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使比丘答:怎样才能称为抵达‘涅流\’?

2014-05-13 佛教问答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怎样才能称为抵达‘涅流’?”

佛使比丘答:

回想前面已讨论过的“涅”这个词,那是人类所能到达最好、最高的境界。在一期生命中,若人不去认识涅的境界,或不能体尝涅的法味,生命就虚掷了。

“涅流”(the strean of nibbana)是指一种轨迹——已达相当层次,确保只流向或趋向涅,流向苦的止息,而不再倒流回痛苦及恶道,我们称这轨迹为“流”。

抵达“流”的人,称为“须陀洹”(sotapanna预流),须陀洹还未抵达究竟涅,他抵达与他本身相应的“现法涅”(ditthadhammanibbana)或“现世涅”(tadangenibbana)。能抵达真正的涅流,就不会被世间的“味”、“患”或其他任何事物所迷惑,“世间”再也不能欺骗他了,这意思不是指须陀洹要放弃与世间相关的一切,或甚至放弃欲乐的享受,而是指他的心已看清这些事物,不会全心全意执著,虽然偶尔失去正念时仍会执著,但他有信心做回到不执著。

成为须陀洹,必须断除三结(samyojana)——身见结(sakayaditthi)、疑结(vicikiccha)、戒禁取结(silabbataparamasa)。断身见结是断一种惑,断疑结是断另一种惑,而断戒禁取结是断第三种惑,他还没有断除欲贪(kamaraga)——第四种结,连斯陀含(sakadagamin)也没有彻底断尽。须陀洹还无法断除欲贪,仍可能接触或享受感官欲乐,但他不会掉进感官欲乐的陷井,而会循著圣人的正念去做。别忘了须陀洹已断除身见结、疑结和戒禁取结,这即是抵达涅流的基准,且最终必定会证得涅。

所以,这是断见惑的问题,断欲贪之前必先断见惑。欲贪本身并不是危险可怕的问题或敌人,真正可怕的是“痴”。巴利经典中有这么一句话:所有事中最恶臭的是“慢”——自我膨胀,佛陀没有说感官欲乐是最恶臭的事,而说是“慢惑”。通常我们都高估了须陀洹断除感官欲乐的程度,一旦它的基准被误会成这样,一切都错了,而且无法(与真相)相符。所以,必定要认识抵达涅流的第一阶段——先断除的不是欲贪而是见惑。

“身见”由自我中心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通常每天都会发生,它是由于我们不知空,甚至连显而易见的空相也无法察觉;是心就迷乱且不“空”,而产生身见,所以必须断除身见结,不让它再现,才能证须陀洹果。在一般情况下,身见生了又灭,生了又灭,生了又灭 ……每天一再出现许多次,但也有不出现的时刻,我们必须学习去认识有身见时像什么,空掉身见时又像什么,最后你会发现,当自我中心生起时就有身见。

“疑”是对什么是可信的产生怀疑或犹疑不决——是否要信仰佛陀?是否要为彻底灭苦的出世间而修行?因为有这种犹疑,就无法专注地关心“法”,甚至一天关心五分钟都觉得困难。相反地,却无时无刻不对吃喝玩乐、读书学习、生意工作等事情感兴趣。如果把戏笑的时间拿来培养对“法”的关心,我相信那一定会领悟得很快。

最严重的怀疑是——采用佛陀灭苦的方法好吗?踏上灭苦之道好吗?有能力做到吗?大部分的人因为已被世间的诱惑弄糊涂了,而认为灭苦之道枯燥乏味、无趣、没有吸引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且是最严重的怀疑。我们正在受苦,要毫不犹疑地灭苦,所以,必须根除犹疑。

第三种结是“戒禁取”,是由来已久的习惯性迷信。检视你自己,看看能发现那种一直存在的迷信行为。如你已被误导习惯性地害怕小壁虎或同类小动物,这是戒禁取结,它是原始的、幼稚的;你被教成要相信灵树、灵山、灵庙和灵屋,这些也全都是戒禁取结。

总之,对自己所作的事有所迷信,事情本来应该如此,却弄成另一回事,这是戒禁取结。如行善应该是用来排除私心,却纵容行善增长私心,可见行善有时成了戒禁取结;有些出家众和在家众严守戒律,迷信到习惯成性,而演变成戒禁取结;至于我们所误解的某些事情,一直延续到今天,都还依然迷信着,这也算是戒禁取结。

请容许我再提出一个第三种戒禁取结的例子:被刻划在寺院墙上的四恶道——地狱、畜生、饿鬼(peta)和阿修罗(asura)。我们被教导而相信临终时才可能坠恶道,却从来没人说我们天天坠恶道,这种恶道比寺院墙上的恶道更真实、更重要,千万别掉入!如果你现在不坠恶道,死后必定不会坠恶道。这个道理从来没人教过,所以,人未理解四恶道的核心和真正意义。

佛陀不是个唯物论者,他不会以身为准则,以致于说地狱是一个用铜锅煮人或煎人的地方,佛陀以“心”为准则。

文:佛使比库

下一篇:佛使比丘答:现在我们想想“四恶道”是什么意思?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