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开示

2024-04-22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三皈五戒开示

一、皈依三宝

我们信佛学佛,正式成为佛学生,要举行皈依三宝典礼。

皈是回归,依是依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叫做皈依。等于以前我们生命没有依靠,从现在开始有依靠了。依靠什么呢?依靠三宝!

什么叫三宝?佛、法、僧就是三宝。佛,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刻,他是佛的代表。在他圆寂今后,佛像是佛的代表。法,是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汇集成的三藏十二部,所有一切经文都是生命解脱的方法。僧,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刻,所有的僧团学生都是僧。佛圆寂今后,所有的削发人都是僧,是释迦牟尼佛的后继者。

佛,代表快乐、觉悟,觉而不迷;法,代注解白、准确,正而不邪;僧,代表清净,净而不染。皈依佛,皈依快乐的觉悟人;皈依法,皈依明白的解脱人;皈依僧,皈依清净没有污染的人。

皈依,还表示我愿意做这样的人:皈依佛,就是愿做觉悟的人;皈依法,就是愿做解脱的人;皈依僧,就是愿做清净的人。

有人问你:皈依三宝有用吗?你就说:当然有用。有什么用?我皈依做个明白人,做个快乐人,做个拒却烦恼的人。

皈依三宝今后,如何获得快乐呢?应当进修五大菩萨精神弥勒菩萨也叫知足常乐菩萨、忍辱菩萨,代表人来到世间应具备的立场:要开口常笑,知足常乐,用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情况,面对人我,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逢山过山,逢水过水,只有遭遇,没有了偿。弥勒菩萨精神是立世之本。

地藏王菩萨也叫报恩菩萨,代表人在家庭里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孝。知恩感恩报恩为人生第一法,是成就福德的根源。知恩就互相尊重;感恩就互相看好处;报恩是互相原谅,互相付出爱心。地藏王菩萨精神是做人之基。

观世音菩萨也叫慈悲菩萨,代表了佛菩萨面对社会的基本精神慈悲为怀,这是获得福报的根源。慈是爱心,我爱人人,从我做起;悲是赞助,我为人人,从我做起。慈悲就是用爱心去赞助应该赞助的人。观世音菩萨精神是成人之道。

普贤菩萨也叫忸捏菩萨、懊悔菩萨。普贤是平等没有分别,对一切生命都平等恭敬的意思。因为他见一切生命都是佛,唯有自己是凡夫,所以他常生忸捏心和懊悔心,不看别人好不好,尽管自己对纰谬,程门立雪、奉事师长、依教奉行。普贤菩萨精神是肄业之法。

皈依是什么意思?这个活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知道,要加入一个宗教,必须有一个典礼,你只有实行过典礼之后,才可称为某一个宗教的正式成员。你要加入佛教,或者说成为一个三宝学生,从今今后按照佛法的事理来生活,你首先就要实行一个皈依三宝的典礼。今天,我们实行了这个皈依典礼,也就是我们正式加入佛教的开始。

什么叫做皈依呢?这个皈字,同简化汉字归读音一样,意思也一样。皈字是佛教专用的一个字,在社会上很少用。这个皈字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个是投入的意思,别的一个还有回归的意思。投入就是说,从现在这个时刻起,我们已经认同佛教的教规教义,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在佛教这个窍门的大海之中。回归的意思,就是要使我们的身心最终归宿于佛教这个精神家园。

这几天,许多法师、学者、居士在给我们作佛学讲座时,都曾谈到人生这个问题,比喻我们人生就像流浪在茫茫的大海上,或者流浪在漫无边际的野外中,伴随我们的往往是动荡不宁,孤独无依,不知道我们的真正的家园究竟在哪里? 我们每小我外出旅行时,都邑有一种回家的愿望,但假如经久守在家里,家的感到又似乎是不复存在了,就会产生困惑,这到底是不是我的家呢? 对于人生,假如我们不作卖力的思虑,就会是昏昏噩噩糊里糊涂。当我们仔细回味,卖力思虑时,就不免认为惶惑,不知所措。认为人生如梦似幻,似乎老是在漫游,老是在徘徊,反复地过着一种无休止的游子生活,总也找不到自己可以真正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使我想起唐代大诗人崔颢的一首诗《登黄鹤楼》,诗的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千古名句,也许一般人看了这诗句,只以为这不过是诗人在抒发一种思乡的愁绪。但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诗作为一种对人生的思虑来看,意义就大不相同了。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抑郁于诗人胸腔的那种无法排遣的对于人生茫茫无归处的浩叹。作为年轻人,恰是朝气蓬勃、成长向上的时期,可能还不会有诗人这样的浩叹,然则从我们全部生命过程来看,我们照样应该有一种忧患的意识。今天上午,明尧居士讲课时谈到:我们对于人生假如经常能有一点点悲剧意识,才能够激发我们更深刻的对于人生的思虑,才能够使我们不时意识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易于幻灭,也才能够激发我们的紧迫感,激发我们对于人生的珍重,对于生命的爱惜。

今天,人人有缘找到了佛教,找到了三宝,我们发心来进修佛法,皈依三宝,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通往精神家园的靠得住途径。然则,我们真正要回到这个家中,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在全部生命过程中赓续地培养自己优越正直的品行,赓续地铲除掉自已身上的劣根性。只要我们认定了这条回家的路,不畏艰难,一往无前,总有一天,我们会回归到那个真正可以回归的精神家园。

皈依的依是什么意思呢?依有依靠和依从的意思。我们既然找到了佛法,找到了三宝,我们就应该全身心地依靠和依从于三宝。我们只有依靠于三宝的教导和指引,在未来的人生途径上,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才不至于从新堕出神惘傍边。依从三宝,就是要信受奉行。作为在家佛教徒,斟酌到我们在家人的生活情况,我们所要接收的信条是异常客观实际的,是我们作为在家佛教徒所应该遵守和崇奉的最起码的人生信条。

所以,皈依完整来讲,就是回归、认同、依靠、依从的意思。今天,我们皈依了三宝,我们的生命就和三宝的生命、佛法的生命融为一体了,应该说,这是我们人生最具聪明的一种选择。

我们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在家佛教徒呢? 作一个在家的佛教徒,起码的要求就是在崇奉上要以三宝为内核,三宝就是佛、法、僧。为什么称之为宝呢? 在世间,宝是可以解决我们贫苦的物质。依靠佛法,固然可以解决我们物质方面的贫苦。 但更主要的,它能够解决我们思惟上、精神上的困顿和穷困。假如我们能够按照三宝的教导,安排好自己的人生,过一种清净、准确的生活,因为我们有一种准确的意愿,准确的行为方法,以及准确的努力目标,我们就会在学业上、事业上有所成就,在家庭生活、物质生活方面获得知足。作为在家佛教徒,我们要时刻不忘佛、法、僧三宝带给我们的恩惠恩泽。我们也不要忘记,今天,在赵州祖庭的普光明殿,实行过的这个皈依典礼。

在我们往后的生活中,要不时处处心系三宝,以此去观照哪些工作该做,哪些工作不该做。佛教有一个总的原则,叫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这个原则是可深可浅、可大可小的,这就要依照我们每小我的修行情况而定了。诸恶莫作,就是说一切对人对己都没好处只有坏处的工作不要去做。佛教判断善恶的标准,就是看对人对己是否有益。有损世人、有损于大众的事,同时必定也有损于自己,这样的事就是恶事,就不要去做。众善奉行,对一切有利于自他的事业、工作,我们都要积极去做。诸恶莫作只是要我们消极地来止恶,众善奉行则是要我们积极地去积德。而自净其意呢,是要让我们在做任何工作的时刻,不只外表上能够做到止罪积德,而且还要从心坎上获得净化和升华,使我们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能够这样做了,就是崇奉了诸佛的教法,即而谓是诸佛教。这些话看起来很简单,很朴素,但要完全做到,却是异常艰苦,异常不易,我们每小我要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况,慢慢地按照这个标准去做,才能够真正把佛教的信条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

我平常总用这样的话来通俗地说明上面几句话的意思,即: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就是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做好事,就是行为要美,说好话就是说话要美。这同我们国家所提倡的说话美、心灵美、行为美是一致的。佛教与世间所供给的善法,在某一层面上往往有个交合点,毫不是说,佛教提倡的善法在世间不能实用; 也不是说,世间的善法与佛教没有一点合营之处。应该说,佛的止罪积德信条,都是我们世间道德生活的合营准则,合营目标。不过佛教是把它条理化,而且经由崇奉的力量来把它一点一滴地落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这就比社会上泛泛而谈的道德规范有更深刻的思惟基本和行为上的包管。那么,我们成为一个佛教徒今后,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佛教讲三皈五戒,刚才说的崇奉三宝就是三皈。别的还有五戒,这五戒却不是每小我都能有这样的崇奉基本和思惟基本来全部接收的。然则,既然已经成为一个佛教徒了,就应该有这方面的自觉性,要慢慢地来培养自己信受五戒。五戒应该说是我们全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五戒是: 第一条,不杀生; 第二条,不偷盗; 第三条,不邪淫,第四条,不妄言;第五条,不喝酒。这五条戒律,对于一个具有优越的心理本质和行为品德的人来说,应该是能够遵守不犯的。

五戒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 第一条,不杀生。佛教指的杀生在戒律上把它作为一个基本的戒条,或者说根本的戒条,是直接面对人而言的。五戒的每一戒都是为了让我们避免对于他人的伤害,这是佛教戒律最根本的起点。当然,推而广之,为了扩大我们的慈悲心量,也把这种慈悲心扩展到一切众生,即对一切众生都应该避免对于它们的伤害。不杀生这条戒律的基本要求是面对人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就异常轻易遵守了。无论信佛与不信佛,真正想去杀人的应该说是极少极少的。有时刻,人会因为一时的嗔恨心,想要伤害他人,至多也只是想让对方受些精神之苦或是皮肉之苦,真正居心想置人于死地的人,应该说是极少极少的。

第二条、不偷盗。就是不使他人的财物或者心爱的器械受到损失。这一点,我想每一位正人正人都是可以做到的。

第三条、不邪淫。我们作为在家信徒,可以有正当的家庭生活,但不应该有婚外关系。这既相符人类道德的准则,也相符国家司法的规定,同时也是每一位真正想过美满家庭生活的人的一种理想要求。因为夫妻不管哪一方面情感不专的话,不只没有家庭幸福可言,还会给双方带来不需要的烦恼和苦楚。假如我们每个家庭,每对夫妻,都能自觉地按照佛教的这条戒律去做的活,我想人世很多不需要的烦恼和胶葛就可以大大削减了。是以。佛教的这条戒律是异常好的。

第四条,不妄言。不妄言有两层意思,一是讲一般人的说谎,骂人,或是说一些挑拨长短的话。别的一层意思是说在佛法的修证上,自己没有达到那个层次,偏说自己已经达到了那个层次。就一般信徒而言,对这深一层意思的妄言戒照样轻易遵守的,而对那一般意思上的妄言戒,有时刻有意无意就会违犯,这方面的妄言,从我们的说话表达出来,对他人会有所损害,晦气于人际关系的调和。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是骂人,这在佛教的戒律上叫做恶口。二是说挑拨长短的话,对此说彼,对彼说此, 挑拔离间,这在佛教戒律上叫做两舌。三是说谎话,有的说无,无的说有,不忠于事实;四是最轻易犯的一种,就是说一些油滑的话,无意义的话,初级下流的话,或者随口而出的脏话, 佛教戒律上叫做绮语。所以对于不妄言戒,我们一般的信徒最应该留意遵守的就是:不骂人,不说谎,不搬弄长短,不说初级下流的脏话。

第五条,不喝酒。这对一个生活上异常严谨、人际关系比较纯真的人来说,要遵守这条戒律照样比较轻易的。而对一些爱好较广泛、社交活动较多的人来说,要遵守这条戒律就不那么轻易了。然则作为一个佛教徒,假如不能完全守住这条戒律,也要对自己有一个起码的要求。也就是说,你假如不能一会儿完全戒掉酒,至少你喝酒不要过量,不要因为喝酒而落空理智,做出一些有损自己形象、有损他人利益的工作来。因为喝酒过量,往往导致一些恶劣的事宜来。当你酒醒之后,你自己也会认为万分的懊悔。

我讲的这五条戒律,不管是受了五戒,照样没有受五戒的在家佛教徒,都要量力而行,慢慢地去做到。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在家佛教徒。我曾经多次说过,崇奉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学问、一种常识,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生活,我们只有把佛教的教法、戒条,变成我们生活的行为准则,才能使我们把这种崇奉佛教的力量,真正注入我们的生命,从而再造我们的行为,再造我们人生新的命运。否则的话,你仅仅挂在口头上说信佛,而你的所作所为,却和佛教的信条完全是两码事,那么,佛教是佛教,你照样你,你永远都无法获得佛法真正的利益。

下面,我们正式来举行皈依典礼。(三皈典礼略)

皈依三宝的典礼到此停止了,我想人人一定会在典礼的过程中,感触感染到一种身心的震撼。就在这个震撼的过程傍边,我们就获得了皈依的体。什么是皈依的体呢? 就是在我们往后经久的崇奉生活中,经由过程这个皈依典礼,已经为我们注入了一种止罪积德的功能和力量。我们正式举办这样一个异常肃静、隆重的典礼,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身心,从这一刻开始,就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境界。我愿望每位在今天皈依的佛学生,都能够在往后的生活中,不时刻刻想到你曾经实行过的这个典礼。要异常珍爱这个短暂、肃静而又极特殊的一刻。

今天,我们又有这么多年轻人加入了佛教,佛教从今天开始又注入了一份新的血液,这既是我们每一位新加入佛教的佛学生的一种光荣,也是我们全部佛教的一种光荣。佛教因为有了你们的崇奉,有了你们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依教奉行而表现出来的佛教精神,从而使佛教更光大了它的光荣。在此,我愿望并且告诫各位,在未来的生活中,每时每刻,每做一件事,我们都要想到自己佛教徒的身份,都不应该做有损于佛教荣誉、有损于佛学生声誉的工作。因为佛教是由我们每一位个体成员组成的整体。假如我们因为小我言行的不检束,而造成人们对于佛教的误解,那将是对全部佛教的玷污,是我们全部佛教的不幸。我想,我们每一位佛学生,都不愿做这样的工作,都不愿因为我们小我的闪失,而使全部佛教遭遇不白之冤。

别的,我要讲的是,佛教在中国是一个流传了将近两千年的宗教,在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一亿人崇奉的宗教。佛教信徒占全国总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这个信徒的比例,够不敷呢? 我认为还远远不敷。因为我们要想使社会获得更高的净化,更高度的文明,加倍安定祥和的社会风尚,就应该有更多的人能够做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所以,我们当然愿望能有更多的人崇奉佛教,能有更多的人承担起净化社会、美化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来。是以,我要交给各位一个义务,就是每小我至少要劝化三小我崇奉佛教。每小我若能劝化三小我,三三无尽。佛教学生越多,佛法对社会的净化感化也就越大,而我们每一位劝化者的功德也将是无量的。当然,劝化他人不是勉强,不能强拉。否则,难免拔苗助长。我们只有在适当前提下,方便、善巧地引导他人亲近佛法,逐渐地使他产生敬佩心、崇奉心。愿望各位回去之后,能够多做这样的功德。

五戒仪规

一、受三皈依者齐集大殿对面立。

二、鸣引磬,接钟鼓,转向上;顶礼三拜,一问讯。

三、回身再对面立。

四、引礼师引为首者,迎请法师。

五、法师到大殿已,顶礼三拜;为首者执香旁立。

六、法师升座,拈香,敛衣而坐。

(二)礼佛(举香赞)

性觉灵明,寂照真常。昔迷今悟露堂堂,三宝是慈航。一瓣心香,皈礼法中王。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求受皈依

夫宅中宝藏,非指导而莫晓;衣里明珠,必讲解而方知。若不依僧,安能闻法?苟非佛法,无以出尘。今居士等人,身处世俗,念欲皈真,理须求请明师,乞受净法。我今为汝等恭请某堂上某和尚,为汝等作三皈本师。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称自己名(受皈依者,即各称自己法名)。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学生(各称法名)今请大德为三皈本师。愿大德为我作三皈本师。我依大德故,得受清净三皈。慈悯故。(如是三请,每请一叩首。然后长跪而听。)

(四)法师开示(和尚鸣尺,云)

善须眉等,汝今既已周密申请,可为汝作三皈本师。所有言词,听我劝导。

原夫佛未御宇,邪师说法,言皆是妄。法不契理,盲引痴愚,欲升反坠。佛出世间,如杲日丽天,群昏灼破;似皓月当空,万有清凉。诸佛诚为反邪归正之导师,与乐拔苦之慈父!良以一切智,穷彻因果,若性若相,靡不实知。两足尊,圆满福慧,若折若摄,无非利物。自佛始证无上菩提,初游波罗奈国,耶输伽父,信受三皈。教源肇起於西天,法水漫流于东土。直至于今,在家二众,四生九有,咸受惠惠恩泽。汝等欲受三皈者,准律所明,共有五种三皈:一、翻邪三皈;二、五戒三皈;三、八戒三皈;四、十戒三皈;五、具足戒三皈。然今所受,是第一种三皈也。复于所皈三宝,而有住持一体之别。若不知之,恐执相昧理,偏理废相。是故我今先为示明:

所言住持三宝者,如来出世,夜观明星,树王得道,是为佛宝;依一实相,说四谛法,是为法宝;初度陈如五人,召善来比丘,是为僧宝。佛灭度后,以刻铸图绘如来遗像,是为佛宝;贝叶黄卷,三藏圣教,是为法宝;剃发染衣,严净毗尼,绍弘佛化,是为僧宝。所言一体三宝者,以一实相慧,觉了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双忘双照,三智圆觉,是自性佛宝;所觉法性之理,三谛具足,是自性法宝;此觉慧与理事和合,是自性僧宝。而住持一体,悉称宝者,不为世间法之所侵凌故,不为烦恼之所染污故。

所言皈依者,《显宗论》云:救济之义。以皈依三宝,能息无边死活苦轮,远离一切大怖畏故。须知,舍住持三宝,别无一体三宝;离一体三宝,更无住持三宝。住持是相,相即性中之相;一体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性如镜面,相如影像,镜里观花,花不离镜;水中望月,月不在水。亦真亦假,如梦如幻;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性相一如,二而不二。迷之者,流转死活;悟之者,成等正觉。

汝今既能深信皈依住持三宝,则本有一体三宝,法尔具足。如是性相不乖,理事双明,方为真正受三皈者。(上文请再详讲一遍)汝等已谛闻我语,能一一信解否。?(受皈依者应即回答云:能解。)汝既能解,能一一如法受持否?(受皈依者应回答云:能如法受持。)

(五)请圣(法师鸣尺开示云:)

善须眉!汝等既能如法受持三皈者,应当先请十方三宝,以为依怙之尊。次屈一切万灵,而作镇严之主。汝等起立合掌,真心作观,随我启请。大家称自己法名。

(和尚起座,拈香作梵。海众合掌,齐音同和)

香花迎,香花请。学生(各称法名)一心奉请:娑婆教主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惟愿十方诸佛,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实受皈。(三请,每请一叩首)

香花迎,香花请。学生(各称法名)一心奉请: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脱木叉。十二分经,权实教典。离欲真净,甚深法宝。谨运一心,皈命顶礼!(三请,每请一叩首)

香花迎,香花请。学生(各称法名)一心奉请: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清净海众,诸大菩萨。律藏会上优波离尊者。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传南山律宗诸大律师。中兴律祖。慧云馨公大和尚。某某堂上某某老和尚。惟愿诸会尊者,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实受皈。(三请,每请一叩首)

香花迎,香花请(名称法名)一心奉请:光明会上,寄位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地盘,护戒神王。金刚力士,幽显灵祗。惟愿不违本誓,监坛护戒。(三请,每请一叩首)

(如是一、二、三请已竟,和尚就座而坐。受皈依者,仍复长跪合掌,诚谛而听。)

(六)懊悔

上来迎请三宝证实。今则三宝慈光,摄照汝等。窃恐旷劫至今,造诸恶业,障闭心源,不堪纳受。是故汝等,应对三宝前,生大忸捏,生大怖畏。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求哀懊悔。称自己名,随我说话。一一自说:

我学生(各称法名)从无始劫,以至今生,毁破三宝,作一阐提。谤大乘经,断学般若。屠杀父母,出佛身血。污僧伽蓝,破他梵行。焚毁塔寺,盗用僧物。起诸邪见,拨无因果。狎近恶友,违背良师。自作教他,见闻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故于今日,生大忸捏。克诚披露,求哀懊悔。惟愿三宝,慈悲摄受。放净光明,照触我身。诸恶祛除,三障蠲除。复素心源,究竟清净。(以上和唱三遍)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七)受皈(法师开示)

汝等对三宝前懊悔已竟,罪业必定消除,身心自然清净。汝当外托事仪,内明理观,而起广大慈护之心,遍缘一切情非情境。于此境上,誓愿断恶修善,利济众生。心境缘览,系法于心。心法和合,名曰三皈体。皈依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应随我语,端身合掌,真心皈依。

我(自称法名)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如是三番皈依,三叩首)

上来三皈,恰是纳体於心。加倍三结,得法圆满,谓之三番羯磨。汝当真心,随我语道:

我(各称法名)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安闲天魔等。皈依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慈悯故。(如是依师自说毕,一叩首。三说三叩首。下皆同此)

我(各称法名)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所尊。慈悯故。

我(各称法名)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悯故。(以上各三遍)

(八)发愿

善须眉!汝等既皈依三宝,已获本体,则心有所皈,身有所依。当起妙用,发大誓愿。所言妙用大愿者,应观苦、集、灭、道四谛,而发四弘誓愿:一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度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迷真逐妄,不思出离。是故汝今发愿,度尽众生。二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解集谛,十使、见思、五住等惑,缠缚不脱,随业报生。是故汝今发愿,断尽烦恼。三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安道谛。戒定般若,十二部经。无熏闻思,不知修学。是故汝今发愿,勤学窍门。四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得灭谛。迷觉体者,不信佛心;悟觉体者,分证未圆。是故汝今发愿,必成佛道。汝今既知观境发愿,当以慧照现前。随我说话,真心合掌。恭对三宝前,发四弘誓愿。(和尚说一句,受皈者复一句。四句毕,一叩首。共三遍。)

我(各称法名)众生无边誓愿度。

我(各称法名)烦恼无尽誓愿断。

我(各称法名)窍门无量誓愿学。

我(各称法名)佛道无上誓愿成。

(九)显益劝嘱

善须眉!汝今已发四弘誓愿,则智为先导。但坚信行,有愿必从。汝虽身同世俗,心是菩萨。所获功德,弗成思议。《校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人以四事赡养,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塔庙,复以香花各种赡养。其福虽多,不如有人以纯净心,皈依三宝所得功德。汝今当生大欢乐,生希有想。愈增深信,愈坚弘愿。出烦恼渊,至菩提岸。即今所受三皈,以为出世正因。慎勿退失,谨守修行。汝能依教奉行否?

答:能依教奉行!

(十)回向

授皈依功德圆满,大众合掌,同音念佛回向。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念佛十遍、百遍)

受皈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下一篇:我们信佛为什么一定要皈依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