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最基本的三皈五戒十善

2024-09-18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微信分享护持学佛

皈依等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为白,转染成净,把心地住于正念清净境界;「依」字是依靠的意思。通俗皈依二字简释为依靠,救度,恭敬等义。如把三皈依浅白地说:皈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导,皈依法是我依靠佛教教义求得真理,皈依僧是我依靠僧伽引导,正信佛教。换句话说,皈依了三宝可得救度,似乎大海中的航船,需要有指南针,迷路的小孩重归慈母怀抱,便可获得嫡亲的温暖与安慰。

皈依三宝是进入佛教的初步典礼,表示正式做一个佛教徒。要知道一个忠实佛徒,是要实行佛陀的教理。佛陀在世时告诉学生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话是佛教精要的教义,只要依教奉行,恶事不作,善事多做,心地一定会快乐。

佛陀是正觉的示范,为我们人生大导师;教理是指导人生正道,祛除烦恼与苦楚清凉药剂;僧伽是绍隆佛法,代表佛陀转法轮,引进众生入佛智的比丘。人人要时念三宝的功德,时刻不忘至尊的导师(佛陀),生活指南的佛法,代表至尊的僧伽,使自己的思惟纯粹,心地不染,行为善良;同时更要努力作利他的工作,表现佛法救世益人的精神,完成美满快乐的佛化生活。

所谓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喝酒。此五戒是由十善所摄缩,其内容的意思,无多大差别。只是五戒侧重在身的修为,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动念而已。是以可以说,开五戒第四的不妄言为: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的四戒;开第五不喝酒戒为:不贪、不嗔、不痴。五戒展开来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言,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就是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道。现在将十善业道略述于下: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杀是屠杀,生是生命,不屠杀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屠杀的众生呼援,指导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愍被屠杀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屠杀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祛除,世界岂不宁靖?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谓欺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即利工资利己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伺候父母,保持家庭生活,乐其嫡亲,与同伙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小我与家庭也能获得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即依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正直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妻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行为,便能和气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言而诚实无欺——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言。不妄言就是措辞诚实,不说虚伪欺诳的话。如能远离妄言,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同伙,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信任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长短——不两舌等于不搬弄长短,不离间他人情感。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长短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祸首。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长短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等于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善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辱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肃静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各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伺候父母,教导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伶丁者,能授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等于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弗成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忧?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刻苦,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性格爆发,可导致屠杀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小我无论做若干善事,嗔恚之火一发,起火于人,以至动武斗殴,发生各种不幸,是以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到乾净。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中国山东地方,早年出了一位张公,百忍成金,以忍获福。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聪明,对事理无所清楚明了,不能辨别长短,不信因果轨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多闻正理(佛法),增进聪明,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以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为身三善业。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为口四善业。不悭贪,不嗔恚,不愚痴,是为意三善业。意等于心,是以心有无明烦恼存在,故称为意。

阿难陀曾问释尊,身、口、意三业,何者为重?佛回答:意业为首,次口业,再次为身业。因为意业清净,身口举动言说,便能正直,所作所为都邑向善的。阿含经有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由此可知净意正心,是最重要的。

佛说人生造业的原动力,乃出于大家的心识。故大家皆可从自己的心坎去改造。身语意是业的发动处,要使身语意不时存善去恶,即能造成善业,自利利人。反之,身语意存恶作恶,则可造出十恶业来,必伤害人群社会,受治之以法。是人生的造业,乃自作自受,亦即佛教的业力因果定律。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话是说依止佛陀的真理,修习智德,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学佛的真义。人天乘处死,就是健全人格,使人达到完美品德的教法,人人奉行五戒十善业道,一方面制止外在的罪行,一方面净化心坎的善行,以达到建立人世净土,才是现实人生佛教之目的,也才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佛教。

 


下一篇:佛教信徒日常平凡自修的几种方法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