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什么是孝道?佛教的孝道文化及故事

2024-06-10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孝道(传统文化)

孝道,有孝顺的意思,旧指伺候父母所应做到的。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对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德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的起源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法主如果祭奠,在宗庙经由过程奉献供品祭奠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传宗接代。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是以,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佛教的孝道文化

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谈论到孝道内容的经典有很多,例如《末罗王经》、《增一阿含经》、《地狱经》、《萨婆多经》、《六度集经》、《杂宝藏经》、《孝子经》、《盂兰盆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等。在诸多涉及孝道内容的佛教经典中,在中国社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盂兰盆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两部经。

佛教的经典,没有不教人规规矩矩做人的,不只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孝敬世界人的父母,视一切众生如己出,如自己的兄弟姐妹。宋儒否决佛教,说佛教是无父无君的,这误解太大了。真正的佛法至孝。出了家,为懂得救自己和别人的苦楚,应该赶紧用功,修道成道,使亲生的父母家属获得好处,并且利及七世的父母亲友,更扩而大之,行菩萨道,救济法界一切众生。

孝顺父母的佛陀

释迦牟尼佛是绝对孝顺父母的。佛经上记载,佛要削发,父亲不准,要他讨了太太才可削发,他只好服从。娶一个不可,要娶两个,他也照办。后来还要为他家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也同样没有违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后,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亲再也没有话说了,佛这才在夜里离宫出走,到遍地参访明师,寻找人生真谛。后来,佛的父亲过世,佛亲自回来举丧,一定要亲自为自己的父亲放入棺木中入殓,然后和他的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上他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灵山安葬。像这样合情合理的做法,你说释迦牟尼佛孝照样不孝呢?

这些事实,很多研究佛学的人都不大留意,经常疏忽以前。释迦牟尼佛的平生言行,无一不是孝的表现和扩大。佛一出生母亲就过世了,由阿姨一手带大,后来阿姨想削发,佛不准许,因为挂念到女性削发,宗教团体内轻易发生问题,生怕影响佛法在世间的传播,然则因为阿难几回再三向佛请求,说阿姨自小养育您,您就许她削发修道嘛,最后不得已,佛才准许了这件事。佛在得了道后,也曾为了答谢母亲受孕十月之恩,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那时佛母摩耶夫人已因生佛功德,成为忉利天主,然则佛照样特别为她宣讲了令人激动的地藏经。我们学佛的人对地藏经都很熟悉,也时常诵念,看看它的内容,这不是多么宝贵的孝道思惟的流露吗?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传播,迅速而普遍地为中国民间社会所接收,恰是因为它是一们重视孝道的宗教。中国佛教第一本讲孝道的经典父母恩难报经是在后汉时期(约西元一八九年间)安世高翻译进来的。借使没有这部经的翻译,中国常识份子是会起来抗拒的。他们一看父母恩难报经,哦,原来佛教文化也是讲究孝道的,和中国固有文化精神同路,二者便自然合流了。

度化阿阇世王的故事

然后,过了几十年,在曹魏时刻,无量寿经又由康僧铠翻译进来。无量寿经谈的是观想阿弥陀佛念佛窍门,后代净土宗兴起,无疑是受了它的影响。净土宗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这种修持方法,与孝道的关系很大。再来,观无量寿经又跟著传译进来(约当西元四百二十年间)。观无量寿经讲的是什么呢?讲孝道的问题。其启事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印度有个不孝的国王阿阇世,他为了想早日荣登国王宝座,欲置自己的父王频婆娑罗于死地,是以把他关在监牢,不给吃,不给喝。阿阇世的母后韦提希夫工资了拯救自己的丈夫,偷偷做面食夹在衣服里层,又将衣服用水浸湿了,带去看老王,把面食剥出来给老王吃,把衣服拧出水来给老王喝。可是,这件事终于给这个棍蛋儿子晓得了,也将她同样关进监牢。

像这样冥顽不灵的忤逆之子,碰上了也没办法。母亲韦提希夫人想到她熟悉佛陀的学生目连尊者,便跪下来祷告,愿望目连尊者赶紧来救她。结果佛以神通知道了这事,慈悲地赶来赞助,浸染了这个不孝的儿子,同时为他们讲观无量寿阿弥陀佛的修持窍门。这是观无量寿经形成的前因后果,其基本就建立在孝道上面。至于净土宗的另一部经典阿弥陀经,则比较迟一点才翻译进来。

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传入中国时,中国正处于三国今后,魏晋南北朝战火连绵,文化纷乱的动荡时期。可是当时社会上每个家庭的后辈都很遵守孝道,此时恰是中国门第观念最严重的时刻。嫁个女儿或讨个媳妇,异常重视门当户对。在社会上,一个家庭里孩子的教导好不好,孝顺不孝顺,广为世人所注目。譬如人人会说,某某家里的孩子很有教化啦,他们家的公子、千金都很知书达礼,是世代书香啦,这些观念和宗法社会的孝道思惟,异常慎密地贯穿连接在一路。

义在大孝的盂兰盆经

同时,在西晋初期(约西元二百六十五年),中国佛教到了七月半一定要诵念的盂兰盆经,也经由竺法护的手中译成中文,流传开来。盂兰盆的盂兰两字,原义叫解倒悬,等于解救倒悬的苦楚。这部经同孝道的牵连,那更大更深了。

我的家乡就在台湾海峡对面,小时刻,记得每年的阴历七月半有个很热闹的节目,叫做放河灯。在夜里,河上驶著做法事的船只,和尚念经,一路叮叮当当,木鱼、铃铛法器等敲得很动听,唱诵的声音也很优美,然后一个莲花一个灯,从船上接连放到河面上,放纵开来,挤得整条河都是闪闪发光的莲花灯,很美丽,也很令人伤感。据说这是为了超度河里淹水死的冤魂,解除他们的苦楚。也算是属于盂兰盆会的一种。

一般民间讹传,七月里鬼门关开了,阎罗王一年一度给鬼放假,让他们出来玩玩,到了阴历七月三十晚上(地藏菩萨生日)又要回去。这个恩惠,据说就从目连救母的盂兰盆开始,又说是地藏王菩萨大发慈悲,出面给阎王讲情。所以每到了七月三十晚上,我们这些孩子便拿著香把,一支支插在地上,然后老祖母叫我们跪下来拜,拜地藏王菩萨,因为菩萨做了包管人,现在他要把放出来的鬼魂收回去,只要有一个鬼留了下来,地藏王菩萨便没面子啦,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构成了这么一套民俗崇奉的故事,很严重,个中大有文章呢!

这类的故事,和中国孝道的成长结下了不解缘。是以,有人问我,放焰口啊、烧纸钱啊,这些做法,鬼神收不收成得?会不会得益?我说,只要你确是一番真诚,为了给祖先尽一点孝思,舍得这样花费,只要心安理得,还管他收不收成得干嘛?我有个美国同伙过世,我说也要烧一些给他,有同学听了一副很惊奇的样子。我说你不要困惑,信任我的话去办,这个经办的同学听了,他知道这是外国人,给他做了一套西装,也买一辆汽车,又造一栋洋房,冰箱电话等等一样也不缺,然后找个地方一把火烧了,彼此相顾一笑。你别问有用没用,但问自心诚不诚?舍不舍得?再者,你真能把佛教教理研究透澈,自己有实际的修证,自然能看清这种事的本相,虚照样实。

目连尊者救母难

因为阐扬孝道的几部佛经:父母恩难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以及盂兰盆经等被介绍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自然而然接收了佛教。至于我们佛学上讲的净土宗、禅宗、华严宗、三论宗等等,在书本上空啊有啊的,那都是一些读书人,以及法师们专门研究佛教哲学,逐渐成长出来的。民间一般老庶民才不管你这么一大堆名词,他们只要报父母恩,念菩萨名号,阿弥陀佛、地藏菩萨、观世音啊!双手直挥直拜,你要快快救我妈妈,快快保佑我爸爸啊!这种真诚,这种孝心,你否决个什么呢?!

盂兰盆经讲的是佛大学生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以神通看到自己的母亲腐化地狱,受极大苦,他很难过,亲自下到地狱要救母亲,但因为业力的关系,地狱门无法打破,只好回转来求佛协助。佛说你有孝心,很好;然则真做了坏事犯了罪的人,就是儿子当了皇帝,或是神通第一,也没有用。罪就是罪,善恶之间,和地位、金钱、权势毫无关系。善恶自有果报,不是随便可以了却。是以彿只好教目连尊者举行盂兰盆会,广修一切赡养,借重其他削发人(精进用功办道的修行人),由他们多人的福德功劳,深重的业力方由懊悔而得解脱

这里我们要留意,佛要我们不只求解脱我们这一世父母的苦楚,更要发广大愿,发长远心,连自己七世父母的冤孽,都要超度。佛的这种精神,合于中国孝经所说的大孝于世界。世界人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不能只孝这一辈子的父母,你前生的父母,再前生,甚至七生、切切生的父母,都一样要追荐。由此而达众生平等,慈云普护一切。

目连尊者是得了道的圣者,但并不包管自己的母亲不下地狱,各自造业,各自感报。并且好的儿女,并不一定有好的父母,好的儿女有时照样坏父母生的。这之间的因果事理,异常复杂。有一些温柔老诚的夫妻,偏偏生个胡作糊弄的坏儿子。这在心理学上,今朝还无法理解,不过我已有了谜底,这叫做遗传反动,不会错。老老实实的父母,生个儿子特别油滑。当然也有照样生老实的。老实人再生老实儿子,一代一代传下来,那要变笨了的,是不是?真有修证的人,才看得清楚这些千差万别、复杂难测的因果变更。

佛为了目连,开了盂兰盆会幽明两利的方便窍门。在印度,每年夏季雨繁虫多,佛才规定学生们结夏安居,集中在一路,专心修道。等到七月半,气象逐渐转晴,气候较为凉爽,方得解夏,可以到外面活动。就在这一天举行盂兰盆会、供佛斋僧,超冥济幽,乃是中国佛教依据佛典记载所形成的传统典礼,一般佛教徒都很重视这一天的法会活动。

就这样,刚才所讲的那几部经忏,让佛教在中国各阶层社会稳稳当当生了根。这些经忏,一部一部和孝道互相彰显,彼此发明。尤其盂兰盆会,不只为了超荐此生父母,而是推及七世父母,甚至远至千生万生都在超荐之列。(摘自南怀瑾

上一页 1 2

现代孝道

此处的孝道,乃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评论辩论此话题,是因为在生活中无法避免此类问题,因而需要商量一个相符理性的处理方法。

有的人认为自己出生是父母的恩义,这是不假,没有父母,我们依何人缘得此人身呢?

然而生育之恩的另一方面,对于作为父母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喜悦获得。否则为什么许多人去拜佛求子呢?

至于养育儿女,于他们自然也有许多嫡亲之乐的获得,是以,生育,养育之恩义,究其根本并非是单方面你欠父母的,父母也同样欠你的。

基于互相感激,情感才得以保持的长久。所谓母慈子孝,等于显著一种通俗的因果关系,就是讲述的一种理想状态。如斯每小我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关系才能稳固。

然而,假如只是某一方,一味的付出,而没有任何回报,任谁也会寒心。所以善巧的保持平衡,父母子女的关系才能保持的长久,不要拘束于世俗礼教的教条,追求一味的付出,那可能会换来 一方变得理所当然的冷漠,以及自己的竹篮取水式的寒心,最终所导致的是抑郁与愤怒。无论是焦仲卿的哀怨,照样老汉怒杀亲子的伦理悲剧,都本身源自于对于孝道,单方面无前提的误解而得来的。

孝道和世间万法一样,也是有前提的,有因有缘,有赖于父母和自己合营维系。把孝道看作是单方面的无前提的,在逻辑上,违背了人缘轨则,敢问,有为法有非人缘和合而成者?如斯便落入了无因生的外道论。

【留意:我们这里只谈世俗伦理,而不谈神圣道德,神圣道德是指无前提关怀的 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假如用神圣道德的标准,则任何一个众生,都是获得无分其余对待。既然孝道是对于特定个体的行为,那么当不适用神圣道德】

是以,孝道的实践,并非在于一味的付出,而是有前提的,依靠聪明保持平衡状态,从而使得每一小我都从中有所收成,如斯才能长久稳定。

悲剧见焦仲卿,贺双卿.......

既不赞成一味的追寻传统礼教,玩一场竹篮取水一场空的寒心游戏,拘束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也不赞成受之无愧的享乐主义,把父母的恩义看做理所当然,由此而增长心坎的麻木不仁。

应该赞成的,乃是琴瑟和鸣的调和境界,以有限的付出,以聪明,换取自己需要的情感或物质补偿。即,有付出而有回报的因果机制,如斯可以确保良性成长。

有道是养不教,父之过。

善业成熟而生善趣,人生成即存善良之秉性,童稚蒙昧,父母若施以合适的关心与教导,怎么可能会出现不孝的情况呢,既然出现了不孝的情况,父母当占了很大身分,何以唯把不孝归为子女的责任,其论何其怪哉!

孝道文化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轨制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伺候、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赡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心坎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豢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实行孝道最艰苦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伺候。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本就是要从物质上赡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假如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异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迈体弱,轻易抱病,是以,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假如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立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认为高兴,认为光荣,认为骄傲。是以,终日无所事事,平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弗成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刻,不仅不能服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类礼仪。

孝道文化的历史感化

积极感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成长过程中的感化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本。经由过程践行孝道,每小我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落空孝道,就落空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是以,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本。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养下一代道德教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百口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异常重视家庭的感化,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感化。

3、报国敬业。孝道推重忠君思惟,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刻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登峰造极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个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惟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惟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惟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轨制,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世界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惟为封建社会保持其社会稳定供给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感化。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更,但孝道的思惟和传统始终管辖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成长偏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独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消极感化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惟文化,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惟理论体系,其消极的一面也是凸起的:

1、愚民性。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愚弄国民的思惟,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孔子也说:民可使由之,弗成使知之。历代统治者也恰是在孝道思惟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应用孝道思惟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办事。

2、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惟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利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屈服,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惟,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鄙人。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照样社会生活,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

3、封建性。儒家思惟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办事的思惟体系,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在封建阶级处于上升趋势过程中,相对于奴隶制来说,具有进步性。然则,在本钱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儒家思惟几乎成为封建阶级的最后流亡所。

4、保守性。儒家思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惟武器,扼杀创生力军,强调对圣贤的思惟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就是在今天,仍然难以清除其保守性的影响。

上一页 1 2

下一篇:占察善恶业报经译文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