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的聪明包涵世界
早年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讲故事。这个小和尚对自己的头脑、学问、聪明还算比较自信。聪明人当然愿意和聪明人交流,那确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碰到学识浅薄、思维纷乱、措辞缠夹不清的师兄师弟,往往会气急废弛,大发性格,经常把一句“你怎么还不明白?你猪脑袋啊”挂在嘴边。师父为此批评了他很多次,他嘴上承认缺点,但一碰到类似情况,仍然忍不住要发性格。可是有一天,一次上山打柴的经历让他改变了看法。 小和尚和师父 这一天柴打得特别多,他的心情也很好。回去的路上他累了,就放下柴担到溪水边喝点水,洗一把脸。这时“小强”来了。小强是山里的一只小猴,经常来这边玩,也经常碰着上山打柴的小和尚。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好同伙。小和尚洗完想要拿汗巾擦脸,却发明汗巾还挂在那边的柴担上,他也确实是很累了,于是就指着柴担,示意让小强替他去拿汗巾。 小强跑以前,从柴担上抽了一支木柴,给小和尚拿了过来。小和尚认为很有趣,又让小强去拿,并用手比划呈方形,嘴里说着“汗巾、汗巾”。小强又去,拿回来的照样木柴。小和尚笑得更高兴了,此次他拿一块石头丢以前,正好丢到汗巾上,然后指给小强,“看到了吧?拿那个汗巾”。小强再去,拿回来的照样木柴,而且照样一幅趾高气扬的神色,似乎在说:“你看,我多能干!”看着小强一幅沾沾自喜的样子,小和尚笑得前仰后合。 回来今后,小和尚把这件有趣的事告诉了住持。于是住持问他:“你跟师弟们讲事理,他们听不明白,你就会发性格。可是小强听不明白,你为什么反而认为有趣?”小和尚一愣,回答说:“小强听不懂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是猴。可师弟他们是人,他们不应该听不懂我说的事理。” 住持说:“应该?什么又叫做应该呢?首先每小我生成的悟性不合,悟性好的人,并不是他的功劳;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错误。就算是悟性相同的,后天所处的情况又不一样。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人,并不是他的功劳;出生在走卒屠户的人,也不是他的错误。就算是情况一样的,能碰到的师父又不一样。碰到一灯和尚的,未必是他的功劳;碰到酒肉和尚的,未必是他的错误。人与人有这样大的差异,你凭什么就能说谁‘应该能’怎么样呢?” 小和尚听到这里,垂头不措辞了。住持接着说:“更何况,天道无常,人世无常。今天他比你差,你可以看不起他,明天他若比你强了呢?那时刻他再来看不起你,你心里感触感染却又若何?” 小和尚忸捏地说:“师父,我知道我的错了。”住持却摇头道:“不,其实你最大的错,却并不在于此。”小和尚睁大了双眼问:“那我的错在哪里呢?” 住持说:“错在你没有学着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小和尚溘然认为,自己似乎就方法会到一些什么器械了,于是急速磕头说:“和尚慈悲,求师父教我!” 住持微笑道:“你仔细想一想,同样是不能理解你的意思,为什么你对师弟就会发怒,对小强就会开怀大笑?他们是相同的,而变更的是你自己。所以问题并不出在他们身上,而出在你身上。你纰谬小强发怒,是因为你是人,他是猴,你比他的聪明高得多,是以你就可以包涵他的缺点。而你师弟他们是人,你也是人,你的聪明跟他们是同一个档次,是以就包涵不了他们的缺点。假如是佛呢?佛看到你师弟们的缺点,他会发怒吗?他当然不会,因为佛的聪明可以包涵一切。” “你最大的缺点就在于,没有试着用佛的眼光去观察世人,用佛的慈悲去怜悯世人,用佛的聪明去包涵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