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真实的《西纪行》一个真实的唐三藏

2024-11-20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曾经统治古代印度的戒日王向全印度发出敕命,命印度常识界、学术界、思惟界、宗教界的一切有识之士,共赴曲女城,参加他亲自举办的无遮大会。这个大会是为来自中国的一名僧人举行的。无遮大会,就是无论僧俗、贵贱,一律平等参加的大会。在这个大会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揭橥自己的看法,只要他获得"大众,"的认可,他就会成为法会之主,从而成为印度宗教界的领袖。这名中国僧人是这个无遮大会的论主。这意味着,他将接收来自个全部印度的所有学有专长,身怀特技的人们的挑衅。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到戒日王时期,佛教获得了充分地成长,高僧辈出,弘法普及印度各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名中国僧人要想获得全印度的承认,摘取无遮大会的法主桂冠,谈何轻易。

敕命颁布之后,过了近一个月,全印度的有识之士纷纷来到曲女城,参加无遮大会。五印度的十八国王全部到会,著名的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也派千余名高僧参加法会。此时,曲女城内人声鼎沸,参加法会的达一万多人。

佛教历史上著名的无遮大会就这样开始了。

按照惯例,这种大会,会期为十八天。在十八天中,只要有人对论主提出的浩瀚论点中的一个论点提出疑问,并能够把它批驳,论主就必须当场割掉舌头,向世人赔罪。参加大会的世人,也都是带着要向论主提出挑衅的设法主意来到曲女城的。

这位中国僧人将自己所写的包含法相唯识精义的《会宗论》和《制恶见论》用大字书写,高悬于会场之上,接收世人的提问。在这十八天中,印度各地的高明人士向这名中国僧人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国僧人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把这些问题一一做了圆满的解答。

无遮大会停止了。这名中国僧人终于被整印度人所接收,成为来自番邦的佛教领袖。举行大会的戒日王异常高兴,犒赐给参加大会的世人许多财物。又命几个大臣,拿着这名中国僧人法衣,到各地巡游,演唱宣传,把中公法师在曲女城大会的空前成就宣告世人。这时印度各派僧人合营欢庆,祝贺佛法大兴。大乘教派的僧人们,给这名中国僧人合营加了个称号——“大乘天”;小乘教派则称其为“解脱天”。声誉之隆,无可复加。

这位立名异域的中国僧人,就是唐初的著名僧人,中国佛教四个译经师之一,被尊为“三藏法师”的玄奘。

玄奘俗姓陈,原名祎,洛州缑氏县游仙乡凤凰谷陈村(今河南偃师县陈河村)人。隋开皇二十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祖上几代,都曾在朝庭为官。祖父陈康,曾做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惠,也曾任隋朝的江陵县令,后解职还乡玄奘五岁时,母亲即已去世。

玄奘兄弟四人,他排行最末。他的二哥陈素,早年削发,法名长捷。二哥精晓佛典,又熟读老庄,人称“释门栋干”。玄奘十岁时,父亲病故。第二年,玄奘随二哥长捷一同到净土寺。

玄奘少小时就聪明异常。进净土寺后,在哥哥的指导下进修佛经。他聪明好学,十一岁时就能背诵《经摩经》、《法华经》。而且懂得了持律自守。

一天,净土寺的众僧在诵经做功课,时间一长,僧人们就走了神。此时又赶上住持不在,众僧于是放下手中的佛经,谈论起一些有趣的事来。正当众僧谈得兴致浓厚,吵闹声一向于耳时,只听得有一人高声断喝:

“佛经上不是说过吗?削发人要远离世俗,追求佛法。你们怎么能做这种游戏呢?这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众僧昂首一看,只见他们面前站着一个神色凛然,面庞清峻的男孩。众僧都为此而羞愧不已。立时说笑之声消失,众僧又卖力地读起经来。

此时,东都洛阳大兴佛法,有许多法师到此宣讲佛经。玄奘每讲必听不误,听完之后就卖力思考。在世人还对所讲佛经有所困惑时,玄奘却能够升座讲法,而且解释经理头头是道,世人对他赞叹不已。

炀帝大业末年,饥荒比年,又加上炀帝骄奢淫逸,各地起义赓续,世界大乱。洛阳成为当时纷乱的中间地区。于是玄奘和哥哥长捷法师离开了洛阳,向西行进。

玄奘和长捷走到长安时,据说京中的道基的道法精深,于是他们前去投奔,住在长安的肃静寺,向道基进修佛法。玄奘的聪明和聪明使道基异常吃惊。道基常太息说:

“我以前曾经到过许多讲经之处,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斯聪明的少年!”

也就是从这时起,玄奘开始了漫游各地,进修佛经的漫漫旅程。

玄奘和长捷在长城据说蜀地比较安宁,且聚集了许多高憎。

他们就沿着昔时诸葛亮建筑起来的剑阁楼道,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成都。到成都时,隋已被大唐所灭。

在成都,玄奘听法师讲阿毗昙论,一听不忘,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事业。玄奘每说出话来,都表达了深刻的佛理,就同修行了多年的高僧一样。婆沙论,杂心论等,在东方流传很广,而且版本浩瀚,每论大约有十多种。玄奘对这些不合的版本都能熟记在心,不会产生涓滴的纷乱,而且他能够论述每个版本论述佛理上的得失。众僧对他的超常的聪明认为惊奇。

在蜀地,有一个高僧,名叫景,精晓摄论,人们称他为“难加人”。拜他肄业的人浩瀚。但他所讲述的摄论之义有十二种之多。他讲经的习惯是,他边讲边让世人修炼阅读。然而经义复杂,听讲者都认为很纷乱,可玄奘一听就记住了,而且没有一点儿缺点。当玄奘上座讲述时,引用摄论中的论述不用看书,好象他已研究了很长时间。

武德(唐高李渊的年号)五年,玄奘在成都受了具足戒,正式削发为僧,这时他二十一岁。

玄奘在蜀地遍求佛法,名声大振,但他对此并不知足。他立志要学遍华夏大地,以求得处死。他曾说:

“学经贵在理解经的奥妙之义,重在修持求证。假如只在一个地方进修,是不能求得经的精髓的。”

于是玄奘决定离开巴蜀,去其它各地持续学法。他的哥哥长捷法师深知玄奘的远洪志向,对他的决定表示赞同。玄奘辞别世人,沿着大江和峡谷走出巴蜀。沿途走过荆州、杨州,接着又北上燕赵。他先后向道深、慧休等人进修佛法。玄奘每到一处,他的名声就在那里传播。

后来,玄奘又到京师向道岳法常和僧辩进修佛法。在向法常学法时,玄奘一次向他提出了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个个切中佛经的奥妙之义。玄奘又一次名振京师。

仆射宋萧璃异常佩服玄奘的才华,他奏请皇帝,让玄奘住在肃静寺。这也并非玄奘的本意。玄奘对他说:

“我漫游吴蜀,走遍燕赵,历访周秦各地,为的是进修佛法。中国现在风行的佛法,我已蕴藏于胸中。但我公法师,所说义理,往往各执己见,派别分争激烈,对于佛法的流传异常晦气。而且各类佛经的译文又欠缺完整。我想亲自读一读那些原始的佛经版本,然后再返回中土来传播。这样才能够使佛法获得振兴。我为此已将生命置之度外,誓死求得处死。”

玄奘于是开始了西去求法的准备工作。他先是在京城遍地向各蕃地的人进修他们的说话,接着又向朝庭奏请西行,但没有获得赞成。但玄奘并不泄气,而一边静坐修炼,一边等待西去的机会。

贞观(唐太宗年号)三年,霜害成灾。太宗传旨,让庶民自谋活门。玄奘借着这个机会,开始西去求法的艰难而漫长的征程。

玄奘先到姑臧,然后到敦煌。玄奘从敦煌要向西行时,只见面前沙海茫茫,无边无际。玄奘只得绕道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盘算从高昌西行。

是日晚上,高昌王麹文泰领着妃子和众大臣,在殿前等待玄奘的到来,高昌王的母亲也出来迎接玄奘。高昌王崇奉佛教,商人和搭客们早把玄奘的名声传到了西域。当他得知玄奘要到高昌时,就亲自来迎候这位来自东土的高僧。

高昌王和世人手举着火把,静静地鹄立在大殿的院子里,人们的眼睛都注视通往东方的大道。半夜时分,玄奘进入高昌城。这时,高昌城内,被切切个熊熊燃烧的火炬照得如同白天。世人簇拥着衣衫破烂、面色憔悴的玄奘走向大殿。高昌王急忙走上前去,拉住玄奘的手。此时的玄奘,衣衫被流出的汗水浸湿,上面沾满了灰尘。但玄奘神情振奋,两眼炯炯有神。高昌王激动不已:

“久闻大师法名,今日与大师相见,真是三生有幸。”

国母、众王妃以及诸大臣都前来与玄奘相见,高昌城内欢声笑语,人们在迎接着这位东土高僧的到来。

玄奘向高昌王疏解自己西行的目的,高昌王和世人激动不已。高昌王愿望玄奘地高昌呆一段时间,玄奘想到要为持续西行做更充分的准备,就准许了高昌王的请求,在高昌开讲法席。高昌王的母亲异常爱好这位佛法精深,品行正直的高僧,就认玄奘为自己的儿子,高昌王认玄奘为自己的弟弟。玄奘在高昌给僧俗开讲了仁王等佛经,听讲者塞满了寺庙的院子。他的讲述,条理清晰,能够揭示佛经的奥妙含义,听讲的人都说这是前所未闻的。高昌五和世人都愿望玄奘留下来,在高昌弘扬佛法。玄奘对高昌王说:

“我离乡背井,不惜生命,是为了西行求得处死。假如我留在此地,求法之愿不能实现,如不让我西行,我宁愿死在此地。”

玄奘为此而三天不食,以示自己的决心。高昌王知道玄奘的志向弗成动摇,就准许了玄奘西去的请求。高昌王为玄奘西行进行了充分地准备。高昌王赠给玄奘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帛五百匹,作为一路的费用。为了使玄奘路途顺利,高昌又写了二十四封手札,每信附赠绫一匹,给玄奘所要经由的二十四个国家的国王,让他们为玄奘西行供给方便。当时,西突厥叶护可汗的势力遍级大雪山以北六十多国,高昌想到玄奘西行不能没有他的通知。高昌王又特备绫绢五百匹、果味两车,让玄奘带上,做为献给叶护牙的礼物。并让六十人陪同西行。

玄奘要走了,王母和高昌王领着众妃子和大臣为他送行,高昌国的众僧俗也都出来向这位令人尊敬的东土高僧道别,送行的部队稀有里长。人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离其余泪水洒了又洒。在将要分别的时刻,激动不已的王母上前紧握着玄奘的手,哽咽而语:

“此次与法师相遇,一定是前世结下的人缘。法师如能求得处死,返回东土时一定要到高昌来,为我们讲经说法……”

玄奘郑重地点了点头,然后转过身来,向着茫茫的西方毅然走去。

叶护牙因为受高昌王这托,又接收了玄奘带来的丰富礼物,因而传所属各国,为玄奘西行供给方便。玄奘每到一处,人们往往举城出迎,盛况空前,好像皇帝出行。

玄奘一行从高昌到铁门,经由了十六个国家;从铁门到印度边境,又经由了十三个国家,这些国家,风土着土偶情各别。路途中,有高山、雪岭、大河。这些国家中,大都崇奉佛教,个中有许多佛教的遗迹。

大雪山中有一个梵衍国,国中有僧人几千人,进修小乘佛教的出世部佛法。在首都的北面山中有站立的佛像,高五百一十尺。城中有卧佛像,长一千多尺。城中的寺院用黄金珠宝装饰,肃静华贵,光彩刺眼,人们无不称奇。国中还有佛的牙舍利,有长约五寸的初劫时缘觉者牙齿,还有金轮王的三寸多长的牙齿。又有商那和修(罗汉名)的钵及其九绦衣,九绦衣的颜色仍鲜艳如初。

梵衍国的东面有迦毕试国,国中信佛教的人很多,僧人有六千多,奉大乘教经典。国王每年都要用银锻造佛像,佛像铸成之后,邀请远近各国的人前来观察迟疑。国中有如来为菩萨时的牙齿,长约一寸,文有如来的发引,约一尺长,呈螺旋状。

玄奘一行从迦毕试国自东走七百里,到达滥波国,滥波国位于印度的北部。印度是天竺的正名。印度北靠雪山,三面临海,南部地形狭窄如弦月,平原广阔,国境线长达九万里。国境内曾有七十多国家,这些国家时分时合,现在已统一为一个王国。

从滥波国向东走,玄奘到了伽罗曷国。玄奘在此参拜了许多佛教遗迹。佛经中记载的布发掩泥的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国中有佛的头顶骨,周围长三寸,外形仰平,就象天穹一样;还有佛的头骨,外形象荷叶;佛的眼睛,圆而透明,外形象柰许,澄净而富有光彩。还有佛的衣服、佛的锡杖。这五种圣迹同在一城,是伽罗曷国的镇国之宝。这座城北临突厥,以前突厥曾入侵,要抢夺这些佛宝?可每次都不能到达藏宝所在,不得不撤兵回国。

这几件佛宝灵验无比,可以预示人的未来形象。大月支王想知道自己的下世的样子,烧香拜佛宝,佛宝向他显示马的形象。这当然不相符他的期望。于是月支王大加布施,并懊悔自己的罪恶。再次取香观察迟疑,佛宝现出狮子的形象。狮子虽是百兽之王,但毕竟照样野兽。月支王于是归依佛门,持守戒律,这时佛宝才向他显示了人的形象。月支王这才回国。应用这种佛宝的惯例是,看王相的人,要花一枚金钱;看自己相的,花十枚金钱。玄奘奉旨前来拜佛宝,所以不必交钱。

玄奘双手执香,忠诚而恭敬地走向佛宝。想到自己历尽艰险,是为求得处死,亲睹佛的遗迹。而今,自己能够去参拜佛宝,怎能不百感交集呢?玄奘恭恭敬敬地向佛宝施了大礼,然后站立一边,注视着佛宝的变更。急速佛宝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喜兆,玄奘激动得泣如雨下。

玄奘从伽罗曷国到达建驮罗国。国中的佛寺有一千多个,国中的人都信佛教。都城中有钵庙,庙中曾供有如来的钵,现在钵已被移到波斯王宫中供奉。城东有迦腻王大塔,塔基周长达一里米。个中有佛骨舍利一斛,高高地放在塔中,塔的九轮高低共五百尺,象征二十五重天火之灾。这也就是世人所说的雀离浮屠。北魏的灵太后胡氏深信佛教,派僧人道生送来长幡,长达七百多尺,披挂在塔上,一向缠到塔基。塔的旁边还有很多遗迹,如世亲创作俱舍论处、千眼佛眨眼奉双亲处、须大拏太子修菩萨行处、仙裨女乱而转化成鬼处等。阿育王在这些地方都立有标志之塔。

玄奘就这样在佛教的故乡印度的大地上行走着。这个路途中,他克服了无数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有时甚至是虎口余生。所凭借的,就是他那一颗真心向佛的耻辱之情。

玄奘一行从羯若鞠阇国向东南走二千多里,经由了四个国家。是日,玄奘正带领世人顺着一条河持续行走。溘然,从对面杀出一队人马,他们把玄奘等人团团围住。就听见领头的那个面貌凶恶的家伙说:“哈哈!真是苍天有眼,我正愁找不到祭天的供品,却碰到你们这群秃驴。快,都给我绑上!”玄奘等八十多人被这群人用绳子捆住。

原来,这群人是打家劫舍的贼人,他们正想杀人祭天。贼人在这八十人中挑来挑去,挑中了玄奘做为祭天的供品。贼人在船上设了祭坛,把玄奘放在坛中。他们想先把玄奘生吃一部分,然后再用锅把剩下的那部分煮熟。此时,无人能够解救玄奘。

玄奘面无惧色,他轻轻地闭上眼睛,心里想着慈悲的弥勒佛、如来,暗自发誓说:

“假如我的生命还不该停止,那么就请诸佛解救我。假如我的生命已对弘法无用,那么我就死而无憾了。”

同业的世人看见贼人要杀玄奘,他们一齐放声大哭。

忽然,河岸的暴风铺天盖地刮来,暴风挟带着沙宿向贼人的船刮去。刹那间,贼人的船翻了,船上的木板被风吹折,贼人们生怕地睁大了眼。与玄奘同来的人对贼人说:

“这法师不辞劳苦,历经魔难,就是要专心求法,为边境的人们投契益。你们假如杀了他,就会有弥天的大罪,会受到上天的处分,我们愿意为他而死。”

贼人听到这话,纷纷扔掉兵刃,以礼相待,对玄奘懊悔自己的罪恶,把玄奘等人放走。

玄奘每到一处,都要拜见当地的佛教遗迹,这些遗迹是先辈的佛家高僧大德们留下的。他们仿佛是要感谢这位来自番邦的忠诚求法者,纷纷向他显现出灵异的瑞像。

在印度中部,有一个摩揭陀国,国中有一座山,名叫伽耶山,世人又称之为名山。这座山是自古国王登临敕封的地方,如来佛离俗成道就是在这个山。在山上有著名的大菩提寺,是狮子国的国王出钱兴建的。此国的十二月三十日,即唐的一月十五日,国人称之为神变日。到是日晚上,会出现吉祥的光,同时天空中会飘下奇异的花,落在树上和院子里。

玄奘来到大菩提寺,看到经书中记载的这些遗迹就在面前,他感慨颇多。他遗憾自己生在末世,不能亲睹佛的真颜。玄奘认为,自己虽然见了圣迹,却还没有看到吉祥之景,他决定留下来,以自己的诚恳来激动上天,显示吉景。玄奘在寺中打坐修炼,与高僧谈论佛理。一天晚上,玄奘正在听一个居士讲瑜伽师地论,忽然,灯灭了,身上佩带的珠宝璎珞都落空了光彩,但却有光明照耀内外,只是不知光明来自何方。居士和玄奘都认为奇怪。他们走出房子看菩提树,只见一个僧人手拿舍利,大小象人的手指,在树下举着给人看。舍利放出的光,明照寰宇,世人高兴不已,远远地向舍利参拜施礼。只到清晨,光才消失。

玄奘在印度境内走过了几十个国家,终于到达他此次西行的目的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的佛寺,唐人称其为无厌。这个寺院由五个国王合营出资建造,寺庙的供奉丰富,衣食不愁,是以有“无厌”之称。那烂陀寺有五个院子,五个院子有一个合营的大门,周围有四重内门,外面有三重围墙。院中有水流过,水沟极深,院内种有花,色彩艳丽无比。寺中栖身着一万多僧人,全部由国家赡养。寺中有无数的佛象和各类各样的佛教遗迹。此国有一个惯例,对于那些年高德劭、受人尊敬的法师,国王都要给他们封侯,赐给他们十城。后来逐渐削减犒赏的数量,但也不会少于三城。高僧大德们只在寺中评论辩论佛学,因而寺中的高僧道法精深。那烂陀寺每年要接收来自各国的学法者。那烂陀寺的住持叫戒贤,年纪已有一百零六岁,其道法精深无比,人称处死藏。处死藏博闻强记,内外大小一切书都能通晓。戒日王把十个城邑的税收全部送给他。

玄奘西行求法的风声早已传到了那烂陀寺。那烂陀的众僧据说玄奘快要到了,先派出四十多人去迎候。玄奘到达寺中的那天,寺中僧人二百人,俗人二千人,推着车,撑着伞盖,拿着鲜花,前去迎接,那烂陀寺内外,人潮如涌,伞盖如云,好象是在欢庆什么重大的节日。世人把玄奘领到寺中,与众僧相见。然后给他安排住处,待遇与寺中大德一样。接着,有人领玄奘前去拜见戒贤。

玄奘走到戒贤的住处,对着高居于座上的戒贤深施一礼。戒贤命就座,然后问道:

“法师从何而来?”

“学生久闻贵寺大名,从支那而来,欲学瑜珈等论,以期求得处死。”

戒贤听完玄奘的话,溘然掩面而泣。世人面面相觑,都感有些惊异。戒贤好一会儿才住了哭泣,然后又向玄奘施一谢礼:

“感谢法师,前来救我疾苦。我三年前得了病,疼得如同刀割一样,我当想不食而亡,以停止这种难耐的苦楚。就在这时,我梦见有金人对我说:‘你不要死,这种苦楚是对你前世做国王时所做坏事的报应,你应当自我悔过,怎么能死呢?现在有一个支那僧人到此学法,他正在途中,三年后会到这里。你要教给他佛法,然后让他把佛法再传到他的国家去,你的罪就免除了。我是曼殊室利,特地来劝你。”

戒贤又问玄奘已走了多长时间,玄奘答说三年,这和梦中金人所说完全一致,戒贤此时悲喜交加,再次向玄奘见礼申谢。

那烂陀寺中设有十个“法通三藏”的称号,赐给那些学通经藏的高僧大德,是寺中的最高荣誉,现在已有九小我被授此称号。玄奘来到后,寺中把这一称号授予了他。对法通三藏者,寺中每日给上等佳肴两盘,大人米一升,还有槟榔、豆蔻、龙脑、香乳、酥蜜等。每人有四个净人婆罗侍候,进出乘象,三十个随从。大人米是一种梗米,大得象乌豆一样,做饭时香气可飘百步,只有这里出产。这种米是专供国王和知法者食用的。

玄奘请戒贤给他瑜珈论,和玄奘一路听讲者达数千人,十五个月讲究一遍,第二遍又讲了九个月。此后,玄奘又进修顺理、显扬、对法等经论,并赓续地向戒贤就教。对于瑜珈论,玄奘卖力研究了五年,夙夜迟早一向。

是日,戒贤收到了统治印度的戒日王的来信。戒日王此时正在伐罪乌茶国的途审,信中说,一个南印度的灌顶师名叫般若毯多,通晓正量部,做了篇百颂的《破大乘论》。许多小乘论师向戒日王推荐此论,要与大乘教决一胜负。戒日王让那烂陀寺派出四个内外大小皆通的论师,到戒日王行军之处,与小乘论师进行辩论。戒贤于是派海慧、智光、师子光和玄奘四工资应辩之人。四人正在做出发的准备,那烂陀寺的外边一片纷乱。急速有僧人向戒贤禀报,有一个顺世外道的人写出了四十条,贴在那烂陀寺的门上,要与那烂陀的僧人进行辩论。并扬言,假如有人能把他批驳,他就用自己的头来赔罪。他的论证、精密,很难找出破绽。而且寺中世人对这种外道懂得得并不很多。众僧对能否可以辩胜表示困惑,都沉默不语,无人出去辩论。这个地方有一个风气,如双方辩论后,输的一方要骑在驴背上,人们把粪尿从他的头上贯下去,然后在"大众,"面前表示屈服,做胜方的奴隶。

玄奘让人把那四十条抄回来,自己卖力研究了一番,对世人说:

“我要与他辩论,我们怎么能受他的污辱呢?请诸位给我做旁证。”

经由几番辩论,对方辩解无路,木鸡之呆,神情沮丧,急速爬在地上表示降伏。众僧欢呼雀跃,有人要对此人实行前约,把他斩首。玄奘制止道:

“弗成。佛法博大宽容,并不主张科罚。我们要让他接收佛法,就象奴卜侍奉主人那样崇奉佛法,这不是很好吗?”

这个外道留在寺中,归依了佛门。找来小乘教论师的《破大乘论》,研究个中时谬误,以备前去论辩之用。玄奘问归依佛门前外道:

“你知道乌茶小乘论师的《破大乘论》吗?”

外道答道句:“曾有所耳闻,我对他们的学说很懂得。”玄奘让他讲述了乌茶小乘教的学说,懂得其主要的理论。玄奘用大乘教的思惟批评乌茶小乘论师的概念,写出了一千六百多颂的《制恶论》,并把它送给戒贤等大德,众大德说这篇论可以横扫世界的仇敌,没有人能够阻挡。

玄奘在那烂陀寺研习了五年的佛法,他认为自己还有很多的器械要学,想留下来持续进修。此时,戒贤对玄笑说:

“进修佛法,贵在交流,独自一人进修是不可的,你应该到其它地方去学一学,不然就会落空优越的机会。然后,你要及早返回你的国家,去弘扬处死。你不惜生命前来求法,难道不是为此吗?聪明是无边的,只有佛才能穷尽它。人的生命就象朝露一样,或早或晚,它是要消失的。你切切弗成延迟。”

玄奘从那烂陀寺出发,在印度境内拜见佛寺,进修道法。他先后经由伊烂拏、三摩呾吒、乌茶、僧伽罗、憍萨罗等国。玄奘在这些国家中,进修道法,参拜遗迹。

在钵伐多国,有几个高僧,学识渊博,可以为师,玄奘在那里逗留两年,进修正量部的根本论、摄处死论、成实论等。

在杖林山有一个胜军论师,是刹帝利人,他学遍内外五明,而在林中援徒讲经。从他学法的人日益增多,国王也曾前来拜见他,并封给他城邑,做为赡养,玄奘向他进修唯识决定论、意义论和成无畏论等。一共进修二年。

一天夜晚,玄奘在胜军论师处的寺庙中做梦,他梦见寺院内外和树林被火烧成灰烬,又在梦中见到一个金人,金人告诉他:“十年今后,戒日王一死,印度就会大乱,就象现在燃烧的大火一样。”

玄奘醒来后向胜军说明此事,并下了回去的决心。

玄奘又回到那烂陀寺,向戒贤辞行。戒贤赠给玄类许多经书。玄奘想从北边回国,为的是路经高昌,好实现昔时自己的诺言。

玄奘在回国的途中,像来时一样,一边走,一边参拜遗迹,进修佛法,同时他还把自己所学到的佛法在各地弘扬。玄奘又一次在印度的地盘上,留下了他光辉的萍踪。

在东印度的迦摩缕多国,人们崇奉外道。国王孺子王事奉天神,爱好各类各样的道法。只如果富有聪明,他不问正邪,都予以尊敬。玄奘要在此国中,用佛法来清除外道,是以而开讲法席。听讲者在国王面前称赞玄奘神思敏捷。孺子王听后异常高兴,想面见玄奘。他派人去请玄奘,玄奘推辞再三,才去会见国王。一见面,俩人都认为似曾了解。二人谈起佛法来,兴致颇浓,忘记了时间。此时,国内有许多外道异术之人在国王的身边,他们要与玄奘辩论,让国王剖断,佛法与外道谁优谁劣。外道者和玄奘辩论了不长时间,就全部败下阵来。国王对玄奘更如敬佩。当国主问玄奘崇奉佛有何益处时,玄奘称如来三身利物,并写了三百颂长的《三身论》赠给国王。中王说,这是他生平不曾看到的,于是他开始全心信佛。

戒日王起先统治的是一个边境小国羯若鞠阇国。戒日本是佛家的谥号,应是人死之后,据其功德而追赠的。羯若鞠阇国的大德们,在国王刚一立名世界时,就赠给他戒日的称号,是为了避免死后赠名的虚假不实。当时,势力最大的是商佉王,此人酷虐无道,摧残佛教。他命人拔掉菩提树,毁掉树苗,把三百多名大德活埋,其余的变成奴隶。戒日王在这个时刻,准备起兵否决商佉王。戒日王和他的臣子们到拔掉菩提树的地方,对着树地发誓:

“假如我能有幸统一世界,定要重建佛法。愿望我佛助我一臂之力,让菩提树从地下长出,以示灵验。”

说完,菩提树就慢慢拱土抽芽,坑中长出。戒日王大受鼓舞,急速带兵前往商佉的住处,一举灭掉商佉。戒日王由此对佛教加倍诚信不移,又领着八万象兵,开始了征服全部印度的伟大事业。大军所向披靡,所到之处无不归依。这完全是因为戒日王崇奉佛教而产生的威力。戒日王统率的军队不吃肉,每到一处,假如有羊,一定买来送给僧人,供他们食用乳酪。每五年,戒日王都要进行一次大的施舍,把他所收藏的器械全部施舍出去。

玄奘在迦摩缕多国弘扬佛法的事,早已传到了戒日王的耳中。戒日王对这位来自信唐的高僧已仰慕多时。戒日王的臣下对戒日王说:“东面的孺子王那里有支那的高僧,大王应该把他请来。”戒日王说:“这恰是我的设法主意。我已经邀请过他几回,可他老是推辞不来。”戒日王再次派青鸟使前去请玄奘,请孺子王把玄奘送来。

孺子王敕令一支一万人的象兵,乘三万支船,送玄奘与戒日王会面。戒日王与臣下一百多人,领着一万多人顺河东下,去迎接玄奘。只见河面上旗子飘扬,万人攒动,两支宏大的船队相向而行。如同两支即将在海上展开恶战的两支舰队,但船上的人们兴高彩烈,精神振奋,显然面临是一件重大的喜庆之事。玄奘与戒日王一见面,戒日王就行大礼参拜。随从的人撒花唱颂,排场肃静而隆重。戒日王对玄奘说:

“学生以前屡次邀请,大师为何不来呢?”

玄奘说:“我当时学法未成,所以耽搁了王命。”

戒日王问:“你们国家有个秦王,能征善战,精于歌舞。秦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美名为什么会传播得如斯遥远呢?”

玄奘答道:“秦王就是大唐现在的皇帝,是大圣人。他平息动乱,恩惠恩泽六方,所以人们都歌颂他。”

“这是天让他做物主啊!”戒日王感叹说。

戒日王请玄奘入宫相谈,玄奘给戒日王讲《制恶见论》。戒日王对他的臣子门说:

“日光出来,烛光就要消失。大师一到,那些佐道都将被击破。”

戒日王说:“此论虽好,可却没有被更多的人所知,我想在曲女城开大会,让五印度的能言善辩和常识渊博的人都到会,让他们都知道这篇论。使邪道从正,众僧舍小乘而从大乘,不是很好的事吗?”

无遮大会就这样,在戒日王的操办下,在印度曲女城召开了。

无遮大会圆满停止后,当时的人们已都承认,玄奘的学识已跨越了他的师长教师戒贤,成为全印度的第一高僧。

玄奘向戒日王请求东归,戒日王让他主持了七十五天的大施场。此事完毕后,玄奘再次请求回国。戒日王命所属手下送玄奘出境。戒日王赠给数万金钱和许多头青象。这种象,形体圆大,高约三丈,长约二丈多,上面可坐八人,并放置一些物品。象行走起来,就象空身而行,坐在象背上认为很安稳,不会掉下来。玄奘不想接收金钱和青象。诸僧都劝玄奘留下青象。

“这是佛法隆盛的象征。自佛涅槃以来,各国国王虽崇敬佛法,布施各种物品,但还没有据说有赐给青象的事,因为青象是极为名贵的国宝。现在戒日王赠给您青象,说明国王对您崇敬至极。”

玄奘于是收下青象。因为青象形体大,天天要吃四十多个草料饼,又三斛料。戒日王为此命令所属各国,要随供给玄奘草料。

戒日王等十八国国王,都来相送,执手垂泪,依依惜别。

此后的路程,玄奘日夜兼程,极少歇息。经由了卑利、于活、摩悉铁、商弥、竭盤陀、乌锻、于遁等国。途中的劳苦艰辛自不必说。

玄奘在超出葱岭后,就派人上书太宗皇帝。

贞观(太宗年号)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京城西郊,人流始涌,僧俗摩肩接踵,几十万人聚集在这里,迎接从西土取经归来的玄奘。从旧城西到京城朱雀门二十多里的途径上,站满了人。途径被阻,玄奘无法进城,只得在郊外的馆驿中歇息。忠诚的人们守在馆外,通宵站立。

玄奘第二天把带来的经书、佛象送往弘福寺。京城中众僧竞相列帐支车,赞助玄奘输送。人声鼎沸,甚嚣尘上。天空一轮明日的周围,出现了彩色的云朵,佛像放射出红白相间的轮光。世人对此赞叹不已。从午时佛像入弘福寺的晡时,瑞像一向存在。

京中万民因玄奘回都而停业五天,浩瀚的人归依佛门。对玄奘的隆重迎接,可以说是千古罕有。

那时,太宗正在洛阳。玄奘就从京都到了洛阳。玄奘把各国带来的奇珍异宝供献给太宗,太宗请玄奘入宫,与他见面。太宗与玄奘在宫中促膝交谈,从卯时一向谈到酉时,并不认为时间过了很长。等到敲响出征的战鼓时,才停止了谈话。当时,太宗正带兵去伐罪辽左的叛乱。太宗请玄奘与他同业,玄奘因旅途劳顿,又加上要翻译佛经,因而推辞不去。太宗传旨给留守京城的梁国公房玄龄,让他派人保护玄奘,且供给一切费用。

接着,玄奘又上表太宗,请求翻译佛经之事,并要选择贤良的人和他一同翻译。太宗说:

“法师唐梵皆通,词理通敏,生怕再找的人,也是眼光短浅之徒,他们是不适于翻译圣典的。”

玄奘说:“以前二秦之时翻译佛经,门徒有三千人。即使是这样,还生怕后代无人知晓佛典,而去崇奉邪道。假如现在不召集许多有贤良的人同时翻译,仅凭我一小我的为量是不可的。”后来,玄奘又多次奏请,太宗赞成了。

玄奘返回京城后,密集僧人慧明、灵润等为证义,沙门行友、玄赜等为缀缉,沙门智证、辩机等为录文,沙门玄模为证梵语,开始的中国佛教史上规摸空前的佛经翻译事业,先翻译了《太菩萨经》二十多卷,接着又翻译了《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大乘对法论》十五卷,稍有余暇,又翻译了《西域传》十二卷。此后又译了《佛地六门神呪》。

早年代以来,翻译经文,大都是先谈梵文经典,然后根据对梵文经的理解,再写成汉文。这种汉文经书,和原来的经书比拟,增加的或丧失的器械很多。现在玄奘却是从梵文直接译出,意义和原经相符。玄奘翻译佛经,七步之才,录者随写就行。吴魏时所翻译的经书,只是看重梵文的外面形式,重视文词的钩锁联类和重叠安排。这样译成的经书,显得冗长复杂。玄奘是以让词工做贯通词义和节俭文字的工作,译出的经书说话简练而意义完整。

太宗讨贼回到京城后。玄奘上表,请太宗为所译经书写序。太宗说:

“法师您行为高洁,已出于尘凡之上,泛宝舟而登彼岸。我才能浅薄,对俗事尚且不能通晓,何况是微妙的佛理呢?”

玄奘认为,弘扬佛法,必须借助帝王之力。是以,玄奘又再次上表:

“奉您的旨意和奖喻,我才得以翻译佛经,传播佛法。我本来学识浅陋,却有幸参拜九州高僧,向他们进修佛法,又凭着您的英名而远涉他国进修佛法。弘扬佛法,所依附的是朝庭的教化。我从天空获得的经论,奉旨翻完,只是还没有序。陛下您的聪明如白云遮日,英才超越千古,威名高过百王。我认为佛法无边,不是具有神思的人,不能够解释它的事理,圣教玄远,不是圣人的文词,是不配序写它的来源的。所以我敢搪突您的威严,让您为圣经做序。帝王之言影响深远,您就不要再谦虚了。教化众生在于穷年累月,假如只是观望等待,就会落空机会。”

玄奘上表之后,太宗准许为他作序。太宗对附马高实行说:“你以前曾请我为你的父亲写碑文。但我现在的力量已不如早年,我要给玄奘法师作序,不能给你的父亲写碑文了。你要理解我的用意。”太宗在明殿写出了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序文写成后,太宗让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群臣朗读此序。百官听后,纷纷称赞。玄奘又上表谢太宗。

从此,朝庭众臣纷纷读经,佛法获得空前弘扬。玄奘经常被留在宫中,皇帝赓续向他询问佛法。玄奘仍持续翻译佛经,为的是不错过这个好机会。太宗赐给玄奘云纳一领,又传旨让世界寺院,各自再度五人削发。皇帝在京城东北造弘法院,让玄奘长住个中,又在曲池为文德皇后建慈恩寺,让玄奘成为住持,并度三百人到寺中。又在慈恩寺的西北建翻经院,送给他新削发的学生十五个。唐高宗永徽二年,玄奘上表请求建梵本佛经台,获得赞成。

高宗显庆元年正月,为皇太子在慈恩寺设大斋,朝中众臣都来到寺中。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郎李义府说:“译经是佛法中的大事,但不知我们这些人在这中心有什么用呢?”

玄奘说:“你所问的,也是许多人所认为困惑的。译佛虽是僧人的事,但它最终要凭借朝中权贵的力量。就象前秦时鸠摩罗什依靠安成侯姚嵩、元魏时菩提流支依靠侍中崔光禄,贞观初年波颇译经,仆射萧瑀、太府萧琼、庶子杜生正伦等为他阅稿一样。现在没有这些人,弘扬佛法就会受到阻碍。又承蒙圣上在大慈恩寺中发慈悲之心,建造了壮丽辉煌的寺院。要赞赏这种德性,最好的方法是把它刻写在碑上,使之流传后代。现在二公相问,我想假如做了这二件事,就会流芳于古今了。”二人准许了这两件事。第二天凌晨,皇帝派人来传旨,说所需赞助译经的大臣己安排好了,立碑的碑文皇帝亲自撰写。

玄奘自从东归之后,就积极致力于翻译佛经和弘扬佛法。有生之年,玄奘共译佛经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师之一。玄奘又充分借助帝王之力,使佛法的弘扬空前绝后。

玄奘入佛门以来,老是愿望自己能够死后升往弥勒天。在游西域时,他又据说无著兄弟都升到了弥勒天,于是他加倍频繁地发愿请求,每次都有所感应

高宗麟德元年,玄奘告诉和他一路翻译的僧人和学生:

“有为之法都是会灭的幻影,形体这种虚幻的器械是不能长久的。我到六十五岁时,一定会死的,现在谁有问趣,可速来问。”

“年纪未到耆耋,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听到人惊奇地问。

玄奘答道:“此事我自己知道。”

玄奘于是前去向佛像拜别。有门人要外出的,玄奘对他们说:“你去吧,我现在就与你拜别了。你再也不用来见我了,来了也见不到我。”

正月九日,玄奘告诉寺中的僧人:

“我要死。经里说,身体是可恶的,就象死狗一样。我死已后,把我的尸首在接近官寺的安静之处下葬。”

说完就躺下来,闭眼睁眼,只看到大莲花,鲜艳雪白,又看到自己嵬峨的身相。玄奘知道是自己将要升天的时刻了。玄奘让僧人们读他所翻译佛经的名称,他认为很欣慰。玄奘把寺中门人全部召集起来说:“无常将近,快来相见。”并在嘉寿殿的香木上挂菩提像,向它见礼,并再次向众僧告辞,而且留下了给皇帝的表奏。然后他自日默念弥勒,让旁边的人人念:

“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以必生个中。”

到二月四日,玄奘右手支头,身体侧卧,寂然不动。门人问他:“这是什么姿式呢?”玄奘说:“不要问,妨碍我的正念。”五日中夜,学生问:“和尚一定能生弥勒天吗?”玄奘回答说:“一定能。”说完就断了气。玄奘死后两个月,尸首形色如常。

玄奘死后,皇帝下诏入葬,并让京中僧尼制作幢盖前往送行。只见送葬的部队中,素盖白幢,如白云浮动,哀乐之声响彻云霄,令人神动。四俗为他悲痛,七众对他的死表示惋惜。玄奘下葬在白鹿原,在方圆四十里的地方,僧俗两众充满其间。后来,皇帝又下诏把玄奘改葬于樊川,把玄奘的尸首从地下抬出来,其面色就象没死时一样。世人叹奇异。假如玄奘不是愿力持久之人,怎么能这样呢?

玄奘默默地来到世上,轰轰烈烈地过了平生,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下一篇:净土法门法语:如何修行才能消灾免难?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