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

2014-09-10 佛教问答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净土宗奉为主要经典的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这些经论都宣扬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是一个极乐世界众生只要信仰阿弥陀佛,并称念其名号临终便可往生清净佛土。

净土信仰有其印度之源。原始佛教时期,由念天生天的思想引出求生弥勒净土,由佛的本生故事引发出佛的本愿力,由原始佛教中的念佛法门演变为小乘“十念”修行法中的“念佛”,由本界一佛净土演进为他方多佛净土。大乘佛教时期,净土思想得到大力弘扬。诸多大乘经典,如般若类、法华类、华严类等,都十分重视念佛三昧与求生净土的思想。许多著名的祖师,如马鸣、龙树、世亲等,在其论著中多有称赞阿弥陀佛与指归西方的文句,净土信仰的理论框架基本成立。印度的净土信仰,主要有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阿佛的东方妙喜净土和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等。

汉魏至两晋,随着净土经典的大量译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几乎同时开始流行。高僧们的净土信仰系统分明,如道安之奉弥勒,慧远之信弥陀,但在民间乃至一般僧众那里,二者的区别则并不明显。

净土宗的成立与念佛法门息息相关。念佛法门本有多种,主要有:实相念佛,即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道理;观想念佛,即在静坐之中观佛的相好功德;称名念佛,即口中称念佛的名号。早期的念佛法门主要是以禅定的形式出现的。相传东晋慧远曾在庐山邀集僧俗十八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慧远因而被尊为净土宗初祖。慧远所倡导的净土法门主要是“观想念佛”,这与后世净土宗所倡导的“称名念佛”不完全相同。直到东魏的昙鸾首倡难行道与易行道之说,突出弥陀他力本愿,称名念佛与观想念佛并重,为后世净土宗的发展与普及奠定了理论基础。

净土宗属于以实践为主的佛教宗派,不以理论思辨见长,其用以指导修行实践的理论主要有二道二力,正杂二行等。

二道二力说是早期净土学说的核心,其中二道说又可被视为净土宗的判教理论。“二道”指的是“难行道”与“易行道”,“二力”指的是“自力”与“他力”。昙鸾认为,在五浊恶世,仅仅依靠个人修行,很难克服各种障碍达到正定聚(必定证悟)和阿跋致(不退转)阶位。修行者难得断惑证真,如陆路步行,十分辛苦,这种依靠自力修行之路称为“难行道”。而信仰阿弥陀佛,以此因缘愿生西方,便可依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死后被接引至极乐世界,达到正定聚和不退转的阶位,有如走水路乘船则乐,这种靠他力(佛力)救度的,称为“易行道”。二道说的来源其实是龙树在《十住毗婆沙·易行品》中泛论求阿跋致有难行与易行二道,昙鸾则用来专门论证弥陀净土信仰易行,把龙树的二道说改造成净土法门的判教理论。中国佛教的判教之风到隋唐时期已经发展得十分精致与丰富。这些判教学说在评述各派时,虽然抱着贬低他宗,抬高自宗的目的,总还是要为其他宗派保留一定的地位,唯独净土宗不然。它横扫所有佛教宗派,认为在末法之时,其他各派都是不合时宜的难行道,不论大乘小乘,禅教律密,一概是难行、自力,难以成佛,唯有念佛往生净土才是契合众生根机,通往佛国,获得解脱的易行道。

正杂二行是净土宗的修行论。在唐代善导之前,各个经论和祖师的著作中散见的净土修行法门,重点不一,比较杂乱。善导楷定古今,将经论所说的诸善万行判为正杂二行,为净土宗制定了一条规范易行的修行方法。所谓“正行”,就是依净土三部经所说,一心专诵三经、一心观察忆念彼国、一心专礼彼佛、一心赞叹供养、一心称念佛名。其余所行诸善皆为杂行。在诸正行中,善导特别提出持名念佛为正中之正,所修念佛之业为正业,其余诸行为助业。从昙鸾、道绰以至善导,称名念佛从念佛三昧的附属地位中独立出来,占据了主要地位,并成为净土宗修习的正统方法。

净土宗的历代祖师与其他佛教宗派的传法有所不同。他们并非都有传承关系,而是根据本人对弘扬净土法门所作的贡献,由后人推定,因此常出现他宗中人因有功于净土宗门而被立为宗祖的情况。一般认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唐代的善导,他系统阐述了念佛理论,较完备地组织了净土宗的宗义与行仪,将称名念佛作为净土宗的根本法门确立下来,净土宗作为一个佛教宗派开始形成。由于净土信仰教义简单,法门易行,因而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唐武宗灭佛后,一些依赖寺院经济和章疏典籍的佛教宗派相继式微,而净土信仰却依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净土宗后与禅宗合流,禅净双修成为唐宋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

净土宗在唐代传人日本,形成了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时宗、融通念佛宗等。他们发展了中国净土宗理论,各具特色。其中净土真宗的导师亲鸾,将净土宗的他力性、简易性和民众性特点发挥到极致,尤其引人注目。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文:洪修平

下一篇:孩子不好管、学生不好教、员工不好带的原因在哪里?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