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答疑(复旦大学老师提问)
堪布答疑 ——复旦大学老师提问
时间:2011年3月9日晚;
地点:上海西郊宾馆“睦如居”;
人物:上师仁波切;
复旦大学的两位老师(夫妻俩):男方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回国后在复旦大学任教。女方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后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回国后,在复旦大学任教,教外国学生中文和中国文化课程。两人学佛多年,现正在学习上师传讲的《入行论》课程。
男方问1: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圆融?
问:堪布,我平时做世间学问,同时也修行,您觉得,做学问与修行如何很好地结合起来?
上师答:对于在家居士来说,世间的学问、事业还是要做,为了生存必须做的事情还是要尽量做;这些对今生很重要。但在做世间法的时候,也不要放弃学佛,因为学佛对今生来世都很重要。
问:但是,世间的学问是做加法,越做越多;而修行是做减法,要不断放下、放下。是不是很矛盾?
上师答:你说的这种情况在修行到最高境界的时候会出现,但在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还是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尽量工作,尽量修行,这样就不会枉费此生,发挥人生的价值。
问:很难。
上师答:不难。最重要的是,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太用功、对自己的要求不要太高,到最后的时候也不能太懈怠、对自己要求太低了。很多学佛的人,刚开始的时候把世间的事情全部都放下来,到寂静处去出家;但中间出现违缘障碍的时候,又把修行方面全部放下来。这样不合理。
问:尽量工作,尽量修行,那怎么修行才算走正路、不会走弯路?
上师答:在闻思的基础上修行,首先从闻开始。
女方叙述经历:我在闻思过程中,有时候我感觉我懂了,但真正遇到对境、习气现前,体会到法本所讲的含义时,我才感觉以前看书时并没有真正懂。
男方叙述经历:我在学《智慧品》的时候跟她说,这一品好难啊。她说,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个空性嘛。
上师答:哈哈,那是因为她没有通达最究竟的本意,只是在字面上理解。
问:我们在家人琐事多,学佛的时间很有限,该怎么办?
上师答:根据情况而定吧,给自己强制规定学佛的时间恐怕也有困难。尽量调整时间,其实我们每天在无意义中空过很多时间,因此该忙的要忙,但不要浪费时间。作为世间人不可能不应酬,但尽量节省一点这方面的时间。
女方叙述经历:在这个问题上,我和他分享过我自己的感受。我觉得生活和修行可以是一起进行的,不用刻意去分开,不一定非得打坐才是修行,处理事情的时候如果能转变心态、对治习气,那么这也就是修行了。
上师答:是的,生活和修行是可以融合在一起,但一些需要内心非常专注的修行要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是有困难的。对稍微能保持内观、有正知正念的人来说,无论在任何场合当中,如果能调整自己的心态,随时随地护持正念,这也是修行。
问:堪布,您看我应该修什么法?
上师答:你喜欢修什么法?
问:不知道。
上师答:作为初学者来说,最好先修五加行,以及金刚萨 忏悔法门,净土法门等。
问:那最适合我的法门是什么呢?
上师答:看你对哪个法门最有信心、兴趣和欢喜心。
女方叙述经历:我曾经修过内观课程,还一直在修南怀瑾老师传的准提法。前者主要是观呼吸,后者主要是念咒,我觉得并没有什么矛盾。无论是观息还是念咒,我想最终都是要调伏妄念。所以在修法上我倒觉得没有什么矛盾,倒是在世间上有一个矛盾,就是做事经常不圆满,开了很多头,但很多都没有坚持下去,我想问堪布,这样对修行会不会有影响?
上师答:这样不太好,做任何事情最好善始善终。
女方问:那我开的头太多了,现在要一一圆满的话恐怕很困难,该怎么办?
上师答:以后在做事情之前要学会观察。比如这次我到上海参与公益基金会的事情,在做公益慈善之前,我反反复复观察了很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如果发了愿、做了承诺而没有兑现,那么给他人的印象和信任度会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像龙猛菩萨说的那样,对于自己的誓言要像刻在石头的文字一样坚定 16b9 /p>
女方问1:作为在家人是否应该要孩子、如何处理家庭内部的信仰冲突?
问:请教堪布一个私人问题,就是关于要不要孩子。我自己认为女性本身业力比较重、很痴情,一辈子就在爱情、孩子、孙子中度过了,觉得没有意义,所以我自己不想要孩子。但他(对象)家就他一个男孩,肩负着传宗接代的重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和他分歧很大。我这样想,舍弃自己的孩子,做大家的母亲。希望他和他的父母能理解,对我不要有怨恨。
上师答:在这个问题上,各有各的理由,不能一概而论。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家族的老人们都不愿自己的种族灭绝,因此他们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和这个问题相似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出家,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出家的话,没有人继承家业;所有人都出家的话,那么人类都会灭绝。
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不会所有的人都出家;而一部分人出家不一定对人类种族的延续会有什么影响。从轮回的角度来说,人道众生也并不是非常珍贵的种姓。从世间上来看,一些名人的后代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
而且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养孩子也是很累的,辛辛苦苦付出二十多年,希望子孙后代能传宗接代、光宗耀祖,但孩子给父母、老人带来的利益有多大呢?很难说,也就是说这种期待也有“测不准”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对老人们的观念、世俗的眼光,佛教还是比较随顺,并没有说必须怎么样;但我们还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取舍。
女方问:我是争取他能向我靠拢。虽然世间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我不生孩子是为了更好地修行,希望他和他的父母有一天会理解。
上师:现在还是各执己见是吧?
女方问:是的。堪布,我的想法是不是一种自私呢?
上师答:有时候也说不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最好能找到共同点。你们都是佛教徒,至少在大的方向上有善缘,不像很多家庭,一个学佛,另一个根本不学佛,而且非常反对,南辕北辙。这样的话,两人在见解和信仰上存在冲突,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会比较困难。如果选择离婚,则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很多痛苦,因此不应轻易离婚。但在和非佛教徒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自己的见解坚决不改变。否则,如果一直随顺对方,那最后自己的见解也找不到了。就像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的那样,冬天在冰上倒开水,刚开始的时候能融化一大片,但最后开水也结成冰了。
女方问2:为了更好地修行,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是否应该搬到郊区住?
问:堪布,我们住在大学的职工楼,邻居大多是同事,大学的老师、知识分子。住在学校里面,和学生们接触也比较多。我觉得受外境干扰比较大,想搬到郊区住,附近都是农民,没有人认识,对自己的修行比较有利。您觉得我现在这样做是否合适呢?
上师答:不合适。你们周围的人素质很高,可以说都是才子,而你是大学老师,接触很多大学生,作为大乘佛教徒,你们应该去度化他们,给他们传播佛法,这样能对他们起到很大作用。如果你住到农村,农民的素质不一定很高,以你的身份对农民弘法恐怕有一定困难。
问:佛经中不是说众生平等吗,那为什么要选择首先度化知识分子,而不是度化农民呢?
上师答:从究竟上说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但显现上不平等。大学生的价值观最容易改变,大学阶段就像是一棵树定型的时候,是进入社会的关口。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大学时期非常关键,在大学中学过哲学、宗教的话,对以后的人生很有帮助。而大学老师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作为大学老师,要利用这样的因缘给学生讲一些佛教的道理,这样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也会有所改变。
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接受过信仰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模糊,因此虽然在刚毕业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理想,对自己的未来满怀憧憬,但不到两年,就被社会大环境同化了,失去了自己原先的理想和追求,和社会同流合污,这样非常可惜。
问:堪布,我在给学生介绍佛教道理的过程中,由于佛法博大精深,而自己也是在学习过程中,因此很害怕讲错,该怎么办?
上师答:我们自己在学习的同时给他人讲课传授佛教道理,偶尔可能会讲错,但由于我们的发心是纯洁的,以善心想帮助他人,动机是好的,那么在无意中讲的一些道理不符合本意的话,也不会有很大过失。
男方问2:堪布,您前面提到了价值观的问题,您觉得我们在家人应该如何塑造自己的价值观?
上师答:现在中国有这样一个观念,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和他的财富成正比,把价值观建立在金钱上面。有一项针对23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日、韩三国人民最看重钱。这几个国家的年轻人特别看重金钱,并把金钱视为成功的象征。
女方自述:我在留学和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中国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分数、毕业后能赚多少钱,而国外的学生则更重视我能学到什么,他们对知识与金钱之间没有很多的链接。
上师答:由于人们普遍把成功与否建立在金钱上,因此很苦恼,因为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追逐欲望的话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相反,如果依靠佛教理论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把价值观建立在善心、道德和修养上,承认前后世、因果报应的观念,那么会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宽阔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不会像世间人那么痛苦。
问:但是我觉得我们社会上很多人对宗教有一种偏见,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是消极的、走投无路之人的选择,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偏见?
上师答:确实是这样,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偏见有一定困难。在国外,比如西方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在就职时都要宣誓,即使你不是真正信仰上帝或者神,但也要装一装。但中国,自从清朝以后,文化上一直主张无神论,而且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整体性的变化有一定困难。此外,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中缺乏宗教信仰的教育和道德伦理的教育,而这正是教育的核心。如果开始重视信仰教 5c64 偷赖陆逃 我们的教育自然而然会更上一层楼,人们对宗教的认知和态度也会有所改变。
上师问:复旦大学对儒教等传统文化重视程度如何?
女方答:应该说还是比较重视的,复旦文科强,历史系、文博系、哲学系、宗教系等都是很不错的。但这些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人文气息不浓,这些专业几乎没人报考,大部分学生都是其他专业调剂进来的。在美国则完全不同,比如在耶鲁大学,就非常重视历史专业,学历史的人被认为是很有眼光的。
历任美国总统当中很多是学法律的,包括现任总统奥巴马,但在学法律课程之前都要学两年的历史课程。在美国,一个人不学历史的话会被认为没文化。但在复旦,很多历史、哲学等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修第二专业,比如经济、金融等,因为学这些专业,毕业后好找工作。
上师答:其实,学佛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物质的价值,佛法的智慧一辈子、甚至生生世世都能用上,在任何场合都能用上;而物质所带来的快乐则是非常短暂的,享受过了就没有了。
女方自述经历:我也有这种体会,到了最关键的时候,真正能起作用的唯有佛法。2009年我出车祸,躺在医院的过道上等待急救。当时我的心很慌乱,害怕死亡,很想抓住点什么东西。由于以前上过葛印卡老师的内观课程,因此第一反应是观呼吸。我的心偶尔能住在呼吸上,但周围都是临死的人,我的心很快又被死亡的恐惧拖走。然后又想起南怀瑾老师说的一念代万念,一个妄念可以代替一万个妄念,可能是由于学习了《入行论》的缘故,当时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要生生世世为众生修福报”。这个念头让我的心获得了很大的安慰,于是我就反反复复想这个念头,我的心开始平静下来,我相信我不会死,同时感觉隔着的一层东西散掉了,我也脱离了生命危险。从这次生死经历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修行,要为死亡做好足够的准备,不能天天为了今生的琐事忙着。
上师答:对,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的黑暗,不久就会面对,但人们都不敢提到死亡,天天忙着赚钱。
你们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是在寻求真理,很不容易。放眼世界,有几个年轻人在寻找真理的?所以很难得,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寻找真理。最后,我给你们推荐两本书——《入菩萨行论》和《大圆满前行》,这两本书是传承上师教言的汇集,越看越觉得对我们的人生很有价值、有指导意义。你们的心都很善良,再加上遇到佛法,自己也有所体验,缘分很殊胜,希望以后能把佛法的道理分享给身边有缘的众生。
男方、女方:非常感恩堪布的开示,相信堪布今天的开示对我们的人生一定能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
文:索达吉堪布下一篇:清华大学科技园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