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忍辱

2024-11-08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

忍辱度嗔恨:菩萨修忍辱行,能度脱嗔恨之心。前人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因为嗔恨心是无明业火。我人嗔心一发,立时怒火冲天,焚烧起来,就不顾一切。什么罪恶言行,都可随之发生。即把许多业障之门,大开特开。是以犯下了弥天大罪,违反了公法人情,造诸恶业。所以佛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心中只图报复、雪怨恨,不顾伤人害己,把以前所做的一切功德,善事好事,一笔勾销,一切烧光,付之东流。嗔恨是六种根本烦恼之一,犯罪可能性大,伤害性也就越大。而且我们每小我嗔心习惯最深、大有剑拔弩张之势,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特别留意,每逢可嗔物件到来,要紧紧把住这个关口。要用最大忍力,不要令嗔心妄动放纵。菩萨修行,利己利人,教人修忍辱波罗密,可以度脱嗔恨之心。

忍辱窍门

可是忍辱窍门有五种不合观照的方法转变自己的心态。

第一.生忍:每当被辱境界到来的时刻,把对方算作师长教师,虚心接收,化解逆反心态,故称生忍。

第二.力忍:对于辱境到来,不与他计较,用了最鼎力量,退一步,让三分,把它压了一下。一心念佛名号,仗佛号能力,把忿恨之心,安定了下来,这就像在水下按葫芦一样,不能放手,一放手这葫芦立时就要浮了起来,故称力忍,上述二忍又称事忍。

第三.缘忍:正当辱境现前,我们以聪明往返光返照一下,修人缘观。辩明启事,为什么无故受辱、挨打、挨骂等,这里定有各种原因。若无故被人侮辱都是前世人缘感招的恶果,今生会随业受报;反之,即并非业障所致,而是魔障所致。若作受报想,作还债想,融会考验真谛,体会个中疾苦,自然就把难以忍受的辱境,逆来顺受,心情舒畅,不生嗔恨,故称缘忍,记得前人说:‘有容德乃大,无欲气骄傲。’

第四.观忍:每当辱境发生,就用空观聪明来照察,了贴心出身界,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我既然是没有的,哪里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这就是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辱境二者完全是空的,所以中心的辱相,当然也是弗成得。这样一来,那万恶的嗔恨心,自然就不会发生了。故称观忍。

第五.慈忍:菩萨每逢辱境到来时,不只不生嗔恨心,反而发大慈悲心,哀怜愍念,此人其实愚痴可怜,无理取闹,妄生枝节。对我打骂毁辱,我能忍受,若无其事,置而不理,不加报复。假如对待别人随意率性毁辱,一定要受到报复,相打相骂。这其实也就是借别人的手打自己,借别人的口骂自己。更严重的甚至成长到人命伤残,受到司法制裁,从而难逃因果报应。是以兴起无缘大慈,发出同体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觉醒过来,知过必改,从新做人,断恶修善,故称慈忍。这三忍又称理忍。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有一次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分割。佛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皆空不生嗔恨,反而发大誓愿。成道今后,先度此王,故佛在鹿野苑先度憍陈如尊者,憍陈如的前身就是歌利王。菩萨修行发菩提心,一定要经由三难妙行的大关。第一.难行能行。人们做不到的难事,菩萨能做到。第二.难舍能舍,人们舍不得的生命、钱财、菩萨能舍得。第三.难忍能忍,人们忍受不了的困境,菩萨能忍受。早年舍利弗尊者发菩萨心,修三难行,经不起考验。三难之中,只做到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的二难。在最后难忍不能忍,是以他退失菩提心,做了声闻小乘圣人。到释迦牟尼成佛时,才在佛座下做一个舍利弗尊者。《佛遗教经》中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乐忍受,不名入道聪明之人,’必须留意:佛教劝人学菩萨修忍辱度,一定要明辨长短,分清善恶。对待善人善事,应该生慈悲心,修忍辱行,对于恶人恶事,应该现威神力降伏魔冤。佛教有二句话:‘见佛则拜,见魔即降。’佛陀是慈威并济,折摄兼施。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魔王波旬来破坏恼乱,佛显大威力降伏天魔。再如每一座佛教寺庙的天王殿都塑有弥勒菩萨,笑容满面,慈霭可亲,以慈悲心摄受众生;在弥勒菩萨后面站著一位手擎宝杵的韦驮菩萨威严肃穆,洞视十方,见有邪魔破坏佛门,就毫不留情地予以袭击。依此看来,佛教虽是大慈大悲普济群生,但决不是善恶不分,长短不辨,无原则,滥慈悲的垂老好人宗教。

 


下一篇: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第七品(安忍品)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