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
一、《达摩血脉论》中的有关开示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等于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若不见性,即不名善常识。若不如斯,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死活轮回,三界刻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斯,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等于佛,佛等于安闲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常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死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
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常识。此等于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自清楚明了,不学亦得。
不合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妄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学生是魔民,迷人任它批示,不觉堕死活海。
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
若见性等于佛,不见性等于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众生性等于佛性也。性外无佛,佛等于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问:“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死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
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
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
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斯之人,堕无间阴郁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是以功课,堕死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
倒置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
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然则有佛及菩萨边幅,忽尔见前,亦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边幅,若取相等于魔,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
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边幅,切须在意。……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边幅。各种变更,皆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
性等于心,心等于佛,佛等于道,道等于禅。禅之一字,不凡圣所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借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弗成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见性等于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奥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弗成向人说也。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老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圣人于死活中,安闲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
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不假断除,亦不乐著,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
问曰:“旃陀罗杀生功课,若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功课。纵功课不合,一切业拘他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功课,轮回死活。从悟得本性,终不功课。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怀疑顿除,杀生命亦不奈他何。”
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矜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就是罪生时。
二、《达摩破相论》中的有关开示
问:“如经说言,真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哉?
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了如是义,名之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自得忘言。
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向外求佛,徒尔虚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等于音声之相。执外求理,终无是处。
故知以前诸圣所修念佛,皆非外说,只推心坎。心即众善之源,心为万德之主。涅槃常乐,由真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出世之门户,心是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入?知关津者,何忧不达?”
三、《达摩悟性论》中的有关开示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死活名削发,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聪明,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
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贴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困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祛除。
修道之人,不外求道。何以故?贴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悟等于佛法。
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捆扎。不为烦恼所捆扎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于心,心不生于色,即色与心俱是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众生做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
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
凡言离心无佛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等于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佛不曾生心。
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于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下一篇:三世因果示现的145种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