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三皈五戒什么时刻戒

2024-04-24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哪三皈五戒什么时刻戒

三皈: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崇奉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个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门三宝学生。以佛法僧三宝为师,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岳,眉际玉光芒残暴,照开六道昏蒙,龙华三会愿重逢,演说法真宗。法、是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窍门,能令众生,返妄归真,转凡成圣。法宝实难量,如来金口宣扬,龙宫海藏散天香,觉者诵琅王函、玉轴霞条金写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三藏取来唐,万古为敷扬。僧、是如法修持,以戒为师,弘宗演教,人天眼目,为世福田。僧宝不思议,身披三事云衣,浮杯渡海刹那时,赴感应群机,堪作人天功德主,坚持戒行无违,我今稽首愿遥知,振锡杖扶携提拔。我们如能发菩提心,皈依佛法僧三宝,一定能灭罪障、增福慧。更有一体三宝和住持三宝的事理,这都是信佛教徒应该皈依的。

五戒

佛教的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受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削发为不淫戒)四、不妄言,五、不喝酒。而杀盗淫妄四条属于性戒。酒是属于遮戒。这五戒并不仅是在家人应遵守的戒,而是一般佛教信徒应守之道德,不过后来却把这五戒、与削发的戒律比较,而认为它是在家的佛教徒之戒。其实恰是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戒和菩萨戒的基本。真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能生一切诸善法。以菩萨六度万行、诸善功德,都由受持戒法而产生出来的。优婆塞翻为近事男。优婆夷翻为近事女。意思是亲近承事佛法僧三宝的善须眉、善女人。能亲近承事三宝就会广修众善,植种福田,行不时之方便,积各种之阴功。 在印度男众佛教徒,称为邬婆斯迦。五戒按律称为学处,是信佛教徒所应学之处,又称为学迹。若有善须眉、善女人由此便升大聪明殿。五戒又称为路。就是一切律仪、妙积德法皆由此运转而成。又称为学本。就是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别名为五大施,就是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以能增长各种功德故,这就是三皈五戒的名德性相的事理。

对于五戒杀、盗、淫、妄、酒要进一步来分析一下。一是杀戒。杀生有二种不合区分。一是有意要屠杀众生。二是无意之中发生误杀众生,不论是故杀或误杀,同样都是叫做杀生。对持戒教徒说来,都犯了杀戒。在国家庄严的司法,杀人放火同样是犯罪行为,定要定罪,受到科罚。二是盗戒。不与而取之叫做盗,佛教信徒对于他人钱财器械,金银瑰宝不论若干大小,都弗成偷盗。他人不给你,绝对不要暗暗盗取偷盗。可是盗戒,有八种差别,相当复杂。(1)、果真劫取;(2)、秘密窃取;(3)、诈术骗取;(4)、势力强取;(5)、诉讼巧取;(6)、恐吓胁取;(7)、受寄不还;(8)、应税不纳。上面八种就是属于偷盗的范围。三是淫戒,在家居士受持的称为邪淫戒。男女接触,相亲相爱,拥抱交媾,津血混杂,称为淫,而在家信徒受持之戒,叫做邪淫。以在家教友,男婚女嫁,传宗接代,嫡亲所许。合法夫妻嫡亲以外,夫爱他妻,妻爱他夫,贪恋淫欲,称为邪淫。然则邪淫方面,亦有三种复杂情况。按季性一居士在《四十二章新疏》提到:邪淫有二大种,一为非偶间之邪淫。有三:(1)、他夫他妻。(2)、未婚嫁之童男童女。(3)、娼妓等。二为妃耦间之邪淫。有四:(1)、非时而淫,如寒暑白天,以及经期、孕期、疾病中等。(2)、非处而淫,如室以外之所有诸地。(3)、非道而淫,如生殖器之外其他内体局部。(4)、非量而淫,如不问老幼强弱,为过量之房事。上面所说称为邪淫,这是在家信徒所受持的不邪淫戒。四是妄言戒。就是虚妄不实的措辞,叫做妄言,有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四种不合的性质。(1)、妄言就是随意率性随便虚妄不老实的讲话,如看见说没有看见,是说成非,非反而说为是。指鹿为马,纷乱长短。别的一种妄言,就是在修道人所修所证的道果上胡说八道。未得罗汉果位,妄说我已得了罗汉道果。未证得无学圣人道果,瞎扯我已得证了圣人果位。谣言惑众,欺骗众生,妄图赡养,成大妄言深重罪恶,现在世界上竟然就有些人,自说我有神通,我能看见什么,听见什么,许多不实虚妄狂语等就是一例。(2)、绮语,绮就是绸缎绮罗,花纹织得异常花妙,十分好看。这小我说起来似乎十分动听,心坎又是另一回事,实是口头甜如蜜,心里利如刀。花言巧语,架词诬控。(3)、恶口,就是以粗恶之言,歪曲咒骂伤人父母,咒诅害人等。(4)、两舌,就是搬弄长短,挑拨造谣,向张说李什么,对李说张什么,无中生有,恶意中伤,使彼此不和,破坏联结。真是罪孽深重,害人不浅。上面所讲叫做妄言戒。这是口的四恶,为佛学生一定要把妄言戒严格受持,弗成毁犯。 杀、盗、淫、妄四条戒法称为性戒,以其本性是恶的缘故。五是酒戒。酒就是平常人们所饮的各类名酒,然则酒是米糟制酿成功的,称为遮恶,修道的人因为吃了酒或饮太多,发生酒醉,头晕脑胀,心神糊涂,就会做出各种不合理工作,讲出许多胡言乱语,发生各种罪罪行动,甚至如上面所讲,因吃酒而破了五戒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因吃酒而发闹变乱、车祸等等其实太多了,举不胜举,甚至丧生失命。修心持戒的佛学生要下定决心,坚持不喝酒戒。是一件异常重要的大事,请三思之,这就是五戒的戒条和他的细则。

三皈是指皈依佛、法、僧自性三宝,也可以说皈依觉、正、净。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前四戒是性戒,不管受不受戒犯了这四条都有罪,不喝酒是遮戒,没受戒的人喝酒没有罪。先显后密,我记得有位大德开示这是修学的次序递次,就像盖楼要先有地基,才能往上盖。这个显教就是密宗的基本。

三皈五戒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死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南洋讨生活的人儿,他们离乡背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地在一小我地生疏的新情况里生活,真是可怜;又比如为了避开战火的蹂躏,从越南逃来新加坡的难民,他们无依无靠,连一个亲人也没有,只依靠他国与社会热情人士的救济,过著俯仰由人地悲凉生活。这与我们在死活轮回的业海中飘浮,无依无靠的情景时一样的。以世间法来说,我们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同伙等等;但依佛法来讲,以死活的概念来看,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我都还在死活轮回之中,怎么能做别人的依怙呢?比如,两个不会泅水的人同时跌进海中,谁能够搭救、扶持谁呢?我们在死活轮回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来说,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做我们众生的依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二、三皈依:

(一)、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进修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所谓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平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下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今生是大好人,下世可能坠落,这样的人我们如何依靠呢?所以唯有离开六道轮回,大觉大悟的圣者--佛陀,才能做为我们的依怙。

佛陀觉悟世间的本相,他的三业清净,没有过失,这就是他的清净处。另一方面,你我都有烦恼,谁都依靠不得,然则佛陀是个断除烦恼的圣者,所以我们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愿度一切众生,他会以各类善巧方便来接引依靠他的学佛者,所以我们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并不是依附佛陀,不能像小孩子依附母亲那样,我们皈依佛是以他为导师,亲近佛。我们要有生生世世见到佛的愿心,愿望能够碰到佛陀。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甚至于阿罗汉也要依靠佛陀;佛学生中有很多阿罗汉,他们生生世世追随佛陀,因为阿罗汉证悟后深深的体验到解脱的安闲,他们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是他们真正的皈依处。

我们皈依佛后,应以佛陀为导师,向他进修,如见恩人般,生起恭敬之心而礼拜他。佛陀在死活轮回,还没觉悟的时刻,所做之一切都是为了众生;佛陀无量劫努力不懈,修各种的难行、苦行都是为了度化众生;佛陀修行圆满,证得涅槃,不辞劳苦的为众生阐释佛法,把世间的本相告诉我们,使我们也能解脱死活,故佛陀对我们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如斯伟大的圣者,我们应该答谢他的恩惠。所以我们应该感恩知情,恭敬的心礼拜佛陀。礼拜佛陀并不是向他祈求什么,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皈依法:凡是能够消除烦恼,调伏咱们的心的事理,就是法。法的意思就是诡则,既是能够保持一定的状态,有一定的性质,都称为法。能够使我们解脱死活的事理,称为佛法。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觉悟、所演说的各种善巧的教法。在这些教法傍边,有很多种类,例如:世间法、出世间法等,而皈依法的真正皈依处,是皈依涅槃清净的法,既是我们要皈向解脱者心坎清凉、清净、不生不灭、无为之快乐的法。

(三)、皈依僧:僧就是和合众的意思。奉行佛陀教法的佛陀削发学生,这些实践佛法的削发学生都称为僧,他们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然而这里的皈依僧,真正的是指皈依圣贤僧,就是佛陀在世时,僧团中有很多证果的圣人,他们依据佛法修行,结果解脱证果,我们应该进修他们的榜样。看到圣贤僧,我们应该生起信心,努力修行,断除烦恼,于圣者一样解脱死活,证得涅槃。这些僧代表佛陀教法的实行,我们应该尊重皈向。佛、法、僧和称为三宝。

(四)、三宝的种类:

(1)、化相三宝:1、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释迦牟尼佛--佛宝,降生人世;2、当时跟随佛陀的有无数削发的凡圣学生--僧宝;3、佛陀当时向学生们演说开示的各种教理,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人缘等等--法宝。这是佛陀住世应化之际的相状,称为化相三宝。

(2)、住持三宝:1、我们现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铸、泥塑、木雕、纸绘等的佛像--佛宝;2、我们所看到的佛陀学生一脉相传的削发众学生--僧宝;3、凡是佛学生所结集的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法宝,称为住持三宝。有这些住持三宝,才能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播佛教的教义。而我们有人缘碰到,这是人世最可贵的事。因为在六道轮回中很难碰到佛、法、僧,故称之为三宝。因为我们见到佛、法、僧,会生起解脱、清净之心,有这些的心念,才能朝向解脱;假如在某一世遇不到三宝,我们就很难有人缘解脱,所以佛、法、僧是难能宝贵的,合称为三宝。

二千多年前化相三宝中的佛陀,已离我们远去,无缘见到。如今看到的是住持三宝中的玉琢、石刻、金铸、纸绘,甚至木雕的佛像,这些只不过是假像而已。然则当我们看到这些佛像,会兴起佛的心想,使我们深深的怀念起佛陀、爱慕佛陀。虽然我们无缘接触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然则还有这殊胜的人缘见到佛像,能够持续在我们的心里种下善根,依这个化相三宝,提升我们的心坎,对于三宝更进一步的皈向。

(3)、自性三宝:我们到寺庙去礼拜佛陀,能生起清凉与清净的心,希求涅槃的心油然而生,这能使我们朝向解脱之道,此既是三宝宝贵之处。这些清净的心是我们本来具有的,这就是所谓的自性三宝。我们自心本来具有与佛一样的觉性,因为迷失,所以感触感染不到;我们自心中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相,我们也不知不觉;我们的自心本来具足一切,没有所谓的和合分开,人人一律平等,这些我们都不晓得,因为三宝的人缘使得我们熟悉到自心,那是异常宝贵的,所以我们看到佛、法、僧,要生起如获至宝之想。

皈依三宝并不是举行三皈典礼后,盲无目标的礼拜三宝,而我们天天礼佛拜佛,是要在我们的业人缘里面种下一点儿善根;不时怀念三宝的功德,不时提醒自己要修行解脱。我们凡夫成天在烦烦恼恼中,不知道要如何解脱。假如我们天天都有皈向三宝的心,就会鼓动自己,努力修行,断除烦恼朝向解脱。

我们皈依后,心坎要至诚的皈向佛法僧,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在无边无际的佛法大海中,努力修学,精进不懈。

皈依者的行持:

1、亲近善常识:我们皈依之后,应该亲近善常识。

2、听闻处死:我们亲近善常识,听闻处死,生起正见。

3、依教奉行:我们不止要听闻处死,而且要信受奉行,以僧为榜样,在生活中实践佛陀的教法。假如我们天天这样的皈向,满满地就有机会解脱。我们皈依三宝,应该天天做如是的观想:佛陀是那么的伟大、慈悲,是人世最伟大的导师,我们应该向他进修;佛法的事理是那么清凉,能使我们放下无数的烦恼,逐渐的走向解脱;僧--放下世缘,削发修行,守道清白,梵行高远,和合无诤,慈悲一切,是佛法的实践者,修行证果,使我们升起无限的信心,是我们进修的好榜样。

4、护持与赡养:在佛、法、僧三宝中,僧宝的存在是异常重要的,因为法师们本著「不为自己求安泰,但愿众生皆离苦的伟大情怀,依据佛制清苦办道,弘法利生,使佛法持续流传,这是难能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护持与赡养的。

三、戒律:

戒是有所不应为;律是有所应当为。

我们天天应该诵经修持,不时提起正念,有机会要去受持各种的戒,因为佛、法、僧中的法宝就是戒、定、慧的无漏法,我们应当修学。我们皈依三宝后,不论是要修学什么窍门,都应该进一步去受持戒律,因为戒是一切法的基本,所以佛陀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既是此意。

(一)、戒的意义:佛陀在各类不合的人缘下,依据众生不合的根器,制定了无量无数的戒律。佛陀教导在家的学佛者(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夷)一定要学持五戒,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忘语与不喝酒,毁犯这五戒中的任何一戒,都可令我们坠落投生恶道。我们皈依三宝后,不管有没有受戒,我们都要在生活中实行五戒。

(二)、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言。(5)不喝酒。

(1)、不杀生:

杀生戒具五缘成弗成悔:1、所杀是人。2、作人想。3、有杀人心。4、兴方便(自作、教他、遣使)5、被杀者命断。

在杀生戒里,凡是自己杀,教人杀,遣派人家去杀,此三种杀法,都等于自己杀。我们用各种方法使众生命断,称为杀生。杀生的果保有轻有重,它是根据所完成的人缘来决定的。假如完成下列的人缘,那就成为犯杀生罪。

1、是众生(有生命):所杀者有生命。

2、众生(生物)想:蓄意屠杀时,心坎知道是有生命的。比如你恨某人,杀不到他,因嗔恨心的使令,你拿木头来乱砍,这是没生命,而作生物想;或是在夜阴郁走路,无意间踏死一只蜗牛,这就是没做生命想。

3、有杀心:我们起心要屠杀对方,叫做有杀心。杀心与想的不合是:杀心就是心坎有屠杀众生的心理行为(心行);想就是心坎起要杀众生,然后对那个境作想。比如说:现在我坐在家里,心要杀人,然则那小我没在面前,所以没有作想,却有杀心;当那小我在我面前时,我要把他至于死地,这叫做想,所以这个想是对境(众生)作某某众生想;而杀心是我们造杀业的全部过程中,想要对方死,叫做有杀心。

4、兴方便:用各种方法去屠杀众生。

5、命断:你所杀的众生的性命断掉。

假如是断人命是上品罪(重罪),弗成懊悔;是畜生毕命是中品罪(中罪),可以懊悔;所杀的人没死是中品罪;畜生命没断是下品罪(轻罪)。假如不受五戒,杀生照样有罪。

(2)、不偷盗:

不与而取就是偷。具六缘成弗成悔:1、是他物。2、作他物想。3、有盗心。4、兴方便。5、值五钱。6、离本处。

1、是他物:那财物是他人的。

2、作财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己物。

这两个前提的分别是:比如你来庙堂,从大殿中走出去,要回家的时刻,穿错鞋子,这样的情形--鞋子是他物,然则你并没有作他物想,以为鞋子是自己的;有时刻那个器械是你的,却以为是他人的,就去偷。这种情形很少发生,确是有可能的。

3、有盗心:要有偷盗的心。就是别人的财物,对方没想给,你想要占为己有的心念,叫做有盗心;假如一小我拿别人的器械,没有盗心,似乎拿错或人家不要了的器械,弗成构成偷盗罪,不算犯戒;假如有偷盗的心,就是犯戒。犯戒有轻有重。

4、兴方便:假借各种的方法杀青偷盗目的。

5、值五钱: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这是佛陀按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公法而制。国律例定凡偷五钱者,即犯极刑,所以佛陀也制定佛学生偷盗五钱者,亦成重罪弗成悔。当时五钱是现在的若干钱呢?没人知道,总而言之,你偷价值不菲的器械,那果保就很重。

6、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这还必须偷者以为他获得了此物,而被偷者以为他的财物不见了,称为离本处。比如有人寄你一百元,你在他的面前把钱放在右裤袋里,但在他没看到时,你把钱放来左裤袋,过后你叫他看右裤袋里没有钱,就说没拿他的钱,虽然钱还在你的身上,然则你造成对方认为钱不见掉,这称为离本处。又如古时有人偷马,当响马从马厩里把马拉出来时,马儿就会叫,主人家就追,偷者还没认为获得马,而马主也还没认为他的马被偷掉,这就是还没离本处;假如养马者完全不知道,那响马把马拖出马厩后,那就是离本处。

这六个人缘完成了,就是犯戒,而偷盗物跨越五钱,即成重罪,弗成悔。

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轻、中、重之分,重罪是弗成懊悔的,称为弗成悔,佛法形容它有如人的头被斩断,再也救不活。假如受五戒者杀死人,称为犯弗成悔罪--破戒;假如受持五戒的人杀死了一只公鸡,那犯的是可悔罪。

(3)、不邪淫:

除了夫妻之间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国家司法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邪淫戒具四缘成弗成悔:1、非夫妻。2、有淫心(心爱乐淫欲)。3、是道。(口、大小便处)。4、事成。(正行交媾。)

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的心,以淫欲的处所(淫欲之道):口、大小便处与人行淫,假如工作完成了,那就是犯弗成悔戒。假如你是一个正人正人,肯定不会犯上邪淫。有些人娶几个妻子,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因为他们是夫妻,则不犯戒;然则合法的夫妻以外,还金屋藏娇,有个黑市太太,那就是犯戒了;如有人丧失妃耦,另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一小我受五戒后,与夫妻以外的人行淫,犯重罪弗成悔,既是断头。(戒律中以断头比喻重罪)

邪淫的范围,不唯不得与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即使自己的夫妻,亦有限制:(1)、非时邪淫:佛菩萨的纪念日,每月的六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生日、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的灭亡之日,不得行淫;月经时代、怀胎中、产前产后,不得行淫。(2)、非道邪淫:除了阴道,不得行淫。(3)、非处邪淫:除了卧室以外,不得行淫。

邪淫的罪恶,分为三品:与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亲行淫者,为上品罪;与夫妻之外的一切男女邪淫者,为中品罪;与自己的妻子于非时、非道、非处行淫者,为下品罪,以此三品轻重,分别下坠三涂。未受戒者亦要遭遇如斯的果报

在一切邪淫戒之中,以破净戒人的梵行者,罪恶最重。

犯戒均在于心,如无邪淫之心,即不会主动去犯邪淫戒,是以,淫戒也又开缘:若为怨家所逼,而不受乐者,无犯。

(4)、不妄言:

不讲骗话。妄言戒分为大妄言与小妄言。妄言戒具五缘成弗成悔。1、所向是人(对人说)。2、作人想。3、有欺骗心。4、说大妄言(说自己是圣人)。5、听者领解。

1、所向是人:对人说妄言。假如我们和一只狗说妄言,它听不懂,那就不能构成犯妄言戒,所以讲妄言的物件主如果人。

2、作人想:认定对方是人。

3、有欺骗心: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

4、说妄言:用口说出来,有时不必用口亦可说妄言,打一个眼色,甚至默认、暗示,点头、手势,或应用手写出来也是妄言;那就是说用一种欺骗的行为来欺骗他人,都是妄言。

5、听者领解:对方能领解所说的内容,如对方是聋人、痴人、不解语人、及向非人、畜生说大妄言,不犯重罪。

大妄言与小妄言之分别:

1、小妄言:就是一般上的骗话;还有骂架的粗话、搬弄长短、不三不四的话,既是骗话、恶口、两舌和绮语,都称为小妄言。

2、大妄言:自己不是圣者,却跟人说自己是阿罗汉或是初果圣人;或者说自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叫人来跪拜与赡养,这都是大妄言。

犯大妄言与小妄言之差别是:假如说大妄言,那就弗成懊悔,就是所谓的破戒;说小妄言则犯可悔罪。

(5)不喝酒:

弗成以喝酒。喝酒戒具三缘成犯但可悔。1、是酒(能醉人)。2、酒想。3、进口。

1、是酒:能醉人的饮料。

2、酒想:明知是能醉人的饮料。

3、进口:不得一滴沾唇,进口则一咽,犯一可悔罪。

杀、盗、淫、妄这四条戒称为性戒;喝酒戒称为遮戒。

1、性戒:在因果上这是罪恶事,不应该做,应该戒掉,称为性戒。

2、遮戒:所谓遮就是防止的意思。喝酒在因果上不是罪恶事,它没有善、恶,但就能乱性,使人不能自我控制,其他不良的行为发生,甚至于破戒,为了防止其他的恶事发生,所以要受持此戒。

杀、盗、淫、妄这四条性戒,假如受持者破戒后,那就是不许懊悔,不只如斯,而且破戒者不许削发受戒。既是假如一小我受持了五戒,事后破戒,以戒律来讲,弗成接收他削发,所以破戒是一件很严重的事,然则一般人是不轻易破戒的。因为:

1、杀生戒:杀死人是破戒,杀死畜生只是犯戒,可以懊悔清净。

2、偷盗戒:只要不偷名贵的器械,都是犯戒,不是破戒,都可懊悔清净。

3、邪淫戒:与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弗成懊悔;夫妻间不恰当的时间、地点、处所等行淫都是邪淫,但可懊悔。

4、大妄言:只要没说自己是圣人,或是某某神,我能够使令什么鬼神,只要不说这些话,那就不会破妄言戒。

(三)、佛陀制定五戒的原因:

五戒本来是做人的根本,不论佛陀制定与否,五戒中的杀、盗、淫、妄这四条戒,是人都邑知道它是罪恶的,既是在没有佛法的地方也会有人懂得要守持五戒。佛说有一种所谓自通之法,既是:

(1)、不杀生:应作如是观想:我们不愿望被人断掉己命,就不应该断别人的命;我们想要别人的命,那我们的性命就难保了。你、我不互相屠杀,人人就可以息事宁人。

(2)、不偷盗:我们的财物不愿望被别人偷,那我们也不应该偷别人的财物。

(3)、不邪淫:哪个汉子愿望自己的太太红杏出墙,给自己戴绿帽?哪个女人愿望自己的丈夫在外搞婚外情?信任是人都不愿望此种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也不要破坏别人的家庭。

(4)、不妄言:我们不愿望被别人欺骗,所以我们也不应该欺骗别人。

(四)、受持五戒的好处与功德:

严持五戒,戒体清净者,他死后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会坠落。根据因果来讲,有下列六种功德利益:

(1)、持好五戒者,死后升天:持好五戒者,心坎会认为清凉,认为没有对不起人家,心坎认为安稳,问心无愧;临死时会生起善心,此善心会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2)、持戒者无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愿都轻易获得。

(3)、持戒者远离灾害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将永远投生在善道,不会投生在恶道;在善道中会碰到善人扶持与赞助,所以会远离灾害,远离恐怖。

(4)、持戒者鬼神善护:鬼神会保护、敬佩持戒者,因为唯有以前受持戒律,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们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会生欢乐心。另一方面,根据经典说,受持五戒者每条戒有五位善神发心保护。

(5)、持戒者易得禅定:持好戒律,贪、嗔、痴等烦恼少,那修禅定就比较易有成就,。

(6)、持戒者能证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弗成能觉悟证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净者才能证悟圣果。

(五)、犯戒者的过失:

(1)、犯杀生:心怀恐惧,家属不和,夭折,为社会人士所憎恶。造杀生业太重的人,今生有怕死的心理;家属经常和他吵架与决裂;多病夭折;为人所憎恶,就似乎一些人,人世人爱;反之有些人却人见人厌,即使是不熟悉他的人,也会对他生起憎恶之心,那是因为他造了恶业。

(2)、犯偷盗:犯偷盗戒者将来贫穷,因为偷盗的人贪,贪的果报就是将来贫穷,财物耗减;你偷人家的财物,将来你的财物也会很快散失掉;另一点是别人的器械不见了,就会困惑是你偷的。

(3)、犯邪淫:犯邪淫戒的女人,将来她的丈夫会拈花惹草;假如是汉子,将来他的妻子会红杏出墙,所以当我们受这种果报时,就不要埋怨妻子或丈夫,应该想这是前世造的业,应该如斯的果报。另一方面,邪淫者,一切众生见皆生疑,凡是发生不好的事,别人就会困惑是他干的。又似乎有些人,一有钱就去穷奢极欲、拈花惹草,那人家就很难信任他,困惑他不是好器械。

(4)、犯妄言:说骗话者,将来他的言说,别人不信;同样是一件工作,甲讲别人信任,而乙讲则没人信任,这就是乙造妄言业太多。犯妄言戒的人,经常得恶口,常被人骂。

(5)、犯喝酒:喝酒多的人,心常狼藉,心不定则不能思维善法,不能想好的事物。

四、学佛的层次:

(一)、三皈依:

我们先听闻佛法,然后确定三宝是我们死活轮回的皈依处,那就要求皈依。我们皈向三宝,不能只是心坎皈向而已,还应该根据外境,举行一个皈依的典礼。好比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他们只是同居,没有注册娶亲,没有跟人家疏解,那有谁信任他们?当他们在婚姻注册官的面前宣誓,签了名,经由一个简单的典礼,注册娶亲后,人人对他们就有信心。同样的,我们凡夫的心往往随著外境而转变,虽然心坎皈向三宝,还得要举行一个简单而隆重的皈依典礼,这样才算是个正式的佛教徒。

(二)、受持五戒:

三皈依者皆应进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三皈依一样,我们只是心坎受持五戒,那力量不强,碰到逆缘时就不轻易把握,往往会把五戒丢到一边。就似乎一对男女,只是同居,不要娶亲,那他们就很轻易因恼意见而分别。同样的,假如一小我心坎认为受持戒律是准确之道,他就应该去请求一位法师,为他传授五戒。传授五戒是这样的:传戒者必须是一个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当。佛学生的受戒,须是师师相授,讲求戒体的传承与纳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将戒传给他人,此一戒体,是直接传自佛陀,受戒而纳受戒体,就是纳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导大家自性是佛的发明或证悟。它与其他宗教的戒律不合。佛教的受戒律是自动发信受持的,并不是像被判死刑那样,有人持者刀子强逼我们一定要受持。假如我们坚持不要受持戒律,佛陀也没办法,但他会慈悲劝导我们以戒为师;那是因为在佛教的教导中,必须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学;假如没有戒律为基本,修学任何窍门都很难有成就,所以学佛者应该先皈依,然后受戒。《法华经》曰:精进持净戒,如同护明珠。我们受持五戒后,要好好守持,才能期望获得佛法的真正利益;经又云:信为能入,戒为能度既是此意。

(三)、总结:

一般人只听别人说皈依好,就去皈依,那只是找一张护身符,他们说有了这个护照后就可升天,这不是皈依,这是迷信。不懂得佛法的人,以前世与佛有缘,听到人家说皈依好,他就去皈依,不知道皈依的真正意义。其实皈依并不是获得器械,而是我们心坎真诚的皈向佛、法、僧三宝。因为我们在死活轮回中,以佛、法、僧三宝为明灯,让它指引我们走上光明的平坦通衢,使我们断除一切烦恼,最终觉悟证果--成佛。我们心坎以此为途径、为皈向,这才是真正的皈依。我们三皈依,受持五戒后,要进一步修持,不论修学任何窍门,一定要以戒律为基本,不然是很难有成就的。假如一小我他成天杀生,不管他修药师窍门或是拜大悲忏,今天懊悔,明天杀生,后天杀生,那是徒劳无功的。我们要在生活实践五戒,以它来约束咱们的身心,自我教导,慢慢地我们的心就会定下来,这样就会接收这五戒,确信严守五戒,以戒为师,它真能另我们获得安泰;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合之处就在于此,既是佛教有戒、定、慧的教导,而这戒、定、慧三无漏学,确能使我们断除烦恼,解脱死活,走上光明、安泰的平坦通衢。

下一篇:略谈五戒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