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大智度论》论证人死非断
释迦牟尼灭度后,随印度文化的成长,佛教内外异说歧出,教内有二十个部派先后分出,教外有九十六种外道出现于世。各宗教、学派之间,及佛教各派之间的论战,将佛教教理的发挥推向高峰,非断异常的轮回观,进一步深化、理论化。大乘龙象龙树的名著《大智度论》卷三八,从多方面批驳人死后“但见其灭,不见更有出者受于后身”的人死断灭论。龙树所举的人死非断的来由,简略有八点: 1.由众生天性知必有其前世之因。若身死永灭,无有前生,便难以解释众生生来便有的天性:如婴儿初生不经人教便自然会忧喜怖畏,会哭会笑,牛犊生来便会吃奶,猪羊之类生后不久便知牝牡交合;还有:儿女肖其父母.人的长相有美丑之分,天资有聪明愚钝之别,假如没有宿世所习作为其因,则这些现象便成了无因之果,违背缘起法果必有因的规律。由此应有前世,有前圆滑,必有后世。 2.以肉眼有局限性,天眼了了见故,知有前生下世。若以人灭亡时不见有什么器械离体而作为无后世来生的来由,则人的肉眼等感知能力,有其局限性,非一切能见,以有局限性之感知否认自己不能感知到的器械的存在,是为荒谬愚痴。就拿具局限性的感知来说吧,耳朵能听到的声音,眼睛便已看不见其实体,难道便能以眼之不见声音,而否认声音的实有?轮回转世的情状,也非弗成见知,只不过是常人的肉目击不到罢了,有天眼者,了了能见。仅凭着畜生同属一类的肉眼之有限感知能力,岂能亲见来生后世?若肉眼能知见死活,修道者们就不必去辛苦修证清净天眼了。肉眼若能窥破死活支来之秘奥,凡愚与贤对之间岂非是没有了差别? 3. 形成生命的主因烦恼未断故,知有来生后世。烦恼(自我执着、自我贪爱、爱欲等),是人出生及生计的主因,人死虽不见有何物往来来往,但作为生命动力的烦恼并未经修道而断尽,所以身、情、意必定还会相续,由烦恼为主因生起新的身、情、意。众生由身、情、意造业,积德作恶.虽然没有什么看得见的器械从今生搬到下世,但必定从今生所造的善恶业生起下世的果报:“譬如乳中置毒,乳变为酪,酪变为酥,乳非酪酥,酪酥非乳,乳、酪虽变,而皆有毒。此身亦如是,当代五众(五蕴)人缘故,更生后世五众,行业相续不异故,而受果报。又如冬木,虽未有花叶果实,得时节会,则次序递次而出。” 4.由宿命通,知必有前生后世。这小我世间,虽然大多半人都矇矇不知前生,但也有些能记得前世、自知宿命的人,对他们来说,前世的经历,就像人梦中赶路,疲惫至极而睡卧,醒后回忆梦中所经由。不知宿命的人,没来由仅依自己的蒙昧,便否认别人的有知。 5.由身心关系可推知有来生后世。从身心关系而言,人若生起过重的嗔怒、嫉妒、疑虑、后悔等,扰恼自心,便会导致面色不佳,身体枯瘦;若生纯净的善心,深信因果,具有正信,得如实知见诸般事理的聪明,则能使心欢意悦.身体轻快.面庞和悦。“以有苦、乐人缘故,有善、不善.今定有善、不善故,当知必有后世。”善或恶的心理活动为主因,必定会出生后世的身心。只不过众生肉眼难见,聪明浅薄,产生各种邪见、困惑,即使能修福积德,作些好事,但多心疑未必会有善报.老是可贵作出太大的善举,(并)常作无悔。就像有医师为一国王治病,怀疑即便治好国王也不会有若干犒赏,却不知国王已阴郁派工资他家建造豪华宅第,等到医师事毕归家,见到国王为他造的新宅,才后悔当初心存疑念,未能精心尽力地为国王治病。 6.由圣人经书知有后世。一切圣人所说的经书,都讲人有后世,不仅佛、罗汉、菩萨们所说的佛经作如是说,即婆罗门等宗教的圣典,亦作如是说。 7.以圣言可藉端当信有他生后世。“圣人言现在事实可藉端,说后世事亦皆可托。如人夜行险道,导师授手,知可藉端,则便随逐。”应由圣人(佛、罗汉、菩萨)所说现在之事理,如缘起轨则、断烦恼而得涅槃,入禅定能享轻快安恬等,信赖圣人的聪明、人格,信任他们所据说来生后世,轮回转生之事真实不虚。既为肉眼凡夫,聪明浅薄有限,若不信从圣人之言,岂能自知死活秘奥,岂能以浅薄之知断言死活大事! 8. 依缘起法知必有前生后世。“佛法中诸法毕竟空,而亦赓续灭,死活虽相续,亦不是常。无量阿僧祗劫人缘虽以前,亦能生果报而不灭。”有些无智之人见佛法说一切皆空,便又执着空,认为一切都空无所有,还有什么他生后世,堕入了“恶取空”的邪见深坑。当知佛法说空,旨在破除众生误认假我、小我和一切生灭无常的现象真常不变的执着、邪见,“空”的含义是无自性,而非断灭无物。佛一方面说空、无我,一方面又说死活相续,有他生后世,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并不互相抵触。佛法的极旨是中道,一切不执着,“不着有,不着无,有无亦不着,非有非无亦不着,不着亦不着”,这样才能符契中道,证见真实的本面,而不致堕于有害的边见、邪见。就像“以刀斫空,终无所伤。” 龙树所举八条来由,几乎打通了理性在解决生前死后问题时可能走到的所有思路,举出了以理性论证死后续存的一切可能举出的来由。他提出的对人类感知的局限性的熟悉、对超感知能力的肯定、对人道的分析、及不着一切的中道的思惟方法等,在今天看来还具有相当强硬的说服力和尖锐的挑衅性,是今天用科学方法破解死活之谜时,所不容回避的。 龙树之后,佛教理论家们对断见还有不少批评,如前面所举《瑜珈师地论》之说,便代表了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思惟方法。瑜伽行派在陈那今后,侧重于用因明(逻辑)论证,出于与外道辩论的需要,将龙树所举八条来由中的六、七两条即“圣言量”(以佛教圣人之言为论据)从因明论式中除去,不以之为论证死有后世等问题的论据,因为“圣言量”难以被不崇奉佛教的人所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