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有几大批派?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别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别名法相宗,三是晒台宗,四是贤首宗别名华严宗,五是 禅宗 ,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别名真言宗。这就是平日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批派。
三论宗
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等于空,空等于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间思惟。此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露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起无所得的中道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持续者。
瑜伽宗
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熟悉;“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执着,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八识:“识”是了别熟悉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熟悉感化,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说明心识人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持续者。
晒台宗
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成长的各派思惟,从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惟体系,因为开创人智者,住在浙江晒台山,所以叫晒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间思惟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合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晒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其余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惟,将佛教教义加以周详的调剂,成长了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惟。
贤首宗
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分析,是在前人三论、晒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成长的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思惟体系。开创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别名华严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全部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间思惟。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最终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窍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合的五种教义,比前晒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事理。十道教是:一、同时具足响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合门,八、诸法相即安闲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道教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事理。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分析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惟,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成长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惟。
禅宗
禅宗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序递次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序递次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以前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绳尺,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样,《楞伽》、《般若》就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今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不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禅宗在中国是很隆盛的。在八世纪间,此派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气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向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南宗六祖慧能学生中,有南岳怀让(667~744)和青原行思(?~740)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外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今后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隆盛一时,经由一段时期有的就衰毫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一向,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长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
净土宗
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分佛陀说的窍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并说其余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窍门平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为易行道。是以,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广大群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晓佛经,广研教乘,也不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日常平凡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因为窍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净土窍门在中国获得特殊广泛的风行。
律宗
主如果进修和研究戒律的。因为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削发声闻乘的戒律。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削发,在家佛学生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削发学生的戒,这些在前面己经论述,这里不多重复。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人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律例、各类羯磨法会议干事、削发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曰常生活小事,都有具体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情况的不合,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驰不可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削发菩萨戒。削发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主如果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削发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是以声闻戒为基本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合营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就是在削发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平日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照样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它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况和需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这一条戒,即平日过午就不许吃器械,而在劳作今后就允许吃器械。但若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剖断。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密宗
密宗的教义在八世纪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随意率性传习及显示别人,是以称为密宗。本尊毗卢遮那佛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爱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进修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聪明,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响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响应。与谁响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响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响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假如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照样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本,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下一篇:因与果,应当谨慎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