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云居寺佛舍利之谜
距离北京城约80公里的房山县南尚乐乡境内,有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石经山和云居寺。因为这里珍藏着有1000多年历史的一万多块石经板,吸引了浩瀚的游人前往观瞻。1981年11月27日,云居寺保管所的工作人员在清理著名的石经山雷音洞地面时,从原地面拜石下发掘出一方石,内有石函、银函、玉函,函函相套,严密封存。在5号白玉函内,有两粒“红色,为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旁边还伴着两颗珍珠”。 佛舍利的发明非同小可,它使云居寺在佛教界名声大振,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这两颗佛舍利的商量。 所谓舍利,其实就是佛和有德性的削发人的尸体。有一种说法讲,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尸体进行火化,摩揭陀国人和释族等八个国家分取了佛舍利,各在他们的本土上建塔安奉。那么?佛舍利是如何来到中国,又到了云居寺?佛舍利的安置为什么没有按照惯例埋于塔下?据函盖上的文字和有时发明的史乘记载,玉函中的佛舍利是三粒,而另一粒何在? 话题从静琬和尚说起吧。云居寺原来的全称是“西域云居禅林”,由隋唐至明清香火一向,鼎盛时期寺内僧侣达数百人。隋唐时代,栖身在这里静琬和尚为防止经卷损坏,开始刻造石经,并由寺院的和尚代代相传。一种记载说,隋代(518-600)年间,一个印度僧人来中国,把一部分佛舍利献给了隋文帝杨坚。杨坚深信佛教,史乘记载,他少小时曾寄养在尼姑智仙家中,13岁上才回家。智仙说杨坚佛性自通,并且预言,杨坚日后定会即位,并重兴佛教。果真,杨坚做了皇帝今后,大兴佛事,仁寿年间,他向全国揭橥舍利,并要求各州建塔埋葬,距云居寺不远的弘业寺和智泉寺都获得了佛宝。但云居寺的舍利是否由这两寺而来;无人敢予确定。因为隋文帝所颁舍利一般仅为一粒,而舍利既为一寺之宝,又为皇帝所赐,想来无人会转手于别寺的。 也许文帝未将舍利揭橥净尽,仁寿四年他物化后,杨广即位,是为炀帝,所剩舍利为杨广所得。据史籍载,杨广虽一反文帝治国之道,但于佛教,深信依然。会不会是他将舍利赐赉静琬的呢?有人推论,静琬与被炀帝尊为师长教师的智凯同出一师,可能炀帝得知静琬刻经之事后,赐赉舍利以为表彰。 舍利到静琬手中后,为何没有建塔埋藏而藏于雷音洞内呢?据分析,昔时世界纷乱,战事频仍,静琬深怕一旦寺庙被毁,舍利遭劫。是以才将舍利安置于比较隐蔽的雷音洞内。安置时,静琬亲笔题写了函盖上的36个字:“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甲子,四月丁已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永持长时。” 最后要说的是,佛舍利为什么会少了一粒? 发掘出佛舍利之前,文物工作者在翻阅史料时,有时发明在《憨山大师梦游集》中有一篇《涿州古石经山雷音窟舍利记》,文中记载明万历二十年在雷音寺发明三粒佛舍利,慈圣太后将舍利迎入宫中赡养三日,后又将舍利安置于原处。有了这一线索,再查阅刘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果真有类似的记载:“万历壬辰,达观和尚睹像设衰颓,石版残蚀,附幢号痛,率僧芟除。是夜,如来风雷,光照岩壑。来日诰日启洞,拜经石,石下有穴,藏石函一尺,上刻:‘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长时’三十六字。发视际,异香发于函,盖石、银、金函三发,而得小金瓶,舍利现矣,状黍米,色紫红。师号泣礼赞,闻于兹圣太后,迎入赡养。函瓶以玉,外函复之,安置故处。” 佛舍利在安置800年后被明代的人们发明,然后又归于原处,而今天发掘时竟少了一粒,问题出哪儿呢? 有人分析,慈圣太后诚恳礼佛,也许静静自留了一粒;有人判断,可能是迎送舍利的臣下在归还时私藏了一粒。还有的人说,迎入宫中赡养时代,舍利也可能丧失。众说不一,但谁也无法肯定,因为至今还没有发明这方面的任何记载。不知这个奇怪的谜何时才能解开。
下一篇:一些女性轻易腐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