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义问答:善业为何能被摧毁与保存善业的方法

2016-12-26 佛教问答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问:为何愤怒会毁坏这么多善业,而不是一瞬之怒只毁弃等量的善业?这是因为人必须积聚累世百劫的善业才能换得那瞬间的幸福,而愤怒就阻碍人们得享剎那的喜悦甘露吗?

答:这问题很复杂,难以解释清楚情况何以如此。或许重点即是佛教中提及的「极隐微相」。一般当我们在谈论胜义谛﹙即真谛﹚和世俗谛﹙即世间真理﹚时,佛教把世间现象分成三个范畴。第一层次是能被人类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觉察的对象;第二层次的现象则是某些非六识能轻易辨识的事物,不过只要藉由演绎推理或证悟观照仍能得知其奥妙。证悟空性即为一例。空性非显而易见之物,但经由心智的分析推演,自能证悟空性。同理,现象界本身的瞬息流转和短暂无常,也能经由推演而获致证悟。而现象界的最高层次,一般技巧性地称之为「极隐微相」。

所以说,我们若是对一位菩萨生起嗔恨心,那么即使只是一瞬间,其威力也足以摧毁百劫以来所累积的功德,这现象并非逻辑演绎所能理解的。而在佛教中这是不证自明之事,唯有信赖经藏中的例证,我们才能接受此道理。论及经藏的权威性时,我们应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经藏本身是否达到权威性的标准,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谈到这里,各位务必要了解一点:佛教各流派是如何看待各类经藏的权威性。佛教里面有个毗婆沙派,它主张经藏本身就代表释迦牟尼佛所要传达的正确教诲,是历史上那位佛陀的正确教义,因此就经文而言,吾人可接受其字面意义。但这结果令该派教徒产生混淆,因为他们并无法区辨到底该直接接受经文在字面上的权威性,还是应另行阐释佛经。然而凡是大乘学派者都主张,我们应该要辨明诸经之间的个别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全盘接受字面的权威解释。有些经文奇妙不可思议,需极深入地析义阐明方能澈知其义。

但现在又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该如何决定何部经藏可绝对直解其义?如果我们希望以另一部经解手头之经,那将落入无限后退的陷阱。归根结柢,权威性乃立基于理性思维及直观证悟,我们需藉此二者之结合,才能确立对佛陀教义的解释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存在。毕竟佛理的深意幽微深远,需要在字里行间慎思明辨。

而情况若是如此,那该如何论断哪些经文是归属于我们认定的极隐微相,也就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先前我曾指出,唯有依赖经文的权威性和佛陀的证言,人们才能接受佛经的可信度。要做到这点,所需之事即是建立佛陀本有的可信度。这时,我们所应采用的方式就不是直接诉诸经文,而是要检视佛陀之言,检视那些与世间现象有关的教诲,因为那是能藉由理性思辨和演绎来了解的 这包括了他对道和胜义谛等的开示

一旦我们在这几方面能建立其开示内容的可信度之后,那么自能增进老师本身的说服力。此外,我们应细察某些示现极隐微相的殊胜经文,以确定其意义和经文本身并没有内在不协调的矛盾现象。

综合以上两项因素的检视,我们发现佛陀本身是位值得信赖的老师,而佛经内容也未出现矛盾或不一致之处。因此,我们能如实接受佛陀的悟证开示。

问:我们应当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学习安忍功夫?我们又该如何回应对自己孩子发怒的情况?

答:关于该怎么教导孩子练习忍耐的这个问题,若用言语去跟孩子解释耐心的价值和重要性是相当困难的事,最重要的是自己为孩子树立良好典范。若你本身就常因小事发怒,却想教育孩子明白「你该有耐心,忍耐极为重要」的道理,这无异缘木求鱼,不可能收到任何效果。

至于应该如何面对自己起嗔心跟孩子发脾气这件事,我觉得很难回答,但《入菩萨行〈安忍品〉》中有许多教导人训练耐心的大原则,均可运用在对治自己对孩子情绪失控的情况下。

问:该运用何种善巧来对治内在所生起的嗔恨心?

答:在此我们必须先判断当时状况,以及引发怒意的原因,明白自己为什么对于某些情形会出现愤恨情绪,然后再根据这些省思而来的因素加以对治处理。然而这个方法又跟我们每日生活中所采用的修行法门相关,细节部分我稍后再来讨论。

问:如果并不存在可称之为软弱的极端安忍形式,那么菩萨又怎能采取强烈的反制手段?

答:大家对所谓菩萨大概有些悟解。各位请不要误认为菩萨是非常脆弱的人,事实上,菩萨可被视为最勇敢的人。他们对修行有非常坚定的决心。一般人若不愿意容忍自己被欺负或轻视,而很快采取反制行动并坚守立场时,我们就认为他们勇散坚强,个性鲜明有力。若这行为可视为勇敢,那么菩萨就是发念或下定决心要和众生心中的邪念对抗的人。就某方面而言这念头有些傲慢,但它当然是奠基于坚实的理性之上。这种大无畏的态度似乎有点傲慢,但它却非自负。

如果我们读《入菩萨行》第十章〈回向品〉里头,那些由众菩萨所写的誓愿文,我们会发现菩萨有许多誓愿实际上无法实现。但无论如何,他们仍有这种观想和誓愿。因此我视其为英雄,我认为他们是非常、非常勇敢的众生。我一点也不认为这是软弱。菩萨们具有这样的前瞻性,而且当情况需要时,他们绝对有能力采取强烈的对抗手段。

问:我们过去修习安忍所累积的善业,是否会因现在所生启的嗔恨心而毁坏殆尽?

答:如果你修行时所发的誓愿里还包含极强烈的求解脱,或有菩提心、利益众生和了悟万物空性的决心,那么你以往修行里所累积的善业当然会得到保护,不致毁坏。

回向在佛教的修行里,是项极重要的因素。在弥勒的《现观庄严论》中,他在提到修习回向所应有的正确态度时,特别强调发菩提心,要将功德回向给众生。此外,在我们做回向时,也必须对空性的本质及万物迁流有如梦幻泡影的实相,有着清楚的认知与了悟。一旦你已回向了功德,就应了悟到内在空性的本质,以及此行为和回向的对象皆是本俱空性,而应将此功德「封印」。此乃所谓的「由三界所封印」。藉由这些仪式,我就能保护功德。

为了让一个人修炼法性能具备效能和力量,单是强调某个面向的修行是不够的,还需加上许多辅助因素,象是智慧和利益众生的回向心等等。这在大乘佛教的修行法门中尤其如此。

下一篇:黄财神灌顶法会上的问答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