚至于迷得更厉害,那这个人生就很可惜了。所以要恢复明德,要止于至善,可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达到这个目标怎么达?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最后推到你要格物、你要修身,你才能恢复本性。

所以本性跟修身,本性是你本来的觉悟,修身是你透过修身,透过这份觉悟,恢复到你的本性。所以修身强调的是修德,本性是本有的明德,可是你明德不修,它恢复不了,所以有一句话叫「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你修身的功夫愈深,贪痴愈淡,你的性德慢慢就透出来,叫修德有功,真有功夫了,这个就是修身的功夫,本有的明德、性德才能显发出来。那继续下去,怎么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个心地的功夫。格、致、诚、正都是为了恢复明德。

问:接着下一个问题讲到:末学在学习领域里,仍是一个初学者,对于老师在《大学》的教诲里,是否可以提示在学习的路上,藉由《大学》的这些教诲,应该怎么来着手?

答:我们《大学》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务本。我们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样一直推,都把本末先后能够很清楚。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大学》之后,我们面对任何事情都先找根本。比方说我们要诚意,那具体,我们跟人相处要真诚,请问要先对谁真诚?对自己。再来呢?对自己的父母真诚。《孝经》当中告诉我们,「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所以我们的真诚应该体现在孝顺父母上面,所以修身从哪里下手?从孝悌下手。我们很多习气可能都在面对父母、兄弟姊妹的时候会出现,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格物、就要觉察、就要致知,然后意要诚,心要正,来跟家里的这些至亲相处。所以这个从哪里下手呢?从务本、从孝悌下手,从中看到自己的习气,然后下决心把它改过来。

问:下一个问题。如果在环境许可之下,有两年以上的时间,儿童读经的次序该如何安排?(这里提到说)第一步《弟子规》,那第二步、第三步呢?

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两年的时间是每天教,还是一个礼拜教一次?这不一样。每天教就好像私塾的教育,私塾教育的课程安排,那范围就比较广。这个部分我们现在我们有收四岁到六岁幼儿的,我们也是有规划一些课程,假如您是每天教的,您跟辅导员打一下招呼,我们可以把我们规划的课,寄给您做参考。但是我们也在摸索,所以这个还不成熟,跟您做一个交流。这些其实在《养正遗规》当中都有提到这些课程的选择安排,《养正遗规》对于培养孩子的道德,谈得满仔细的。

假如是一个礼拜一次,那第一部是《弟子规》,而《弟子规》读熟之后,可以紧接着读《三字经》、读《朱子治家格言》、读《孝经》,接着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都可以的。这个次第其实也是「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就是《三字经》里面的这个学习的次第,差不多是先以这几部为准。当然,现在这个时代,对小孩也好,对成人也好,除了读经以外,还有道德教育跟生活教育,每一节课可以就《弟子规》这些生活的教诲做一个开解,让孩子能明白这个道理,进而去落实在他的家庭、生活、处事当中。所以《弟子规》是行经,是专门拿来做的,要给他开解。开解的过程尽量能多让他们操作,直接去示范、去做出来,他印象会比较深。再来多一些故事的引导,故事它比较具体,小孩子比较容易吸收,也喜欢听。

实实在在讲,现在给成人讲,也不能讲太多道理,一般来讲,持续讲道理差不多五到八分钟,底下就会频频点头。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从小的教育都是吸收知识,准备考试,一直灌、一直灌、一直灌,灌到最后,那个本来很敏锐的悟性,有一点被灌胡涂了。我请教大家,你是小学的时候容易感动,还是大学的时候?昨天我们潘学长讲的,男人是不流眼泪的,怎么学了《弟子规》以后眼泪这么多?本来不流眼泪那叫麻木,是不是?你们没有反应?男人都哭不出来也是麻木。男人不流眼泪有不流眼泪的道理,是大的风波、大的危难来的时候,他要表现出那种刚强,顶住,不能流眼泪,那时候流了不就垮了吗?是吧?在感恩父母的时候眼泪都流不出来,那是背台词。那是很自然的情感流露了,你在表达对母亲的感谢的时候,你还里面掺了一句话,不能流泪、不能流泪、不能流泪,那你也哭不出来了,是不是?一个人至诚的时候,没有那些念头的。所以曾国藩先生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你没有这些妄念加进来,就是一心一意自然流露的情感。因为从小我们变成这种应试教育,就好像我们变商品了,就这些初中、高中你要达到什么程度,喀喀喀喀喀,都给你,你慢慢的,你那个心不柔软了,因为你太少跟家人讲真心话、沟通,太少机会跟人相处。甚至现在更严重的,大部分时间跟谁相处?对。所以郭齐家教授,当时候提出了很大的一个呼吁,「现在人大学生习惯网情,不通人情;精于商品,不知道人品」,这些是存在的现象。但是遇缘不同,人都有本善,他只要遇到了传统文化之后,他这个心就会开始变得柔软,不会哭的,慢慢的就会哭了,不是啦,不会感动的人,慢慢就会恢复他那一份感动。

因为不习惯去感受,你一下子讲道理,他体会不到,那他就容易昏沉。所以这个时候,不只面对小孩,面对大人也要多讲一些故事,故事它比较形象、比较具体。所以我们跟人分享有一个基本功就是要会说故事。所以德育故事要多准备,现代一些好的故事也要多积累。

问:再来下一个问题。老师你好,昨夜在《太上感应篇》中,提到有一位读书人,因为动了邪念,把应得的名位失掉了。作为还未完全断淫欲的我们,在夫妻之间有时还有起这样的念头,那这样是不是不该有的?如果是,还未成家的人,该如何避免犯这样的过失?

答:这个在经典当中有提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跟男女,这个算是满大的一种欲求,所以我们儒家都讲窒欲,要节制欲望,不可以放纵它。我们首先要认知到它是欲,欲是什么?深渊。你可别把它当成人生的追求跟人生的快乐。这个时代的人为什么遭这么大的劫难?他就把男女之欲当成人生的追求跟快乐。所以为什么社会乱成这样?就人生的目标错了。

而这一些事实上讲,我们都受西方的影响、受现在整个社会风气影响。现在电影里面,这个邪淫的东西太多了,不正常都变成正常。甚至于更严重的是什么?人以邪淫为觉得是他自己的本领、本事,有没有这个现象?有。所以这个整个价值观偏得太严重,所以「作不善,降之百殃」,为什么现在灾祸那么多?人心偏离伦理道德太远。那话说回来,我们自己有没有偏?这个才是重点。

所以在古代,这些很有学问的读书人他很长寿,他在传宗接代这个任务完成之后,他慢慢的会把这个欲望淡掉,因为他很清楚这个欲望对他身心的影响很大。比方,对身体来讲,你就不能清心寡欲,都会损到身体。所以现在这个时代,真正,比方说他这一生本来有八十岁寿命,真正活到八十岁的人寥寥可数,为什么?这个大社会把人生的目标订在追求欲望享乐,所以人的身心其实都耗损得非常厉害,所以基本上,几乎寿终正寝的人很少。大家现在身边有没有遇到说「啊,我该走了,拜拜」,然后眼睛一闭就走的,大家有没有遇过?一百个人,有九十个人在哪里走?医院。你看这个身体的耗损,男女之欲占了很大的部分。

我们常讲五福临门:健康、长寿、临终的时候很清楚,然后好善好德,又有财富,这五福都跟懂得节欲息息相关。人纵欲之后,连年轻人脑袋都不清楚,那不要说老的、临终的时候那就更不用讲了。这个在彭鑫医师他引了这整个中医的理论的说明,大家可以回去看。他有提到有一个年轻人纵欲,本来在学校都是第一名,后来二十几岁去找他的时候,刚进来以为是一个老头子进来了,结果发现他才二十几岁。后来才找出来他以前成绩都是第一名,最后成绩一塌糊涂,根源就在纵欲。所以我们不懂,伤害自己;父母不懂,孩子在遭难,我们都不知道要教导他。其实几千年来都懂。

而且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很严重在哪?自我太强了,我方便就好了,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可是他不知道,天地之间有天神、有地,有很多天地的规矩,没人教了。以前可能每户人家都有一本可以查到今天是哪个天神来巡视世间、哪一个菩萨生日,这个在天地之间都是非常庄严的磁场,我们这个时候要懂得节欲。包含晚上打雷,要下雨的时候,以前的父母官、以前的皇上,他们治理的时候都会什么?安排人去敲,「锵」,提醒所有的人,假如有要怀孕的,今天不可以。因为在打雷那种磁场之下,怀的孕,那个孩子不好。人其实都是在秉受这个天地万物的磁场,都有道理的。可是我们这个时代好像对这些东西都没有用心去了解过,所以呈现出来,灾祸多,身体都是一塌糊涂。

我现在跟大家讲这一些,大家再自己下功夫去好好了解,有一本书叫《寿康宝鉴》,好好的去了解一下。然后大家回去也要了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你对你另外一半,另外一半还不是很了解,你不要苛刻要求他,你要循循善诱,善巧的、柔和的,让他慢慢了解这些情况。

再来告诉大家,一个人的心灵境界愈高,欲望自然就淡。欲望不是你马上要求他,这样会让人家很痛苦。就像我在四十集曾经跟大家举到,我们有一位女同事,她听了课以后回去跟她先生讲,「我从今天开始不煮肉给你吃了,我为了你好,为了你健康,你知不知道那个鱼里面有多少荷尔蒙、抗生素?」请问大家,这太太讲的有没有道理?有。人家吞不吞得下去?吞不下去,不是白讲?我们做任何一件事脑子要很清楚,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目的又不是让他不接受,目的是要让先生健康。其实我们走着走着变成什么?变成他得听我的,不是先生要健康了。所以我们人生有时候真的一下子就偏到旁边去,不知道目标在哪里。「气死我了,劝都劝不听!」劝到最后变成目标是什么?生气。劝的目标是能帮得上他,这个才是目标,时时清楚目标的人,不容易受情绪的控制。对身体好,对心也好,人寡欲之后,正念比较提得起来。

大家从历史当中看,你看皇帝是世间福报最大的人,是不是?谁比皇上的福报大?富有四海,可是你看看皇帝几个长寿的?平均寿命,我看可能有没有超过五十岁都是个问题。而很多修行人,好像大陆有做了一个统计,研究那些高僧,好像平均寿命是九十多岁。他们叫正常,活不到一百岁叫不正常,按照《黄帝内经》来讲,人应该可以活一百五十岁到两百岁之间。诸位学长,我们回去重新审视一下生涯规划,最少要订到一百岁。那这本《寿康宝鉴》应该是讲得很清楚,大家可以看。

问:下一个问题。有一个修行的人说,佛经里什么都有,何必另外开《弟子规》班?开了不就让人以为佛经不如《弟子规》吗?我该如何应对呢?

答:我们对于很多经典不要用高下去比,其实它的理是融会贯通的,甚至于它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学佛经,佛陀讲过,不是他讲的才叫佛经,只要符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只要符合这个精神,你任何世间的经典,符合了,它也是觉悟的经典,佛的心量没有那么小。而且佛还有讲过一句很重要的话,「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而这句话在我们整个东土,在神州大地的佛法弘传来讲,小乘在中唐以后就没落掉了,被传统的儒家跟道家的教诲取代,所以学儒、学道,就是扎好大乘佛法当中的小乘根基。你人都做不好,要做更高境界的佛菩萨是很困难的,是没有基础的。所以我们,其实这个修行人也要冷静,他假如是跟师长学,他不应该起这些念头。那他已经在跟谁学了?诸位学长,他在跟谁学?他在跟自己学了,因为这个学《弟子规》也不是我们讲的,是师长老人家洞察我们修学不得力的问题在基础,指出三根要扎好。所以我们注意看,从这些现象我们在昨天讲的,我们回过头来观照自己,有没有真正老实听话、依教奉行?不能夹杂太多自己的想法。

问:再来下一个问题。我所知道的三纲八目,三纲包括止于至善,但您所讲的是两纲八目,为什么止于至善不在三纲里面?

答:这个分,有分三纲的,也有分两纲的,但是不管分三纲还是两纲,它的义理是一样的,都是自觉,明明德是自觉,亲民是什么?觉他。止于至善呢?自觉、觉他都圆满,就止于至善。因为我是接受徐醒民老师,他提到他受教诲的是我们李炳南老师,他是依两纲八目来讲解,所以我也依两纲八目来讲解。至于三纲八目的可能有他们的领悟跟他们的方法。那这个两纲也有,三纲也有。

问:接着这一位学长讲到,说为什么在《大学》中,解析了知之致,诚其意,包括修身在正其心,齐其家在修其身,其余治国、平天下等七目都有提到,而不详尽讲解格物?是不是古人另有意思,而不具体点出格物是格除物欲呢?

答:这个问题很好。大家想一想,《礼记?学记》里面有讲,教学的方法叫「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这个「开而弗达」有时候是启发他,但是不把话完全讲透,有时候话全讲完了,把悟门都给堵住了。这是我的体会,不一定对。但是你细细去体会,可能会体会得出。格物在哪里?《大学》有没有讲,我们回想一下昨天讲的内容:「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有没有格物?「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没有格物?「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有没有格物?格物最后都回到哪?心性,然后去除掉这些贪痴慢的习气。所以什么时候格物?Anytime,anywhere,right now。因为这个是心性上的东西,它是无处不在。这一段我会再亲自给师长求法,在后面可能有一集到两集的《大学》,因为我们还没讲完,我会把问到的这个答案再讲到里面,跟大家一起分享。

问:再来,接下来有几个简、正字分别不知如何用?

答:简体字跟正体字,大家以后不要讲繁体字。我有一次跟一位长者,我说「繁体字」,他说:「正体字,很繁(烦)吗?一点都不繁(烦)。」这当头棒喝,正体字,字里面有人生高度的智慧。

《大学》里面的这个「后」跟这个「后」,这两个字在古代是可以相通的,我昨天有查字典,它是相通的。再来,诗「云」,经典或者是讲话都用这个「云」,不能用白云的「云」,白云的云那是天上那个白云。因为有时候在从简体字转成正体字,一转都会变成白云的云,应该是这个「云」。再来,这个「欲」、「欲」,这两个字用法,一般来讲,这个「欲」还有一种盼望、希望;但是这个「欲」,它就比较是欲望,就那财色名食睡那种,没有就会发抖的那种。所以应该是这一个字的范围比较大,这个就指比较是那种欲望。「古之欲明明德」,那是好的一种追求,他用这个欲,但应该不会用这个欲。再来,这个「里」应该是在里面的意思;这个「里」一般讲乡里、公里这个用法。这个「里」不知道跟这个「里」有没有相通?我们文宣的同仁,有没有相通?有。这两个(里、里)是指在房子里、袖子里,什么东西里面的是这个「里」,是有这个差别在。所以还是要恢复正体字,不然这有时候都会搞混掉了。

问:这里有一个问题,基本上是问到,现在很多二0一二年的说法,说很多灾祸,那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情来面对?包含科学家有讲到八千个人能真正精进修学,能化解这个灾难。

答:我们首先知道灾难的根源在人心。所以自己要稳住、要定,自己要断恶修善,自己的意念时时祝福这整个天下众生。再来,这八千个人不能少我们,其它七千九百九十九是谁,别管,不能少我一个,天下的好事不能少我一个人去做。再来也要了解到,在道中即不在劫中,你只要在正道当中,你是没有劫难的,再大的劫难也伤不了我们。一个人有很深厚的福德,再大的灾难他都可以幸免。但是假如造太多恶业,就像《左传》上面讲的,「多行不义必自毙」,自己会出问题的。

问:这里有提到「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能得是得到什么?

答:因为你定、静、安、虑之后,你这个思惟是正思惟,你就会能想到很多恢复明德、然后亲民的好的态度、好的方法,你就能够想得起来了。

问:再来下一个问题说:《弟子规》与佛教有什么相同?有什么区别?

答:相同,第一个,它们都是教育;第二个,就是教人做好人;第三,都是从孝道开始做起;第四,很多相同的。有什么区别吗?《弟子规》是儒家的经典,它用在这一生的修身、齐家、治世;佛家的范围大一点,它不只包含这一生,它还反省过去世,然后能够再透过自己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能够让未来得到究竟的解脱跟安乐,它的范围比较广。因为它的范围到三世,有时候我们人不能理解过去、不能理解未来的时候,很容易把它误解成迷信,所以这个都要透过深入经典才能够清楚。所以它们都是教育,基本上都是兼容的教诲。

而现在佛教被误解成宗教,是我们四众弟子要承担起这个责任,恢复佛教教育的本来面目,那我们就要做得好,不要让人家觉得我们是迷信。可是现在很多大众都还不理解,他还误解佛教是宗教,这个时候,尤其跟教育界的人互动、交往的时候,他还不能理解佛教是教育,而教育界是不能宣传宗教的,这个会造成一些家长的一些反应、反弹,会造成学校的困扰。所以我们去讲解《弟子规》的时候,也可以让他了解这个是儒家的经典、这是老祖宗的教诲,这个不是属于宗教的东西,让他了解一下,不要造成误会。

问:再来下一个问题。母教为家本,故母亲教育孩子,孩子自己带最好,但若以此观点,「易子而教」怎么解释?

答:小孩子三岁以前跟父母,尤其跟母亲的关系,那是天性,这个其它的人很难取代,其实孩子十二岁以前都受父母很大的影响。我自己从小就很喜欢撒娇,我记得我好像是到小学三、四年级,见到妈都要先抱一下,大家觉得这样好不好?好。你们不会觉得太幼稚了吗?这个叫小时候抱够了,长大就不需要抱了,意思是说小时候那个爱,他已经能够感受到了,他学到了爱了,他就会去爱人,他就不会好像很渴求、好像很匮乏,还要去给人家要爱。那每个人不一样,有些人抱到五岁就可以了,像我这个根性比较差,要抱到小学四年级才行。

那父母对孩子很重要,而随着孩子的理解力愈来愈强,他看到很多事他会去思考。这个时候,第一个,有些话父母讲不出口。「儿子,我给你养那么大,你可要孝顺你妈」,来,妈妈讲不讲得出口?所以古圣先贤这些教诲都通达人性,父母教孩子尊重老师,老师教孩子孝顺父母,这个都属于易子而教。

包含孩子认识了你所有的好朋友,那都属于他的叔叔、伯伯,你给他讲了很多话,孩子还没有开窍,你愈讲他愈觉得你烦,会反效果。要不要继续烦?要不要继续嗦?可是假如这个时候,经由你的朋友很自然的跟他谈到一些道理,他突然感触,怎么叔叔讲的跟我妈讲的也是一样的?跟我爸讲的也是一样的?那这个时候他们讲他不会觉得烦,这个都属于易子而教。

再来,其实父母要完全放下对孩子的一种情感,能够把很多道理分析得很清楚,没有丝毫的情执、情绪,容不容易?可是老师可能比较容易、长辈比较容易,他没有那么深的那种情感会起作用,他可以很平和理智的去跟我们的孩子谈。这些可能都是其中的考虑。

问:再来,自己知道深入经藏的好处,但因为家事、公益事业因缘,总找不出时间来深入经典,故容易进进退退,应该如何解决?

答:我们今天服务了这么多人,首先我们要清楚,真正要利益到他们,是要让他们有智慧,就是亲民。可是我们亲民的基础是什么?是明明德,是自己有智慧。可是我今天要有智慧,好学近乎智,我们还是务本,你还是得回到本,不然我们在那里想了好多年,最后还是在枝末绕啊绕啊,时间都荒废掉了。明理之后,赶紧调整生活,赶紧照着务本去做,这个时候你心定了,有主意了,你就不会被人家牵着走、或者被缘分就拉着走,然后自己在那里担忧的事愈来愈多。为什么?「我烦恼起来了、我家里面出问题了,还得出去讲课……」你还是要回到本上面来。

而为什么学习会进进退退?第一,心没有发出来。你发真心,它是你源源不绝的动力。就好像陈真老师讲的,孩子犯错就是我们教他的时候。我们发了心,孩子出问题了,我怎么帮他?我不会,念头不会到哪里去?「我这么用心,他怎么都不知道?」「现在孩子这么难教!」他不会飘在这些念头上面去,因为他已经发真心了,他只有想着如何帮助这个孩子,他会去找方法。所以为什么我们在很多境界当中,我们的精神、意念都会被影响得很厉害,因为我们的菩提心、慈悲心还没有发出来。

所以「尝闻入道要门」,要修行、修身,「发心为首」,要发真诚心;「修行急务,立愿居先」,这个愿要立起来。其实不要说修身,任何一个行业,你要在这个行业真正明德、亲民,根源也在发心。我们今天从事医学,马上发心,我就是要做一个「心医」,你哪怕遇到重重挫折,你只要这个意念没有消失,你不会被转的。

第一个是发心,第二呢?熏习要够。因为你熏习够了,明理了,你遇到境界,这个教理就提起来、正念就提起来,你就不会妄念把你转掉。可是他说,「我很忙啊!」首先化整为零,只要有时间,不打妄想,马上听经。你一上车,车子一发动,就开始讲经了,那个录音带就开始讲了。你养成一个习惯之后,你会抓住每一个时间,哪怕是二十分钟、十分钟你都会充分运用它。你可以读经、你可以听经,熏到最后,这些正知正见你很容易就提起来观照,你就不会被转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发心、熏习,再来呢?解行相应。理解了你去做,你做了你就会有法喜;愈做你理解愈深,解行要相应。

问:再来下一个问题。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可否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应广播电台的邀请,略述《弟子规》?

答:当然可以。我们做好充分准备去供养给大众。

问:是否合法?

答:合法。我们不管在哪一个行业,你心有余的时候,都可以尽力的去弘扬中华文化,这是我们的本分事。

问:再来,有一个修行人,常常带领他的同修公然和国家对抗,批评国家政策,请问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来面对这个事情?

答:劝导。为什么?经典说「不谤国主,不犯国制」,不触犯国家法律,不毁谤国家领导者,可以建议透过管道给予国家建议,这样就对了。就像卫仲达,他给皇上写建议,最后皇上没有接受,但是他还是因为这一念心为天下万民,他的福报还是很大。所以我们还是回到守好这颗心、守好我们的本分,尽力就好。

在这个时代,很多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决定不是一句话、一件事,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化解掉,不可能。都要很有耐性,从我们每一个人先尽好自己、做好自己,然后由自己再去影响身边的人,提起他的正念,慢慢的扭转整个社会的风气。当然你的亲戚里面假如有很高的官,他也很能接受,那当然他的因缘跟影响力就会大。请问诸位学长,你的亲戚里面有没有当大官的?有哦?那你们就要发挥你们这个缘分跟影响力,像我身边都是公务员,就比较不容易劝到这些很高的官员。

问:下一个问题。我所教课的中心对学员收取费用,这个费用是为了水电费之用,那我该继续去教吗?

答:该。为什么?每一个缘分有每个缘分的情况,他又不是拿《弟子规》要来赚大钱,他是收来缴电费,所以他收的钱那么低,其实来参加的人不会把那个钱看得很重。你说:「愈施愈多嘛,干嘛还收?」那是你的脑袋,不是他的脑袋。是不是?你要让他有这样的认知,那你要慢慢跟他沟通,自然而然他体会到了,他也可以不收了。可是我们不要以我们的标准去看每个人或每个因缘,这样就会显得苛刻。他担忧是有道理的,他担忧以后没有钱这个因缘不能下去,他也是一片好心,所以他收适当的费用来维持这是可以的。不然你就换另外一个方法,「你不要收了」,然后你从你的口袋拿出大把的钞票,啪,「我负责。」这样也行。方法有很多种,但是给大家讲坦白话,我们这一路走来,最不缺的,钱,最缺的,人,因为人才的培育相当重要,这个是长久的工程。

问:再来,如何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让现今人们能认同及接受五千年的文化,《弟子规》?

答:怎么接受?告诉大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了解到他念的那一部经卡到哪里,你给他讲他一定接受。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是五伦八德不明白道理,都卡在这里,他这个观念一有了,这个关可能就过去了。所以还是先针对他最急迫的。他这个病已经痛得死去活来了,那个脚已经痛到快昏过去了,「医生啊,你赶快把我包扎吧!」你跟他说:「我先讲《黄帝内经》给你听」,他就昏倒过去了。所以这个,尤其现在的人比较功利,他要赶快看到东西,你不从他最需要的下手,有时候他就没耐性了。「先以欲勾牵」,先以他最需要的去协助他,让他产生兴趣、产生信心,后令入圣贤之智。

问:第二个,现今的少年都说父母不给他们自由,这个原因导致他们很讨厌他们的父母亲,不孝,请问要如何帮助他们?

答:这个是一个结果,那孩子在现在社会,他都没有办法判断什么叫自由,这个是我们从小有没有陪伴孩子,建立他正确的思想观念。你不能现在看到孩子这些错误行为,然后就说,就看着孩子的问题。其实孩子的问题一定离不开我们可能失教,对他教育太少、对他爱护太少,他才会产生这些错误的思想跟一些不好的情绪、心态,我们都要从根上去下功夫。那这个时候可能都要藉由每一个机会去分析给孩子听。「你看看这个社会当中,这个孩子很自由,结果是什么?」包含《圣贤教育改造命运》那套光盘,大家回去好好看,很多年轻人放纵,把自由当放纵,最后的结果,好多案例,你可以让你的孩子去了解。这个还是要你很有耐心的去引导孩子、陪伴孩子成长。

问:再来,我的疑问是:当一个人知足后,是否就意味着没了上进心?因为我自觉满于现状,当老板要升我级,我却拒绝了,因我的满于现状,不想增加工作量而忽略家庭,可却被冠上了「没上进心」,我矛盾了。

答:我们现在来看,什么叫知足?没上进心叫不叫知足?不叫。知足是欲望低叫知足,而你今天你的工作能利益社会,那个叫上进、那个叫责任感。假如我们今天对于服务他人已经都没劲了,那这个就不能明德,这个也不能亲民,这个又是我们人生目标的问题了。我们的目标是定在我每天享受一下就好了,我不管那么多事情。大家看许浚的榜样,他在惠民署最后都觉得他安逸了。有没有?对啊。所以现在这个时代生活都很富裕,人有时候真的很容易就每天这样安逸的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了,「逆境磨炼人,顺境淘汰人」,所以还是要回到我们是不是定住了止于至善,定住了明明德、亲民。

那再说回来,请问大家,你在事业当中努力的目的是什么?首先第一个,照顾好家庭。西方经典当中说到的,「任何的成功也不能取代家庭的失败。」你的家都坏了,你就给社会一个很不好的榜样,你怎么去服务社会、利益社会呢?所以我们赚的经济什么?够用就好了,你堆一大堆花不掉的金钱干什么?人生的追求失衡了,追到最后忘记了,原来我的追求是要家庭幸福、是要心灵成长更有智慧,而不是去追求这些名跟利,最后都陷进去,拉不出来了。所以财富够用就好,不用堆太多,更重要的是你在工作当中,甚至于你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经营好家庭、教育好下一代,有余力了再去奉献这个社会。所以现在整个社会很强调做义工,取之社会,回报给社会。

而当我们今天,我们本身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单位,这个时候更应该把家庭经营好。你说我就是因为很努力,我都忙着这些利益大众的事情,我管不了家里。有没有道理?那这个副作用太大了,人家一调查,那个传统文化中心的人都离婚,哇,那吓坏了,那这个东西能学吗?那流弊就出来了。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太太讲,她说我的媳妇都去做善事,都不煮饭给我们吃。这真的不是假的,那你看副作用慢慢就出来。所以为什么《大学》要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顾好这个家庭还是很重要。

所以您能不忽略家庭,这个是对的,但是不能不承担,而承担也不代表工作量增多。为什么?你愈高层,不是工作量多,是什么?是你要决策、是你要栽培人才、是你要不断提升自己,而不是工作量增多。它也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也是一个尽忠的机会,为自己的团体跟领导多一些承担。所以我们行道跟家庭、跟工作,这个是不会分开的。

问:再来,有一个学长讲:我想进修班结束后,能开始办班分享传统文化课,可是如何开始?如何开展第一步?是边做边学边分享,还是自己先力行、先学习,然后再分享?我想上阵,可不晓得从何切入、从何下手,甚至于上去了,我该说啥?

答:那个盔甲穿好了没有?要上阵了,装备要齐全,不能上了战场,东西没带。问题很多,但责任所在,如何着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你要给大众分享,这是利益社会,「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你在修身、齐家当中下真功夫,你那种德行,身边接触到的人会感觉到你变化很大,你不用自己出来,他们会请你出来。假如请你出来的有九次了,那就可以考虑出来,因为师长也是这样,人家请他九次了,最后老人家披上袈裟,代佛说法,人家请他九次出来弘法。

这个也是,你因缘成熟了,你推都推不掉。而你真正上台了,也要不自欺。我们一上台了不是我们德行完全都没问题了,而我们在讲的过程当中,假如发现我讲课的过程,我的修身跟家庭顾不了,这个你还要调整,你讲课要减少,你自己修身齐家的功夫要稳。「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个是不长久的。所以这个整个调整、拿捏,因为教学是可以相长,可是你假如教学的量很多,你已经生烦恼伏不住了,然后家里面的人都抗议了,你还在那里「教学相长啊」,那这个就有点自欺的嫌疑了。所以这个怎么调整好,坦白讲还得要自己依经典去好好观照自己。那你真的都力行去做到了,自自然然你就把你怎么做的去分享给大众,就非常好。

问:最后这个问题:推广中有方向性、决策性的问题,希望得到中心老师正确的引导,如何与中心联系?

答:您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写到中心来,我们这些教学的老师会一起讨论,然后我们在礼拜六,《群书治要360》它是两点半到六点,我们会用最后半个小时的时间跟大家交流这些问题。我们会收集好了,再来每个礼拜跟大家交流一下。

问:第二个,大陆推广单位负责人想参访中心,与谁联络,如何办理?

答:请您可以先寄E-mail到我们中心,我们中心接到这个E-mail之后,会交代相关部门,再跟您的单位联络。

问:第三,大陆各推广单位骨干修学希望得到中心老师指导,如何做到?

答:这个跟刚刚第一个问题一样,我们不管是修学,还是这些推广传统文化这些方向性、决策性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一起再来做一个探讨。

这节课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蔡礼旭

下一篇:佛教常识问答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