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白话注解
孝经白话注解
关中严协和居士
《孝经白话注解》出版的人缘
于凌波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评论辩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分析明王以孝冶世界之大经大法而作也。”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类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庶民,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大家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轨则与途径。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然而近百年来,国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唯以追逐物质文明,而鄙弃固有道德。凡是传统文化,都被斥为落伍陈腐的器械,假如有人在当下社会中提倡人伦道德,宣说忠、孝、节、义,一定会被别人讽讥为迂阔固执,不识时务。
现代社会上,有若干人心灵污染,沉溺在物质欲望中,迷失自我;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金钱为人生独一的目标。而为了攫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欺、诳、诈、骗,偷窃抢劫,以至于绑票勒赎等事宜,充斥于社会之中。尤有甚者,世工资了金钱,可以亲族交恶,兄弟成仇,骨肉相残,以至于儿子屠杀父母。这些事宜,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成为新闻(例子太多,不胜列举)。恐怖啊!人类的腐化,为何一至于此?
近百年来,我们旧的文化传统破坏无遗,而新的道德法度模范并未建立。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有两点,一点是:“谁怕谁?”另一点是:“只要我爱好,有什么弗成以?”前者是唯力是视,后者是有我无人。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归到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为了净化人心,我曾编印了一套“净化心灵小丛书”,愿望藉着文字的传播,对社会风气有所改良。这一本《孝经白话注解》,就是净化心灵小丛书中的一本。
《孝经白话注解》的注释者严协和师长教师,是我早年的一位老友,他是陕西三原人,起初在监察院审计部任职,后来调到台湾省审计处办事,住在台中,我们交往多年,不幸他早已作古。月前住在彰化的龚永川、赵咏芬两位老菩萨,捐了一笔净财,要印经会印经典或善书,我选印这本《孝经白话注解》,想尚能相符两位老菩萨的愿望。
孝经白话注释
(斟酌编排与阅读方便,将原文之【注解】省略。)
开宗明义章第一
【章旨】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客,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注解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轨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世界,民用和气,高低无怨。汝知之乎?”
【白话】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枯坐着,他的学生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世界,世界的国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皇帝,下至庶人,都不会互相的愁恨。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白话】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事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事理呢?”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白话】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性的根本,教化的起点。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白话】“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刻,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小我的身体,或者很渺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遭遇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立身行道,立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白话】“一小我的本身,既站得住,自力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干事的时刻,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世人所钦慕,不只他的声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化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就是孝道的完成。”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白话】“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少小时期,一开始,就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干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办事。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出缺欠,也没有遗憾,这就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回想你祖父文王的德性?如要回想你祖父文王的德性,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性,来持续他的德性。”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仲尼居”至“汝知之乎”为首段,是孔子给曾子提示出至德要道的重要性,使曾子融会孝道,不止善养父母为孝,要他晓得治国平世界,才是孝道之弘远目标。自“曾子避席”至“吾语汝”为第二段,是曾子听了孔子给他疏解了至德要道的妙用今后,他就很谦恭地接收了教诲。孔子说明孝道是道德之本,教化之所由生,不是短短数语,可以讲说明白,因命他坐下,慢慢的谈,藉以发挥孝道的整体。自“身体发肤”至“终于立身”为第三段,是孔子给曾子疏解孝道的纲目。自“大雅”至“聿修厥德”为最后一段。孔子引诗经上的这两句话,就是证实他所讲的孝道,是述为不作之意。并且以周公给成王所讲的话,来作一比方,言人不只不能忘记祖先的德性,而且要更进一步的来持续祖先的德性。这样,才算是尽到了大孝。
皇帝章第二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浸染人群。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皇帝之孝,起浸染感化,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白话】孔子说:“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敬,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简慢”。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庶民,刑于四海,盖皇帝之孝也。”
【白话】“元首的孝道,只要把亲爱恭敬的诚恳,尽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身教之德,如风吹草,自然风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庶民身上。外国人看见了,也要摹仿实行,争相取法。也许这就是皇帝的孝道吧?”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白话】书经吕刑篇有两句话说:“只要国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亲爱亲可光荣的事,那世界几切切老庶民,都是兴致勃勃的仰赖师法,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
【释义】本章共分三段,自“子曰”以下至“不敢慢于人”为首段。是说元首之孝,要本住博爱广敬推己及人之意。自“爱敬尽于事亲”至“盖皇帝之孝也”为第二段。是说明德教的神速广大,影响群伦之意。最后第三段,引证书经的两句话,仍证实述而不作之意。就是说,皇帝是一国的元首,即现代的总统,他的地位,居万民之首,他的思惟行动,为万民的榜样,如能实行孝道,尽其爱敬之情于他的父母,那末,全国的民众,就没有不跟着他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而更敬爱他们国家的元首。孔子说:“正人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证实德教浸染之神速广大了。
诸侯章第三
【章旨】这一章书,是疏解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前提,列为第三章。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白话】“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皇帝,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首长,地位也算很高了。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危殆。假若能谦恭下士,而无骄傲自信之气,地位虽高,也没有危殆不安的事理。其次,关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有计划的管束,有预算的节约,并且照着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进出平衡,财政经济,便充裕丰满。然满则易溢,如照以上的轨则去切实履行,那库存虽然充盈,不浪费,自然不至于溢流。”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白话】“地位很高,没有涓滴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财物充裕,运用恰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富有。”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白话】“诸侯能经久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权祭奠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有权管辖国民,而和悦相处。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小雅篇小旻章的这一段话说:“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经常要小心畏惧,谨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渊,不时有灭顶的危险。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不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在上不骄”至“满而不溢”,为第一段。说出诸侯孝道重点的所在。因为诸侯的权能,上奉皇帝之命,以管辖民众。下受民众的拥戴,以屈服皇帝。所有一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要政,都得由他处理。这种地位,极轻易犯着凌上慢下的缺点,犯了这种缺点,不是皇帝猜忌,就是民众怨恨,那他危险的日期就快到了。假如用戒慎恐惧的立场,处理一切事务。那末,他对上可以替皇帝行道。对下,可以替国民造福,自然把他很高的地位,可以保持得很长久,而不至于危殆。财物处理得恰当,进出平衡,库存充裕,财政金融稳定。国民生活丰足。那末,这种国富民康的社会现象,可以保持久远,小我的荣禄,还有什么可说呢?自“高而不危”至“长守富贵”为第二段,说明“不危不溢”,“长守富贵”,乃为诸侯立身行远的长久之计,自“富贵不离其身”至“盖诸侯之孝也”为第三段。说明诸侯之孝的最后效果。引诗经证语为最后一段,注解戒慎恐惧,才是诸侯尽孝的真正要道。
卿大夫章第四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卿大夫为皇帝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引导感化。列为第四章。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性不敢行。”
【白话】“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事君从政,承上接下。内政、外交、礼仪攸关。故服装、言语、德性、都要合乎礼法,也就是合乎规定。所以非国家规定的服饰,就不敢乱穿。非国家规定的法言,就不敢乱讲。非国家规定的德性,就不敢乱行。”
“是故不法不言,非道不可。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世界无口过,行满世界无怨恶。”
【白话】“所以卿大夫的讲话,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讲出口。不合事理的事,就不现于行为。一言出口,传满世界,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缺点,那自然无口过。一行做出,普遍世界,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造孽行为,那自然无怒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白话】“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能谨慎实行,全备无缺,那自然德高功硕,获得首长的亲信,不只禄位可保,宗庙祭奠之礼,自然照常奉行。卿大夫的孝,大致就是如斯。”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蒸民章的这两句话说:“为人部属的,要日夕勤奋的来办事长官,尽他应尽的责任。”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非先王之法服”至“不敢行”为第一段,说明卿大夫的服饰、言语、行动、应特别留意。自“是故不法不言”至“无怨恶”为第二段,是说明言行,为三者之中的重要部分,故重言以申明之。“自三者备矣”至“卿大夫之孝也”为第三段。是说明三者全备无亏,才能保守宗庙祭奠之礼。引诗作证为第四段,以证实卿大夫之孝。以拥护领袖为第一要义。按卿的地位,近乎现代的各部会首长,或省级的各厅处长,大夫的地位,近乎各部会首长及省级各厅处长以下之官员。卿大夫之职,虽不负守土治民之贵,但为政府的中坚,领袖的辅佐,对于政治的良窳,负有绝大的影响。
士章第五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初级公务员的孝道。第一,要尽忠职守。第二,要尊敬长上。列为第五章。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白话】孔子说:“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立场,是一样的。”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白话】“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着重在爱,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着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白话】“读书的后辈。初离黉舍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办事,还未懂得公务的解决。若能以事亲之道,屈服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就是忠。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纪较大的长者,以恭敬屈服的立场处之,这就是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奠,盖士之孝也。”
【白话】“士的孝道,第一,要对长官办事尽到忠心。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长位高者,和悦服从,多多领教,那长官偏向,自然信任他是一个很好的干部。同事方面,都邑同情他,协助他。假如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奠,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小宛章这两句话,说明“初入社会作事的小公务员,安夙兴晚睡。上班办公,不要迟到早退,怠于职务,遗羞辱于生身的父母。”
【释义】本章共计五段。自“资于事父”至“而敬同”为首段,说明移孝作忠的诚恳所本。自“故母取其爱”至“父也”为第二段,说明父兼爱敬之义。自“故以孝”至“则顺”为第三段,说明忠顺二字的事理。自“忠顺不失”至“盖士之孝也”为第四段,说明士的孝道,以保持忠顺二字为主要前提。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说明不要懒惰而有伤父母的面子。按士的孝道,在乎尽忠职守,善处同事,因为他是初入社会作事的人,甚么公事都不懂,安虚心静气的演习。一面屈服长官的敕令干事,一面要对年长位高的同事恭敬服从,多多就教。假如干事不负责任,那就是不忠。对同事不大恭敬,那就是不顺。不忠不顺,那便得不到长官的信任,和同事的好感。一小我所处情况,假如是这样的恶劣,那他还能保持他的禄位和守其祭奠吗?
庶人章第六
【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专对一般平民而说的。平民,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基本。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以列为五孝之末章。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白话】“孔子讲到众庶民的孝道,他说:“我国古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人的孝道,就是要会应用四时的气候来垦植收成,以适应天道。分辨地盘的性质,来栽种庄稼,临盆获益,以收地利之果。”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白话】“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应用天时和地利以外,第一、还要谨慎的珍重自己的身体,和爱护自己的声誉,不要使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声誉、有一点废弛。第二,要节省费用,不要把有用的金钱,作无谓的消费。假如照这样的保健身体、爱护声誉、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父母,那父母一定是很喜悦的。这样,不只可以孝养父母,就是子女的教化费,社会的应酬,也足以敷衍了。这就是庶人的孝道。”
“故自皇帝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白话】“所以说:上自国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虽然有五种类别,但都本于每一小我的天性,来孝顺父母,所以说这个孝道,是没有终始的。若果有人说生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释义】本章计分三段。自“用天之道”二句为首段,是说明取法于天,获利于地。“谨身节用”三句为二段,说明谨慎自身,节俭用费,才算是尽了孝道。自 “故自皇帝至于庶人”四句,为三段。总结以上的五孝,各本天性,各尽所能。总之,孝道本无高下之分,也无终始之别。凡是为人之子女的,都应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其应尽的责任,大而为国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尽了孝道。并不限于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兢兢于口腹之养以为孝。只要把这一颗爱敬的素心搁在孝亲的上面,自然事事替父母着想,不时念父母恩爱。如为非作恶,作奸犯科,也就不敢去做。一举一动,都生怕连累了父母,让父母担忧。这样,不只他小我是一个孝子,家庭方面,也获得莫大的幸福。国家社会的秩序,也受到最大的裨益。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就不难实现。
三才章第七
【章旨】这一章书,是因曾子赞赏孝道的广大。所以孔子更进一步给他说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寰宇,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于五孝之次。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白话】曾子以为保全身体,善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自听了孔子所讲的这五等孝道今后,不由得赞叹赞赏说:“嗳呀!孝道就有这样大的关系?”孔子听见曾子赞叹,知道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已有融会。所以又说:“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寰宇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寰宇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世界,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白话】“人生寰宇之间,当师法理所当然以为常道,而实践力行。然则爱亲之心,人人都有,个中的事理,知者甚少。惟有圣明的元首,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兴夜寐。应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临盆孝养。以上轨则,都是顺乎寰宇自然之理,以治理世界。这种教化,既合乎民众的心理,自然民众都愿意服从,所以教化不待小心而自成。政治不待严厉而自治。”
“先王赐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气;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白话】“先代圣王,赐教导可以帮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则,倡导博爱,使民众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莫有抛弃其亲的人。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浸染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世界民众的榜样,民众自会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引诱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科罚,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节南山章的这一段话,是说明周朝有显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师官,他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景慕和瞻仰如斯,假如身为国家元首,以身作则,那世界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吗?
【释义】这一章书,共分四段。“曾子曰”,至“民之行也”,为第一段。就是要把孝道的本原讲给曾子听。以见道的本原,是顺乎寰宇的经义,应乎民众的心理。自“寰宇之经”,至“不严而治”,为第二段。就是把孝道,作为元首教化民众的准则。不只教化易于履行,就是对于政治,也有绝大的赞助。所以孔子特别告诉曾子的,就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政教如斯的神速进展,还有甚么话说?自“先王赐教”至“而民知禁”为第三段、就是说明孝道有如斯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则,率先倡导。至引诗作证为第四段。就是证实政府一个大员,只要身体力行,都邑被民众景慕瞻仰,何况一国的元首呢?
孝治章第八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皇帝、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世界国家,那便能获得国民的欢心,能获得国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其实表现。列为第九章。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世界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懽心,以事其先王。”
【白话】孔子再进一步的分别给曾子讲说:“古昔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世界的时刻。推其爱敬之心以爱敬他人。即如对于附属小国派来的青鸟使,都不敢失仪忘敬,何况自己直属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那自然更不敢轻视慢待了。因对万国的诸侯不敢失仪,那万国的诸侯也对他欣然屈服,远近朝贡。照这样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算尽到极点了。”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庶民之懽心,以事其先君。”
【白话】“古昔的诸侯,师法皇帝以孝道治理世界的方法,而以爱敬治其国。爱人的人。也受人爱慕。敬人的人,也受人敬佩。连可怜无告的鳏夫孀妇,都不敢加以轻渎。何况一般的士民呢?是以,所以就能获得全国庶民的欢心,竭诚拥戴。照这样的奉事其先君,岂不是尽到了孝道吗?”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亲。”
【白话】“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男仆和女佣,都不敢对他们失仪,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是以,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只要获得人人的欢心,以奉事其亲。那自然夫妻相爱,兄弟和气,儿女欢乐,主仆快愉,一门之内,一片太和气象。以此孝道治家,那岂不是达到理想的家庭吗?”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世界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世界也如斯。”
【白话】“果能依照以上所讲的以孝道治理世界国家,自然能获得世界人人的欢心,那做父母的人,在生计的时刻,就可安心享受他们儿女的孝养,去世今后,也就很欢欣的受用他们儿女的祭礼。照这样治理世界国家,造成和平气象,水、旱、风、火,病、虫、疠疫的灾害,不会在这个和乐的人世产生。战斗流血盗匪猖獗的祸乱,也不会在这个和平社会里兴起了。从这里可以知道历代明德圣王以孝治世界国家的效果,是如何的高清楚明了。”
“《诗》云:‘有觉德性,四国顺之。’”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抑之章这两句话,是说明一国的元首。有很大的道德性为,那四方万国的人,都被浸染的甘拜下风,没有不服从他的。由此可以证实以孝道治理世界国家的优点,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释义】本章共分五段,自“子曰”至“以事其先王”为第一段,是说明元首应该如何尽孝。自“治国者”至“以事其先君”为第二段,说明诸侯应该如何尽孝。自‘治家者’至‘以事其亲’为第三段。说明卿大夫及士庶人都应该如何尽孝。自‘夫然’至‘如斯’为第四段,说明明王以孝治世界的最大效验。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以证实元首有了大德,四方万国,没不服从。按这一章的讲解,前人对于孝道,是若何的重视。他并不限于爱敬他自己父母,而要推其爱敬之心于最疏远的人群中去,使人人都能获得欢心,像这样的孝德感召,人人尽孝,化行俗美,国家何患不能强大?假若不以孝道治理世界,那爱敬之道,不出门庭,家不能保,国不能治,世界万国,皆视如仇敌,虽科学昌明,武器锋利,都不是长治久安之道。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以孝道治理世界国家,先得了人和,有了人和,还愁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吗?现代国家的领袖,应重视孝治。
圣治章第九
【章旨】这一章书,是因曾子听到孔子讲说明王以孝治世界而世界很轻易实现和平今后,再问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没有?孔子因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世界,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列为第九章。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寰宇之性,工资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白话】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之广大,与极高的效果,以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本于孝的德性。所以又问圣人之德还有大过孝道莫有。孔子说:“寰宇之间,人连物,都是一样的获得寰宇之气以成形,禀寰宇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气之偏,其气蠢,人得气之全,其质灵。是以,人能全其性,尽其情,故能与寰宇相参,而物不能。故寰宇之性,惟工资名贵。若以人的行为来讲,再没有大过孝的德性了。”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白话】“万物出于天,人伦始于父,是以孝行之大,莫过于庄严其父,庄严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时,配天享受祭礼,那就尊到极点了。自古以来,只有周公作到这一点。所以配天之礼,是他创作的。”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白话】早年周朝的时刻,武王逝世,周公辅相成王,摄理国家政治。制礼作乐。他为了报本追远的孝道,创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礼。乃以鼻祖后稷配享。另制定宗庙,祭奠上帝于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周公这样追尊他的祖与父,乃是以德教倡率,而示范于四海。是以国内的诸侯,各带官职来助祭,光先耀祖,何大于此。孝德动人知此之深,这圣人的德性,又何能大过孝道呢?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其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白话】圣人教人以孝,是顺人道之自然,非有所勉强。因为一小我的亲爱之心,是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时就生出来的,因为父母把他养育逐渐长大,他便对父母一日一日的尊敬起来。这是人生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圣人就因他对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就教以敬的事理,因他对父母亲爱的心理,就教以爱的事理。本来爱敬出于自然。圣人不过启发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爱,并非有所勉强。故圣人之教,不待肃戒而自会成功。圣人的政,不持严厉而自会治埋。他所凭藉的就是人生固有的本性。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白话】“世界做父亲的,一定爱他们的儿子,世界做儿子的,一定爱他们的父亲,父子之爱,是生成的,不待勉强的,这个父子之爱的里边还含着敬意,父如严君,故包藏着君臣之义。父母生下的儿子,上为祖宗流传后代。下生子孙持续宗嗣。家族的持续绵延,莫大于此。父亲对子,等于严君,又是慈亲,有两重恩爱,所以恩爱之厚,莫重于此。”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正人不贵也。”
【白话】因为以上的原因,爱敬当由自己的父母肇端。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爱亲敬亲,是顺路而行的善行,不爱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凶德。立教的人,应该以顺德教化,使民知所爱敬,假如倒行逆施,悖德悖礼,民将如何取法呢?今不站在顺的善行上边去作,反而站在恶的凶德方面去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职,有道德观念的正人,他毫不会以那个官职为名贵的。
“正人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白话】“有道德的正人,却不是那样的作法,他讲出话来,必定考虑可以使人称道他才讲,他行出事来,必定考虑可以快慰于人心他才行,他所做的德性和义理,必定为人尊敬他才做。他所作的每一件事,必定可以为人取法他才作。他的容貌和举止,必定庄重伟大可以观察迟疑,一进一退,都是合乎礼仪,可为法度。照这样的居上临下,驾驭庶民,那老庶民,自然又惊怕的畏服他,爱敬他,并以他为模范而仿效实行,所以能够很顺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严格督促,自然就履行了。”
“《诗》云:‘淑人正人,其仪不忒。’”
【白话】孔子引诗经曹风篇鳲鸠章的这两句话,就是说明“一个负责管辖庶民的善良正人,他的威仪礼节,一定没出缺点,他才能够为人作模范,而为老庶民所取法了。”
【释义】本章共分八段,筝一段,说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第二段,说明尊父配天的开创。第三段,说明圣治尽孝的隆重。第四段,说明政教履行之易的原因。第五段,说明父子的关系若何重大。第六段,说明悖德悖礼,虽得一官半职,正人不以为贵。第七段,说明正人的作风,可以示范人群。易于履行政教。第八段,引诗证实威仪的重要性。按上章所讲的孝治,重在德性方面,而这一章的圣治,却在德威并重。其意以为德、是内在的美德,威、是外在的美德,内在的美德,与外在的美德合起来,才算是爱敬的全德。圣人讲学一步进一步,内外兼修,爱敬并施,自然德教顺利而成,政令不严而治了。
纪孝行章第十
【章旨】这一章书,所讲的是常日的孝行,分别纪出。有五项当行的,有三项欠妥行的,以勉学者。列为第十章。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白话】孔子说:“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刻,当尽其敬谨之心,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留意,第二,对父母,要在伺候的时刻,当尽其和乐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现出和悦的颜色,笑容承欢,而不敢使父母认为有点不安的样子。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急请名医诊治,亲奉汤药,日夕奉养,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刹那,谨慎小心,思惟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不只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今后的祭奠偏向,要尽其思慕之心,肃静肃敬的跪拜,如在其上,如在其阁下的恭敬。以上五项孝道,行的时刻,必定出于至诚。不然,徒具形式,落空孝道的意义了。”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白话】“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只要有以上的五致,还要有以下的三不。一、就是官位较高的人,就应当庄敬以待其部属,而不敢有一点骄傲自信之气。二、为人部属的小人员,就应当恭敬以事其长官,而不敢有一点悖乱造孽的行为。三、在陋俗的群众傍边,要和平的相处,不敢和他们争斗。假若为长官的人,骄傲自信,则必招来危亡之祸。位居部属的人,悖乱造孽,则必招来科罚的处分。在陋俗的群众中与人斗争,难免受到阴险的祸害。以上三项逆理行为,每一桩都有危身取祸,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儿女的危身取祸为忧,为儿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三项逆行,就是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来养活他的父母,也不能获得父母的欢心。也不得谓之孝子。可见孝养父母,不在口腹之养,而贵在于珍重自己的身体,方得为孝。”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前段所讲的,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五项,这是孔子指出顺的事理,后段所讲的,居上骄、为下乱、在丑争,这是孔子指出逆的道埋。由顺德上边去作,就是最完全的孝子。由逆道上边去行,自然受到社会司法的制裁,和不幸的结果。这个事理,很显然的分出两个途径。就是说:前一个途径,是名正言顺的途径,可以行得通而畅达无阻的。后一个途径,是曲折险径,绝崖穷途,切切走不得的。圣人教人力行孝道,免除科罚,其用心之苦,至为深切了。
五刑章第十一
【章解】这一章书,是因前章所讲的纪孝行,今两条途径,走到敬、乐、忧、哀、严、的途径,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骄、乱、争的途径,就是背道而驰的逆行。所以就跟住上章所讲的事理再告诉曾子,说明违反孝行,应受司法制裁,使人知所小心,而不敢犯法。这里所讲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就是疏解科罚的森严恐怖,以指点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为十一章。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白话】孔子又对曾子提醒的说:“国有常刑,来制裁人类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恶。五刑的条则,约有三千之多,详加研究,罪之大者,莫过于不孝,用科罚以纠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白话】“一个手下,假如找到长官的弱点,威胁强迫,以达到他所愿望的目的,那就是目中无长官,假如对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讥笑小看,那就是无法无天,假如对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讥笑小看,那就是无父无母。像这样的要胁长官,无法无天,无父无母的行为,那就和禽兽一样,以禽兽之行,横行于世界,世界还能不大乱吗?所以说:这就是大乱的道了。”
【释义】本章计分两段,首段,说明科罚制裁不孝之罪。二段的意思,就是愿望世人,最好不要走到这个要君、非圣人、非孝的坏路去,假如走到那个坏路去,不只为国家造出乱源,他小我的生命,也将要受到制栽和危险的。所以愿望为人子女的,都向良知良能爱敬父母的孝行方面来,不要一误再误,走到最危险的坏途去。圣人爱人之深,而警告之切,于此可见。
广要道章第十二
【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就首章所讲的要道二字,加以具体说明。使世界后世的为首长者,确知要道的轨则宝贵,实行今后,有多大的效果。列为十二章。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白话】孔子说:“治国平世界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温柔,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国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切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白话】“以上所讲的孝、悌、乐、礼、四项,都是教化民众的最好方法。但孝是根本,礼是外表,礼的本质,却是一个敬字,是以,假如一个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亲,那他的儿女,一定是很喜悦的。敬他人的兄长,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悦的,敬他人的长官,那他的手下和老庶民。也是很喜悦的。这一个敬字,只是敬一小我,而喜悦的人,何止切切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长官,而喜悦的,就是、后辈、部属、大多半的人。所守者约,而影响甚广,岂不是要道吗?”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第一段,是指出要道具体的实行方法。第二段,说明要道守约施博的实行效验。作为长官致敬悦氏的道理原则。解决政治之力行宝典。负责国家政治的人,应熟读玩味。
广至德章第十三
【章旨】这一章书的意思,是把至德的义意,扼要的提出来,使执政的人,知道至德是如何的实行。上章是说致敬可以悦民,本章是说教民所乃至敬。故列于广要道章之后。为十三章。
子曰:“正人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世界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世界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世界之为人君者也。”
【白话】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正人,教民行孝道,并非是亲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见面去教。这里有一个根本的事理。例如以孝教民,使世界之为人子的,都知尽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世界之为父亲的人了。以悌教民,使世界之为人弟的,都知尽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世界之为人兄的人了。以部属的事理教人,那就等于敬世界之做长官的人了。”
“《诗》云:‘恺悌正人,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斯,其大者乎?”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洞酌章的这两句话说:“一个执政的正人。他的立场,常是和平快乐,他的德性,常是平易近民,这样他就像民众的父母一样。”孔子引此诗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崇高至上的一种大德,怎么能顺其民气到这种伟大的程度?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首段,道出广至德的本义。末段,引诗证实言非虚说。按这一章的意思,就是愿望执政的人,实行至德的教化,动人最深。履行政治也较轻易。执政的,若能应用民众自然之天性,施行教化,不只国民爱之如父母,而且一切的政教举措措施,都轻易实行。
广立名章第十四
【章旨】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别讲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立名显亲的办法,具体的提出来,以告诉曾子。列为十四章。
子曰:“正人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白话】孔子说:“正人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立场。以和悦立场移于事长。必能顺于长官。处家过日子,都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办法,如移作处理公务,必能办得头头是道。所以说:一小我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这样由内到外,替国家干事,不只仕进的声誉显耀于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移孝可以作忠。二段,说明移悌可以事长。三段,说明能治家,必能治国。四段,就明孝道,是由内达外,由近及远,由现在到将来,德性成立于现在,声誉永垂于久远。按这一章所讲的意思,就是教人立德,立功,爱护声誉。把忠孝大道,都能履行到极点,西谚说:“声誉是第二生命。”我国古代圣贤所讲的声誉,首重德性。德为名之实,无实之名,正人以为可耻。不像西人所讲的声誉。专重声誉了。所以有声誉的人不一定有德性。有德性的人,必定有声誉。德是根本。名是果实。
谏诤章第十五
【章旨】这一章书,是疏解为臣子的,弗成不谏诤君亲。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孔子因曾子之问,特别发挥谏诤之重要性。列为十五章。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立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白话】曾子因孔子讲过的各类孝道,就是没有讲到父亲有过,应该如何办?所以问说:“早年讲的那些慈爱恭敬安亲立名的教训。我都听懂了。还有一桩事,我是不大明白的,是以大胆的问:为人子的做到不违背父亲的敕令,一切服从父亲的敕令,是不是可以算为孝子呢?”孔子听了曾子的这一问题,就赞叹的说道: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
“昔者皇帝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世界;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白话】孔子给曾子详加解释说,父亲的敕令,不只不能随便服从,而且还要斟酌其敕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时刻,皇帝为一国的元首,一日二日万几之事,元首如有善行,则亿兆国民蒙福。元首如有过失,则全民受祸。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谏诤的部属。那皇帝虽然偶出缺点,迹近无道,因有七位贤臣谏诤,时进忠言,勇于匡救,就不会失掉世界。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改正缺点。格其非心,虽无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大夫是有家者,假如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间有差误,这三位部属,日夕针砭,陈说可否,也不会失掉他的家。为士的,虽是最小的官员,无手下可言。假若有谏诤的几位同伙,对他忠言善导,规过惩恶,那他的行为,自能免于缺点,而美好的声誉,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为父亲的,若果有明礼达义的儿女,经常谏诤他。救正他,那他不会做错事的,自然也就不陷于不义了。
“故当不义,则子弗成以不争于父,臣弗成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白话】无论君臣与父子,都是风雨同舟的。所以碰见了不应当做的事,为子女的,弗成不向父亲婉言谏诤。为部属的,弗成不向长官直言谏诤。为臣子的,应当陈明长短短长,明切劝告。父亲不从,为子女的,应当婉言几谏,即如触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不从,为部属的,还当极谏,即如触怒受处,在所不惜,所以臣子碰见君父不应算作的工作,必须急速谏诤。彼若为人子的,不管父亲的敕令是否合宜,一味服从,那就陷亲于不义,怎么还能算他是个孝子呢?
【释义】按前数章所讲的,尽是爱敬及安亲之事。对于规劝之道,不曾说起,本章,就谏诤一事,专题论列,共分三段。首段,因曾子发问,而引起孔子的赞叹,二段,是孔子举例说明谏诤之重要性。不只谏诤对于君父同伙的道德性为有关,且对于世界国家社会人心之影响亦大。三段,重说:“从父之令又焉得谓孝乎”一词,是重复慨叹,以提醒世人不要轻视本章谏诤之意,细按这一章,有双重意思,一面对于被谏诤的君父及友朋的一种警告说:接收谏诤,不只对于本身的过失有所改正,且对于世界国家,将有重大的影响,使他知道小心。一面对谏诤者的臣子及友人一种启示。既要事君尽忠,事父尽孝,对同伙尽信义,若见善不劝,见过不规,则陷君父同伙于不义,以至于遭受不测的后果,那忠孝信义,就化归乌有了。
感应章第十六
【章旨】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孝悌之道,不只可以动人,而且可以激动寰宇神明。中国古代哲学,等于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工资父母所生,即寰宇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实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高低治;寰宇明察,神明彰矣。”
【白话】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寰宇父母,是同样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高低的大小官员和老庶民,都被浸染而能自治。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故虽皇帝,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
【白话】所以说皇帝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然则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皇帝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然则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照这样的关系看来,皇帝不只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不只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爱敬之心,以礼对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奠,乃至其爱敬之诚,这是孝的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然则自身的行为,稍出缺点,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作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点怠忽之处,生怕万一有了缺点,就会遗留祖宗亲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兴的来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阁下。那鬼神之德,于是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过他呢?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白话】由以上的事理看来,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寰宇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鲜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照这样的治理世界,自然民用和气,高低无怨了。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有声章的这一段话说:“世界虽大,四海虽广,然则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器械南北,没有思虑而不甘拜下风的,这样可以证实盛德浸染之深无所不通的意思。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孝悌感通寰宇。二段,说明孝悌感通鬼神。三段,说明孝悌之至,远近幽明,无所不通。四段,引诗作证。以证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世界之大,无所往而不通的意思。
事君章第十七
【章旨】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中于事君的事理。为人子女的,始于事亲,是孝的小部份,中于事君,就是在于能为国家干事,为全民办事,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别把事君,列于十七章。
子曰:“正人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高低能相亲也。”
【白话】孔子说:“凡是有德有位的正人,他的事奉长官,有特其余优点。进前见君,他就各抒己见,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供献。必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既见而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是否有未尽到责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过失?必殚思竭虑来弥补他的错误。至于长官,有了美好的德性和气事,在事前就鼓励奖助,进行时,就悦意屈服。假如长官有了未善之处,在事前预为匡正。既成事实,就设法解救。总之为部属的事奉长官,以能陈善闭邪,有备无患,乃为上策。若用犯颜谏诤,尽命守死为忠,不若防微杜渐于未然之为有益。为人部属的,如能照这样的事上,长官自然洞察忠诚,以义待下,所谓君臣同德,高低一气,如同元首和四肢百骸一体,君享其安泰,臣获得尊荣,高低自能相亲相爱了。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间藏之,何日忘之。’”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隰桑章的这一段话说:“只要为臣的一心爱君,虽地处边境,还能说不远。这就因为他的爱出自心中,爱藏于中。故无日遗忘,虽远亦常在念。这就证实君与臣是一心之意。”
【释义】本章计分两段,首段说明事君尽忠的事理。二段引诗证实为臣爱君,虽远处异地,都不忘记。君臣到了这种程度,可谓一心一德,高低一心,政治还能不好吗?国家还能不宁靖吗?按孝亲到了事君的阶段,这恰是青年有为之时。如能照孔子所指导的方法去实行。那么,不只爱敬之心尽于父母,那治国平世界的责任,都搁在青年自己的身上了。
丧亲章第十八
【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对曾子专讲慎终追远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可以亲眼看见,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会双亲,无法再尽敬爱之情。为孝子的那种心情,当是何等的哀痛。孔子特为世人指出慎终追远的大道,以传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白话】孔子说:“一个善于孝养父母的儿女,假如一旦丧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之情,无以复加。哭得气竭力衰,不再有委屈婉转的余音。对于礼节,也不暇讲究,没有日常平凡的那样有仪容。讲话的时刻,也没有日常平凡的那样文雅。人到了这种情形之下,就是有很讲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听见很好的音乐,也不认为快乐了,吃了厚味的食物,也不认为香甜了。这样的言行动作,都是因哀戚的关系,神不自立。耳目的娱乐,口体的伺候,自然无有快乐于心的意思。这就是孝子的哀戚真情之流露。”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白话】丧礼上说:“三年之丧,水浆不进口者三日,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就是说,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伤自己的生命。哀戚之情,本发于天性,假如哀戚过度,就毁伤了身体。然则不能有伤生命,灭绝天性。这就是圣人的政治。守丧不过三年之礼,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个终了的刻日。
“为之棺?、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坟墓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奠,以时思之。”
【白话】“当父母去世之日,必须谨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垫好,内棺整妥,外椁套妥,把他收殓起来。既殓今后,在灵堂前边,陈设方圆祭器,供献祭品。日夕哀戚以尽孝思。送殡出葬之时,先行祖饯,似乎不忍亲离去。女子拊肉痛哭。须眉顿足号泣,哀痛迫切的来送殡。至于安葬的泉台,必须选择妥善的地方,安静的情况。卜坟墓而安葬之,以表儿女爱敬的诚意。既安葬今后,依其司法轨制,建立家庙或宗祠。三年丧毕,移亲灵于宗庙,使亲灵有享祭的处所,以祀鬼神之礼祀之,春狄祭奠,因时以思慕之。以示不忘亲的意思,慎终追远之礼,孝敬哀戚之义,可谓全备了。”
“闹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白话】父母在世之日,要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今后,要事以哀戚之礼。这样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摄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整了。孝子事亲之道,也就完成了。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孝子丧亲后之哀戚状态。二段说明哀戚之情,要有限制。三段说明慎终追远的处理办法。四段说明孝道之完成。按孝为德之本,政教之所由生,故为生民之本。孝子生尽爱敬,死尽哀戚,死活始终,无所不尽其极。照这样的孝顺双亲,把父母抚育之恩,可算美满答报了。然则孝子报恩的心理上,仍是永无尽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