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皈五戒证
什么是三皈五戒证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密宗还要皈依上师,叫四皈)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不论削发在家皆须遵守)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本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
五戒的内涵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
(一)不杀生而仁慈
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动物,无不贪生怕死,我们爱护自己的生命,怎可以随便屠杀其他生命呢?所以皈依佛门,第一条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杀生,不食肉,以培养仁慈的德性,以扩展小我的爱心,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因为一般动物,也和人类一样,随时都可能发生各类疾病,我们将有病动物的血肉,送进自己的肠胃,不怕病菌沾染吗?就算是健康的动物吧,但动物被捕杀时,其心坎的恐惧,愤怒,怨恨,悲哀与苦楚的情绪,往往令其细胞产生毒素;人们将含有大量毒素的肉类,吃进口中,藏到体内,穷年累月,人体细胞,自然会产生大量毒素,因而引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何况动物被杀死后,体内胞细组织,急速开始腐烂,细菌亦赓续成长,再经由由屠场送往冰库,冷藏,储存,输送,发卖,购买,烹饪,进食,连续串的操作过程,肉类赓续腐烂所产生的细菌,也就更多,更毒。专家们将其浓缩涂在老鼠表皮,三个礼拜就引起癌肿。所以素食,切实其实可以削减由肉类沾染的疾病,可以避免由肉类毒素,所引生的各类奇难杂症。
因果经说:今生多疾病,前身杀孽重。不仅说明因果定律,自作自受的事理,同时也说清楚明了很多削发修行的人,为甚么会被恶疾绵缠的原因,因为削发修行的人,今生虽然持戒修行,但前世未必不杀生,不食肉。所谓:借使百千劫,所功课不忘;人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因为宿生恶业所追,怎得不病?除了戒杀放生,实行素食,加以诚恳懊悔,以谋消除宿业之外,别无他图。
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不知懊悔,不肯戒杀放生以赎罪,反而每因疾病需要吸取营养,而屠杀生物,滋补自己;即使是信佛的人,亦不例外。我们抚心自问,一日三飧,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百年就是三万六千五百日,人的平生,在十多万次进食中,究竟屠杀了若干生物,其实无法统计。前人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请各位想一想,屠场里聚积动物的尸首,与疆场上人类的尸骸遍野,有何分别呢?
因为食肉的人太多,肉商为了供应市场需要,不得不扩建屠场,增加屠工,大量屠杀生物。因为杀生共业所感,致使我们的世界,不止充满杀机,而且杀气腾腾,天灾人祸,随时降临。第一次世界大战,杀人之多,古所未有,有心人都愿望阻拦战斗,可是仅仅距离二十年,又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伤人数,远远超越第一次大战。现在,世界各地,又战火伸展,万一不幸,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势必息灭人类前途。是以,我们戒杀素食之目的,已非只限于为小我的健康问题了,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前途与幸福著想,就应该戒杀放生,实行素食,以扩展爱心,以停止杀业,以避免战斗,取消浩劫,导人类于永远性的和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
世间物各有主,不应该不问自取,甚而少至一针一线,一花一草,一枝笔、一张纸,不与而取,都犯了偷盗之罪。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人正人,而且家庭富有,地位崇高,怎会作贼,窃取他人的财物呢?其实,偷盗并不限于明抢暗偷,或持械掠夺;而是包括用不正当的手段,贪求非份的财物,以及欺骗奸巧,强夺巧取,走私漏税,窃取公物,欺世盗名等不道德的行为。此外,假如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侵损别人的权益;或应用自己的权力与地位,令他人不得不赠予礼物;或欺负良善,牟取他人晋升的机会,甚至为了贪求方便,侵占了他人小小的便宜,或因不守时的坏习惯,令对方付出宝贵的时间,都是属于偷盗的一族。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在创业过程中,或在社交埸所上,往往犯了偷盗之罪而不自觉;小则令别人遭受损失,大则引起社会胶葛,甚或导至战斗。是以,佛特别制不偷盗戒。身为佛学生的我们,不只立身处世,要做到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不苟取不义之财,还要乐善好施,奉献自己所有,扶危济困,福利群生,实行布施,以除悭贪。
(三)不邪淫而礼节
前人说:万恶淫为首。佛言:淫欲是死活根本,我们欲想超出死活轮回,一定要断淫。楞严经教导修行的人,必使淫机,身心俱断,连断性亦无,始可进修佛道。所以佛制削发学生,要绝对戒淫,弗成涉及男女私交。即使是在家学佛人,亦要清心寡欲,洁身自爱,不得恣情纵欲,不得见色起心,不得强暴非礼,不得乱伦邪行,不得涉足舞场妓舍,或涉及婚外情;以免制造胶葛,导演家庭悲剧。特别是三宝学生,更要崇尚礼节,行为庄重,思惟纯粹,实行佛化家庭,使家中下一代,自小就接触佛教的道德教导,自小就养成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的优越习惯,将来长大成人,容身社会,必定不会受社会色情风气的影响,而成为乱世的清流,不致沉沦欲海,无法自拔。所以身为家长,无论是为了家庭幸福,或是为了下一代,都应该受持不邪淫戒。
(四)不妄言而诚实
说话,是人类社会维系公关的主要桥梁,亦是息灭人类前途的导前哨,所以前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弗成不慎。佛为了救护人的口业,特别制定不妄言戒,教导我们措辞要诚实,报导要准确,弗成以因贪求名利而妄自夸大,自赞毁他;弗成以因嗔恨对方,而粗言恶语,破口大骂;弗成以因嫉妒别人,而搬弄长短,妄言中伤;弗成以因取悦于人而花言巧语,欺骗奸巧;特别是修行人,加倍弗成以,未得圣人之道而言已经得,未证圣果而言已经证,愿望对方尊敬赡养自己,以知足小我的私欲。当知妄言之罪,自毁信誉,破坏公关,导人迷信,死必腐化地狱,罪毕转生为人,还要常受诽谤,语虽诚实,人不信受各种恶报,非戒除弗成。
(五)不喝酒而正智
酒能麻醉人的心智,酒能损害人的健康,酒能令人丧德败行。四分律说:酒有十过,三十六失。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喝酒可能引生各类疾病,损害身体,讲究卫生,珍爱前途的人,都自动戒酒,何况佛学生?佛在世时有一削发人,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神通安闲,能降伏毒龙,被称为降龙比丘。一次因乞得含有酒精的食物,呕吐鸿文,醉卧在地,饱受虫蚁欺负。又有一比丘,因醉酒丧智,头脑不清,看见邻家园子里有一母鸡,便捉来杀食,及邻家主妇,跑来追问时,不止否认,还借酒行凶,***人妇;因为喝酒,杀盗淫妄之罪都犯了,是以,佛制凡是佛学生,不得喝酒。包括一切含有麻醉或刺激性的器械,都要戒除,以保持理智清醒,行为正常,免因醉酒破戒,或借酒行凶。
据上可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就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性为,亦是做人的根本。特别是人的质素,先天就充满了贪嗔痴各种心理缺点,加以外界物质的诱惑与刺激,很轻易策动身口七支,作杀盗淫妄等恶业,自害害人,甚至破坏社会秩序与治安,给人世带来很多工资的灾害与祸患。是以,佛制五戒,要学生们严格遵守;五戒受持清净,然后可以进行求受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以及菩萨戒。假如人皆实行不杀生,仁慈爱物,就可以保障一切生命的安然;杜绝社会上各种残杀,谋杀,暗杀,奸杀各种罪罪行为。假如人皆实行不偷盗,重义轻利,就可以保障他人家当的安然;削减社会上明抢暗偷,持械掠夺等罪恶案件发生。假如人皆实行不邪淫,尚节守礼,就可以保障婚姻安然,家庭幸福;取消社会上非礼强奸,乱伦丧德各种败行。假如人皆实行不妄言,诚实靠得住,就可以保障自他的信誉与权益,保护社会正常公关;止息人世妄言绮语,搬弄长短,以及长短口舌之争。假如人皆实行不喝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就可以保障自他行为的安然;保持正常操作,不致醉酒闯祸,或醉酒驾驶,以导致各种意外发生。
六、受持五戒的功德
我们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安然与幸福,抑或为了净化社会,保障一切人的生命家当安然,都应该在皈依三宝后,进一步发心求受五戒,在严谨受持五戒的过程中,卖力改往修来,使自己在生活与工作方面,赓续改良自己,提升自己,朝向聪明的觉道迈进,一方面净化自己的身心,令三业清净,福慧增长以自利;一方面净化社会,取消罪恶,令社会安定繁荣以利他。在佛说贤者五福经中说:自己不杀生,又能劝导他人不杀生,来生必得长命的果报;自己不偷盗,又能善说法要,令闻法的人,改变偷盗的行为,来生必得充裕,拥有无量财宝的福德;自己断淫,又能教人断淫,或劝人尚节守礼不邪淫,来生必定边幅正直,肃静无比;若能自己不妄言,又能说服他人,止息妄言,敬信三宝,来生必得善名远播,人所称赞的福报;自己不喝酒,正智清楚明了,又能说法利生,教人不喝酒,令人保持正智,明白佛法,理解真理,来生必定聪明大智,人所敬信。我们欲想长命,大富,庄重美丽,著名度高,又想聪明才智过人,真的要发心受持五戒。何况持戒,诸佛称赞,善神守护,功德弗成思议。
佛在世时,有一比丘,严持不妄言戒。有一天出外乞食,看见一个难产妇人,生命危在夙夜迟早,大悲心生,自言:我自从皈依如来,即严持不妄言戒,若然清净,愿以此功德,令此难产妇人,顺利临盆。言毕,婴儿急速出世,毋子安然。又以前年印度迦湿弥罗国,有一毒龙为患,当时住在毗罗寺的五百大阿罗汉,合营入定,亦不能驱逐此恶龙。后来,有一游方僧人至,闻毒龙为患,特别前往毒龙处,弹指说:请远离此地,毒龙闻言,即自动离开。五百阿罗汉问僧人入何定,可以驱逐毒龙!僧人答:我不入定,也不用神通,只是一贯严持佛戒,即使是稍微小罪,亦不触犯,所以能令毒龙害怕,自动离开。由此证实,持戒功德,远胜神
通;即使是只能受持一戒,清净不犯,其功德亦弗成思议。因为五戒,有少分戒,多分戒,与满分戒的不合。但受一或二戒,名少分戒;若受三或四戒,名多分戒;全受五戒名满分戒。所以皈依,一定要同时昄依三宝,弗成瓜分;求戒,是可以求受满分戒,也可以选择求受少分戒、或求受多分戒的。无论是少分、多分、或满分,但能受持不犯,功德一样弗成思议。
现在,关于皈依三宝,受持五戒的意义与功德,人人都明白了,若果想进入佛门,改往修来,超凡入圣,离苦得乐,就一定要皈依三宝;若果想灭罪生福,上升不堕,保持人身不失,就要受持五戒。可以说:三皈五戒,是确定佛学生身份的证实,亦是往来人世天上,以及通往佛道的法界护照。凡是想灭罪生福,享受人天快乐,甚至想转凡成圣,觉悟成佛的人,都应该皈依三宝求受五戒。皈依三宝,就是三宝学生,求受五戒之后,须眉就是优婆塞,女子就是优婆夷,意译是近事男,近事女。意思是说:皈依受戒的善须眉、善女人,往后应该亲近三宝,进修佛法,懂得真理,如法修行,以求聪明;同时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四事赡养三宝,护持三宝,以修福德;如是福慧双修,解行并进,才是典范的三宝学生,才是典范的优婆塞,或优婆夷,才可以福慧增长,菩提长进,而获得学佛的真实利益.
三皈五戒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死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南洋讨生活的人儿,他们离乡背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地在一小我地生疏的新情况里生活,真是可怜;又比如为了避开战火的蹂躏,从越南逃来新加坡的难民,他们无依无靠,连一个亲人也没有,只依靠他国与社会热情人士的救济,过着俯仰由人地悲凉生活。这与我们在死活轮回的业海中飘浮,无依无靠的情景时一样的。以世间法来说,我们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同伙等等;但依佛法来讲,以死活的概念来看,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我都还在死活轮回之中,怎么能做别人的依怙呢?比如,两个不会泅水的人同时跌进海中,谁能够搭救、扶持谁呢?我们在死活轮回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来说,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做我们众生的依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二、三皈依:
㈠、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进修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所谓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平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下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今生是大好人,下世可能坠落,这样的人我们如何依靠呢?所以唯有离开六道轮回,大觉大悟的圣者--佛陀,才能做为我们的依怙。佛陀觉悟世间的本相,他的三业清净,没有过失,这就是他的清净处。另一方面,你我都有烦恼,谁都依靠不得,然则佛陀是个断除烦恼的圣者,所以我们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愿度一切众生,他会以各类善巧方便来接引依靠他的学佛者,所以我们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并不是依附佛陀,不能象小孩子依附母亲那样,我们皈依佛是以他为导师,亲近佛。我们要有生生世世见到佛的愿心,愿望能够碰到佛陀。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甚至于阿罗汉也要依靠佛陀;佛学生中有很多阿罗汉,他们生生世世追随佛陀,因为阿罗汉证悟后深深的体验到解脱的安闲,他们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是他们真正的皈依处。
我们皈依佛后,应以佛陀为导师,向他进修,如见恩人般,生起恭敬之心而礼拜他。佛陀在死活轮回,还没觉悟的时刻,所做之一切都是为了众生;佛陀无量劫努力不懈,修各种的难行、苦行都是为了度化众生;佛陀修行圆满,证得涅槃,不辞劳苦的为众生阐释佛法,把世间的本相告诉我们,使我们也能解脱死活,故佛陀对我们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如斯伟大的圣者,我们应该答谢他的恩惠。所以我们应该感恩知情,恭敬的心礼拜佛陀。礼拜佛陀并不是向他祈求什么,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
㈡、皈依法:凡是能够消除烦恼,调伏咱们的心的事理,就是法。法的意思就是轨则,既是能够保持一定的状态,有一定的性质,都称为法。能够使我们解脱死活的事理,称为佛法。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觉悟、所演说的各种善巧的教法。在这些教法傍边,有很多种类,例如:世间法、出世间法等,而皈依法的真正皈依处,是皈依涅槃清净的法,既是我们要皈向解脱者心坎清凉、清净、不生不灭、无为之快乐的法。
㈢、皈依僧:僧就是和合众的意思。奉行佛陀教法的佛陀削发学生,这些实践佛法的削发学生都称为僧,他们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然而这里的皈依僧,真正的是指皈依圣贤僧,就是佛陀在世时,僧团中有很多证果的圣人,他们依据佛法修行,结果解脱证果,我们应该进修他们的榜样。看到圣贤僧,我们应该生起信心,努力修行,断除烦恼,于圣者一样解脱死活,证得涅槃。这些僧代表佛陀教法的实行,我们应该尊重皈向。佛、法、僧和称为三宝。㈣、三宝的种类:
①、化相三宝:1、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释迦牟尼佛--佛宝,降生人世;2、当时跟随佛陀的有无数削发的凡圣学生--僧宝;3、佛陀当时向学生们演说开示的各种教理,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人缘等等--法宝。这是佛陀住世应化之际的相状,称为化相三宝。
②、住持三宝:1、我们现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铸、泥塑、木雕、纸绘等的佛像--佛宝;2、我们所看到的佛陀学生一脉相传的削发众学生--僧宝;3、凡是佛学生所结集的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法宝,称为住持三宝。有这些住持三宝,才能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播佛教的教义。而我们有人缘碰到,这是人世最可贵的事。因为在六道轮回中很难碰到佛、法、僧,故称之为三宝。因为我们见到佛、法、僧,会生起解脱、清净之心,有这些的心念,才能朝向解脱;假如在某一世遇不到三宝,我们就很难有人缘解脱,所以佛、法、僧是难能宝贵的,合称为三宝。二千多年前化相三宝中的佛陀,已离我们远去,无缘见到。如今看到的是住持三宝中的玉琢、石刻、金铸、纸绘,甚至木雕的佛像,这些只不过是假象而已。然则当我们看到这些佛像,会兴起佛的心想,使我们深深的怀念起佛陀、爱慕佛陀。虽然我们无缘接触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然则还有这殊胜的人缘见到佛像,能够持续在我们的心里种下善根,依这个化相三宝,提升我们的心坎,对于三宝更进一步的皈向。
③、自性三宝:我们到寺庙去礼拜佛陀,能生起清凉与清净的心,希求涅槃的心油然而生,这能使我们朝向解脱之道,此既是三宝宝贵之处。这些清净的心是我们本来具有的,这就是所谓的自性三宝。我们自心本来具有与佛一样的觉性,因为迷失,所以感触感染不到;我们自心中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相,我们也不知不觉;我们的自心本来具足一切,没有所谓的和合分开,人人一律平等,这些我们都不晓得,因为三宝的人缘使得我们熟悉到自心,那是异常宝贵的,所以我们看到佛、法、僧,要生起如获至宝之想。皈依三宝并不是举行三皈典礼后,盲无目标的礼拜三宝,而我们天天礼佛拜佛,是要在我们的业人缘里面种下一点儿善根;不时怀念三宝的功德,不时提醒自己要修行解脱。我们凡夫成天在烦烦恼恼中,不知道要如何解脱。假如我们天天都有皈向三宝的心,就会鼓动自己,努力修行,断除烦恼朝向解脱。
三、戒律:戒是有所不应为;律是有所应当为。
我们天天应该诵经修持,不时提起正念,有机会要去受持各种的戒,因为佛、法、僧中的法宝就是戒、定、慧的无漏法,我们应当修学。我们皈依三宝后,不论是要修学什么窍门,都应该进一步去受持戒律,因为戒是一切法的基本,所以佛陀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既是此意。
㈠、戒的意义:佛陀在各类不合的人缘下,依据众生不合的根器,制定了无量无数的戒律。佛陀教导在家的学佛者(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夷)一定要学持五戒,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忘语与不喝酒,毁犯这五戒中的任何一戒,都可令我们坠落投生恶道。我们皈依三宝后,不管有没有受戒,我们都要在生活中实行五戒。
㈡、五戒: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邪淫。④不妄言。⑤不喝酒。
①、不杀生:杀生戒具五缘成弗成悔:1、所杀是人。2、作人想。3、有杀人心。4、兴方便(自作、教他、遣使)5、被杀者命断。
在杀生戒里,凡是自己杀,教人杀,遣派人家去杀,此三种杀法,都等于自己杀。我们用各种方法使众生命断,称为杀生。杀生的果保有轻有重,它是根据所完成的人缘来决定的。假如完成下列的人缘,那就成为犯杀生罪。
1、是众生(有生命):所杀者有生命。
2、众生(生物)想:蓄意屠杀时,心坎知道是有生命的。比如你恨某人,杀不到他,因瞋恨心的使令,你拿木头来乱砍,这是没生命,而作生物想;或是在夜阴郁走路,无意间踏死一只蜗牛,这就是没做生命想。
3、有杀心:我们起心要屠杀对方,叫做有杀心。杀心与想的不合是:杀心就是心坎有屠杀众生的心理行为(心行);想就是心坎起要杀众生,然后对那个境作想。比如说:现在我坐在家里,心要杀人,然则那小我没在面前,所以没有作想,却有杀心;当那小我在我面前时,我要把他至于死地,这叫做想,所以这个想是对境(众生)作某某众生想;而杀心是我们造杀业的全部过程中,想要对方死,叫做有杀心。
4、兴方便:用各种方法去屠杀众生。
5、命断:你所杀的众生的性命断掉。
假如是断人命是上品罪(重罪),弗成懊悔;是畜生毕命是中品罪(中罪),可以懊悔;所杀的人没死是中品罪;畜生命没断是下品罪(轻罪)。假如不受五戒,杀生照样有罪。
②、不偷盗:不与而取就是偷。具六缘成弗成悔:1、是他物。2、作他物想。3、有盗心。4、兴方便。5、值五钱。6、离本处。
1、是他物:那财物是他人的。
2、作财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己物。
这两个前提的分别是:比如你来庙堂,从大殿中走出去,要回家的时刻,穿错鞋子,这样的情形--鞋子是他物,然则你并没有作他物想,以为鞋子是自己的;有时刻那个器械是你的,却以为是他人的,就去偷。这种情形很少发生,确是有可能的。
3、有盗心:要有偷盗的心。就是别人的财物,对方没想给,你想要占为己有的心念,叫做有盗心;假如一小我拿别人的器械,没有盗心,似乎拿错或人家不要了的器械,弗成构成偷盗罪,不算犯戒;假如有偷盗的心,就是犯戒。犯戒有轻有重。
4、兴方便:假借各种的方法杀青偷盗目的。
5、值五钱: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这是佛陀按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公法而制。国律例定凡偷五钱者,即犯极刑,所以佛陀也制定佛学生偷盗五钱者,亦成重罪弗成悔。当时五钱是现在的若干钱呢?没人知道,总而言之,你偷价值不菲的器械,那果保就很重。
6、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这还必须偷者以为他获得了此物,而被偷者以为他的财物不见了,称为离本处。比如有人寄你一百元,你在他的面前把钱放在右裤袋里,但在他没看到时,你把钱放来左裤袋,过后你叫他看右裤袋里没有钱,就说没拿他的钱,虽然钱还在你的身上,然则你造成对方认为钱不见掉,这称为离本处。又如古时有人偷马,当响马从马厩里把马拉出来时,马儿就会叫,主人家就追,偷者还没认为获得马,而马主也还没认为他的马被偷掉,这就是还没离本处;假如养马者完全不知道,那响马把马拖出马厩后,那就是离本处。
这六个人缘完成了,就是犯戒,而偷盗物跨越五钱,即成重罪,弗成悔。
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轻、中、重之分,重罪是弗成懊悔的,称为弗成悔,佛法形容它有如人的头被斩断,再也救不活。假如受五戒者杀死人,称为犯弗成悔罪--破戒;假如受持五戒的人杀死了一只公鸡,那犯的是可悔罪。
③、不邪淫:除了夫妻之间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国家司法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
邪淫戒具四缘成弗成悔:1、非夫妻。2、有淫心(心爱乐淫欲)。3、是道。(口、大小便处)。4、事成。(正行交媾。)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的心,以淫欲的处所(淫欲之道):口、大小便处与人行淫,假如工作完成了,那就是犯弗成悔戒。假如你是一个正人正人,肯定不会犯上邪淫。有些人娶几个妻子,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因为他们是夫妻,则不犯戒;然则合法的夫妻以外,还金屋藏娇,有个黑市太太,那就是犯戒了;如有人丧失妃耦,另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一小我受五戒后,与夫妻以外的人行淫,犯重罪弗成悔,既是断头。(戒律中以断头比喻重罪)
邪淫的范围,不唯不得与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即使自己的夫妻,亦有限制:
①、非时邪淫:佛菩萨的纪念日,每月的六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生日、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的灭亡之日,不得行淫;月经时代、怀胎中、产前产后,不得行淫。
②、非道邪淫:除了阴道,不得行淫。
③、非处邪淫:除了卧室以外,不得行淫。
邪淫的罪恶,分为三品:与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亲行淫者,为上品罪;与夫妻之外的一切男女邪淫者,为中品罪;与自己的妻子于非时、非道、非处行淫者,为下品罪,以此三品轻重,分别下坠三涂。未受戒者亦要遭遇如斯的果报。在一切邪淫戒之中,以破净戒人的梵行者,罪恶最重。
犯戒均在于心,如无邪淫之心,即不会主动去犯邪淫戒,是以,淫戒也又开缘:若为怨家所逼,而不受乐者,无犯。
④、不妄言:不讲骗话。妄言戒分为大妄言与小妄言。妄言戒具五缘成弗成悔。
1、所向是人(对人说)。
2、作人想。
3、有欺骗心。
4、说大妄言(说自己是圣人)。
5、听者领解。
1、所向是人:对人说妄言。假如我们和一只狗说妄言,它听不懂,那就不能构成犯妄言戒,所以讲妄言的对象主如果人。
2、作人想:认定对方是人。
3、有欺骗心: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
4、说妄言:用口说出来,有时不必用口亦可说妄言,打一个眼色,甚至默认、暗示,点头、手势,或应用手写出来也是妄言;那就是说用一种欺骗的行为来欺骗他人,都是妄言。
5、听者领解:对方能领解所说的内容,如对方是聋人、痴人、不解语人、及向非人、畜生说大妄言,不犯重罪。大妄言与小妄言之分别:
1、小妄言:就是一般上的骗话;还有骂架的粗话、搬弄长短、不三不四的话,既是骗话、恶口、两舌和绮语,都称为小妄言。
2、大妄言:自己不是圣者,却跟人说自己是阿罗汉或是初果圣人;或者说自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叫人来跪拜与赡养,这都是大妄言。犯大妄言与小妄言之差别是:假如说大妄言,那就弗成懊悔,就是所谓的破戒;说小妄言则犯可悔罪。
⑤不喝酒:弗成以喝酒。喝酒戒具三缘成犯但可悔。
1、是酒(能醉人)。2、酒想。3、进口。
1、是酒:能醉人的饮料。
2、酒想:明知是能醉人的饮料。
3、进口:不得一滴沾唇,进口则一咽,犯一可悔罪。
杀、盗、淫、妄这四条戒称为性戒;喝酒戒称为遮戒。
1、性戒:在因果上这是罪恶事,不应该做,应该戒掉,称为性戒。
2、遮戒:所谓遮就是防止的意思。喝酒在因果上不是罪恶事,它没有善、恶,但就能乱性,使人不能自我控制,其他不良的行为发生,甚至于破戒,为了防止其他的恶事发生,所以要受持此戒。
杀、盗、淫、妄这四条性戒,假如受持者破戒后,那就是不许懊悔,不只如斯,而且破戒者不许削发受戒。既是假如一小我受持了五戒,事后破戒,以戒律来讲,弗成接收他削发,所以破戒是一件很严重的事,然则一般人是不轻易破戒的。
因为:
1、杀生戒:杀死人是破戒,杀死畜生只是犯戒,可以懊悔清净。
2、偷盗戒:只要不偷名贵的器械,都是犯戒,不是破戒,都可懊悔清净。
3、邪淫戒:与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弗成懊悔;夫妻间不恰当的时间、地点、处所等行淫都是邪淫,但可懊悔。4、大妄言:只要没说自己是圣人,或是某某神,我能够使令什么鬼神,只要不说这些话,那就不会破妄言戒。
㈢、佛陀制定五戒的原因:五戒本来是做人的根本,不论佛陀制定与否,五戒中的杀、盗、淫、妄这四条戒,是人都邑知道它是罪恶的,既是在没有佛法的地方也会有人懂得要守持五戒。
佛说有一种所谓自通之法,既是:
①、不杀生:应作如是观想:我们不愿望被人断掉己命,就不应该断别人的命;我们想要别人的命,那我们的性命就难保了。你、我不互相屠杀,人人就可以息事宁人。
②、不偷盗:我们的财物不愿望被别人偷,那我们也不应该偷别人的财物。
③、不邪淫:哪个汉子愿望自己的太太红杏出墙,给自己戴绿帽?哪个女人愿望自己的丈夫在外搞婚外情?信任是人都不愿望此种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也不要破坏别人的家庭。
④、不妄言:我们不愿望被别人欺骗,所以我们也不应该欺骗别人。
㈣、受持五戒的好处与功德:严持五戒,戒体清净者,他死后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会坠落。
根据因果来讲,有下列六种功德利益:
①、持好五戒者,死后升天:持好五戒者,心坎会认为清凉,认为没有对不起人家,心坎认为安稳,问心无愧;临死时会生起善心,此善心会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②、持戒者无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愿都轻易获得。
③、持戒者远离灾害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将永远投生在善道,不会投生在恶道;在善道中会碰到善人扶持与赞助,所以会远离灾害,远离恐怖。
④、持戒者鬼神善护:鬼神会保护、敬佩持戒者,因为唯有以前受持戒律,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们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会生欢乐心。另一方面,根据经典说,受持五戒者每条戒有五位善神发心保护。
⑤、持戒者易得禅定:持好戒律,贪、瞋、痴等烦恼少,那修禅定就比较易有成就。
⑥、持戒者能证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弗成能觉悟证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净者才能证悟圣果。
㈤、犯戒者的过失:
①、犯杀生:心怀恐惧,家属不和,夭折,为社会人士所憎恶。造杀生业太重的人,今生有怕死的心理;家属经常和他吵架与决裂;多病夭折;为人所憎恶,就似乎一些人,人世人爱;反之有些人却人见人厌,即使是不熟悉他的人,也会对他生起憎恶之心,那是因为他造了恶业。
②、犯偷盗:犯偷盗戒者将来贫穷,因为偷盗的人贪,贪的果报就是将来贫穷,财物耗减;你偷人家的财物,将来你的财物也会很快散失掉;另一点是别人的器械不见了,就会困惑是你偷的。
③、犯邪淫:犯邪淫戒的女人,将来她的丈夫会拈花惹草;假如是汉子,将来他的妻子会红杏出墙,所以当我们受这种果报时,就不要埋怨妻子或丈夫,应该想这是前世造的业,应该如斯的果报。另一方面,邪淫者,一切众生见皆生疑,凡是发生不好的事,别人就会困惑是他干的。又似乎有些人,一有钱就去穷奢极欲、拈花惹草,那人家就很难信任他,困惑他不是好器械。
④、犯妄言:说骗话者,将来他的言说,别人不信;同样是一件工作,甲讲别人信任,而乙讲则没人信任,这就是乙造妄言业太多。犯妄言戒的人,经常得恶口,常被人骂。
⑤、犯喝酒:喝酒多的人,心常狼藉,心不定则不能思维善法,不能想好的事物。
四、学佛的层次:
㈠、三皈依:我们先听闻佛法,然后确定三宝是我们死活轮回的皈依处,那就要求皈依。我们皈向三宝,不能只是心坎皈向而已,还应该根据外境,举行一个皈依的典礼。好比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他们只是同居,没有注册娶亲,没有跟人家疏解,那有谁信任他们?当他们在婚姻注册官的面前宣誓,签了名,经由一个简单的典礼,注册娶亲后,人人对他们就有信心。同样的,我们凡夫的心往往跟着外境而转变,虽然心坎皈向三宝,还得要举行一个简单而隆重的皈依典礼,这样才算是个正式的佛教徒。
㈡、受持五戒:三皈依者皆应进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三皈依一样,我们只是心坎受持五戒,那力量不强,碰到逆缘时就不轻易把握,往往会把五戒丢到一边。就似乎一对男女,只是同居,不要娶亲,那他们就很轻易因恼意见而分别。同样的,假如一小我心坎认为受持戒律是准确之道,他就应该去请求一位法师,为他传授五戒。传授五戒是这样的:传戒者必须是一个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当。佛学生的受戒,须是师师相授,讲求戒体的传承与纳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将戒传给他人,此一戒体,是直接传自佛陀,受戒而纳受戒体,就是纳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导大家自性是佛的发明或证悟。它与其他宗教的戒律不合。佛教的受戒律是自动发信受持的,并不是像被判死刑那样,有人持者刀子强逼我们一定要受持。假如我们坚持不要受持戒律,佛陀也没办法,但他会慈悲劝导我们以戒为师;那是因为在佛教的教导中,必须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学;假如没有戒律为基本,修学任何窍门都很难有成就,所以学佛者应该先皈依,然后受戒。《法华经》曰:精进持净戒,如同护明珠。我们受持五戒后,要好好守持,才能期望获得佛法的真正利益;经又云:信为能入,戒为能度既是此意。
㈢、总结:一般人只听别人说皈依好,就去皈依,那只是找一张护身符,他们说有了这个护照后就可升天,这不是皈依,这是迷信。不懂得佛法的人,以前世与佛有缘,听到人家说皈依好,他就去皈依,不知道皈依的真正意义。其实皈依并不是获得器械,而是我们心坎真诚的皈向佛、法、僧三宝。因为我们在死活轮回中,以佛、法、僧三宝为明灯,让它指引我们走上光明的平坦通衢,使我们断除一切烦恼,最终觉悟证果--成佛。我们心坎以此为途径、为皈向,这才是真正的皈依。我们三皈依,受持五戒后,要进一步修持,不论修学任何窍门,一定要以戒律为基本,不然是很难有成就的。假如一小我他成天杀生,不管他修药师窍门或是拜大悲忏,今天懊悔,明天杀生,后天杀生,那是徒劳无功的。我们要在生活实践五戒,以它来约束咱们的身心,自我教导,慢慢地我们的心就会定下来,这样就会接收这五戒,确信严守五戒,以戒为师,它真能另我们获得安泰;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合之处就在于此,既是佛教有戒、定、慧的教导,而这戒、定、慧三无漏学,确能使我们断除烦恼,解脱死活,走上光明、安泰的平坦通衢。
下一篇:三皈依是什么意思?三皈依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