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大意
三皈五戒大意
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除非我们不信佛,信佛一定要皈依三宝;除非我们不学佛,学佛一定要受持五戒。因为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起步,受持五戒,是学佛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信任在座各位,大多半都已经皈依三宝了?但三宝的意义究竟是甚么呢?三宝又有那几种?我们皈依三宝之后,要如何才算是真正的三宝学生?三宝学生是否一定要求受五戒?五戒的内容又是甚么?皈依三宝、求受五戒又有甚么好处?关于这些问题,各位是否都已经理解?本人认为,开始学佛的人,对以上的问题,必须熟悉清楚,然进行三皈五戒,使自己的崇奉,建筑在理智旳磐石上,才算是一个正信的佛学生。是以,今天特别提出三皈五戒的问题,与各位合营评论辩论,愿望各位都明白三皈五戒的意义,都能负起三宝学生应有的责任,都成为一个正信的三宝学生。
一、三宝的意义
甚么是三宝呢?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觉义,法宝是正义,僧宝是净义。
佛,梵语佛陀耶,译华言名觉者,含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自觉,拣不凡夫的不觉;觉他,拣非二乘圣人的自觉;觉行圆满,拣非菩萨修因,觉行未圆满。诸佛因中修行时,能运用般若的聪明始觉智,照见宇宙人生的道理本觉理,自觉觉他的功德妙行,都达到究竟圆满的觉悟境界,所谓:三觉圆明,万德具足,彻底明白人生的意义,答复本来具足的真如自性,成为宇宙的大觉,即被称为佛陀觉者。所以佛字,又含有始觉,本觉,究竟觉的意义。
自从佛觉悟宇宙道理,亲证诸法本体之后,即本其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的精神,来入人世,将自己所发明的真理,以及发明真理的方法,教导世人,令见佛闻法的人,化愚成智,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最后觉悟成佛,究竟离苦得乐,给予众生无穷无尽的利益,是以名为佛宝。
法,梵语达摩耶,译华言名为法,含有自性与轨持的意思。等于说;宇宙间所有一切现象,无论是有情无情,有形无形,是精神,是物质,皆各有其独特的自性,是有一定的运作与表达,令人看了有一定的熟悉和理解。例如:我们看看法的坚性,就知道是地;看见水的湿性,就知道是水;看见火的暖性,就知道是火;看见风的动性,就知道是风等,所以凡能含持自性,轨生他解的事物就是法,但这只是就宇宙的现象界而言。至于事物的本体,究竟是甚么呢?自古以来,所有人类都不知道,教导家不知道,哲学家也不知道,连极端进步,极端聪明的科学家,也无法懂得,唯有佛陀一人,不只知道,而且亲证。
因为佛能够运用精深而超人的般若聪明,既理解宇宙道理,又亲证诸法本体,之后,即将其所发明的真理,及其亲证诸法本体的经验与方法,教导学生们,并鼓励劝勉学生们,努力修学,积极进取,谋求拾回遗失已久的佛性,亲自体证诸法的本体。所以法,在佛教言,有证法,教法、与修法。众生依佛的教法,精勤修学,如法受持,终有一天,可以亲证佛所证、所说的真理,和佛一样,成为宇宙的大觉,究竟离苦得乐,是以名为法宝。
僧,梵语僧伽耶,译华言名和合众。是指削发学佛的比丘与比丘尼的团体而言。因为削发人在同一崇奉,共一目标的团体中,过著身和共住,口和无诤,见和同解,意和共悦,戒和共修,利和同均的清净生活,三业清净,思惟一致,享受平等;最后,还可以共证寂灭理,所以名和合众。可以说:僧就是削发修行,住持佛法,联结一致的集团,他她们能够弘扬佛法,续佛慧命,作为我们的导师,人世的福田,有益社会,有利群众,是以被称僧宝。
二、三宝的类别
三宝的类别,可分为四种:
(一)别相三宝
别相三宝是指佛在世时,曾经逗留在人世,与众生接触过的三宝,有大小乘的分别。大乘三宝中的佛宝,是指最初成道的毗卢遮那佛;法宝是指华严经,与其他一切大乘经典;僧宝是当时在佛座下,协助佛陀教化众生的大菩萨僧。若就从体起用,应小乘机言:则现丈六金身的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佛所说的四谛、十二人缘等教、理、行、果是法宝;依法修行,证得解脱道的三乘圣众是僧宝。以其个别出现人世,教化众生,佛不是法,法不是僧,形相不合,彼此互异,所以名别相三宝,别名化相三宝。
(二)住持三宝
佛灭度后,流传于世间的佛像,无论是纸昼,木刻,泥塑,铜铸,都可以代表释尊,令礼拜恭敬的人灭罪生福,是住持佛宝。佛学生将释尊一代时教,所说的十二分经,结集成三藏圣典,是住持法宝。削发修行,弘扬佛法,能自行化他的比丘、比丘尼,是住持僧宝。
(三)自性三宝
自性,是指众生本具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圆明觉照,是佛宝觉义;真如自性,不变随缘,能出生十法界诸法,作为一切诸法的轨则,是法宝正义;真如自性,随缘不变,不生不灭,清净无染,是僧宝净义。佛法僧三宝,皆依真如自性而建立,故名自性三宝;因为真如自性,是一切法所依据的理体,所以别名理体三宝。
(四)一体三宝
意思是三宝之中,各各互具三宝。例如佛宝,其本身觉照清楚明了,是佛宝觉义;佛亲证诸法实相理,是法宝正义;佛的身心清净,是僧宝净义。在法宝言:诸法实相,灵明觉照,是佛宝觉义;本来执持万物,是法宝正义;本来清净无染,是僧宝净义。在僧宝言:僧众修行,能立观智,是佛宝觉义;能遵守轨则修行,破邪显正,是法宝正义;能和合共处,清净无诤,是僧宝净义。三者互具,弗成瓜分,故名一体三宝,别名同体三宝。
因为别相、住持二种,各有形式,有边幅可见,属于事相三宝;自性与一体二种,只可以神会,弗成以观见,是属于理性三宝。事理各二,共有四种三宝。
三、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甚么?皈是皈向、皈宿,依是依靠、依托,依附。如游子归家,依靠父母;亦如浪子回头,找寻归宿;亦如学生依托师长教师,学生依附师傅一样。我们寄生在业海茫茫的五浊五世中,假如没有靠得住的崇奉对象,作为我们精神的依靠与归宿,没有良师益友给我们依托和信赖,难免依世起倒,随俗浮沉,或被烦恼的波浪冲击,漂流死活苦海,无法接近觉岸,摆脱六道轮回的忧?。现在,皈依三宝,等如已经找寻到归宿,前途有所依附。印光大师说:归者归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即便趋向,是归投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三宝为船,众生归依,即登彼岸。因为三宝,是黑夜的灯塔,苦海的慈航,我们皈依三宝,等如在无明黑夜中,获得真理之光的照耀,亦如在烦恼波涛澎湃的死活苦海中,忽遇三宝的慈航,若能归投慈航,归向三宝,依托三宝作为我们生命的导航,一定可以渡过苦海,上岸觉岸。
又皈字从白从反,白的不和就是黑,黑的不和就是白,恰是代表人生的两面;白表示聪明的光明,黑表示愚痴的阴郁。众生久远劫来,经久被无明烦恼的阴郁,障蔽自性的聪明光明,乃至倒置行事,随业流转,轮迥六道死活,从迷积迷,无法走出阴郁,奔向光明。现在,因为住持三宝的教导与接引,用清净的身心皈依三宝;皈依佛,依靠佛宝的觉悟,启发自性的觉悟,从倒置迷惑中回头,提高理智,发菩提心,趣向佛道;皈依法,依靠佛的法宝,启发自性的正智,从邪知邪见中回头,提起正念,懂得真理,增长聪明;皈依僧,依靠僧宝的清净,启发自性的清净,从五浊恶世的物欲大水中回头,步著诸佛菩萨的后尘,踏著一切贤圣僧的萍踪,走上菩提觉道,奔投宝所,回归真理之邦,以佛教的真理,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所以皈依三宝的意义,不止是反黑为白,反迷为悟,反邪归正,反愚为智,反染为净,彻底改造自己;还要由皈依事相的三宝,进而皈依自性的三宝,最后亲证理性三宝。
四、皈依典礼与功德
佛在世时,皈依典礼,异常简单。根据以前现在因果经记载,佛初成道,受商人兄弟赡养,食后咒愿;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泰。随即劝导商人:汝等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末来僧。兄弟二人急速宣言:大德!我今皈依佛,皈依法。便完成了皈依的典礼。直至佛到鹿野苑,度侨陈如等五人削发,学佛证果,然后三宝具足。
最初皈依三宝的,是耶输迦的父亲。因为见佛闻法,心生欢乐,即对佛言: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自今已去,尽形寿,不杀生,甚至不喝酒。
后来,耶输迦的母亲与前妻,见佛闻法得益,亦自动对佛说:自今已去,皈依佛、法、僧,听为优婆夷。是为在家二众学生的开始;可知皈依典礼,极其简单。
但现代人,爱好隆重,致使皈依典礼,演变成有有敷座,请师,唱赞,礼佛,开示,请圣,懊悔,受皈,发愿,劝诫,回向等连续串的活动。还有人加插其他余兴节目,如甘露瀖顶等,都是接引众生的方便。
本人认为,皈依三宝,最重要的是皈依者本人,自动自发,心诚意悦,在住持僧宝的接引与引导下,对住持佛宝宣誓:尽形寿皈依佛法僧,就可以完成皈依的手续。不过,在完成皈依手续后,还要真正发心研究佛学,懂得真理,如法修行,做到敬佛,敬法,敬僧;实行学法,修法,弘法;同时负起护法的责任,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三宝学生,至于皈依典礼隆重与否,并不重要。
至于皈依三宝的功德,异常殊胜。优婆塞戒经说:皈依三宝,能出生无量善法,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根本,所得福报,无穷无尽。文殊师利问经说:皈依佛法僧,可以解脱一切忧?。佛说人缘僧护经说:皈依三宝,得大吉利。其他经典,无不赞叹皈依三宝的功德,奥妙难思。以前有一位三十三天的皇帝,福报享尽,将堕三涂,帝释天主,教他皈依三宝,称念皈依彿,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七日后命终,天主不知其去处,特来问佛。佛言:因皈依三宝功德,转堕为升,已生兜率陀天。由是证实,皈依三宝,切实其实可以离苦得乐,近则增长人天福报,免堕恶道;远则可以作为成佛的真因,终证佛果菩提。
五、五戒的内涵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
(一)不杀生而仁慈
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动物,无不贪生怕死,我们爱护自己的生命,怎可以随便屠杀其他生命呢?所以皈依佛门,第一条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杀生,不食肉,以培养仁慈的德性,以扩展小我的爱心,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因为一般动物,也和人类一样,随时都可能发生各类疾病,我们将有病动物的血肉,送进自己的肠胃,不怕病菌沾染吗?就算是健康的动物吧,但动物被捕杀时,其心坎的恐惧,愤怒,怨恨,悲哀与苦楚的情绪,往往令其细胞产生毒素;人们将含有大量毒素的肉类,吃进口中,藏到体内,穷年累月,人体细胞,自然会产生大量毒素,因而引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何况动物被杀死后,体内胞细组织,急速开始腐烂,细菌亦赓续成长,再经由由屠场送往冰库,冷藏,储存,输送,发卖,购买,烹饪,进食,连续串的操作过程,肉类赓续腐烂所产生的细菌,也就更多,更毒。专家们将其浓缩涂在老鼠表皮,三个礼拜就引起癌肿。所以素食,切实其实可以削减由肉类沾染的疾病,可以避免由肉类毒素,所引生的各类奇难杂症。
因果经说:今生多疾病,前身杀孽重。不仅说明因果定律,自作自受的事理,同时也说清楚明了很多削发修行的人,为甚么会被恶疾绵缠的原因,因为削发修行的人,今生虽然持戒修行,但前世未必不杀生,不食肉。所谓:借使百千劫,所功课不忘;人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因为宿生恶业所追,怎得不病?除了戒杀放生,实行素食,加以诚恳懊悔,以谋消除宿业之外,别无他图。
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不知懊悔,不肯戒杀放生以赎罪,反而每因疾病需要吸取营养,而屠杀生物,滋补自己;即使是信佛的人,亦不例外。我们抚心自问,一日三飧,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百年就是三万六千五百日,人的平生,在十多万次进食中,究竟屠杀了若干生物,其实无法统计。前人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请各位想一想,屠场里聚积动物的尸首,与疆场上人类的尸骸遍野,有何分别呢?
因为食肉的人太多,肉商为了供应市场需要,不得不扩建屠场,增加屠工,大量屠杀生物。因为杀生共业所感,致使我们的世界,不止充满杀机,而且杀气腾腾,天灾人祸,随时降临。第一次世界大战,杀人之多,古所未有,有心人都愿望阻拦战斗,可是仅仅距离二十年,又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伤人数,远远超越第一次大战。现在,世界各地,又战火伸展,万一不幸,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势必息灭人类前途。是以,我们戒杀素食之目的,已非只限于为小我的健康问题了,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前途与幸福著想,就应该戒杀放生,实行素食,以扩展爱心,以停止杀业,以避免战斗,取消浩劫,导人类于永远性的和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
世间物各有主,不应该不问自取,甚而少至一针一线,一花一草,一枝笔、一张纸,不与而取,都犯了偷盗之罪。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人正人,而且家庭富有,地位崇高,怎会作贼,窃取他人的财物呢?其实,偷盗并不限于明抢暗偷,或持械掠夺;而是包括用不正当的手段,贪求非份的财物,以及欺骗奸巧,强夺巧取,走私漏税,窃取公物,欺世盗名等不道德的行为。此外,假如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侵损别人的权益;或应用自己的权力与地位,令他人不得不赠予礼物;或欺负良善,牟取他人晋升的机会,甚至为了贪求方便,侵占了他人小小的便宜,或因不守时的坏习惯,令对方付出宝贵的时间,都是属于偷盗的一族。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在创业过程中,或在社交埸所上,往往犯了偷盗之罪而不自觉;小则令别人遭受损失,大则引起社会胶葛,甚或导至战斗。是以,佛特别制不偷盗戒。身为佛学生的我们,不只立身处世,要做到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不苟取不义之财,还要乐善好施,奉献自己所有,扶危济困,福利群生,实行布施,以除悭贪。
(三)不邪淫而礼节
前人说:万恶淫为首。佛言:淫欲是死活根本,我们欲想超出死活轮回,一定要断淫。楞严经教导修行的人,必使淫机,身心俱断,连断性亦无,始可进修佛道。所以佛制削发学生,要绝对戒淫,弗成涉及男女私交。即使是在家学佛人,亦要清心寡欲,洁身自爱,不得恣情纵欲,不得见色起心,不得强暴非礼,不得乱伦邪行,不得涉足舞场妓舍,或涉及婚外情;以免制造胶葛,导演家庭悲剧。特别是三宝学生,更要崇尚礼节,行为庄重,思惟纯粹,实行佛化家庭,使家中下一代,自小就接触佛教的道德教导,自小就养成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的优越习惯,将来长大成人,容身社会,必定不会受社会色情风气的影响,而成为乱世的清流,不致沉沦欲海,无法自拔。所以身为家长,无论是为了家庭幸福,或是为了下一代,都应该受持不邪淫戒。
(四)不妄言而诚实
说话,是人类社会维系公关的主要桥梁,亦是息灭人类前途的导前哨,所以前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弗成不慎。佛为了救护人的口业,特别制定不妄言戒,教导我们措辞要诚实,报导要准确,弗成以因贪求名利而妄自夸大,自赞毁他;弗成以因嗔恨对方,而粗言恶语,破口大骂;弗成以因嫉妒别人,而搬弄长短,妄言中伤;弗成以因取悦于人而花言巧语,欺骗奸巧;特别是修行人,加倍弗成以,未得圣人之道而言已经得,未证圣果而言已经证,愿望对方尊敬赡养自己,以知足小我的私欲。当知妄言之罪,自毁信誉,破坏公关,导人迷信,死必腐化地狱,罪毕转生为人,还要常受诽谤,语虽诚实,人不信受各种恶报,非戒除弗成。
(五)不喝酒而正智
酒能麻醉人的心智,酒能损害人的健康,酒能令人丧德败行。四分律说:酒有十过,三十六失。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喝酒可能引生各类疾病,损害身体,讲究卫生,珍爱前途的人,都自动戒酒,何况佛学生?佛在世时有一削发人,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神通安闲,能降伏毒龙,被称为降龙比丘。一次因乞得含有酒精的食物,呕吐鸿文,醉卧在地,饱受虫蚁欺负。又有一比丘,因醉酒丧智,头脑不清,看见邻家园子里有一母鸡,便捉来杀食,及邻家主妇,跑来追问时,不止否认,还借酒行凶,***人妇;因为喝酒,杀盗淫妄之罪都犯了,是以,佛制凡是佛学生,不得喝酒。包括一切含有麻醉或刺激性的器械,都要戒除,以保持理智清醒,行为正常,免因醉酒破戒,或借酒行凶。
据上可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就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性为,亦是做人的根本。特别是人的质素,先天就充满了贪嗔痴各种心理缺点,加以外界物质的诱惑与刺激,很轻易策动身口七支,作杀盗淫妄等恶业,自害害人,甚至破坏社会秩序与治安,给人世带来很多工资的灾害与祸患。是以,佛制五戒,要学生们严格遵守;五戒受持清净,然后可以进行求受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以及菩萨戒。假如人皆实行不杀生,仁慈爱物,就可以保障一切生命的安然;杜绝社会上各种残杀,谋杀,暗杀,奸杀各种罪罪行为。假如人皆实行不偷盗,重义轻利,就可以保障他人家当的安然;削减社会上明抢暗偷,持械掠夺等罪恶案件发生。假如人皆实行不邪淫,尚节守礼,就可以保障婚姻安然,家庭幸福;取消社会上非礼强奸,乱伦丧德各种败行。假如人皆实行不妄言,诚实靠得住,就可以保障自他的信誉与权益,保护社会正常公关;止息人世妄言绮语,搬弄长短,以及长短口舌之争。假如人皆实行不喝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就可以保障自他行为的安然;保持正常操作,不致醉酒闯祸,或醉酒驾驶,以导致各种意外发生。
六、受持五戒的功德
我们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安然与幸福,抑或为了净化社会,保障一切人的生命家当安然,都应该在皈依三宝后,进一步发心求受五戒,在严谨受持五戒的过程中,卖力改往修来,使自己在生活与工作方面,赓续改良自己,提升自己,朝向聪明的觉道迈进,一方面净化自己的身心,令三业清净,福慧增长以自利;一方面净化社会,取消罪恶,令社会安定繁荣以利他。在佛说贤者五福经中说:自己不杀生,又能劝导他人不杀生,来生必得长命的果报;自己不偷盗,又能善说法要,令闻法的人,改变偷盗的行为,来生必得充裕,拥有无量财宝的福德;自己断淫,又能教人断淫,或劝人尚节守礼不邪淫,来生必定边幅正直,肃静无比;若能自己不妄言,又能说服他人,止息妄言,敬信三宝,来生必得善名远播,人所称赞的福报;自己不喝酒,正智清楚明了,又能说法利生,教人不喝酒,令人保持正智,明白佛法,理解真理,来生必定聪明大智,人所敬信。我们欲想长命,大富,庄重美丽,著名度高,又想聪明才智过人,真的要发心受持五戒。何况持戒,诸佛称赞,善神守护,功德弗成思议。
佛在世时,有一比丘,严持不妄言戒。有一天出外乞食,看见一个难产妇人,生命危在夙夜迟早,大悲心生,自言:我自从皈依如来,即严持不妄言戒,若然清净,愿以此功德,令此难产妇人,顺利临盆。言毕,婴儿急速出世,毋子安然。又以前年印度迦湿弥罗国,有一毒龙为患,当时住在毗罗寺的五百大阿罗汉,合营入定,亦不能驱逐此恶龙。后来,有一游方僧人至,闻毒龙为患,特别前往毒龙处,弹指说:请远离此地,毒龙闻言,即自动离开。五百阿罗汉问僧人入何定,可以驱逐毒龙!僧人答:我不入定,也不用神通,只是一贯严持佛戒,即使是稍微小罪,亦不触犯,所以能令毒龙害怕,自动离开。由此证实,持戒功德,远胜神通;即使是只能受持一戒,清净不犯,其功德亦弗成思议。因为五戒,有少分戒,多分戒,与满分戒的不合。但受一或二戒,名少分戒;若受三或四戒,名多分戒;全受五戒名满分戒。所以皈依,一定要同时昄依三宝,弗成瓜分;求戒,是可以求受满分戒,也可以选择求受少分戒、或求受多分戒的。无论是少分、多分、或满分,但能受持不犯,功德一样弗成思议。
现在,关于皈依三宝,受持五戒的意义与功德,人人都明白了,若果想进入佛门,改往修来,超凡入圣,离苦得乐,就一定要皈依三宝;若果想灭罪生福,上升不堕,保持人身不失,就要受持五戒。可以说:三皈五戒,是确定佛学生身份的证实,亦是往来人世天上,以及通往佛道的法界护照。凡是想灭罪生福,享受人天快乐,甚至想转凡成圣,觉悟成佛的人,都应该皈依三宝求受五戒。皈依三宝,就是三宝学生,求受五戒之后,须眉就是优婆塞,女子就是优婆夷,意译是近事男,近事女。意思是说:皈依受戒的善须眉、善女人,往后应该亲近三宝,进修佛法,懂得真理,如法修行,以求聪明;同时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四事赡养三宝,护持三宝,以修福德;如是福慧双修,解行并进,才是典范的三宝学生,才是典范的优婆塞,或优婆夷,才可以福慧增长,菩提长进,而获得学佛的真实利益。
若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
若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是异常重要的,是最根本的基本,也是我们成佛的基本,没有它一切成就都不能获得。所以想持好三皈五戒的这种心异常好。到哪里去懂得相关常识,实际上你只要有了如何才能去持好的这种决心,这就是你最好的常识。
三皈五戒是我们学佛的基本,也是成佛的一个最根本的前提。假如我们有一个用生命、用所有的利益,来换取三皈五戒的决心,外面的工作就好解决了。关键就是我们有没有这种决心,这是关键。因为一切唯心造,有和没有都是相对的,假如我们的心异常果断的话,这样相关的常识都邑有,也就是说这种人缘都邑逐渐的生起,而且异常真实;假如你没有这种决心,就想因陋就简我想懂得懂得三皈五戒,这样的话,就给你相关常识和解释,生怕也不起感化。所以说这个决心是异常重要的。
假如我们能够有了不怕自己落空利益,也要守好三皈五戒的这种决心。比如说,我正在经商,假如和戒律相冲突的时刻,我决心放下我的利益,我要屈服三皈五戒;当我生命和这个戒律相冲突的时刻,我宁可就义生命,来持好三皈五戒。假如你有这种决心,也就是说你决心已定,全部宇宙都邑给你讲三皈五戒,万事万物都邑给你讲三皈五戒;假如你没有这种决心,看书再多生怕也起不到更大的感化,所以这个问题在这点上很重要。
当然啦,看书也是重要的,然则我们不要指望看书,也不是要观察别人怎么做。而是要观察自己,看自己每一言每一行,是否相符三皈五戒。比如说吃饭,我们吃饭的时刻,这碗饭和这碗菜我能不能次序递次吃?我是不是分别这碗饭和这碗菜好和不好?首先要没有嫌弃心,没有分别心,好和坏都是平等的。吃的时刻要次序递次吃,什么叫次序递次吃?从你比来的往下吃,菜也是这样,饭也是这样。同一桌吃饭,别人吃什么不要管,不要斟酌,就斟酌我吃的这一块,眼睛不往外瞅。持戒应该从这里开始,从吃饭、睡觉、走路、措辞看它们符不相符三皈五戒。
这个三皈五戒讲起来要很长时间,我简单跟人人讲一讲。比如说,我们去上街,当走在路上的时刻,我们嗓子里有痰了,这口痰是随便就吐呢?照样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去吐?或是吐在纸里,包好,送到一个装垃圾的地方?假如前提都不具备,既没有带纸,又没有找到合适地方,那这口痰怎么办?既然我们学佛了,是佛的学生,国家也有一个卫生文明的要求,我们这口痰应该怎么办?我的设法主意,那你就把它咽下去。我们的持戒精神应该是这样。
当我们走路的时刻,比如说走在马路上,我们应该右侧通行,在人行道上走,弗成在灵活车道上走。虽然灵活车道没有车,周围也没有人,甚至是晚上,也弗成以。因为国家既然有规定,我就一定要遵守。碰到红绿灯,不管有人没人,只如果红灯我就停,弗成以超越,就哪怕半夜回来,碰到红灯我也要停下来。虽然是没有人,然则空中有佛菩萨在看着你,有很多的众生在看着你,你是真持戒照样假持戒?你持戒是给别人看,照样给自己看?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真实。
走在路上,我们要求的是不该看的地方不要看。比如到市场,买菜的时刻是否去讲价,这个问题我讲了几回了,然则还要讲。因为很多都是在家居士,到市场讲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可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作为你是一种乐趣,但作为卖菜的人,就是一种心惊肉跳的挑衅。
当看到你来的时刻,手赓续地在菜里挑来挑去的时刻,你想他那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是一种恐惧、害怕。别的,你又赓续地跟人讲价钱,他为了叫你买菜,就赓续地撒谎。
很简单的例子。你比如说,这个菜,从他要获的利,和他的运输费用等等前提来讲,应该一块钱就可以买走。但你非要给人八毛钱,所以他就得提高到一块二,留两毛钱的余地和你讨价还价。就是说这种撒谎是谁造成的?就是我们给人家造成的。所以说他撒谎必定有责任,但个中主要的责任还在于你。你赓续地促成别人的撒谎。这样的话,我们作为一个受了三皈五戒的佛学生,你的持戒精神就被破坏了。
因为佛教徒是拔苦予乐的,对所有众生都能赞助他去拔苦,给予乐,这是我们的持戒精神,不要给对方造成苦楚。有时刻我们甚至带着念珠,到人家的菜里赓续地挑拣,这面嘴里讲着价钱,把那好的都拿走了,把坏的留给人家。我们日常平凡都说学佛,佛绝对不会让我们干这种工作。
所以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开始。不要挑,要把坏的留给自己,把好的留给别人。这样的菩萨行为,这样的学佛行为,我们何乐不为呢?假如就买一次菜,这么点小小的利益,我们都不肯放下,我们如何为众生去舍血、舍肉、舍生命,去救护呢?弗成能的。所以说我们要从小事做起。
别的,买菜也不要看人家的秤,给多给少,生怕吃亏。本来我们就应该找亏吃,学佛人切切切切不要占便宜。当你占了便宜的时刻,你心里就吃了一个大亏,道德的亏。当我们不与他人计较,而且宁愿吃亏。别人欢乐的时刻,外面上你在物质上亏了,但你心坎反而是一种收成,是一种大的收成,超越你所得物质的千百万倍。那是真正的快乐,可能你这平生都邑永远快乐下去,这样的快乐何乐不为呢?佛教徒只有能卖力地去做好三皈五戒,才会享受这种快乐,获得这种大利益。所以说三皈五戒就给我们带来了根本、永远的快乐。
特别是买菜今后,临走又拿人家几个。秤已经够了,又拿人家几个,这本身就犯盗戒。当你走的时刻,人家在背后就骂:你看看,这小我还信佛呢?临走还拿我的豆角,拿我的菜。人家连唾带骂,眼神都异常纰谬。所以说这个缺点切切切切要悛改来。一定不要给人家卖出的菜任何增值。就人家给也不要,就白给你,你也不要。为什么?来之不易。给我们怎么办?好,一个是不要,一个是再给钱,一定要平等对待。这样我们就真正地学了三皈五戒。
三皈五戒就是拔苦予乐。只有给别人快乐的时刻,我们才会真正的快乐,只有赞助别人解除苦楚的时刻,我们的苦楚才会消失。所以上哪去找相关的常识?就是从生活中去找,从每一言、每个动作、每句话去找,这才可以。
比如说,妄言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宁死不妄言的决心。有很多经商的,比如说卖服装,本来就不是进口的,他说是进口的。本来价钱和它的实际成本,就是差距很悬殊,他说很高的价钱,等别人来讨价还价,这样都犯妄言。这是不应该的,应该是实话实说。
即使你有些话不能告诉别人,然则也弗成以撒谎,不能为一点利益,就失掉了我们真正做人的品德,作为一个佛教徒的品德。当然了,很多的女同志,还有一些话是不能跟人讲的,人家问你钱放哪?你不能跟人讲,但你可以打闲岔。比如说,他问你:你钱放在哪啊?你可以伸出手:你看我这个手指盖很漂亮。他说:你钱到底放在哪?你说:我这手指盖真漂亮!他一看你不往这上说,就拉倒了。这就可以方便回避,就不犯妄言。
切切切切不能犯妄言。特别值得留意一点,就是说所谓的方便妄言可弗成以打?为了赞助别人的时刻,我们可以打方便妄言吗?是弗成以的。佛是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言者。我们做不到实语者、如语者,因为我们没有证到实相。佛手里虽然是空拳,但佛说我这个拳头里有糖,它就会生出糖来,因为佛是实语者。而我们不是,我们说手里有糖,其实它没糖。所以我们不能有任何妄言的行为,没有就是没有,有就是有。
特别关键的时刻,比如说亲人有病,得了宿疾,这个病假如告诉他,可能会袭击很大。等亲人问我:我这是什么样的病?为了这个亲情就撒谎了,哦!没有问题,就感冒等等,或一点小病。这话可弗成以讲?是弗成以讲的。说我如果直接告诉他,是不是对他的一种伤害呢?从我们的理解,确实产生了一种情绪的袭击,会有一点伤害。然则更主要的,因为你心里的真实,就是治好他病的一付药。假如你去妄言了,外面上是赞助他,实际上你就落空了这副药。这才是一个大利益。
更主要的一个利益,将来我们还要成佛,要往生西方,假如你打了这种方便妄言,弗成以往生西方,也弗成以成佛。当你犯一句妄言的时刻,你的前程上,就会出现了无数的障碍,阻挡你再进一步地修行佛法。
这个问题跟人人这么商量,它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我们人人有时刻,在生活中会落空很多的利益?就因为在这些关键的问题上,落空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准确的熟悉,和持戒的决心,所以落空利益。微小的差别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会影响到你这平生的成就,所以说弗成小视。
佛的戒律来不得半点虚伪,越是想修行的人,更不能来得半点虚伪,所以说不能妄言,要实话实说。当你实话实说的时刻,佛菩萨都邑帮你解决问题。当你撒谎的时刻,佛菩萨就会离你而去。虽然你是方便妄言,佛菩萨也不会护佑你的。所以说我们应该真正的理解,佛所说的真语者、如语者、不妄言者、实语者,弗成以妄言。
日常平凡,同事之间、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也弗成以妄言。比如说,出门经常问候的话,说:你今天挺好?假如你今天难熬苦楚了,你不能说挺好。你说:可以。只能说可以,不能说我挺好。问你:你是否吃早饭了?你没吃,只能说没吃:噢,今天还没吃。你不能说:噢,已经吃过了!我才不想上你们家吃呢,我嫌你们家埋汰。这话绝对不能说。就记住不管任何前提下,都不能妄言,除非为了救人,佛菩萨允许开方便,在没有救人的情况下是不允许的。
为什么有很多人能够证果?就是因为他真实,宁可就义生命,不肯做犯戒的工作,所以很快就证果了。为什么我们不能证果?就因为我们处处都给自己找方便,心地不真,所以不能证果。
修行戒律主要在于自己赓续地展开。看着五戒很简单,因为五戒,和八戒、十戒、甚至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三百多条的比丘尼戒、还有菩萨戒,它们互相都是相通的,都是一个源泉。假如你五戒持不好,你想再持好八戒、十戒、比丘戒、甚至是菩萨戒,是弗成能的。
这个持戒基本从哪开始?从五戒开始。只有五戒你受持严谨了,你才会持好其它戒。这个就像盖房子一样,基本打坏了,你再往上盖,这个墙日夕要塌的,所以说必须打好基本。也就是说五戒通一切戒律。持戒的主要精神要靠自己悟,自己去理解,理解一条就要落实一条在行为中。不要盲目地求更多的戒律,那是今后的工作。想求得更多的戒律,首先就要从第一条戒律开始,那就从三皈五戒做起。只有从三皈五戒做起,而且能够做得很好的人,才有资格再往上去受戒,求戒。所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学佛中,有很多人学一学就偏了?就是把这个三皈五戒,没放在心上。他认为三皈五戒不是根本,不是定力,不是聪明,这种看法是缺点的。实际上戒律就是大聪明、大定力。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假如一小我想持好戒,一天就吃一顿饭,那他这二十四小时都在守戒,不管是醒着或是睡觉,他都在持戒。有的人去打坐,可能坐了两小时、三小时,他下了坐,这个定力就逐渐地消失了,知足不了他二十四小时的需要。你想一想是不是?所以说一条戒律,就是一个大定力,是一个无漏的定力,我们一定要熟悉到,戒律就是大定力,又是大神通。
我们很多学佛人已经听过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个毒龙伤害一方。后来有五百罗汉用禅定力驱它不走,就是五百罗汉用禅定力要把它撵走,这个毒龙也不动弹。后来来了一个尊者,也没有入定,而就是说了一句贤善远去。当他叫它远去的时刻,这个毒龙立时就走了。
后来这五百罗汉就问他:我们这么多人撵它不走。为什么你一句话,叫它走,它就走呢?这个尊者说:因为我把小戒当重戒去持。就很小很小的一条戒律都当重戒去持。所以我们知道,因为他严持戒律的精神,所产生的定力,是一个无漏的定,是一个真正的大定力,也是大神通,它来不得半点虚假。你看五百罗汉都驱它不走的毒龙,被他一句话就驱走了,我们可以感到到,这个大定力是无时无刻不在。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戒律生起极大的信心,这样才能够去持好戒。更主要的持戒精神就是说,我们在家居士一定不要怕落空更多的利益,不管多大利益,甚至生命落空了,我也要持好戒。有这种精神你才能持好戒。而且必须把每条戒律,都要落其实行为中,假如跟佛菩萨也因陋就简,那你就欺骗自己,是弗成取的。
所谓的自己悟,就是把戒律落其实行为中,赓续去努力,自然他就悟了。一定要持到什么程度?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程度。自己对自己持戒的精神,都邑产生了是否是对啊?是否是过分的执着?得有这种精神才可以。因为持戒的精神,必须超越自己的思惟。
下一篇:三皈五戒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