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是什么意思?无我境界是如何的?

2024-06-10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无我是什么意思?佛教无我的意思

无我,梵语(Anātman),即世界上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力个体,所谓的我只不过是一个相续赓续的五蕴聚集体。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自力的、其实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住、自力、安闲、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

一般人都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我。其实,无论人的身体照样精神,每一刻都是在赓续变更的,就如同一条赓续流逝的河流。一条河流,每时每刻所流的河水都在变更,那么这一秒和上一秒的河流是同一条河流吗?若说是,却每一秒都不合;若说不是,却又一向在相续。人的生命也是如斯,非常非断,相似相续,究竟而言是找不到一个我的,这就是佛法所说的无我。

譬如现在的你和幼时的你,是同样的,照样不合的呢?从外相来说,已经完全不合了,现代科学的理论说,人的细胞七年内会全部换一遍;从心坎来说,自己的许多设法主意、熟悉也变更了。所以,我是心坎创造的一个概念,其实只是一个五蕴的集合体。佛法说无我,人紧紧执著的这个我,不过是无数细胞与流变不息的心识组成的一个暂时存在体。每小我的心识中都有善有恶、有染有净,修行就是要净除这些恶、杂染与执著,要落空这个部分,才能获得解脱与光明。

原始佛教在《响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人缘而生,人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各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自力体,而是各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他们认为房子是砖瓦木石的结合体,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在这样的集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故谓无我。

无我分为两类:1、人无我(人空)。认为人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没有常恒安闲的主体──我(灵魂);2、法无我(法空)。认为一切法都由各种人缘和合而生,赓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小乘佛教一般主张人无我,大乘佛教则认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的,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是以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主张法无我。因为一切事物和现象,按其本性来说都是空的,它们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些假象,即所谓性空幻有。

无我境界是如何的?

无我是一种聪明的境界,就是心坎证得诸法空性,无有倒置、无有挂碍、无有恐怖。经由有序的修行,依师、闻思、戒定,最终就能证得这种聪明。

无我,不是说没有我,不等于不存在,而是去除了心坎对我的执著,把我这个妄想破除了。只有通晓无我,才能成佛;无我是佛菩萨的境界,不能作为自己行事的前提,而应该作为修行的目标。正因为众生没有证得无我,所以才需要修行。

佛法讲的「无我」是自我消融,完全没有斟酌到自己的问题,也没有斟酌到外在情况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样的赞叹、荣誉、肯定,完全不斟酌「我」的立场,就只是无怨无悔地无前提付出,这种干事时卖力投入,事后却如船过水无痕般的立场,才是无我的境界。以下是众法师对无我的解释。

上一页 1 2

什么是无我?(大安法师

我的解释是主宰意、是常意。我们一般的人都邑以为有一个我,自我的概念,自我实现,等等这些,然则真实的工作是没有一个我,找不到主宰意。你说你的我在那里?你分析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身体是四大构成的:地、水、火、风。地、水、火、风里面能找到一个我吗?找不到,然后我们的心理状态、我们的感触感染、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行蕴,也没有一个主宰意。这个我在里面找不到,在外面找不到,在内外都找不到,包括一个微尘,你分析到最后它都是空。所以佛教根本的意义是告诉我们无我,人我空,证到无我空就是阿罗汉。

无我不是什么工作都无所谓,无我是摆脱我执、我见、我爱、我慢这些与生俱有的烦恼习惯,不要受它控制。无我的状态,要从空性中去融会。实际上,凡夫众生做不到真正的无我,真正能够无我到家的,那都是断见思惑,证到人我空的人,是圣者了。

什么是无我?(济群法师

我有二义:一、不依附前提而能独自存在,二、主宰义。在现实中,没有一样器械不依附前提,也没有一样器械我们能完全自立,所以佛教讲无我。无我,并不是说你不存在,而是赞助我们否定对自己的缺点认定,还原生命的本来面貌。懂得「无我」,能够放下小我,融入大我,方能拥有更多;体悟「无我」,懂得布施喜捨,分享众生,就能处处有我。

什么是无我?(学诚法师

无我,是指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力个体。譬如现在的你和幼时的你,是同样的,照样不合的呢?从外相来说,已经完全不合了,现代科学的理论说,人的细胞七年内会全部换一遍;从心坎来说,自己的许多设法主意、熟悉也变更了。所以,我是心坎创造的一个概念,其实只是一个五蕴的集合体。

生命为他人而活有几种状态,一种是被他人的评价与眼光阁下,为赞赏、肯定而活,成天患得患失,自我的价值依附于外在给予的虚荣;一种是不能自立自己的行为,受到更强势人的影响,心坎挣扎起义,身心决裂;还有一种是佛菩萨无我的利益他人,心坎不牵挂自己的苦乐,却成就了最圆满的自我。

为自己活,有两种不合的状态:一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或冷漠封闭,不顾他人;二是正念分明,事事反观自心,把握自己的行为业力,提升自己的生命品德。为他人活,也有两种状态:一是把愿望依靠于他人,把苦乐依附于他人,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二是舍己为人、无我利他的菩萨行。

众生恰是因为有我这样一个牢弗成破的概念,所以才把自己困在轮回的迷梦之中。无我,不是说没有我,而是去除了心坎对我的执著。受到批评后认为埋怨与委屈,下意识地把问题推给外境,是我们无始以来自我保护习惯的表现。通俗人都是闻过怒,闻誉乐,因为我们执著、爱惜自己;要能够闻誉恐,闻过欣,我们才能在挫折中进步,在问题中成长。心力交瘁,都是因为太爱自己。无私无畏,无我无忧。

无常、无我是世间的本相,从我们的色身上异常轻易感触感染到这一点。一小我从婴儿变成白叟,生命没有一刻不在流动,身心不时都在变更,想要寻求一个不变的我是弗成能的。我们不应贪爱、执著这个身体,但应借助这小我身去修行、觉悟,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意义。

我们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许多人的人生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活,幸福要秀给别人看才是幸福,接收不了别人的误解与批评,看别人的神色而喜怒哀乐这都是没有体会到无我,没有体会到生命的真意。看好自己的心,努力把握自己的心。

别人怎么说,我们是控制不了的,只有调伏自己的妄念。想要去赞助别人,就要勇敢承担个中的一切艰辛,要学着把我放下。心坎这个我越大,我们能去利益别人的力量就越小;佛菩萨之所以能有无尽的力量和永恒的慈悲面对众生,就是因为他们融会到了无我。

我们只能在自己身心上努力,而无法要求别人的设法主意、做法都相符自己的心意,因为一切法都是无我的。要去体会无我、无常,才能够减轻自己心坎各种烦恼分别。

向佛菩萨求子求福、祈求保佑等,是最低层次的祈求,若不懂得业果之理,就成为迷信;进一步的祈求是以佛菩萨为榜样,祈求自己能像佛菩萨一样慈悲聪明、顽强勇敢;最高层次的祈求是无我无求。对我们当下来说,第二个层次的祈求异常重要,应学会不时祈求,心常缘念三宝

仁者无敌,一个心坎无我、慈悲的人是没有仇敌的,因为真正的仇敌就是我。若何去体会无我、打高兴门呢?要从体会无常、学会感恩开始。熟悉无常、接收无常,我们就轻易原谅他人、原谅自己,懂得把握自己当下的心念;学会感恩,忘记怨仇,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柔嫩、快乐。

什么是无我?(圣严法师

佛法中说的无我,是把小我一己的私利,分享给一切众生,化小我的利益为大众的利益;也就是说,凡事均先想到大众,无私地奉献给大众。而在大众获得自己的赞助和利益之后,既不邀功,也不会愿望求得回报,心中更不会牵牵挂挂,计较自己帮了若干人的忙、救了若干众生、做过若干好事,这也就是菩萨道的精神。

很多人听到无我二字时,先是不敢想象,继而认为恐怖。然而,要先让人人从佛法的概念清楚明白自我是什么,然后便可懂得无我乃是事实。而佛法的目的,也就是愿望人人都能从自我的困扰,达到无我的安闲。

自我有两个层次:1.是小我自私的小我;2.是仁爱、博爱的大我,也就是宗教或哲学上的神我。

无我也可以分成两种偏向:1.是凭大家自己的经验,感到到心中与心外都是无我的;2.是依佛法的立场做标准,经由过程佛法的观念及修证的实践,达到即有即空,即空即有,有不异空,空不异有的无我。其实,只要把这个自我做具体观察,便会发明自我并不存在,却又异常真实有用。

  一、我是由物质与精神结合成的

从佛法的立场来看:我是因为物质的身体和精神的心灵相加所构成。假如只怀孕体而没有精神,身体就如同死尸;假如离开了物质的身体而仅有精神,精神就如同鬼魂。

以小我的自我来看,因为肉体及精神的结合,才有我 的生命的事实。一旦肉体的生命灭亡,这个自我便在现实的世界落空依靠。

是以,只有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的人,才能作恶,才能修善。人的生命体是一种对象,若向坏的一面看,它是滋生烦恼的渊薮,所以五种邪见中的身见最难去除;若向好的一面看,法身要借色身修,所以身体也叫作道器,修行佛道,亦得靠我们生命所依的身体,否则,没怀孕体的运作,修行也就无从出力。

很多人在生命过程中,遭碰到很多的不愉快、不如意,却没有办法改变时,便认为生命是一项极大的无奈而提出疑问:为什么小我在寰宇、宇宙间是如斯的渺小,没有能力赞助自己,也没有权利支配自己?又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工作的发生都是风云莫测,非人力所能掌控?于是,我们这个自我,便愿望借着接触宗教,来寻找谜底。

西方人接触佛教的原因较为纯真,往往是为追求健康、安定,和开启智能。凭借接触佛法去寻求修行的方法和理论,这当然也是出自自我的需求。

许多中国人却因为对某件事或某些事不能做出决准时,便会应用烧香、许愿和求灵签等宗教行为,愿望获得指导。曾在台湾有位经商的居士,一向依附求灵签的方法来做出生意上的重大决定。皈依三宝今后,便前来就教师父,问我:往后经商,由谁代他做决定?事实上,应用佛法的基本原则,加上准确的信息研判、经商的经验和胆识,一定能够成功,用不着盲目地去求神问卜。

  二、因有自我中间而业感缘起

当然,生意做得顺利与否,除了信息、经验、胆识,也与命运运限有极大的关系。命运运限就是福报,是情况及机会等的人缘际会,是从以前世带来的福缘及业报,福缘成熟,则事事顺利;业报现前,则处处横逆。那是我们的自我中间,从无始以来逐渐积聚的,是以,也就称为业感缘起。

业力,是平生又平生所造各种行为的累积,有恶业,也有善业,因而在生命过程中有阻力也有助力。业力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改变它,即所谓:自作自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前生中的恶业善业,都可因为现在生的勤惰短长,而做若干程度的改变。多种善因,就有好运出现,假如没有种,永远得不到。然则,就算种了,假如内外人缘不具足,也不一定能获得,这就是佛法讲的因果观及人缘观。

假如播撒了种子,不施肥、不松土、不耘草,当然不会有收成。许多命运运限不好的人,虽然做了播种、施肥、松土、耘草的工作,却碰到了水涝、天旱、暴风、虫祸等的自然灾害,也没有收成。有些人自己并未努力,却妄想丰收,失望之余,便推辞未种好因的责任,老是希冀未播好的种子也有好的收成,播了坏的种子切切不要结果。

其实,好与坏是相对的。例如:做了稍微的坏事,又立时做好事,那个坏事的种子即会因而变质,所以,它的结果也不致太坏。相反地,假如只做一点小好事,却做了许多大坏事,那点小好事的种子亦会受到影响而变质。是以未种好因而不得善果,固然有其事理,种了善因也不得善果,必定有其原因。这种因果关系,就把以前、现在及未来的自我贯穿起来。

实际上,身体不只经常在变,而且必定会灭亡;念头经常在变,而且必定会祛除。就因肉体和精神构成的生命现象,经常更改,都不永恒,所以也不算是真的有我。比如:身体上属于我的头发、指甲、牙齿等,一旦剪下、脱落之后,便不再属于我,也不等于我;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我。又如:心念刹那起灭;可见平常似是我的心念,念念也都不属于我,不等于我。

  三、观四念处以经验无我

修行的方法中,四念处是最基本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透过这基本的四种观设法主意,就能进一步亲自体验到无我是什么了。

(一)观身不净

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意等的六根,缘色、声、香、味、触、法等的六尘,而引生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的六根本烦恼,做作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等的四大恶业。五官、七孔甚至遍身毛孔,常流不净,一旦身亡,臭秽难闻,所以不净。

(二)观受是苦

身体所受,苦多而乐少,虽能有时感触感染快乐,快乐乃是苦的结果,也是苦的原因;辛苦工作后的享乐,举债享乐后的刻苦。情形就如用手揉擦发痒的眼睛时,认为很舒服,擦过之后,立时出现红肿和疼痛的苦受。是以,佛陀指出,有受皆苦。

(三)观心无常

心念是生灭无常的,前念与后念交替,一念接一念,以前又以前,川流不息,变迁不已。

(四)观法无我

色法是肉身,以及肉身所处的情况;心法是念头,以及心念产生的执着。诸法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现象,和无形的精神现象,均在一向地更改而非永恒,所以没有真实的自我存在其间。

是以,自我只是一种幻觉的妄见妄执。很多人却舍不得放下这种自我的幻觉。个中情形,就如言情小说中的人物,明知男女的情爱,本身就是一杯凄楚的苦酒,当事人却不以为苦,如同飞蛾投火,前仆后继,穷恋不舍,以苦为乐。所以佛陀称之谓愚昧的可怜悯者。

同样的事理,人们生活在世上,只是一种虚幻境界,却在这幻境傍边,自己为自己赓续地编织忧?的死活罗网而不自觉。如能修习以上的四种基本观法,便会觉知一切烦恼都是庸人自扰,一切烦恼的罗网也不会将你网住。

无论从观念上的疏导或修行方法的修习,均能协助你来体验佛法所说的无我是什么境界了。然而,假如仅靠认知上的理解,而不是修行上的实证,当贪爱嗔怒等重大烦恼出现时,光凭观念上的四念处来赞助解决问题,力量便有所不足。必须务实的修行四念处观的方法,至有所成就时,力量便强了。能在自我之中经常觉察到无我的安闲,便能快乐地生活了。

什么是无我?(赵朴初)

离有情义、依他起义和无动作义,都是说明无我的事理的。有情的巴厘语是萨埵(satta),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做有情。婆罗门教和其他各派主张一切有情都有一个常住的(固定不变地存在的)、起主宰感化的自我(atta,意义与灵魂相当)。缘起论则认为所谓有情,无非是各种物质和精神的要素的聚合体。从身体的组织来说,有情是因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六种元素)所构成的,依借前五大而怀孕体的机关及其感化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暖气,风为呼吸,空为各种的闲暇;依借后一大(识)而表现各种的精神活动。再从心理的要素来说,有情的组织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蕴(khandha)就是堆,把各种不合的现象分类,每类做为一堆,这就是蕴。

简单地解释,色就是各类物质,眼、耳、鼻、舌、身五根(根就是人生的感到器官)和色、声、香、味、触五境(境就是感到物件)等都属于色。受、想、行、识四蕴包括重要的精神要素:受是感到(感到苦、乐或不苦不乐等);想是印象(摄取事物的边幅,知道是青、黄、赤、白,是长、短、方、圆,是苦是乐等);行是思维(思维是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所以叫做行);识是了别(对于所熟悉的物件,予以判断和推理)。佛教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说明有情不是固定的单一自力体,而是各种要素的聚合体,而任何要素又是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著的,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的自力的有情在支配著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这就是无我的简单解释。

上一页 1 2

下一篇:惊心动魄!十五位法师与居士经历过的地狱见闻实录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