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成道纪念日与腊八粥
腊月初八,我国国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开创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苦楚熬煎,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削发修道。初无收成,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魔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予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今后便在民间因袭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披发给穷汉。传说吃了今后可以获得佛祖的保佑,所以穷汉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日常平凡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今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国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合,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八与释迦牟尼佛成道纪念日
岁终之月缘何称“腊”?
其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故人故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据传,佛教开创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忠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腊八粥与佛教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开创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苦楚熬煎,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削发修道。初无收成,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魔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根据《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因6年苦行,无暇顾及小我衣食,天天只吃一些麻麦,常年不得温饱。在他进修期满时,已是衣杉褴履,瘦骨嶙峋,容貌好像彷佛枯木一般。他疲惫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河畔,向村人乞讨。村中一牧牛女子,用钵盂煮牛奶给释迦牟尼吃,使释迦牟尼很快恢复健康。佛教隆盛今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国民“斋僧”和救济穷汉而施舍饮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