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修行中的十八种刺
内容概要: 本经叙述佛陀游行于鞞舍离时,鞞舍离的人高声唱传,而往诣佛所,去供养礼事。这时居住于附近的诸名德长老比丘,知道坐禅是以声音为刺(为障碍),因此而避至于牛角婆罗林,佛陀乃赞叹他们。佛陀则遂说持戒、护诸根,至于四禅、四无色定之刺。并说欲、恚、愚痴之三刺。而漏尽的阿罗汉则已断离刺,已灭刺而不复生。 故事出处: 小乘阿含部·第0538部中阿含经第二十一卷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正文内容: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鞞舍离(译为广严。跋耆国的首都),住在于猕猴江(猕猴池)边的高楼台观。这里也有诸名德(众所知识),长老上尊(戒腊十年以上之比丘)、大弟子等人,所谓遮罗、优簸遮罗、贤善、贤患、无患,耶舍等上称人物的比丘。像如是比类的诸名德、长老上尊、大弟子等比丘,也游行在鞞舍离的猕猴江边的高楼台观,都统统近于佛陀所住的叶屋(叶庵,以树叶等搭成的临时的精舍)之旁边而住。 诸鞞舍离的丽掣(离车族),听闻世尊游行在于鞞舍离的猕猴江边的高楼台观后,便作如是之念:我们宁可作大如意足(很多主高贵善美的车乘),作王的威德,高声唱传,出离鞞舍离城,往诣于佛所,去供养礼事吧! 这时,诸位名德、长老上尊、大弟子们,听闻诸位鞞舍离的丽掣(离车族)们,都作大如意足,作王的威德,高声唱传,出离鞞舍离城,来诣佛所,要供养礼事。大众便作如是之念:坐禅乃以声音为刺(障碍),世尊也说坐禅乃以声音为刺,我们宁可往诣牛角娑罗林(牛师师园、音声丛树)。在那个地方乃没有闹乱,乃远离杂处而可以独住,为闲居的静处,可以宴坐思惟。于是,诸位名德、长老上尊、大弟子们,都往诣牛角娑罗林,在那个无乱,而远离杂闹之处,而能独住,为闲居的静处,在那个地方宴坐思惟。 那时,众多的鞞舍离丽掣(离车族)们,都作大如意足,作王的威德,都高声唱传,出离鞞舍离,往诣佛所,去供养礼事。有的鞞舍离丽掣,乃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旁。有的则和佛陀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有的则叉手(合掌)向佛,然后退坐在一边。有的却遥见佛陀后,就默然而坐。 这时,众多的鞞舍离的丽掣们,各人已坐定后,世尊就为他们说法,劝发他们的渴仰,成就他们的欢喜心。用无量的方便,为他们说法,劝发他们的渴仰,成就他们的欢喜心后,就默然而住。于是,众多的鞞舍离的丽掣们,受世尊为他们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后,就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佛的身边三匝后离去。 鞞舍离的丽掣们离开后不久,于是,世尊乃问诸比丘们说:「诸位长老上尊、大弟子们,到底是到那里去了呢?」 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诸位长老上尊、大弟子们,因听闻诸鞞舍离的丽掣们,作大如意足,作王的威德,而高声唱传,出离鞞舍离城,来诣佛所,供养礼事,他们就作如是之念:坐禅乃以声音为刺(障碍,如鱼刺),世尊也曾经说过,禅乃以声为刺。我们宁可往诣牛角娑罗林,在那个无乱,远离而能独住,而可以闲居的静处,去宴坐思惟(在那边打坐)。世尊!诸位长老上尊、大弟子们,乃共往诣彼(都到那个地方去了)。 于是,世尊听闻其事后,就感叹而说:「善哉!善哉!如长老上尊、大弟子们,应该要作如是之说的:『禅乃以声为刺,世尊也曾经说过:禅乃以声为刺。』为甚么呢?因为我实在曾经如是的说过:禅有刺。 (1)而持戒的人,乃以犯戒为刺; (2)护诸根的人,则以严饰身为刺(指爱着于身上的庄饰品等); (3)修习恶露(不净想)的人,则以净相(净想)为刺; (4)修习慈心的人,则以恚为刺; (5)修习离酒的人,则以饮酒为刺; (6)修习梵行的人,乃以见女色为刺; (7)入初禅的人,乃以声为刺(言语寂灭故); (8)入第二禅的人,乃以觉观为刺(觉观寂灭故); (9)入第三禅的人,则以喜为刺(喜心寂灭故); (10)入第四禅的人,乃以入息出息为刺(出入息寂灭故); (11)入空处(无色界之一)的人,则以色想为刺(色想寂灭故); (12)入识处的(无色界之二)的人,乃以空处想为刺(空入处想寂灭故); (13)入无所有处(无色界之三)的人,乃以识处想为刺(识入处想寂灭之故); (14)入无想处(非想非非想,无色界之四)的人,乃以无所有处想为剌(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故); (15)入想知灭定(想受灭定)的人,则想知为刺(想知灭定为灭尽定,灭尽六识心、心所,不使其生起之禅定,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之故); 又次,有三种刺,所谓 (16)欲刺、 (17)恚刺、 (18)愚痴之刺是。 此三种刺,则漏尽的阿罗诃(阿罗汉)已断、已知(已断尽烦恼-漏,已如实而知烦恼),已拔绝其根本,已灭尽而不会再生。这叫做阿罗诃无刺、阿罗诃离刺、阿罗诃无刺离刺。」(阿罗汉果乃无障无碍,自由自在)。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下一篇:修行应当讨论什么