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明君重天意成盛世
前人信任上天的愤怒和自己的罪行及道德废弛是有直接关系的。 每碰到这些极端天象警示时,浩瀚明君都能够从中反躬自责,以正缺失。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中国前人认为天居高临下,阁下着人世间历史的兴衰和人世的祸福;君王受命于天,如其不能顺天意而行,出缺点和过失,那么上天就会以怪异天象和天灾给予警示和训斥。由此,中国自古以来的明君都异常重视「天意」,假如上天示警,皇帝都要颁布「罪己诏」向苍天赔罪。 翻开悠久的中华文明史,我们看到历朝历代,信天敬神都是人们精神世界中弗成动摇的基石,前人信任,上天的愤怒和自己的罪行及道德废弛是有直接关系的。地震、洪水、干旱、蝗灾、沙尘暴、炎热、高寒等天象,都被视作上天对人的警告,每当极端天象和大灾降临,诸多明君都能够从中反躬自责,以正缺失。 庶征 上天示人的天象征兆 《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中记载了周武王就教箕子治国之道时,箕子关于九种治国安邦的天法的论述。个中,第八种天法是「庶征」,就是天象征兆。 箕子说,庶征就是上天示人的各类天象征兆,是天帝对我们的君主即皇帝、皇帝说的说话。这些天象征兆主要包括下雨、晴朗、暖热、严寒和刮风。雨、晴、热、冷、风这五者无缺,而且都遵守着自然的规律发生的时刻,那一定是风调雨顺、万物闹热。假如个中一种过多,那就是一种恶相;假如个中一种现象太少了,那也是一种恶相。 箕子告诉武王,上天针对人世皇帝不好的表现所给出的天象是:皇帝假如狂傲不羁,指鹿为马,欺负良善,庶民愁怨,将会有大雨和洪灾出现;假如皇帝违纲悖纪,号令不顺,人心虚哗愦乱,科罚妄加,欺师灭祖,滥杀无辜,则艳阳高照,大旱比年;假如为官不勤政,为民无正气,穷奢极侈,则炎热不退;假如治国无长策,朝令夕改,民不聊生,就会高寒肆虐;假如君臣正邪不分,昏聩***,就会暴风不止,沙尘暴频仍。 大雨一向 两国君王自责 《韩诗别传》第三卷有记载,宋国发洪水,处于上游的鲁国派人慰问说:世界大雨一向,灾害很深重,连累到你们的地方,影响了你们的民生,君王派我来慰问。宋国国君说:多是我的不仁德缘故,没有做好斋戒祭奠,应用民力不相符时间、轻重。是苍天给我的处分,又造成你们君王的担忧,真是忸捏而不敢接收。 孔子听到后说:宋国做得很好,会没事了。学生问:为什么?孔子说:以前桀、纣不改正自己的缺点,他们很快就灭亡了。成汤、文王知道自己的不足并能悛改,就兴旺蓬勃了。错了能改,就不算错误了。 宋国人听了之后,于是夙兴晚睡、异常努力。三年后,年成丰收,政治平和。 成汤知错而改 孔子提到的成汤知错而改的故事则是这样的: 成汤在位时,年久无雨大旱。太史占卜之后说:「应当杀一小我来向神祈雨。」成汤说:「我所要做的事恰是为了救人才求雨。如果一定要用杀人的方法向神求雨,请允许由我自己来充当那小我。」 于是成汤洗澡斋戒,把自己算作向神祈雨的就义品,在桑林野外中向神祷告,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说,我如有罪,不要牵连世界万方;世界万方有罪,罪在我一人身上。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方圆数千里便下起了大雨。这里可见一个君王的担当,难怪成汤能开创商朝。 汉文帝为日食下罪己诏 汉文帝二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发生日食,十二月十五日又发生日食。文帝为此下了「罪己诏」,个中写道:「我据说生成万民,为他们设置君主,来抚育治理他们。假如君主不贤德,施政不公平,那么上天就显示灾异现象,告诫他治理得不好。十一月最后一天发生日食,上天的训斥在天象上表现灾异现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呢!我能够事奉宗庙,以这微小之躯依托于万民和诸侯之上,世界的治与乱,责任在我一小我,你们众位执掌国政的大臣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对下不能很好的治理抚育庶民,对上又牵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辉,乃至发生日食,我的无德其实太严重了。接到诏令后,你们都要卖力想想我的过失,以及你们知道的、见到的、想到的我做得不敷的地方,恳请你们告诉我。还要推举贤良梗直,能直言进谏的人,来补正我的疏漏。」 唐太宗因彗星纳谏言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关内地区发生旱灾与饥荒,有很多庶民卖掉子女来换取衣服和食物,唐太宗不仅命令开仓济民,而且将皇家仓库中的金银丝绸拿出来,替流民赎回小孩,还给他们的父母。 他在圣旨中说:「假如能让年成丰收,世界安然,即使把灾祸移到我的身上也情愿情愿。」不久天降大雨,缓解了旱情,庶民都很高兴。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八月二十三日,南方上空一颗彗星划破天空,长六丈,经百余日才消失。彗星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物,太宗询问大臣:「我的品德不敷正直,施政有所误差,才导致彗星出现,众位爱卿认为若何?」 大臣虞世南回答道:「早年,齐景公见到彗星,大为恐忧,急速教养文德,十六天后彗星就消失了。皇上只要别因为功高而骄矜,不要认为世界宁靖久了而骄逸,只要您能够做到持之以恒,就不必担心彗星的出现。」 太宗深表赞同,说道:「秦始皇平定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然则,因为骄傲而又妄想安逸,导致国家迅速败亡。感谢上苍对我和大唐的警示,我承认自己有自满骄矜的心,是我的错误!」 康熙皇帝因地震反躬自责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679年9月2日)的大地震,对于正忙于平定三藩叛乱的康熙帝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警策。他赶紧「诏发内币十万赈恤」,接着又告预群臣:「联躬不携,政治末协,致兹地震示警。」 康熙帝的立场是真诚的,他找出官吏的六项「弊端」,认为这就是「召灾之由」,并指令九卿详议,由吏部立法严禁,务期尽除积弊。 康熙皇帝指出:「有一于此,皆是致灾。」八月,九卿议覆:「领兵诸王将军借通贱为名,将良民庐舍烧毁,掳掠子女抢夺财物者,领兵将军等除名,诸王贝勒等交宗人府从重定罪。其掳掠人口,仍给本家。」以福建地区为例,清军在征讨三藩的战斗中,撤军时「驱掳男妇两万余人」,福建总督姚启圣悉令赎还为民。此外,江西、浙江被赎免的俘奴都稀有万人。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从上述几位君王仁德治理世界而达致盛世的例子,不可贵出这样的结论:为君者若想安邦定国,必须先存庶民、施仁政。知其理,才会获得上天的垂爱,才会使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久安并且文化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